秦末农民起义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秦末农民起义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秦末农民起义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秦末农民起义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课标知道秦的暴政,陈胜吴广起义,秦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理论依据新课改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让学生自主学习。所以,本课要在教师主导下,采用问答式的方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关键。本课的知识前后连贯,所以可以使用建构主义的方法来设计教学过程。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的第二课,主要讲述农民起义推翻秦朝的历史,展示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中央集权王朝迅速灭亡的过程。该课是全面了解秦朝历史的重要补充,又是掌握汉朝建立过程的必经环节,所以本课在整个知识体系中处于枢纽位置。学情分析对象为初一学生,历史知识比较薄弱,且该课内容年代久远,内容与现实相去甚远,学生对这段历史缺乏感性认识,应该多方面调动学生思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朝的暴政,并掌握其与农民起义之间关系。(2)了解秦朝被推翻后,楚汉战争爆发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教材、结合史料,从具体史实出发了解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2)通过分析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的关系,及陈胜吴广的起义与秦灭亡的关系,产生论从史出的观念。(3)通过刘邦和项羽的对比分析,形成对史实的比较、分析能力以及得出结论的概括、归纳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秦朝暴政和项羽的认识,了解和谐社会的重要性。(2)从陈胜在号召起义时提出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感知陈胜敢于向封建血统论挑战的革命精神,从而确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3)了解项羽指挥楚军破釜沉舟战胜秦军的故事,学习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4)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重点难点重点:秦的暴政及影响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教学过程导入:通过上一节课我们学习到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秦朝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纪元。秦朝的政治、经济制度也为后世的封建社会奠定了基础,长生了深远的影响。向学生提问秦朝的政治、经济制度,简单复习前课。虽然这促使秦统一六国、促进国家融合,但是在这些制度下的一些政策也为秦朝的灭亡埋下了隐患,使得秦朝的统治只维持了短短的15年,引出新课。一、秦朝的暴政1滥用民力。秦朝在统一后,修建了许多大型工程,用学案展示秦朝人口在服徭役(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骊山墓)、兵役的具体人数。使学生对秦朝男性劳动力的分布情况有直接、清楚地了解。让学生阅读一段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和对其的介绍。大规模地兴建宫殿和陵墓,以及筑长城、修驰道,对匈奴和南越的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徭役和赋税负担。2严刑峻法。阅读材料一二,问学生可以从材料中看出当时什么?并联系教科书p27页内容可以知道当时的社会情况是什么样子的?秦朝制订严刑酷法,使人民动辄触犯刑律,加上有族诛、连坐,造成罪犯数量非常多,使许多无辜的人们受到牵连,人民陷入深重的苦难之中。看图片“铁桎”、“ 束颈的铁钳”铁桎是古代用来拘系罪人双脚的刑具,即铁镣;铁钳也是古代的一种刑具,以铁圈束颈惩罚罪人。它是当年拘系加工石料、修筑陵墓的“刑徒”们用的。这两件文物活生生地反映了秦时修筑骊山陵墓刑徒的悲惨境遇。 3.秦朝内部斗争嬴政巡游沙丘,死前赐玺书给正在上郡(延安)监军的长子扶苏,令其回咸阳主持葬礼。但玺书被玩弄阴谋的中车府令赵高扣压。赵控制始皇幼子胡亥,威胁利诱丞相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又矫诏捏造罪名赐死扶苏。胡亥生性残暴昏庸,强令许多宫人殉死,又把许多工匠闭死于墓道之中。胡亥即位,任用赵高为郎中令,诛杀蒙毅等大臣及秦宗室公子公主。恐自已为天下所轻,也东出巡游,立碑刻石。为增强都城军备,征材士(强弩射手)5万人屯咸阳,又加供他游猎用的狗马禽兽,咸阳因而粮草不足,下令调各地粮食,转输服役者自带干粮,咸阳周围300里以内田地所产粮谷不得擅自食用。以至“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赋税增加到超过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二。秦二世继位后,赋敛益重,戍徭无已,用法也更为苛深,致使天下困疲不堪,人民无法承受,最终秦二世的昏庸腐朽促使矛盾激化,农民起义在他在位期间爆发。二、农民起义1、陈胜吴广起义。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七月,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今安徽宿县东南),为大雨所阻,不能按期到达。按照秦法,过期要杀头。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起义军迅速攻下蕲县(今安徽宿州南)。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有步兵数万。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起义坚持了6个月,陈胜、吴广相继牺牲,起义最终失败了。但是这次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2、六国贵族后裔报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业。秦末农民战争中还有一支强大的力量,这就是原来楚国贵族的后代项羽和叔叔项梁,他们在吴中起兵,兵力很快达到了近万人。3、刘邦陈胜建立了“张楚”政权后,刘邦鼓动城中的百姓杀掉沛县县令,百姓推举刘邦为沛公,领导大家起事。刘邦便顺从民意,设祭坛,自称赤帝的儿子,领导民众举起了反秦大旗。这一年是秦二世元年的九月。4.秦朝的灭亡(1)项羽率兵大败秦军主力巨鹿之战 公元前208年“破釜沉舟”和“以一当十”这两个成语都是来自于这场战争。以故事形式讲述,吸引学生。公元前208年,赵王歇被秦军将领王离率领20万大军围困在巨鹿(今河北平乡),无奈之下派使者向楚怀王求援。当时秦军十分强大,没有人敢前去迎战。项羽为报秦军杀父之仇主动请缨,于是楚怀王便封项羽为上将军,率军五万以解巨鹿之困。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漳河,切断秦军运粮通道。然后,项羽亲率全部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将士打破做饭的锅,凿沉渡河的船,每人只携带三天的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项羽破釜沉舟的决心和勇气,极大地鼓舞了将士们的士气。楚军个个士气振奋,以一当十,奋勇死战,九战九捷,大败秦军。此时,齐、燕等各路援军也冲出营垒助战,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了其副将,巨鹿之困因而得解。(2)刘邦率兵进逼咸阳秦朝灭亡问学生秦朝为什么而亡?阅读学案贾谊过秦论,总结秦朝灭亡原因。答:“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楚汉战争1、西楚霸王分封天下: 六国后裔或诸侯旧将共分为18诸侯,大者辖地数郡,小者仅得数县。其中封刘邦为汉王。2、垓下之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各路汉军约计70万人与10万久战疲劳的楚军于垓下展开决战。楚军久战疲劳后军迎战不利,汉军将楚后军与项羽前军骑士分割两半,韩信再指挥全军反击,楚军大败,阵亡四万余,被俘两万,被打散两万,仅剩不到两万伤兵随项羽退回阵中。后楚军退入壁垒坚守,被汉军重重包围。楚军兵疲食尽。韩信命汉军士卒夜唱楚歌,歌云:“人心都向楚,天下已属刘;韩信屯垓下,要斩霸王头!”。致使楚军士卒思乡厌战,军心瓦解,项羽只有率800人突围至乌江 (今安徽省和县境),这时项羽身边只剩下26骑了,一亭长愿带项羽逃至江东重振霸业,遭项羽拒绝。项羽带着26骑大战汉军,最后全军覆没,项羽不愿被俘受辱,于是在乌江自刭而死。公元前202年,刘邦即帝位,建西汉分析:刘邦为什么能以弱胜强?刘邦项羽约法三章收揽民心残虐暴躁丧失人心善于用人择善而从骄傲自大刚愎自用占有关中经济富足分封诸王,控制力弱约法三章:刘邦占领咸阳后,他一不杀,二不抢,废秦苛法,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约法三章是保护地主阶级的生命财产不受侵犯的政治宣言,但它也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因此赢得了人心,这是刘邦集团取得胜利的关键。小结:秦因何而亡:1.役民逾力,苛刑厉法,暴虐无道,没有审时度势、因时行政2.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3.社会对新确立的大一统政权尚未适应,旧有六国传统势力保有号召力与生命力思考题1.有人说,如果陈胜、吴广在前往渔阳戍边的途中,没有遇到大雨,秦末农民战争就不会爆发。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说说你的理由。 2.秦王朝灭亡前后,项羽、刘邦所进行的战争在性质上发生了什么变化?秦亡以前,项刘领导的都是农民起义军秦亡以后,性质变成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3.秦朝灭亡和项羽的失败有什么相似点吗?(开放性)板书一、秦朝的暴政 1.滥用民力 2.严刑峻法二、秦朝内部斗争加速秦朝灭亡三、农民起义1.陈胜吴广起义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