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技术学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专业代码 040110 (078401) 授予 教育学 (理学) 博士学位)一、培养目标培养适应国家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研究型、高层次教育信息化专门人才。其具体要求是:1、具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马列主义素养,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强烈的事业心,能立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2、掌握坚实宽广的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和本研究方向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熟悉本学科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把握学科发展前沿动态;能够在教育技术学领域开展具有创造性的研究工作。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比较熟练地使用外国语进行文献研究、论文撰写及国际学术交流。二、研究方向华中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科拥有2个博士学位授予权,即:2002年获得的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授予权,2004年获得的教育信息技术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导师14人,教授20人。教育技术学科设置教育技术学和教育信息技术2个学位点,形成教育技术理论、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知识服务理论与方法、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化学习技术等研究方向。1. 教育技术学(1)教育技术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习型社会与终身教育;信息化与教育变革;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信息时代的教与学;信息技术教育理论与实践;信息化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信息化环境下教学设计方法、策略、模式与评价;教育技术研究方法论;教育技术哲学;未来教育、未来教师与泛在学习等问题。(2)数字化学习理论与应用研究数字化环境下群体和个体学习的方法、模式和绩效,创新设计数字化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实践数字化学习的新手段与新方法。(3)知识服务理论与方法关注语义网、认知科学、学习科学、信息资源组织等前沿领域,探索面向用户认知需求的知识发现、组织、管理与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重点研究“学科领域本体”支持下的教育信息资源的描述、检索、获取、保护、融合、浓缩和可视化等的理论和方法。(4)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研究、教育信息化智能评测与决策系统研究、我国不同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2教育信息技术(1)新媒体技术与教育应用开展数字媒体的制作、设计、传输、开发和应用的基础理论与应用研究工作,主要针对虚拟现实技术、图像处理与识别、三维建模、数字媒体的标识、检索与处理、版权保护、人机交互、传输等技术开展研究。(2)数字化学习平台技术研究以学习管理系统LMS为中心的开放式技术架构,包括学习内容开发软件、LMS以及基础网络环境等几个方面。规划和建设可升级、模块化、有弹性的学习管理系统,并研究以学习管理系统为核心,集成各种可应用于学习的其他技术手段和方法。(3)知识工程与管理主要从事知识服务管理理论与知识服务模式的研究,以及知识服务领域的标准、知识管理范式以及知识服务系统开发的应用研究。具体研究内容涉及知识服务相关标准、大规模知识资源管理方法、面向服务的知识服务系统构建等方向的理论与技术。(4)智能学习系统结合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认知科学等,发掘学习的基本规律和认知机理,探索数字化环境中能自动地获取知识、思维与推理、问题求解和自动学习等的理论和方法,开展学习系统研发与应用,如智能Agent、智能导师、虚拟学伴、专家知识系统、认知工具、虚拟交互系统等,促进个性化学习和知识建构。三、基准学制、学习年限与总学分基准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为6年,其中课程学习2年(兼顾实践活动和学位论文的前期工作),论文工作时间一般不少于1年。教育技术学博士总学分18学分,其中课程学习14学分以上,实践环节4学分。硕博连读的研究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57年,总学分合并计算。四、课程设置实行学分制,要求总学分达到18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分14学分,教学实践与学术活动环节共4学分。表1 博士学分分布课程类别科目和门数最低学分要求学位公共课政治1门、外语1门(4学分)6学分学科必修课设置3-5门课程4学分选修课设置5-6门课程4学分实践环节教学实践、学术活动等4学分开题报告不计学分五、实践环节实践环节包括教学实践、科研实践、社会实践、专业实习、挂职锻炼、学术活动等,总分4学分。教学实践必须面对本专业本科生,一般安排在第2学年进行,教学实践内容可以是辅导答疑、批改作业、指导实验、辅导或协助指导本科生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工作量不低于一门4学分课程的学习量,已有3年相关工作经历的硕士,可以免修教学实践。学术活动要求必须参加本学科的学术活动8次以上,其中1次必须是校外学术活动,每次要有2000字以上的学习报告,并填写华中师范大学博士学术活动考核表。实践活动结束后,由导师和导师组进行考核,确定合格或不合格,成绩不合格者,不能参加答辩。六、科学研究教育技术学科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应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博士研究生培养应突出学术学位研究生学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寓教于研,将科学研究贯穿于培养全过程。正常毕业的博士生学制3年, 科研达标条件参考华中师范大学关于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的暂行规定。七、学位论文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过程包括选题、开题报告、学位论文中期检查、学位论文标准,学位论文预答辩、学位论文评阅、学位论文答辩等环节。博士生在博士课程学习过程中开始博士论文的选题;确定选题后,可申请博士学位论文开题,需要提交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科研过程中,需要提交学位论文中期报告,院学位委员会进行中期检查或根据需要组织研讨答辩;通过学位论文评阅,达到博士学位论文水平的博士生,导师组织博士生论文预答辩,学院组织校内外专家开展学位论文答辩。教育技术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规范格式、学位论文标准、学位论文的评审和答辩要符合国家学位条例、国家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华中师范大学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以及有关文件规定。教育技术学博士生在规定年限内修满规定学分,通过思想品德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准予毕业;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有关规定,达到学校学位授予标准,通过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核,授予教育学(或理学)博士学位。八、培养方式1博士生培养以科学研究为主,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注重培养博士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2、采用导师负责与导师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应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博士研究生的主导作用,努力体现“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积极调动博士研究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3博士研究生课程学习要体现开阔博士生的学术视野。博士生入学两个月内,应在导师指导下确定研究方向和领域,制定个人研究和课程学习计划,并由博士生指导小组审查通过后报学院备案。4有计划地聘请国内外著名学者授课,提倡与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互相承认学分,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5实行学术交流和报告制度。博士生学习期间应至少在国际性或全国性学术会议上宣讲论文1次;在学校范围内宣讲学术论文2次。鼓励博士研究生与国际、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互访。九、必读文献书目、期刊清单附于培养方案之后,详见教育技术学科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十、其他规定1、同等学力或跨学科专业录取的博士研究生,均须补修本学科硕士生主干课程至少3门。并且考试须与硕士生同堂同卷,成绩合格,不计学分。2、博士研究生必须认真阅读“本专业博士研究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做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博士研究生的阅读笔记,并根据其笔记评定平时成绩。3、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价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4、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个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本专业博士研究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教育技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课程设置简况表课程类别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时学分开课学期备 注学位课学位公共课00000000000101第一外国语6442公外系00000000000103马克思主义与当代科技革命3221理论课部一级学科学位课68000401100101教育研究方法论3221任选1门68000401100102教育科学发展前沿3221二级学科学位课68000401100103学习科学研究3221教育技术学68000401100104数字化学习技术标准322168000401100105教育信息理论322268000401100106多媒体原理与通信3222教育信息技术68000401100107软件工程3222720099J3000101算法设计与分析322168000401100109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3222选修课程68000401100110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3222方向选修课程68000401100111课题申报与学术论文写作322268000401100112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322268000401100113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322268000401100114非线性学习设计与实验322268000401100115知识组织与可视化322268000401100116数字版权管理322268000401100117信息技术与教育变革322268000401100118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研究322268000401100119数字化学科教学设计322168000401100120数字化教学系统开发322168000401100121计算机网络322168000401100122计算机视觉3221720099J3000112信息安全工程3222720099J3000113数字图像处理3222720099J3000105人机交互:理论与实践322268000401100126数字化学习装备322268000401100127虚拟现实与交互技术322168000401100128数字化学习研究前沿322268000401100129教育传播与技术322268000401100130多媒体学习与认知322268000401100131数字化学习:从理论到实践322268000401100132自适应智能学习系统与技术3221实践环节教学实践、学术活动、科学实验等24导师组说明:1.学科必修课程开设4门,4学分。2.选修课程开设不少于6门,4学分。3.“备注”栏标明各门课程的教师或修读对象,一般情况课程开设适合所有方向博士。教育技术学科博士研究生文献阅读主要书目和期刊目录序号著作或期刊的名称作者或出版单位备注(必读或选读)1教育传播与技术研究手册教育学科出版社必读2教学技术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安格林 主编必读3教学技术:定义、术语和范畴巴巴拉西尔斯等著必读4教学设计原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必读5教育媒体与学习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必读6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模型:教学理论的新范式教育科学出版社必读7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Bruce Joyce等必读8教学设计与技术的趋势与问题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必读9教育技术学基础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必读10教育媒体与技术年鉴2002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必读11剑桥学习科学研究手册教育学科出版社必读12学习科学与技术设计丛书教育学科出版社必读13教育研究方法教育学科出版社必读14教学设计基础教育学科出版社必读15教育研究ISSN1002-5731必读16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艾伦.贾纳斯泽乌斯基等主编必读17电化教育研究ISSN 1003-1553选读18中国电化教育ISSN 1006-9860选读19COMPUTERS & EDUCATIONISSN: 0320-1315选读20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ISSN: 0007-1013选读21JOURNAL OF 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ISSN: 0266-4909选读22EDUCATIONAL TECHNOLOGY & SOCIETYISSN: 1432-4522选读23TR&D-EDUCATIONAL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ISSN: 1042-1629选读学习科学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学习科学研究课程编号68000401100103课程负责人王继新教学团队成员郑旭东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2学时32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201200000【教学目的及要求】课程综合了计算机科学、心理学、教育学、传播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领域的内容与成果,致力于以学科交叉的方式培养博士研究生层次上能够胜任对教学和学习进行科学探索并能够切实推动教育和学习实践进步与绩效提升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实践者。课程不仅要全面完成对学习的基础研究,设计各种创新性的学习技术。课程教学不仅包括与学习、研究和设计有关的各种内容,而且还包括各种小型的整合性研讨会、专题研讨以及各种显而易见的见习机会。此外,本课程还要求学习者要精通各种技术媒介,如编程、计算机动画、图形设计、模拟建模、用户体验、游戏开发、视频制作、博物馆展示等。【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前沿动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学习科学的基础。建构主义与知识建构;情境认知与认知学徒;活动理论与学习的社会文化境脉;教育人工智能与基于案例的推理;概念转变与问题解决。(2)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论与研究方法。设计实验与基于设计的研究;复杂系统论与学习科学;学习科学中的质性研究;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设计;学习科学中的视频研究;语义网络与协同会话分析;活动理论与人机交互研究。(3)面向学习的技术设计。赛博基础设施与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学习(CSCL);交互式学习环境设计;非正式学习及其环境;多媒体学习;游戏与学习;创造性学习技术。(4)数学与科学教育中的学习研究。数学教育中的学习研究新进展;科学教育中的学习研究新进展;学习科学的进步与数学和科学教育的未来。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参考书目1 Akker, V., Gravemeijer, K., McKenney, S. & Nieveen, N. (Eds.) (2006). Educational design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2 Alexander, P. A., & Winne, P. H. (Eds.) (2006).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nd e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3 Banks, J., Au, K., Ball, A., Bell, P., Gordon, E., & Gutierrez, K., et al. (2007). Learning in and out of school in diverse environments: Life-long, life-wide, life-deep. Seattle, WA: LIFE Center and SRI International.教育研究方法论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研究方法论课程编号68000401100101课程负责人张屹教学团队成员赵呈领、左明章、周平红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2学时32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201200000【教学目的及要求】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教育科研意识和能力,了解教育科研的一般原理,掌握教育科研方法的一般步骤和主要科研方法、基础知识及应用技能。具体而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1.了解教育研究方法中的重要观念和原则;基本程序和规范;常用的具体方法及相应的技能。2.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前沿技术和方法,更新研究观念,拓宽研究视野。3.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别人的研究成果。4.能从教育实践问题中选择有价值的、新颖的、可行的研究课题。5.能独立设计并完成一项课题研究。6.能按规范格式独立撰写一份课题研究报告。【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围绕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和教育研究的具体方法,以专题研究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每一个专题针对一个具体过程和研究方法进行讲解,并附有具体的研究案例方便学习者理解。具体课程内容包括如下:专题一如何设计研究方案?专题二如何做文献研究?专题三如何编制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专题四如何设计教育科学实验方案?专题五如何在教育研究中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专题六如何运用SPSS分析教育研究的数据?专题七如何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教育科研信息?考核方式本课程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方法,包括小组协作学习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和期末论文写作三部分考核。参考书目1 威廉维尔斯曼著、袁振国主译: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1版2 叶澜著.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13 张屹等编著.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4 裴娣娜著.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10数字化学习技术标准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数字化学习技术标准课程编号68000401100104课程负责人彭文辉教学团队成员吴砥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2学时32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201200000【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研究国内外数字化学习标准与规范的关系、结构、内容;探讨国内外数字化学习标准与规范最新发展;探讨国内外数字化学习标准与规范的应用。教学要求:教师要注重基本原理、理论、方法的传授,注重培养学生运用前沿理论和方法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灵活性。学生要大量阅读外文资料,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关注数字化学习技术相关的国际、国内标准。【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前沿动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国际数字化学习标准与规范概论;2学习设计标准与规范;3 学习分析数据模型;4 数字化学习标准与规范的应用。考核方式讨论、课程论文及报告参考书目1 IMS Learning Design Information Model (Version 1.O Final SPecification)2 IEEE 系列学习技术标准与规范 :8080 /Plone3 IMS系列学习标准与规范 4 美国国防部ADL系列标准 5 ISO/IEC JTC001/SC 36 系列学习技术标准与规范 6 网络教育标准与技术 吴砥等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二版教育信息理论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信息理论课程编号68000401100105课程负责人赵呈领教学团队成员刘清堂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2 学时32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201200000【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本课程主要研究教育信息理论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利用信息论和信息处理的原理与方法,解释教育现象与教育规律,研究教育、教学问题,尤其是学生学习和认知问题。教学要求:要求学生站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利用信息传输、加工、处理的技术思维,深入理解和思考教育问题,解决教育实践问题。【课程内容简介】教育信息理论概述,信息观的教育理论,教育信息理论的产生,教育信息理论的内容框架;信息理论研究,信息的概念与类型,信息的储存、传递、检索、加工及转换;意识、无意识的信息传输,意识及其类型,无意识及其类型,意识与无意识的信息加工机理,意识与无意识的传输;信息观的教育理论问题,信息观的教育本质,信息与环境,信息观的能力与技能,信息观下的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教育信息的接收模型,意识发展模型,无意识发展模型;教育信息接收模型与传统教育的关系,循序渐进与最近发展区,原意识的激活与“现实化”,灌输式教学与发现式教学,关于试误与顿悟,活动的作用;教育内容-意识与无意识的采集与度量,采集方法,采集的优化,教育内容的度量;教育内容信息形式优化,信息内容选择,提高形式强度,提高虚拟内容强度,减少干扰信息,控制盈余信息和信息量;教育控制信息,教育控制信息的意义,教育控制信息的流向模型,状态信息的采集,状态信息的加工,调节信息的类型及其选择,基于控制信息的教育模式等。考核方式汇报+课程论文参考书目1 教育信息理论,孙绍荣,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2 教育信息处理(第二版),傅德荣,北师大出版社,2011年多媒体原理与通信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多媒体原理与通信课程编号68000401100106课程负责人朱晓亮教学团队成员邱波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2学时32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28400000【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本课程是工程中心硕士计算机应用、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教育技术学等专业选修课。该课程注重使学生掌握多媒体原理及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了解多媒体信息表示和处理的基本原理,掌握常用多媒体素材的制作方法与处理技术,掌握多媒体通信系统知识。在理解多媒体应用与通信原理的基础上,不仅能够进行一定的多媒体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还能够有机会接触到科研前沿的动态,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有能力进行方向选择。本课程将为学生在多媒体技术与通信方面打下必要基础,为进一步的科研工作做好必要的准备。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多媒体技术与通信原理有正确的理解;对文本、音频、图像、视频的处理能够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掌握多媒体数据的存贮及传输方法;熟悉多媒体软件的使用;能够将多媒体技术实际运用到工作、学习及生活中;掌握多媒体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了解多媒体通信的关键技术及其发展方向。【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对多媒体原理和通讯进行了介绍。在多媒体原理方面,介绍了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多媒体数据编码的基础(数字音频、数字图像、数字视频、数据压缩)、各种编码标准(JPEG、MPEG、H.26X、AVS等)、多媒体分析的工具(SVM、HMM、霍夫变换、相机标定)、多媒体分析实例(体育视频)。多媒体通信方面,以多媒体通信的基本原理和当前最具代表性的新技术为背景,介绍了多媒体通信概念,重点讲解多媒体通信系统基础知识并对多媒体通信业务与应用进行案例分析。考核方式试卷考试参考书目1 冯博琴等编著,多媒体技术及应用,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2 赵子江编,多媒体技术应用教程(第5板),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3 赵子江编著,多媒体技术基础实验指导,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年4 胡晓峰等,多媒体技术教程,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年软件工程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软件工程课程编号68000401100107课程负责人舒江波教学团队成员张昭理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2 学时32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18424040【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软件工程的基本思想和概念及发展趋势,掌握软件开发各阶段的基本方法和步骤,为学生今后能运用软件工程的思想和原理从事计算机软件研制及与此相关的工作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教学要求:掌握软件工程的相关理论,了解软件危机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危机的方法;了解软件生命周期的基本任务及类型;了解传统方法学以及90年代以来软件工程领域新的理论和技术;了解软件项目管理的相关实践;掌握UML建模工具的使用;掌握系统分析、设计的方法;掌握软件测试的方法。【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软件工程相关的方法、理论、技术,课程共设8个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软件工程的基本内涵,软件过程的基本概念,传统方法学、软件体系结构的相关内容,软件工程的新技术(中间件技术、在线演化技术、网构软件、仿生学、面向Agent的软件工程、面向服务架构技术、柔性工作流、云计算等),软件项目管理的知识,实验及讨论等。 课程将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让学生在模拟的环境中通过参与讨论,深入理解相关理论,并掌握一些项目管理相关的技术,特别是掌握UML建模的方法。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参考书目1 张海藩.软件工程(第二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2 史济民等.软件工程原理、方法与应用(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3 谭云杰.thinking in UML(第二版).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4 方木云等.高级软件工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算法设计与分析课程编号720099J3000101课程负责人陈矛教学团队成员廖盛斌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2 学时32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161004020【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通过系统学习算法基础理论和对典型问题实例的算法的研究,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策略、方法和技术;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学要求:通过算法经典理论讲授与学习、经典算法分析与上机编程实践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算法知识解决不同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课程中引入算法设计的前沿研究点,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系统地介绍了算法设计与分析的基本内容,并对给出的算法进行了详尽分析。全书共8章,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内容包括算法基础、基本算法设计和分析技术(分治法、递归法、贪心法、回溯法和随机算法)、以及包括遗传算法在内的启发式算法理论。课程以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对算法所作的简明描述,使得稍微具有程序设计语言知识的人即可读懂。此外,课程以八皇后、骑士遍历、迷宫等经典算法为例说明每个算法的工作过程和设计思想,使得学生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这些算法。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参考书目1 (美)谢弗 著,张铭 等译. 数据结构与算法分析(C+版).电子工业出版社,第2版, 20102 王晓东. 算法设计与分析.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版, 2008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课程编号68000401100109课程负责人易宝林教学团队成员舒江波课程类别必修课程学分2 学时32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18442040【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领域中的一些基本理论、研究方法和技术标准,以及相关产品和工具;了解KDD与数据挖掘的概念、数据挖掘对象、知识发现过程、研究方法以及相关的研究领域和应用范围。教学要求:掌握数据挖掘和数据仓库的基本概念、数据挖掘的数据预处理的方法、过程,掌握大型数据库和大数据背景下的数据挖掘的重要方法,能够用这些方法去解决实际中的具体问题,同时要了解当前数据挖掘的前沿技术。【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重点介绍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基础理论知识和相关的算法,内容包括:关联规则、决策树分类、贝叶斯分类、人工神经网络分类、支持向量机分类、遗传算法与分类、划分方法的聚类、层次聚类、基于密度的聚类、基于网格的聚类、基于模型的聚类方法、孤立点分析、粗糙集理论等数据挖掘方法以及数据挖掘的可视化技术、数据挖掘的产品和工具介绍、同时介绍关于云数据管理、大数据等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的前沿问题。考核方式考查+实验参考书目1 李雄飞等.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第2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 韩家炜.数据挖掘:概念与技术(原书第3版).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3 Richard J. Roiger, Michael W. Geatz 著, 翁敬农 译,数据挖掘教称,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技术学名著选读课程编号68000401100110课程负责人赵呈领教学团队成员吴军其、李文昊课程类别选修课程学分2 学时32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201200000【教学目的及要求】本课程主要讨论和研究了教育技术历史的关键问题,教学开发,研究和理论等。通过研习本经典名著对教育技术整个纵向发展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并帮助自己找到本专业中相关的研究领域。 【课程内容简介】教学技术学:过去、现在和未来1996年出版发行,主编安格林教授是美国 Kentucky 大学教育学院的资深教授。第一部分领域:历史与回顾 2章,教育技术:意义的探求;教学开发简史第二部分 主要问题 8章90年代的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1991年趋势;教学技术的适当研究;教育系统开发及其与ISD的关系;教学技术与不可遇见的价值冲突:一种批评;从理论到实践:我们如何将二者连接起来;6种后现代主义;新兴交互技术问题;第三部分 教学开发 11章教学系统设计:对本领域的五种看法;教学规划与情境教学:Suchman教学设计者与教学系统的情景动作理论所面临的挑战;教学设计模型的比较分析;教学设计模型的比较分析(续);需求评估等;第四部分艺术状态、应用及未来展望 7章教学技术与美国的公众教育:未来10年;高等教育中的互联网;教育技术应用:国际展望;教育技术的创新推广等;第五部分 研究与评价 9章教学设计与技术研究现状与未来趋势的再思考;教学系统研究范式;定性研究个案研究的一个个案;教学设计与技术的探求:如何开始;教学媒体研究,1978-1988;教学技术与态度转变;技术问题解决认知策略培训等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参考书目1 教学技术学:过去、现在和未来Gary J. Anglin (2010)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Past, Present, and Future2 教学技术:领域的定义与范畴,刘雍潜等译,中央电大出版社,1996年3 教育技术:定义与评析,程东元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课题申报与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课题申报与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编号68000401100111课程负责人熊才平教学团队成员杨浩,李文昊课程类别选修课程学分2 学时32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1210010000【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介绍各类科研课题申报流程及申报书撰写规范,让学生掌握课题申报与学术论文写作的常用方法;通过课程学习,开拓学生的研究视野,提升学生的确定研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评判成果的能力。教学要求:掌握各类科研课题申报流程及申报书撰写规范。了解学术论文评审要求,掌握学术论文撰写规范。【课程内容简介】(1)人文社科类科研课题申报流程及申报书撰写规范。(2)理工类科研课题申报流程及申报书撰写规范。(3)中文期刊(CSSCI)学术论文撰写规范。(4)外文期刊(SSCI)学术论文撰写规范。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参考书目1 各类SSCICSSCI期刊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课程编号68000401100112课程负责人熊才平教学团队成员杨九民、郑旭东课程类别选修课程学分2 学时32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201200000【教学目的及要求】1.了解中国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及国际教育信息化前沿。2.掌握以信息技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方法、路径及实施绩效。【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的核心是信息化与教育均衡发展研究的基础理论和前沿动态,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中国教育信息化相关政策及解读。(2)国家教育信息化前沿及发展趋势预测。(3)以信息技术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均衡配置的方法、路径及实施绩效。(4)以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师资源优化衡配置的方法、路径及实施绩效。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参考书目1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2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课程编号68000401100113课程负责人张屹教学团队成员刘清堂、周平红课程类别选修课程学分2 学时32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1210010000【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是一门研究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理论和方法的学科,是与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决策密切联系的一门学科。教学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习者能够:1. 了解大量的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项目。2. 能从战略发展的高度对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进行理解和把握。3. 掌握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常用方法及规划制定与实施的环节。4. 能采用定量的方法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现状进行评估。5. 能从宏观或微观层面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绩效进行评估。6. 能有意识地开展基于数据挖掘的教育信息化决策研究。【课程内容简介】本课程主要内容包括各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比较研究、我国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标准研究、教育信息化智能评测与决策系统研究、我国不同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研究。课程内容以专题研究的形式开展,具体内容如下:(1)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的理论与方法研究(2)中外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比较研究(3)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测研究(4)不同区域教育信息化发展差异研究(5)基于数据挖掘的教育信息化决策与规划(6)我国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趋势预测研究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参考书目1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课题组著.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现状调研与战略研究报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92 (美)乔治斯坦纳著,李先柏译.哈佛商学经典译丛战略规划.华厦出版社,20013 高书国,教育战略规划复杂简单理论.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非线性学习设计与实验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非线性学习设计与实验课程编号68000401100114课程负责人王继新教学团队成员郑旭东课程类别选修课程学分2 学时32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1210010000【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非线性科学的崛起推动着人类思维方式的重大转变,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类的学习实践从线性向非线性跨越提供了条件。非线性学习正在成为一种重要的学习形态。非线性学习设计与实验课程综合了复杂系统与控制、信息科学与技术、认知神经科学和学习科学的最新成果与方法,致力于对采用实验方法,对非线性学习的系统动力学机制进行研究与探索。教学要求:非线性学习设计与实验课程不仅要引入教学系统设计与学习环境设计的理论、技术与方法,而且要求学习者精通各种技术媒介,如编程、计算机动画、图形设计、模拟建模、用户体验、游戏开发、视频制作、博物馆展示等。【课程内容简介】(1)非线性学习的基本理论。(2)非线性学习的实验模型。(3)非线性学习的实验设计。(4)非线性学习实验结果的分析。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参考书目1 K. Saywer (Ed.) (2006),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Cambridge, MA: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中译本及英文影印本2 Akker, V., Gravemeijer, K., McKenney, S. & Nieveen, N. (Eds.) (2006). Educational design research. London: Routledge.3 Alexander, P. A., & Winne, P. H. (Eds.) (2006). Handbook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nd ed.).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4 Committee on Learning Science in Informal Environments. (Eds.) (2009). Learning science in informal environments: People, places, and pursuits. Washington, DC: The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5 Dimitrova, VG; Mizoguchi, Riichiro; du Boulay, Benedict; Graesser, Art (Eds.) (2009).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 Building Learning Systems that Care: From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to Affective Modelling. Amsterdam, The Netherlands: IOS Press.知识组织与可视化课程简明教学大纲课程名称知识组织与可视化课程编号68000401100115课程负责人刘清堂教学团队成员黄涛, 刘丹课程类别选修课程学分2 学时32授课方式及时数分配集中讲授组织研讨实验分析读书指导实地调研自主学习其他1210010000【教学目的及要求】教学目的:本课程通过介绍知识组织的基本理论,让学生掌握知识组织的常用方法;通过知识组织与可视化,开拓学生的研究视野,提升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要求:了解知识组织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知识组织与可视化的教育应用方法。【课程内容简介】(1)概述知识发现的重要概念和发展过程。重点讨论分类问题,包括决策树、支持向量机和迁移学习。(2)阐述聚类分析, 关联规则。(3)探讨贝叶斯网络及其隐马尔可夫模型。(4)探讨图挖掘以及分布式知识发现,它使海量数据挖掘成为可能。考核方式课程论文参考书目1 史忠植, 知识发现(第二版), 科学出版社,中国计算机学会学术著作丛书2 焦李成 等著, 智能数据挖掘与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2030动力总成电气化转型节奏与零部件投资优先级报告
- 2025-2030功能性运动内衣市场需求增长驱动因素报告
- 2025-2030共享经济行业市场供需状况及未来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 2025年页岩气开采技术环境效益评估与能源结构调整报告
- 2025年风电技术创新在风电场风能利用效率中的应用分析报告
- 2025年放射科学影像识别与报告撰写能力测试卷答案及解析
- 2025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面试体育试题及解答参考
- 2025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创新与农业产业链绿色发展报告
- 2025年咖啡师职业技能测试卷:咖啡师行业市场调研与分析案例试题
- 2025年大学卫生教育专业题库- 医疗卫生资源与大学生的接触途径研究
- 肾功能不全与降压药的选择讲课件
- 乡土资源融入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以石亭小学为样本的探索与实践
- 氧化蜡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2024-2030版)
- 2025-2030年中国备件制造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数字化运营与管理 课件 第1章 数字化运营基础
- 产品尾数管理制度
- 安全编码规范
- 中医养生保健操课件
- 平台运营中心管理制度
- 彩钢板房安装合同范本
- 竞选卫生委员演讲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