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六章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概述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路侧带路缘石 分车带和路拱道路横断面综合设计 第一节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概述 1 1城市道路横断面组成沿道路宽度方向 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横断面 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 人行道 绿带和道路附属设施用地等组成 其总宽度为城市道路横断面的路幅宽度 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制 是道路交通用地 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线 其路幅宽度称为红线宽度 其宽度的确定主要是满足机动车 非机动车和行人的交通需求及埋设城市地下工程管线和地面杆线设施的需要而提出的 道路宽度应能容纳地下工程管线所需的宽度 若它所需的宽度超过交通所需的宽度 道路宽度可适当放宽 第一节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概述 城市道路横断面示例 第一节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概述 近郊区道路横断面示例 第一节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概述 1 2对道路横断面布置的要求城市道路是一个统称 按其交通功能和服务的状况不同 可分为 道路 road 和街道 street 前者是以车行交通为主 道路起 通 的功能 且车速较快 而后者以人行交通为主 与两旁的沿街建筑有密切的联系 街道起 达 的功能 由于我国在道路和街道的名称上界定较模糊 习惯用 城市道路 或 道路 来表示 我国城市道路分为快速路 主干路 次干路和支路四类 其车速由大到小 在功能上由以 通 为主转到以 达 为主 如下图 第一节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概述 城市道路的通达性质 第一节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概述 根据城市道路功能与等级的不同 又按照人与车分流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 快车与慢车分流 各行其道的原则 城市道路横断面可以布置成为不同的形式 可以将不同速度的人 车交通设置在不同道路上 例如 人行专用路 自行车专用路 机动车专用路等 也可以布置在同一条道路上加以分隔 其中 车行道又可分为单幅路 双幅路 三幅路或四幅路 下图 这主要是由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交通不同组织方式而形成的 对于城市道路横断面规划的设计 应根据城市规模 道路等级 交通需求 沿街建筑的性质 地形等具体情况 确定各组成部分的宽度和相互的横向位置及高差 既要满足道路交通安全和畅通 环境保护 路容景观和风貌 分期建设和远期发展等的需要 又要节约城市用地和投资 第一节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概述 a 单幅路 b 双幅路 第一节城市道路横断面设计概述 c 三幅路 d 四幅路 第二节机动车道 2 1 1横向安全距离横向安全距离一般是指对向行车安全距离 同向行车安全距离 与路缘石的安全距离 以及与墙面等构筑物的安全距离 横向安全距离与行驶车速 车辆行驶时的摆动宽度以及在小弯道上行驶时向内侧偏移的宽度有关 相对车速高 对横向安全距离要求也大 一般存在以下关系式 式中 两个方向的设计车速 第二节机动车道 城市道路中一般要求同向行车安全距离达到1 0 1 4m 与路缘石的安全距离达到0 5 0 8m 与墙面等构筑物的安全距离 如在隧道中行驶的右侧安全距离1 0m 设计车速达40 60km h时 对向行车安全距离为1 2 1 4m 设计车速 60km h时 宜用中间分隔带分开 使车辆单向行驶 与非机动车也应分隔开 第二节机动车道 2 1 2车道宽度图在机动车道上为每一纵列的车辆提供安全行驶的地带 称一条车道 其宽度应根据行驶车辆的车身宽度 及车辆在行驶时距横向物体或车辆的安全距离确定 车道宽度确定示意图 第二节机动车道 车道的宽度 B 可分为供沿路边右侧停靠车辆用的车道 停小客车 宽度为2 5m 停大客车和公交车为3 0m 供车速为40km h各种车辆行驶的车道 为3 5m 供车速大于40km h各种车辆混行和供大型公交车辆和载重汽车行驶的车道 为3 75m 交叉口的进口道 小客车专用道 宽度为3 0m 混行车道最小为3 25m 2 2机动车道的车道数机动车道的车道数 常根据城市规模和道路等级确定 见下表 第二节机动车道 城市道路中机动车车道条数 条 小城市道路中机动车车道条数 第二节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的车道条数常采用偶数 车速快 车道条数多的机动车道 道路中间常用双黄线作为隔离线 分成双向交通 车行道的宽度应计入双黄线的宽度 若中间用分隔带或栏杆分开 则应再加上两侧的横向安全距离宽度各0 25m 对于道路交通量有潮汐变化的机动车道 就不设中间分隔带 车道数采用奇数或偶数均可 在每条车道上空的两面都装有红 或 灯和绿 或 灯 当早上高峰小时单向交通量很大时 可以将大部分车道开放绿灯 满足车辆交通要求 这时对向可通行的车道减少 当下午高峰小时对向交通量大增时 可以变换交通信号灯 使绿灯的车道数增加 第二节机动车道 2 3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可分为基本通行能力 可通行能力和设计通行能力 2 3 1基本通行能力一条机动车车道的基本通行能力是指在道路 交通 环境和气候均处于理想条件下 由技术性能相同的一种标准车辆 以最小的车头间隔连续行驶 在单位时间内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路段某一断面的最大车辆数 这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通行能力 也称理论通行能力 第二节机动车道 理论通行能力采用车头间距推算 与车头间距存在以下关系式 式中 理论通行能力 车头间距 m 行车速度 m s 行车速度 km h 第二节机动车道 用车头间距公式代入上式可得 对于同一车种来说 式中车身长度 安全距离 刹车安全系数均为常数 第二节机动车道 2 3 2可能通行能力可能通行能力是通常道路交通条件下 单位时间内通过道路一条车道或某一断面的最大可能车辆数 对于一条无横向干扰的高架快速路 在较长的路段上畅通无阻地连续行驶的车流 即可达到路段的可能通行能力 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 式中 条车道可能通行能力 pcu h 连续小客车车流平均车头时距 s pcu 第二节机动车道 2 3 3设计通行能力一条机动车车道在路段上的设计通行能力系指道路交通的运行状态保持在某一设计的服务水平时 道路上某一路段的通行能力 目前 我国主要是通过给定不同道路的分类系数 一次修正可能通行能力 以求得各类道路的设计通行能力 路段设计通行能力分为两类 一 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一条机动车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第二节机动车道 式中 道路分类系数 数值见下表 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 机动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 分类系数 上表中 快速路分类系数较小 而支路分类系数最大 这表明 等级高的道路要求服务水平高 即容许通行能力降低 因而分类系数小 相反 等级低的支路 分类系数较大 使用条件较差 第二节机动车道 机动车道单向通行能力折减系数 折减系数 不计交叉口影响的多车道机动车道单向设计通行能力的计算式为 式中 道路分类系数 机动车道单向通行能力折减系数 一条车道的可能通行能力 第二节机动车道 二 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机动车道设计通行能力快速路或郊区道路上 交叉口间距较远 可不考虑交叉口的影响 而当路段上交叉口间距较小时 车流不能连续通行 因此对路段设计通行能力还应予以修正 修正系数主要受交叉口间距和信号灯配时的影响 称为交叉口折减系数 是无阻时的路段行驶时间和实际行驶时间的比值 其计算公式如下 第二节机动车道 式中 交叉口间距 m 计算行车速度 km h 启动时平均加速度 小汽车采用0 8m s 混合车辆采用0 5m s 制动时平均减速度 小汽车采用1 7m s 混合车辆采用1 5m s 交通信号周期 s 绿灯时间 s 考虑交叉口影响的路段通行能力公式为 第三节非机动车道 3 1车道的净空要求非机动车道主要是供自行车 三轮车和板车等行驶的 非机动车的造价和使用成本低 维修简单 使用方便 所以在我国中小城市的交通运输中还占有较大的比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在城市中已逐步淘汰大板车 但自行车仍经久不衰 而行驶在非机动车道上的燃油助动车 其速度比自行车 人力三轮车快近一倍 超车频繁 且排废气污染严重 虽已禁止发展 逐步淘汰 但燃气或电动助动车的出现和替代 助动车仍将继续存在 车道的净空高度为非机动车本身的高度加安全距离之和 行驶不同非机动车辆的车道最小净空高度不同 行驶自行车的最小净高要求为2 5m 其他非机动车行驶的最小净空高度要求为3 5m 第三节非机动车道 非机动车道的宽度 不能像机动车道那样用一条条划分的车道组成 各种非机动车混合行驶时有不同的宽度组合 两种不同车辆的横向安全间距约为0 4 0 5m 非机动车离侧石的安全间距约为0 7m 尤其是在车道右侧路面上设置雨水进水口 路面又欠平整 路边绿化带中的植物生长枝叶茂盛 侵占道路横向净空 使非机动车离侧石的距离更大 常超过1m无车行驶 造成路面浪费 根据国内城市建设的实践经验 一条非机动车道的宽度至少4 5m 若高峰小时自行车交通量大 宽度可达6 7m 这也有利于远景交通方式产生变化后 如改造和拓宽道路 或改作公交专用道或路边停车道用 第三节非机动车道 自行车的运行轨迹不同于机动车 常做蛇形运动 其蛇形摆动左右两侧各约0 2米 如果左右空间不受限制 一条0 5m宽的路面就可以骑车了 在城市道路上 自行车是多辆并列的 每辆自行车的把手宽度为0 6m 所以 一条自行车道的净空宽度按1m计 自行车在道路上行驶时 净空宽度距路缘石的距离为0 25m 在地道内行驶时 净空宽度离墙壁宜采用0 4m 第三节非机动车道 单车横向宽度示意 第三节非机动车道 每一个出轨的男人背后都有两种女人 一个是像死猪一样躺在下面一动不动的老婆撇嘴 一个是让他飘飘欲仙的情人每一个出轨的女人背后都有两种男人 一个是连高潮都给不了一分钟就射的老公尴尬 一个是让她欲仙欲死的情人 想防出轨 我有妙招 其实 你只差马氏丹方 薇 亻言 msdf003 第三节非机动车道 自行车的并行宽度 第三节非机动车道 3 2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由于各种非机动车所占的比例不同 各地的交通习惯也有差异 所以非机动车道的通行能力差别较大 据观测 通常一条4 5m宽的非机动车道 当交叉口间距在400 600m时 若交通构成中自行车约占60 70 三轮车约占20 25 板车约占10 15 时 其混合交通的通行能力约为 自然数 1500 2000veh h 若换算成当量自行车数 其换算系数 自行车为1 三轮车为2 板车为3 一条自行车车道的通行能力 通常是按照其道路的宽度内可折算成1m当量宽的车道条数去除在单位时间内所通过的自行车数 第三节非机动车道 一条不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 连续通行的自行车车道 路段可能通行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式中 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可能通行能力 veh h m 连续车流通过观测断面的时间段 s 在t时间段内通过观测断面的自行车辆数 veh 自行车道路面宽度 m 第三节非机动车道 自行车道路段可能通行能力 建设部标准推荐值 有分隔设施时为2100veh h m 无分隔设施时为1800veh h m 据实测 在连续交通 有隔离的自行车专用道路上 达2240veh h m 在自行车地道内 达1800veh h m 在无信号灯管理的三岔路口的一个冲突点上 三个方向自行车连续穿梭而过的通行能力为1800veh h m 一条不受平面交叉口的影响的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veh h m 第三节非机动车道 式中 一条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 veh h m 自行车道的道路分类系数 快速路 主干路为0 80 次干路 支路为0 90 一条受平面交叉口影响的自行车车道的路段设计通行能力 在设有分隔设施时 推荐值为1000 1200veh h m 以路面标线划分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时 推荐值为800 1000veh h m 自行车交通量大的城市采用大值 小的采用小值 第三节非机动车道 3 3非机动车道的布置非机动车属于慢速行驶的交通工具 它又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 常与人行道靠在一起 形成沿道路两侧对称布置在机动车道与人行道之间的格局 使车行道成为三幅路 俗称三块板 在城市支路上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数量都较少 它们通过同一断面时在时空上错开 这时车道的路幅可以相互轮流使用 混行交通的干扰并不严重 支路上的车速也不快 可以采用单幅路的形式 非机动车靠右侧行驶 在路面上划出白色虚线 作为车辆分道线 基本实行各行其道 第三节非机动车道 在城市干路上 机动车车速快 双向交通量大时 若非机动车数量少 仍可以采用上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合在一个路幅内基本分行的做法 只是在车道中间用分隔带将双向车流分开 形成双幅路的格局 若在城市干路上 非机动车数量很多 对机动车车道的占用和干扰严重 则需要在机动车与非机动车之间采用物体 如 分隔带 栏杆等 分隔 形成四幅路的横断面形式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侧带 其间布置主要的内容是人行道 城市市政公用服务设施用地和绿化用地 4 1人行道的净空要求人行道是城市中的主要公共区域 是各色人等共存的活动场所 人行道应为沿街居民提供熟悉的私人空间 也要为应付外来的陌生人做好充分的准备 将陌生人变为重要的资源 带来城市中活跃的气氛 使街道上配置的各种商业 服务设施等形成一个由大众视线构成的安全防范体系 有效地消解陌生人带来的危险 同时又充分容纳陌生人带来的活力 这样在街道的人行道上始终都会有行人 为此要为市民和外来人们提供步行交通的道路 其设计应以步行人流的流量和特征为基本依据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人行道应有良好的铺装 道面平整 排水流畅 并且要保证步行交通安全和连续不断 不被其他活动任意占用 人行道上应铺设盲条 在交叉口转角处的侧石并应符合无障碍交通的要求 以适应老 幼 残 弱者们步行活动的特殊需要 人行道应与沿街建筑和绿地结合在一起规划设计 有时与步行广场 建筑小品结合在一起建造 以丰富城市的景观 要改变以纯工程技术的手法建造人行道 一般规定人行道的净空高度需要在2 5m以上 由于行人在人行道上是不均匀的 有时是单向 也有双向 因此考虑人的动态和心理缓冲空间的需求 为了避免行人间相互超越的干扰 每人至少应有0 75m的人行带宽度 一般来说单人行走无携带物需要0 7 0 8m 平均0 75m 的宽度 单人行走一侧携带物品一般需要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0 75 0 85m 平均0 8m 单人行走两侧携带物品或大人带小孩行走需要0 85 1 1m 平均1 0m 人行道有效宽度应按人行带的倍数计算 最小宽度不得小于1 5m 若考虑行人与建筑物的外墙的距离以及避开路缘石 树木 灯柱 信箱 公交站亭和停车计时器等的距离 所以人行道的宽度还应该宽一些 在车站码头 人行天桥和地道等人流密集区域人行带的宽度须达到为0 9m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a 单身行走无携带物 b 单身行走一侧携带物品 c 单身行走两侧携带物品或大人带小孩行走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人行道宽度必须满足行人通行的需要 人行道的宽度 可按下式估算 式中 人行道高峰小时行人流量 p h 1m宽人行带的设计行人通行能力 p h m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根据我国部分城市的调查资料 在大城市中心地区商业繁华街道上人行道宽度可达8 10m 中小城市上述地区的人行道宽度也达5 6m 在其它地区的人行道可以适当窄些 人行道的最小宽度至少保证两行人相对而行能够顺利通过 建设部颁布的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对城市中人行道最小宽度作了如下规定 人行道最小宽度 单位 m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4 2人行道的通行能力人行道的通行能力 应按其可通过行人的实际步道宽度计算 通常按一条1m宽的人行带在单位时间内的可能通行能力 乘上设计的人行带条数而得 以此值与规划的高峰小时行人流量 相比较 修正规划设计的人行道宽度 人行道的基本通行能力按下式计算 p h m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式中 步行速度 一般取1 0m s 行人纵向间距 一般取1 0m 行人步行带宽度 根据不同地点一般取0 75 0 9m 人行道 人行横道 人行天桥 人行地道的可能通行能力 p h m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人行道设计通行能力等于可能通行能力乘以折减系数 按照人行道的性质 功能与对行人服务的要求 以及所处位置 分为四个等级 人行道 人行横道 人行天桥 人行地道的设计通行能力折减系数规定如下 一 全市性的车站 码头 商场 剧场 影院 体育馆 场 公园 展览馆及市中心区外来行人集中的人行道 人行横道 人行天桥 人行地道等计算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用0 75 二 大商场 商场 公共文化中心及区中心等行人较多的人行道 人行横道 人行天桥 人行地道等计算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用0 80 三 区域性文化商业中心地带行人多的人行道 人行横道 人行天桥 人行地道等计算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用0 85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四 支路 住宅区周围道路的人行道及人行横道计算设计通行能力的折减系数采用0 90 由此可得到 人行道 人行横道 人行天桥 人行地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人行道 人行横道 人行天桥 人行地道的设计通行能力 注 车站 码头的人行天桥 人行地道的一条人行带宽度为0 9m 其余情况为0 75m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4 3人行道的布置人行道需要与车行道有明显的区别 以利各行其道 通常人行道对称布置在车行道的两侧 高出车行道路面10 20cm 以保证安全 也有利于向车行道路边排水 在车辆交通频繁的主干路上 人行道宜放在绿带或设施带的右侧 使行人离机动车流远些 少受干扰和废气污染 人行道的布置与道路等级 行人与沿街建筑的联系有关 城市支路 沿街多为住宅 人行道宜离建筑1m以上的间距 沿街底层若为商店 人行道可紧贴建筑 在靠车行道一侧布置绿带或公交停靠站及其他各种设施 下图a d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在城市次干路 繁华的商业街上 人流多 且伫立观看橱窗商品的人较多 可用绿带将人行道分为两部分 靠车行道一侧的人行道供过路者快速行走 靠建筑一侧的人行道供购物者慢行 下图c e 在快速路上 人行道与机动车道应严格分离 快速路上的车辆要停车必须驶入边上平行的辅路 支路 才能让行人上下车 跨过快速路的行人必须从行人天桥或地道内通过 在我国南方城市 风雨多且炎热 或旧城道路拓宽而沿街建筑又需保留时 可以采用骑楼的形式 将人行道置于骑楼下 下图f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人行道布置形式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城市道路横断面宽度受地形 地物限制时 可在两侧做不等宽的人行道 或仅单边设置 例如傍山筑路 为减少土石方可将人行道设置在另一标高上 水位涨落很大的滨河路 也可将人行道分为几层 分别设置在不同的标高上 给人们一种亲水的感受 不同标高的人行道设计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4 4布置市政公用设施的用地城市道路与公路不同点之一 是在道路两侧布设了大量市政公用设施 诸如行人护栏 人行天桥和人行地道出入口 路灯 信号灯 交通标志牌 电力电杆 电车架空触线的拉杆 馈电电线杆 邮筒 公用电话亭 公交站台与候车亭 出租汽车扬招站 路边停车计时器 消火栓 垃圾箱 路边坐椅 路名牌 城市地图 灯箱广告 还有大量自行车停车 甚至机动车停车等等 这些设施都是市民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 但是在以往路侧带的设计中 未能专门为它们安排用地 结果很零乱的布置在人行道上 尤其是尺寸不一的零乱的广告牌 占用行人步行的通道 使行人无路可走 只能走到车行道上 第四节人行道和路侧带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中对设置行人护栏的设施带规定宽度为0 25 0 50m 设置杆柱的设施带规定为1 0 1 5m 同时设置护桩和杆柱时为1 5m 对于布置其余的市政公用设施者 还应增加一些宽度 或与绿化带结合在一起 布置在人行道外的绿地中 在设施带上铺设的路面不计入人行道宽度 在人行道上挖的树穴 其宽度也不应计入人行道宽度 若在人行道一侧设置自行车停车带 其宽度不能算作人行道 用地应计入停车场用地 S32 第五节道路绿化带 5 1道路绿化设置原则道路绿化是整个城市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沿着道路绿化带可将其他的各种城市绿地连成一体 道路绿化带宽度宜为道路红线宽度的10 15 对滨河路 通往风景区的游览性道路绿地比例还可提高 但其用地应计入城市公共绿地的街头绿地 G12 中 而不计入城市道路用地 S 中 道路绿化包括路侧带 中间分隔带 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间的分隔带 平面交叉口 立体交叉口 广场 停车场以及道路用地范围内的边角空地等处的绿化 道路绿化应根据城市性质和特色 道路功能 自然条件 城市环境等合理进行设计 第五节道路绿化带 5 2道路绿化布置的技术要求道路绿化布置和设计首先应保证交通安全 其次是环境美化等要求 根据绿化带的宽度选择适合当地气候特点的树种和花草 做好种植设计 树种的选择以乔木为主 灌木为辅 并宜选择树干挺直 树形美观 夏日遮阳 耐修剪 抗病虫害 深根系抗强风及耐有害气体和尘土的树种 对于树种形态 高矮和色彩的变化 在同一条道路上不宜过多 以防杂乱 宜分段种植 并做到整齐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深海油气平台驾驶员劳动合同范本及安全协议
- 预付款担保合同在农产品收购与加工环节的应用
- 郑州二手房买卖合同中物业管理权移交及费用承担协议
- 小端模式下区块链节点同步改进-洞察及研究
- 美发店员工劳动合同范本(含晋升及考核协议)
- 多模态融合环境感知-洞察及研究
- 教育机构续聘合同范本:教师职位续约与薪酬
- 首付比例明确型金融服务首付款合同范本模板
- 2025年高等职业教育行业研究报告及未来行业发展趋势预测
- 云计算环境下的人才测评服务优化-洞察及研究
- 日本所有番号分类
- T/CGCC 17-2018商业信誉评价体系
- 商场保洁服务应急预案
- 低空经济培训项目工程方案
- 国际压力性损伤-溃疡预防和治疗临床指南(2025年版)解读课件
- 外贸英语专业课件
- 心血管系统疾病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1年版)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数学教案:19分数与分数相乘及分数乘法练习
- 2025学校食堂食品安全培训
- 疗养协议合同
- 保险行业组织发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