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建材实验指导书范文 建筑材料实验指导书目录实验 一、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实验 二、水泥初终凝时间测定实验 三、水泥胶砂试件的制作和养护实验 四、水泥胶砂强度测试实验 五、混凝土拌合物和易性试验实验 六、维勃稠度实验实验 一、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测定 一、实验目的水泥的用水量直接影响着水泥的安定性和凝结时间,为了消除试验条件的差异,有利于结果的分析,我们采用标准稠度时的用水量来进行测定。 标准稠度用水量可用“调整水量”和“不变水量”两种方法中的任一种来测定。 如两种方法有矛盾时,以“调整水量”为准。 本实验采用标准为1346 二、实验仪器设备净浆搅拌机(图11)、标准稠度测定仪(图12)、天平、量筒图11图12 三、实验步骤 1、实验前必须检查测定仪的金属棒能否自由滑动,试锥降至椎模顶面位置时,指针应对准标尺零点。 搅拌机应运转正常。 净浆搅拌前,先用湿布将拌和用具擦抹一遍。 2、将称好的500g水泥试样倒入搅拌锅内。 用量筒量好拌和用水(采用不变水量法时,用水量为142.5ml,准确至0.5ml。 如用调整水量方法,拌和水按经验确定。 ) 3、拌和时,先将装有试样的锅放到搅拌机锅座上的搅拌位置,开动机器,同时徐徐加入拌和用水,慢速搅拌120s,停拌15s,接着快速搅拌120s后停机。 4、拌和完毕,立即将净浆一次装入锥模中,用小刀插捣并振动数次刮去多余净浆,抹平后,迅速放到测定仪试锥下面的固定位置上。 将试锥降至净浆表面,拧紧固定螺丝。 将测定仪的刻度对零,然后突然放松固定螺丝让试锥沉入净浆中,直到停止下沉时,记录试锥下沉的深度S。 5、用“调整水量”方法测定时,以试锥下沉深度为28mm2mm时的拌和用水量为标准稠度用水量(P),以水泥质量百分数计。 如超出范围,须另称试样,调整水量,重新试验,直至达到28mm2mm时为止。 6、用“不变水量”方法测定时,根据测得的下沉深度S(mm),可按以下经验公式计算标准稠度用水量P(%):P=33.40.185S当试锥下沉深度小于13mm时,应用“调整水量”法测定。 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实验报告姓名班级实验日期年月日水泥品种水泥标号水泥称量g拌合用水mL1试锥下沉mm用水量%水泥称量g拌合用水mL2试锥下沉mm用水量%水泥称量g拌合用水mL调整水量法3试锥下沉mm用水量%水泥称量g拌合用水mL不变水量法试锥下沉mm用水量%检验人备注 4、水泥凝结时间试验实验 二、水泥初终凝时间测定水泥浆的凝结时间有初凝与终凝之分。 初凝时间是指从水泥加水到开始失去塑性的时间,而终凝时间是指从加水到完全失去塑性的时间。 凝结时间的快慢,对施工方法和工程进度有很大的影响,所以要进行凝结时间的测定,以检验其是否满足混凝土施工所提出的要求。 主要仪器设备与“水泥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相同,仅将水泥净浆稠度测定仪的试锥取下,换上直径为1.1毫米、长50毫米的试针;净浆改用圆模(上部内径65毫米、下部内径75毫米、高40毫米)盛装(如图)。 试验步骤测定前,将圆模放在玻璃板上,并调整仪器,使试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标尺零点。 称500克水泥,加入标准稠度用水量,按“标准稠度用水量试验”相同的方法拌制净浆。 将拌制好的净浆,立即一次装进圆模,振动数次后刮平,然后,放入养护箱内。 测定时,从养护箱中取出盛有净浆的圆模,置于试针下,使试针与净浆面接触,拧紧螺丝。 然后突然放松螺丝,让试针自由沉入净浆,观察指针读数。 最初测试时,应轻轻扶持金属棒,使其徐徐下降,以防试会撞弯。 但初凝时间,仍必须以自由降落测得的结果为准。 临近初凝时,每隔分钟测试一次;临近终凝时,每隔分钟测试一次。 每次测试不得让试针落入原针孔。 每次测试完毕,须将盛有净浆的圆模放回养护箱,并将试针擦净。 测试过程中,圆模不受振动。 试验结果处理自加水时起到试针沉入净浆中距圆模底玻璃板毫米时止,所经历的时间为初凝时间。 自加水时起到试针到试针沉入净浆中不超过.毫米时止,所经历的时间为终凝时间。 实验 三、水泥胶砂试件的制作及养护 一、实验目的水泥胶砂试件的制作和养护,是为了对水泥的强度检测做准备工作,试件制作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后一步的测试工作。 所以,必须认真做好这项实验。 本实验采用标准为GB775 二、实验仪器设备双转叶片式胶砂搅拌机(图21)、振动台(图22)及试模(图23)、下料漏斗(图24)、天平、量筒等。 三、实验步骤 1、试件擦净,四周模板与底座的接触面上应涂黄油,紧密装配,防止漏浆,内壁均匀刷一层机油,以便脱模。 2、每成型三条试件,须称量水泥540g,标准砂1350g。 拌和用水量为硅酸盐水泥、普通水泥和矿渣水泥各为238mL;火山灰水泥和粉煤灰水泥各为248mL。 3、胶砂搅拌时,先将称好的水泥与标准砂倒入搅拌锅内,开动搅拌机。 拌和5s后徐徐加水,2030s加完。 自开动机器起搅拌180s5s停机,将粘在叶片上的胶砂刮下,取下搅拌锅。 4、在搅拌胶砂的同时,将试模及下料漏斗卡紧在振动台面中心,将搅拌好的全部胶砂均匀地装入下料斗中,开动振动台,胶砂通过漏斗流入试模的下料时间应为2040s(下料时间从漏斗三格中的两格出现空格时为准),振动120s5s后停止。 下料时间如在2040s以外,须调整漏斗下料口的宽度,或用小刀插动胶砂,以加速下料。 5、振动完毕,取下试模,用刮平刀轻轻刮去高出试模的胶砂并抹平,在试件上编号,编号时应将试模中的三条试件分在两个以上的龄期内。 6、试件编号后,将试模放入养护箱进行养护,养护箱的温度为203相对湿度大于90%。 7、试模在养护箱中养护24h3h后取出脱模,脱模时应防止试件损伤。 对于硬化较慢的水泥允许延期脱模,但须记录脱模时间。 8、试件脱模后,立即放入水槽中养护,养护水的温度应为202,试件之间应留有间隙,水面至少高出试件2cm,养护水每两周换一次。 实验 四、水泥胶砂强度测试 一、实验目的水泥胶砂的强度,是反映水泥硬化到一定龄期后胶结能力大小的一个重要指标。 它是确定水泥标号的依据。 本实验采用标准为GB17785 二、实验仪器设备抗折试验机(图31)、液压式压力试验机(图32)、抗压夹具等。 三、实验步骤(一)、抗折强度测定 1、认识了解抗折机,接通电源,查看是否通电。 然后游码对零,调整大、小平衡鉈,使杠杆平衡,并固定。 2、各龄期试件必须在规定的时间(3d2h、7d2h、28d3h)内从水槽中取出,进行抗折强度测定。 测定前须擦去试件表面的水份和砂粒,清除夹具上圆柱表面粘着的杂物。 3、将试件放入夹具内(侧面与圆柱接触)。 调整试样下的手轮,使杠杆扬起4?8?的角度。 4、按下启动开关,机器开始工作,加荷速度为50N/s5N/s,直至试样折断,自动切断电机的电源。 5、读出游码上红线与标尺上所对应的数据F或?v,(标尺上部为单杠杆时的数值,下部为双杠杆时的数值)。 6、按下式计算抗折强度,精确到0.01Mpa。 ?v=3F L/2b2=0.00234F式中?v抗折强度(Mpa)F破坏荷载(N)L支撑园柱中心距(100mm)b、试件面的宽与高均为40mm。 当采用150双杠杆时,系数0.00234须乘以50,即0.117。 7、取三条试件所侧强度值的平均值,并取整数作为抗折强度测定结果。 当三个强度值中有一个超过平均值的10%时,应予以剔除,以其余两个数值平均值做为试验结果。 如两个试件测定结果超过平均值的10%时,应重做试验。 (二)、抗压强度测试 1、认识了解压力机的工作原理。 接通电源,检查是否通电。 2、安装夹具,使其置于下予压板中心。 放入试样(侧面受压),转动手轮,调节上予压板,使夹具压板接近试件的位置。 3、通过滚花螺母调整玄线,使黑色指针对准刻度盘的零点,并使红色指针与黑色指针重合。 启动压机,松开回油阀,打开送油阀,运转几秒钟。 4、关闭回油阀,控制好送油阀。 当压板接触试件时,按50N/s的速度加荷。 观察指针,当黑色指针开始往回走时,表示试件已被压至极限。 此时,红色指针所指的就是所测的压力值F。 5、松开回油阀,卸去负荷,读准红色指针所指的数值F。 (用细弹簧时,读内圈。 用粗弹簧时读外圈)。 并予以记录。 6、按下式计算抗压强度,计算至0.1Mpa。 ?c=F/A=0.0004F式中?c抗压强度(Mpa)F破坏荷载(N)A受压面积46.25(cm2)。 7、将所测的六个抗压强度值中最大、最小两个值剔除,以剩下四个的平均值作为抗压强度的测定结果。 如不足六个时,取平均值。 不足四个时,应重做试验。 水泥胶砂强度实验报告实验 五、混凝土拌和物和易性试验班级姓名实验日期年月日水泥品种标号龄期d F N F N1?c MpaF N1?v Mpa2?c MpaF NF N3?c MpaF N2?v Mpa4?c MpaF NFN5?c MpaFN抗折强度3?v MPa抗压强度6?c MPa试验结果?v MPa试验结果?c MPa备注 一、实验目的混凝土由各组成材料按一定比例配合、搅拌而成。 混凝土拌和物的和易性是一项综合性的指标,它包括流动性、粘聚性和保水性等三方面的性能。 由于它的内涵较为复杂,根据我国的现行标准规定,采用“坍落度”和“维脖稠度”来测定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 这里先进行“坍落度”试验。 (本试验适用于坍落度值不小于mm,骨料粒径不大于mm混凝土伴和物)。 该实验采用标准是GBJ8089。 二、实验设备和仪器用金属材料制成的标准坍落度筒和弹头型捣棒(图41)、铁锹、直尺、镘刀、磅称等。 三、实验步骤 1、按比例配出g拌和材料,(如水泥.Kg;砂.Kg;石.7Kg;水.2Kg。 )将它们倒在拌板上并用铁锹拌匀,再将中间扒一凹洼,边加水边进行拌和,直至拌和均匀。 2、用湿布将拌板及坍落度筒内外擦净、润滑,并将筒顶部加上漏斗,放在拌板上。 用双脚踩紧踏板,使其位置固定。 3、用小铲将拌好的拌和物分三层均匀的装入筒内,每层装入高度在插捣后大致为筒高的三分之一。 顶层装料时,应使拌和物高出筒顶。 插捣过程中,如试样沉落到低于筒口,则应随时添加,以便自始至终保持高于筒顶。 每装一层分别用捣棒插捣25次,插捣应在全部面积上进行,沿螺旋线由边缘渐向中心。 在筒边插捣时,捣棒应稍有倾斜,然后垂直插捣中心部分。 每层插捣时应捣至下层表面为止。 4、插捣完毕后卸下漏斗,将多余的拌和物用镘刀刮去,使之与筒顶面齐平,筒周围拌板上的杂物必须刮净、清除。 5、将坍落度筒小心平稳地垂直向上提起,不得歪斜,提离过程约510s内完成,将筒放在拌和物试体一旁,量出坍落后拌和物试体最高点与筒的高度差(以mm为单位,读数精确至5mm),即为该拌和物的坍落度(如图42所示)。 从开始装料到提起坍落度筒的整个过程在150s内完成。 6、当坍落度筒提离后,如试件发生崩坍或一边剪坏现象,则应重新取样进行试验。 如第二次仍然出现这种现象,则表示该拌和物和易性不好,应予记录备案。 7、测定坍落度后,观察拌和物的下述性质,并记录。 粘聚性用捣棒在已坍落的拌和物锥体侧面轻轻敲打,如果锥体逐步下沉,表示粘聚性良好;如果突然倒塌,部分崩裂或石子离析,则为粘聚性不好的表现。 保水性当提起坍落度筒后如有较多的稀浆从底部析出,锥体部分的拌和物也因失浆而骨料外露,则表明保水性不好。 如无这种现象,则表明保水性良好。 实验 六、维勃稠度试验 一、实验目的混凝土拌和物的流动性是由它的稠度直接反映的,水灰比的大小决定了拌和物的稀与稠。 维勃稠度试验是测定混凝土稠度的一个常规测定方法,它适用于骨料最大粒径不超过40mm,维勃稠度在530s之间的混凝土拌和物的稠度测定。 测定时须配制拌和物约15Kg(与实验四的配制相同)。 本试验采用标准为GBJ8089 二、实验仪器设备维勃稠度仪(图51)。 它由振动台、容器、坍落度筒、旋转架、透明圆盘等组成。 三、实验步骤 1、把维勃稠度仪放置在坚实水平的基面上,用湿布把容器、坍落度筒、漏斗内壁及其他用具擦湿。 2、将漏斗提到坍落度筒的上方扣紧,校正容器位置,使其中心与漏斗中心重合,然后拧紧旋转架螺丝。 3、按“实验四”中拌和混凝土的方法拌好15Kg混凝土拌和物,并将它们经漏斗装入坍落度筒内。 装料及插捣的方法与“实验四”相同。 4、将旋转架螺丝松开,把透明圆盘、漏斗都转离坍落度筒,小心并垂直地提起坍落度筒,此时应注意不使混凝土试体产生横向扭动。 5、把透明圆盘转到混凝土锥体顶面,放松测量杆螺丝,使圆盘轻轻落到混凝土顶面,此时应防止坍落度的混凝土倒下与内壁相碰。 如有需要可记录坍落度值。 6、拧紧转动架的螺丝,同时开动振动台和秒表,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考点解析北师大版8年级数学上册期末测试卷及一套参考答案详解
- 房地产教育活动
- 传统媒体发展报告
- 房屋安全教育
- 2025年护理气道管理试题答案及解析
- 2026届河北省魏县第五中学高一化学第一学期期中达标检测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四川蓉城名校联盟化学高一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西省共青城市中考数学能力提升B卷题库【含答案详解】
- 橡胶胶管加工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社交电商通讯集成平台创新创业项目商业计划书
- 《研学旅行指导师实务》课件-第6章 基(营)地研学课程操作
- 膀胱炎护理课件
- 搅拌站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 插秧劳动指导课件
- 幕墙施工培训课件
- 2025年北京东城二中学英语八下期末联考试题含答案
- 2025届安徽省蒙城县英语七下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设备巡回检查管理制度
- 产房安全核查管理制度
- 阿尔茨海默症的护理
- (2025)公共基础知识考试试题附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