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陈涉世家 司马迁一、基础知识: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世家”是司马迁写作史记时所创立的一种体例,记述世代传承的诸侯王国的兴衰事迹。二、文章结构: 佣耕之身 陈胜的出身和青年时期的远大抱负 鸿鹄之志 遇雨失期 伟大抱负 起义的 直接原因 失期皆斩 原因和 天下苦秦久(根本原因) 远见卓识 经过 分析形势 扶苏与项燕(内外矛盾) 置书鱼腹 非凡谋略 制造舆论 篝火狐鸣 智杀两尉 领导才干起义取得的 发动起义,计划周密 召令徒属伟大胜利 势如破竹,胜利进军三、理解性背诵:1陈涉起义的直接原因(导火索):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根本原因:天下苦秦久矣。2文中能体现陈涉少时就有远大志向的句子: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3表明陈涉对统治阶级无比愤恨和伟大抱负的动员群众的名言: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四、文章内容:1第一、二段中描写陈胜动作神态的句子,并说说这一描写表现陈涉怎样的心情?(1)“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2)表现了陈涉对受剥削、压迫的雇佣生活强烈不满。2.“苟富贵,无相忘”写出陈胜怎样的愿望?想要摆脱贫困,改变现状。3.“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一句表明了什么?他虽出身低贱,却有远大的抱负。4.第一段中起画龙点睛之笔,贯穿全篇的词语:鸿鹄之志。5.写“佣者笑而应曰”的作用:表现了佣者对陈胜的嘲讽神态,从而突出陈胜的鸿鹄之志。6.“卜者”的一番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照应前文“天下苦秦久矣”,表明人民推翻秦王朝统治的愿望强烈,暗示陈胜以卜鬼威众,引出下文陈胜威众二策。7.陈涉为起义所作的两方面舆论准备:丹书鱼腹;篝火狐鸣。8.陈涉发动起义的步骤:(1)借吴广被笞以“怒众”,得到士卒支持;(2)并杀两尉,置士卒于欲退不能之境;(3)晓以大义,以“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号令士卒,坚定众人信念。9.陈涉的形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洞察时局的能力,卓越的组织和领导才能,有超人的才略和胆识。(通过对典型历史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的刻画来展现。)10. 陈胜出身于“与人佣耕”,后虽为王,但终未成就功业,但司马迁还是把他放到“世家”中写,这表明了司马迁怎样的历史观?英雄不论出身,不以成败论英雄。(肯定了陈涉在推翻秦王朝过程中的“首事”之功,即首先发动起义的历史功绩;同时又认为,陈涉曾一度建立政权,发号施令。)五、写作特点:1.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刻画画人物。 (1)“壮志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反映陈胜有远大理想,有反抗决心和叛逆精神,展现了陈涉卓越的领导才能。) (2)“天下苦秦久矣”(概括天下形势,揭露秦朝苛政,揭示了暴发起义的必然性,反映了陈涉对全国反秦形势的洞察力。) (3)“乃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 对形势洞若观火,思维缜密) (4)“苟富贵,无相忘”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非凡的抱负,有反抗命运的决心。)(5)“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宽广的胸襟,眼光敏锐,思维缜密,志向远大)2.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详略得当,言简义丰)详写:起义的准备和发动过程, 重点写陈胜的谋划。略写:人物的经历,起义后的境况及建立农民政权,省去战斗情况和筹建政权的情况。(作用:紧扣中心“起义”,详略得当地写了起义的前后,显得重点明确,揭示主旨,形象地勾勒出陈胜杰出的组织、领导才能。)3.语言简洁,富有表现力。(1)“会天大雨法皆斩”:言简意赅,揭示了秦王朝严酷的刑罚,反映了“官逼民反”的客观现实。(2)“笞”“挺”“夺”“杀”一系列动词,准确、生动地表现了激烈的格斗场面。(3)“语”“指目”,活灵活现地写出了士卒敬仰陈涉的微妙神态。(4)“攻”“收”“下”“徇”“入”“据”等一连串动词,表现了起义军势如破竹的强大威力。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一、基础知识:1.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西汉刘向编订。载录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界各方面的历史事件,着重记录了谋臣策士的策略和言论。二、文章结构: 秦王: 欲易安陵 使秦原因 安陵君:愿终守之 秦王:轻寡人与 抵制骗局 唐雎:千里不易 不畏强暴 斗争经过 秦王:天子之怒 敢于斗争 反击护国 唐雎:布衣之怒 胆识兼备 秦王色挠 取得胜利 长跪而谢A秦王的态度变化(先倨后恭):“使人谓”-“不悦”-“怫然怒”-“色挠,长跪而谢之”,表现了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纸老虎。B唐雎的态度变化(先恭后倨):临危受命-沉着应对-针锋相对-“挺剑而起”,变现了唐雎是一个临危不惧、机智果敢的英雄。三、课文内容:1.秦王性格:骄横狂妄、盛气凌人、贪得无厌、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奸诈狡猾。唐雎性格:不畏强暴、从容镇定、敢于斗争、有胆有识、热爱祖国、不怕牺牲。2.如何理解“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思:我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狂妄。3.如何理解“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一句中“轻寡人”?秦王希望安陵国能看清形势,不要误以为秦国不能用武力夺取。这句关键是一个“轻”字,不是轻视秦王的建议,而是轻视他的军事势力。这是秦王故作反问,意思是“谅你们也不敢”。也表现了秦王的骄横狂妄。4.安陵君:“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唐雎:“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两人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从语气和态度上看,有如不同?唐雎比安陵君更强烈,更坚决。5.秦王初见唐雎时,是以一种什么样的语气对唐雎说话的?唐雎又是怎样劝说秦王的?秦王显得骄横,以一种指责的语气对待唐雎,唐雎以同安陵君保持一致的理由,义正词严地反驳了秦王,有理也有礼。6.秦王开始接受了唐雎的劝告吗?他有什么反应?秦王开始没有接受唐雎的劝告,而是怫然大怒,并以天子之怒来威胁唐雎。7.面对秦王的天子之怒,唐雎害怕了吗?他是如何进行反击的?唐雎威然不惧。他以布衣之怒针锋相对地驳斥了秦王的天子之怒。8.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否则是自寻死路。9. 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从侧面烘托唐雎有智有勇、英气逼人的大无畏精神。10.文末说秦王“色挠”,“长跪而谢”,并且请唐雎“坐”,秦王真的屈服了吗?为什么? 这是秦王的权宜之计,表现出他的奸诈狡猾。他请雎“坐”,是坐下来谈,不是放弃吞并。文中所说,也只是恭维唐雎的话,从当时秦在军事的占压倒优势及秦王的性格来看,秦王是不会就此善罢甘休的。11.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弦外之音、潜台词)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将会攻打安陵。与臣而将四矣。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四、拓展思考:1.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2.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1)墨子: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2)晏子: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3)诸葛亮:舌战群儒,联吴抗曹。五、写作特点: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详略得当,重点突出。运用对比、衬托来刻画人物。公 输 墨子一、文章结构: 开端:楚造云梯欲攻宋,墨子行十日十夜劝阻。 劝阻公输盘,指出其攻宋不义。 坚持正义 第一场交锋 公输盘理屈,推脱责任。 辩论斗智 发展 力劝楚王,指出攻宋与“窃疾同类”。 第二场交锋 楚王自相矛盾,但仍不放弃攻宋。 高潮:第三场交锋 模拟攻守,严明宋已严阵以待,较力、斗勇。 有勇有谋 结局:墨子说服成功,楚王低头认输,取消攻宋。二、文章内容:1.楚国攻宋的借口是:公输盘为楚造云梯。2.第一段交代子墨子匆匆行程的动词:闻、起、行、至、见。表现了时间紧张,形势刻不容缓。反映了墨子焦急的心态和为了阻止楚松之战不辞劳苦的精神。3.墨子去楚国见公输盘的原因:劝阻公输盘助楚攻宋。反映了墨子坚持正义、反对战争的思想。(“兼爱”、“非攻”)4.墨子让公输盘帮助自己杀掉仇人的目的:巧设陷阱,诱使公输盘说出“吾义固不杀人”。5.墨子是怎样劝说公输盘的?首先采用迂回战术,巧设比喻诱使对方说出攻宋相矛盾的话,以此说服了公输盘。6.“公输盘服”中的“服”说明了什么?公输盘为什么能“服”? 公输盘服”中的“服”反衬墨子论说有理有据,论辩有力,使公输盘理屈词穷。公输盘之所以能“服”,是因为墨子抓住了要害“义”,巧用言辞,据理反驳,使公输盘落入自己所设的陷阱中,使他自我标榜的“义”失去根据,站不住脚。7.墨子在楚王面前,为什么不直接说出攻宋的不义,而诱使楚王说出“必有窃疾矣”? 引鱼上钩,先发制人,进一步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以使楚王陷入墨子设定的圈子中无话可说。8“文轩”与“敝舆”、“锦绣”与“短褐”、“粱肉”与“糠糟”三组词语既构成比喻,又是对比,它们各自比喻什么?对比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文轩”比喻楚国地域辽阔,“敝舆”比喻宋国地域狭小;“锦绣”“粱肉”比喻楚国富有,“短褐”“糠糟”比喻宋国贫穷。对比的作用是:揭露楚国扩张领土的攻宋本质;满足了楚王的大国虚荣心;使楚王觉悟到以大攻小、以富攻穷是无利可图的愚蠢之举。从而增强了论辩的说服力。9墨子为什么要模拟攻守?从心理上、战略战术及准备上彻底挫败楚王攻宋的阴谋,防止战争发生。10楚王最后放弃攻宋的原因有那些?楚王和公输盘不敢轻举妄动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楚王放弃攻宋的原因:(1)攻宋从道义上讲不通;(2)从国力上看不值得;(3)从战术、战备的实力上不及人。不敢妄动的主要原因:在战略战术和实力准备上比不上宋国。11从全文上看,墨子是从哪几方面劝阻楚国攻宋的? 道义上(可包括情理上、穷富上)实力上(包括攻守战术及准备)。12墨子形象:敢于斗争、机智善辩、无所畏惧、镇定无畏、舍生忘死、反对战争。 公输盘形象:好战为战争而自我标榜,内心虚弱又仗势欺人,阴险狡猾。 楚王形象:好战、强硬霸道、阴险狡猾、虚荣。13墨子阻止楚国攻打宋国的过程可分为哪几个层次? (1)与公输盘论辩,使公输盘理屈词穷;(2)与楚王论辩,使楚王理屈词穷;(3)模拟攻守,说明攻宋无益,使楚王放弃攻宋。14.墨子善于守城,由此而来的一个成语:墨守成规。意思:因循守旧,不肯改进。15. 墨子的劝说技巧表现在:根据不同的对象,采用不同的方式。逻辑性强。主要表现在劝阻楚王时,巧用类比,对比,环环相扣,无懈可击。先发制人,保持主动。在劝阻楚国攻打宋国的三个步骤中,每一次都是巧妙出击,化被动为主动,三、拓展延伸:1.当今世界,世界呈现多极化发展趋势,但在局部仍有战争发生。学了本文,你怎样看待以美国为代表的大国发动的战争?怎样才能阻止这种战争? 当今世界,以美国为代表的少数大国,经常寻找借口,以强凌弱,挑起事端,以“世界警察”自居,干涉他国内政,发动非正义战争,给世界和平造成了严重威胁,也给某些国家的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灾难。作为爱好和平的人们,要认清战争的性质,既不支持战争,也不畏惧战争,运用智慧和正义的力量,善于斗争、敢于斗争;同时,积极建设自己的国家,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防止贫困受欺。四、写作特点: 1.叙写抓住矛盾,步步深入,一波三折,悬念迭生。 2.人物形象鲜明。 3.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夸饰、长短句的运用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轲一、课文结构: 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攻城为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论证过程 以守城为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天时不如地利 治国需要“人和” 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天下顺之 失道寡助,亲戚畔之 对比“人和”实质 君子不战,战必胜二、课文内容:1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是:天时、地利、人和。2“三里之城不以兵革之利”论述的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角度:进攻一方失利说和防御一方失利说。3用“三里”、“七里”的目的:极言城小,容易攻打;“环而攻之”说明:攻势之大。4“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小易攻,“然而不胜”,说明守城和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攻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守城方占地利,攻城方占天时。说明“天时不如地利”。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以双重否定排比句表明守城一方城高、池深、武器装备精良、粮食充足,但“委而去之”,这说明守城、攻城双方各占什么条件?说守城一方失利的目的是什么(说明了什么道理)? 守城一方占地利,攻城一方占人和。说明“地利不如人和”。6.“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连用双重否定排比,强调了什么?三个句子的顺序为什么不能颠倒? 强调地利不足恃。三句是按照治国顺序排列的,是递进关系,必须将前一个事情做好,才可能做好后面的事。7.全文的主旨句(结论句)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8.文中的“君子”:得道(施行仁政)的多助之君。9.君子“战必胜”的前提条件:凭借施行仁政,人民支持拥护他的前提条件,去攻打连父母兄弟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根本原因:“得道者多助”。10.君子“战必胜”的结果说明了:“人和”最重要。(施行仁政的重要性)11.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得道”?“得道”的结果怎样? 施行“王道”,即仁政。结果是能得人和,取得广大人民的支持和拥护,“战必胜”。12.孟子写本文的目的是讲战争吗?不是,是借助战争讲政治(民心向背),论实施仁政的重要性,突出君主如何治国。三、拓展:1.生活中要做到人和,必须坚持怎样的原则?谦虚真诚,与人为善;心系他人,团结友爱;摈弃私欲,胸襟开阔;明事理,辨是非。2.三国演义再现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历史画卷,以本文道理分析,魏占天时,吴占地利,蜀占人和。四、写作特色:1.论证的有序性:全章分两大层次,先论证取胜的关键在于人和;后论欲求人和必先得道。 2.语言的流畅性:突出表现为造句的顶针和排比。总之,论证的有序性和语言的流畅性,使这段谈话记录逻辑严谨,气势磅礴,具有“沛然莫之能御”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轲一、文章结构:摆 舜发于畎亩管夷吾举于士 历经事 傅说举于版筑孙叔敖举于海 磨砺生 实 胶鬲举于鱼盐百里奚举于市 的事实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忧 正 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总论:分 患 面生于忧患,论 论 人恒过能改死于安乐。述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辩证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关系 接受磨砺入则无法家拂士 的必要性死于 概括 出则无敌国外患 推论到治国安乐 结论:国恒亡 (反面论述)二、课文内容: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运用排比句式的作用:非常有力地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3.第一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其中“是人”指上述六人和与此相似的其他人。(由列举的历史人物写到“是人”,采用了从个别到一般的顺序。)4.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成就大业,必须先经受苦难磨练。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磨练的句子: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行为。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其结果才能动心忍性,(受磨练的益处)曾益其所不能。5.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的变化: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写人面部表情的变化: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6.第三段由个人升华到国家,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讲磨练激发人斗志(个人):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从反面提示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7.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三、拓展延伸1. 请举出一些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例子:(1)司马迁惨遭宫刑而愤作史记;(2)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3)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等。名言:(1)艰难困苦,玉汝于成。(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3)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四、写作特色:1.多样的论证方式:举例论证、类比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2.语言简练,概括性强,骈散结合,有节奏感;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富有说服力。曹刿论战 左丘明一、文章结构:公将战请见(表现主动关心)求见 乡人劝何间(衬托爱国热情)论何以战 衣食分人小 惠 民弗从 政治(战略思想)分析 祭品弗加小 信 神弗福 远见断案以情忠之属取信于民 以弱胜强 (可以一战) 从战指挥 鼓未可齐人三鼓可齐师败绩 驰未可下视登望可遂逐齐师 军事能战胜敌 一鼓作气彼竭我盈故克(抓住战机) 思想(战术思想)大国难测辙乱旗靡故逐(谨慎果断)二、理解性背诵:1曹刿论战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或“忠之属也”具体指代的内容;“可以一战”的最重要的条件)的句子: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2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进见鲁庄公(“曹刿请见”)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本文中出现的一个成语是:一鼓作气。4.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5.本文叙述了战前的政治准备取信于民;有利于转入反攻的阵地长勺;鲁军发起反攻的时机选择在彼竭我盈之时,鲁军追击敌军的时机选择在齐军辙乱旗靡之时。这可以说是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6.文中表现曹刿积极“参与”精神的词语:请见、请从。7. 表明全文线索(纲,文眼)的词语是:远谋。 三、文章内容:1.文中的“将鼓”“将驰”表现了鲁庄公急躁冒进;“未可”、“可矣”表现了曹刿胸有成竹,从容不迫。2曹刿分析取胜的原因有两条:(1)选择有利于进攻的时机(即文中的彼竭我盈);(2)把握有利于追击的时机,(即文中的辙乱旗靡)。3.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谨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4鲁庄公的“鄙”【战前:“将战”轻率;前两次答语将战争胜利寄托在臣子支持、神灵保佑上,目光短浅。战中:“将鼓”“将驰”不察敌情,急躁冒进;战后:“问其故”胜不知因,平庸。】曹刿的“远谋”【战前:启发鲁庄公认识取信于民的重要性,战中:掌握战机、详察敌情、后发制人;战后:总结经验。】5本文多处将鲁庄公与曹刿进行对比描写,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战前:鲁浅陋;曹有远谋。战时:鲁不作调查,急躁冒进;曹实地调查,抓准时机。战后:鲁茫然不知;曹细说原委。通过对比,突出曹刿指挥作战的军事才能。 6曹刿的“远谋”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简要说说。 答:(1)政治方面:认为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2)军事方面:善于把握进攻和追击的时机。(或:适时出击,适时追击) 7“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在全文中的作用:为下文写鲁庄公作铺垫;衬托曹刿的远见卓识。 8.第二节通过曹刿的言行表现了他的品质或才能:胸有成竹、指挥从容、善于把握战机。 9.文章结尾一段表现了曹刿的才能:作战中善于把握战机,注意观察敌情,做到知己知彼。 10.就曹刿和鲁庄公的对话,联系全文,说说曹刿在对话中表现出来的主要思想。 只有尽心尽职才能取信于民,只有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才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11.曹刿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略作分析。 (1)有爱国心与责任感。 祖国被侵伐时,立即“请见”,去参与“肉食者谋之”的事,并主动要求作战。 (2)对作战的条件有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入考试题及答案
- 灯花考试题及答案
- 中文+酒店服务(英)(视频课)知到智慧树答案
- 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第三版)培训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5版万科绿色建筑精装修施工合同(含节能环保技术)
- 2025年度企业级电脑系统全面升级与维护服务合同
- 2025版家具经销商市场调研分析合同下载
- 2025年吊车设备搬迁与道路通行证申请合同
- 2025年工业用地厂房租赁合同范本解析
- 2025版商铺装修与空间布局优化合同范本
- 党群服务面试题目及答案
- 卫生院医疗质量管理方案
- 2025-2026秋季学年第一学期【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一路求索不停歇研思共进踏新程
- 2025年山东省济南中考数学试卷及标准答案
- 叉车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完整版
- 2025-2026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年安徽省中考历史试卷真题(含答案)
- 2022年省直辖行政单位政务中心综合窗口人员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解析
- YY/T 0127.11-2014口腔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第11部分:盖髓试验
- T-CIATCM 002-2019 中医药信息数据元目录
- 班主任培训讲稿(共12张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