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概论讲义PPT课件.ppt_第1页
税收概论讲义PPT课件.ppt_第2页
税收概论讲义PPT课件.ppt_第3页
税收概论讲义PPT课件.ppt_第4页
税收概论讲义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税收概论第一节税收的性质与作用第二节税收原则第三节税制结构与税收分类第四节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第五节税负转嫁与归宿 2 第六章税收概论第一节税收的性质与作用 一 税收的概念及特征二 税收的本质三 税收的作用 3 第一节税收的概念与作用一 税收的概念及特征 一 税收的概念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 满足社会公共需要 凭借政治权力 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 强制 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形式 4 它包含了三个方面的含义第一 税收是一种工具 其使用的目的是为国家取得财政收入 从而实现国家的职能 第二 税收这种工具是由国家来掌握和运用的 因此征税权力归国家所有 第三 国家征税凭借的是政治权力 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规定来实现 行使税收征收权的主体是国家 行使征税权利的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税收是政府取得财政收入的最佳 最有效的形式 社会经济是税收产生 存在和发展的内在的 根本的决定依据 国家的存在和对资金的需求则是必要的前提 5 二 税收的特征1 强制性2 无偿性3 固定性税收的三个特征是互相联系的 是税收区别于其他财政收入的重要标志 6 强制性主要指国家以社会管理者的身份 用法律 法规等形式对征收捐税加以规定 并依照法律强制征税 1 分配关系的建立具有强制性 2 征纳过程具有强制性 7 无偿性主要指国家征税后 税款即成为财政收入 不再归还纳税人 也不支付任何报酬 1 针对纳税人而言 具有无偿性 2 就财政活动总体或全部纳税人而言 这种无偿性又具相对性 固定性主要指在征税之前 以法的形式预先规定了课税对象 课税额度和课税方法等 1 表现在税法中规定了征税对象 比例或数额 2 固定性是相对而言的 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 税法也会相应地 适当地调整 8 二 税收的本质其本质则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 强制地 无偿地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而形成的国家与各方面所发生的一种特定分配关系 一 税收是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 二 税收体现着以国家为主体的特定的分配关系 9 这些分配关系主要是 1 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关系 这是核心部分不仅可以通过大量的流转税表现出来 还可通过所得税表现出来 2 国家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主要是通过所得税和一些财产税表现出来 3 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分配关系主要通过国际税收 跨国所得税表现出来 4 由于税收的分配而形成的企业和企业 企业和个人 个人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 是由上述税收分配活动引起的连锁反应 10 三 税收的作用 一 为经济建设积累资金 二 体现公平税负 促进公平竞争 三 体现国家产业政策 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资源合理配置 四 调节分配 五 体现充分发挥市场作用与加强宏观调控的一致性 六 维护国家权益 促进对外经济交往的发展 七 监督经济活动 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 11 第二节税收原则现代税收原则是在古典原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强调应当如何征税来提高经济效率 促进收入的公平分配 税收原则是指国家在设计 制订税收制度 贯彻和实施税收政策方面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 也是评价税收政策应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 即评价税收制度优劣以及考核税务行政管理状况的基本标准 12 一 古典税收原则最早明确提出税收原则的是亚当 斯密在 国富论 中提出的四原则 平等原则 principleofequality 确定原则 principleofcertainty 便利原则 principleofconvenience 最小征收费用原则 principleofminimumcost 13 1 平等原则指国民应按其在国家保护下所获收入的多少来确定纳税的数额 一国国民 都必须在可能范围内 按照各自能力的比例 即按照各自在国家保护下享得的收入的比例 缴纳国赋 维持政府 14 2 确定原则指国民应纳税额及缴纳方式 时间 地点 手续等 都应清楚明确 不要轻易变动 各国民应当完纳的赋税 必须是明确的 不得随意变更 完纳的日期 完纳的方法 完纳的数额 都应当让一切纳税者及其他人了解得十分清楚明白 15 3 便利原则指政府征税的时间 地点 方法等应尽量从简 让纳税人感到便利 各种赋税完纳的日期及完纳的方法 须予纳税者以最大便利 16 4 最小征收费用原则指税务部门征税时所消耗的费用应减少到最低程度 使国家的收入额与纳税人所缴纳的数额之间的差额最小 一切赋税的征收 须设法使人民所付出的 尽可能等于国家所得的收入 17 斯密是历史上明确 系统地阐述税收原则的第一人 斯密的税收四原则反映了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经济自由发展 作为 守夜人 的政府不干预或尽可能少干预经济的客观要求 18 二 阿道夫 瓦格纳税收四大原则 含九小原则 税收基本思想是 国家利用税收不应以满足财政需要为惟一目的 而应运用政府权力 解决社会问题 基于这一指导思想 他提出了著名的 四端九项 税收原则 形成了一套较为全面系统的税收原则理论体系 成为资本主义税收原则理论集大成者 财政收入原则国民经济原则社会正义原则税收行政原则 19 1 财政收入原则收入充足原则 税收收入应能充分满足国家财政支出不断增长的需要 收入弹性原则 即税收收入要有弹性 要能够随国家经济的发展而增长 并随财政支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20 2 国民经济原则慎选税源原则 税源的选择应有助于保护资本 不应阻碍国民经济的发展 主张以国民所得为税源 而不能以资本所得和财产所得为税源 慎选税种原则 税种的选择应考虑税负转嫁问题 尽量选择难于转嫁或转嫁方向明确的税种 即税种最好选择不易转嫁的所得税 使税收负担归于应该负担税收的人 21 3 社会正义 公平 原则普遍原则 税负应遍及每一个社会成员 人人有纳税义务 对一切有收入的国民 都要普遍征税 平等原则 应根据纳税能力的大小征税 通过累进税 免税等措施 达到社会正义目标 22 4 税收行政原则确定原则 税收法令确定无疑 且不得任意变更 并明确告知纳税人 纳税的时间 方式和数量等应预先规定清楚 便利原则 征税的时间 地点 方式等尽量简便 应从方便纳税人的角度出发 节省原则 即征收管理的费用应力求节省 23 三 现代税收原则1 效率原则税收应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2 公平原则税收应有助于实现收入的公平分配3 稳定原则税收应有助于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 24 现代税收原则 25 1 税收的效率原则税收的财政原则税收中性原则税务行政效率原则 26 1 税收的财政原则财政原则是税收的最基本原则 包含 充分原则弹性原则 充分原则是指税收应当能够为政府活动提供充足的资金 保证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需要 弹性原则是指税收收入应当能够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而增长 以满足长期的公私产品组合效率的要求 税收的效率原则 27 2 税收中性原则是指政府课税不应干扰或扭曲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或者说不影响私人经济部门原有的资源配置状况 中性税收指不改变市场中的各种相对价格 从而不干扰私人部门的经济决策 不会导致超额负担的税收 扭曲性税收指产生超额负担的税收 税收的效率原则 28 对消费者来说 商品课税会带来两种效应 收入效应指课税使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下降 从而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条件下所导致的购买量变动 替代效应指在效用不变的前提下 因商品相对价格变动 使消费者更多购买变得便宜的商品 而减少购买变得相对较贵的商品 29 3 税务行政效率原则 税收成本因征税而发生的资源耗费 税务行政效率原则为了使社会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配置 应当以最小的税收成本取得最大的税收收入 这就是税务行政效率原则 税收的效率原则 30 税收成本的构成 征管成本 administrativecost 指税务当局为征税而发生的各类费用 如办公大楼的建造费 办公设备和用品的购置费 税务人员的工资和津贴等 遵从成本 compliancecost 指纳税人为履行纳税义务而发生的各类费用 如保持簿记资料的费用 申报 缴纳税款的费用 进行税务和会计咨询的费用等 31 税收成本的决定因素 税收环境指影响税制正常运行的各种外部条件 如收入申报制度 财产登记制度 结算制度 计算机应用程度 财会建账状况 公民纳税意识 法治化程度等 税收制度一般说来 商品税 财产税的税收成本低于所得税 从量税的税收成本低于从价税 比例税的税收成本低于累进税 公司税的税收成本低于个人税 此外 中央集中管理的税收成本低于分级分散管理的 单一环节的税收比多环节的税收成本低等 32 2 税收的公平原则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受益原则纳税能力原则两种衡量标准的权衡 33 1 横向公平与纵向公平税收应具有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 横向公平 horizontalequity 指的是福利水平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 要求 排除特权阶级免税 自然人和法人均需纳税 公私经济均等课税 对本国人和外国人在课税上一视同仁 纵向公平 verticalequity 指的是福利水平不同的人应缴纳不同的税收 纵向公平对支付能力的衡量 收入 财产和消费支出 税收的公平原则 34 税收公平原则大体可以概括为两类受益原则纳税能力原则 2 受益原则 benefitprinciple 即要求每个人所承担的税负应当与他从公共产品中的受益相一致 横向公平意味着从公共产品中获益相同的人应缴纳相同的税收 纵向公平意味着受益多的多纳税 受益少的则少纳税 税收的公平原则 35 3 纳税能力原则 ability to payprinciple 即根据每个人纳税能力的大小来确定其应当承担的税收 横向公平可以解释为具有相同纳税能力的人应缴纳同等的税 纵向公平可以解释为具有不同纳税能力的人缴纳不同的税 也即 纳税能力大的人多纳税 纳税能力小的人少纳税 无纳税能力的人不纳税 税收的公平原则 36 衡量纳税能力的最优标准客观说主观说 客观说应以能客观地观察并衡量的某种指标来作为衡量纳税能力的依据 在采用怎样的指标为衡量标准上有三种主要看法 1 以收入作为衡量各人纳税能力的指标 2 以消费为衡量各人纳税能力的指标 3 以财产为衡量各人纳税能力的指标 税收的公平原则 37 主观说应以各人的福利来作为衡量支付能力的标准 所谓福利就是一个人的效用水平或满意程度 主观说为纵向公平提出了理论依据 对于该如何对待不同境况的人 主观说有三种主要观点 1 均等绝对牺牲 equalsacrifice 每个人因税收而造成的福利损失应该相等 2 均等比例牺牲 proportionalsacrifice 每个人因税收而造成的福利损失应与其税前的福利成同一比例 3 均等边际牺牲 minimumsacrifice 各人因税收而造成的福利损失之和应该最小化 衡量纳税能力应以每个人因纳税而感受的牺牲程度为标准 如果征税使每一个人所感受的牺牲程度相同 税制就是公平的 否则就不公平 38 4 两种衡量标准的权衡从衡量税收公平的标准看 受益原则和纳税能力原则各有其优点 但这两种原则都不能单独解释税制设计的全部问题 也不能单独地实现税收政策的全部职能 因此 公平的税收制度的设计有赖于两个原则的配合使用 从技术上看 两个原则的真正实现都存在一定困难 尽管二者各有其缺陷 但两个原则的配合运用 能够为公平税制的设计提供较为理想的选择 39 第三节税制结构与税收分类 一 税制结构二 税收分类 40 一 税制结构税制结构是整个税收制度的总体结构 它表明各类税收在整个税收中的相对地位 以课税对象的分类来考察税制结构 可以分为单一税制和复合税制两个基本类型 1 单一税制是指以某一类税收构成的税制结构 2 复合税制是多种税收并存的税制结构 复合税制分为三种 一是以所得税为主体税的复合税制二是以流转税为主体税的复合税制三是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复合税制 主体税 在税收体系中居主导地位的税种 41 1 在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模式中 各种所得税起主导作用 尤其体现在调节收入分配 贯彻弹性负担原则和稳定经济运行等方面 2 在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中 增值税或消费税居于主导地位 它在保证国家税收和体现国家生产与消费政策等方面 有着特殊作用 3 在以流转税和所得税并重的税制模式中 其特点是能够兼顾两者的长处 在财政收入和调节经济方面共同起主导作用 42 现代各国税收制度中的主体税种 不是商品税就是所得税 发达国家以所得税为主 发展中国家以商品税为主体 各有优缺点 以希克斯和约瑟夫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家更为推崇所得税 原因 1 所得税给纳税人带来的额外负担也就是经济效率的损害程度较商品税轻 2 所得税是一种直接税 一般不能像商品税那样可以通过调整价格的办法转嫁税负 政府可以针对性地利用税收手段调节收入分配 3 所得税作为一种经济的内在稳定器 可以起到较好的稳定经济的作用 43 二 税收分类 一 按征税对象的性质分类 可分为1 所得税类 是对纳税人的所得额或利润额课征的税收 2 财产税类 对纳税人的财产按数量或价值额课征的税收 3 流转税类 指对商品或劳务交易中的流转额或增值额进行课征的税收 44 以税收的征税对象为标准 具体可分为 1 流转税类 增值税 消费税 营业税 关税 2 所得税类 企业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3 资源税类 资源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土地增值税 4 特定目的税类 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 暂缓征收 筵席税 屠宰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 车辆购置税 耕地占用税和烟叶税 5 财产税类 房产税 城市房地产税 车船税 印花税 契税 45 二 以税收的计税依据为标准 可分为从价税 增值税 营业税从量税 资源税 三 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 可分为价内税 消费税 营业税价外税 增值税 46 四 以税收管理权和税收收入归属为标准 可分为中央税 凡由中央政府征收 收入归中央政府支配的税种为中央税 地方税 中央地方共享税 增值税 五 以税负能否转嫁为标准 可分为直接税 税负不易转嫁 直接由纳税人承担的税种 如 个人所得税 财产税等 间接税 税负比较容易转嫁的税种 如 增值税 营业税 消费税 关税等 六 以税收收入的形态为标准 可分为实物税货币税 47 第四节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一 纳税人二 征税对象三 税率四 纳税环节五 纳税期限六 纳税地点七 减税免税八 罚则 48 税收制度 税制 是国家为实施税收分配活动和处理税收分配关系而制定的税收法律 法规 条例 实施细则的总称 国家每开征一种税 都要建立相应的税收制度来规范征纳双方的行为 这使税收制度成为国家征税和纳税人纳税的法律依据 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一个国家无论开征什么税 都要在相应的税法中明确规定向谁征税 对什么征税 征多少税和怎样征税 这些内容构成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 简称税制要素 具体内容包括 纳税人 征税对象 税率 纳税环节 纳税期限 纳税地点和税收减免等内容 其中 纳税人 征税对象和税率是构成税收制度的最基本要素 49 一 纳税人 课税主体 纳税人即纳税义务人 是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 各种税都有各自的纳税义务人 它是税收制度构成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 一 纳税人的种类从法律角度划分 纳税人包括法人和自然人两种 50 二 相关概念1 扣缴义务人就是代国家征收机关向纳税义务人扣缴税款或代纳税义务人向国家征收机关缴纳税款的单位和个人 代扣代缴义务人和代收代缴义务人 2 负税人负税人是税款的实际负担者 如果说纳税人是法律上的纳税主体 负税人则是经济上的纳税主体 纳税人纳税后 如果能够通过一定的途径将税收负担转嫁给他人时 纳税人则不是负税人 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定相一致 只有当纳税人无法向其他人转嫁税收时 法律上的纳税人才同经济上的纳税人即实际负税人相一致 51 二 征税对象 课税对象或课税客体 是指税法规定的征税的直接对象或称标的 它说明对什么征税的问题 它是各税种间相互区别的主要标志 也是进行税收分类的最重要的依据 同时 它还是确定征税范围的重要因素 依征税对象的性质不同 分为商品 流转 所得和财产 三分法 征税 52 三 与征税对象密切相关的概念1 税目它是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的具体项目 是征税对象在内容上的具体化 反映了一个税种的征收广度 例 消费税有14个税目 营业税有9个税目 53 2 计税依据 计税标准 计税基数 或简称税基 是据以计算应纳税额的基数 是征税对象在量的方面的具体化 3 计税单位它是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 计税单位一般有两种形式 一种是按自然单位来计量 从量计征 一种是按价值即货币单位来计量 从价计征 54 三 税率 一 税率是应纳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 是计算应纳税额的尺度 也是衡量税负轻重与否的重要标志 二 构成税制核心要素的原因它体现征税的深度 反映国家有关的经济政策 直接关系到国家的财政收入和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55 1 比例税率对同一征税对象 不分数额大小 规定相同的征收比例 具体有统一比例税率和差别比例税率例 增值税 营业税 城建税 企业所得税 便于计算和征纳 有利于提高效率 但不利于保障公平 不能区分纳税人具体情况采用差别政策 比例税率在商品税领域应用得比较普遍 56 2 定额税率按征税对象确定的计量单位 直接规定一个固定的税额 例 资源税 城镇土地使用税 车船税定额税率不受价格变动影响 便于从量计征 但实物量往往不够准确 定额税率的使用有时也可能造成不公平的税负 57 3 超额累进税率 按绝对数划分 即把征税对象按数额的大小划分为若干等级部分 每个等级分别规定一个税率 税率依次提高 但每一纳税人的征税对象则依每部分所属等级同时适用几个不同的税率分别计算 将计算结果相加就是全部应纳税额 例 个人所得税 注意区别 2000是免征额 不是起征点 58 4 超率累进税率 按相对数划分 以征税对象数额的相对率划分若干级距 分别规定相应的差别税率 相对率每超过一个级距的 对超过的部分就按高一级的税率计算征税 例 土地增值税 注 速算扣除数用全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与用超额累进税率计算的税额的差额 59 5 全额累进税率即对征税对象的全额按照与之相适应等级的税率计算税额 在征税对象数额提高一个级距时 对征税对象全额都按提高一级的税率征税 应纳税额的计算 例 纳税人A有收入1500元 B有收入3000元 假定收入数即征税对象 要求按全额累进税率计算A B两人应纳税额 60 例 个人所得税 超额累进税率 工资 薪金所得为5000元 免征额为2000元解 1 全额累进税率应纳税额 3000 15 450 元 2 超额累进税率应纳税额 500 5 1500 10 1000 15 325 元 3 中间差额 450 325 125 元 为速算扣除数 因此 应纳税额 3000 15 125 325 元 61 案例一 痛苦指数 连年上扬2005年中国内地居全球第二每年 福布斯 都在编制和出版 税负痛苦指数 和其他一些衡量政府负担的指标 为企业和个人在全球选择工作和生活地点提供判断依据 从2000年中国开始进入福布斯的统计开始 中国的税收负担指数便一路上扬 2002年位居第三 2004年第四 近期 美国财经杂志 福布斯 发表的2005年度的 税负痛苦指数 TaxMiseryIndex 在财经界引起轩然大波 这一用来度量全球雇主与雇员的综合税务负担的调查报告称 2005年在全球52个国家及地区中 中国内地的税收痛苦指数 更是以160的指数 跃升 全球第二位 具体数据见下表 仅在几乎年年位居榜首 具有着过于慷慨的社会福利制度的法国之后 税负指数174 您认为 福布斯 公布的中国税负的看法对吗 62 福布斯 2005年 税负痛苦指数 前五名 税 种 国 别 注 资料来源于 福布斯 网站 63 1995 2004年我国宏观税负一览表 注 表中数据为小口径的宏观税负 不含社会保障收入和其他财政收入 64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的有关资料 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 发达国家一般都比较高 如美国 澳大利亚 葡萄牙 西班牙等国在30 左右 比利时 荷兰 挪威 法国 奥地利等国都在40 以上 丹麦 瑞典则高达50 发展中国家一般在20 30 之间 如巴西 印度 马来西亚等国 65 参考答案 1 福布斯 的 税负痛苦指数 的计算方法 是将公司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雇主缴纳的社会保障税 雇员缴纳的社会保障税 销售税和财富税等6个税种的最高税率加在一起 不考虑扣除等因素 得出的结果作为 税负痛苦指数 因我国没有销售税 福布斯 将我国的增值税税率视同销售税税率 福布斯 每年编制公布 税负痛苦指数 与其他一些负担指标 作为评估一个国家或地区税收政策对资本和人才是否具有吸引力的参照标准 为企业和个人在全球选择投资地和工作地点提供参考 2 税负痛苦指数 不能反映中国真实税负 理由如下 上述几个税种计税依据不同 将其税率简单加总 由于不能反映每一税率相对应的税额绝对数 即不能反映真实的税收负担水平 个人所得税用 工薪所得 项目5 45 九级超累税率的最高边际税率45 不能表明实际税负水平 现实情况是 我国个人年得税纳税人在 工薪所得 方面的实际适用税率基本在5 25 之间 据统计 截止到2005年5月底 全国能够适用到25 以上税率的高收入纳税人比例只有2 7 福布斯 采用的我国社保费费率有误 与实际负担率相差很大 增值税的税负是销项税减进项税 仅对商品和劳务的增值额征税 17 不是增值税的税负 不能将增值税混同于销售税 另外 我国增值税还低档税率13 66 由于税收优惠政策和征收管理等方面的原因 我国纳税人实际税负低于名义税负 目前 我国所得税的2个税种都有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 如企业所得税有10 15 18 24 27 二免三减半 五免五减半 再投资退税等优惠政策 据统计 2003年 我国内资企业所得税税负为24 外资企业所得税实际税负为13 9 3 由于经济 社会发展状况不同 世界各国的税种设置 税率水平等税制结构 税收制度不尽相同 为具有可比性 将税收总收入中GDP的比重作为宏观税负 是科学的 国际上通行的标准 根据这一标准 2004年我国GDP总量为136515亿元 税收总收入为24141 9亿元 社保缴费收入4515 3亿元 宏观税负 不含社保费 17 68 宏观税负 含社保费 20 99 我国的税负状况如何 根据财政部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有关统计资料 测算了世界部分国家 地区 2002年和2003年的宏观税负 TAX GDP 水平 从测算结果看 我国的税负水平低于很多国家 如果考虑到一些发展中国家税负会比较低 很多国家2002 2003年数据不全 我国的税负应属于中等水平 参考文献 2005 7 12 经济日报 第5版 税负痛苦指数 不能反映中国真实税负 史耀斌 67 四 纳税环节指税法规定的征税对象在从生产到消费的流转过程中应当缴纳税款的环节 单一环节课税 多环节课税 一次课征 在纳税环节征一次后不征 二次课征 有两道纳税环节 多次课征 从产品生产到消费 所有环节都征税 68 五 纳税期限指纳税人发生纳税义务后按照税法的规定向国家缴纳税款的期限 具体由两个期限构成 税款计算缴纳期限 结算期限 结算应纳税款的期限 一般分别不同纳税人和征税对象 规定为1 3 5 10天 半个月或一个月 税款的入库期限 缴款期限 指应纳税款交入国库的期限 一般规定 按月结算的 在期满后15日内报缴税款 其余的在期满后5天内缴纳 69 1 种类按期纳税 按多少天交一次按次纳税 按发生的次数交2 纳税期限的确定 1 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经营的不同特点和征税对象确定 如 农业税 所得税 2 根据纳税人缴款数额多少确定 3 根据应纳税行为发生的特殊情况 按次征收 如 印花税 个人所得税的偶然所得 70 六 纳税地点指税法规定的纳税人 包括代扣代缴 代收代缴义务人 缴纳税款的具体地点 是根据各个税种的纳税环节和有利于对税款进行源泉控制的原则确定的 具体有 机构所在地纳税经济活动发生地纳税报关地纳税汇总集中纳税等 71 七 减税免税指税法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给与鼓励或照顾的一种特殊规定 1 减税和免税减税是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按照税法规定计算的税额给与部分减让 少征一部分税款 免税是对某些纳税人或征税对象免征全部税款 2 起征点是征税对象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数量界限 征税对象未达到起征点的不征税 达到或超过起征点的就其全部数额征税 而不仅是就超过部分征税 3 免征额是在征税对象总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免征额部分不征税 只对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72 起征点和免征额有何异同 相同点 二者都是减轻税收负担的措施 当课税对象小于起征点和免征额时 都不予征税 区别点 概念不同 起征点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起点 数额 免征额是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数额中免予征税的数额 计算具体税额时处理不同 二者的负担不同 当课税对象大于起征点时 要对课税对象的全部数额征税 包括起征点本身 采用免征额时 只对课税对象超过免征额部分征税 免征额应先扣减 不包括在征税对象中 因此规定起征点的税负重于规定免征额的税负 两者照顾的侧重点不同 起征点照顾的是低收入者 目的是贯彻合理负担的政策 免征额则是对所有纳税人的照顾 目的是为了照顾纳税人的最低需要 73 八 罚则对纳税人违反税法的行为采取的处罚措施违章行为 欠税 偷税 漏税 抗税 出口骗税 此外 总则 主要包括立法依据 立法目的和适用原则等 附则 一般规定与该法紧密相关的内容 如该法的解释权 该法的生效时间等 74 第五节税负转嫁与归宿一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二 税负转嫁的方式三 税负转嫁的条件及影响因素 75 一 税负转嫁与归宿的含义 一 税负转嫁的概念是指纳税人通过各种途径将应交税金全部或部分地转给他人负担 从而造成纳税人与负税人不一致的经济现象 只要某种税的纳税人和负税人不一致 便发生了税负转嫁 转嫁可以是全部转嫁 也可以是部分转嫁 可以是一次完成 也可以是多次完成 76 二 税负转嫁的特征1 税负转嫁和价格的升降有直接联系 而且价格的升降是由税负转移引起的 2 税负转嫁是各经济主体之间税负的再分配 也就是经济利益的再分配 转嫁的结果是导致纳税人与负税人的不一致 3 税负转嫁是纳税人的一般行为倾向 是纳税人的主动行为 因为课税是对纳税人经济利益的侵犯 77 三 相关概念1 税负归宿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