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xx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10).doc_第1页
WSxx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10).doc_第2页
WSxx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10).doc_第3页
WSxx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10).doc_第4页
WSxx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1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WSxx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10)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标准SDEP-SPT-WSxx-xx第修改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1.0)xx年月日修改XXXXXXXX日期说明编制、参编校核审核未经SINOPEC书面同意,本文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 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编号:SDEP-SPT-WSxx-xx修改:第2页共18页前言本规定是根据进行编制的。 本规定共4章。 主要内容有净化水场设计中的基本原则,如设计规模的确定,流程的选择等,净水处理构筑物、消毒、清水池、加压泵房以及检测控制系统在设计中应遵循的技术要求。 主编单位中国石化集团上海工程有限公司(SSEC)。 参编单位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SEI)、洛阳石化工程公司(LPEC)、宁波工程有限公司(SNEC)、南京设计院(SNDI)。 主要起草人陈宇奇。 本规定于200年首次发布。 未经SINOPEC书面同意,本文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 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编号:SDEP-SPT-WSxx-xx修改:第3页共18页1范围本规定规定了净化水场设计的一般规定和混凝、沉淀或澄清、滤池、消毒、清水池、加压泵房等设计中应遵循的各项技术要求以及净化水场控制要求。 本规定适用于中国石化工程建设项目石油炼制、石油化工企业的净化水场设计;不适用于取水工程及特殊处理的设计。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规定的引用而成为本规定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本规定。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定。 GB50013-xx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50015-xx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749-85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SH3099-2000石油化工给水排水水质标准SH3015-1990石油化工企业给水排水系统设计规范3术语与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定。 3.1给水系统water supplysystem有取水、输水、水质处理和配水等设施所组成的总体。 3.2工业企业用水demand forindustrial use工业企业生产过程和职工生活所需的水。 3.3自用水量water consumptionin waterworks水场内部生产工艺过程和其它用途所需的水量。 3.4自灌充水self-prming未经SINOPEC书面同意,本文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 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编号:SDEP-SPT-WSxx-xx修改:第4页共18页将水泵设于最低吸水位标高以下,启动时水靠重力充水泵体的引水方式。 3.5水锤压力surge pressure管道系统由于水流状态(流速)突然变化而产生的瞬时压力。 3.6水头损失head loss水通过管(渠)、设备、构筑物等引起的能耗。 3.7输水管(渠)delivery pipe从水源到水场(原水输水)或当水场距供水区较远时从水场到配水管网(净水输水)的管(渠)。 3.8管道防腐corrosion preventiveof pipe为防止或减缓钢管、铸铁管等在内外介质的化学、电化学作用下或由微生物的代谢活动而被侵浊和变质的措施。 3.9水处理water treatment对水源或不符合用水水质要求的水,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改善水质的过程。 3.10水处理(净水)构筑物water treatmentstructure以完成水处理为主要目的的构筑物的总称。 3.11原水raw water由水源地取来进行水处理的水。 3.12混凝剂coagulant为使胶体失去稳定性和脱稳胶体相互聚集所投加的药剂统称。 3.13助凝剂coagulant aid在水的沉淀、澄清过程中,为改善絮凝效果,另投加的辅助药剂。 未经SINOPEC书面同意,本文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 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编号:SDEP-SPT-WSxx-xx修改:第5页共18页3.14絮凝floulation完成凝聚的胶体在一定的外力扰动下相互碰撞、聚集,以形成较大絮状颗粒的过程。 3.15沉淀sedimentation利用重力沉降作用去除水中杂物的过程。 3.16澄清clarification通过与高浓度沉渣层的接触而去除水中杂物的过程。 3.17过滤filtration借助粒状材料或多孔介质截除水中杂物的过程。 3.18液氯消毒法chlorine disinfection将液氯汽化后通过加氯机投入水中接触完成氧化和消毒的方法。 3.19氯胺消毒法chlormaine disinfection氯和氨按一定比例和顺序投入水中生成一氯胺和二氯胺完成氧化和消毒的方法。 3.20二氧化氯消毒法chlorine dioxidedisinfection将二氧化氯通过投加装置投入水中以完成氧化和消毒的方法。 4净化水场的设计规定4.1一般规定4.1.1给水水质4.1.1.1生活给水水质应符合现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的规定。 4.1.1.2生产给水的主要水质指标宜符合下列要求PH值6.58.5浊度3mg/L(有低硅水要求时,宜2mg/L)Ca2+175mg/L未经SINOPEC书面同意,本文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 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编号:SDEP-SPT-WSxx-xx修改:第6页共18页Fe2+0.3mg/L4.1.2净化水场水处理工艺流程的选择及主要构筑物的组成,应根据原水水质、设计生产能力、处理后水质要求,参照相似条件下其它水厂的运行经验、结合建设项目的具体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综合研究确定。 4.1.3净化水场的设计规模按实际最大日最大时生产用水量的1.11.2倍考虑。 4.1.4净化水场的自用水量应根据原水水质和所处理方法以及构筑物类型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一般可采用供水量的510。 4.1.5滤池反冲洗水应回用,沉淀池排泥水(经浓缩处理后的上层清液)宜回用或部分回用;当采用回用时应尽可能均匀回流,同时应避免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等积聚的影响,必要时可采取适当处理后回用。 4.1.6水处理构筑物的设计,应按原水水质最不利情况(如夏季砂含量较高等)时,所需供水量进行校核。 4.1.7净化水场设计时,应考虑任意一构筑物和设备进行检修、清洗(不包括滤池正常反冲洗)或停止工作时净化水场仍能满足供水要求。 4.1.8净化构筑物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排泥管、排空管、溢流管和压力冲洗设备等。 4.1.9净化水场的控制运行宜采用自动化。 4.1.10净化水场的生产构筑物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4.1.10.1高程布置应充分利用原有地形坡度;4.1.10.2构筑物间距宜紧凑,但应满足各构筑物和管线的施工要求;4.1.10.3生产构筑物间连接管道的布置,应水流顺直和防止迂回;4.1.10.4净化水场生产附属建筑物(修理间、仓库)应分开布置;4.1.10.5并联运行的净化构筑物间应考虑配水均匀性;4.1.10.6加药间、沉淀池和滤池相互间应通行方便;4.1.10.7当净化水场可能遭受洪水威胁时,水场的防洪标准不应低于城市防洪标准,并应留有适当的安全裕度。 4.2混凝部分的设计规定4.2.1用于净化水场的混凝剂和助凝剂,必须符合卫生部颁发的生活饮用水化学处理剂卫生安全评价规范的要求。 4.2.2混凝剂和助凝剂品种的选择及其用量,应根据相似条件下的水厂运行经验或原水凝聚沉淀试验资料,结合当地药剂供应情况,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未经SINOPEC书面同意,本文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 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编号:SDEP-SPT-WSxx-xx修改:第7页共18页4.2.3混凝剂的投配方式可采用湿投或干投,当湿投时,混凝剂的溶解应按用药量的大小及药剂性质,选用水力、机械或压缩空气等搅拌方法。 4.2.4湿投混凝剂时,溶解次数应根据混凝剂用量和配制条件等因素确定,一般每日不超过3次;混凝剂用量较大时,溶解池宜设在地下,混凝剂用量较小时,溶解池可兼作投药池,投药池应设备用池。 4.2.5混凝剂投配的溶液浓度,可采用520(按固体重量计算)。 4.2.6投药应设瞬时指示的计量设备和稳定加注量的措施。 宜采用自动加药系统。 4.2.7与混凝剂接触的池内壁、设备、管道和地坪,应根据混凝剂性质采取相应的防腐措施。 4.2.8加药间必须有保障工作人员卫生安全的劳动保护措施。 当采用发生异臭或粉尘的时,应在通风良好的单独房间内制备,必要时应设置通风设备。 4.2.9加药间应与药剂仓库毗连,并宜靠近投药点,加药间的地坪应有排水坡度。 4.2.10加药间及药剂仓库应根据具体情况,设置计量工具和搬运设备。 4.2.11药剂仓库的固定储备量,应按当地供应、运输等条件确定,宜按最大投加量的7d15d用量计算。 其周转储备量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确定。 4.3混凝沉淀和澄清部分的设计规定4.3.1沉淀和澄清部分规定4.3.1.1选择沉淀池或澄清池类型时,应根据原水水质、设计生产能力、处理后水质要求,并考虑原水水温变化、制水均匀程度以及是否连续运转等因素,结合建设项目当地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3.1.2沉淀池和澄清池的个数或能够单独排空的分格数不宜少于2个。 4.3.1.3经过混凝沉淀或澄清处理的水,在进入滤池前的浑浊度一般不宜超过10度,遇高浊度原水或低浊度原水时,不宜超过15度。 4.3.1.4设计沉淀池和澄清池时应考虑均匀配水和集水。 4.3.1.5沉淀池积泥区和澄清池沉泥浓缩室(斗)的容积,应根据进出水的悬浮物含量、处理水量、排泥周期和浓度等因素通过计算确定。 4.3.1.6当沉淀池和澄清池排泥次数较多时,宜采用机械化或自动化排泥装置。 4.3.1.7澄清池应设取样装置。 4.3.2混合部分规定4.3.2.1混合设备的设计应根据采用的混凝剂品种,使药剂与水进行恰当的急剧、充分混合。 4.3.2.2混合方法一般可采用机械混合或水力混合。 未经SINOPEC书面同意,本文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 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编号:SDEP-SPT-WSxx-xx修改:第8页共18页4.3.3絮凝部分规定4.3.3.1絮凝池宜与沉淀池合建。 4.3.3.2絮凝池形式的选择和絮凝时间的采用,应根据原水水质情况和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或通过试验确定。 4.3.3.3设计隔板絮凝池时,应符合下列要求4.3.3.3.1絮凝时间一般宜为2030min。 4.3.3.3.2絮凝池廊道的流速,应按由大到小的渐变流速进行设计,起端流速一般宜为0.50.6m/s,末端流速一般宜为0.20.3m/s。 4.3.3.3.3隔板间净距一般宜大于0.5m。 4.3.3.4设计机械絮凝池时,应符合下列要求4.3.3.4.1絮凝时间一般宜为1520min。 4.3.3.4.2池内一般设34挡搅拌机。 4.3.3.4.3搅拌机的转速应根据浆板边缘处的线速度通过计算确定,线速度宜自第一挡的0.5m/s逐渐变小之末端的0.2m/s。 4.3.3.4.4池内宜设防止水体短流的设施。 4.3.4平流沉淀池规定4.3.4.1平流沉淀池的沉淀时间,应根据原水水质、水温等,参照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一般宜为1.53.0h。 4.3.4.2平流沉淀池的水平流速可采用1025mm/s,水流应避免过多转折。 4.3.4.3平流沉淀池的有效水深,一般可采用3.03.5m。 沉淀池的每格宽度(或导流墙之间),一般宜为3.08.0m,最大不超过15m,长度与宽度之比不得小于4;长度与深度之比不得小于10。 4.3.4.4平流沉淀池宜采用穿孔墙配水和溢流堰集水,溢流率一般可采用小于300m3/m.d。 4.3.5上向流斜管(斜板)沉淀池4.3.5.1斜管(斜板)沉淀区液面负荷应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一般可采用5.09.0m3/m2.h。 4.3.5.2斜管(斜板)设计一般可采用下列数据斜管管径为3040mm;斜板板距为80110mm,斜长为1.0m;倾角为600。 4.3.5.3斜管(斜板)沉淀池的清水区保护高度一般不宜小于1.0m;底部配水区高度不宜小于1.5m。 未经SINOPEC书面同意,本文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 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编号:SDEP-SPT-WSxx-xx修改:第9页共18页4.3.6机械搅拌澄清池4.3.6.1机械搅拌澄清池清水区的液面负荷,应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可采用2.93.6m3/m2.h。 4.3.6.2水在机械搅拌澄清池中的总停留时间,可采用1.21.5h。 4.3.6.3搅拌叶轮提升流量可为进水流量的35倍,叶轮直径可为第二絮凝室内的70%80%,并应设调整叶轮转速和开启度的装置。 4.3.6.4机械搅拌澄清池是否设置机械刮泥装置,应根据水池直径、底坡大小、进水悬浮物含量及其颗粒组成等因素确定。 4.3.7水力循环澄清池4.3.7.1水力循环澄清池清水区的液面负荷,应按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确定,可采用2.53.2m3/m2.h。 4.3.7.2水力循环澄清池导流筒(第二絮凝室)的有效高度,可采用34m。 4.3.7.3水力循环澄清的回流水量,可为进水流量的24倍。 4.3.7.4水力循环澄清池底斜壁与水平面的夹角不宜小于450。 4.4滤池部分的设计规定4.4.1一般规定4.4.1.1供生活饮用水的过滤池出水,经消毒后,应符合现行的生活饮用水水质标准(GB5749-85)的要求。 4.4.1.2滤池形式的选择,应根据设计生产能力、运行管理要求、进出水水质和净水构筑物高程布置等因素,结合建设项目当地地形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 4.4.1.3滤料应具有足够的机械强度和抗腐蚀性能,并不得含有有害成分,一般可采用石英砂、无烟煤和重质矿石等。 4.4.1.4滤池的分格数,应根据滤池形式、生产规模、操作运行维护检修等条件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除无阀滤池和虹吸滤池外,一般不得少于4格。 4.4.1.5滤池按正常情况下的滤速设计,并以检修情况下的强制滤速校核(正常情况系指水厂全部滤池均在进行工作,检修情况系指全部滤池中的一格或二格停运进行检修、冲洗或翻砂)。 4.4.1.6滤池的冲洗周期,当为单层细砂级配滤料时,宜采用1224h;气水冲洗滤池的冲洗周期,当为粗砂均匀级配滤料时,宜采用2436h。 4.4.1.7滤池的滤速及滤料组成宜按下表。 未经SINOPEC书面同意,本文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 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编号:SDEP-SPT-WSxx-xx修改:第10页共18页表4.4.1.7滤池的滤速及滤料组成滤料种类粒径(mm)单层细砂滤料双层滤料石英砂d10=0.55无烟煤d10=0.85石英砂d10=0.55三层滤料无烟煤d10=0.85石英砂d10=0.50重质矿石d10=0.25均匀级配粗砂滤料石英砂d10=0.91.2滤料组成不均匀系数(K80)厚度(mm)2.02.02.01.71.51.71.47003004004004502507012001500810101316182024正常滤速(m/h)79强制滤速(m/h)9129121216注滤料的相对密度为石英砂2.502.70;无烟煤1.401.60;重质矿石4.405.20。 4.4.1.8单层滤料快滤池宜采用大阻力或中阻力配水系统,三层滤料快滤池宜采用中阻力配水系统;大阻力穿孔管配水系统孔眼总面积与滤池面积之比宜为0.20%0.28%,中阻力滤砖配水系统孔眼总面积与滤池面积之比宜为0.6%0.8%,虹吸滤池宜采用小阻力配水系统,其孔眼总面积与滤池面积之比为1.25%2.00%。 4.4.1.9水冲洗滤池的冲洗强度及冲洗时间宜采用下表,当有技术经济依据时,还可增设表面冲洗设施和改用气水冲洗法。 表4.4.1.9水冲洗滤池的冲洗强度及冲洗时间(水温20)滤料组成单层细砂级配滤料双层煤、砂级配滤料三层煤、砂、重质矿石级配滤料冲洗强度L/(m2.s)121513161617膨胀率(%)455055冲洗时间(min)758675注1当采用表面冲洗设备时,冲洗强度可取低值。 2应考虑由于全年水温、水质变化因素,有适当调整冲洗强度的可能。 3选择冲洗强度应考虑所用混凝剂品种的因素。 4膨胀率数值仅作设计计算用。 4.4.1.10滤池应有下列管(渠),其管径断面宜根据下列流速通过计算确定。 未经SINOPEC书面同意,本文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 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编号:SDEP-SPT-WSxx-xx修改:第11页共18页表4.4.1.10各种管(渠)和流速管(渠)名称进水出水冲洗水排水初滤水排放输气4.4.1.11每个滤池应设取样装置。 4.4.2快滤池规定4.4.2.1快滤池冲洗前的水头损失,宜采用2.02.5m。 每个滤池应装设水头损失仪。 4.4.2.2滤层表面以上的水深,宜采用1.52.0m。 4.4.2.3当快滤池采用大阻力配水系统时,其承托层宜按下表采用。 表4.4.2.3快滤池大阻力配水系统层粒径与厚度层次(自上而下)1234粒径(毫米)24488161632承托层厚度(毫米)100100100本层顶面高度应高出配水系统孔眼100流速(m/s)0.81.21.01.52.02.51.01.53.04.510154.4.2.4大阻力配水系统应按冲洗流量设计,并根据下列数据通过计算确定。 4.4.2.4.1配水干管(渠)进口处的流速为1.01.5m/s;4.4.2.4.2配水支管进口处的流速为1.52.0m/s;4.4.2.4.3配水支管孔眼出口流速为56m/s。 4.4.2.5干管(渠)上宜装通气管。 4.4.2.6冲洗排水槽的总面积,不应大于滤池面积的25%,滤料表面到洗砂排水槽底的高度,应等于冲洗时滤层的膨胀高度。 4.4.2.7滤池冲洗水的供给方式可采用冲洗水泵或高位水箱(塔)。 当采用冲洗水泵冲洗时,水泵的能力应按冲洗单格滤池冲洗水量设计,并设置备用机组。 当采用冲洗水箱(塔)冲洗时,水箱(塔)有效容积应按单格滤池冲洗水量的1.5倍计算。 未经SINOPEC书面同意,本文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 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编号:SDEP-SPT-WSxx-xx修改:第12页共18页4.4.3虹吸滤池规定4.4.3.1虹吸滤池的分格数,应按滤池在低负荷运行时,仍能满足一格滤池冲洗水量的要求确定。 4.4.3.2虹吸滤池冲洗前的水头损失,一般可采用1.5m。 4.4.3.3虹吸滤池冲洗水头应通过计算确定,一般宜采用1.0m1.2m,并应有调整冲洗水头的措施。 4.4.3.4虹吸进水管的流速,宜采用0.61.0m/s;虹吸排水管的流速,宜采用1.41.6m/s。 4.4.4重力式无阀滤池规定4.4.4.1无阀滤池的分格数,宜采用23格。 4.4.4.2每格无阀滤池应设单独的进水系统,进水系统应有防止空气进入滤池的措施。 4.4.4.3无阀滤池冲洗前的水头损失,可采用1.5m。 4.4.4.4过滤室内滤料表面以上的直壁高度,应等于冲洗时滤料的最大膨胀高度再加保护高度。 4.4.4.5无阀滤池的反冲洗应设有辅助虹吸实施,并设调节冲洗强度和强制冲洗的装置。 4.5消毒部分的设计规定4.5.1新鲜水出净化水场前必须消毒,可采用氯、氯胺、二氧化氯、臭氧及紫外线等消毒,也可采用上述方法的组合。 4.5.2当选择氯气(液氯)消毒时,加氯消毒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4.5.2.1选择加氯点应根据原水水质、工艺流程和净化要求,可单独在滤后加氯。 4.5.2.2氯的设计用量,因根据相似条件下的运行经验,按最大量确定。 4.5.2.3水和氯因充分混合,其接触时间不应小于30min。 氯胺消毒不少于2h。 4.5.2.4投加液氯时应设加氯机,加氯机至少具备指示瞬时投加量的仪表和防止水倒灌氯瓶的措施,加氯间应设校核氯量的磅秤。 4.5.2.5加氯间应靠近投加点。 4.5.2.6加氯间及氯库内宜设置测定空气中氯气浓度的仪表和报警措施,宜设置氯气吸收设备。 4.5.2.7加氯间外部应备有防毒面具、抢救材料和工具箱。 防毒面具应严密封藏,以免失效。 照明和通风设备应设室外开关。 4.5.2.8加氯间必须与其它工作间隔开,并设观察窗和直接通向外部且向外开的门。 4.5.2.9加氯间及其仓库应有每小时换气812次的通风设备。 未经SINOPEC书面同意,本文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 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编号:SDEP-SPT-WSxx-xx修改:第13页共18页4.5.2.10通向加氯间的给水管道,应保证不间断供水,并尽量保持管道内水压的稳定。 4.5.2.11加氯设备及其管道应具体情况设置备用,材质抗腐蚀。 4.5.2.12液氯瓶应堆放在单独的仓库内,且宜与加氯间毗邻。 4.5.2.13液氯瓶的固定储备量应按当地供应、运输等条件确定,可按最大用量的1530d计算。 其周转储备量应根据当地具体条件确定。 4.6清水池的设计规定4.6.1清水池容积应根据建设项目的最大小时用水量、小时变化系数、净化水场进水系统的故障检修时间等因素综合确定。 清水池容积最小储量可按68倍最大小时用水量考虑。 4.6.2清水池应设通气管、进水管、溢流管、放空管和水位信号装置。 溢流管排入排水系统应有防回流污染措施。 溢流管管径应按排泄清水池最大入流量确定,并且比进水管大一级。 4.6.3清水池必须分成2格或2格以上,进水管及2格清水池的连通管上均须装设阀门,以变清扫或检修。 4.6.4清水池应设盖,并应采取不受污染的保护措施。 盖顶可考虑绿化。 4.7加压泵房的设计规定4.7.1加压水泵房的一般设计规定4.7.1.1加压水泵房向全厂提供安全可靠的生产用水。 加压水泵房至厂区生产给水管网的输水管应为二条。 每条输水管的输水能力,应按生产给水量的70%计算。 加压水泵站的出水压力,应满足全厂管网压力维持在0.4MPa(G)0.55MPa(G)的要求。 加压水泵房的耐火等级应为二级,供电应有2个外部独立电源,如不能满足时,应设备用动力设备。 负有消防给水任务的泵房,其耐火等级和电源以及水泵的启动、吸水管、与动力机械的连接和备用等,应符合现行的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和高层民用建筑防火规范(GB50045)的要求。 当停泵水锤压力超过管道压力试验压力值时,必须采取消除水锤的措施。 4.7.1.2清水泵的选择应根据各单元包括净化水场所需要的生产给水量、水压、水温以及水质等条件来选择水泵。 4.7.1.3水泵宜正压启动(自灌充水)。 4.7.1.4水泵总扬程的计算应包括下列各项数值之和。 4.7.1.4.1水泵吸水管处的允许最低水位标高与系统内最不利点处地形标高的差。 4.7.1.4.2最不利点处所要求的工作水压。 4.7.1.4.3水泵吸水管及出水管(包括系统管道)的水头损失(包括沿程损失及局部损失).未经SINOPEC书面同意,本文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 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编号:SDEP-SPT-WSxx-xx修改:第14页共18页4.7.1.5生产给水泵应选用普通离心清水泵,泵的流量扬程曲线应比较平缓。 4.7.1.6根据各个不同单元的生产用水量,可考虑生产给水泵大小搭配,但型号不宜多于二种,且应选用效率高的节能型水泵,最大水量工况下其工作泵台数不宜少于二台。 4.7.1.7生产给水泵应设有备用泵,备用泵的备用能力不得小于最大一台泵的能力。 4.7.1.8生产给水泵采用电动机驱动,电动机的选择应符合建设项目所在地的自然条件。 4.7.2水泵机组、阀门布置及管道敷设4.7.2.1水泵机组的布置形式4.7.2.1.1立式离心泵的泵房,水泵机组宜单排布置。 4.7.2.1.2卧式离心泵的泵房,当水泵机组较小时,机泵的轴线宜与泵房长度方向垂直布置;当水泵机组较大时,机泵的轴线宜与泵房长度方向平行布置。 当进出水泵管道一侧布置时,应采用垂直布置。 4.7.2.1.3当水泵的吸水池布置在泵房二侧时,可将机泵双排布置。 水泵机组较小时,机泵的轴线垂直于泵房长度方向;当水泵机组较大时,机泵的轴线平行于泵房长度方向,且二排水泵机组交叉排列。 4.7.2.2水泵机组的间距及机组与墙、管道等的间距4.7.2.2.1机组的净空相邻两机组基础间的净空电动机容量不大于55KW时,不得小于0.8m。 电动机容量大于55KW时,不得小于1.2m。 相邻两机组的突出部分的净空,应保证泵承和电动机转子在检修时能拆卸,并不得小于0.7m。 如电动机容量大于55KW,则不得小于1.0m。 4.7.2.2.2机组与相邻两机组的管道、墙及配电盘等的净距机组突出部分与相邻机组的管道或法兰、阀门突出部分的净空不得小于0.7m。 机组突出部分与墙或梯子间的净空应保证泵承和电动机转子在检修时能拆卸,不得小于0.7m。 如电动机容量大于55KW,则不得小于1.0m。 4.7.2.2.3泵房主要通道净宽:不考虑拖运机组设备时,应不小于1.2m。 需考虑拖运机组设备时,应大于最大机组宽度0.5m。 4.7.2.2.4水泵与配电盘不应在同一间房内。 4.7.2.3吸水管4.7.2.3.1生产给水泵每台泵应从清水池或吸水池直接吸水,其长度应尽量短,尽量少拐弯。 未经SINOPEC书面同意,本文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 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编号:SDEP-SPT-WSxx-xx修改:第15页共18页4.7.2.3.2自灌式水泵的吸水管路上必须设置阀门。 当采用闸阀时阀门必须采用明杆闸阀,当采用蝶阀时必须具备明显的启闭标志。 4.7.2.3.3吸水管必须有向水泵不断上升的坡度(i0.005),严禁在吸水管内积聚空气,形成气囊。 4.7.2.3.4水平吸水管段上的异径管必须采用偏心异径管,管顶平接。 4.7.2.3.5吸水管上不设置过滤器和底阀。 4.7.2.3.6吸水管内流速直径小于250mm时,为1.0m/s1.2m/s;直径在250mm1000mm时,为1.2m/s1.6m/s;直径大于1000mm时,为1.5m/s2.0m/s。 4.7.2.4出水管4.7.2.4.1每台泵的出水管上必须设置出口阀门和止回阀。 4.7.2.4.2出水管上的止回阀应安装在阀门和水泵之间。 不应在立管上安装旋启式止回阀。 4.7.2.4.3出水管内流速直径小于250mm时,为1.5m/s2.0m/s;直径在250mm1000mm时,为2.0m/s2.5m/s;直径大于1000mm时,为2.0m/s3.0m/s。 4.7.2.5阀门4.7.2.5.1当出口阀门和止回阀单独设置时,出口阀门可选择电动阀,以利于自动控制;4.7.2.5.2电动阀的传动装置必须符合工程所在地的使用条件,并应具备停电后能手动打开的功能。 4.7.2.5.2电动阀的传动装置必须符合工程所在地的使用条件,并应具备停电后能手动打开的功能。 4.7.2.5.3阀门的位置应便于操作检修。 4.7.2.5.4阀杆不得朝下安装。 4.7.2.5.5立管上阀门中心离开地面的高度宜为1.2m。 4.7.2.5.6阀门手轮高于地面1.5m时,应设操作平台或可移动的梯子。 4.7.2.5.7相邻管道的阀门,非通道处,手轮间距的净空不小于100mm;通道处,突出部分的净空不小于600mm。 4.7.2.5.8采用明杆闸阀时,在阀杆移动方向应有足够空间。 未经SINOPEC书面同意,本文件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和向第三方提供。 净化水场设计通用规定(送审稿)编号:SDEP-SPT-WSxx-xx修改:第16页共18页4.7.2.5.9阀门重量不得传递至泵体上,架空管道应在靠近泵的管段处设支吊架,沿地面敷设的管道大于或等于100mm的阀门及止回阀下设支墩或支架。 4.7.2.6管道敷设4.7.2.6.1泵房内的吸水管道和出水管道应采用钢管。 4.7.2.6.2埋地钢管应根据土壤腐蚀等级采取相应的防腐蚀措施。 4.7.2.6.3地面以上的管道(包括管沟内管道),应根据有关管道涂色工程设计标准防腐与涂色。 4.7.2.6.4钢管上宜采用冲压焊接钢弯头或无缝钢弯头。 当布置尺寸受限制时,亦可采用焊接弯头。 4.7.2.6.5生产、生活给水管道可以埋地敷设、管沟敷设或地上敷设。 埋地管道与泵基础及泵房基础的净距,必须保证管道施工、检修时不致影响基础下土壤的稳定性。 埋地管道上的阀门应设置在便于检修的坑内,不得直接埋地。 管沟敷设时管沟盖板宜采用便于揭开的钢或轻质盖板。 4.7.3起重设备的选择4.7.3.1起重量小于0.5t时,采用固定吊钩或移动吊架。 4.7.3.2起重量在0.53t时,采用手动或电动起重设备。 4.7.3.3起重量大于3t时,采用电动起重设备。 4.7.3.4起吊高度大、吊运距离长或起吊次数多的泵房,可适当提高起吊的操作水平。 4.7.4生产给水泵的控制要求4.7.4.1压力每台泵的吸水管上应装有压力真空表,压力真空表应安装在泵入口法兰与阀门之间的短管或管件上。 每台泵的出水管上应装有压力表,压力表应安装在泵出口法兰与阀门之间的短管或管件上;每条出水总管上均安装压力表,并引入操作室内的仪表盘上或就地安装。 4.7.4.2泵及电动阀的控制要求4.7.4.2.1集中控制的给水泵及电动阀,应将电动机的电流表,泵的启动、停止按钮,电动阀的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