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eKaoYan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及其新理论PPT课件.ppt_第1页
FreeKaoYan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及其新理论PPT课件.ppt_第2页
FreeKaoYan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及其新理论PPT课件.ppt_第3页
FreeKaoYan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及其新理论PPT课件.ppt_第4页
FreeKaoYan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及其新理论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主要派别及理论 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符号相互作用学派及其新理论 1 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一 刺激 反应理论 stimulus reactiontheory二 模仿论 imitationtheory 三 社会学习理论 social learningtheory 四 社会交换论 socialexchangetheories 2 模仿论 模仿 imitation 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仿效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 米勒和多拉德N E Miller J Dollard 1941 提出 模仿可以通过刺激 反应关系与强化的概念来加以理解 认为人类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人际相互影响 模仿而习得的 都可以通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 模仿也是习得的 它在解释儿童如何学会社会行为和谈论时占有中心位置 模仿在维持纪律和遵从社会规范方面颇为重要 3 社会交换论 socialexchangetheories 社会交换论是霍曼斯等采用经济学概念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一种理论 霍曼斯 G C Homans 1958 哈佛大学社会学系主任 教授 美国社会学会主席 社会交换的观点形成于50年代末 60年代初 它的奠基之作是一篇论文和三部著作 即霍曼斯的论文 作为交换的社会行为 1958 成书于 社会行为 它的基本形成 1961 蒂博特与凯利 J Thibaut H Kelly 的 群体的社会心理学 1959 布劳的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 1964 4 社会交换论的三大直接来源 一是功利主义经济学 亚当 斯密的 国富论 及大卫 李嘉图 认为唯利是图是一般的人性 与人交易 理性地追求最大的物质利益 理性地选择那种代价最小但获利最大的行为 二是功能主义人类学 马林诺夫斯基的 西太平洋的航海者 1922 区别了物质与非物质交换 三是行为主义心理学 认为动物与人做出的全部行为要么为了获得报酬 要么为了逃避惩罚 5 基本观点 1 客观上存有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 如动物与人有寻求最大奖赏 快乐与尽少付出代价 避免痛苦的倾向 因此 人的特定行动受奖越多 就越会表现这种行动 如果一个或系列刺激越是在受奖时出现过 而目前的刺激越是和过去相似 人就越会表现出这种行为 但奖赏过多 也会使人感到餍足 其价值相对减小 这种行动也会减少 6 2 人的社会行为除服从这种规律外 还服从社会交换规律 如果一个人以行动带给别人以好处 并迫使对方做出互惠的行动 造成一种公平的关系和相互获益 那么这种相互作用的行为与关系就会得到继续与发展 否者就会减少 疏淡或停止 蒂博特与凯利 J Thibaut H Kelly 1959 还认为 人们彼此接近时 双方都感到得大于失 这种交往行为和关系便会保持下去 如果一方感到得不偿失 这种接近行为和关系就难以持续 公式 报酬 reward 代价 cost 后果 outcome 7 3 由此也引出了分配公平原则 principleofdistributivejustice 并为阿当斯 J S Adams 1965 沃尔斯特 E Walster 1978 等发展为公平理论 equitytheories 他认为 每人所得到收益 报酬 与他的投入 代价 遵循一定的比例 即收益越多 投入也越高 但在双方交往中 人若发现自己的收益与自己的投入之比与对方两者之比大致相同 则会认为实现了公平分配 心理上就比较平衡 交往也会继续 如果 他发现自己两者之比低于对方 则会产生抱怨或愤怒等消极情绪 并会采取 如减少投入 或中断交往 如果他发现自己两者之比远高于他所应得的或别人的 则会体验到内疚感 于是也会设法采取补偿行为 如将多得的拿出一部分付给对方或充公益之用 以保持心理上的平衡 8 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一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二 勒温的场论及群体动力学理论三 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9 一 格式塔学派的理论 1 总论2 早期代表人物 韦特海墨 M Wertheimer 1880 1943 苛勒 W Kohler 1887 1967 考夫卡 K Koffka 1886 1941 3 关于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认知理论 10 3 关于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认知理论 1 认为 个人的行为不是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孤立的简单的反应 也不是许多反射弧机械的总和 它是通过心理物理场 psycho Physicalfield 特别是认知活动的整合 integration 而作用的 考夫卡认为心理物理场包括环境与自我两个方面 环境包括地理环境 实际的环境 行为环境 意想中的环境 自我则是一个人以自己为中心 跟个人的需要 希望 认知 情绪与态度等心理活动密切关联的人格系统 11 2 不同的人在同一地理环境中往往采取不同的行动 这取决于他们的行为环境与自我两方面力量的交互作用 或称作 对象 自我 的关系 如 两个人在路上遇到一个暴徒 一个文弱作家 通过面相在心理物理场中形成一个可畏的或有威性的行为环境 自我意识 自己懦弱 若抵抗就吃亏 产生负诱发力 拳击师 自我是魁伟有力的人 行为环境 不堪一击的小人物不值得大惊小怪 产生正诱发力 给对方迎头一击 12 3 任何一种环境需要引起人的行为反应 都必须通过一种有组织的 通体相关的认知活动 认知是行为的先导与决定因素 所以应该把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重心放在认知活动方面 13 二 勒温的场论及群体动力学理论 勒温1 场论2 群体动力学简评 14 勒温 K Lewin 1890 1947 德国人 1933年移居美国 应用格式塔认知理论进行社会心理学 群体心理学 研究 并发展了场论 创建群体动力学的著名人物 先在德国后在美国任教 1945年 在美国的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创建了 群体动力学研究中心 从而推动美国社会心理学 特别是群体心理研究领域的发展 此外 他还培养了大批弟子 他的学生中的名人占一半是50 60年代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家 如 L 费斯汀格 D 卡特赖特 R 利皮特 W 怀特 A 赞德 H 凯利 A 佩皮通 15 1 场论 1 个体行为与个体的生活空间 LSP 16 E enviorment 由准物理 准社会和准概念的事实组成的心理环境 P 由I P和P M组成的人person I P 需要 欲望与意图等内部个人领域 P M 知觉运动区域 LSP Psychologicallifespace心理生活空间 由E和P构成 是一个心理动力场 17 通常 内部个人区域中的小区之间保持着平衡的紧张状态 如果内外刺激促使某一小区 如饥饿小区 的紧张度提高 平衡状态就会被打破 为了恢复平衡 就会在心理环境中寻求能满足需要的目标 和释放能量发动行为去达到目标 这种目标若能满足需要和减除紧张 就具有正诱发力 引起个体趋向 否则就具有负诱发力 引起拒斥 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外部环境通过人的自我状态 P 和心理环境 E 两种力量相互作用所构成的心理动力场而发生的 B F P E F LSP 即行为是人与环境的函数或是心理空间的函数 18 2 群体行为与群体的生活空间 E 准社会的心理环境P 许多人二者构成了群体的生活空间 由于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 相互渗透的交互作用 群体为满足共同的需要也在寻求与确定各种准社会的目标 于是便会出现各种能量的汇聚 冲突 平衡与失衡以及群体行为的趋向与拒斥等现象 即群体的心理动力场 个体在群体中生活 其行为不仅要取决于个人的生活空间 LSP 而且也受群体心理动力场 如人际关系 群体决策 舆论 气氛等 的制约 19 2 群体动力学 是勒温 1939 提出的 群体动力学是对群体中的动力现象 如领导与群体生活 社会风气与侵犯行为等现象开展的实验研究 基本观点 1 基于整体比部分重要的观点 认为群体作为一种由内在关系组成的系统 其影响力或作用远大于互不相干的个体 2 一个已建立的群体 团体 有共同的社会目标 价值标准 因此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纽带把各个成员凝聚在一起 使个体的动机和群体的目标混为一体 所以 引起群体变化而改变个体的观点或行为习惯比直接一个个地去改变个体要容易得多 只要群体价值观没有改变 就很难使个体放弃群体标准去改变原有的主见 20 实验 群体氛围对工作效率和个性的影响 民主型 放任型 专制型 领导方式对侵犯行为的影响 民主型 放任型 专制型 群体决策对个人态度 行为的影响 1947 专家演讲与说服 群体讨论 21 三 认知相符理论和一致性理论 1 认知相符理论2 一致性理论 3 认知 感情相符理论 22 1 认知相符理论 cognitiveconsistencetheory 是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或趋向性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麦克盖尔 W J McGuire 1960 首先提出认知相符的概念 23 实验 三段论式的命题 有内在的逻辑关系 你相信石油供应不会增加 你认为人们看来不会减少石油的消耗 你会期盼石油不足现象出现 被试对三个事件发生概率的判断常于理论上的概率值不相符 给了不相符的暗示 过10分钟到7天时间 他们在下次回答时就更接近理论值 他认为人有一种动力倾向 其信念 观点或态度如果与其它观点或行为有矛盾 只要他意识到 他就会自发地调整自己原来地观点 去与正常逻辑关系相符 24 在这一共同思想的基础上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展开了大量研究 形成了各自的理论 并统称为认知相符理论 包括费斯廷格 L Festinger 1957 的 认知失调理论 cognitivedissonacetheory 海德 F Heider 1958 和纽科姆 T newcomb 1961 的 平衡理论 海德和凯利 H H Kelley 1967 等人提出并发展起来的 归因理论 attributiontheory 及下面两种理论等 25 2 一致性理论 congmitytheory 和谐理论 是探讨与预测人在接受信息后为保持内部一致性而调整原有态度的一种理论 由奥斯古德和坦南包姆 C E Osgood P H Tennenbaum 1955 提出的 基本观点 该理论认为 人对于周围各种人和事物由于不同评价而有相同或相异的态度 这些态度之间可以是忽不相干而独立的 但如果态度对象中的一方发出有关另一方的信息 前者成为信息源后者成为信息对象 两者以及有关两者的态度就有了关联 26 例如 我敬佩我的老师 信息源 我喜欢打扮 我敬佩我的老师 老师喜欢打扮 我与老师一致 愉快 我敬佩我的老师 老师不喜欢打扮 我与老师不一致 冲突 不安或不快 调整对两件事的态度 27 人调整自己态度的过程是迅速完成的 自己并不明确意识到 这种态度的结果涉及三种变量因素 即个人对信息源的态度 个人对信息对象的态度 以及对信息源关于对象所作断言的态度 的方向 肯定或否定 和它们的强度 该理论假定 在调整态度的过程中各个因素都可能发生变化 其变化的总量与其相对的强度成反比 因此在调整态度时 虽然各种评价都有所改变 但一般不会去改变评价最强的因素 28 3 认知 感情相符理论 theoryofcognitiveconsistency 是一种关于人们总是试图使其认知与其感情相符的理论 罗森伯格 M J Rosenberg 1960 关于人们对对态度对象在感情上发生变化也会引起认知上的变化 提出了一项引人注目的论证 29 实验 获知白人被试对黑人 对种族偏离 对黑人与白人关系等的态度的综合陈述 催眠并告诉他们对黑人进入他们社区已有和先前相反的态度 醒后被试有关的认知紧随催眠中发生的感情而产生戏剧性的变化 这种分叉性的改变都是趋向于去减少不平衡 这种不平衡是由于诱使感情变化而造成与原认知不相符合而产生的 30 第三节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及其新理论 一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 阿德勒 荣格二 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文化学派别沙利文 霍妮 弗罗姆 埃里克森三 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舒茨W C Schutz 1958 31 一 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的主要理论 本能论 泛性论 无意识论 人格结构说 本我 自我 超我 阿德勒的主要理论 向上意志 补偿理论 社会兴趣理论荣格的主要理论 心理类型说 集体无意识说 32 向上意志 补偿理论 1907年 在 器官的低劣及其生理补偿 中 认为由于身体的某一方面的器官缺陷及由此而来的自卑 能够阻碍个人作用的正常发挥 摧毁一个人 但也能使人发奋图强 或通过竭尽全力发展有缺陷的器官 或通过发展能补偿这种缺陷的其他功能来实现补偿 1910年后 将理论重点转向心理低劣 即心理上的自卑感 追求优越和向上意志 33 社会兴趣理论 社会兴趣是指一个人与他人交往时产生感情和自居作用的一种固有的潜能 它不仅包括人们对所爱者和朋友的直接感情 而且包括了对现在和未来的全部感情 其形式多样化 一是平时乃至困难时与他人合作 帮助他人的准备状况 二是在与他人交往时保持着的给多于取的倾向 三是对他人的思想 感情 经验给予理解的能力 他认为大凡神经病 精神病 自杀 酗酒 性欲堕落 吸毒以及其他犯罪行为 都是由于缺乏相当程度的社会兴趣造成的 在人生历程中 每个人都面临着与社会兴趣充分发展有关的三大问题 职业任务 社会任务 爱情和婚姻任务 十分强调母亲在儿童社会化或社会兴趣的获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强调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对其社会兴趣的形成有重大影响 34 二 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文化学派别 沙利文 精神分析的人际关系理论霍妮 文化因素说弗罗姆 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埃里克森 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35 社会文化学派别的基本观点 这是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流派 部分精神病学家和精神分析理论家 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医疗实践的理论探讨中 开始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论 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说 强调文化 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作用 重视自我的整合和调节的作用 逐渐形成了新的学派 36 沙利文 精神分析的人际关系理论 强调人际关系 自称其理论为 精神分析的人际关系理论 将精神病学与社会心理学等同 他认为精神障碍导源于不适宜的人际关系或社会关系 而不是先天的或身体构造决定的 其卓有成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就必须从互动关系或人际关系入手 人际关系的损伤造成患者的焦虑 并进而导致其整个经验世界的分裂 产生精神病 37 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 认为人的性格包括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个体性格是同一文化共同体中各成员间的心理差异 社会性格是一个团体的绝大多数人的性格的基本核心 是作为这一团体共有的生活方式和基本实践活动的结果而发展起来的 社会潜意识 指被社会意识所压抑下去的那部分内容 其前提是社会压抑 即只允许符合社会需要的某些思想感情存留于意识之内 而把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观念 思想和情感排斥于意识之外 它主要通过三把文化 滤斗 形成 即共同语言 逻辑规则和禁忌与法律禁令 38 卡伦 霍妮的 文化因素 说 人的行为与人格发展的主要动力不是本能驱力 而是人在充满敌对的社会环境中寻求安全的需要 个体行为仅仅是对引起他恐惧的环境的一种反应 其性格的形成是以环境为基础的 家庭环境与教育对社会行为方式与人格发展有决定作用 且精神病是由后天造成的 因此也是可以防治的 妇女由于先天的生理解剖特点 具有一种自卑感 但男女之间的心理差别不是先天原因 而是由文化因素决定的 她意识到行为正常与否取决于文化的正常与否 而且行为是否正常的标准也是因文化或亚文化而异的 39 埃里克森的 人格发展八阶段论 他从儿童精神病分析治疗的工作中 发现情绪疾病的中心是自我与社会生活 包括社会文化背景 的冲突 而不像弗罗伊德只强调性 认为人的本性最无所谓好坏 但有向任一方向发展的可能 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有阶段的过程 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完成一个特定的受文化制约的任务 这一任务中包括有一对矛盾 人在向积极或向消极发展的矛盾中实现平衡了 如果人在各阶段能保持向积极品质方面发展 不仅能完成各个阶段的任务 而且会逐渐形成健康而成熟的品格 否则就会产生心理 社会危机 或出现情绪障碍 为后一阶段制造麻烦出现病态和不健康的人格 八个阶段 1 学习信任的阶段 出生 18个月 对人的信任感或不信任感2 成为自主者的阶段 18个月 4岁 自主感 羞耻感3 发展主动性阶段 4 5岁幼儿期 主动性 内疚感4 变得勤奋的阶段 6 11岁 勤奋感 自卑感5 建立个人同一感的阶段 12 18岁 个人同一感 同一性混乱6 承担社会义务阶段 18 30岁左右 亲密感 孤独感7 显示创造力的阶段 中年期和壮年期 创造力感 自我专注8 达到完善的阶段 从成熟到晚年 完美感 绝望 40 三 人际行为三维理论 这是以人际需要理论为基础阐述人际关系的形成 取向类型以及群体聚散过程特征的理论 舒茨的人际行为三维理论是流行最广的从精神分析角度入手的群体社会心理学理论 舒茨 W C Schutz 1925 1958年提出该理论 41 基本观点 一 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二 人际关系的相对继承性和连续性 三 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四 相容及其种类 五 关于群体的形成与瓦解 简评 42 一 每个人都有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包容需要 指人们希望与别人发生相互作用 建立联系 并建立和维持和谐关系的需要 是一种与人接触 交往 隶属于群体的需要 控制需要 指在影响力方面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需要 是一种控制别人或被人控制的需要 感情需要 指在感情与爱情上与别人建立和维持亲密联系的需要 是一种爱别人或被爱的需要 43 二 人际关系的相对继承性和连续性 童年期的人际需要的是否得到满足所形成的行为适应方式 影响并决定着成年期对待他人的方式 有时像自己当年对待双亲的态度对待他人 恒常原则 有时和双亲认同 像双亲早期对待他的方式对待他人 认同原则 三种需要早期满足的不同性质与后来表现的行为方式存在关系 44 低社会行为包容需要超社会行为理想的社会行为民主型的行为方式支配需要专制型的行为方式拒绝型的行为方式低个人行为感情需要超个人行为理想的个人行为 45 三 六种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46 FIRO 基本人际关系取向 FundamentalInterpersonalRelationsOrientation 主动包容型 主动与他人来往 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外向者 被动包容型 期待别人接纳自己 孤独 退缩易疏离他人者 主动支配型 主动去支配他人 能运用权威 权力 喜欢控制别人者 被动支配型 期待别人来引导自己 乐于追随他人 受人支配 表现出顺从 无争等特征者 主动感情型 对他人处处表示喜爱 友善 热心 同情 亲密者 被动感情型 期待他人对自己表示亲密 而本人往往显出对人冷淡 厌恶等情绪者 47 四 相容及其种类 两个人在一起 或个人在群体中能协调地工作或生活 就是相容 1 互换 interchange 的相容 指两个人在三种需要上所表达和希望的行为总和相等 2 发动的 original 相容 指一个人常有意使自己的表现去和另一个人发生互补 3 交互的 reciprocal 相容 指双方都在某种需要上表现与对方一致 48 五 关于群体的形成与瓦解 与不相容群体相比 相容群体有更大的凝聚力和更有效地达到目标或产生高生产率 群体的形成 发展要经历沟通 控制与爱三个阶段 即通过沟通 每一个个体都要抉择是否要留在该群体 而后过渡到责任与权力的分配 确定谁当领导者 最后要出现情绪整合或情感加深等现象 在群体瓦解时 这三者则会向相反方向变化 先是情绪依恋性被破坏 随后支配关系松弛或瘫痪 最后是众人纷纷脱离群体 49 符号相互作用学派及其新理论 一 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思想二 角色理论三 参照群体理论四 社会标签理论与越轨行为 50 一 米德及其符号相互作用理论的基本思想 米德 出生于马萨诸塞州的一个神学教授家庭 16岁时考入其父当时任教的奥伯弗学院 在他大学未毕业时 父亲去世 为糊口和求学 在学校食堂当过侍者 毕业后 当过小学教师 铁路勘测工 家庭教师 1887年考入哈佛大学 师从乔塞亚 罗伊斯 威廉 詹姆斯从事哲学研究 1888年 游学德国时 师从冯特 受到冯特 姿势 斯坦利 霍尔的心理学思想的影响 1891年回国在密执安大学任教 受到威廉 詹姆斯 自我 库利 镜中我 亚当 斯密 公正的旁观者 帮助其形成概化他人的概念 及好友杜威 心智 的影响 1894年随杜威到芝加哥大学的实用主义哲学大本营 哲学系任教 率先开设社会心理学课程 心智 自我和社会 1934 51 该书的两个基本假设 一是人类有机体在生理上的脆弱迫使他们互相合作 以群体生活的方式求得生存 二是存在于有机体内部及有机体之间的那些有利于合作并最终也有利于生存与适应的特性和行为将保存下来 心智 自我以及其他人类特性就是人类在社会环境内的生存斗争中逐渐产生的 生存能力 52 总论 认为心智 自我 社会是密切关联的三种结构和现象 他们的形成 维持和发展 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 制约和关联 都凭靠符号及其相互作用来实现 符号 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 gestures 如动作 形象 言词等 它使得与社会过程有关的 不同的个体有机体对彼此的行为作出适当的反应成为可能 53 心智 又被称为 扮演他人角色 的能力 即一种能够把自己放在他人地位上洞悉他人态度和行为意向的能力 包括理解常规符号 姿势 的能力 运用这一符号去扮演他人角色的能力 想象演习各种行动方案的能力 是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而产生与发展起来的 它既是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的内化过程 也是大脑赋意义于客体的外化过程 54 自我 self 是个体在互动过程中将自己作为被评价的客体以此获得自我形象的能力 包括主我和客我两个部分及其相互依赖的动态关系 实质就是主我与客我的相互作用 主我是主动行动者 是冲动性的 是变化的源泉 有了主我 才会产生角色行为的变化或偏离 客我是通过 角色采择 roletaking 概括他人的态度 设想他人所见的我 即社会我 它是规范性的 有了客我 才会引导行为去适合社会相互作用中的角色期望 55 自我 自我的成长是由部分的分裂 重建和新自我的产生造成的 自我的成长就是个性的发展 自我的活动不仅左右着人的行为 影响着个性的发展 也会导致社会的变化 自我各成分的活动是借助于语言符号的操作来进行的 56 社会 代表着个体之间有组织的模式化的互动 代表人际相互作用的组织与结构 社会和群体的生活是由社会成员的协同行为来维持的 而要真正做到协同 就要彼此理解对方的态度 行为目的和反馈的反应等 这就需要有说明事物意义的符号作为沟通信息的工具 这种互动组织 社会 既有赖于个体扮演角色和想象演化各种行动方案的心智能力 否则个体就难以协调相互间的行动 也有赖于从概化他人观念来评价自身的自我能力 57 社会 自我和精神的关系 社会塑造了心智 自我 同时社会和社会组织本身又是凭借心智和自我而得以维持和延续的 社会是从个体之间相互调节的互动过程中产生的 是动荡不定的和不断发生潜在变化的 社会与个人是通过符号相互作用来互相影响和互相制约的 58 二 角色理论 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是符号相互作用论发展出来的一个分支 代表人物 莫雷诺 J L Moreno 1934 1900 林顿 R Linton 1936 纽康姆 T Newcomb 1950 萨宾 T T Sarbin 1954 戈夫曼 E Goffman 1959 1922 1982 生于加拿大 45年移美 59 社会大舞台 威廉 莎士比亚 皆大欢喜 全世界是一个舞台 所有的男男女女不过是一些演员 他们都有下场的时候 也都有上场的时候 一个人一生中扮演着好几个角色 中国 人生如戏尧舜生 汤武净 桓文丑末 古今来几辈角色 云霞彩 日月灯 风雷鼓板 田地间一大戏台 60 主要观点 1 社会角色的含义2 社会角色的分类3 社会角色的功能 互动 规范 与自我表现功能 4 人的态度与行为是由其所处的地位或身份来决定的 监狱模拟实验 5 角色地位怎样影响个人的态度与行为6 应用 角色扮演技术 61 1 社会角色的含义 周晓虹 社会角色包含两种成分 社会的客观期望和个体的主观表演 因此 角色是处于一定社会地位的个体 依据社会客观期望 借助自己的主观能力适应社会环境所表现出的行为模式 其本质表现为由社会地位所决定社会期望与个体的角色扮演能力之间的统一 62 2 社会角色的分类 1 蒂博特与凯利根据角色所占据的社会地位是否经过角色扮演者的主观努力 将角色划分为先赋性角色与自致性角色 2 R 林顿根据角色表现的隐显状况 将角色划分为活跃性角色与潜隐性角色 3 T 萨宾和V 艾伦根据社会对角色有无明确的期望以及角色对期望的执行情况 将角色划分为正式角色与非正式角色 63 5 角色地位怎样影响个人的态度与行为 1 角色期望与角色扮演角色期望 roleexpectation 镜象自我 lookingglassself 角色采择 roletaking 角色扮演 roleplaying 2 角色冲突 roleconflict 角色间的冲突 interroleconflict 角色内的冲突 intraroleconflict 64 角色期望与镜象自我 角色期望 roleexpectation 每个人在社会关系系统中处于一定的角色地位 周围的人也总要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他的态度 行为提出种种合乎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 镜象自我 lookingglassself 把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当做镜子来认识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 从而形成 镜象自我 65 角色采择与角色扮演 角色采择 roletaking 通过观察或想象依据别人对自己的表情 态度当做镜子来认识自己的形象 形成镜象自我 产生自我概念 并按照别人的期望不断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塑造自己 角色扮演 roleplaying 根据自己所处的特定地位和身份及人们相应的角色期望 执行相应的职责与义务 表现出相应的行为 66 角色间的冲突 角色间的冲突 interroleconflict 一个人往往同时处于几种地位 具有不同的身份和扮演着多种角色 当这些角色在特定条件下互不相容时 就会出现角色间的冲突 是由于缺乏充分的时间 精力 无法满足同时扮演的各种角色所提出的期望而产生的冲突 67 角色内的冲突 角色内的冲突 intraroleconflict 一个人作为一种角色 也常常由于不能同时实现两个或更多的自我期望而产生矛盾 或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角色伙伴对同一角色抱有矛盾的角色期望所引起的冲突 68 角色冲突的后果及其解决办法 角色冲突的后果 力不从心 左右为难 出现角色紧张 即处于角色冲突情境中的个体所体验的心理状态 解除紧张的方法 1 把有限的时间 精力用到对自己更有价值的角色上 2 从三个方面进行取舍 该角色对个体的意义如何 不扮演某些角色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的后果 周围的人对你拒绝某些角色的反应 69 6 应用 角色扮演技术 role playingtechnique 莫里诺 1960提出的 就是要求被试或受影响者在给予的情境中加以表现 从而学习充分地履行角色的方法 具体来说 就是让受影响者在一种特定的或创设的情境中扮演某一角色 使其认清角色的理想模型 了解社会对角色的期望和自己应尽的角色义务 从而有助于他们去控制或改变自己的态度与行为 以达到改善人际关系和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的目的 70 三 参照群体理论 参照群体理论是关于人的社会心理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代表人物有海曼 H Hyman 1942 纽科姆 T M Newcomb 1943 谢里夫 M Sherif 1948 梅顿 R K Merton 1957 及凯利 H H Kelly 1952 等人 71 基本观点 1 含义 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 与之对照 并在评价 态度 行为上和在规范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个人或群体 2 分类 1 现实的与思想上的2 会员群体与外部群体3 大的群体与小的群体4 肯定性群体与否定性群体3 作用 规范作用和比较评价作用4 个体选择参照群体所依赖的条件简评 72 参照群体的作用 1 规范作用 normativeness 指群体确立某种行为标准迫使个体遵循 如果群体能奖赏对它的顺从而惩罚不顺从 它就起到规范作用 2 比较评价作用 appraisement 指个体藉助它作为比较标准和出发点用以评价自己或他人 73 规范作用的研究 相关研究 T 纽科姆 1943 贝宁顿学院女生的学院经验与其社会政治态度关系的调查 历时4年 1935 1939 发现 一二年级的女生的社会政治态度倾向于接近他们守旧的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