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文化经典选读试卷整理1、 填空1、 孔子世家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吾不能富贵,窃仁人之号,送子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稍益进焉。一次重大外交事件:(夹谷会盟)2、 韩非子显学 世之显学哪两家: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孔墨之后,儒家分为哪几派,墨家分为哪几派: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乐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殷、周七百余岁,虞、夏二千余岁,而不能定儒、墨之真;今乃欲审尧、舜之道于三千岁之前,意者其不可必乎!无参验而必之者,愚也;弗能必而据之者,诬也。故明据先王,必定尧、舜者,非愚则诬也。愚诬之学,杂反之行,明主弗受也。3、 盐铁论两派:惟始元六年,有诏书使(丞相、御史)与所举(贤良)、文学语。问民间所疾苦。御史大夫派:桑弘羊 贤良文学: 以唐生、鲁万生为首,其高层首领是丞相车千秋 4、 艺文志: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刘歆于是总群书而奏其七略,故有辑略(后被删去),有六艺略,有诸子略,有诗赋略,有兵书略,有术数略,有方技略。今删其要,以备篇辑。秦代教科书:史籀篇,是周朝时的史官用来教学童的书,字与孔氏壁中的古文字体相异。苍颉七章,是秦朝丞相李斯所作的;爰历六章,是车府令赵高所作;博学七章,是太史令胡母敬所作。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兴,有齐、鲁之说。传齐论者,昌邑中尉王吉、少府宋畸、御史大夫贡禹、尚书令五鹿充宗、胶东庸生,唯王阳名家。传鲁论语者,常山都尉龚奋、长信少府夏侯胜、丞相韦贤、鲁扶卿、前将军萧望之、安昌侯张禹,皆名家。张氏最后而行于世。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合于尧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谦而四益,此其所长也。及放者为之,则欲绝去礼学,兼弃仁义,曰独任清虚,可以为治。阴阳家者流,盖出于羲和之官。“敬顺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此其所长也。及拘者为之,则牵于禁忌,泥于小数舍人事而任鬼神。法家者流,盖出于理宫。信赏必罚,以辅礼制。易曰:“先王以明罚饬法”,此其所长也。及刻者为之,则无教化,去仁爱,专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残害至亲,伤恩薄厚。儒家者流,溢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期、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阮,“狙述尧氏宪章文武”,宗师体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者也。然惑者既失精他而辟者又随时抑扬,违离道本,苟以众取宠后进循之,是以五经乖折,儒学富袁,此辟儒之患。名家者流,盖出于礼官。古者“名位不同,礼亦异数”。孔子曰:“必也正名乎!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此其所长也。及鳖者为之,则苟钩鎃析乱而已。墨家者流,盖出于清庙之守。茅屋采椽,是以贵俭,养三老五更,是以兼爱;选士大射,是以上贤;宗祀严父,是以右鬼;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推兼爱之意,而不知别亲疏。纵横家者流,盖出于行人之官。孔子曰,“诵诗三百。位于四方,不能颥对;虽多,亦奚以为?”又曰:“使乎!使乎!”言其当权事制宜,“受命而不受辞”。此其所长也。及邪人为之,则上诈援而弃其信。农家者流,盖出于农程稷之官。播百谷,勤耕桑,以足衣食。故八政一曰食,二日货。孔子曰:“所重:民、食”,此其所长也。及鄙者为之,以为无所事圣王,欲使君臣并耕,浡上下之序。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宫。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孔于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弗为也。”然亦弗灭也。间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缀而不忘。如或一言可采,此亦匆尧狂夫之议也。5、 论语 “三月不知肉滋味”: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论语述而) 翻译: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6、汉武帝末年,鲁王刘余拆除孔子后代住宅,得古文尚书、(礼记)礼、论语、孝经等凡数十篇,之后又在河间献王等处,陆续发现许多战国时遗留下来的儒家经典,这些旧籍都是用先秦古写籀文(即六国文字)写成的,篇章内容也与其时流行的已立于学官德隶书今文经不同,故称古文经。古文尚书特点:用古文字写的2、 名词解释1、 尔雅:以往称为“义书”。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纂集词义训诂材料的传专著,也是我国最早的语义分类词典。尔雅的作者,现在多数人的看法是由秦汉间学者采集六经的训释特别是诗的训释,近相增益而成。尔雅书名的含义,“尔”同“迩”,“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这里具体是指雅言;尔雅即近正之义,是说用当时规范的标准语来解释古语词。现存的尔雅分为19篇,共收语词4300多个,分列条目2091个。尔雅汇集了先秦至汉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语词及解释材料,对于阅读先秦两汉的经典文献,研究上古汉语词义及其发展都有重要价值。2、 桑弘羊:盐铁论中两派之御史大夫派代表,汉代御史大夫,当了二十多年的财政大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出不依靠农业富国的思想家,主张工商富国,商品流通、对外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史有巨大贡献。曾制定或修订、实施了诸如机构改革、盐铁官营、均输平准、酒榷等一系列新的财经政策,大幅度增加了政府的经济收入,为武帝继续推行文治武功事业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有效保障了抗击匈奴战争的进行,从经济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统一,遏止了富商大贾和豪强兼并势力的发展。3、 孔安国:孔子第10世孙,汉武帝时曾任谏大夫,学识渊博,擅长经学。传古文尚书于都尉朝、司马迁、兑宽,开创了西汉古文尚书学派。经典序录误作十二世孙。约自汉景帝元年,至昭帝末年间在世,受诗于申公,受尚书于伏生。武帝时,官谏大夫,临淮太守。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府旧宅,于壁中得古文尚书、礼记、论语及孝经,皆蝌蚪文字,当时人都不识,安国以今文读之,又奉诏作书传,定为五十八篇,谓之古文尚书,又著古文孝经传、论语训解。4、 艺文志 :中国最早的史志目录,汉书十志之一。东汉班固在撰汉书时,为纪西汉一代藏书之盛,根据七略改编而成。分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6略,共收书38种,596家,13269卷。汉书艺文志开创了史志目录的先例,汉以后史书多仿其例而编有艺文志或经籍志。由于七略已佚,汉书艺文志便成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宋代王应麟撰有汉书艺文志考证10卷,清代姚振宗撰有汉书艺文志拾补6卷和汉书艺文志条理8卷。 5、 五经博士 :学官名。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主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教授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教授,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所以也称五经十四博士。6、 扬雄方言:西汉扬雄所作,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方言著作。是在收集周代记录的方言资料和实际调查了当时方言的基础上整理出来的。今存13卷,体例仿尔雅,所收词汇按内容分类编排。释词一般是先列举不同方言的同义词,然后用一个通行地区广泛的词来加以解释。或先提出一个通名,然后说明在不同方言中的不同名称。方言是汉代训诂学的工具书,也是中国第一部汉语方言比较词汇集。它的问世表明中国古代的汉语方言研究已经由先前的萌芽状态而渐渐地发展起来。7、 古文经:汉武帝末年,鲁王刘余拆除孔子后代住宅,得尚书、礼、论语、孝经等数十篇,之后又在河间献王等处发现许多战国时遗留下来的儒家经典,这些旧籍都是用先秦古写籀文(即六国文字)写成的,篇章内容也与其时流行的已立于学官德隶书“今文经”不同,故称古文经。8、 堕三都: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为了加强君权,派子路堕毁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私邑的事件。鲁国的三位国相掌控国家大势,城墙超过18尺。孔子便联手国君鲁定公开始“隳三都”行动。在推去两位国相的城墙后,遭到齐国军队守的威胁,堕三都行动就此失败,孔子和三桓成为了敌人。孔子不得不中断仕途和救国理想,与弟子们踏上了周游列国的道路。9、 陆法言:隋朝音韵学家。隋朝初年,任隋文帝的承奉郎。后因父罪被株连免职。从此,他潜心研究音韵,编写韵书,写成切韵五卷。他的切韵以当时洛阳语音为基研,酌收古音及其它方言音而成书。切韵共收录了12158个汉字,共分193韵。当时人称颂切韵是“时俗共重,以为典规”,是我国隋以前韵书史上最完美、祥尽、准确的一部韵书。切韵一书,不仅对审音辩韵有参考价值,而且对研究汉语音史也有重要的资料价值。切韵写成后,六朝诸家韵书渐亡。唐、宋韵书多以此为蓝本。10、 反切:古汉语注音方法,反切法流行于东汉末年,盛行于唐宋各代。用两个字注读另一个字。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母和字调跟反切下字相同。(如:塑,桑故切)反切的产生,是为了补救读若、直音注音方法的不足。反切与读若、直音比较起来,无疑是个巨大的进步。从音韵学史角度说,反切的产生,标志着汉族语音学的开始从此懂得了对汉语音节做音理上的分析,把一个音节分成声、韵两个部分。3、 翻译题1. 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孔子说:“先学习礼乐而后再做官的人,是(原来没有爵禄的)平民;先当了官然后再学习礼乐的人,是君子。如果要先用人才,那我主张选用先学习礼乐的人。”2.往者,郡国诸侯各以其方物贡输,往来烦杂,物多苦恶,或不偿其费。故郡国置输官以相给运,而便远方之贡,故曰均输。”过去各地诸侯,把本地特产作为贡物运到京城,往来既麻烦又困难,货物大多数很粗劣,有的东西的价值还不够抵偿它的运费。因此,在各郡国设置均输官,来帮助运输,便利于远方交纳贡物,所以叫做均输。3. 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自古以来,天下的君王直到贤人也够多的了,当活着的时候都显贵荣耀,可是一死什么也就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传了十几代,读书的人仍然推崇他为宗师。从天子王侯一直到全国谈论六艺的人,都把孔子的学说来做为判断是非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了。4孔子、墨子俱道尧、舜,而取舍不同,皆自谓真尧、舜,尧、舜不复生,将谁使定儒、墨之诚乎? 孔子、墨子全都称道尧、舜,但他们的取舍又大不相同,却都自称得到了真正的尧舜之道。尧和舜不能复活,该叫谁来判定儒、墨两家的真假呢?5书曰:诗言志,歌咏言。故哀乐之心感,而歌咏之声发。诵其言谓之诗,咏其声谓之歌。故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书上说:诗言志,歌咏言。所以心中有哀乐之感,就会有歌咏之声。把它用语言表达出来就称为诗,把它用歌声表达出来就称为歌。所以古代有收集诗的官员,君王用它观察风俗了解政治的得失,自我加以稽考修正。6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齐景公问孔子怎样治理国家,孔子答道:“国君的行为要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要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要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要符合儿子的要求。”齐景公说:“说得好啊!要是真的国君的行为不符合国君的要求,臣子的行为不符合臣子的要求,父亲的行为不符合父亲的要求,儿子的行为不符合儿子的要求,即使有粮饷俸禄,我能来享用它吗?”7大夫曰:“古之立国家者,开本末之途,通有无之用。”大夫说:“古代建立国家的人,开辟发展农业和工商业的途径,沟通物资有无。”8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孔子世家孔子到了郑国,与弟子们走失散了,孔子一个人站在外城的东门。郑国人有看见了就对子贡说:“东门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郑子产,可是从腰部以下比禹短子三寸,一副狼狈不堪、没精打采的样子,真像一条丧家狗。”子贡见面把原话如实地告诉了孔子。孔子高兴地说道:“他形容我的相貌,不一定对,但说我像条丧家狗,对极了!对极了。”9磐石千里,不可谓富;象人百万,不可谓强。石非不大,数非不众也,而不可谓富强者,磐不生粟,象人不可使距敌也。今商官技艺之士亦不垦而食,是地不垦,与磐石一贯也。 拥有巨石千里,不能算富有;拥有俑人百万,不能算强大。石头不是不大,俑人数目也不是不多,但不能说是富强的原凶:在丁巨石上不能生产粮食,而佣人不能用来抗击敌人。现在经商谋官和凭技艺牟利的人都是不靠种田吃饭的,这样土地得不到耕种。和巨石毫无二致。10易曰: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音、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汉兴,萧何草律,亦着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易上说:“古代的人八岁进入小学,所以周官的保氏掌管着教养国君主子的事,教给他们六书,称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它们是造字的根本所在。汉朝建立后,萧何创造了律令,也写了这样的条文,说:太史考试学童,能够背诵九千字以上书的人,才能当史。再用六体来考试,成绩最好的任命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四、阅读题锺:當也,酒器也,又量名。左傳曰:釜十則鍾,亦姓,出潁川,又漢複姓,有鍾離氏,丗本云:與秦同祖,其後因封爲姓,職容切,十八。当也,酒器也,又量名。左传曰:釜十则锺,亦姓,出颍川,又汉複姓,有锺离氏,世本云:与秦同祖,其后因封爲姓,职容切,十八。腫: 疾也。說文癰也,釋名曰:腫,鍾也,寒熱氣鍾聚也,之隴切,六。疾也。说文痈也,释名曰:肿,锺也,寒热气锺聚也,之陇切,六。用:使也,貨也,通也,以也,庸也。又姓。漢有用蚪爲髙唐令,余頌切,一。 使也,货也,通也,以也,庸也。又姓。汉有用蚪爲髙唐令,余颂切,一。燭:燈燭也。禮曰: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燭。丗本曰:石季倫以蠟燭炊,又姓。左傳鄭大夫燭之武,之欲切,十三。 灯烛也。礼曰:嫁女之家三日不息烛。世本曰:石季伦以蜡烛炊,又姓。左传郑大夫烛之武,之欲切,十三。东:春方也。說文曰:“動也。从日在木中。亦東風菜。廣州記云:陸地生,莖赤,和肉作羹,味如酪,香似蘭。”吳都賦云:“莫則東風扶留。”又姓,舜七友有“東不訾”。又漢複姓十三氏。左傳魯郷東門襄仲,後因氏焉。齊有大夫東郭偃,又有東宫得臣,晉有東關嬖五。神仙傳有廣陵人東陵聖母,適杜氏。齊景公時有隱居東陵者,乃以爲氏。丗本宋大夫東郷爲-/人。賈執英賢傳云:今高密有東郷姓。宋有貟外郎東陽無疑,撰齊諧記七卷。昔有東閭子,甞富貴,後乞於道云:“吾爲相六年,未薦一士。”夏禹之後東樓公封于杞,後以爲氏。莊子東野稷。漢有平原東方朔。曹瞞傳有南陽太守東里昆。何氏姓苑有東萊氏。德紅切。十七。春方也。说文曰:“动也。从日在木中。亦东风菜。广州记云:陆地生,茎赤,和肉作羹,味如酪,香似兰。”吴都赋云:“莫则东风扶留。”又姓,舜七友有“东不訾”。又汉複姓十三氏。左传鲁郷东门襄仲,后因氏焉。齐有大夫东郭偃,又有东宫得臣,晋有东关嬖五。神仙传有广陵人东陵圣母,适杜氏。齐景公时有隐居东陵者,乃以爲氏。世本宋大夫东乡为(人)。贾执英贤传云:今高密有东乡姓。宋有员外郎东阳无疑,撰齐谐记七卷。昔有东闾子,尝富贵,后乞于道云:“吾爲相六年,未荐一士。”夏禹之后东楼公封于杞,后以爲氏。庄子东野稷。汉有平原东方朔。曹瞒传有南阳太守东里昆。何氏姓苑有东莱氏。德红切。十七。董:督也,正也,固也。又姓。飂叔安裔子董父實甚好龍帝舜嘉焉賜姓曰:董出隴西濟隂二望,多動切,七。督也,正也,固也。又姓。飂(liu)叔安裔子董父实甚好龙帝舜嘉焉赐姓曰:董出陇西济阴二望,多动切,七。送:遣也,蘇弄切,三。遣也,苏弄切,三。屋:舎也,具也,淮南子曰:舜築牆茨屋。風俗通曰:屋止也,亦虜複姓。後魏書官氏志云:屋引氏後改爲房氏。烏谷切,七。舍也,具也,淮南子曰:舜筑牆茨屋。风俗通曰:屋止也,亦虏複姓。后魏书官氏志云:屋引氏后改爲房氏。乌谷切,七。数字代表同音字数。解释体例:一、分卷、韵,小韵二、又音三、四声相配四、独用和同用先以四声为纲,分五卷。(平两卷、上、去、入),再把同韵字类聚为206韵。每韵下声母、韵母全同的字归为同音字组,叫小韵。小韵下先释义后注音(直音法、反切法),再标明同音字数。在目录下标明“同用”“独用”。四声相承,阳入相配,成61韵部。寄韵。五、论述题刘熙释名序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名号雅俗,各方多殊。圣人于时,就而弗改,以成其器,着于既往,哲夫巧士,以为之名,故兴于其用而不易其旧,所以崇易简、省事功也。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至于事类未能究备,凡所不载,亦欲智者以类求之,博物君子,其于答难解惑,王父幼孙,朝夕侍问以塞,可谓之士。聊可省诸。写释名的目的:夫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百姓日称,而不知其所以之意,故撰天地、阴阳、四时、邦国、都鄙、车服、丧纪,下及民庶应用之器,论叙指归,谓之释名,凡二十七篇。说明刘熙撰此书的目的是使百姓知晓日常事物得名的原由或含义。体例:刘熙的释名作为一部声训专著,其写作动机是为了揭示事物得名的缘由,其方法是声训,它的比例比较复杂,下面就详细解析释名的体例。 释名的选词原则:释名在确定所释对象时,至少遵循三个原则。 正统原则。所谓正统原则,即遵循当时社会在政治制度、宗法礼教、伦理道德、文化思想等方面的正统观念,以此为准则选择那些重要的具有代表性的核心词语作为释名对象。在整个古代社会,天地在人们的观念中是至为重要的,所以在释名27篇中释天、释地为冠首。 人本原则。人本者,以人为本,以人为中心也。在中国古代文化观念中,人的地位在宇宙万物中仅次于天地。释名27篇所释之名的选择,以人为中心的原则表现得非常明显。归纳为衣饰范围:释采帛、释首饰、释衣服,归纳为食的范围释饮食,归纳为住的范围:释宫室、释床帐,归纳为用的范围:释书契、释用器、释乐器、释兵,归纳为行的范围释车、释船,最后释人所不可避免的疾病和丧制。 习用原则。即是选择那些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和接触的事物或概念作为解释的对象,这也是建立在人本原则之上的。关于这一点,刘熙自己在释名序中已说得比较清楚。其言曰:“熙以为,自古造化制器立象,有物以来,迄于近代。或典礼所制,或出自民庶。”“典礼所制”大体上属于官用制度所定或与之有关,“出自民庶”则是属于老百姓习用之物。但不论是官用制度还是老百姓的习用之物大体上都可以分为两类而释,一类是物名,一类是非物名。释物名的大多是关于“日月星辰春夏秋冬霜雪雨”,如释天、释地。非物名的是关于“行步走卧”、“善恶好丑”,如释姿容、释言语。 释名的编排体例:释名的编排体例可以从内容上来进行分析。 以类相从。释名编排的基本体例,全书分为27篇相对来说就是有27类。统计所收入的1700多个被释词。分类的标准是被释词所代表的事物的属性,同类中的词就是作者所认为属性相同或相关的词。释天共释115词,都是与天文历象相关的词。释地释17词,都是关于土地的名词,释山、释水、释丘都是释与“山、水、丘”相关的词。 排列有序。释名内容的有序排列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一是各篇的排列次序遵循了一定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正统观察和人本原则。在释名的排列按照先释自然再释人类社会,如先释天、地、山、水、丘、道,再释形体、姿容、长幼、亲属、言语。 二是各篇内部所释词的排列,从整体上看来也是大致有序的,这主要表现在它根据不同的类别,各依一定的顺序来编排所释之词。如在释亲属中大体就是按照由亲到疏、由内而外的次序来释各亲属之名。释衣服则大体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由衣而绔(裤)到裙、袜、履,各以类相聚,依次释之。 三、释名探源的方法声训 释名既总结继承了东汉以前的训诂成果,又展现了东汉时期的训诂实绩。声训这种方法,源于先秦,盛行于两汉,至刘熙集大成。声训探源这种方法到了刘熙的释名中,才真正地形成了一个流派,一种风格。声训就是用音同、音近、音转的字来解释词义,这是从训诂以来就有的一种训诂方法。 在释名中体现出的最大的声训特点是“同声而训”。用原字解释原字叫“同字为训”,如“蒙者,蒙也”“彻者,彻也”。要正确理解这种现象,首先要分清字、词两个概念。字是词的书写形式,字不等于词。有时字与词是一对一的关系,如“人”这个字记录的就是“人”这个词。有时一字可对多词,如“战”这个字可以记录“战斗”这个词,也可以记录“发抖”个词。有时又可以数字共一词,异体字就是这种情况,如“群”、“荤”记录的就是一个词。释名中的同字为训的构成方式是这样的:被训释词+训释词+说明,如: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我们知道,释名的写作目的是推求事物的得名之由,如果采用“被训释词+释词”的方式,由于文字迷瘴的作用,可能使人不知所云,说了等于没说。即使知道是同字异词现象,也只是知道“x”得名于“y”,但是为什么说“x”得名于“y”,还是不明就里,而加上后边的说明语,就清楚明白了。在释名中“同字为训”的词总共有20例。 (1)释天:“宿,宿也,星各止宿其处也。” (2)释水:“济,济也,言源出河北济河而南也”。 (3)释州国:“卫,卫也,既灭殷,立武庚为殷后,三监以守卫之也。” (4)释州国:“齐,齐也,地在勃海之南勃齐之中也。” (5)释州国:“县,县也,县系于郡也。” (6)释亲属:“弟,弟也,相次弟而生也。” (7)释言语:“乐,乐也,使人好乐之也。” (8)释饮食:“炙,炙也,炙于火上也。” (9)释采帛:“布,布也,布列众缕为经,以纬横成之也。” (10)释衣服:“被,被也,所以被覆人也。” (11)释宫室:“寝,寝也,所寝息也。” (12)宫室:“传,传也,人所止息去而后人复来,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