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_第1页
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_第2页
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_第3页
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_第4页
九年级物理下册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分子热运动从容说课 本节讲述“分子热运动”在讲分子运动之前先提出“能否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想想“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让学生好奇,接下来通过演示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实验、硫酸铜和清水扩散实验,说明扩散现象和扩散现象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的现象还通过实物演示知道除气体、液体有扩散现象,固体也有扩散现象然后,通过对“想想议议”的讨论得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再通过铅柱演示实验,证实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的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那么学生对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有一个较形象的认识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三、德育目标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知识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教具准备 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铅柱、投影、录像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具的水分子组成 生我们肉眼看不到,分子体积很小 师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 生我们用显微镜 师这个方法可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 生闻到香味 师为什么能闻到香水或香皂的香味? 生是因为香水和香皂的气味跑到鼻子里 二、新课教学 师不是气味,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或香皂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我们再来通过实验证实分子是运动的 1扩散现象 生甲我们组是往盛有水的烧杯中,滴入红墨水,过一会儿,观察到烧杯中水变红 生乙我们组是将一个空瓶子,倒扣在一个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 师同学们做得很好,我们看录像 录像 在量简里装一半清水,水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的密度比水大,沉在量筒下部,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一天天过去,发现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 师我们上面做的实验是一种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举出几个例子 生甲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 生乙在花园里闻到花香 生丙 师从这些可以看出气体和液体都有扩散现象固体有没有扩散现象?看投影 投影 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约1 mm深 生从投影看出固体也有扩散现象 师固、液、气体都有扩散现象,想想对同样的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因素,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生在一个烧杯中装半杯热水,另一个同样的烧杯中装等量的凉水用滴管分别在两个杯底注入蓝墨水,发现装热水的烧杯很快变蓝了说明热水扩散得快,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 师请看投影,通过议论回答问题 投影 想想议议 生甲从前面的几个实验能说明分子是在不停地运动着的 生乙分子的运动快慢跟温度有关扩散进行得快,是由于分子运动得快;扩散进行得慢,是由于分子运动得慢 师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的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请看录像 录像 展示扩散现象发生的过程中两种物质的分子是如何进行扩散的蓝色小球代表一种分子,粉色小球代表另外一种分子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热运动,由图可以看到分子的运动方向是杂乱无章的,有时两个分子会撞到一起正是分子的无序运动的宏观效果,一种分子混入另一种分子中去,宏观上就是扩散现象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师这是一个铅块,我们知道它是由铅分子组成的,组成它的分子在不停地运动着,那么为什么铅块没有飞散开?是什么原因使它们聚合在一起呢? 生分子之间有引力 师请看演示实验,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 演示 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然后紧紧地压在一起,两块铅就会结合起来,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分开 生这个实验表明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师分子间的引力使得固体和液体能保持一定的体积,那么,我想把粉笔压缩得短一些,容易做到吗?为什么? 生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师是由于斥力的存在,使得分子已经离得很近的固体和液体很难进一步被压缩请看投影 投影 课本图151-6 分子之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这就好像被弹簧连着的小球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相距很远,作用力就变得十分微弱,可以忽略 三、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以下内容 1扩散现象 2分子间的作用力 四布置作业 P106 1,2五、板书设计分子热运动分子之间的引力分子之间的斥力 护散现象 分子间的作用力第二节 内能的利用一利用内能来加热本质:能量(内能)的转移二利用内能来做功1实验:水蒸气推开活塞2热机:利用内能做功的机器3能量转化:内能转化为机械能4热机的应用 探究活动实验探究: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课题】蔬菜大棚中内容的利用【组织形式】学生活动小组【活动流程】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参考方案】调查蔬菜大棚中内能的利用,并对其不合理的地方提出修改建议【备注】1、写出探究过程报告2、发现新问题探究活动范例:城市供热活动内容调查及认识城市供热活动目的1、培养学生调查研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能力和关注社会的意识及创新决策能力活动准备1、复习与热相关的内能及能量的相互转化的知识2、分成四个小组,制定调查方案活动过程1、分组调查阶段学生个人调查自家使用供热设备及燃料情况一、二小组学生调查学校厨房及教师家供热方式三、四小组学生调查蕲春县医院的供热方式2、课堂讨论阶段在学生课外观察、实验及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堂交流、讨论介绍内能的利用:利用内能做功(内燃机)和利用内能加热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小结供热方式:燃烧燃料供热燃料种类包括煤、石油(汽油、柴油)、天然气、酒精、炭、柴、草、沼气(介绍沼气使用好处)燃烧后能量转化是燃料化学能转化为内能电能供热供热用电器种类包括电炉、电饭煲、电热毯、电取暖器、电热拖鞋、宇航员穿的电热保温装置等(介绍电能供热好处是热效率高、无污染、操作简便)其能量转化是由电能转化为内能获得电能的方式有哪些?化学能(火力发电站);水能(葛州坝水力发电站、三峡工程等);风能(沿海岛屿和草原牧区的风车田);核能(原子反应堆,介绍:浙江秦山、广东大亚湾核电站、韩国、日本最近核电站因事故关闭,俄罗斯因“千年虫”与美国联合核查核电站,土耳其准备建核电站招标开始等,培养学生关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形成社会意识)光能供热转换装置包括太阳灶、太阳炉、太阳能热水器(介绍其结构及其宣传口号“一次投资终身受益的绿色能源”介绍东南亚地区对太阳能利用的政策(介绍光能供热优点是无污染的天然能源)其能量转化是由光能转化为内能汇报对集中供热情况调查的结果城市、农村各2名学生介绍自家供热方式引导分析分散供热缺点:效率低、能源消耗大、废气废渣污染环境二小组学生代表分别介绍学校、医院供热方式学校锅炉产生热水、热气来蒸饭,利用余热给教师、学生提供开水、热水,学校教师没有人使用煤学生计算:学校利用余热供开水010元瓶;一个蜂窝煤018元,能烧三瓶开水,每瓶摊006元,水费002元瓶,煤炉一般只能使用3个月,每瓶摊成本004元,实际家内燃煤供开水费用达012元瓶另外,燃煤处铁制品、铝制品、电器锈蚀严重,老化快县医院内,锅炉燃煤产生热气,通过管道输送至厨房、各科室提供开水、热水,供手术室、妇产科等科室取暖通过分析,学生认为集中供热是供热的较好方式介绍集中供热:集中供热指在城市一较大区域内,利用集中热源,向该区域内工厂及民用建筑供应生产、生活用热用大型或较大型的高效锅炉取代分散的小锅炉,使锅炉热效率达80%90%以上集中供热发达国家有俄罗斯(1985年苏联集中供热普及率70%)、德国(集中供热普及率90%)、北欧、东欧热电联产(CHP):采用蒸汽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废气用来对现有锅炉装置补充加热火力发电效率30%35%,供热、发电联合的CHP总效率达80%3、供热对环境的影响大气污染:煤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形成被称“空中死神”的酸雨、酸雾煤气等燃料生成了“温室效应”的罪恶魁首的二氧化碳柴燃烧破坏森林,使生态环境恶化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能源危机是世界问题,保护生态环境,使用绿色能源太阳能和先进的供热技术如热电联产等提高热效率,节约能源是每一个公民的义务4、作业各小组以调查为基础写一篇小论文我家的供热活动小结供热涉及能源、内能、热传递、热效率等内容,学生常熟视无睹,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留心生活的意识大大增强,比如不仅仅就事物的单方面来思考问题,而是多层次、多角度来分析问题考虑实用性的同时,考虑它的经济价值等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物理知识方面的要求:(1)理解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能列举出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实例;(2)理解“永动机”不能实现的原理。2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计算一些简单的内能和机械能相互转化的问题。3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应用能的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分析物理现象、解决物理问题是很重要的物理思维方法。二、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内容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学习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2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对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三、教具四、主要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刀具在砂轮上磨削时,刀具发热是因为通过摩擦力做功,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暖气片上放有一瓶冷水,过一段时间后水变热,这是通过热量传递使这瓶水内能增加。这些实例中,物体的内能为什么增加了?是凭空产生的还是由其他形式能转化来的?能的转化过程中数量之间有什么关系?这是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二)教学过程设计1机械能与内能转化过程中能量守恒(1)运动的汽车紧急刹车,汽车最终停下来。这过程中汽车的动能(机械能)转化为轮胎和路面的内能(假定这过程没有与周围物体有热交换,即不散热也不吸热)。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内能就增加多少。公式W=E表示了做功与内能变化的关系,这公式也反映出做功过程中,机械能的损失数量恰好等于物体内能增加的数量。(2)把一铁块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用酒精灯加热烧杯内水,直至水沸腾。在这一过程中,铁块从周围水中吸收了热量使它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这过程中水的一部分内能通过热量传递使铁块内能增加。铁块吸收多少热量,它内能就增加多少。公式Q=E表示吸收的热量与内能变化量的关系,也反映出铁块增加的内能数量与水转移给铁块的内能数量相等。一般情况下,如果物体跟外界同时发生做功和热传递过程,那么,外界对物体所做的功W加上物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Q,等于物体内能的增加E,即W+Q=E上式所表示的是功、热量和内能之间变化的定量关系,同时它也反映了一个物体的内能增加量等于物体的机械能减少量和另外物体内能减少量(内能转移量)之和。进而说明,内能和机械能转化过程中能量是守恒的。2其他形式的能也可以和内能相互转化(1)介绍其他形式能:我们学习过机械运动有机械能,热运动有内能,实际上自然界存在着许多不同形式的运动,每种运动都有一种对应的能量,如电能、磁能、光能、化学能、原子能等。(2)不仅机械能和内能可以相互转化,其他形式能也可以和内能相互转化,举例说明:(同时放映幻灯片) 电炉取暖:电能内能 煤燃烧:化学能内能 炽热灯灯丝发光:内能光能(3)其他形式的能彼此之间都可以相互转化。画出图表让学生回答分析:3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大量事实证明:各种形式的能都可以相互转化,并且在转化过程中守恒。“能量既不会凭空产生,也不会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别的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别的物体。”这就是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在学习力学知识时,学习了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有条件限制的定律,而且实际现象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存在于普遍自然现象中的自然规律。这规律对物理学各个领域的研究,如力学、电学、热学、光学等都有指导意义。它也对化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的研究都有指导作用。4永动机不可能制成历史上不少人希望设计一种机器,这种机器不消耗任何能量,却可以源源不断地对外做功。这种机器被称为永动机。虽然很多人,进行了很多尝试和各种努力,但无一例外地以失败告终。失败的原因是设计者完全违背了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任何机器运行时其能量只能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果它对外做功必然消耗能量,不消耗能量就无法对外做功,因而永动机是永远不可能制造成功的。沈阳市第九十九中学课时教案教案序号:17 第( )周上课日期月 日课 时 1授课累计节课 题16.3 能源革命、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初步了解人类利用能源的发展足迹,知道能量的转移和转化都是有方向性的了解人类能源消耗的增长状况,认识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保护环境过程方法阅读反映能源革命的资料,讨论和调查能源使用对环境的影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能量转移、转化具有方向性的理解,增强节能意识,关心自己身边的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关注人类对能源的需求和大量消耗能源所带来的问题,有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对保护环境,维持自然界的平衡与和谐负有责任感教学重点能量转化和转移的方向性,能源可持续发展教学难点收集消耗能源对环境造成破坏的资料用以讨论课堂类型新授课教学用具: 资料,投影片教学方法讲解法、探究实验教案使用情况授 课 时 间 授课班级缺席人数听课人作业题数月 日周 第 节月 日周 第 节月 日周 第 节教 学 过 程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教学内容一、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师: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通常要做转化才能被我们所用,人类历史上不断进行着能量转化技术的进步,这就是能源革命。二、进行新课1.人类进步的阶梯看图1,它表示远古人类利用太阳能的方式,将图中按能量转移的先后顺序串联起来。学生活动 图1学生观看录相,了解能源革命导致人类文明的跃进。(1)太阳能是远古人类唯一利用的能源。(2)人类今天的文明与发展经历了三次能源革命。 第一次:人工取火,使人类由“茹毛饮血”到“刀耕火种”。 柴薪能源的开发和应用,带动了畜牧渔业的发展,而且直接导致了1min教师讲解学生思考30min教师提问学生动手动脑学生收看录相,思考问题,提出自己的观点教 学 内 容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陶器的产生,加快了金属冶炼和制造业的发展。 第二次:蒸汽机的发明:如图2所示蒸汽机的发明推动了化石燃料工业的兴起,使人类进入工业化的社会,使人类又进入电气时代。 图2 第三次:可控核能的应用。如图3所示,以核燃料为主要能源,为人类提供了更安全,更经济,效率更高的能源。 图3想想议议2.能量转移和能量转化的方向性 如图4所示,是豆子生长过程,不过次序已经打乱,请你按照正确的顺序排列。 图4教师讲解学生思考学生动脑思考分组交流教 学 内 容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师:豆子的生长如果按相反顺序是不会发生的,自然界的过程也是有方向性的。能量的转移和转化也都是有方向性的。我们是在能量的转化或转移的过程中利用能量的,因此,不是什么能量都可以利用,能源的利用是有条件的。STS 灾害失控的能量释放3.能源消耗对环境的影响讨论:人类在能源革命的进程中给自己带来了便利,也给自己造成了麻烦,说一说你的看法?4. 21世纪的能源趋势能源消耗的迅速增长,地球储存的化石能源将日益减少,最终将枯竭,必须不断开发新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律,同时要节约能源,这是解决能源危机的主要途径。 图55.人类在消耗各种能源时,不可避免地会对环境造成破坏想想议议在消耗各种能源时,对环境造成怎样的破坏呢?下表是某物理小组调查的结果,用“”表示大量消耗能源对环境会有明显的破坏,用“”表示对环境不会造成明显的破坏。 能源种类环境问题石油和天然气煤水力发电核能柴薪空气污染废物有害辐射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破坏生态平衡)6.未来的理想能源讨论:你对未来的能源有什么样的预想和打算,大家谈一谈。7.未来理想能源满足的条件(1) 必须足够丰富,可以保证长期使用;(2) 必须足够便宜,可以保证多数人用得起;学生阅读分组讨论教师讲解学生思考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讨论交流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与交流教 学 内 容 教学互动及时间分配(3) 相关的技术必须成熟,可以保证大规模使用;(4) 必须足够安全、清洁,可以保证不会严重影响环境。三、课堂练习四、小节1. 太阳的结构。2. 太阳能的利用方式8min学生练习教师指导1min学生提出多种问题,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总结作业布置:动手动脑学物理P1431、2、3 P1461、2、3、4第十七章 能源的开发和利用 第一节 原子核的组成(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射线的应用,强射线对人体的危害及防护。 2.常识性了解原子核的组成。 3.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二)教具 录像机,监视器,原子弹和氢弹爆炸的录像剪辑。(若没有上述器材可用原子弹、氢弹爆炸的挂图代替)(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为了打破核垄断,抵制核讹诈,我国科技工作者自力更生、发奋图强,从1961年起自己进行核武器的研制,在党中央的亲切关怀下,全国一盘棋,用了短短4年时间就完成了研制工作,并于1964年10月16日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实况。 教师:这是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的实况,其威力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在日本广岛上空爆炸的原子弹。紧接着于1967年6月17日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颗氢弹,完成了其他国家要十几年或几十年才能做完的工作。 播放录像: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实况。 这是我国试爆第一颗氢弹的情况,与原子弹相比,氢弹所用的燃料更少,而威力则比原子弹大很多。 (若没有录像设备,就出示挂图,指着原子弹爆炸后形成的蘑菇云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然后教师再介绍上述情况) 原子弹和氢弹为什么会具有这么大的威力呢?因为它们都利用了核能。我们知道化学能是在原子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而核能是在原子核发生变化时放出的能量。为了了解核能,先要知道原子核的组成情况。 2.进行新课 板书课题:第二节 原子核的组成 (1)电子的发现和放射性现象的发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的,原子已经是很小很小的微粒了,其直径只有10-10米,所以在十九世纪以前,人们一直认为原子是不可再分的中性粒子。1897年英国物理学家汤姆生在研究阴极射线时发现了电子,而电子比原子小得多,因而人们才认识到原子内部还有结构。 板书:电子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内部的世界 在同一时期人们还发现了天然放射现象,对放射性现象的进一步研究,人们认识到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由比它更小的粒子组成。可见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没有止尽的。我们先来学习放射性现象。 板书:放射性现象的发现把人们带入了原子核内部的世界 (2)放射性现象 什么是放射性现象? 教师边写边说:像铀(U)、钋(Po)、镭(R)等元素能自发地放出一些人眼看不见的、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射线,这种现象叫放射性现象。这些元素叫放射性元素。 射线究竟是什么? 教师:在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是什么东西呢?它们除了能穿透黑纸使照相底片感光的性质以外,还有些什么性质?比如:这些射线带不带电呢?为了了解它们的性质,还得通过实验。 教师:我们做什么样的实验,才能判断它们带不带电呢?(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射线若是带电的,射线在磁场中将像通电导体那样发生偏转,由偏转的方向和磁体的N、S极位置还可判断射线带的是什么电。) 教师:我们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可以去探索还不知道的现象和规律,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是通过实验。把放射性元素装在一个壁很厚的铅盒里(射线穿不透),在盒壁上有一个小孔,放射线可由此孔射出,然后把它们放到两个很强的磁极之间,再用照相底片把射线的轨道记录下来。从照相底片上看到,放射线分成了三束,其中两束向相反方向偏转,说明这两束射线带异种电荷;中间一束偏转,说明它不带电,是中性的。 这三种射线有哪些性质呢?它们的实质是什么呢? 板书:射线由两种带异种电荷的粒子和一种不带电的中性粒子组成 (3)三种射线 射线 根据射线的偏转方向和磁场方向的关系可以确定,偏转较小的一束由带正电荷的粒子组成,我们把它叫做射线,射线由带正电的粒子组成。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每个粒子带的正电荷是电子电荷的2倍,粒子质量大约等于氦原子的质量。进一步研究表明粒子就是氦原子核。 板书:射线的实质就是高速运动的氦核流 由于粒子的质量较大,所以射线的穿透本领最小,我们用一张厚纸就能把它挡住。 射线 与射线偏转方向相反的那束射线带负电荷,我们把它叫做射线。研究发现射线由带负电的粒子(粒子)组成。进一步研究表明粒子就是电子。 板书:射线的实质就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 实验还表明,射线的穿透本领较强,很容易穿透黑纸,还能穿透几厘米厚的铝板。 射线 中间不发生偏转的那束射线叫做射线,研究表明,射线的实质是一种波长极短的电磁波,它不带电,是中性的。 板书:射线是一种电磁波 射线的穿透本领极强,一般薄金属板都挡不住它,它能穿透水泥墙和几厘米厚的铅板。 (4)射线的应用和防护 由于射线穿透性极强,照到动、植物上还能对细胞发生生物化学作用,因此在工业、农业和医学上都有重要应用。在工业上可用它作金属探伤,或检查金属板的厚度。例如,飞机、火车、轮船上的主轴是用钢材锻压而成的,里面有没有砂眼或裂缝呢?以前是用破坏法抽样检查的,可靠性差,又浪费材料,现改用射线来探查,准确度高,又不损耗材料;在农业上用射线来适当照射种子,能使农作物增产,还能增强某些作物的抗病能力,改良农作物的品质;在医学上还可用射线作放疗,医治恶性肿瘤。 事物总是一分为二的,射线能杀死癌细胞,也能杀死正常细胞,或使正常细胞癌变,因此在使用放射性元素时,要注意射线的防护,要防止放射性物质泄漏,以免对水源、空气和工作场所造成污染。 (5)原子核的组成 深入研究表明,放射性现象中放出的三种射线都是从放射性元素的原子核内释放出来的,这表明原子核也有内部结构。 原子核内究竟还有什么结构?原子核又是由什么粒子组成的呢?这是个很复杂的问题,直到目前原子核内部的细微组成情况仍是科学研究的尖端项目之一。现在我们只是粗浅地、简单地介绍原子核内部的基本组成情况。 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在1919年做核反应时发现了质子,经过研究证明,质子带正电荷,其电量和一个电子的电量相同,它的质量等于一个电子质量的1836倍。进一步研究表明,质子的性质和氢原子核的性质完全相同,所以质子就是氢原子核。 1932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又发现了中子,通过研究证明中子的质量和质子的质量基本相同,但是不带电,是中性粒子。在对各种原子核进行的实验中,发现质子和电子是组成原子核的两种基本粒子。 板书: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氢原子核(H)最简单,它就是一个质子,核外有一个电子绕着它转;氦原子核(He)是由2个质子和2个中子组成的,核外有2个电子绕着它转;锂原子核(Li)是由3个质子和4个中子组成的,核外有3个电子分两层绕着它转;铍原子核(Be)由4个质子和5个中子组成,核外有4个电子分两层绕着它转同学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 板书:各种原子核内质子的个数(核的电荷数)和核外电子的个数都相同,它也等于该种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原子序数;原子核内质子和中子的总数叫做核的质量数,它等于该元素原子量的整数部分。 在某种核反应中,一个中子变成一个电子和一个质子。这就是原子核内没有电子,又会放出电子,产生射线的原因。 3.小结(略) 4.布置作业 阅读课本,了解放射性现象和原子核组成的基本情况。第三节 核能(一)教学目的 1.常识性了解核能和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裂变和聚变。 2.进行物理学研究方法的启蒙教育。 3.介绍我国科学家的成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教具 铀核裂变、链式反应以及原子弹、氢弹爆炸后产生的蘑菇云挂图,我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氢弹的录像资料及播放设备。(三)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教师:科学家们在天然放射性现象的研究中,发现了极其微小的原子核内部还有结构,原子核也是可以变化的。为了研究原子核内部的结构,物理学家们尝试用粒子去轰击原子核,最初是用粒子去轰击,后来又用质子、中子去轰击,发现都能引起原子核的变化核反应,而且发现在某些核反应过程中能释放出大量能量。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我们把它叫做核能。 2.进行新课 板书:第三节 核能 (1)什么叫核能? 板书:由于原子核的变化而释放的巨大能量叫做核能,也叫原子能。 (2)释放核能的两条途径 教师:经过科学家们的大量实验研究和理论分析,发现释放核能可以有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两条途径。 重核的裂变 教师结合课本 图14-6或挂图讲解:科学家们发现,用中子去轰击质量数为235的铀,铀核会分裂成大小相差不大的两部分,这种现象叫做裂变。 裂变后的产物以很大的速度向相反方向飞开,与周围的物体分子碰撞,使分子动能增加,核能转化成周围物体的内能。实验表明,裂变时释放的核能十分巨大,1千克铀-235中的铀核如果全部发生裂变,释放出的核能相当于2500吨标准煤完全燃烧时放出的能量,是同样质量煤燃料时放出能量的2.5106倍。 从图中看到,铀-235只有在中子的轰击下才能发生裂变,放出核能,那么是不是要不断地从外界提供中子,才能维持铀核的不断裂变呢?科学家们从实验中发现,(指着链式反应的挂图讲解)铀-235核在受到中子的轰击后,裂变成2个差不多大小的新粒子的同时,还释放出23个新中子,这23个中子又去轰击其它铀235核,引起23个新铀核裂变,又各放出23个中子,这些中子又去轰击更多的轴核发生裂变随着一个轴核裂变的发生,会引起越来越多的铀核发生裂变。这样,裂变就不断地自行持续下去,这种现象叫做链式反应。 如果对裂变的链式反应不加控制,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引起大量的铀核发生裂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就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发生猛烈的爆炸。原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