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秋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1页
2016秋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2页
2016秋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3页
2016秋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4页
2016秋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6秋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 2016秋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集体备课13 古诗两首设计思路:本课安排了两首古诗,分别是早发白帝城和绝句。早发白帝城一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李白,诗中描绘了从白帝城乘船到江陵途中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流放遇赦后轻松、喜悦的心情。“绝句”是古诗体裁之一,唐朝诗人杜甫于公元764年在成都写成了琅琅上口、流传千古的古诗绝句。诗中描写了他的住处成都城外浣花溪草堂前那明媚秀丽的景色,表现了诗人对草堂的喜爱及想远游东吴的思想感情。 综合分析,两首诗均为七言诗,诗的重点是通过景色的描绘来表达欢快的心情。以此为基调,在古诗教学伊始将通过师生共同梳理,确定中心问题;接着抓住重点字词,通过字理识字、扩词、寻找词句特点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人心境。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理解诗句意思,想象其所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心境。2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早发白帝城。3会认“帝、辞、啼、翠、含、岭、吴”7个生字;会写“诗、帝、岸、绝、鸣、翠、窗、含、岭、泊、吴、船”12个生字。教学重点:1指导朗读、背诵两首古诗,默写早发白帝城。2会认“帝、辞、啼、翠、含、岭、吴”7个生字;会写“诗、帝、岸、绝、鸣、翠、窗、含、岭、泊、吴、船”12个生字。教学难点: 想象诗句所描绘的画面,感悟诗人心境。课前准备:1. 收集关于长江三峡的图片;收集关于李白、杜甫的资料;2. 收集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3. 多媒体课件;4. 生字卡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复习导入(一)课前,我们收集了一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谁能给大家背诵一首?(二)(展示课件第二屏)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景物的古诗。(展示课件第三屏)一首是李白写的早发白帝城,一首是杜甫的绝句。谁来谈谈你对两位诗人的了解?(三)汇报课前搜集的有关李白、杜甫的资料。二、学习早发白帝城(一)(展示课件第四屏)多种形式读文,把诗句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停顿。1师范读后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2指名读,生生互评,教师点评。3(展示课件第五屏)教师范读并辅以手势打节奏,指导学生朗读出古诗的节奏、停顿。4同桌互练互评、推荐读、男女轮读、齐读(点击课件中的喇叭标志,配乐朗读)。(二)初步解题,深入质疑。1读题目,你从题目知道了什么?要求添加主语进行完整叙述。 (早晨,李白从白帝城出发,赶回江陵。)2看了题目,你能提出哪些问题?3师生梳理:(1)李白在行船途中看到了什么景色?(2)李白当时的心情如何?(三)抓住关键字词解文悟情。1整体感知课文。(1)自读诗歌,想想诗歌写了哪些景物?圈出有关词语。(2)同桌交流答案,补充完整。(3)指名汇报,集体评议。(白帝城、彩云、江陵、猿、舟、山)(4)(展示课件第六屏)结合你对课文的理解,把词语补充完整。最后读读补充完整的词组。 (5)请运用这些词组串说诗文意思,先自己思考然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2精读诗句,想象画面,感受诗人心境。(1)(展示课件第七屏)读第一、二行诗。 找出一个表示当时时间的词语?(朝)(展示课件第八屏)教师解说“朝”字字理:“日”字上下的“十”是草,“日”从草丛中升起,“月”亮还挂在天边,这就是早晨的景象。白帝城的早晨除了这些,还有什么?(彩云)谁能说说这两行诗描绘的画面及诗的意思。你从哪些词语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从“朝辞”、“千里”、“一日还”这些词体会到了诗人急切归家的心情)(2)读第三、四行诗。(展示课件第九屏)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读几遍,让学生体味当时的情境,指名描述。(长江两岸的猿猴正叫个不停,声音此起彼伏,热闹极了!不知不觉,轻快的小船已穿过了一座又一座的山岭。)师随学生的描述板书:轻舟、万重山。 离家越来越近了,诗人心情如何?(高兴、激动)学生通过朗读来表现这一感受。(四)(展示课件第十屏)寻找熟悉的欢乐曲调来唱这首诗并背诵。(师范例引路,生生合作,赛唱,评价)(五)识记字形1写好“诗”“帝”“岸”三个生字。2默写古诗早发白帝城。三、课后延伸 交流长江三峡的图片,并在图片上设计一句赞美长江三峡的广告词。板书设计: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朝辞 千里 一日还 轻舟 万重山急切归家 离家越来越近 高兴 激动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一)背诵早发白帝城。(二)指名学生说这首古诗的诗意。(三)师:早发白帝城一诗通过描述景物,抒发了诗人李白流放遇赦后轻松、喜悦、激动的心情。下面我们将继续学习第二首古诗绝句,(展示课件第十一屏)看看作者杜甫会把我们带入怎样的美景之中。二、学习绝句(一)(展示课件第十二屏)简介关于“绝句”方面的知识。(二)(展示课件第十三屏)多种形式读文,把诗句读准、读通,读出节奏、停顿。1师范读后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2指名读,生生互评。3教师范读并辅以手势打节奏,指导学生朗读出古诗的节奏、停顿。4同桌互练互评、推荐读、男女轮读、齐读(点击课件中的喇叭标志,配乐朗读)。(三)用不同方式呈现个性感悟,深入质疑。1(点击课件中的喇叭标志,音乐停止)你从诗中知道了什么?先在四人小组内交流,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把学习收获呈现出来,师生评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以画画、用自己的话描述、唱颂、列提纲等形式汇报收获)2师:你对这首诗还有什么疑问?3师生共同梳理:诗句通过描绘美景,抒发作者怎样的情感?(四)找出诗词特点,深入感悟情感。1同桌合作学习:找出诗中表颜色、数量、方位、事物名称的词语,分别用不同的符号标注出来,找出诗词特点,练习背诵。2指名背诵后,闭目想象诗句图画,指名汇报,师生补充评价。3自主编动作诵读诗句,尽量把诗人愉悦的心情表现出来。4集体背诵。(五)巩固识字,指导书写。1多种形式抽读字卡中的字。2指导写字,重点指导“翠、窗、岭、船”。三、课后拓展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祖国山河秀丽景色的古诗词?背给大家听,看谁背得好。板书设计:绝 句 (唐)杜甫黄鹂 翠柳 白鹭 青天 喜爱美景 景物西岭千秋雪 远游东吴 东吴万里船教学反思:接着抓住重点字词,通过字理识字、扩词、寻找词句特点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感悟诗人心境。 14 庐山的云雾设计思路: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文章。通过对庐山云雾的描写,展现了庐山景色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怀。本课意境十分优美,在段落构成和语句表达上十分独到。在教学设计中,可首先以李白的古诗望庐山瀑布引入课题,使学生对庐山产生了向往之情。再请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随学生的兴趣朗读课文精彩句子,以句子为发散点,扩散到全文。本设计的亮点之一是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在总结学法的基础上学习接下来的自然段,举一反三,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感受庐山景色的秀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3会认“尤、添、览、姿、态、戴、弥、幕、返”等字;会写“景、秀、尤、幻、增、添、漫、姿、态、笼、罩、弥、茫、匹、返”等生字;掌握“景色、秀丽、尤其、变幻无常、增添、千姿百态、笼罩、弥漫、云遮雾罩、茫茫、流连忘返”等词语。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感受庐山云雾的美。概括全文。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与段落的结构方式,理解并能运用。课前准备:1搜集有关庐山景色的资料。2多媒体课件。3学习卡。学习卡第2自然段用了()个比喻句,分别描绘了()、()、()、()四个地方的云雾,把不同地方的云雾比作( )、()、(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一)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古诗,请看!(展示课件第三屏),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知道它赞美什么吗?对,庐山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第14课,庐山的云雾。(二)板题读题。注意“庐”字的读音。(三)据题质疑。1根据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2师生梳理: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自由轻声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标好自然段。(二)四人小组互帮互学生字词。(三)(展示课件第四屏)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读音。(四)启发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五)指导书写。(着重指导“尤、添、茫、幻”几字)(六)说说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庐山的云雾有什么特点?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一)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1(展示课件第五屏)齐读思考题。2带着问题默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做笔记。34人小组讨论交流。4小组汇报,师生评议,梳理。5. 庐山的景色十分秀丽,秀丽在哪里呢?根据学生回答相机评议(展示课件第六屏),让学生欣赏庐山的美景。6. 在如此的美景中游览,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7. 启发想象,体会感觉: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8. 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9. 小结:第1自然段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一)复习生字词。(二)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体会庐山景色的秀丽。二、学习第二、第三自然段(一)默读第二、三自然段。说说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1. 独立思考。2. 个别汇报。3. 评议,梳理(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二)(展示课件第七屏步骤一)1.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二自然段,并用横线划出这个自然段的中心句。(个别汇报)2. 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体会总分的构段结构方式。3. 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相机展示课件第七屏步骤二至步骤五) 4. 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修辞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5. (展示课件第八屏步骤一)(1)四人小组合作完成学习卡。(2)小组汇报展示学习卡。(3)师生评议,完善学习卡(展示课件第八屏步骤二)。6.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7. 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8. 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清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三)(展示课件第九屏)运用相同的方法学习第三自然段,抓住词语“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又变成”体会庐山云雾的瞬息万变。(四)自读、个别读,感受并读出庐山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的美。三、学习第4 自然段过渡: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给秀丽的庐山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同学们,刚才的学习让我们着实领略了庐山云雾的多姿与多变,它简直就是一位高明的魔术大师,为景色秀丽的庐山增添了神秘的感觉。如此美景,你还舍得离开吗?是啊,真舍不得离去,真令人 “流连忘返”。请看:(展示课件第十屏)走到这,都会想发出这样的感慨。 齐读这段。四、配乐齐读全文五、作业布置(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二)摘抄自己喜欢的词语在我的采集本上。板书设计: 千姿百态14 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教学反思: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接着随学生的兴趣朗读课文精彩句子,以句子为发散点,扩散到全文。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进行学法指导,在总结学法的基础上学习接下来的自然段,举一反三,降低了学习难度,提高了学习效率。 15 锡林郭勒大草原设计思路: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视语言文字带来的美感享受,注意抓住“感受美、欣赏美,歌颂美”的线索来进行教学,让学生能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在讲授过程中,首先利用美妙的音乐和草原美丽风光的图片来引入,调动了学生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感受草原的美,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互学能力,通过学生的感悟、交流来理解课文。本设计的亮点在于能够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教学目标: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自然段。欣赏美丽的草原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2指导学生默读课文,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与无限生机。3会认“阔、仅、雄、鹰、闲、偶、尔、牧、骑、挥”等字;会写“阔、铺、芒、丹、铃、仅、灵、闲、偶、尔、牧、骑、挥”等生字;掌握“广阔、光芒、山丹丹花、铃铛、不仅、百灵鸟、安闲、偶尔、牧民、骑(马)、挥舞”等词语。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难点:能联系上下文与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学习卡。学习卡: 因为有雄鹰( )地( ),百灵鸟( )地( ),牛羊( )地( ),小马驹()地(),黄羊()地(),牧民()地()、 ( )地( ),所以才使锡林郭勒大草原成为一个欢腾的世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一)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几幅美丽的图片!(展示课件第三屏)图片上是什么地方?对,草原的景色真是太美丽了。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领略大草原的美景锡林郭勒大草原。(二)板题,读题。(三)(展示课件第四屏)师指明锡林郭勒大草原的位置,并简单介绍锡林郭勒大草原。(四)据题质疑。1围绕课题,你能提出哪些问题?2个别汇报。3师生梳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默读课文,圈出生字词和不理解的词语,标好自然段。(二)四人小组互帮互学生字词。(三)(展示课件第五屏)采用多种形式检查字词读音。(四)识记字形。(五)指导书写。(着重指导“铺、偶、闲、散、丹”几字)(六)说说锡林郭勒大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1.同桌互说。2.指名汇报。3.师生评议、梳理:(1)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2)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4.观察文中插图,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和欢腾。三、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哪些地方写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哪些地方写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1同桌交流。2汇报、梳理:第1、2自然段写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而又美丽的,3、4自然段写到了锡林郭勒大草原是一个欢腾的世界。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多形式复习会认、会写字词。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一)学习1、2自然段。1默读1、2自然段并思考: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锡林郭勒大草原是广阔美丽的?是从哪几方面介绍的,边读边思边画。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3小组汇报展示。(根据学生汇报情况相机展示课件)(1)野草A(展示课件第六屏步骤一)齐读。B(展示课件第六屏步骤二)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a. 同桌互相交流。b. 汇报。c. 评议,梳理(体会到草原的广阔、无边无际,而且都是绿色,很美)。d. 读出你的理解,感受。C(展示课件第六屏步骤三)a. 从这句话中你又看到了什么?(看到了野草的多,到处都是,茂盛。)b. 十来岁有多大?你们几岁?请一名学生站起来。你有什么感受?(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站起来,体会草有多高)c. 指名读一读,评议,再读,读出美与趣味。(2)湖水 A(展示课件第七屏步骤一)a. 自己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感受湖水的平静与清澈。b. 里面使用了打比方的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c. 观察图片理解“嵌着”的意思。B(展示课件第七屏步骤二)a. 闭上眼睛展开想象。b. 四人小组里相互说说。C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3)野花A(展示课件第八屏)师配乐范读,生边听边欣赏图片,体会野花的品种、颜色、清香。B学习这两句话的写法:总分。4点出第2自然段是静态描写,齐读本段,读出大草原的广阔和美丽。5指导背诵。(二)学习3、4自然段。1过渡语:(展示课件第九屏步骤一)师范读“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2师再问:哪个自然段写到了草原的美丽,哪个自然段写到了草原的欢腾?3简单点出过渡段:本段前半句是承接上段的内容,后半句连接下段的内容,像这样的段落就叫做过渡段,在文中两个段落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4. 生齐读过渡段。5. (展示课件第九屏步骤二)(1)带着问题自学第4自然段,在文中做好笔记。(2)四人小组讨论交流。(3)(展示课件第十屏步骤一)四人小组合作完成。(4)小组汇报交流,展示学习卡。(5)师生评议,梳理答案(展示课件第十屏步骤二)。(6)指导朗读。(点出本段是动态描写,读出欢腾、热闹的气氛。)(7)齐读第4自然段。三、升华感情,拓展延伸(一)师:看到了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广阔美丽的景色,感受到它的欢腾,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些什么?1同桌互说。2. 个别展示。(二)总结:生活在如此广阔、美丽的草原上,还有这么多动物朋友相伴,牧民们怎能不骄傲地放声歌唱呢?让我们也和牧民一起赞美草原、歌唱草原吧!(展示课件第十一屏)师生同唱与草原有关的歌曲。四、布置作业(一)背诵第2自然段和摘抄本课好词好句。(二)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锡林郭勒大草原的赞美之情,可以唱一唱,画一画,写一写等。板书设计 :15 锡林郭勒大草原(静态) (动态)野草湖水野花 动物 欢腾牧民广阔美丽 锡林郭勒大草原教学反思: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互学能力,通过学生的感悟、交流来理解课文。 16* 赵州桥设计思路:赵州桥这篇略读课文是一篇写建筑物的说明文。教学本课时,从整体入手,通过看图导入新课,初识赵州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细读课文,了解自然段主要内容;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泛读课文,回顾总结等步骤,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和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而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教学目标:1. 认识“赵、州、济、设、宽、跨、史、劳、杰、历”等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设计、参加、雄伟”等12个词语。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三自然段。3. 了解赵州桥的结构特点和建筑特色,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增强民族自豪感。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读懂第2、3自然段的内容,了解赵州桥的历史价值和思想意义;背诵第三自然段。教学难点: 找重点词句,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课前准备:1多媒体课件。2搜集反映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才能的资料及有关桥梁的资料。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看图导入新课,初识赵州桥1. (展示课件第三、四屏)播放课件,谁知道这叫什么桥?2. 出示课题,齐读课题。二、初读感知,学习生字,理解词义1. 学生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结合注音多读几遍。2. 分析字形结构,注意书写规范。 “跨”是左右结构的,右下角是一个“亏”,不要写错 “创”是左右结构的,左边是“仓”不要写错。 “毁”是左右结构,左上角是“臼”不要写成“白”,左下角是“工”。 “坚”是上下结构,右上角是“又”。 “智”是上下结构,下边是“日”,不是“目”。3. 采用自读、同座互读的形式练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4. (展示课件第五屏)教师检查生字读音,再让学生选读自己读得最好的语句和段落。三、自主感悟1. (展示课件第六屏)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边读边想:李春设计的赵州桥是怎样的? 2. 汇报交流。学生可用多种方式汇报自己读书的收获。(1)画一画赵州桥的结构示意图。(2)以李春的口吻介绍赵州桥的建筑特色。(3)朗读第二、三自然段,读出赵州桥的主要特点。3. 引导小结。 通过大家的介绍,你觉得赵州桥是一座怎样的桥?4. 播放课件:赵州桥今日风貌。(展示课件第七屏)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 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什么?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指导学习方法1. 学习第1自然段(齐读)。(1)这段有几句话?分别说了些什么?(2)请根据第一段内容用“因为 所以 ”说一句完整的话来赞美赵州桥。(3)以自豪、赞美的语气朗读第1自然段。2. 学习第2自然段。(1) (展示课件第八屏)自读并思考:赵州桥的设计有什么特点?给人的印象是什么?整个自然段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为什么说赵州桥非常雄伟?从哪儿看出赵州桥非常坚固? (2)指名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画出文中具体写赵州桥雄伟坚固的词语和句子。重点理解“这么长的桥”、“全部用石头砌成”、“没有 只有 横跨 ”、“创举”各是什么意思?(第2句里用两个具体数字来说明桥很雄伟。(板书:桥长五十多米 桥宽九米多) 因此,我们从桥的长和宽可以看出桥非常雄伟。(展示课件第九屏)(3)同桌讨论上述词语在说明赵州桥雄伟坚固中的作用。(4)练习用“因为 所以 ”的句式向大家介绍赵州桥的雄伟坚固,以及其建筑结构在建桥史上的创举。(5)理解“创举”的意思。(创举和创造有什么相近之处呢?在文中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这种设计是建桥历史上的一个创举?不容易被大水冲毁说明了桥的什么特点?在遥远的古代人们就能设计这样举世闻名的桥说明了什么?)理解“既 又 ”句式。(6)如此坚固的桥凝聚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让我们带着感情再一次朗读2自然段。(7)引导学生小结:赵州桥非常雄伟,十分坚固。3. 学习第三自然段:(1)读一读:请喜欢读第三自然段的同学起立,一起来读一读。 从第三段的第一句话的写法好在哪里呢?(既总结了上文赵州桥的特点,又提示下文将要写赵州桥美观的特点,是个过渡句。)赵州桥美在哪里?文中是怎么样描写的?栏板上雕刻了哪几种形态的龙?(看图理解文中“缠绕”、“抵着”等词,直观地了解龙的各种形态。)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那些龙都是什么样的形态,他们都在做些什么?看了作者的文字,我们感觉那些雕刻在栏板上的龙仿佛都动起来了,作者描写得真是栩栩如生。雕刻这么美的图案需要什么呢?说明了什么呢?(展示课件第十屏)(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你们知道为什么栏板上雕刻的是龙的图案而不是别的图案吗?(介绍有关知识,拓展学生知识,丰富课文的内容,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这么美的图案,这么有智慧的劳动人民,让我们带着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和对赵州桥的喜爱之情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2)小结:赵州桥的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4. 学习第4自然段。从哪看出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从设计上的独特、桥的雄伟、坚固、美观来体现出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1) 联系课文说说你对“赵州桥表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是怎样理解的;对“赵州桥是我国宝贵的历史遗产”又是怎么理解的。(因赵州桥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又是前人留下的,所以是宝贵的历史遗产)(2)大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要读出自豪的感情。五、总结全文 学习了全文,你们知道赵州桥为什么闻名世界了吗?谁来说?(因为它建桥的年代久,距离现在已有1400多年了。还有它在设计上独特,没有桥墩,只有一个大桥洞和四个小桥洞。)六、朗读背诵1. 自由朗读,把课文读流利。2. 指名分段读,指导读好长句子等。3. 背诵课文第3自然段。板书设计:16* 赵州桥设计 特点 李春雄伟 坚固 美观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和才干 宝贵的历史遗产教学反思:引导学生在理解词句和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具体而有重点地观察事物的方法,从而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语文百花园四本次百花园设置了“语海畅游”“积少成多”“阅读平台”“能说会道”“笔下生辉”五个栏目,共安排了六道训练题。具体内容包括形近字辨析、把两个句子合并成一句话、读背古诗、朗读儿歌、当小导游(口语交际)、观察景物写作等。通过这些训练,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读写能力。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本设计力求使“语文百花园”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培养能力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夯实基础,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教学目标:1. 通过形近字的比较和组词,培养辨识汉字的能力。2. 通过背诵古诗、朗读诗歌,积累语言。3. 通过当小导游介绍家乡的口语交际活动,培养热爱家乡的感情,提高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4. 练习围绕一个意思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培养观察思维和写作能力。教学重点: 正确辨析形近字。教学难点: 介绍家乡,激发学生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课前准备:小黑板、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语海畅游1. 比一比,再组词。(展示课件第三屏)(1)认读四组形近字。(2)比较它们的不同。(3)指名组词后纠错,然后读一读。2合并句子。(1)读题明题意。(2)(展示课件第四、五屏)读题中例句,掌握合并句子的方法。(3)学生齐读例句,再次感受合并的方法。(4)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合并句子的练习。(5)教师小结:平时说话、写话时遇到类似的情况,也就是由同一个主语完成两个或两个以上活动时,后面的主语就可以适当省略。二、积少成多(展示课件第六屏)1. 学生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指名读诗。3集体评议,纠错正音。4认识多音字:柴。5理解诗题。6学生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7说说你读懂了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