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咸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1页
陕西省咸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2页
陕西省咸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3页
陕西省咸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4页
陕西省咸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陕西省咸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62015年) 编制小组成员组 长:宋加琦(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副 组 长:员培琪(市国土资源局副局长)编 写 人:师菊芹 马步民 罗 彤 杨生玺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3一、地质灾害现状3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10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12四、存在问题14第二章 规划目标16一、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16二、规划目标17第三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防治区和防治重点20一、地质灾害易发区20二、地质灾害防治区23三、防治重点27第四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部署32一、地质灾害预防工作32二、地质灾害应急反应系统建设36三、地质灾害治理项目38第五章 地质灾害防治经费预算44一、经费预算44二、经费筹措原则46第六章 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48附 则51附 表附表1 咸阳市各县(区、市)地质灾害类型及威胁人口统计表附表2 咸阳市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分区表附表3 咸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分区表附表4 咸阳市重要地质灾害点(威胁30人以上)一览表附表5 咸阳市各县(市、区)近期搬迁避让地质灾害点一览表附表6 咸阳市各县(市、区)远期搬迁避让地质灾害点一览表附表7 咸阳市重点工程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附表8 咸阳市各县(市、区)一般工程治理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附表9 咸阳市各县、区生物治理与一般监测地质灾害(隐患)点一览表附表10 咸阳市地质灾害防治经费预算表附 图1、陕西省咸阳市地质灾害分布与易发区图 1:10万2、陕西省咸阳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区图 1:10万前 言咸阳市位于陕西省中部,西邻宝鸡市,东和东北与延安、铜川、渭南市接壤,北和西北与甘肃省毗邻,南和东南与西安市相接,辖10县、2区、1市,面积10119平方公里,人口494.3万。渭河从咸阳市南界自西向东流过。泾河自西北向东南流经全境。全市以横垣于中部的嵯峨山、九峻山和五峰山为界分为地貌景观迥异的南北两个区。北部,总体为黄土高原南缘,除转角、石门一带为子午岭南端石质低山区外,主要为黄土残塬梁峁沟壑区;南部为渭河平原。全境地势由渭河平原向北,呈阶梯状台升。最高石门山,海拔1885米;最低渭河出境处,海拔362米。咸阳市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区。受纬度和地形影响,全市气温总体呈自南向北递减之势。全市年降雨量总趋势是东北、西南多,平均650毫米左右;西北、东南少,尤其东南三原、泾阳一带较少,平均550毫米左右。雨量主要集中于710月间。雨期集中,且年际变化大。干旱年份多,但也有连阴数天、淫雨绵绵的记录。咸阳市地质、地貌条件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属地质灾害多发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类工程建设规模扩大,地质灾害有加剧之势。为了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管理,最大限度地减轻地质灾害的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国土资源部和陕西省国土资源厅的部署和我市防灾、减灾的实际需要编制本规划。编制规划的依据是:国务院394号令公布施行的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纲要(20052015)(试行);陕西省地质环境管理办法(陕西省省长令第71号);陕西省防御与减轻滑坡灾害管理办法;陕西省地质灾害防治规划(20052015)及咸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的基础资料为咸阳市各县、区(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规划的范围为咸阳市辖13个县(市、区)全部地区。规划的对象为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缝、不稳定斜坡等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应急处置和治理。规划的期限为20062015年。20062010年为近期,20112015年为远期。第一章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状一、地质灾害现状(一) 、地质灾害类型与规模据2004年底前完成的各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咸阳市共有各类地质灾害点642处。之后,全市先后又新出现19处(长武1处、彬县12处、泾阳6处),永寿等县、区治理10处(永寿7处,淳化、泾阳、渭城三县区各1处)。到2005年底,全市有地质灾害点651处。其中滑坡205处,崩塌212处,地裂缝113处,不稳定斜坡81处,地面塌陷36处,地面沉降和泥石流各2处(附表1)。1、滑坡:205处滑坡中,大型41处,中型97处,小型67处。滑体均为黄土层。其中83处对5832人的安全构成直接威胁,占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的20.07%。2、崩塌:212处崩塌中,大型7处,中型53处,小型152处。98%以上为黄土崩塌,个别为石质崩塌。其中184处威胁5635人的安全,占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的19.39%。3、地裂缝:113处地裂缝中,大型5处,中型 10处,小型98处。其中59处危及9671人安全,占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人数的33.28%,4、地面塌陷:总体有两种类型,一是黄土湿陷形成的小塌陷;二是采矿或人防工程地下挖空区的地面塌陷。36处中,大型1处,中型8处,小型 27处。其中28处直接威胁5212人的安全,占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的17.93%,5、不稳定斜坡:不稳定斜坡是有发育成较大型滑坡或崩塌灾害危险的高陡坡。81处不稳定斜坡中,多数为修路或切坡凿窑和营造其它建设场地时人工形成的黄土陡坡。大型的1处,中型69处,小型11处。其中53处直接威胁2699人的安全,占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的9.29%。6、地面沉降:全市2处地面沉降均为小型,其中1处威胁14人安全,另1处仅对耕地造成一定破坏。7、泥石流:全市2处泥石流隐患点,不危及人、畜安全。(二) 、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全市651处地质灾害点共威胁5086户居民、29063人(附表1)和一大批民宅、公路、水利、电力、通讯设施及学校、工厂和企事业单位的安全。据区划调查成果资料,受威胁资产总价值达29820.6万元。651处地质灾害点,按威胁对象分:173处只威胁耕地、果园或山林,对人、畜和其它设施不构成威胁,占总灾点数的26.57%;71处仅威胁不同级别道路、水库、农用抽水站、矿山、工厂、输电线路、通讯设施、文物古迹、寺庙等,占总灾点数的10.91%;407处危及居民点或企事业单位及其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其中部分同时对公路和其它工程设施构成一定威胁,占总灾点数的62.52%。按国土资源部以受威胁人数划分地质灾害危害程度分级标准:一般级(受威胁人数小于10):95处,威胁426人安全,占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的1.465%。较大级(受威胁人数10100):145处,威胁7904人安全。其中威胁1029人的145处,涉及2582人的安全,占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的8.87%;威胁3099人的104处,涉及5322人的安全,占全市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的18.31%。重大级(受威胁人数1001000):56处,威胁12680人。其中威胁100499人的54处,涉及11588人的安全,占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的39.87%;威胁500999人的2处,涉及1092人的安全,占全市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的3.76%。特大级(受威胁人数1000):6处,威胁8053人的安全,占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的27.71%。可以看出,全市危害程度在较大级以上的地质灾害点达207处,占全市地质灾害点数的31.80%。威胁28637人,占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的98.41%。其中威胁30人以上的灾害点虽只有166处,占总点数的25.50%,但威胁人数却高达26055人,占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的89.65%。因此,规划将威胁30人以上灾害点的防治作为重点。按灾害类型以威胁人数排序,全市危害最大的灾种是地裂缝,其次为滑坡、崩塌、地面塌陷、不稳定斜坡、地面沉降、泥石流。但从历史上地质灾害造成人、畜伤亡的实际看,对人民生命财产构成最大威胁的是崩塌与滑坡。据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资料,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初到2005年底,全市共发生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滑坡及崩塌地质灾害近200起,死亡329人,伤400余人,并造成千余头生畜的死亡和一批民宅(房、窑)的塌毁及公路、桥梁和水利、电力设施的破坏。直接经济损失按现价计,累计达4.058亿元人民币(表1)。其原因是滑坡、崩塌等灾害突发性强,前兆不明显,难以预防。地裂缝、地面塌陷则发育缓慢,易于被人感知和察觉。因而,就灾害种类而言,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应是突发性强、致灾危险性大的滑坡和崩塌。表1咸阳市地质灾害损失及现有灾害潜在威胁县(市、区) 死亡人数与经济损失 现有灾害点潜在威胁备注 死亡人数(个)经济损失(万元)威胁人数(个)经济-损失(万元) 秦都区0601.5223831070.4 渭城区0664.829712618.16 彬县351440.3677516863.185 淳化县13328527.0532558671.165 旬邑县485229.71617977.1 长武县23189.5715511048.875 永寿县643.251108439.6 武功县224.262631140.9 兴平市192.29520.2 乾县2254628604.4 泾阳县281835.7540115922.85 三原县3284.923361039 礼泉县301482.1176404.8 合计32940579.4622851329820.635 (三)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从历史上地质灾害发生的情况和现有地质灾害点的分布看,咸阳市地质灾害分布有以下特点。1、长武、彬县、旬邑、淳化、永寿北部五县是咸阳市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的重点县。五县共有地质灾害点425处,其中滑坡灾害点179处,占全市滑坡灾害点总数的85.65%;崩塌灾害点111处,占全市崩塌灾害点总数的51.39%。两者主要沿泾河及其支流谷坡和两侧塬边分布。尤其是人口相对比较集中的残塬边部,更是滑坡、崩塌灾害点集中的地方。特别是上土下石,两元结构的现代斜坡与更新世之前古地貌坡向一致的地段滑坡最为发育,其滑面多数为基岩古坡面,滑体则为上覆的第四纪黄土层。这类滑坡一般规模大、危害程度高。2、南部渭河平原和黄土台塬区,土质滑、崩灾害仍较发育。乾县、礼泉、武功和三原等县主要发育在漆水河、漠西河、泔河、清峪河、浊峪河两侧;泾阳县集中发育在泾河南塬边部;秦、渭两区则主要分布于渭河三级阶地前缘黄土陡坎处。3、不稳定斜坡集中出现在彬县、淳化、旬邑、长武、永寿等五县境内的公路沿线、水利工程附近、村镇人口密集区的黄土陡坡地带。多数由人工形成的高陡坡遭降水冲蚀而成。4、地面塌陷均属人为塌陷。类型有土洞型和冒顶型两类。前者系人工在黄土层中凿洞引起,后者为煤矿采空所致,规模和危害性较大。彬县和旬邑县煤矿采空区是冒顶型地面塌陷灾害集中发育区。5、地裂缝主要分布于秦、渭两区和泾阳、三原县境内。秦、渭两区集中出现于渭河二级阶地后缘,沿咸阳市城区北侧,呈东西向带状。泾阳和三原县境内的地裂缝总体集中分部于嵯峨山南麓至泾惠南干渠之间一带。以嵯峨山南麓泾阳县蒋路乡最为集中,密度接近1/km2。在时间上,据历史资料记截,全市崩塌、滑坡和地面塌陷灾害多发生在每年的雨季,即710月份,其次为每年春季的冻融期;地裂缝主要显现于雨季和农田灌溉期。因此,每年雨季是地质灾害多发期,也是预防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关键期。(四)、地质灾害发育规律据全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综合分析,咸阳市地质灾害发育和发生具有地域性、群发性、突发性和继发性等特点。1、地域性从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可清楚的看出,地质灾害的发育和发生主要受地质、地貌特征控制。相同的地质、地貌条件,有相似的地质灾害类型和频度。咸阳市北部为华北地台中生代凹陷,地貌上属黄土高原南部。地表分布着厚达百余米的黄土层,山、梁、峁普遍由强度低、抗侵蚀力弱的第四纪松散沉积物(风成黄土、坡积黄土或更新世砂、砾层)所构成。由于晚更新世以来地壳抬升,地表径流侵蚀、切割作用强烈,重力侵蚀作用不断加剧。黄土高原区正经历着被流水进一步支解,地形由残塬、梁、峁向丘陵、山地转化阶段。致使该区域内水土流失严重,泾河两侧谷坡及残塬边部土质滑坡和崩塌灾害发育。咸阳中部嵯峨山、九峻山、五峰山一线,地质上属北部中生代台凹边缘褶断带(束),地貌以古生代石质中、低山为主,但山坡上均覆有厚度不等的风成或次生黄土,为土质滑坡和崩塌的形成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和动力学基础。咸阳南部,地貌为黄土台塬和渭河冲积平原区。黄土台塬区(乾县、礼泉、武功县北部,三原县新兴镇、陵前镇等)漠西河、漆水河、泔河、清峪河、浊峪河下切作用强烈,河谷两侧黄土陡坡高达几十米,成为黄土崩塌(少数为滑坡)集中发育区。咸阳市城区北侧渭河二级阶地后缘和泾阳、三原县境内是地裂缝发育区。关于其成因,有研究者认为与渭河北岸隐伏断裂和北山山前断裂(关山断裂)活动有关。也有人认为是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所引起。地下水水位下降诱发地裂缝和深部构造活动形成地裂缝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防治的办法和对策也不一样。因此开展地裂缝形成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是规划期内一项重要任务。2、群发性地质灾害发育与发生的另一个特点是群发性。在时间上主要集中于每年的雨季(710月份),特别是多雨年份尤为突出;地域上地质灾害因受地质、地貌及降水量和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相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质灾害往往成群出现。如2003年8、9月两次持续强降雨,导致旬邑县全县范围内多处出现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险情,使211国道和305国道交通中断、百子沟煤矿矿部发生滑坡等。3、突发性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的发育、形成通常经历孕育、发展、发生和稳定四个过程。先是蠕动变形,继而形成滑面,发生一次或多次滑、崩破坏,最后稳固终止。多数土质地质灾害在蠕变阶段均有前兆出现。最明显的是陡坡后缘地面出现裂缝,坡面上有水渗出,坡面前缘鼓起等。如果是窑洞则家鼠或家禽可能出现异常活动。但由于黄土结构疏松、强度低、变形快,从蠕变到滑面出现,再到滑动,过程很短,难以被人们察觉。因而,成灾前兆不明显,突发性强,致灾率高,危害性大。4、继发性地质灾害形成、孕育与发生的根本机理在于流水侵蚀作用切割地面形成谷坡,造成地表重力失衡,继而引发重力侵蚀作用的肆虐。一次滑坡或崩塌的发生有不足以使灾害发生地重力达到平衡的可能。甚至还存在着使原有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引发相临地段连续出现几次或多次滑、崩,直到重力作用达到相对平衡为止。在雨季,继发性更为明显和突出。所以,防灾过程中要谨防继发性滑坡或崩塌连续致灾的危险;也要注意老滑坡的重新复活。二、地质灾害趋势预测1、滑坡和崩塌灾害点及有发生滑、崩危险的不稳定斜坡主要分布于泾河及其不同级别支流两侧黄土谷坡和塬边上,尤其是泾河及其一级支流两侧梁、峁的坡面及塬边是滑坡和崩塌灾害发生的集中地带。这些地方居民因借坡凿窑居住,居民点多选择在谷坡或塬边地带。目前,有些虽已迁居,但多数新村距原址不远,仍未脱离滑、崩灾害隐患威胁的范围。较为突出的是长武、彬县、旬邑、淳化、永寿等五县,其次是漠西河、漆水河、泔河、清峪河、浊峪河及其支流两侧(表2)。从现有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及地质、地貌条件和未来工程建设布局分析,表2中所列各县的有关乡、镇将是规划期内滑坡和崩塌地质灾害的多发区。县名主要河流沿线或流域乡、镇长武县黑河、南河及泾河谷丁家镇、昭仁镇、枣园镇、亭口镇等彬县泾河及支流太峪河、百子沟城关镇、水口镇、新堡子乡、炭店乡、小章镇、太峪镇、龙高镇等旬邑县红崖河上游、三水河中游城关镇、职田镇、清源乡、丈八寺镇、湫坡头镇、郑家镇等淳化县金池沟、道神沟、冶峪河胡家庙乡、涧镇、城关镇、秦河乡、石桥镇、安子洼、固贤乡等永寿县太峪河、漠西河上游,泾河底角沟乡、仪井镇、永太乡、渠子乡等乾县漠西河上游、泔河中游关头镇至乾陵水库、阳峪镇、铁佛镇、注泔镇等礼泉县泾河南丘陵、低山地段北牌镇、叱干镇、相虎乡、东庄北屯一线武功县漆水河、漠西河下游苏坊镇、游风镇、武功镇等三原县清峪河、浊峪河两岸新兴镇、陵前镇、洪水镇等表2 咸阳市滑坡、崩塌地质灾害重点发生区预测另外,西平铁路和武汉银川高速公路的修建,有进一步加剧途经地带滑坡及崩塌灾害孕育和发生的可能。2、地面塌陷是咸阳市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类型之一。人工土洞塌陷给咸阳城区三级阶地前缘部分村庄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一定威胁。但更重要的是彬县和旬邑县煤矿采空区出现的地面塌陷,规模大、危及人口多,是规划期内防治的重点。从未来彬长煤田和旬东矿区将陆续进入规模开发阶段判断,如不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这两个地区因采空引发地面塌陷的区域和规模有进一步扩大和加剧的趋势。3、咸阳城区北侧及泾阳、三原县境内的地裂缝如果确系深部构造控制,那么只能被动的避让。但其诱发因素无疑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有关,采取积极措施限制地下水的过量开采是防止地裂缝发生的重要措施。4、乾县、礼泉、泾阳、三原县境内建筑用石料小矿山较多,废弃的石碴普遍原地堆放于河、沟之中,给泥石流灾害的形成提供了物源条件,强降雨期很容易引发泥石流灾害。5、长武、彬县、旬邑、永寿、淳化5县有相当一部分居民目前仍居住在窑洞中,其中不少为地坑式庭院窑洞,多数年久失修,崖面和窑洞内崩裂严重,加之四周排水不暢,抵抗强降雨或连阴雨的能力很差,如果不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雨季容易形成崩塌灾害。三、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进展1、地质灾害基础调查全面完成20012004年,开展了全市13个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基本查明了全市地质灾害的类型、规模、形成条件、威胁程度和分布特征。为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奠定了基础。2、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基本建立首先,防灾工作实行了行政首长负责制。市、县(区)均成立了以主管市、县长为组长,国土资源局局长为副组长,城建、水利、安检、交通、气象、民政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两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分工明确,责任落实。二是组建了应急抢险机构,市上成立了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应急抢险指挥部和地质灾害应急调查小组,各县区组建了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小分队,为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应急抢险提供了组织保证。三是监测预警网络体系基本形成,全市逐级落实了地质灾害监测责任。地质灾害较严重的县成立了地质环境监测站,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其它县、区(市)均安排有专门机构负责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乡、镇和行政村主要领导对本辖区负总责,每个灾点安排有监测人。四是防灾制度基本完善和落实,市、县(市、区)每年编制有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和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预案,汛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和零报告制。五是坚持不定期的巡查和应急调查制度,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在雨季深入重点县、区和乡镇,亲临灾点现场巡查,检查指导工作,保证了重要灾害点监测预警工作的有效开展。3、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基本建成,防灾减灾初见成效全市13个县(市、区)均初步建立了群测群防、监测预警网络,651处地质灾害点均落实了监测责任人和监测人,做到了监测有记录,定期有报告。监测预警成功率逐步提高。2004年9月雨季,旬邑县城关镇铺家梁滑坡隐患点监测人在滑坡后缘发现了2条长25m,宽1m裂缝和牛不进栏等异常现象后,立即报警,县、镇两级政府立即组织人员撤离,避免了一场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灾情发生。其它县、区也有类似的成功事例。永寿县、淳化县、泾阳县和渭城区在经费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挤出资金对危险性大的10处地质灾害点进行了工程治理和居民搬迁,使受地质灾害威胁的137人喜迁新居。彬县、旬邑等县多方筹资,对危险性大的地质灾害点上的居民进行了部分搬迁。由于责任落实,监测到位,不留死角,所以近几年来未发生一起地质灾害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灾情。4、宣传地质灾害防治条例,提高公民防灾减灾意识为了提高干部和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市、县(市、区)国土资源局每年利用“地球日”、“环境日”、“土地日”和“安全生产月”等,走上街头采用挂横幅、张贴标语、举办图片展览、散发宣传材料及利用电视、广播等现代媒体对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和地质灾害防治知识进行广泛的宣传,提高了公众对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认识。多数县在开展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工作时,县国土资源局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人员和调查工作者一起,对群众和干部进行了地质灾害防治知识的宣讲、培训。市国土资源局利用每年召开国土资源工作会议之机,对各县负责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人员进行培训,并组织人员多次参加国土资源部和省国土资源厅举办的地质灾害防治学习班。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了广大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了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能力、管理能力。保障了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顺利开展。四、存在问题1、群专结合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建立时间不长,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巩固,监测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监测手段有待进一步改善,监测内容还需进一步规范。专业监测网点还未建立,区域性监测预警、预报工作尚未开展。2、技术力量不足,装备落后县及乡镇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力量薄弱,技术人员不足,技术水平不适应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实际需要。地质灾害防治必需的设备未能配备或配齐,总体上技术装备落后,不适应地质灾害应急抢险工作及监测预警工作的需要。3、人类工程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重要因素尚未被人们广泛认识交通道路建设、民宅建设中崩、滑等地质灾害时有发生。“人类工程建设活动是诱发地质灾害重要因素”这一经验尚未被广大业主普遍所认识。地质灾害易发区重要建设项目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和严格推行。4、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不足由于市、县(区)财力有限,已确认的重要地质灾害点未能得到及时治理。许多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居民未能搬迁避让,重大灾害点不能及时勘查治理。兼职监测人员的补贴偏低,必须的仪器设备未能配齐。经费不足制约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有效开展。5、应急反应经验不足,力量薄弱地质灾害应急反应机制虽然已经形成,但经验不足,力量薄弱。在今后的实践中有必要安排不同级别的应急演练,以锻炼队伍,提高应急指挥水平,增强实战能力。第二章 规划目标一、编制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人为本,以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为目的,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以群测群防为主要手段,以预防突发性地质灾害为重点,以搬迁避让为主要方式,结合重点治理,最大限度的减少灾害损失,促进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从实际出发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关系以及与其它规划的关系,确保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协调统一。(二)基本原则1、坚持各级政府对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治负总责原则;2、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避让与治理相结合原则;3、坚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阶段实施原则;4、坚持因地制宜、综合治理、讲求实效原则;5、坚持“谁引发,谁治理”原则;6、服从部、省规划安排,与省规划相衔接。二、规划目标(一)总体目标规划期内进一步完善县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建设,建立起以市、县两级地质环境监测站为技术支撑的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和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和强化市、县两级地质灾害防治监管体系,地质灾害重点县组建起功能齐全、组织得力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系统和应急抢险队伍。2015年前完成全市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开展地质灾害防治科学研究,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水平。完成全市651处地质灾害点中349处居民搬迁避让,11处重点灾害点的工程治理,114处简易工程治理。视实际需要,完成173处生态恢复治理点中必须治理的灾害点。对威胁1000人以上的4处地裂缝点做好专业监测。做好彬长和旬东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工作。确保规划期内全市地质灾害发生率较规划前有明显降低。到2015年末,全市地质灾害的危害程度显著降低,地质环境全面改善。(二)近期目标(2006-2010年)1、2010年末,基本完成全市地质灾害空间数据库建设,为规划期末全市建成功能齐备的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奠定好基础。2、建立和完善县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充实技术力量、配齐必须的仪器设备;对4处威胁1000人以上的地裂缝灾害点2010年前开始实施专业监测。3、完善全市群测群防网络系统建设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全市651处灾害点全部纳入监测网络,对威胁人口在30人以上的166处灾害点实施重点监测。力争利用现代监测技术和高信息化手段提高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预报的成功率。4、完成地质灾害重点县应急抢险机构建设和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编制,并保证能定期修订和完善。不断提高应对突发性地质灾害的能力和抢险救援的成功率。5、通过培训、学习,提高市、县两级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素质,使全市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水平全部达标。6、完成228处居民搬迁;完成5处重要灾害点工程治理和114处一般工程治理灾害点的70-80%;基本完成需要进行生物治理的所有灾害点。(三)远期目标(2011-2015年)1、完成功能齐全、准确、高效、为社会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地质灾害防治信息系统建设。2、建成技术先进、设备精良、管理高效的市、县两级地质环境监测机构,有效地承担起全市地质环境监测和地质灾害防治的监管工作;2015年末前能开展区域性(全市)地质灾害形势预报。3、群测群防网络体系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完善巩固、高效灵活,全市干部和群众防灾减灾意识和自觉性大大提高,监测预警成功率达到95%以上。4、全市地质灾害应急抢险组织与指挥系统完善,处置突发性地质灾害灵活高效;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制度得到坚决、有效地执行,人为因素引发地质灾害现象基本杜绝。5、完成121处灾害点居民搬迁避让,全市需要搬迁避让的349处灾点居民基本搬迁完毕;完成6处重要灾害点的工程治理及近期治理后剩余的其它简易工程治理;新发生的地质灾害点被及时发现并得到有效监测;重要矿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取得显著进展。全市地质环境得到全面改善。第三章 地质灾害易发区、防治区和防治重点一、地质灾害易发区根据全市13个县(市、区) 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成果资料,结合咸阳市地质、地貌特征、现有灾点分布密度,全市划出4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1个地质灾害中易发区,3个地质灾害低易发区,12个地质灾害不易发区 (附表2、附图1).(一)、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全市4个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分别涉及长武、彬县、旬邑、淳化、永寿等北部5县的部分乡镇和泾阳、三原县、秦、渭两区部分地区。总面积1028.7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10.17%。共有地质灾害点298处,为全市地质灾害点总数的45.78%,平均灾点密度0.29/km2。威胁3193户、20125人及公路、水库、矿山、抽水站等的安全(附表2、附图1)。威胁人数占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的69.25%。1、长武县彬县礼泉县泾河沿岸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1)该区范围涉及长武县、彬县、礼泉县沿泾河的乡、镇和旬邑县百子沟地区,面积243.48平方公里。微地貌为黄土沟壑梁峁区。有灾害点89处,灾点密度0.366/km2。威胁1151户、6404人及一大批民宅和6600米不同级别公路、3个矿山,水库、抽水站、变电站各1座。2、旬邑县三水河中段(城关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2)位于旬邑县三水河中游。地貌为黄土沟壑梁峁区。面积179.3平方公里。现有灾害点25处,灾点密度0.139/km2,威胁66户、917人及3处公路和矿山、水库、抽水站各1座。3、淳化县冶峪河中段(城关镇)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3)分布于淳化县冶峪河中段。淳化县城关镇位于该区核心。地貌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地质灾害类型以黄土滑坡、崩塌为主,其次为不稳定斜坡。面积131.9平方公里。现有地质灾害点40处,灾点密度0.303/km2。威胁512户、2056人及2个水库、3个企事业单位、1个抽水站的安全。4、三原县、泾阳县渭河二级阶地后缘地质灾害高易发区(A4)位于泾阳县嵯峨山南麓至泾惠南干渠一带和泾河南塬边部与咸阳市城区北侧渭河二级阶地后缘。平面形态呈“S”形。灾点类型:北部嵯峨山南麓至泾惠南干渠一带和咸阳市城区二级阶地后缘主要为地裂缝,其次为地面塌陷;泾阳县泾河南塬边部主要为黄土滑坡,其次为崩塌。面积474.02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点144处,灾点密度0.304/km2,威胁1464户、11076人及地震观测台1处,企事业单位19个,文化古迹1处,大、中学校5处等。(二)、地质灾害中易发区(B)全市地质灾害中易发区连为一片。北部黄土高原区沿泾河及其主要支流河谷地质灾害高易发区外侧展布,地貌为黄土残塬、梁、峁沟壑区;南部台塬区则沿漆水河、漠西河、三岔河泔河、冶峪河、清峪河和浊峪河河谷及其两侧塬边展布。面积2980.87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30.97%。共有地质灾害点326处,占全市总灾害点数的49.31%,灾点密度0.108/km2,威胁1784户、8379人及民宅、公路、学校、文物古建和通讯设施的安全。(三)、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依据地质、地貌条件、植被发育程度、现有地质灾害点密度及人类活动强度等因素,全市划出三个地质灾害低易发区,总面积757.89平方公里。共有灾害点16处,平均灾点密度0.021/km2,威胁82户、484人。三个区分别为彬县韩家乡底店乡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1)、旬邑县马栏河石门山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2)、秦都区马庄镇渭城区底张镇地质灾害低易发区(C3)(附表2、附图1)。(四)、地质灾害不易发区(D)全市共有12片地质灾害不易发区,总面积5351.4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2.89%。按地貌类型分:一为黄土残原中部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如长武县相公塬、巨家镇塬(D1、D2),彬县北极塬、新民塬、旬邑县张洪-职田塬(D3、D4),旬邑、淳化县官庄-土桥镇塬、淳化县润镇卜家塬(D5、D7);二为石质低山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如旬邑县转角一带(D6);三为黄土台塬及渭河平原区地质灾害不发育区(D8、D9、 D10、D11、D12)。全市不易发区共有地质灾害点14处,威胁27户、75人和1座水库、4个抽水站的安全(附表2、附图1)。二、地质灾害防治区根据咸阳市地质、地貌类型及现有灾害点的分布;人口分布密度,尤其是人类工程建设活动的规模和强度;重要生态保护区的分布等将全市划分为5个重点防治区,6个次重点防治区和13个一般防治区(附表3、附图2)。(一)、地质灾害重点防治区()全市划出5个重点防治区,总面积1947.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19.25%。重点防治区的划分除地质地貌条件、现有灾害点密度度和人类活动强度外,着重考虑了规划期内及未来重要工程建设布局和生态环境保的需要。与地质灾害高易发区相比,范围有所扩大。区内共有地质灾点324处,平均灾点密度0.166/km2,威胁3704户、22704人,占全市受地质灾害威胁总人数的78.12%。同时威胁大批民宅、公路、矿山、水库、工厂、学校、企事业单位等。1、长武县彬县礼泉县泾河沿岸及两侧重点防治区(1)从长武县南河、黑河及泾河弥有店起,到彬县泾河两侧黄土梁峁沟壑地带和残塬边缘,直至礼泉县泾河谷坡及低山区,面积601.16平方公里。区内有地质灾害点133处,灾点密度0.221/km2,威胁1408户、8280人及不同级别公路13900米和煤矿、电站、抽水站、水库、学校等。灾害类型以黄土滑坡和崩塌为主,其次为不稳定斜坡。但水帘矿区和百子沟矿区,则以采空引起的地面塌陷为主。该区是未来彬长煤田开发的重点地区,与煤炭资源开发相关的煤化工、发电厂、水、路等重要建设项目将布置在该区,人口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另外,在建和规划中的西(安)平(凉)线、银(川)(武)汉高速公路也通过该区,今后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将较大。2、旬邑县城关镇石门山生态保护区重点防治区(2)从旬邑县三水河中游旬邑县城区向东到清源乡石门山,面积416.04平方公里。有地质灾害点141处,灾点密度0.065/km2。灾害类型主要为黄土滑坡和崩塌,威胁73户、600人及公路的安全。该区北端现有留石村、宋家沟、清源、黑沟和台家山等煤矿,规划期内该区仍是旬东煤矿开发的重点区域。区内石门山是咸阳市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3、永寿县永坪镇平遥-底角沟重点防治区(3)本区地貌属低山区,人工林茂密。面积185.19平方公里。灾害点15处,灾点密度0.081/km2,威胁71户、276人及公路670米和三个小煤矿的安全。地质灾害类型以滑坡、崩塌和地面塌陷为主。该区是“十一五”及未来永寿县煤炭资源开发的重点区;在建中的银汉高速公路也通过该区。规划期内该区人类工程活动强度将较大。4、淳化县安子洼城关镇石桥乡重点防治区(4)该区处于冶峪河中段,地貌为黄土残塬沟壑梁峁区。淳化县城位于该区核心。211国道南北向穿过这里。面积280.83平方公里。现有灾害点61处,灾点密度0.217/km2。灾害类型以崩塌和滑坡为主,其次为不稳定斜坡、地裂缝等。威胁669户、2568人及矿山、公路、水库、企事业单位、抽水站的安全。5、三原、泾阳县咸阳市城区北侧重点防治区(5)该区北部为嵯峨山南麓及平原区,地质灾害以地裂缝为主;中段为泾阳县泾河南岸黄土台塬边部陡坡,灾害类型以黄土滑坡和崩塌为主;南段咸阳市城区为渭河二级阶地后缘和三级阶地前缘陡坎,灾害类型以地裂缝为主,次为地面塌陷和崩塌。整体与前述高易发区(A4)范围大体一致。面积464.41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点149处,灾点密度0.314/km2,威胁1483户、10980人及公路、铁路、企事业单位的安全。该区主要灾种虽是突发性不强的地裂缝,但其密度大,又处于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区,所以危害很大。(二)、地质灾害次重点防治区()涉及全市13个县(市、区),但主要是北部5县泾河支流河谷地带和残塬边部和南部黄土台塬区主要河流两侧陡坡地带(如漠西河、漆水河、泔河、清河、浊峪河等)。地貌北部为黄土梁峁沟壑区,南部为黄土台塬河谷两侧高陡坡地带。灾害类型以黄土滑坡和崩塌为主,其次为不稳定斜坡。总面积2748.6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27.16%。共有灾害点239处,威胁1165户、5285人及公路、水库、学校及其它设施的安全。1、长武县泾河南塬彬县红崖河旬邑县马栏河次重点防治区(1)面积732.2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点57处,威胁234户、871人及公路、学校、抽水站等的安全。2、长武县南河彬县水口镇-永寿上邑乡次重点防治区(2)面积368.53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点41处,威胁230户、1125人及公路2000余米。3、旬邑县丈八寺镇淳化县润镇次重点防治区(3)面积717.34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点40处,威胁202户、674人及公路200余米、通讯光缆330米和学校、工厂等。4、淳化县固县乡及三原县清峪河沿线次重点防治区(4)面积319.22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点22处,以崩塌与滑坡为主,威胁100户、403人及抽水站等。5、乾县、武功县泔河、漆水河、漠西河沿线次重点防治区(5)面积557.18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点71处,以崩塌和滑坡为主,威胁342户、1746人及公路、水库、抽水站、学校等。6、秦都区马庄镇渭城区底张镇次重点防治区(6)面积54.17平方公里。地质灾害点8处,以地面塌陷和地裂缝为主,威胁57户居民、366人、马庄镇政府办公区等。(三)、地质灾害一般防治区()由于被重点和次重点防治区分割,全市一般地质灾害防治区分为13块,总面积5422.9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53.59%。现有地质灾害点27处,威胁227户、1212人及不同级别道路和1座水库安全。按地貌类型划分,一是黄土塬中心地带,地势平坦,地貌条件良好,地质灾害不发育,如长武县相公塬(1)、彬县北极塬到旬邑张洪塬(3-4)、淳化县润镇塬(8)等;二是低山区一般防治区,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如旬邑县转角一带(5、6、7);三是黄土台塬及渭河平原一般防治区(9-13)(附表3、附图2)。三、防治重点依据地质灾害点的分布及其对居民和重要工程设施的威胁、规划期重要建设项目的布局及地质灾害发生、发展的趋势,规划期内全市地质灾害防治有以下重点。(一)、重点城镇1、咸阳市城区咸阳市城区渭河二级阶地后缘和三级阶地前缘一带,是地面塌陷、地裂缝和土质崩塌集中发育区。西自马泉镇始,向东到窑店镇,东西长20余公里,南北宽百余米至1公里,有灾害点达29处,密度达到1.45/km2,是全市地质灾害点密度最大的地区。因处于城区,人口密度大,重要单位和设施多,所以危害程度较高。目前已造成2000多户居民住宅及9个企事业单位部分地面建筑、地下管网破坏,威胁人口达4000多人。规划期内首先是继续加强监测,提高监测水平和精度。同时要有计划的对受威胁居民进行搬迁。新建工程项目选址应避开该地段。无法回避的建设项目选址,必须通过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确认安全后方可进行规划建设。2、县级城镇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县级城镇为旬邑县、淳化县、彬县、三原县等4县的县城。彬县、旬邑和淳化3县的县城均位于河谷一、二级阶地上,紧靠河谷黄土高陡坡或被河谷两侧黄土高陡坡夹持(如淳化县)。除黄土陡坡本身有潜在的滑、崩危险外,现有的滑坡和崩塌灾害已对城区构成现实威胁。其中彬县西关还有煤矿采空区地面塌陷的威胁。规划期内,这三县要将县城附近现有灾害点作为重点治理对象,及时予以治理。同时要有计划的加大城区环境整治投入,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建设条件和人居环境。三原县位于清水河南塬,清水河两岸黄土陡坡是崩、滑地质灾害多发地段。规划期内,除对威胁城隍庙和部分居民的现有灾害点(SY0015、0017)加快治理外,从长远考虑,还须对清水河两岸城关镇段进行彻底治理。(二)、水利工程及设施1、规划期内须对威胁水库的现有地质灾害点优先安排治理。如威胁淳化县境内黑松林水库(CH0042)、辛店水库(CH100)、庙头沟水库(CH101)、旬邑县潭沟水库(XY021)、三原县弓王水库(SY0009)等地质灾害点。要积极配合“十一五”期间市上对乾县老鸦咀、三原县玉皇阁、前咀子、彬县李家川、旬邑县石沟、淳化县秦庄、长武县马坊、礼泉县凉马等病险水库的加固除险,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2、现有地质灾害点中不少对各类抽水站、引水渠构成威胁。其中不少是农业灌溉的重要工程设施,如长武CW022,彬县BX043、BX054、BX017,淳化县CH012、CH092,三原县SY0027、SY0026,乾县QX0026,礼泉LQ0008等灾害点,规划期内所属县须将其做为重点予以安排治理。(三)、学校直接威胁各类学校的地质灾害点全市共有14处。彬县BX027、BX02、BX024,泾阳县JY075、JY013、JY08、JY022、JY0101,三原县SY011、SY020、SY019,武功县WG011、WG016,渭城WC013等。这些灾害点均是各县(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或是搬迁避让,或是工程治理,各县(市、区)都要予以重点安排。治理条件不成熟的必须明确责任人,加强监测,制订专门的防治预案,做好避、撤、抢的各项准备。(四)、重要交通干线途经咸阳市的铁路有陇海线、西-铜线。高速公路有西-宝高速、西安-咸阳国际机场高速。国道有312、211、305公路。省道有铜川-旬邑-彬县-麟游公路,西安-宝鸡公路,高陵-三原-泾阳-武功公路,铜川-旬邑-彬县公路等。其中受地质灾害威胁较严重的是312国道和211国道及途经北五县的省道。现有灾害点中直接威胁312国道的有13处,集中分布于永寿县永坪乡至长武县沿途。如彬县BX043、BX083、BX041、BX055、BX056、BX057、BX080、BX081、BX082、BX011、BX013,永寿县YS033、YS046。威胁211国道的灾害点有旬邑县XY038、XY039、淳化县CH104等。威胁省道和县乡公路的灾害点较多,详见附表8。交通部门要充分利用十一五期间国家加大对农村道路建设投入的有利时机,统筹安排,尽快对现有灾害点予以治理。现有灾害点中部分是不稳定斜坡,不一定有明显的致灾征兆,容易被忽视。一旦发生崩、滑,规模往往较大,危害程度也较高。主管部门对其要给予足够重视。(五)、矿山彬县、旬邑和淳化、永寿4县是咸阳市煤矿集中的县,不少矿区已开采多年,老窿、老采空区较多,由其引发的地质灾害已开始显现。地裂缝、地面塌陷及由其诱发的滑坡和崩塌均有发生。如彬县水帘地区(水帘煤矿、火石咀煤矿、下沟煤矿)、彬旬交界的百子沟地区、旬邑黑沟及台家山地区、淳化安子洼和永寿县平遥地区等。其中水帘、百子沟、安子洼和平遥等4个老矿区作为规划期内全市矿区环境治理的重点区。对因采空而引起的地面塌陷及滑坡、崩塌威胁的居民,所在县应有计划的组织搬迁;对危及矿区工业场地的灾害点,矿山应及时予以勘查治理。永寿、乾县、礼泉、泾阳等县开采水泥用灰岩及建筑用石料的小矿山较多,不少采石场只重视开采,不注意边坡处理和环境整治,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有些还直接造成地质灾害隐患。如乾县的QX010、QXO14、QXO19等灾害点就直接威胁采掘人员和机械设备的安全。规划期内有关县应将其作为治理重点,及时予以整顿治理,谨防酿成重大灾害。(六)、重要灾害点规划将威胁人口在30人以上的166处地质灾害点列为重点防治点(附表4)。有关县要统筹规划,优先安排。并要逐一编制独立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撤离路线等,作为县(市、区)级地质灾害防治应急预案的附件报当地人民政府和市国土资源局。对其中威胁人口在100人以上的62处灾害点,市国土资源局将予重点监管,督促、检查各县(市、区)的监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