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校代码:10255 学 号:2101386 硕 士 学 位 论 文DONGHUA UNIVERSITY MASTER DISSERTATION论文题目:人机交互技术的哲学讨论A PHILOSOPHY DISCUSSION OF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东华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附件一:东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我恪守学术道德,崇尚严谨学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明确注明和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及成果的内容。论文为本人亲自撰写,我对所写的内容负责,并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附件二:东华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或借阅。本人授权东华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保密 ,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版权书。本学位论文属于 不保密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II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 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作者签名:日期: 年 月 日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人机交互技术的哲学讨论摘 要计算机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其在计算能力、软硬件设计方面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制造成本也大幅下降。如何让高性能的计算机更好的为人服务将是未来计算机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人机交互技术直接关注计算机的使用者,是计算机的终端技术,其理论及理念的发展最终将计算机技术未来的走向。近几年普适计算、虚拟现实、智慧城市等技术潮流中,传统的人机交互理论在很多方面出现危机。本文认为,传统人机交互理论危机的根源在于,旧的理论范式与新的人机交互的设计理念存在根本的冲突。因而,解决这一危机的首要步骤就是抽取出旧范式和新理论背后最核心的理论预设。本文梳理了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路径以及作为其理论基础的认知科学的基本假设理论,挖掘研究了经典人机交互理论背后的理论假设。通过借鉴塞尔行动哲学的理论,探讨了传统交互理论所遇到的困难与困难背后的本质。通过借鉴胡塞尔和伊德的现象学理论,本文力图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定义人与智能设备在互动时的关系,以期为新的人机交互设计理念建立适合的理论基础。第一部分,主要从人交互的技术发展史角度切入,梳理了从人们用穿孔纸带与计算机交流到今天虚拟现实和普适计算技术下的可穿戴交互设备与基于手势的人机交互方式。本文提出,未来一段时间,人机交互技术将主要沿着虚拟现实和普适计算两大技术理念的轨迹发展。这两种技术理念对人机交互技术提出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使人们更自然的与计算机互动,使界面消隐在我们的行动中。第二部分,主要从认知科学和行动哲学的角度分析了传统人机交互理论的理论预设。并且提出传统人机交互理论之所以不适应新的设计理念,其根源在于其背后隐藏的笛卡尔主客二分的认识论模式。在这一认识论背景下,我们与智能设备互为主客,我们都是彼此的认识对象。第三部分以胡塞尔和伊德的现象学为依托,重新审视了交互理论背后的行动理论,并且提出从人、计算机、行动对像三者的关系角度理解人机交互的本质。文章末尾提出,在未来普适计算的技术背景下,智能技术将不再是我们的行动对象,而是或者成为我们认识的延伸,或者成为我们认识对象的延伸关键词:人机交互技术 行动哲学 现象学 A PHILOSOPHY DISCUSSION OF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AbstractAfter a half century development, both software and hardware of computer has been made amazing achievements. On the other hand, the cost has been declined substantially. Now, the main direction of the computer technology is to make the computer serve the user well.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ique is a terminal technology, which is interested in the users of the computer. For this reason, the direction of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ology will influence the future of computer technology both in theory and engineering practice. But in recent years,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faced a lot of challenges, such as, Ubiquitous Computing, Virtual Reality, Smart City Technology etc.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root of the crisis of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is that, there is a fundamental conflict between the old theoretical paradigm and the new design philosophy. Thus, the first step to solve this crisis is to explore the hypothesis behind the old paradigm and the new philosophy.In this paper, we reviewed the history of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ology as well as the basic theory of cognitive science, which is the basis of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heory. We taked the J. R. Sales philosophical of action as instrument and explored the crisis and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by traditional interactive theory. Learn from the phenomenology theory of Husserl and Idhe, we tried to establish a new viewpoint for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 philosophy, what is more, we tried to establish a new basis for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design interactions from a whole new perspective on the definition of people with smart device.In the first part, mainly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history of the interaction ways form which is from punched tape to virtual reality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technology. We argued that, nowadays, the direction of the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echnology will be closely connection with the virtual reality and ubiquitous computing technology. And the main problem is how to make the interaction more human nature and how to hide the interface. In the second part, we discussed the hypothesis of the human-computer interection theory with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science and the philosophy of the action. We argued that, the reason of the crisis is that, Cartesian subject-object dichotomy epistemological mode is behind the traditional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heory. With this mode, what we interact with is the computer but not the task.In the third part, we rely on the phenomenology of Husserl and Idhe, and re-examine the interaction theory behind the action theory. We argue that, we should examine the nature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the respect of the relationship of human, computer and the object of the action. We believe that, in the future, the intelligent computer will be an extension of our cognitive system or an extension of the object of our cognition, but not the object itself.Xiaowen Wang (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upervised by ZhangyiKEYWORD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the philosophy of action phenomenology 目录1 人机交互技术的历史和现状71.1从图灵机到图形用户界面71.2交互技术发展方向81.21 虚拟现实技术81.22 普适计算91.23 新技术背景下的人机交互102认知范式下的人机交互理论112.1 心智的计算理论122.2 关于行动的哲学讨论122.3 行动的意向性视角142.31 行为与行动142.32 行动与意向152.4 认知范式下的人机交互理论162.5 Plan Modal182.51 认知范式下的行动观和plan 模型182.52 从计划模型到互动模型192.6 传统交互模型的困难202.61 Situated Action 问题202.62 语境困难202.63 非任务导向的交互212.64 积极外在主义212.65 心理内容232.66 积极外在主义引起的问题233现象学视角下人交互理论的再审视243.1 人与计算机的关系253.2 再论行动与意向性253.21 行动与行动的对象263.22 内时间意识与计划的意识273.23 行动与动感293.3 伊德的技术哲学293.4 人与智能设备的关系313.41 认识功能(Epistemic Functions)323.42 本体(Ontic)功能333.5 从现象学视角看人机关系333.51 强的替代关系343.52 加强关系、弱的替代关系、补充关系343.52 人的延伸的技术363.54 本体功能与物的延伸37参考文献381 人机交互技术的历史和现状1.1 从图灵机到图形用户界面人机交互(Human-Computer Interavtion),顾名思义,指的是人与计算机的互动关系。因此,无论人机交互技术,还是人机交互理论,都是与基于通用图灵机模型的通用计算机技术同时产生的。通用图灵机的有三个核心部分:一条带子,一个读写头,一个控制装置。带子分成许多小格,每小格存一位数,读写头受制于控制装置,以一小格为移动量相对于带子左右移动或读小格内的数,或写符号于其上,可以把程序和数据都以数码的形式存贮在带子上。与之前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设计的专用计算机不同,通用计算机是建立在通用图灵机的数学模型上的。在图灵机模型上的通用计算机包含了硬件设备和软件程序两部分,一台硬件设备就可以对意义世界进行普适化的计算。50年代,世界相继制造出了多台真实的通用计算机,比如位于费城的“EDVAC”(Ecker and Mauchley)、位于曼彻斯特外号“Baby”的“SmallScale Experimental Machine”等。通用计算机的出现直接带来了人与计算机的交流问题:如果一台通用计算机能够完成多种不同的任务,那么如何让它知道此刻该做什么呢?在当时,这个问题仅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在理论上没有困难。按照图灵机的设想,我们只需将用二进制数字表示的计算程序打印在纸带上,通过更换不同的程序纸带就可以命令计算机完成特定的任务。第一代交互技术就是建立在计算机语言之上的手工作业输入,人机交互主要通过穿孔纸带进行。虽然在理论上,我们可以通过程序纸带完全地控制计算机,但这种方式的交互效率和直观性都非常低,并且基本上是以用户的输入为主,并非是人机间真正的互动。复杂的机器语言大大降低了人们使用计算机的效率,为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人们改用“符号”(symbol)这一更易于人类理解的方式与计算机交流,在此基础上出现了汇编语言。在汇编语言中,每一个特定符号都代表计算机一组特定动作,编程人员用符号代替了二进制代码进行编程。人机交互下一次重大变革是文本(textual)交互方式的出现,以及键盘和CRT显示器广泛应用。由之,带来了两方面的变革:首先,在交互语言上,朝着人类日常的语言方式更进一步;更重要的,它们的出现实现了人与计算机间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在文本交互方式下,我们不仅仅向计算机输入信息,并且能够即时得到计算机的反馈细腻。美国人机交互技术专家保罗多罗希(Paul. Dourish)认为,文本方式是交互技术的真正开端,因为在这一模式下,人与计算机间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信息环,这样一个信息环使得人机间的命令与反馈可以持续的进行下去。随后,由于图形用户界面(GUI)和鼠标的出现,使得人机交互变得更加的直观,交互效率进一步提高。用户图形界面以其所见即所得的特性大大减少了用户记忆信息和输入信息的负担。另外,视窗式的交互界面不仅将人与计算机交互的区域从一维提高到二维,大幅增加了界面的信息容量,而且使得计算机的信息输出方式由串行改为并行,更加贴近了人类自然的信息处理方式。1.2 交互技术发展方向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往往是由新的计算机设计理念驱动的。例如,一般认为,“文本交互界面和图形化用户界面的出现,其技术动机是为了适应多通道批处理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的要求” 计算机的心智操作系统之哲学原理p21。因此,我们展望未来的人机交互技术,也必须从新的计算机设计理念处着手。1.21 虚拟现实技术1965年,麻省理工大学(MIT)的伊万萨瑟兰(I. Sutherland)在其研究生了论文中提出了虚拟现实的技术思想。他指出:“可以把电脑现实屏作为通往虚拟世界的一个窗口,通过窗口,人们可以看到一个虚拟世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是让那个虚拟世界看起来真实,在其行动中真实,感觉的向真实一样。” 陈敬全:虚拟现实技术与人类认识能力的提高,科学2003年第一期,第XX页。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三维显像技术的提高和一系列感官输出技术的出现,虚拟现实的思想在技术领域展开了大量的实践研究。与虚拟实在相联系的另一个概念是“赛博空间”。首先提出这一概念的学者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认为,赛博空间是一个人和设备可以在其中交互的虚拟空间。所谓赛博空间,张怡教授认为“远程显现虽然实现了虚拟实在的虚拟出场,它能够让主体执行远程操作。但是虚拟出场要能够实现,还需要特定的空间。在虚拟技术中,人们通常把虚拟实在出现的空间成为赛博空间。” 张怡:虚拟实在论,现代科技与哲学思考第141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出版,。 。虚拟现实技术也称为虚拟环境(Virtual Enviroment)、合成环境(Synthetic Enviroment)或远程显现(Tele-presence),它在技术上基于计算机强大的计算功能,配合数字头盔、数据手套等三维跟踪装置。一方面,人的行动以数据的形式输入计算机;另一方面,计算机则输出视觉、触觉等感觉信号,为人模拟出一个具有感官真实性的虚拟世界。美国学者迈克尔海姆(Michael Heim) 认为,虚拟现实技术具有三个重要特征:第一,沉浸感(Immersive),它必须使人真正感觉到身临其境;第二,互动性(Activity),计算机必须及时的处理人通过行为、情感等方式输入的信息,并及时输出反馈,人机界面之间需要有强烈的互动关系;第三,实现远程显现的信息强度(Information intensity)。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79页。虚拟现实是一种认识主体在感觉意义上的现实世界,它的实现依赖于人在其中能否有真实的感觉,进行真实的操作。交互界面在虚拟现实中扮演了一个关键性的角色。虚拟哲学家迈克尔海姆指出:“界面指的是一个接触点,软件在此把人这个使用者和信息处理器连起来。这可是个神秘的、非物质的点,电子信号在此成了信息。正是我们与软件的交互作用,才创造出界面。” 迈克尔海姆:从界面到网络空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年出版,第79页。1.22 普适计算如果说虚拟现实技术力图将人带入一个虚拟的计算世界,那么普适计算技术则力图将计算广泛的嵌入(Embed)我们的现实世界。1988年施乐(Xeroc)公司的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Palo Alto Research Center, PARC)首先开始进行普适计算(Ubiquitous Computing)的研究。PARC的领导者马克威瑟(Mark Weiser)认为,普适计算最核心的特征是深度的嵌入式计算。未来,智能设备将广泛嵌入我们的生活,并成为我们生活环境的一部分。所谓深度的嵌入,包括两层涵义:其一,是智能设备的广泛性。威瑟认为,随着计算机硬件成本的降低和计算性能的提高,未来的计算机将可能与我们生活所及的一起事物相结合,并且通过网络彼此相连;其二,是不可见性。真正好的工具是那种处在我们意识之外的工具,当我们使用这种工具时,我们的注意力将集中在任务而非工具上。在威瑟眼里,文字技术和电技术就完美的结合了“广泛性”和“不可见性”这两个特点。今天,从书刊、报纸到广告路牌再到互联网,文字已经无处不在,但这些文字却并不会强求我们的注意,而是在我们的一瞥之间传递信息。电也是一样,我们生活中几乎所有设备都是需要点,我们的房间里、汽车里、电脑里布满了电线,但电只是默默的驱动着这些设备而很少引起我们的注意。威瑟认为,未来的智能设备将像电和文字一样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安静技术(Calm Technology)。近几年,计算机技术沿着普适计算的方向出现了一大批新技术和新概念,例如蓝牙、无线网络、移动数字终端、云计算、数字城市等等。特别是,近两年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和苹果公司的成功,使得人们越来越关注九十年代威瑟的工作。甚至有人指出,乔布斯对苹果公司的发展规划就是照搬了威瑟对普适计算技术的预言。 关于乔布斯思想渊源与威瑟普适计算概念的关系,请参见博文乔布斯与普适计算,/34483。笔者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在今天网络和智能设备在数量和存在的广泛性上几乎已经是无处不在了,但这种普适性却并不是嵌入式的,还没有变为我们生活中不可见的一部分。用户使用智能设备时,虽然不再用学习那些难懂的计算机语言,但是还要进行复杂的交互操作。1.23 新技术背景下的人机交互界面不是任务,它本身并不是我们行动的对象,而是隔在我们和任务间的一道墙。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不幸。在我们行动的现实情境中,迫于某种压力或约束,我们必须要把自己的一部分心智和精力,放到各种复杂的界面与操作过程之中,因而占用了人们许多的注意力,偏离了人的本位需求,降低了互动效率。虚拟现实和普适计算虽然看似两种完全相反的设计理念,但对未来人机交互的要求却是相同的。他们都力求使交互界面消隐在我们的行动中。在消隐界面的要求下,大量新的交互理念被提出来,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兴的或正在处于试验阶段的新技术。可穿戴的交互技术和基于手势识别技术是这些新技术中较为典型的代表。可穿戴交互方式通过将输入输出设备与人日常穿戴的服装、饰品相结合,使用户在日常行动中随时随地与智能设备互动。与今天常见的基于视窗的交互系统不同,可穿戴计算式一种自适应的人机交互方式,它通过一定的算法自动获取用户行动模型,主动与用户行为相适应。它能够动态适应当前用户和当前任务,为用户提供与手边任务和用户背景知识相关的信息,减少信息过载,辅助用户快速达到目标。谷歌公司于2012年4月发布的一款“拓展现实”眼镜Google Project Glass(如图1)是这一技术的典型代表。图1: Google Project Glass谷歌眼镜包括了一条可横置于鼻梁上方的平行框架、一个位于镜框右侧的宽条状电脑,以及一个透明显示屏。这款高科技眼镜拥有智能手机的所有功能,镜片上装有一个微型显示屏,用户无需动手便可上网冲浪或者处理文字信息和电子邮件,同时,戴上这款“拓展现实”眼镜,用户可以用自己的声音控制拍照、视频通话和辨明方向。基于手势识别的人机交互是一种符合人类行为习惯的交互技术。计算机通过传感器识别人的手势,实现人机互动。近年来,这一方式在技术和理论两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发展。今天已经成型的手势识别技术大体有三种方式:1. 基于手套的识别 :这种技术奖传感器置于数据手套内部,通过其扫描分析用户的手势动作。用户通过挥动手指,就可以选择屏幕上的物体。G-Speak技术是基于手套的识别典型代表。2. 基于表面的识别 : 这种技术的传感器位于智能设备的屏幕下端,用户通过触摸屏幕输入信息。今天的智能手机触摸屏就是这种方式的典型代表。3. 基于摄像头的识别: 基于摄像头的识别,智能设备通过摄像头扫面用户手势动作,经过一定的算法分析,将用户的手势图像转化成特定的输入信息。这一技术今天在游戏机领域已经获得了广泛的发展。除此以外,还有很多新的交互理念,如Tangible User Interface,The Workaday World,Attentive environments 在维基百科收录了许多最新的交互理念,请参见维基百科“交互范式”词条,/wiki/交互范式。等等,这些理念的核心价值都与在于走向自然化的互动。在新的理念指导下,计算机越来越走出用户的视野,界面将消失在我们的行动中。新的理念需要新的理论指导,本文的动机正是要讨论传统人机交互理论是否适应新的交互理念。 2 认知范式下的人机交互理论在商业计算机的早期阶段,硬件设备价格昂贵且速度很慢,计算机时间(Computer Time)相比于用户时间要宝贵得多。因此传统的人机交互手段,机器始终是人机交互的中心,目的是更有效率的利用计算机。用户不得不迁就和适应机器的输入、输出方式。这样,用户就必须花费大量时间去学习如何操作机器。但在计算机高度普及,硬件设备性价比快速提升的今天,这种方式显然已不再经济。在新的条件下,迫切需要机器回归工具的客体地位,而让人占据人机关系的中心点。关于人机间交互关系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人机交互的研究范式形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专门从事人机交互技术和理论研究的美国学者保罗多罗希(Paul Dourish)认为,传统人机交互理论有两条理论线索:其一,是计算机科学、认知科学背后的心智计算理论(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其二,是社会学、人类学及哲学领域关于人的行动的理论。 Paul Dourish(2004). Where the Action is The Foundations of Embodied Interaction . The MIT Press: 59. 在本章中,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下认知科学背后的心智计算理论和西方心灵哲学关于行动的讨论,并据此带出基于人的行动的计划模型(Plan Modal)的传统人机交互理论。2.1 心智的计算理论心智的计算理论(Computational Theory of Mind)是认知科学、人工智能、认知心理学(包括认知主义和联结主义)背后的共同假设。这一理论框架的成型与发展与许多科学和哲学理论有关,比如图灵测试、功能主义、物理符号系统思想。1950年图灵发表的计算机器与智能一文中,给出了的关于如何判定计算机是否有智能的方法。其基本思想是,在与被试一问一答的互动中,如果计算机能够表现得像真人一样,成功欺骗被试者,那么就可以判定该计算机具有了人类的智能。尽管很多科学家和哲学家并不认为人的思维等价于计算,甚至图灵本人也从未表达过这一观点,但图灵测试的设想却已经它打破了智能与人类大脑的稳固联系。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希拉里普特南 (Hilary Putnam) 率先提出了心灵的计算理论。在1960年出版的心灵与机器一书中,普特南探讨了心灵与图灵机类比的问题。在文中普特南指出,普适图灵机是一种抽象机器,他在物理上几乎有无数种可实现方式。在1967年的论文心理状态的本质中,普特南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并不等同于大脑的物理化学状态,而是一种功能状态,这种状态可以在多种物理装置上实现。我们看到,既然通用图灵机和心理状态都是多重可实现的,并且心理状态只是大脑实现的一种功能,那么我们就有理由假设通用图灵机能够实现人的心理状态。认知科学家哈尼什在心智、大脑与计算机一书中将心智的计算理论归纳为两个论题 R.M.哈尼什:心智、大脑与计算机,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第8页。:1. 认知状态是具有内容的计算心理表征的计算关系。2. 认知过程(认知状态的改变)是具有内容的计算心理表征的计算操作。这一论题的核心假设是,将思维理解为心智中的表征结构以及在这些结构上的计算操作,而这种表征既可以是一定的数据结构(心智的数字计算理论),也可以是神经元特定结构(心智的联结计算理论)。2.2 关于行动的哲学讨论关于行动的研究,在西方心灵哲学领域内已经形成了一个专门的分支,即行动哲学。这一领域关心的问题之一就是究竟什么是行动?我们虽然可以将行动简单理解为一个人有目的的行为,但这样的回答显然太过粗略。这一领域哲学的研究者们按照一个行为中行为主体所投入的意识、目的、计划的程度,将广义的行动分为四个层次:1. 无意识行为(involuntary Behavior)2. 有一定目的导向的活动(Goal Directed Activity)3. 意向行为 (Intentional Action)4. 自主的行动(Autonomous Acts)他们认为,一个有目的的行动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行为主体对他的行为必须有直接的控制(Direct Control of Behavior)。所谓直接的控制行为,斯坦福哲学百科给出了一个较为简单的理解,稍作整理可以表述为:“如果某个行为A,组成了一个行动Fing,并且A由一个目的to be Fing引起,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且时时都由这个意向引导,那么我们说行为A是一个被直接控制的行为。”本段文字翻译自斯坦福哲学百科词条“Action”. 原文请参见网址: /entries/action/例如,我抬起手去拿杯子,那么“我抬起手”的动作就是由“拿(to be catching)杯子”引起,并且在整个活动中都有这个目的所引导。那么“我抬起手”这个动作就是一个被直接控制的行为。很多哲学家认为,这样的理解虽然符合直觉,但却太弱了。考虑如下一个情况:如果一个人用他活动的左手引导着他麻木的右手移动,那么我们一般说是左手的动作真正的行动,而右手不是。右手的运动只是左手引导的结果,这好比一个人开灯的行动导致灯光亮起来是一样的。行动主体直接控制的是左手的运动而不是右手的运动。但是在这一情况中,右手的运动也是满足上述关于行动的条件的。阿尔弗雷德梅里(Alfred Mele,1992)在文章The Springs of Action中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并修正了这一定义。他认为,我们可以规定引导行动的意向必须近距离的(Proximally)引起和维持行为A。也就是说,它规定了引导行为A的意向to be Fing,不能通过另一个同时的行为A*间接地作用于A。这种限制虽然可以成功的排除掉许多反例,但似乎又太强了,比如我们四肢的运动都是间接通过肌肉的伸缩导致的,而肌肉的伸缩又是神经系统作用的结果。根据这样一个定义,我们的大多数身体行为都很难认为是我们意向的直接结果。霍恩斯比(Hornsby)认为,真正的行动不是行动主体身体的移动(Movements of an Agents Body),而是行动主体移动了他的身体(Moving of His Body)。身体的移动只是主体移动他的身体的结果。这样,对于我们的身体行为,可以认为我的意向导致了我移动我的身体(Moving of My Body),而不是导致了我身体的移动(Movement of My Body)。也就是说,我外在表现出来的身体的移动对应alfred定义中的行为A虽然并不是我意向的直接结果,但我可以说这个意向产生了某种内在的效果行为A*正是这个内在的行为A*,而不是A才是我的行动。除此之外,“直接的”这一要求还会引起另外一个问题,如果某一个行为A是由A*因果引起的,那么它们就不可能同时都是我的行动。有些哲学家(例如塞尔)认为,意向具有因果传递性,他说“根据意向因果性的传递性,我们可以说,在先意向既因为了行动中的意向,又引起了这项行动。“ 塞尔,意向性-论心灵哲学,p96另外一些哲学家(例如霍恩斯比)则认为,我们移动腿的行动是由我们试图去移动腿这个意向引起和维持的,并且,这种“试图”本身也是一个行动。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戴维森提出:“If a person Fs by Ging, then her act of Fing = her act of Ging.”本段文字节选自斯坦福哲学百科词条“Action”. 原文请参见网址: /entries/action/这一命题不太好翻译,在这里只能稍作解释,根据戴维森的解释,F和G都是动词,表示主体的某个行为,如果一个人通过某个行动G(Ging)来达到某个目的F (Fs) ,并且这个目的不是某种状态而是我的某种行动,那么我的这个行动F (Fing) 就等价G (Ging) 这个行动。我们可以引用戴维森本人给出的例子加以说明。戴维森让我们设想如下情景:假设有一个人通过照亮屋子来恐吓一个窃贼(alerts a burglar by illuminating a room),为了照亮屋子他打开灯(turning on a light),为了他开灯他按动了开关(flipping the switch)。在整个的情境中,他的恐吓窃贼的行动,等于他打开灯的行动,等于他按动开关的行动。2.3 行动的意向性视角2.31 行为与行动关于行动的哲学讨论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区分行为(behavior)和行动(action)。对于二者的差别。对于什么是行为,虽然从生物学到心理学再到社会学不同学科因为关注的重点不同,所以对行为的定义略有差别,但并不存在太大的争论。根据行为主义的定义,行为是可以被描述和解释而不涉及任何心理事件或任何内部的心理学过程。 本段文字翻译自斯坦福哲学百科词条“Behaviorism”. 原文请参见网址:/entries/behaviorism/虽然当代心理学表明主体的很多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过程参与但我们将这些心理过程抽象掉,只保留主体表现出来的纯客观的动作和变化。在另一方面,关于什么是行动则存在太多的争论。我们清楚的是,“行动”这个词指称的一定是行为和那种引发并维持和影响着行为的心理过程组成的整体。正如维特根斯坦所问“如果从我举起我的手臂这一事情中抽掉我的手臂往上去了这一事实,那留下的是什么。“从前面的文献综述中我们看到,西方行动哲学研究者们定义一直希望给行动一个准确而又不失常识的定义,但却一直没有取得成功,其最重要的困难就在于很难准确把握这一心理过程。一个出自常识的观点是行动是有目的的行为。欧内斯特内格尔(Ernest Nagel)在科学的结构中说:“在许多研究部门中,尤其是虽然不完全是,在生物学和人类事物的研究中,说明采取这样的形式:或者指明一个单元在维持或实现它所属的系统的某些特征方面所履行的一个或多个功能,或者阐明一个行动在导致某个目标中所起的工具作用。我们往往吧这种说明称为功能说明或目的说明。” 欧内斯特内格尔:科学的结构,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出版,第231页。虽然内格尔认为,那些被目的说明所解释的事物和活动不全是有意识参与的,但它们是否是行动仍是存在争论的。哈利法兰克福(Harry Frankfurt) 认为,动物很多行为都是有目的的,这样的行为在一个很低的层次上可以认为是一种主动的行动。例如,当一个蜘蛛爬过桌子,蜘蛛控制着它的腿的动作,腿的动作有将它从一个地点移动到另一个地点,这样的移动行为对于蜘蛛来说显然具有一个目的。我们很难用如此简单的一个条件判其是否是行动。笔者认为,引起这样争论的一个原因是,目的这个词所涵盖的意义太广。它既可以指称某种无意识参与的目的论(Teleology)意义上的目的,也可以指称人的意图,这种目的则是一种有意识参与的目的。行动哲学的研究者一般用“Intention”来表示行动背后的心理状态。罗伯特索克拉夫斯基认为,“Intention”这个词有两层含义,它的日常意义是“意图”或“目的”,例如“他买了一些木材的意图是要建一栋小木屋”,而在现象学语境下的意义则是“意向” 罗伯特索克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年出版,第8页。在塞尔的著作Intentionality: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Mind一书的中译本中(上海世纪出版社出版),刘叶涛将Intention一词翻译为意向。笔者认为这样的表达是否准确虽然有待证明,但在本文中确实一定的便利性。这是因为,首先,本文关心的重点是人的有意识的行动,“意向”一词表达的是意识的指向性,因而一般的说,任何意向状态都是一种有意识的状态;其次,用“意向”来描述行动,更便于我们将行动放到意向性理论中进行考察。2.32 行动与意向塞尔认为在行动具有两个成分,其一是意向性的心理状态,其二是作为这种心理状态意向对象的事件,或者说人的行为。行动中的心理状态又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行动的在先意向(prior intention),其二是行动中的意向(intention-in-action)。我们一般用“我要做A”或“我打算做A”来描述在先意向,用“我正在做A”来描述行动中意向。聊在先意向、行动中意向和动作是一个最完整行动中的三个组成部分,一个行动可以缺少在先意向,但不能缺少行动中意向。例如,我再投入的思考问题是不自觉的起身散步的情况中,我的散步是我的一个意向行动,但这个行动中我们不必要对它形成一个在先意向,我只是如此行动而已。一个行动不仅需要这三个组成部分,并且他们之间必须就有恰当的因果关系,它们的关系是“在先意向引起行动中意向,行动中意向引起动作。根据意向因果性的传递性,我们可以说,在先意向既引起了行动中的意向,又引起了动作”。 塞尔:意向性论心灵哲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仅仅对行动做如此说明,我们仍会面对前文综述中提到的种种问题。例如在我的右手拖着我麻木的左手移动的情况中,我既有在先意向“我希望我的左手移动”,也有行动中的意向,即左手移动的动觉,并且他们是以恰当的因果顺序发生的,只不过因果链的末端是右手作用于左手,而不是左手的肌肉作用与左手。这里我们需要借助塞尔的“行动的描述层面”和“因果自指称”的概念。塞尔认为,一个意向行动是一个行动意向的满足条件。行动意向对其满足条件的要求是,它必须是因果自指称的,也就是说我的行动必须是因为我的意向而做出。塞尔认为从因果性的角度考虑,一个事件序列可以引起无数的因果效应,我们可以对某个行动事件做不同层面的描述,其中有的是意向行动、有的是无意向行动还有与我无关的物理效应。“设想我的狗正绕着花园追逐一个球,它正在做着追球的意向行动以及撕扯半边草坪的无意向行动。”在这个情境中,狗的行动是追逐一个球,而他的行为却因果的引起了撕扯草坪的效果,甚至无数的其他物理效果,比如改变了它在地球上的地理位置,甚至是引起了美国西海岸的一场热带风暴。但是,在这一系列的因果链中,只有追逐球是狗的行动,因为其他的因果效应并不满足意向行动的因果自指称要求。在抬起左手臂的例子中,我的确有一个抬起左手臂的在先意向,但我的在先意向引起的行动中的意向却是,我的右手臂拖着抬起我的左手臂。换句话说,我的身体做出的全部行为是,我的右手臂拖着抬起我的左手臂,而我的这个行为必然全部被我行动中的意向表达,也就是说我必然具有关于这整个事件的身体体验, 因此,我行动中的意向必然是,我的右手拖着抬起我的左手,而不是我抬起我的左手臂。因此在这个场景中我确实做出了一个行动,但却不是抬起左手臂的行动,而是右手拖着抬起左手臂的行动。2.4 认知范式下的人机交互理论埃格里(Agre)认为:技术领域的研究往往是围绕一些隐喻展开的,这些隐喻为技术提供有价值的问题并给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在经过了认知主义的革命后,人机交互领域普遍采纳了认知科学的隐喻,将人机交互的过程看做人和计算机间信息的交换。 Agre, P. E(1997).Computation and Human Experien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转引自Steve Harrison, Phoebe Sengers, Deborah Tatar(2001). Making Epistemological Trouble: Third-Paradigm HCI as Successor Science. Interacting with Computers: 2. 图灵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人工智能和认知科学的发展,在今天也是人机交互技术的核心隐喻。从某种意义上说,图灵测试的问答模式可以说是第一个人机交互的抽象模型。虽然今天的技术实践并不是要设计出像GPS(通用问题求解系统)这样的智能系统,而是要设计出更加智能的CA(计算机辅助)系统,但是人工智能背后的认知主义的理论假设作为一种隐喻却被延续了下来。从一个不太严格的角度看,人机交互领域的大多数技术专家持一种强人工智能(Stro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或计算功能主义(Computational Functionalism)的观点 这里将强人工智能与计算功能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版企业员工特殊技能培训借款协议
- 2025年度客运服务人员劳动合同样本
- 2025版旅游产品居间服务合同范本
- 二零二五年度海外房产购置咨询合同
- 2025年度户外拓展训练赛事策划与服务合同
- 2025年度房地产抵押合同:文化旅游地产贷款范本
- 2025版动物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与购销合同
- 2025返聘合同:返聘法律顾问企业法律事务合同范本
- 2025版旅游度假村开发甲方投资合同条款
- 二零二五年度绿色生态环保项目环境行政合同
- 2025年R1快开门式压力容器操作考试100题及答案
- 2025年中国离心式冷水中央空调行业市场深度分析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滴灌通收入分成协议合同
- 园区建设保障房管理办法
- 2025入党培训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至2030机场运营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前景趋势与投资报告
- 遂宁市射洪市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真题2024
- 智慧工会平台管理办法
- 合作共建园区管理办法
- 2025年广东省中考英语试卷真题及答案详解(精校打印版)
- 2025年通 用技术集团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