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保护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草地保护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草地保护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草地保护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草地保护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昆虫的分类地位昆虫属:动物界 、节肢动物门 、 昆虫纲节肢动物门的特征1、身体左右对称 2、体躯由一系列环(体)节组成 3、有些体节上具有成对分节的附肢 4、循环系统在背面,神经系统在腹面(1) 昆虫具有节肢动物门的特征1体躯分节3成对的分节附肢; 4体腔即为血腔5腹神经索(2) 昆虫定义昆虫是一群体躯分为头、胸、腹3部,生有3对足,通常具有2对翅的节肢动物。3、 昆虫的发生特点1、 种类数量最多 2、个体数量最大 3、分布范围最广 4、 昆虫繁盛的原因1、有翅能飞 2、体小势优 3、繁殖力强 4、适应性强 5、防身善变触角的功能 :触角是昆虫重要的感觉器官,有触觉和嗅觉的作用。其他功用:听觉(雄蚊),平衡身体(仰泳蝽),帮助呼吸(水龟虫)等。昆虫的口器:1、咀嚼式口器 2、刺吸收式口器 3、虹吸收式口器 4、锉吸式口器一、腹部的基本构造 一般由9-11节组成; 各节有背板、腹板和侧膜; 腹部1-8节的侧面各具1对气门; 腹部第-节上着生外生殖器。昆虫的体腔和内部器官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神经系统六、生殖系统(二)呼吸系统与害虫防治的关系1、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呼吸愈增强,气门开放愈大,单位时间进入虫体的药剂量增加,熏蒸杀虫效果愈好。2、使用熏蒸剂时,加入少量CO2,可刺激害虫呼吸,促使气门开放,提高毒剂效果。 3、油乳剂、肥皂水可阻塞气门,影响气体运送,使昆虫因缺氧窒息而死。一、昆虫的变态 昆虫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不仅体积增大,同时在外部形态和内部器官等方面也发生一系列变化,称为变态。变态的类型:不完全变态 完全变态(1)不完全变态。又叫渐变态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只经过卵、若虫和成虫三个阶段。成虫特征随若虫生长发育而逐渐显现,因此成虫和若虫的形态差异不大,只是翅和性器官发育程度有差别,翅以翅芽的形式在体外发育。昆虫中的直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属于不完全变态类,如蝗虫、叶蝉、蚜虫、蝽类等。昆虫中的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脉翅目等属于完全变态。胚胎发育在卵内完成后,幼虫或若虫破卵壳而出的过程称为孵化。卵从产下到孵化所经历的时期称为卵期。若虫期与幼虫期昆虫从卵孵化出来后到出现成虫特征之前的整个发育阶段,都可称为幼虫期。幼虫期是昆虫的发育史中主要取食危害阶段,幼虫期的明显特点是大量取食和以惊人的速度增大体积。因而也是防治的关键时期。不完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化为若虫到变为成虫所经历的时间称为若虫期;完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化为幼虫到变为蛹所经历的时期称为幼虫期。两次脱皮之间的时间称为龄。从卵孵化出到第一次脱皮之间的时期为第一龄期, 这时的幼虫称为第一龄幼虫(或1 龄虫、初孵幼虫);以此类推。成虫从羽化起到死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成虫期。成虫从羽化到产卵的间隔时期称为产卵前期。从成虫第1次产卵到产卵终止的时期称为产卵期。三、昆虫的繁殖方式两性生殖、孤雌生殖、卵胎生殖、多胚生殖、幼体生殖四、昆虫的世代与年生活史昆虫由卵到成虫开始产生后代的个体发育周期称为一个世代。年生活史是指一种昆虫在一年内的发育史, 即由当年越冬虫期开始活动到第二年越冬结束为止的发育过程。成虫发生期和产卵期长的种类, 前后世代间界有明显的重叠现象, 世代的划分就变得很难, 称为世代重叠。世代的划分从卵开始。昆虫自卵或幼体产下到成虫性成熟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称为一个世代,简称一代。3)世代的计算一年中昆虫代数的计算,从卵开始。越冬后出现的虫态称为越冬代,由越冬代成虫产下的卵,称为第一代卵。如以卵越冬,亦称为第一代卵,由此发育的幼虫、成虫,称为第一代幼虫、成虫,其产的卵则称为第二代卵。其他各代以此类推。 4)世代重叠与世代交替一年发生多代的昆虫,往往因发生期参差不齐,成虫羽化期和产卵时间长,而造成上下世代间界限不清,前后几代混合发生、不同虫态相互并存的现象,称为世代重叠。有的昆虫在一年中的若干世代间,存在着生殖方式或生活习性的明显差异,通常总是两性世代和若干代孤雌生殖世代相交替,称之为世代交替。(2)年生活史 昆虫由当年越冬虫态开始活动起,到第二年截止越冬结束止的发育过程,称为年生活史。昆虫年生活史包括昆虫在一年中各代的发生期、生活习性和越冬虫态、场所等。(1)休眠 休眠是指由不良的环境条件直接引起的生长发育暂时停止现象,当不良环境消除时即可恢复生长发育。2)滞育:昆虫等节肢动物的生活史中出现的生长发育或生殖暂时中止的生理现象。昆虫的主要习性:假死性、趋性、群集性、迁飞与扩散、食性、(保护色、拟态、伪装 )、假死性(deth feigning)是指昆虫受到某种刺激或振动时,表现出停止活动、身体蜷曲,或从植株上坠落地面,一动不动稍停片刻才又爬行或起飞的现象。趋性(taxis)是指昆虫对外界刺激(如光、温、湿、化学物质等)所产生的一种强迫性定向活动。趋性可分为趋光性、趋化性、趋温性、趋湿性、趋色性等。群集性(aggregation) 是指同种昆虫的大量个体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的习性。扩散(dispersal) 是指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1. 扩散(dispersal) 是指昆虫个体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空间变化的现象。主动扩散:由于取食、求偶、逃避天敌等因“主动”但又相对缓慢地形成小范围空间变化;被动扩散:是由于水力、风力、动物或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几乎完全被动地空间变化。2. 迁飞(migration) 是指某种昆虫成群而有规律地从一发生地长距离转移到另一发生地的现象。迁飞是从空间上逃避不良环境条件,滞育则是从时间上逃避不良环境条件 。(五)食性 就是取食的习性。 1. 植食性以取食活体植物及其产品为食料,包括农作物害虫和吃植物性食物的仓库害虫(1)单食性(monophagous) 高度特化的食性,仅以1种或极近缘的少数几种植物为食。(2)寡食性(oligophagous) 只取食1个科或其近缘科内的若干种植物(3)多食性(polyphagous) 取食范围广,涉及许多不同科的植物2. 肉食性(sarcophagous或carnivorous) 捕食他种昆虫或以其组织为食的昆虫。3. 腐食性(saprophagous) 以腐烂的动、植物尸体、粪便等为食料。如取食腐败物质的蝇蛆及专食粪便的食粪金龟甲等。4. 杂食性(omnivorous) 能以各种植物和(或)动物为食的昆虫。如蜚蠊、蚂蚁等。(六)保护色、拟态、伪装 1保护色(protective colour)是指某些昆虫具有与生活环境中的背景相似的体色。2拟态(mimicry)是昆虫模拟另一种生物或模拟环境中的其他物体从而获得好处的现象。3伪装(camouflaging)是指昆虫利用环境中的物体伪装自己的现象第四章 昆虫主要目、科的识别一、昆虫纲的分类系统昆虫纲的分目是根据翅的有无及类型、变态的类型、口器的构造、触角的形状、跗节节数等进行的,与草地关系密切的目有直翅目、等翅目、半翅目、同翅目、缨翅目、鞘翅目、鳞翅目、双翅目、膜翅目等九个目。昆虫纲分目 昆虫纲分为34目一. 无翅亚纲 Apterygota(一)增节变态类 Anametabola 1. 原尾目 Protura (二)表变态类 Epimetabola 2. 弹尾目 Collembola 3. 双尾目 Diplura 4. 缨尾目 Thysanura二. 有翅亚纲 Pterygota(三)原变态类 ptometabola 5. 蜉蝣目 Ephemerida (四)不全变态类 (五)全变态类 三、主要目科的概述(一) 直翅目Orthoptera中型至大型昆虫。口器咀嚼式。触角丝状或剑状, 单眼2 或3 个。前翅狭长, 复翅、革质, 常覆盖在后翅上, 后翅膜质, 能够作扇状折叠, 翅脉多是直的。有些种类短或无翅。后足多发达, 适于跳跃, 或前足为开掘足。雌虫多具发达的产卵器。腹部第十节有尾须一对。雄虫大多能发音, 凡发音的种类都具有听器。(一) 直翅目 不完全变态。1.蝗科体粗壮。触角短, 一般不超过体长多呈丝状、剑状。前胸背板马鞍型, 跗节3 节。多具2 对发达的翅, 亦有短翅及无翅的, 后翅常有鲜艳的颜色。雄虫能以后足腿节摩擦发音, 听器位于腹部第一节的两侧。产卵器粗短, 瓣状。2 蝼蛄科触角显著比身体短。前足开掘足。前翅甚小。后翅由前翅下方突出于体外, 呈尾状。无听器。体表无产卵器。此类昆虫以土栖为主, 具较强的趋光性, 夜间活动, 咬食植物的根茎, 为重要的农业害虫。3 螽斯科触角丝状, 比体长。跗节4 节, 听器在前足胫节。尾须短小。产卵器刀状或剑状。螽斯有肉食性也有植食性的。雌虫多产卵于植物枝条组织内, 造成技梢枯萎或落叶。4 蟋蟀科粗壮, 色暗。触角比身体长。跗节3 节。尾须长, 不分节。产卵器细长, 成剑状或镰状。雄虫发音器在前足近基部, 听器在前足胫节上。夜出性昆虫。食性杂, 多取食植物近地面柔嫩部分, 危害幼苗。少数种类为肉食性。不少种类雄虫性凶残, 常搏斗, 有互相残杀现象。(二)等翅目 (三) 半翅目 (四) 同翅目 (五) 缨翅目 (六) 鞘翅目(七) 鳞翅目 (八) 膜翅目 (九) 双翅目草地有害生物管理1 有害生物的类型1.1 植物病源微生物细菌、病毒、真菌等侵入而引起牧草生长发育的异常生理状态,即病变。在我省发生较多且比较普遍的主要有霜霉病、锈病、褐斑病、白粉病、菌核病等。1. 2 无脊椎动物 指昆虫、螨、线虫、蜗牛及蛞蝓等1.3 高等植物 杂草、寄生性种子植物 1.4小型脊椎动物 啮齿动物2 草地有害生物管理的基本原则2.1 遵循生态原则、顺应生态规律,以综合生态管理为主导思想。2.2 通过合理利用草地、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合理施肥、调节播种及收获时间、掌握正确收获方法、选择和选育抗性品种等综合农业措施为主要手段。2.3 结合生物、物理、遗传等治理方法。2.4 化学防治为应急时不得已的选择。 2.1 植物病害的定义植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对环境形成了相对稳定的适应范围,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超过植物的适应范围,就可能会导致植物的生理、生化过程发生改变,进而导致植物细胞组织发生改变,从而在器官结构和外部形态上出现异常,称为发病。导致植物发病的原因有物理或化学的非生物因素(生理性)和寄生生物(浸染性)因素。2.2 植物病害的分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出发,认为植物病害是病原物和寄主植物在环境的影响和作用下,构成的有机整体,称为植物病害系统。 植物发生病害后,其内部代谢发生变化,最终会导致其外部形态出现异常,这些异常表现称为植物病害症状。症状分病征和病状两大类。病状:寄主植物受病原物的影响,在其植株个体上表现出来的不正常现象(病态)称病状。 1)变色:A.花叶、斑驳;B.黄化;C.红化 2)畸形:A肿瘤(癌肿);B.徒长;C.丛生;D.矮化;E.器官异常发育;F.叶形异常. 3)坏死:A.斑点;B.腐烂(干腐、湿腐、软腐)C.猝倒;D.立枯 4)萎蔫(凋萎)A.青枯;B.枯萎(黄萎) 腐烂:植物幼嫩多汁组织大面积坏死,组织 或细胞破坏消解。(1)干腐(2)湿腐(3)软腐 根据腐烂的部位有根腐、基腐、茎腐、果腐、花腐等。萎蔫:植物局部或全部由于水分丧失膨压使叶萎垂的现象。畸形:多种促进性和拟制性的病变都可能导致各种畸形病状,大多表现为散发性。丛生:枝叶密集发生,形如扫帚状。3.3 真菌的分类1)两界说:植物界和动物界2)五界说:原核生物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动物界、菌物界2. 菌物界:真菌门、粘菌门 (狭义和广义)3.3.2 真菌的分类 1)三纲一类 (Saccardo;魏景超) 藻状菌纲、子囊菌纲、担子菌纲、半知菌类 2)五个亚门 (Ainsworth,真菌词典) 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 3)鞭毛学说: Alexopoulos & Mims,1979) 鞭毛菌门:单鞭毛菌亚门、双鞭毛菌亚门 无鞭毛菌亚门:接合菌亚门、子囊菌亚门、担子菌亚门、半知菌亚门五个亚门 1.鞭毛菌亚门:营养体是单细胞或没有隔膜的菌丝体,孢子和配子或者其中一种是可以游动的。2.接合菌亚门:营养体是菌丝体,典型的没有隔膜,有性生殖形成接合孢子,没有游动孢子。 3.子囊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少数是单细胞有性生殖形成子囊孢子。4.担子菌亚门:营养体是有隔膜的菌丝体,有性生殖形成 担子孢子。5.半知菌亚门:营养体是隔膜的菌丝体或者单细胞,没有有性阶段,但可进行准 性生殖。专化型 (Forma specialis,f.sp.) 植物病原菌的种,根据对不同属的寄主植物的寄生专化 性的不同。 生理小种 (race) 植物病原菌的种,根据对不同品种的寄主植物的寄生专 化性的不同。(鉴别寄主,国际性的,国内的)第四章 植物病原原核生物原核生物是指含有原核结构的单细胞生物。一般是单细胞微生物。没有核膜包围,没有明显的细胞核。包括细菌,放线菌、蓝细菌及无细胞壁的菌原体等。与真核生物的区别: 单细胞:菌体为有或无细胞壁的单细胞结构。 原核: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中,没有核膜和核仁。 细胞器:细胞器极少,无线粒体、内质网和高尔基体等细胞器 。由于细胞壁的组成及结构不同可将细菌分成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第五章 植物病害的发生规律及流行5.1 病原物的寄生性和致病性1、寄生性根据病原物的营养方式,我们可将其划分为活养生物、半活养生物和死养生物三类。2、寄生专化性寄生物对寄主的种类、品种甚至发育阶段的选择性称为寄生专化性。3、致病性病原物对寄主产生毒害和引起病变的能力。4、专化型和生理小种寄生物种类不同群体对寄主植物科、属或种具致病力差异称专化型。对不同品种致病力差异的群体称生理小种。5.2 植物的抗病性1、植物抗病性表现(1)免疫 对侵染的反应表现为完全不发病或观察不到可见症状。(2)抗病 对侵染的反应表现出轻微症状。(3)耐病 受侵染后产生显著症状,但对产量或品质影响不大。(4)感病 受侵染后症状明显,受害严重,其生长发育和产品的产量及品质都会受很大影响。2、抗病机制(1)植物固有的形态、结构、化学和代谢抗病(2)诱发抗病5.3 侵染过程和浸染循环(一)侵染过程指从病原物与寄主可侵染部位接触,侵入寄主建立起寄生关系,并在寄主体内生长繁殖扩展进而产生致病作用导致寄主发病的过程,也称为病程。侵染过程可划分为接触、侵入、潜育和发病四个阶段。1、接触期指病原物与寄主接触或达到能受寄主植物外渗物质影响的根围、茎围或叶围后,开始向侵入部位生长或运动并形成某种入侵结构的阶段。2、侵入期指病原物侵入寄主到建立起寄生关系的阶段。3、潜育期 病原物与寄主建立寄生关系到出现明显症状。4、发病期 寄主出现症状开始。(二)侵染循环指一种病害从寄主植物的前一生长季开始发病,到后一生长季再度发病的整个过程。包括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病原物传播和病原物初侵染与再侵染3个基本环节。1、病原物的越冬或越夏2、病原物传播3、病原物初侵染与再侵染植物病害诊断的意义:植物病害诊断 (diagnosis) :判断植物生病的原因, 确定病原类型和病害种类, 为病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意义:确定适宜的防治时机、提出适宜的防治措施。及时准确的诊断,采取合适的防治措施,可以挽救植物的生命和产量如果诊断不当或失误(误诊),就会贻误时机,造成更大损失。 诊断病害的原则: 首先要回答是不是病害 ? 是侵染性病害还是非侵染性病害 ? 是哪一类因子所造成的 ?做进一步的病原物鉴定 。诊断植物病害应遵循的步骤: 从症状入手; 调查询问病史和相关情况; 实验室镜检; 特殊检测; 查对资料, 做出诊断报告。一种植物发生一种病害的同时, 另一种病害伴随发生, 这种伴随发生的病害称为并发病害。 继发病害是指植物发生一种病害后, 紧接着又发生另一种病害, 后发生的病害, 以前一种病害为发病条件, 后发生的病害叫继发性病害。 1.鞭毛菌所致植物病害的主要特点:主要病状是:组织增生;幼苗猝倒;植物各部分的腐烂;叶片局部枯斑或枯焦;花序、花梗畸形。主要病征为棉絮状物、霜霉状物、白锈状物等。鞭毛菌引起的植物病害常见的有六大类:根肿病、猝倒病、疫病、霜霉病、白锈病和腐烂性病害。腐烂性病害往往按被害部位分别称为根腐病、茎腐病、基腐病和瓜果腐烂(绵腐)病等。2.接合菌所致植物病害的主要特点 引起植物病害的接合菌种类不多,只有根霉、笄霉等少数几个属,引起植物花器及果实、块根、块茎等贮藏器官的腐烂。主要病状为:幼苗烂根;花器及贮藏器官腐烂等。主要病征是初期为白色、后期灰黑色的霉状物,霉层上可见黑色小点。造成的病害常称为软腐病、褐腐病、根霉病和黑霉病等。3.子囊菌与半知菌所致植物病害的主要特点:大多数引起局部坏死性病害,少数引起系统感染的维管束病害萎蔫病(枯萎和黄萎)。主要病状:叶斑;炭疽;枝枯;溃疡;腐烂;肿胀;萎蔫;发霉等。主要病征是白粉、烟霉、各种色泽的点状物(以黑色为主)与霉状物、颗粒状的菌核、根状菌索等。有时还可产生黑色刺毛状物、白色棉絮状的菌丝体。引起的植物病害主要有九大类:叶斑病、炭疽病、白粉病、煤烟病、霉病、萎蔫病、干腐枝枯病、腐烂病和过度生长性病害。4.担子菌所致植物病害的主要特点主要病状是:斑点、斑块、立枯、纹枯、根腐、叶腐、肿胀和瘿瘤等。除了锈菌、黑粉菌、丝核菌和外担菌外,担子菌亚门很少引起叶斑。主要病症是黄锈、黑粉、霉状物、粉状物、颗粒状菌核,或粗线状菌索。担子菌引起的根腐病,大多数可在被害的根部或茎基部发现菌丝体或菌索。如华南地区的橡胶树红、褐、黑根病等,病根上一般均可发现菌索。 担子菌所致的植物病害主要有四大类:锈病、黑粉病、根腐病及过度生长性病害。 3)分离培养与侵染性试验 划线分离法稀释分离富集后再分离纯培养的获得非侵染性病害的主要特点是:无病征,但是患病后期由于抗病性降低,病部可能会有腐生菌类出现。 田间分布往往受地形、地物的影响大,发病比较普遍,面积较大。无传染性,田间无发病中心。在适当的条件下,有的病状可以恢复。在遇到新病害或难于区分的病害时,应采用柯赫法则证明病害是否有侵染性。非侵染性病害的诊断要点 :1)进行病害现场的观察和调查, 分析病害的田间分布类型。2)检查病株地上和地下病部有无病征。3)治疗性诊断。化学因素造成病害的诊断新叶淡绿,老叶黄化枯焦,早衰缺氮缺磷:下部老叶上先出现症状。茎叶暗绿或呈紫色,植株生育期推迟。缺钾:钾元素是多种反应的催化剂。植物缺钾的主要症状表现是叶上易产生斑点,叶尖及叶缘发生焦枯,症状随生育期加重,早衰。缺铁:幼叶失绿,脉间失绿,叶脉保持绿色。黄化后的部分逐渐变褐,组织坏死,导致叶片死亡。对铁敏感的植物:高粱、玉米、大豆、黑豆、果树、葡萄、花生、番茄等。缺锰:新叶叶脉间失绿黄化,严重时褪绿部分呈黄褐色或赤褐色斑点,逐渐增多扩大,并散布于整个叶片,又是叶片发皱,卷曲,甚至凋萎。缺硼 茎尖生长点受到抑制,节间缩短,根系发育不良,老叶增厚变脆,色深,无光泽,新叶皱缩,卷曲失绿,叶柄缩短加粗,茎矮缩,蕾花脱落,果实发育不良。缺锌 表现为叶片失绿,节间缩短,植株矮小。玉米的白苗,花白苗,番茄、青椒的小叶,新叶发生黄斑,并向叶扩散;果树缺锌也出现小叶病。缺铜 症状一般表现为幼叶褪绿,坏死畸形及叶剑枯死,植株纤细。缺钼 叶片出现黄色或成色大小不一的斑点;有些叶缘向上卷曲呈杯状;部分叶片的椰肉脱落或叶片发育不全。严重时,叶片褪绿变黄,叶片上遍布斑点,叶缘萎蔫、枯焦坏死。 缺氯 主要症状有叶片萎缩、小叶卷缩,类似于缺锰时的失绿,有时叶片成清绿色,严重时抑制根的生长。草地有害植物在草地农业系统中对生产有不利影响的植物,统称为草地有害植物。4.1.2 草地有害植物的类型一、杂草广义的杂草是指生长在不需要它的地方的任何植物。农业意义的杂草是指能够长期自生自长在人为环境中的任何非有目的栽培的草本植物。二、毒草指草地养殖系统中所生长的,因含有对家畜有毒害作用的生物碱、配糖体有机酸等物质,被家畜误食后会引起生理异常、健康损害、死亡甚至导致畜产品含毒的植物。三、有害植物指草地中存在的会对人、畜产生伤害或导致不适感的植物。4.1.3 分类2、发生时期分类:早期杂草、中期杂草、晚期杂草3、根据杂草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分类1)旱生杂草:最适应于较干旱的旱田条件下生长发育的杂草2)湿生杂草:最适应于较湿润的旱田条件下生长发育的杂草3)水生杂草:只能在地表面有水层的条件下生长发育的杂草根据形态: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莎草科杂草 6、根据生活型分类1)一年生:只能靠种子繁殖,从种子萌发到下一代种子成熟在一年内完成,种子成熟落地后或生长季节结束后整株杂草全部死亡。如稗草、铁苋菜等。2)多年生:既可以种子(或孢子)繁殖,又可以靠地下营养繁殖器官繁殖,生长季节结束后杂草地上部分死亡,地下营养繁殖器官和种子进入休眠状态抵御不良的环境条件,下一个生长季重新萌发。如苣荬菜、荨麻等。所以杂草防除技术要严格遵循农业生产的三大特点地域性、季节性、连续性杂草的发芽条件:温度、水分、氧气、光照影响杂草发生时间的因素主要有:杂草种类、埋藏深度、温度、土壤墒情2、杂草的繁殖特性:早熟性、早产性、多产性3、杂草的繁殖器官一年生:种子 多年生:种子和营养器官第3节 杂草的危害一、直接危害毒害、伤害人畜、除草费时费力、降低收获速度、增加收获损失、降低品质分泌有毒物质抑制作物生长、直接从作物体内吸收养分寄生杂草二、间接危害竞争生活因子:养分、水、CO2、光照恶化农田小气候是作物很多病虫害的中间寄主三、杂草防除技术预防杂草:施用腐熟的有机肥、清选种子、清除田间地头的杂草人工除草、机械除草生态防除改变杂草的生存环境如:提高种植密度、土壤耕作、轮作、覆盖、灌溉、刈割等生物除草利用杂草生物天敌的食害性、病原性来控制杂草的发生、生长蔓延和危害化学防除用除草剂毒杀杂草第四节 除草剂主要类别及特性一、根据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分类除草剂的使用方法:茎叶处理土壤处理:混土处理、封闭处理、毒土处理将除草剂施到土壤或土表水层中,杂草在土壤或土表水层中通过根系或幼芽吸收除草剂,这种除草剂应用方法叫土壤处理。药剂的施入部位要与杂草吸收药剂的部位一致。土壤特性及水层深度影响药效。地表覆盖物多影响药剂落到土壤中。 混土处理施药深,封闭处理施药浅,毒土处理居中(只能在水稻田应用)。一、根据除草剂的使用方法分类茎叶处理剂:只能做茎叶处理 土壤处理剂:只能做土壤处理 茎叶兼土壤处理剂一、除草剂用方法分类1、茎叶处理剂的特点: 1)可以根据杂草种类选择相应的除草剂品种。2)在土壤中无持效期,只能杀死已经出来的杂草,控草时间短。3)除草效果受土壤特性影响小,药效相对比较稳定。但天气过于干旱,由于杂草为了避免体内水分过于蒸腾,叶片气孔会关闭、角质层和蜡制成会增厚,进而影响除草剂的吸收,导致除草效果降低。4)茎叶处理剂对大粒种子的杂草和多年生杂草的防除效果好于土壤处理剂。5)茎叶处理剂施药后短时间内降雨会因药剂被雨水冲刷而无效,需要重喷。6)除草效果受杂草的大小影响很大,最佳施药时期为离乳前。一般禾本科杂草3叶期离乳,阔叶杂草“离乳期”为株高5厘米左右。可以认为是杂草出苗后越早越好。2、土壤处理剂的特点:1)持效期较长,能够长期控制杂草。但残效期太长会造成后茬敏感作物的药。2)在杂草发生之前用药,能够早期控制杂草。3)不能够因草施药,选择除草剂有一定的盲目性。4)除草效果受土壤特性影响较大,药效不稳定。影响混土处理剂药效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土壤墒情、整地质量、土壤温度等;影响封闭处理剂药效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土壤墒情、整地质量、土壤温度、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酸碱度等的影响。5)毒土处理时,水层深度对药效及药害的影响很大。水层深易发生药害,水层浅药效会降低。6)封闭处理剂对大粒种子的杂草和多年生杂草效果不好。7)封闭处理剂用药后降大雨及在沙土地、低洼地上应用易发生药害。8)封闭处理剂单从除草效果考虑,用药时期为杂草出苗前越晚越好。3、茎叶兼土壤处理剂的特点:1)具有封、杀双重作用。2)可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特点、作物种类选择相应的处理方法,处理方法灵活。气候、土壤条件不利于土壤处理剂药效发挥时做茎叶处理;小粒种子的作物田选择茎叶处理;利用垂直位差选择性时做封闭处理;利用水平位差选择性时做茎叶处理。3)单从除草效果上考虑,最佳的用药时期为杂草出苗后早期。4)兼有土壤处理剂和茎叶处理剂的优点。二、除草剂选择性分类除草剂选择性分类:选择性除草剂 、灭生性除草剂(非选择性除草剂)(一)选择性除草剂及特点1、概念: 选择性除草剂是指在一定用量、一定条件下只能够杀死某些植物,而对其它植物没有危害的除草剂。2、特点:1)杀草谱窄。一般情况下杀草谱越宽对作物的安全性越差。由于农田中杂草种类较多,所以一般需要两种或几种杀草谱不同的除草剂混合或搭配应用。2)除草剂的选择性是相对的,用药量、环境条件、用药方法、用药时期、杂草及作物的发育状况等对其有很大的影响。3)除草剂的选择性是对某一种或几种作物而言,不可能对所有的作物都具有选择性。一般适用作物种类越多的除草剂,杀草谱越窄。幻灯片36(二)灭生性除草剂及其特点1、概念: 灭生性除草剂是指在一定用量、一定条件下能够杀死绝大多数植物的除草剂。2、特点:1)杀草谱宽。正常情况下能够杀死绝大多数植物。2)灭生性除草剂也可根据其除草特性、杂草及作物发生特点,利用人工选择性将其应用于(时差选择性、位差选择性)农田中。3)抗灭生性除草剂的作物品种,已经通过作物育种手段培育出来且已经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所以灭生性除草剂对某些作物品种来说可能是具有选择性。幻灯片37(三)除草剂选择性原理形态差异选择性 、生理选择性 、生化选择性 、人工选择性 幻灯片381、形态差异选择性: 植物的形态特征不同,接触或粘着除草剂的机会或数量就不同,接触机会大、粘着数量多的植物被杀死的可能性大,表现为敏感性植物和抗性植物。 根据植物外观长相选择杀死的植物一般为双子叶植物(大多数阔叶杂草为双子叶植物),如2,4D丁酯、二甲四氯等。 用量过大,抗性植物也会被杀死。幻灯片39(三)除草剂选择性原理2、生理生化选择性: 植物之间吸收和传导相同一种除草剂的能力不同,吸收和传导能力越强,被杀死的可能性就越大。用药方法、时期改变、环境条件变化、加入表面活性剂,抗性植物有受害的可能。植物吸收除草剂后,除草剂在不同植物体内的命运是不同的,有些植物能够将其迅速转化成对植物没有害的物质,这些植物则不受害。而有些植物不能将除草剂转化成无害的物质或转化速度比较慢而被杀死。受植物生长发育状况、植物品种、外部环境条件的影响。幻灯片41(三)除草剂选择性原理3、人工选择性: 是通过人为应用技术来有针对性杀死杂草保护作物,而不是除草剂本身对某种植物具有选择性。 人工选择性:位差选择(垂直位差:封闭处理。水平位差:行间处理)时差选择:作物出苗前施用除草剂防除已经出苗的杂草 幻灯片43(三)除草剂选择性原理4、人工选择性l 1)位差选择: 根据杂草与作物生长的位置不同,将除草剂有针对性地施到杂草生长的地方来杀死杂草,而作物由于接触不到除草剂而不受害。这种位置差异有垂直位差和水平位差。l 垂直位差的利用主要是在大粒种子的作物田防除拱土能力差、发生深度浅的小粒种子的杂草,用药后降大雨或在沙土地上应用易初药害,如乙草胺、嗪草酮、2,4D丁酯等绝大多数封闭处理的除草剂主要是利用垂直位差来实现草死苗活的。注意淋溶!降雨量、降雨强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质地、土壤含水量、除草剂分子结构等。l 水平位差的利用主要是茎叶处理剂防除作物行间的杂草,挥发性强的除草剂、传导性除草剂易造成作物药害,如百草枯在玉米行间除草安全,草甘膦不安全。注意飘移!风速、风向、除草剂的挥发性等。434、 人工选择性2)时差选择: 根据杂草与作物发生的时间不同,利用茎叶处理剂防除在作物出苗前就已经出苗的杂草和作物封垄后再出苗的杂草。如在大豆出苗前或落叶后喷施草甘膦防除苣荬菜、刺儿菜等。注意除草剂在土壤中的残留问题!(四)影响除草剂选择性的因素1、用药量2、用药时期3、用药方法4、作物发育状况5、环境条件6、加入表面活性剂(增效剂)。三、除草剂传导性分类传导性除草剂、触杀性除草剂(非传导型除草剂)(一)传导性除草剂1、概念: 传导性除草剂是指被植物吸收后能够在植物体内传导的除草剂。这类除草剂吸收部位和作用部位往往是分离的,药剂必须在吸收部位传导到作用部位才能发挥药效。所以影响除草剂在植物体内传导的因素都会影响其药效的发挥。幻灯片49(一)传导性除草剂2、特点:1)药效发挥速度慢。药剂必须由吸收部位传导到作用部位才能发挥药效,所以需要时间较长。2)杀草彻底,对多年生杂草及大龄杂草效果好。由于药剂能够传导到整个植物体,所以整株植物都会被杀死。3)作物药害较轻时表观症状不明显,但会影响产量。一般把药害症状不明显的药害称为隐性药害。4)喷药质量要求相对较低,如果药量足够只要杂草的部分部位接触到药剂,整株杂草就会全部死亡。5)茎叶处理剂施药浓度过高会降低除草效果。特别是激素类除草剂表现最为明显。(二)触杀性除草剂及其特点1、概念: 触杀性除草剂亦称为非传导性除草剂,是指被植物吸收后不能在植物体内传导的除草剂。 触杀性除草剂的概念一定要与茎叶处理剂区分开。触杀性除草剂既有茎叶处理剂也有土壤处理剂,茎叶处理剂不一定是触杀性除草剂。有很多人把触杀性除草剂说成是茎叶处理剂,这是受杀虫剂当中的触杀剂的误导(触杀剂是指必须直接接触害虫的体壁,通过体壁吸收的杀虫剂)。50幻灯片51(二)触杀性除草剂及其特点2、特性:1)药效发挥速度快。药剂不经过传导直接发挥作用,吸收部位与作用部位在一起,所以需要时间短。2)杀草不彻底,对多年生杂草及大龄杂草效果不好。多年生杂草及大龄杂草具有再生能力,处于休眠状态的芽由于顶芽被杀死而开始萌发,形成新的植株。3)作物药害较轻时表观症状也很明显,但一般不影响产量。4)喷药质量要求相对较高。必须保证杂草植株所有部位都接触到药剂才能将整株杂草杀死,杂草未接触到药剂的部位不受害。5)茎叶处理剂施药浓度应尽可能低,以提高药剂在叶片内的扩散面积,提高除草效果,降低药害。四、除草剂化学分类 目前应用的除草剂多为有机化合物,化学结构近似的物质具有相似特性,据此将除草剂按其化学结构进行分类,有助于了解各类除草剂的特性。幻灯片53(一)苯氧羧酸类除草剂(一)苯氧羧酸类除草剂2、主要品种: 2,4D丁酯、2,4D异丁酯、 2,4D异辛酯、2,4D丁氧基乙酯、 2,4-滴乙二醇双酯、 2,4D胺盐、 2,4D钠盐、二甲四氯钠盐等第四章 除草剂主要类别及其特性(一)苯氧羧酸类除草剂3、主要特性1)低用量时具有激素作用,能够刺激植物生长,高用量时具有选择性除草作用。2)茎叶处理时主要应用于禾本科作物田,土壤处理只能利用垂直位差选择在大粒种子的作物田进行封闭处理,且由于盐类化合物淋溶性强而不能应用。3)主要防除阔叶杂草。4)茎叶处理时应控制在作物3叶期以后6叶期以前,否则药害严重。5)酯类化合物活性高,但漂移严重,2,4D丁酯最为严重。应注意漂移药害问题。2,4D丁酯的漂移为两次漂移,一次为喷洒飘移,另一次为挥发飘移。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