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PPT课件.ppt_第1页
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PPT课件.ppt_第2页
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PPT课件.ppt_第3页
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PPT课件.ppt_第4页
气压带和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五讲气压带 风带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二 北半球冬 夏季气压中心三 季风环流四 气压带 风带对气候的影响五 气候类型的判读 由于地面的冷热不均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引起大气运动 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 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通称为大气环流 它反映了大气运动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一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2 1 大气环流 1 概念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 2 特点 全球性 规律性 长时期的平均状态 3 成因 高低纬度间获得太阳辐射不同而产生热量差异 4 意义 使高低纬度之间 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 促使全球水热平衡 是形成天气的基础 3 单圈环流 1 假设一个条件 地表均一 不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 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4 单圈环流 在理想状态下 地球赤道和两极间存在的热力环流 5 三圈环流 2 假设二个条件 地表是均一的 考虑自转 不考虑公转 太阳直射赤道 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 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 地转偏向力 6 7 2020 3 19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东 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 极地东风 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高低相间 南北对称 8 气压带的成因 特点 9 风带的成因 特点 10 三圈环流 3 假设三个条件 地表均一 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 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南北移动 气压带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季节移动 11 23 26 N 23 26 S 66 34 S 66 34 N 0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 夏至 春分 冬至 12 大气环流常见的两种变式图 气压带风带的极点俯视图 13 气压带风带的剖面图 侧视图 14 例题1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 表示北半球 季节的大气环流状况 判断理由是 2 一般来说A地比B地降水量要 多或少 原因是 3 C气流来自哪个气压带 为什么C气流与D气流相遇后向上爬升 15 读 以北极为中心的局部大气环流分布示意图 阴影部分为气压带 1 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是A 赤道低压带B 副极地低压带C 副热带高压带D 极地高压带 C 16 读以极地为中心的某半球气压带 风带分布示意图 箭头表示风向 判断1 2题 双选 1 图中风带 是 A 北半球西风带B 南半球西风带C 呈逆时针方向D 呈顺时针方向 2 图中 处的盛行风向是A 东北风B 西北风C 东南风D 西南风 AC A 17 读北半球中高纬度环流示意图 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点位于30 N附近B 乙点位于30 NC 是冷性气流D 盛行西南风 A 18 小结 地表均一 不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 1 假设一个条件 单圈环流 2 假设二个条件 三圈环流 地表均一 考虑自转 不考虑公转 直射赤道 3 假设三个条件 气压带 风带季节移动 地表均一 考虑地球自转和公转 4 条件更换为 考虑地表海陆性质的差异 自转和公转 19 二 北半球冬 夏季气压中心 一月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北半球气压中心的形成原因 20 1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1月份 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冷高压所切断 只保留在海洋上 而亚洲高压 又称蒙古高压 西伯利亚高压 尤为强烈 控制范围最广 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21 七月 副极地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二 北半球冬 夏季气压中心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1 北半球 气压带呈块状分布 2 南半球 海洋面积广 气压带成带状分布 22 7月份海平面等压线分布 亚洲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7月份 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被大陆上热低压所切断 只保留在海洋上 而亚洲低压 又称印度低压 最为突出 23 三 季风环流 成因 季风 大陆和海洋间的广大地区 以一年为周期 随季节变化而方向相反的风系 分类 东亚季风 南亚季风 24 东亚季风 25 26 东亚季风与南亚季风的比较 27 四 气压带风带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 一个地区内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或统计状态 气候要素 气温 降水 低压 气流上升 多雨 赤道低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高压 气流下沉 少雨 副热带高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低纬吹向高纬的风 暖湿气流 气温降低 多雨 西风带高纬吹向低纬的风 干冷气流 气温升高 少雨 信风带 极地东风带 28 1 2 3 6 7 4 8 5 9 10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极地气候 0 30 60 赤道低气压带 副热带高气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气压带 90 东北信风带 盛行西风带 极地东风带 大西洋 太平洋 10 20 30 40 60 70 10 25 35 50 70 热带雨林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热带沙漠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极地气候 苔原 冰原 高原山地气候 高原山地气候 29 赤道低压带 副热带高压带 副极地低气压带 极地高压带 30 盛行西风 极地东风 0 30 60 30 60 东南信风 31 分布 南北纬10 之间 典型地区 亚马孙平原 刚果盆地 印度尼西亚 32 热带雨林气候 特点 全年高温多雨 成因 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33 分布 南北纬10 20 之间 典型地区 非洲中部 澳大利亚 墨西哥高原 南美巴西 圭亚那高原 34 热带草原气候 特点 全年高温 分干湿两季 成因 受赤道低气压带 湿 和信风带 干 的交替控制 35 分布 亚洲10 25 大陆东岸 典型地区 南亚 东南亚 中国西南 36 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 全年高温 分旱雨两季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37 热带季风气候 共同点 都是终年高温 降水一年分旱 雨两季 不同点 季风气候 旱 雨两季更明显 降水总量大 草原气候 有旱 雨两季 降水总量小 热带草原气候 38 分布 副热带地区大陆的中西部 典型地区 撒哈拉沙漠 阿拉伯半岛 澳大利亚中西部 39 热带沙漠气候 特点 全年高温少雨 成因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的控制 盛行下沉气流 40 分布 南北纬30 40 大陆东岸 典型地区 我国秦淮以南 韩国和日本38 N以南 美国密西西比河下游 巴西南部 阿根廷东北 澳大利亚东南 41 分布 南北纬30 40 大陆西岸 典型地区 地中海黑海沿岸 美国西南 智利沿海 澳大利亚西南和东南 42 地中海气候 特点 夏季炎热干燥 冬季温和多雨 成因 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冬季受西风带的控制 43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低温少雨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44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和季风性湿润气候 夏季高温 冬季温和 夏季多雨 冬季少雨雨热同期 夏季少雨 冬季多雨雨热不同期 45 分布 亚洲40 60 大陆东岸 典型地区 我国秦淮以北 朝鲜和日本38 N以北 46 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温带季风气候 47 亚热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比较 相同特征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少雨主要差异 前者气温年较差小 冬季温和 降水总量大 后者气温年较差大 冬季寒冷 降水总量小 48 分布 南北纬40 60 大陆西岸 典型地区 西欧 达极圈附近 北美南美西海岸 澳大利亚东南 塔斯马尼亚岛 新西兰南北两岛 49 温带海洋气候 特点 夏季高温多雨 冬季寒冷干燥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50 分布 南北纬40 60 大陆内陆 典型地区 亚欧大陆内部 北美大陆内部 阿根廷西部 51 温带大陆性气候 特点 冬季寒冷漫长 夏季短 气温高 降水较少集中于夏季 成因 终年受大陆气团的控制 52 极地气候分布 北极地区 南极地区 特点 终年严寒 降水稀少 53 1 受单一的气压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不同气压带和风带控制下的地区形成不同的气候 热带雨林气候 全年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热带沙漠气候 全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温带海洋性气候 全年受西风带控制 受单一的风带控制下形成的气候 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 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 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低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54 受冬 夏季风交替控制形成的气候 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形成的气候 温带大陆性气候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终年受极地气团控制形成的气候 极地气候 终年受极地气团控制 地势高 地形起伏大形成的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55 特殊地区气候的成因分析 4个地方的热带雨林气候 马达加斯加岛东侧 澳大利亚和中美洲东北部 巴西高原东南沿海 受海洋信风 地形 山地迎风坡 地形雨 暖流的影响 东非高原的热带草原气候 地形 东非高原 影响 巴塔哥尼亚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地形 安第斯山脉背风坡 雨影区 风带影响 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各种气候类型 南北延伸 南北更替 地形 科迪勒拉山系 影响 56 五 气候类型的判读 先以温定带 后以水定型 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 15 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 0 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气候 温带气候 最冷月均温 0 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57 先以温定带 后以水定型 热带季风气候最多月降水 500mm热带草原气候最多月降水 500mm 热带气候类型 58 先以温定带 后以水定型 亚热带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 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气候 地中海气候 雨热不同期亚热带季风气候 雨热同期温带海洋气候 各月降水均匀 59 后以水定型 先以温定带 温带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降水有大于100mm的月份 温带大陆气候没有 温带大陆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60 123456789101112 123456789101112 0 20 10 30 20 1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mm c 甲 乙 1 甲在半球 乙在半球 2 气候类型 甲 乙 北 南 亚热带季风气候 地中海气候 61 123456789101112 123456789101112 0 20 10 30 20 10 0 100 200 300 400 500 600 mm c A B 3 气候特点 甲 乙 4 形成原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