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反应及缓冲性能测定1.0.doc_第1页
土壤反应及缓冲性能测定1.0.doc_第2页
土壤反应及缓冲性能测定1.0.doc_第3页
土壤反应及缓冲性能测定1.0.doc_第4页
土壤反应及缓冲性能测定1.0.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业: 农资1202 姓名: 平帆 学号: 3120100152 日期: 2014.6.3 地点: 农生环B255 装 订 线实验报告课程名称: 土壤学实验 指导老师: 谢晓梅 成绩:_实验名称: 土壤反应及缓冲性能测定 同组学生姓名: 边舒萍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二、实验内容和原理三、实验材料与试剂 四、实验器材与仪器五、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六、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七、实验结果与分析 八、讨论、心得一、 实验目的和要求1. 了解土壤酸碱度的来源及意义;2. 掌握土壤酸度的测定方法。二、 实验内容和原理1. 土壤酸碱度是土壤重要的基本性质,在矿物质的转化、土壤养分的形态及其有效性、作物的生长和土壤微生物活动等方面可以为改良土壤、指导施肥提供依据。2. 土壤酸度是由氢、铝等离子引起的,分为:(1) 活性酸:土壤固相处于平衡时土壤溶液中的氢离子,可直接测定;(2) 潜性酸:吸附在土壤胶体表面的交换性氢离子与铝离子,只有转移到溶液中才会显示酸性。用中性盐或水解性盐把它们代换出来,再直接测定。pH4.54.5-5.55.5-6.56.5-7.57.5-8.58.5-9.59.5土壤酸碱强度强酸性酸性微酸性中性微碱性碱性强碱性表1 土壤酸碱强度分类标准1本实验采用水(KCl溶液)处理中性土壤(酸性土壤),以1:25土水比制成悬浊液,用pH计对土壤pH值进行测定,并探究土壤活性酸和潜性酸、土壤缓冲作用。三、 实验器材与仪器风干土样(取于余杭塘路施工旁,风干研磨细后过18目筛),实验步骤中以“中性土”代称。酸性土样(取样地点不清,红壤,土壤酸度较高)1mol/L KCl溶液、3.5%NaF溶液、0.1mol/L HCl溶液、去离子水;分析天平,100ml离心管,量筒,摇床,pH试纸,玻棒,土壤专用pH计。四、 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1. 土壤pH计校正:本实验采用两点法(标准液pH=6.89与pH=4.01)校正。2. 土壤的酸碱度(土壤水浸提pH的测定): 100ml离心管中加入m1(约10g)中性土样(18目)和25ml去离子水 摇床震荡5min土壤专用pH计测其pH03. 土壤活性酸与潜性酸的比较(1)活性酸 号:4g中性土+5ml去离子水 震荡5min测其pH记为pH1; 号:4g中性土+5ml KCl溶液 震荡5min测其pH记为pH2; 号:4g酸性土+5ml去离子水 震荡5min测其pH记为pH3; 号:4g酸性土+5ml KCl溶液 震荡5min测其pH记为pH4;(2) 潜性酸 向(1)中的 分别加入5滴3.5%氟化钠溶液摇匀静置分别测pH依次记为pH1、pH2、pH3、pH4。4. 土壤缓冲作用 号:1g中性土+5ml去离子水震荡静置测其pH5-1 0.1M盐酸2滴震荡静置测其pH5-2 0.1M盐酸再加2滴震荡静置测其pH5-3 号(空白):5ml去离子水震荡静置测其pH6-1 0.1M盐酸2滴震荡静置测其pH6-2 0.1M盐酸再加3滴震荡静置测其pH6-3;五、 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1. 土壤的酸碱度(土壤水浸提pH测定):m1=10.14g; pH0=8.172. 土壤活性酸与潜性酸的比较表2 土壤活性酸与潜性酸pH值土壤种类编号(n)样品重量(g)pHnpHn中性土14.128.478.4624.037.397.62酸性土34.083.854.8444.005.096.183. 土壤缓冲作用探究表3 土壤缓冲溶液对酸的缓冲作用样品编号(n)pH值pHn-1 pHn-2 pHn-3中性土57623空白6731六、 实验结果与分析实验1结果可得,土壤溶液pH0=8.17,在7.5-8.5之间,属于微碱性土,符合杭州紫金港校区周边土壤酸碱性情况。据此推测土样盐基饱和度较高;土壤中硝化细菌、固氮菌、纤维分解菌等均适宜在中性和微碱性环境中生存,因此推测该土壤固氮作用较好;氮、钾、硫的有效性较高,但活性铁、锰、铜、锌离子等有效性不高2。实验2结果(表2)可得,水浸提的微碱性土壤溶液pH1、pH3分别高于用KCl溶液浸提的pH2、pH4,可见两样品中含有一定的潜性酸,土壤胶体固液相界面双电层中的Al3+、H+被K+代出进入溶液,产生交换性酸3;在加入NaF后,由于氟化物中F-与Al3+络合形成稳定的化合物,因而对Al起到掩蔽作用,溶液pH回升,即表现为pHpH。其中,微碱性土试样的pH2=0.23(其中pH=pH-pH),远小于酸性土试样的pH4=1.09。这是因为,一方面F可以取代许多物质的OH而使之被释放进入溶液,另一方面是因为酸性土壤中含有大量非结晶铝、铁氢氧化物。实验3结果(表3)可得,在滴入2滴盐酸溶液后,空白样pH大幅下降而中性土样品的pH略微有改变;继续滴加2滴盐酸之后,空白样pH降至1,而土样pH在2-3之间。以上现象说明,在一定的范围内,土壤对酸碱特殊抵抗能力,减缓pH的变化,即土壤缓冲性。七、 讨论、心得1. 土壤活性酸与潜性酸实验中加入NaF的作用?土壤溶液中Al3+动态平衡和水解作用如下2。胶体Al3+Al3+(交换性铝)(土壤溶液中铝离子)本实验为掩蔽Al产生的酸性,需减弱Al的水解作用。加入的F-能与Al3+反应生成络合物六氟合铝酸钠Al3+6F-AlF63-从而降低Al3+浓度,使铝离子水解反应逆向进行,减少Al水解产生的潜性酸影响,从而实现Al的掩蔽。2. 土壤活性酸和潜性酸的相互关系?土壤潜性酸是活性酸的主要来源和储备,二者处于动态平衡之中,能实现互相转化:当土壤溶液浓度和组成发生改变时,活性酸可由于H+被土壤胶体吸附成为潜性酸,潜性酸也可由于胶体吸附的H+、Al3+被阳离子交换进入土壤溶液而转化成活性酸。土壤潜性酸要比活性酸多很多,相差起码3-4个数量级4。3. 土壤缓冲性的来源?本实验中指狭义上土壤缓冲性。土壤缓冲性是指其抵抗酸碱物质,减缓pH值剧烈变化的能力。土壤缓冲性机来源由以下几个方面:(1) 土壤胶体阳离子交换作用:土壤胶体上吸收的盐基离子如Ca2+、Mg2+的阳离子交换实现对酸的缓冲。土壤阳离子交换量越大,缓冲能力越大;盐基饱和度越高,对酸的缓冲性越好;盐基不饱和度越高,对碱的缓冲性越好。(2) 土壤溶液弱酸缓冲对:土壤中有多种弱酸及其盐类构成缓冲对,如CO32-HCO3-体系(主要存在于石灰性土壤中)、PO33-HPO32-H2PO3-体系以及其它有机弱酸及其盐类等能中和加入的酸碱。(3) 酸性土壤中活性铝或交换性铝对碱的缓冲作用:pH5时,Al以络合物AlH2O63-形式存在。当加入碱时,络合物中解离出1-2个水分子的H+中和OH-。此时带有OH-的Al不稳定与另一个相同的Al结合,如上反应式形成复杂络合物5。(4) 土壤中两性物质:两性有机物和无机物,如蛋白质、氨基酸、胡敏酸等。比如氨基酸,它的氨基可以中和酸,羧基可以中和碱,因此对酸碱都具有缓冲能力。实际应用方面,在评价灌溉土壤时必须考虑土壤缓冲性。碱性水灌溉土壤的后果取决于土壤中石膏含量多少,无石膏的土壤在弱碱性水灌溉时,碱化速率远大于有石膏土壤。此外,土壤缓冲性会引起改良土壤的不良作用,如在施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时产生“抗拒”,必须适当加大石灰使用量以达到改良目的。4. 土壤酸碱性的形成?土壤酸的来源于三个方面2:(1)土壤中H+的来源。由CO2引起(土壤空气、有机质分解、植物根系和微生物呼吸);土壤有机体的分解产生有机酸,硫化细菌和硝化细菌还可产生硫酸和硝酸;生理酸性肥料(硫酸铵、硫酸钾等)。(2)气候对土壤酸化的影响。在多雨潮湿地带,盐基离子被淋失,溶液中的氢离子进入胶体取代盐基离子,导致氢离子积累在土壤胶体上。东北地区的酸性土是在寒冷多雨的气候条件下产生的。北和西北地区的降雨量少,淋溶作用弱,导致盐基积累,土壤大部分为石灰性、碱性或中性土壤。(3)铝离子的活性作用。粘土矿物铝氧层中的铝,在较强的酸性条件下释放出来,进入到土壤胶体表面成为代换性的铝离子,其数量比氢离子数量大得多,土壤表现为潜性酸。长江以南的酸性土壤主要是由于铝离子引起的。而土壤OH-来源于土壤弱酸强碱盐的水解,碳酸及重碳酸的钾、钠、钙、镁等盐类。如Na2CO3、NaHCO3等;其次是土壤胶体上的Na+的代换水解作用。5. 我国土壤酸化情况与措施我国土壤pH一般在4-9之间,在地理分布上由南向北pH逐渐减小,大致以长江为界。长江以南地区大部分为可变电荷土壤,pH值低于5.5,为酸性和强酸性;北方温带地区土壤属于恒电荷土壤,多为中性或碱性,少数为强碱性,对酸化有一定的缓冲能力,但最近的研究表明,也有严重酸化的趋势。在南方,分布着大量的旱地红壤,这些土壤具有低pH,高铝毒,低阳离子交换量和低有机质等特征,并经历了严重的酸化过程,从而导致土壤的肥力下降,作物产量严重下降。以上表明,我国土壤的酸化问题非常严重。土壤的酸化会导致土壤颗粒表面盐基离子的损失,引起铝离子和有毒重金属的活化,造成土壤质量和肥力的下降,最终影响作物的产量。目前研究较多的酸性土壤改良剂主要有石灰、工业副产品、矿物和有机物料四大类,其中,生物炭6(Biochar)是生物质在缺氧和相对温度“较低”(700)条件下热解而形成的产物,一般含有60以上的碳。生物黑炭具有生物化学和热稳定性,可以将碳长期封存在土壤中,减少CO2的排放,缓解温室效应;同时生物炭拥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含有较高的碱度和pH,添加到土壤中可以提高土壤的pH、CEC和养分有效性,增加微生物的活性,降低铝的毒害,提高作物的产量。参考文献1 丁昌璞,龚子同;中国土壤(第二版)J;地球科学进展;1991.2 黄昌勇; 土壤学. 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Z000, 2000.3 章钢娅,张效年.红壤交换性碱和交换性酸的研究.关系J.土壤学报.2000(03)4 于天仁 主编.土壤化学原理M. 科学出版社, 19875 王维君,陈家坊,何群.酸性土壤交换性铝形态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