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4高二语文第一轮复习 文言句式 编辑:马炳德 文言句式【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文言文的不同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准确分析不同句式的规律,学会知识的迁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课堂知识讲解、课后练习识记并辨析各种文言句式的特点。 结合高考原题,了解“文言句式”的规律,准确分析语境。合作探究,讲练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汉语句式的演变,感悟汉语言的灵活变化,体味汉语言的表情达意的魅力,领悟礼仪之邦的文化精髓。【教学过程】一新课标考试大纲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属于理解层级B )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二文言句式的种类(五种)古代汉语中的特殊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的句式不同的特殊的语法现象。最常见的有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以及主谓倒装)、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三本考点的考向预测: 文言特殊句式的考查一般不会单独设置一个选择题,主要还是结合文言文翻译题来考查。1. 后因酒过为有司所纠,帝亮其情,亦未加黜责。(5分)【2012辽宁卷周顗(y) 传】【译文】:后来周顗因为醉酒的过失被官吏检举,皇帝谅解他的情况,也没有对他贬斥责罚。(译出大意给2分;“纠”“亮”“黜”三处,每译对一处给1分。)(为所:被动句)2.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译文】:一把竹椅,用它来坐;一张木床,用它来睡。(数量短语后置,介宾短语后置)3. 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译文】:现在想让他投降却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固定句式:恐怕吧) 4. 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译文】:这些金钱,是圣明的君主用来赐给我养老的。【解析】:本句中“者、也”是判断句的标志,所以考生必须将本句译成“是”的格式,而且“者”前面的内容应在判断动词“是”之前,“者”后面的内容应在“是”之后。“者”是助词,表停顿。 5. 不识吾子奚以知之?【译文】:不知道您凭什么知道这件事? 【解析】:本句中“以”是介词,“奚”是疑问词作宾词提前了,翻译时必须将“奚”归到它原来的位置上才符合现代汉语的规则。(“吾子”:古时对人的尊称,可译为“您”,比子更亲切。)(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判断句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1.涉及事物的性质、情况或事物之间关系。2.要作出判断(判断语气)。3.是个句子(表肯定或否定)。请判断:下列句子哪些属于判断句?(2、3、4、6、8、9)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过去藉著别人的帮助才有今天的成果,现在却反过来攻打他,是不符合仁德的。) 3.陈胜者,阳城人也。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5.臣诚知不如徐公美。6.当立者乃公子扶苏。7.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8.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9.刘备,天下枭雄。(直接构成判断)第一“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陈涉是阳城人。“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 “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第三“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第五“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城北徐公是齐国的美丽的人。第六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如: “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胃。”(同上)“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七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处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译作:我听说二世是小儿子,不应该立为皇帝,应该立为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即今之傫然(聚集的样子)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翩翩两骑来者谁?”(卖炭翁)第八用动词“为”“是”表判断。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廉颇蔺相如列传)“巨(吴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吞并)。”(司马光赤壁之战)“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是,代词,这样。)(苏轼石钟山记)第九用否定副词“非”、“莫”、“无”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如:予本非文人画士。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二)被动句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1)用“为”或“为所”表被动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 “(巨)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 “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兔不可得,而身为宋国笑”(2)用“被”表被动“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忠心却被别人诽谤,能不怨恨吗?)“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3)用“见”或“见于”表被动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被欺骗)(4)用“于”或“受于”表被动 “不能容于远近。”(五人墓碑记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而君幸于赵王”“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5)无标志被动句这种情况是指没有被动词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可以根据上下文的意思补出。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课内巩固:1. 晖刚于为吏,见忌于上,所在多被劾。(朱晖在做官时很刚正,被上司忌恨,在任职之处,他都被人弹劾。)2. 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哀请命于勾践。(吴王被困在姑苏城上,当面向勾践哀求饶他性命。)特别提示“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恕也”(答司马谏议书),但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偏指一方,“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都是此种用法。(三)省略句句子中省略某一词语或某种成分的现象,是古今共有的。不过,文言文里这种现象更突出,而且有些在现代汉语里一般不能省略的句子成分,古文中也经常被省略。1、省主语。( 有承前省、蒙后省,自述或对话中也常常省略) 颇为赵将, (廉颇) 伐齐, (廉颇) 大破之。 承前省 沛公谓张良曰:“ ( 公 ) 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蒙后省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余) 手自笔录, (余) 计日以还 (余) 录毕, (余) 走送之。 自述省 (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 曰:“不若与人。” 对话省 樊哙曰:“今日之事如何?”良曰:“(今日之事)甚急。” 对话省2、省谓语动词(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省略谓语的现象还是比较少的)。 (1)承上文谓语而省略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为乐) 。 一鼓作气,再 (鼓) 而衰,三( 鼓 )而竭。(2)蒙下文谓语而省略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 (追之) ,又请杨子之竖追之。(3)共喻省略,即根据上下文一看便会明白省略的是什么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 (候) 狱门外。后公改 (任) 两广,太监泣别,赠大珠四枚。3、省略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宾语常见的是代词“之”)(1)省略动词后的宾语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 (之 ) 斗卮酒。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 (之 ) 以事。 有志者,不随 (之 ) 以止也。将献 (之 ) 公堂,惴惴恐不当意。(2)省略介词后的宾语竖子不足与(之 ) 谋。欲呼张良与(之 ) 俱去。4、省兼语。(“使”“命”“令”这类动词的宾语常兼作后边一个主谓词组的主语,这个词就称作兼语。现代汉语的兼语一般不能省略,文言里的兼语却往往被省略,所省多是代词“之”。) 不如因而厚遇之,使 (之 ) 归赵。 杞子自郑使 (人) 告于秦曰 郑穆公使 (人) 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 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 (我等) 归就戮于秦。 5、省介词。(较常见的是省“于”“以”,这些介词与后面的宾语组成介宾结构,这个介词常常被省掉。) 将军战 (于) 河南,臣战 (于) 河北。 今以钟磬置 (于) 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激昂 (于) 大义,蹈死不顾。 又试之 (以) 鸡,果如成言。 及宾客辩士说王 (以) 万端翻译文言省略句时,省略的词语,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不能省略的部分,要补充翻译出来。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下列画线的句子。歧路亡羊 【原文】杨子之邻人亡羊,既率其党,又请杨子之竖追之。杨子曰:“嘻!亡一羊,何追之者众?”邻人曰:“多歧路。”既反,问:“获羊乎?”曰:“亡之矣。”曰:“奚亡之?”曰:“歧路之中又有歧焉,吾不知所之,所以反也。”杨子戚然变容,不言者移时,不笑者竟日。门人怪之,请曰:“羊,贱畜,又非夫子之有,而损言笑者,何哉?”杨子不答,门人不获所命。心都子曰:“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 (选自列子) 【注释】党:旧时指亲族。竖:童仆 【译文】 杨子的邻居丢失了羊,于是率领他的朋友,还请杨子的童仆一起追赶。杨子说:“呵!丢一只羊,干吗要这么多人去追?”邻居说:“岔路很多。”(邻居)不久回来了,(杨子)问:“找到羊了吗?”(邻居)回答:“丢了。”(杨子)问:“怎么会呢?” (邻居)回答:“岔路之中还有岔路,我们不知道往那边去追,所以就回来了。”杨子的脸色边得很忧郁,不说话有两个小时,没有笑容一整天。他的学生觉得奇怪,请教(杨子)道:“羊,不过是下贱的畜生,而且还不是老师您的,却使您不苟言笑,这是为什么?”杨子没有回答,(他的)学生最终没有得到他的答案。心都子就说:“大路因为岔路多了而走失了羊,读书人则因为不能专心一致而葬送了一生。“【启示】求学的人经常改变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就会丧失本性,迷失方向,甚至丧失生命,只有抓住根本的东西、统一的本质的东西不放,才不会误入歧途。 从这篇寓言,我们还可以进一步领会到,不仅学习上要紧紧抓住根本的东西,一致的本质的东西,观察和处理一切事物都应该这样。客观事物错综复杂,干什么事情,都必须专一,不能三心二意,见异思迁。如果毫无主见,见到岔路就想另走,那就会歧路亡羊寓言所告诫的那样,到头来是会一无所获甚至会有丧失本性甚至会有丧失生命的危险的。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下列画线的句子。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其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译文:1、他的儿子很担心,对他父亲说:“为什么不把猫赶走呢?”他父亲说:“这就是你不知道的了。”2、害处不是比没有鸡更大吗?3、为什么要把那猫赶走呢?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鹅笼夫人者,毗陵某氏女也。幼时,父知女必贵,慎卜婿,得鹅笼文,即婿之。母曰:“家云何?”曰:“吾恃其文为家也。”家果贫,数年犹不能展一礼。妹许某,家故豪,遽行聘。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筐篚亘里许。宗戚压肩视,或且曰:“乃姊家何似矣?”媪婢共围其妹,欢笑吃吃。夫人静坐治针黹(zh缝纫,刺绣),无少异容。(1)下列各句句式与“僮仆高帽束绦者将百人”一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安在其不辱也 B君何以知燕王C求人可使报秦者 D而如姬最幸【解析】 A项为主谓倒装句;B项为宾语前置句;C项为定语后置句,与题干中句子句式相同;D项为被动句。【答案】C【译文】鹅笼夫人,是毗陵某户人家的女儿。小时候,父亲知道女儿肯定会显贵,慎重地选择女婿,当得到鹅笼写的文章时,马上定他为女婿。她母亲问:“家庭情况怎么样?”(父亲)回答说:“我把他的文章看作他的家业。”果然,鹅笼家里十分贫穷,几年还不能施行一礼。她妹妹许配给某户富豪人家,很快就行聘礼。头戴高帽系丝带的僮仆将近百人,装聘礼的筐筐连绵一里路左右。亲朋好友压肩围观,有人又问:“你的姐姐家也像这样吗?”家里的女佣们都围着她妹妹,发出吃吃的笑声。夫人仍平静地坐在那里做她的针线活,一点也不为之动容。(五)常见的文言固定句式1 何所 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译为“的(人、事、物)是什么”。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译文:问姑娘想的是什么,问姑娘思念的是什么。 卖炭得钱何所营?(白居易卖炭翁)译文:卖炭得来的钱谋求的是什么? 2何如 代词性固定结构。常用于询问动作行为的方式或事物的性状。可译为“怎么样”。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司马迁鸿门宴)译文:樊哙说:“今天的情况怎么样?”轲曰:“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 战国策荆轲 刺秦王表示比较的固定结构。可译为“比怎么样”。同义结构还有“何若”、“奚如”、“胡如”、 “奚若”等。王以为何如其父?(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大王认为(赵括)比他的父亲怎么样? 3然则 连词性固定结构。“然”承接上文,“则”表示推断。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 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范仲淹岳阳楼记)译文:入朝为官要担忧,退处江湖也 要担忧,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苏洵六国论 4是以(以是)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可译为“因此”。同义结构还有“以此”、 “是故”、“以故”。 此皆良实,智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诸葛亮出师表)译文:这些都是善良诚实、意志 忠贞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 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公子前往而我竟没有 相送,因此知道公子会因为感到遗憾而再回来的。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韩愈师说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韩愈师说 “是故”相当于“因此”。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故”相当于“因为这个原因”、“因此”。5有所、无所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 “有”、 “无”是动词, “所”是“所”字短语作“有”或“无” 的宾语。可分别译为“有的(人、事、物)”、“没有的(人、事、物)” 将在外,主令有所不受,以便国家。(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译文:将军在外(作战),国君的命令(也)有不接受的,以求便利国家。 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司马迁鸿门宴)译文:财物没有拿取的,妇女没有宠幸的。 练习:翻译画线句子凡兵上义,不义,虽利勿动。非一动之为害,而他日将有所不措手足也。夫惟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 译文:大凡用兵,应当崇尚正义,如果不义,即使于我有好处,也不轻易举动。并不是一动就会造成失败,而是怕将来会有让人措手不及的事情发生。只有正义才能激怒士卒,当士卒激起义愤时,就可驱使他们百战而不殆。 6有以、无以这是两个意义相反的固定结构。它们用在谓语动词前,相当于助动词的作用。可分别译为“有用来的(方法、人、事、物)”、“没有用来的(方法、人、事、物)”。 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文:我才能够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机会)。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译文:所以不积累小步,就没有 用来到达千里的(办法);步汇聚细流,就没有用来成为江海的(办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李密陈情表不推恩无以保妻子 译文:不推广恩泽就不能保护自己的老婆孩子。练习:翻译画线句子君子之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译文:不学习就不能发现疑问,不求教就不能增长知识。7“孰与(若)”“无如”“何于”表示比较和选择取舍的固定结构。只表示比较时可译为“与相比,谁(哪一样)”。 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译文:我与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沛公曰:“孰与君少长?”司马迁鸿门宴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孰与”相当于“跟相比谁更”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无如”相当于“没有像”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何于”相当于“跟比”。8之谓也表示总结性判断得固定结构。其中“之”时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谓”是动词,“说”的意 思;“也”是表判断的语气助词。可译为“说的就是”。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译文:诗里面讲过: “别人有想法,我能猜中它。”(这话)说的就是您这样的人。 如果“之谓”位于句中,宾语在“谓”的后边,这是另一种固定结构。可译为“叫作”、 “称作”。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鱼我所欲也)译文:这叫作失去了他的羞耻之心。 9如何、若何、奈何都是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或某事的固定结构。其中“如”、“若”、“奈”是动词,含有“对 付”、处置”、“办理”一类意思;“何”是补语,作“怎么”、“怎样”讲;中间插入的成分作“如”、 “若”、“奈”的宾语。可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译文:凭你的力量,并不能削平魁 父这座小山,(又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 虞兮虞兮奈若何?(司马迁项羽本纪)译文:虞姬啊虞姬,对你怎么办?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司马迁鸿门宴10何为(wi)、何以为(wi)都是表示询问或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何”是疑问代词,可用“安”、“奚”、“曷”等词来代替;“以”是动词,“用”的意思;“为”是表示疑问的语气词。前者可译为“为什么(要)呢”、 “怎么呢”,后者可译为“哪里用得着呢”、“要干什么呢”。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司马迁鸿门宴)译文:现在人家正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 肉,为什么要告辞呢?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庄子逍遥游)译文:哪里用得着高飞九万里往南去呢?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苏轼赤壁赋 “何为”是宾语前置句式,也就是“为何”,相当于“为什么”。(“为”是介词)(译文:苏轼的神色也愁惨起来,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同伴问道:“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何(以)为,表反问的句式,为什么要呢 11唯(惟)之(是)表示宾语前置得固定结构。含强调意义。其中“唯(惟)”是限定范围得副词,可译为“只”;“之 (是)”是标志宾语前置得结构助词。可译为“只+谓语动词+前置宾语”。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年)译文:只看我的马头(行动)。(意译:只听从我的指挥) 惟弈秋之为听。(孟子告子上)译文:只听从弈秋的教导。(唯命是从)12何之有 表示宾语前置的固定结构。含反问语气。其中“何”是宾语,“之”是标志宾语前置的结构助词,“有”是谓语动词。可译为“有什么”。 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译文: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 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注:孔子云:“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原文的意思:孔子想要住在偏远的地方,有人说:“那里很简陋,怎么办呢?”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 表现出一个人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有种出淤泥不染的君子气节,也泛指这个人的品德高尚,高风亮节等。刘禹锡引用而已13不亦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其中“亦”没有实在意义,只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句末“乎”可用“哉”、 “邪”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译文:学习而又按时去温习它,不是很高兴吗?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译文: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培养坚强的意志,因为责任重大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为自己的责任,这样的责任不是很重大吗?为此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以此为政,不亦惑乎? 译文:把这个当成自己施政的纲领,不是太糊涂了吗?14得无乎 表示反问的固定结构。它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欤)”、“邪”、 “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恐怕吧” 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 得无教吾猎虫所耶?(促织)译文:恐怕是向我暗示捕捉蟋蟀的地方吧。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译文:饱览这里景色时的感想,恐怕会有所不同吧。15无乃乎 表示测度疑问的固定结构。它表示出来的语气是委婉的。句末“乎”可用“与(欤)”、“耶”等 语气词替换。可译为“恐怕(只怕)吧”、“莫不是吧”。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译文:现在您已经退守到会稽山上,然后才来寻求谋臣,恐怕太迟了吧? 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译文:恐怕该责备你吧?(鲁山县)有盗系狱,会虎为暴,盗请格虎自赎,(德秀)许之。吏曰:“彼诡计,且亡去,无乃为累(牵连)乎?” 德秀曰:“许之矣,不可负约。即有累,吾当坐,不及余人。”明日盗尸虎还,举县嗟叹。 译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乡镇消防队员招聘考试模拟题消防法规及安全制度篇
- 2025年导游员招聘面试模拟题及实战演练指南
- 网站转化率服务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社交网红孵化器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2025年体育场馆管理信息化在体育场馆运营师考试中的应用
- 农作物种子改良与繁育中心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突破计划
- 2025年临床医学检验技术士专业资格认证考试趋势分析与备考建议
- 2025年专业考试热点解读产品经理招聘笔试预测题及答案解析
- 食品加工厂生产管理部职责
- 1+X跨境电商理论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对标学习华为EMT机制
- 特殊过程确认准则
- 输煤系统维护方案
- 无配重悬挑装置吊篮施工方案
- 腹横肌平面阻滞课件
-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毕业实习》课程教学大纲
- 《空乘服务语言艺术与播音技巧》第一单元
- 甘肃省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和管理办法
- 筷子兄弟小苹果电声乐队总谱
- 私募股权投资基金激励制度(包含募资奖励、投成奖励、退出奖励等)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