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的调查报告.doc_第1页
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的调查报告.doc_第2页
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的调查报告.doc_第3页
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的调查报告.doc_第4页
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的调查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的调查报告摘要:“三月三,赶花街”是壮家多年流传下来的最热闹、喜庆的传统习俗,花街节是壮族姑娘小伙的情人节。目前主要活跃在云南省文山州等地域。据说这是过去人们为冲破包办婚姻的枷锁,争取自由恋爱、自由择偶而起的习俗。民间习俗,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人民群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相沿承袭的生活及文化活动。俗话说,“聊向村斋问风俗”,“入国先问禁,入境先问俗”,我们除了对山水的徜徉,也应注重对民俗景观的欣赏及传承。为了解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民俗文化现状,我们于今年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活动,对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开展状况进行了走访、座谈及调研,本文通过对三月三花街节的民俗文化分析探讨,力求做到生动、真实,从而使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传承与发展。关键词:歌圩;三月三;花街节;广南县;壮族文化Guangnan March three survey Flower FestivalSummary: March 3, rush Terrace is the strong family for many years handed down the most lively, festive traditions, Zhuang girl guy Huajie Festival is Valentines Day. Currently mainly active in Wenshan Prefecture and other regions. It is said that this is the last people to break the shackles of arranged marriages, love for freedom, liberty spouse sky customs. Folk customs, is a country or nation created by the masses, enjoy living culture and heritage, is that people in long-term social life bent along the inherited life and cultural activities. As the saying goes, better to ask the village Chai Custom, into the country to ask the forbidden, the Immigration ask vulgar, in addition to the landscape we wander, we should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appreciation of the landscape and folk heritage.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Guangnan three Huajie Festival Folk Culture in March, we carried out this year to experience folk culture activities, Guangnan March 3 status were conducted Huajie Festival visits, seminars and research Based on the March three Huajie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section of folk culture, and strive to achieve vivid and real, so that folk culture has been a good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Keywords: Song Wei; March three; Flower Festival; Guangnan; Zhuang culture前 言 “三月三,赶花街”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壮家多年流传下来的最热闹、最喜庆的传统习俗之一。花街节在花红柳绿、草长莺飞、万物复苏的旧历三月初三,主要盛行于那伦、者兔和珠琳等3个壮族侬人聚集的壮乡。据说这是过去人们为冲破包办婚姻的枷锁,争取自由恋爱、自由择偶而起的习俗。为了解广西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的民俗发展现状,我们于今年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每当节日临近,姑娘们便忙碌起来:飞针走线绣花鞋垫、做黑帮白色毛边的布鞋、织布做衣准备送给心上人,而小伙则忙着购买漂亮的头帕、绣花线、银手镯、项链等传情的信物,过节那天还要杀只大公鸡带着鸡腿到花街上与心上人共享;而长辈们则要为自己的女儿蒸花糯饭,染红鸡蛋等食品,让女儿带到花街上送给意中人。 节日当天,姑娘小伙们一大清早便起床梳洗打扮,换上节日的盛装,打着花伞,带上准备送给心上人的礼物,呼朋引伴,兴高采烈地从十里八村赶往花街集市。一路,欢声笑语,歌声不断。到达街场后,便成群结伙,纵情对歌,直唱到夕阳西下,互相中意的情人便成双成对,或坐在大树下,或逗留在小溪旁,或漫步在田间小道上,窃窃私语,互吐爱意待月上树梢,街场上又沸腾成情歌的海洋。歌声此起彼伏,通宵达旦。结合夏季暑假来临的契机,依靠自己所学知识及走访,顺利地完成了此次毕业前的社会实践作业一、广南县三月三花街节概况(一)广南县基本概况广南县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下辖县,因地处广西直隶州之南而得名。广南县邻接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滇、桂、黔三省(区)交界处。东西橫距105公里,南北橫距103公里,国土面积7810平方公里,据2014年统计,总人口80万人,其中壮族人口41万,占总人口的51.25%。东接富宁县,南邻西畴县、麻栗坡县,西靠丘北县、砚山县,北界广西壮族自治区西林县、贵州省兴义市。(二)三月三花街节的缘起“三月三花街节”又称“歌圩”节,关于歌圩的缘起在壮族歌圩的起源一文中认为歌圩是在乐神之处的活动,歌圩起源于“择偶”。歌圩起源于择偶说,是引文人类社会从群婚制向对偶婚转变后,禁止同族的男女相互结婚,为了促进青年男女的交往,部落间由头人出面共同协定,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以便他们相会,这边形成了歌圩。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最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南宋周去非的岭外代答载。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发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行。“三月三”正是插田播种的时候,这时候,男女们在劳动之余,在田间垌头对歌,既有消除疲劳之意,也有繁殖后代的意思在里面,因为,三月正好是万物生长的时候,他们认为那个时候正好是他们繁殖的最好时期。壮族歌圩,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有许多动人的传说。其中比较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行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呗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歌,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传说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女儿长得十分美丽,又很会唱山歌,老人希望挑选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此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二、三月三花街节的文化社会功能所谓功能,是指失事物所发挥的有力作用货效能。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领域,其形式的丰富多彩,能促进人们群众精神风貌昂扬向上。壮族歌圩文化自身的多功能性是它德意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基础。旧莫、那伦、者兔是广南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每当三月三这天到来时,附近的人们就会聚集到这几个地方及县城,每个文化展示点都聚满了来自各地乡镇的人们,他们或参加对歌,或观看对歌比赛等节目,或来欣赏颜色亮丽的壮族服饰。在当中,他们相互交流,互相传播知识,在接触中增进友谊,在娱乐中得到美的享受。(一)认知功能人生活在特定的时代与地域,亦生活在特定的民俗之中。因此,对民俗事象的考研,使我们对特定时代和特定地理里人们的思想意识、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及其心路历程有着深入了解:对特定时代和特定地域里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人们生活水平有着更加清晰的认识。广南县每年的壮族“三月三”就是一个展示广南各族文化的舞台,不仅可以使壮族的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进行结合,还吸引了很多汉族、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唱山歌,通过唱山歌,他们可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歌手和听众的感情融为一体,同呼吸,共雀跃,陶醉在欢乐的歌声中。广南县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在社会的发展历程中体现了传承和变异的特点,它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文化的连续性,在它们作为一种变异文化时就会吸收某些新的优秀文化来进行交流、融合。(二)娱乐功能歌圩是集合壮族各种文化于一体的全民性的综合性文娱活动,在过去,乡村娱乐节目相对少,歌圩是他们最向往的娱乐活动。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各种各样的娱乐节目 越来越多,而且很多娱乐节目可以在室内进行,如电视、电脑等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那种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娱活动所体现的自然朴实的属性也逐渐唤醒了人们对传统文娱活动的向往。而自愿的、轻松的歌圩活动也迎合了人们的需要,歌圩可以松弛他们紧张的工作、生活,愉悦他们的情操。由于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决定了壮族人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环境,他们以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为本,其社会结构和经济方式多以家庭和村落为主,因而形成了各种民俗文化的差异,歌圩活动的举行打破了这一状态,方圆几十里的人聚集在一起,既以对歌赛歌,也可以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友谊。刘锡蕃岭表纪蛮云:“壮乡无论男女,皆以歌唱为其人生观之上之只要问题,人之不能唱,在社会上即孤寂寡欢,即缺乏恋爱求偶之可能性,即不能通今博古,而为一蠢如豕之顽民。”唱歌,成为壮族“人生观上之重要问题”,这是壮族的社会条件和生活环境使然。在这特定的场合里满足了个体心里的需要,是个体的自我价值得到实现,就像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从人的心理需要与文化的关系来看,人类的基本需要总要在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得到满足,总要表现为一定的日常欲望或动机。特别是各式各样的娱乐活动:抛绣球、对歌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可以愉悦人们的身心,使他们在劳动之余得以休息,还可以启迪人们的智慧,创造出更多的娱乐性活动。(三)交际功能歌圩场上大家处于一个比较轻松的气氛中,通过对歌或其他的方式来交流思想、增进了解、交流经验,以此来增进感情、联络友谊。歌圩经过了一个有自发组织、自愿参加到有组织、有目的的过程,逐渐增多的文体活动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来参与。来自不同民族的人聚会在一起带来了广南三月三歌圩文化的多元化,拉近城市与乡村间的距离。这样,不仅活跃了城乡的经济,也增进了相互间的交流合作。使各民族的饮食、服饰、音乐、语言等相互交融,在各层面的交往加深了。(四)择偶功能 歌圩从萌芽期开始就有明显的择偶实用性,择偶是歌圩的目的之一,它伴随着歌圩的发展而变化。歌圩也曾是男女相爱的理想场所,但在现代社会里,歌圩的这一传统含义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了一定的变异 在广南县的者兔就流传一个关于歌圩的美丽的爱情故事:传说古代有两位男女青年,儿时两小无猜,很喜欢唱山歌,常常用唱山歌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后来两人因对唱山歌而产生了爱慕之情,私自订下终身。哪知双方父母却强硬阻拦,在封建势力的迫害下,两人始终不能结合,终于在农历三月初三晚上双双殉情。此后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忠贞不渝的爱情,美逢农历三月初三这一天就聚在一起唱山歌。久而久之,爱唱歌和爱听歌的人多了,便形成了歌圩。壮族青年男女也形成了在歌圩对情歌的习惯,他们的结交往往“不用猪羊不用酒,唱首山歌牵手回”,通过山歌传情达意,终结成美好伴侣。歌圩以前有对歌恋爱,三月三那天晚上,家里把16岁以上的女子赶出家门,不给进家,让他们去对歌,对上一名男子后就用山歌约会,到女子有喜以后才能结婚。三、三月三花街节的文化价值内涵及其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鲜活的文化,是文化活化石,是生活中的文化智慧,是原生态的文化基因,这些原始生态的文化反映着该民族的文化身份和特色,放射着该民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发展方式的神韵,体现出该民族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发展踪迹,展现出鲜明的文化价值。 民众获得大量的历史事实或历史人物的知识,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口耳相传的传统文化来获得,并加以认同和传播的。(一)三月三花街节的文化价值内涵人生活在精神及物质双重环境中,民俗文化历来就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精神生活中民俗的信仰心理占有重要的地位,这些民俗信仰就体现在被物化的传统文化中。歌圩文化传承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是民族的生命动力,精神依托,在山歌对唱、饮食文化、民族服饰上都展示着精神价值,特别是一脉相承的基本的生活态度和社会行为,就形成了民族特有的文化传承,每个民族都在长期的生产劳动、生活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共同的、积极的、有凝聚力、有号召力民族意识是世代相传沉积下来的,进而保留下了富有地域特色的民族文化的活态文化。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作为广南壮族文化的代表,它代表了一种民俗心理。唱山歌可以使人鼓足干劲、忘记忧愁,以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歌圩文化中审美主要体现人们对那些山歌手的唱功,有韵有调、有意有境。歌圩文化不仅唱出了时代传承的山歌,也能即兴即景唱身边人之事、唱社会变迁与时代 特色,也唱出了新社会的风物人情。各种文化和文化产品的展演,展示了民族的生活风貌、审美情趣和艺术创造力,这些具有审美价值的文化往往是进行各方面研究的资源。(二)三月三花街节的文化特征民俗文化的特征主要有集体性、传承性与扩布性、稳定性、规范性和服务性。由于每个民族的自然地理环境的不同,也表现为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节日文化作为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民俗文化特征的主要内容之一。1、积淀和弘扬壮族优秀传统文化广南壮族三月三歌圩中,虽然加入了很多新的文化元素,但优秀的具有浓郁民间色彩的传统文化任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为民众所喜爱,如对歌、抛绣球、跳手巾舞等传统活动一直活跃在三月三花街节中。三月三歌圩的主要内容是展现壮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文化的保存、丰富和发展,成为保护民族文化的一道屏障、扩大民族文化影响的一条渠道,从这些民族文化的展示,可以看出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区的群体心理和社会风貌。壮族人民非常热情好客,每年三月三来赶花街节的客人越多,人们的表演激情越盛。三月三花街节歌圩的持续举办,进一步加强了文化建设,县文化活动场所配套设施不断完善。由以前的在大街上表演逐渐转变到专门的场所,如莲湖公园里的表演台、铜鼓广场、体育广场、灯光球场等。2、为满足群众物质、精神上的需求民俗文化历来就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在具有特色的节日文化中能满足群众物质和精神的需要。 正所谓三月三花街节,当节日来临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货物摆满了满大街,使人们的购物欲望和购物激情激增,丰富的节日活动和当地的文化产品的展销,能使人民群众在享受物质满足的同时也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各种各样的手工艺品,如少数民族服饰、小孩用的背带、鞋子、鞋垫等等在节日来临这一天都是畅销品,可以据此作为一种手段,开发出独居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对外宣传。歌圩与壮族地区的生产周期和生活节奏有密切的关系,并与许多节日活动结合起来,成为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举行的群歌对唱。三月三花街节歌圩期间,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五色糯米饭、彩蛋和绣球。节前,壮族人家家户户准备五色糯米饭、彩蛋和绣球。五色糯米饭即红、黑、黄、紫、白五色糯米饭,是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等植物汁浸泡糯米而做成的。相传,五色糯米饭是歌仙刘三姐留传下来的。吃了五色糯米饭,不但身体健壮,人丁兴旺,而且能歌善舞。彩蛋则是把熟鸡蛋燃成彩色,是歌圩中姑娘小伙用来传达情感的物品。碰彩蛋是壮族姑娘小伙的交际习俗。歌圩中,小伙子看上姑娘后,就手握彩蛋去碰她手中的彩蛋;姑娘有意就让小伙碰,如果不愿意就把蛋握住不让碰。两个彩蛋碰裂后两人分享共吃,爱情的种子就这样播下了。绣球则是壮族姑娘在节前赶制的丝织工艺品,制作工艺十分讲究精细巧妙,即用十二片花瓣精巧地连接成一个圆球形,每一片花瓣代表着一年中的一个月份,上面绣有这个月的花卉。绣球内装着棉籽或豆粟,拿起来结实精美。壮族姑娘的绣球上都连着一条下坠丝穗和装饰珠子的绸带,象征着纯洁的爱情。歌圩这一天清晨,成群结对的壮族姑娘小伙身着盛装,带上五色糯米饭、彩蛋等节日食品,姑娘特地带上亲手精装的绣球到指定地点,欢度歌节。最先开始的是歌场交情,即对歌择偶,先即兴唱“沿路歌”,引起对方注意后唱“初会歌”,接着唱“求歌”即请求与对方正式对歌,对方如果唱“接歌”,对歌至此就开始了。先是唱“盘歌”,即双方互相盘问唱答,考察对方的聪明才智,接着唱“相交歌”,表达彼此倾心、相互爱慕,再接着唱“定情歌”、“念情歌”。最后唱“相送歌”,表达双方难分难舍,在最后唱“约定歌”,约定下次歌圩在相会。(三)文化传承及发扬在当代,面对新环境下的机遇挑战,广南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想要得到继续稳定的传承,不仅需要利用好县文化局的宣传、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深入了解、体会歌圩文化自身独有的特色,并对其加以现代化的思想,给其注入新的生命力。积极创造条件,改善壮族歌圩文化的发展环境。需要政府与状民群众自发相结合,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推动歌圩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大力营造歌圩文化的发展氛围,为壮族歌圩文化的传播与发展服务。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支持,在组织活动上给予一定的经费投入。通过建设壮族文化博物馆,著作书籍,成立歌协会,在每年的三月三举办歌唱比赛,组织一个壮族文化专题论坛,开办一个专题栏目,创建壮族民俗文化专业学科等传承和发展壮族歌圩文化,让更多的人们知闻乐道。同时,树立创新意识,借鉴其他民族传承的经验,从形式和内容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使其更适应时代的发展,创新体裁,打造壮族文化品牌,加强壮族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使古老的民间艺术焕发出新的艺术生命力。壮族人民对壮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意识的觉醒,可以充分利用现代媒介,积极掌握现代市场带来的发展机遇,正确理解和把握国家文化的发展趋势,这些都是壮族文化在新时代背景下寻求新的生长点和发展平台的必要举措。还需要学术界的专家指导、政府的扶持,这是壮族三月三歌圩文化传承的必要条件。 四、三月三花街节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由壮族历史积淀而成的三月三歌圩这个文化母体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子,是多种多样文化成分的集中表现,是壮族文化的集大成就;或者说,壮族文化集中融合、凝聚于“歌圩”这个特定的文化形态上,与整个壮族的生活息息相关,互相依存,不可分割。(一)发展现状歌圩这一壮族文化的瑰宝没有被历史洪流所淹没,一代代壮族人口耳相传,将古老的山歌唱到了今日。目前,广南县内有歌圩点30多处,多数于农历三月举行。每到歌圩之日,壮家人就会以富有本地特色的佳肴摆满宴席,敞开大门迎接客人,来客不分远近亲疏,主人皆一并热情相待。待到酒足饭饱后,主、客就在村边的草地上或山坡旁、小河边对唱山歌。所唱的山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有生活歌、历史歌、情歌、劳动歌、仪式歌、童谣和长诗等,悠扬的山歌在青山绿水间萦绕,日夜不绝。随着发展观念的不断更新,古老的歌圩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从1988年起,广南县连续举办了25届“三月三”壮族歌节。至2012年,广南县正式将“歌节”复名为“歌圩”,通过“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方式,“三月三”歌圩具备了越来越高的文化品牌价值。壮族山歌、歌圩和由假日带来的各种集体民族文化活动,已由单纯的依歌择偶发展成为这样一个对歌娱乐,又有各种民间娱乐、商业贸易等综合性的文化娱乐活动。它不但为壮族人民所喜爱,而且吸引了其他民族男女老幼前来观赏及开展各种经贸活动。 (二)存在的问题 民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一定的变化广南县壮族三月三花街节在其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1.传统色彩成分在逐渐减弱。就目前的发展来看,原生态的山歌演唱日趋衰落。有的乡镇歌圩点相距太近或会期过密,有的地处偏远,不利于现代生产和交流,所以存在或归并或消失的问题。因为现代交通、市镇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日益发展,有的乡镇歌圩逐步移至中心乡镇和县城,自然增添了很多现代化元素;或者是一些祭祀性歌圩点,与现代人们的生活有了很大反差,原来意义上的祭祀内容不能与现代人们生活期许有很好的融合,或者是所祭祀的庙社已废除。 歌圩传统文化逐渐脱离了人民群众的视线。随着政府性的歌圩开展,广南壮族三月三歌圩逐渐成为政府部门的宣传平台,包含着过于浓重的政治色彩,或者各种商业活动的宣传太多,群众有所反感。2.经费短缺及活动场所消失经费短缺是影响传统文化传播的重要因素。虽然县委和县文化局有所扶持,但举办一次歌圩文化活动所需经费太多,难于开展大规模的活动,服装、设备、演出费用的不足等原因,往往使一次文化活动到最后不了了之。另外,传统文化活动场所逐渐消失。处于县中心的莲湖公园曾是民众自由参与传统文化活动的主要场所,但是现在功能逐渐转变,主要是以老人健身、遛鸟、跳广场舞、孩子玩乐为主。改变了以前那种凡是通过对歌来表达的方式。3.受现代媒体文化的冲击传统文化多元化,由于受现代媒体文化及语言障碍等因素影响,传统的山歌形式不能普及,加上现在宣传使用普通话,导致传统的山歌不易传播,现在不少壮族孩子不懂壮族山歌,受到汉族、西方文化的汉化、同化的影响。民族服饰的汉化和西化冲击较大。首先表现为有很多壮族孩子现在连本族语言壮语都不会说了。面临衰弱或消亡的危险。尽管现在重视民歌的传承、抢救、保护和发展,但传承、抢救和保护可以,发展就很不容易。“现在有的能保留下来,是因为农村的老人对电视还有种陌生的感觉,还跟不上新媒介的脚步,所以还是以传统的对歌形式来娱乐。(三)对策及建议三月三歌圩文化作为壮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之所以能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得以传承和壮大,也充分体现了它满足了壮族人们的生活需求。三月三歌圩不仅使得广南壮族文化得以保存,演化和发展,也为该民族的生存和劳动带来了信心和乐趣,体现了该节日的的文化功能。可见如果能充分展现壮族歌圩文化的生活性、社会性、服务性,那么其文化前景大为可观。因此,广南壮族歌圩文化传承及发展思考如下:1.建立传统乡村文化立体型发展模式对于原生性、质朴性内涵较高的歌圩区域,可以采用传统乡村立体型的发展。以壮族歌圩文化作为基础,将该区域其他民族、民俗文化纳入发展模式内,形成一个“可闻-可观-可尝”的立体发展模式。以歌圩作为发展基础,将每年的歌圩举办为一个可闻性强的视听盛宴,通过民歌吸引听众,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形成联动模式。在歌圩的带动下不断修饰当地自然、人文景观、增强歌圩节的可观性。与传统乡村不可脱离的即是农家乐等以乡村特色为主的民间餐饮、乡村小吃、农田特产。因此,通过乡村的歌圩活动同时带动了民间饮食的发展。使传统乡村立体型发展模式将单纯的民间歌圩文化活动连结成一体,捆绑式的综合发展更适合各项基础设施不十分发达的原始乡村。2.加强地方原生态饮食习俗的开发特色饮食是饮食中的代表,它以原生态色、味保持着它在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注重原料的天然味性,讲求事物的隽美之味,是中华民族饮食文化很早就明确并不断丰富发展的一个原则。广南县的特色的饮食食品众多,如花糯饭、粽子等。因为对味性的重视,就对食物的天然性要求高了,这也是吸引食客到来重要的因素之一。如五色糯米饭传统的做法就是:把事先采来紫蕃藤、黄花、枫叶、红兰草,浸泡出液,分别拌着糯米,然后合而蒸之,就能做出黑、红、黄、紫、白五色糯米饭,这是每年三月三花街节里家家户户必备的食物。3.大力发展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的开发利用 服饰是民族文化的载体,从服饰可以看出一个人的年龄、性别、职业及贫富等特点。节日期间的盛装是体现这个民族文化的标志之一,传统的民族服饰在与各民族的服饰交流中进行不同程度的融合。少数民族传统服饰在经济发展的今天,为了生活和生产的便利,逐步被大众化的服饰所取代。只有在大型的民族节日中才能看到它们,但它是一个民族宝贵的民族遗产,包含的独特风格是为世人熟知的魅力所在。对于传统民族服饰的开发利用,主要可以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