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年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表格式教案(人教版) 丁庄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学科(课时备课)第 一 单元 第 1 课时 主备教师: 王洪春 使用教师: 教学课题1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课型精读教学内容独坐敬亭山教学目标1、背诵古诗,品味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2、默写古诗。3、感受李白内心的孤独及其对敬亭山的喜爱。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背诵古诗,品味诗句,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2、默写古诗。3、感受李白内心的孤独及其对敬亭山的喜爱。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学法自主合作 读悟结合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议)一、导入新课:1、祖国的千山万水是那么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连绵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蓝天的雪峰,那辽阔的草原真是江山如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游览祖国的大好河山。 2、首先让我们到安徽省宣州市郊去游览“敬亭山”。 二、学习课文(1)板书:独坐敬亭山,指导“亭”的写法。(2)出示古诗,全班齐读古诗正音。 (3)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议)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1、独:独自一人独自一人坐着看敬亭山。 2、李白:李白(701-762),字太白,后人称为诗仙,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 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 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指名读 汇报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众鸟:鸟儿们;高飞尽:都飞远了(孤帆远影碧空尽) 孤云:孤独的白云(孤帆远影碧空尽);独去闲:独自飘来飘去悠闲自在。 师小结:从这两句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很孤单、孤独) 介绍背景: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飘泊生活,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独寂寞之感。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相看:对看;厌:满足只有“我”和敬亭山对看总不感到满足。 指名完整叙述古诗概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议)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师小结:其实,这首试诗不只是表达了李白孤独的感情,同时还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坚定和乐观。为什么呢?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5)多诵读,悟诗情 过渡:学了这首诗歌,让我们进行下一个步骤:多诵读,悟诗情。 复习朗读方式:表演读、轮读、叠诵、唱诵、小组读、配乐读 自己带着感情读。 四人小组读古诗。 汇报:指名读、小组自选方式读。 全班再齐读古诗。三、指导背诵古诗。四、作业:背诵并默写独坐敬亭山。 丁庄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学科(课时备课)第一单元 第 2 课时 主备教师:王洪春 使用教师: 教学课题1古诗三首望洞庭课型精读教学内容 望洞庭 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望洞庭。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望洞庭。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3、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学法自主合作 读悟结合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议)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敬亭山,感受颇深。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望洞庭2、板书课题,指导“庭”的写法 二、学习古诗: 1、出示小黑板,指名读古诗,师正音,然后全班齐 2、复习学习古诗方法: 解诗题,知作者 抓字眼,明诗意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议) 多诵读,悟诗情 3、解诗题,知作者 望洞庭:望着洞庭山水。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4、抓字眼,明诗意。 (1)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上下诗句理解词语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2)检查合作学习情况。 指名读 汇报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秋月:点明时间秋天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 潭面:湖面 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运用比喻,我们学过古诗中哪一首也用过比喻手法?) 师强调“潭”字笔画 指名小结: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遥望:远远地看;翠:苍翠 青螺:这里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也用上了比喻的手法。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同桌互相用自己的话解释整首古诗的意思。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议) 指名复述: 洞庭湖水色和秋天的月色融为一体,湖面上没有一点风吹过,就像一面还没有磨过的镜子。远远地看去,洞庭湖山水苍翠,就像银盘子里放着一只青青的田螺。 师小结:诗人以奇特的想象,准确的比喻,生动地描绘出了洞庭湖那美妙的秋月风光。你们说,作者此时的心情会是怎么样的呢?(轻松、自然) 朗读想象诗歌画面 全班齐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歌画面。 5、多诵读,悟诗情 师:现在黑板上有好几张洞庭湖月夜图,让我们看着这些图,自己美美地读一读望洞庭好不好?(全班自读古诗)师:说想当一会大诗人,上来吟诵这首古诗?(指名读)三、指导背诵望洞庭。四、背诵并默写望洞庭。 丁庄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学科(课时备课)第一单元 第3课时 主备教师:王洪春使用教师: 教学课题1古诗三首忆江南课型略读教学内容忆江南教学目标1、认识会写本课生字。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忆江南。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忆江南。 2、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感知诗词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词的意思。3、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2、搜集有关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文字、图片。教学方法学法自主合作 读悟结合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议)一、古诗导入: 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大家欣赏。说说古诗的特点:有五言诗、七言诗。诗的字数很整齐。 二、初步理解词与诗的区别 1、自读“预习”。读后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2、谁能找到诗与词的区别? 三、自读词,提出疑问。四、细读忆江南理解词意 1、忆江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人?2、自学、对照注解或字典理解带点字的意思。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议) 江南好,旧曾谙,红胜火,忆江南。 好:美好;旧曾:以前、过去;谙:熟悉。 胜:胜过、强过;忆:想念、想起 3、理解全首词的意思。 如诗如画的江南,风景还是以前熟悉的那样。太阳光下,江边的鲜花比火还要红艳。春光里,江水碧绿如蓝。如此美丽的江南,教人怎能不想起它! 五、品读诗文,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读忆江南边读边想江南美景的画面。 2、交流诗文所表达的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南美景大自然) 3、齐读,背诵。六、作业:搜集描写风景的古诗并且背诵。 丁庄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学科(课时备课)第 一 单元 第1课时 主备教师:王洪春使用教师: 教学课题 2桂林山水课型教学内容2 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认识8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联系课文理解“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等词语。2、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漓江水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3、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漓江水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2、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学法自主合作 读悟结合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议)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人们常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桂林是我国广西的一座美丽的城市,也是著名的游览胜地。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为什么呢?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桂林,看看那里的山水。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议)2、板书课题:桂林山水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同学们读得多认真呀!大家预习时读课文了吧,现在又读了课文,你最想说的感受是什么呢?(学生纷纷发表见解。)2、教师小结:看来,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美”。板书:美3、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呢?读给大家听一听。4、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作者也乘着木船,荡舟漓江,来观赏桂林的山水。那一段介绍了桂林的山,那一段介绍了桂林的水?板书:山 水5、同学们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但要充分领略桂林山水的美,这还远远不够。下面我们该怎样读书呢?(学生自由发言。)6、教师小结提炼:我们可以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我们可以抓住重点的词句体会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我们可以欣赏作者的表达手法这就叫做“品味语言”。三、精读感悟漓江水“美”。1、大家自由地读一读第二段课文,这一遍读书,我们可以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看能不能在脑海里再现桂林山水的美丽画面。 画出桂林水的特点。2、过度:师:我见过波澜壮阔的大海,玩赏过水平如镜的西湖,却从没有见过漓江这样的水。漓江的水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呢?3、师生交流:板书:静 清 绿4、出示片段,指名朗读:(漓江的水真静啊,)5、师生交流:波澜壮阔的大海静吗?哗啦啦的小溪静吗?为什么?从那一句还能看出漓江的水很静?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议)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像什么?(理解“翡翠”和“无暇”)6、比较句子。 漓江的水很静,我根本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很清,清的能看得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很绿,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哪一句用在这里比较好?好在哪里?(第三句好,它是用排比的句式表达的。使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它不仅用上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同时还用上了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非常具体,生动,形象,使我们一读就仿佛身临其境了)7、指导朗读。师:漓江的水美,作者写得也美,还得靠我们读得美呀。谁再来读?(1)教师指名读、(2)教师范读。(3)齐读。四、背诵课文。五、小结:读到这里,你明白了这样的水是什么样的水了吗?六、课堂小结,练写生字1、这节课,我们一起领略了漓江的水美,下节课,我们还要去看看桂林的山。2、练习书写本课的生字词。对笔画较多、字形结构复杂的生字,如,“澜、瑕”等要让学生在看清字形的基础上认真书写。六、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词。2、朗读全文,背诵第二自然段。板书设计板书设计 水美 静 清 绿 2 桂林山水 山美 丁庄镇小学四年级下册语文学科(课时备课)第 一 单元 第2课时 主备教师:王洪春使用教师: 教学课题2桂林山水课型教学内容2 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联系课文理解“荡漾、玩赏、屏障、竹筏、波澜壮阔、水平如镜、峰峦雄伟、拔地而起、连绵不断”等词语。2、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3、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重点难点及教学关键1、通过看图、学文,感受桂林山的特点,感受大自然的美,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2、积累课文优美的语段,初步体会排比句式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初步认识分号。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手段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学法自主合作 读悟结合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议)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一起去观赏了漓江的水,它是那样的(集体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这节课,我们继续去游览桂林的山。二、精读感悟桂林的“山”,品味语言的美。1、过渡语:我们刚才通过读书,通过想象,通过品味与比较,充分领略了漓江水的美。那么,“这样的山”又是怎样的山呢?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去读书,去品味,去想象,去发现吧!(学生自主读书。)主备教师教学过程设计使用教师(建议)2、通过读书,你发现了些什么呢?(如“我发现这一段和上一段的结构一模一样。”“我发现这一段中的表达手法也是用了比喻和排比。”“我发现”)同学们,你们数一数,这一段里面有多少打比方的句子呢?(5 个。)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正是用我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打比方来描写事物,才使我们读起来格外亲切、好懂。值得我们好好的学习。3、指导朗读。(指名读)4、出示桂林山水风景片,在读中理解以下词语: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老师和学生一起配乐朗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