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景观地理学文学景观的研究初探1. 景观地理学1.1 对景观的定义不同的学科对“景观”有着不同的解释和理解,地理学中对“景观”主要有如下的三种解释:1) 景观被概括为自然地域综合体,具有三个不同的内涵:(1) 作为地理个体,是自然地理学的区域单位;(2) 不具有确定的分区意义,可以适用于各种不同等级的地域单位;(3) 属于类型概念,是自然地理类型研究和制图的对象。景观在上述三种定义中都是作为一种客体,是根据某种可感可见的知觉对象,作为不同区划的区域或地域单元或类型划分,强调的是景观的物质性或客体性。2) 被视为一种主观构成的景观,也被理解为特定文化群体透过人文现象或活动赋予自然环境一种象征或符号系统的再现。更进一步说,即是把景观视为一种社会的产物和意识形态的观念,此时景观更多的是一种承担人文意义的文化载体,就景观的主观构成向度来看,景观是从观景者的立场出发,是主体所感觉到的物质环境的印象或体验,更强调一种主观意识性。3) 景观是人-地互动或交互作用之下的产物,是主体与客体的复合体,景观既有主体的构成,又是客体的实在本身。景观不仅是表现为人通过主观观察的构成意象及主观构成意象所表现出的符号和方式,也是一种客观的环境要素组合与综合,其呈现出特殊的地域或区域特征与特色。1.2 景观地理学的发展1.2.1 景观地理学在德国的兴起景观地理学于本世纪初在德国的兴起,标志着用发生学的观点和综合分析的方法划分地表类型并研究其发展演变的近代地理学的诞生。景观一词源于德语Landschaft,具有地表可见景象的综合和某个限定性区域的双重含义。施吕特尔(O.Schluter1872-1952)是德国景观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从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综合外貌角度来理解景观,倡导景观研究作为地理学的中心问题,探索由原始景观变成人类文化景观的过程。帕萨格(S.Passarge)创造了景观地理学一词,于1913年建立了一套地理学性质的景观学体系,强调对分类要素的描述和解释。他在小区域的详细考察方面及在全球范围内对景观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其代表作有:景观学基础和比较景观学,他还提出了城市景观、空间景观等概念,力求完善景观形态与分类的解释。由于中欧地区有限的生态地理空间和较长的开发历史,使得景观外貌呈现出高度的人文化,同时由于德国地理学研究有着很深的地质地貌学渊源,因而德国的景观地理学以重视人文景观及具有强烈的地理、地貌学色彩为其特色,制图分析是其主要研究方法。1939年特罗尔(G.Troll)在利用航空像片判读进行东非土地利用研究时,提出了“将地理学的区域空间分析与生态学的结构功能研究相结合”的景观生态学新方向,这一思想对欧美各国的景观学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 1.2.2 美国对景观地理学的发展美国的景观地理学深受德国的影响,索尔(C.O.Sauer)也是从地貌入手转入文化地理研究,他于20年代中期发表的著作景观形态学,把景观看作地表的基本单元,认为景观是由自然与文化要素两部分叠加而成。以他为代表的伯克利(Berkeley)学派研究了大量景观变迁的实例,揭示了人在改变地球面貌中的作用,促进了景观学派的发展。 1.2.3 前苏联对景观地理学的发展按照前苏联学者A.F.伊萨钦科的观点(1959),景观学说与自然地理分异理论和综合自然区划一起构成了俄国与苏联景观地理学的三大理论成就。与德国和美国的地理学家不一样,原苏联的地理学家多偏重于自然景观的研究,认为自然景观即自然综合体是自然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景观的类型方向和区域方向并存。这当然是与原苏联的国土辽阔、开发程度较低有关。贝尔格(L.S.Berg)发表的“苏联景观地带”提出了关于自然区以下尺度土地单元的等级与类型划分的景观学说,主要依据植物群落和地形单元的组合。1942年苏卡切夫(V.N.Sukachev)提出了与生态系统相近似的生物地理群落概念,并将其作为景观的最小单元,重点研究群落各组成成分之间的物质循环与能量交换。60年代,苏联开始了景观结构与功能的定位实验研究,着重于水热平衡、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监测和实验,波雷诺夫(B.B.Poleinov)建立了景观地球化学的研究方向,卡列斯尼克(S.V.Kalesnik)提出景观学定义和景观分类、类型和结构等概念。A.A.克劳克利斯的实验景观学和B.索恰瓦的“地理学系统学说导论”作为其理论总结,反映了苏联地理景观研究的实验思想、系统思想和生态学方向的新趋势。 德国和苏联在景观地理学方面的理论成就,特别是关于自然区划和土地单元的等级、类型划分的理论与方法,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激发了欧美各国广泛的应用研究,包括景观及其以下尺度的土地资源分类、评价和区划规划、景观制图、景观设计和综合管理。其中荷兰、捷克斯洛伐克、加拿大、澳大利亚和英国等国的工作形成了很有特色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特别是引进生态学的思想和方法,广泛应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手段为景观学的新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概言之,1950年以前的景观学主要是地理学性质,植被、土地利用与环境的关系只是作为自然综合体中不同要素的相互关系。其后的景观学经过三十多年的应用与发展,生态系统概念的影响日渐深入,生物(包括人类)与环境的关系问题成为景观结构的中心,研究从分析走向预测。80年代以来,景观学再次成为地理科学中的瞩目问题,在景观的形态与发生、景观的稳定与演化、景观的分析与综合、景观与环境、景观的价值与应用等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并产生了若干新的分支,如景观生态学、景观地球化学、人文景观学等。 2. 文学景观2.1 文学景观的定义根据对景观的定义,景观可以被视为承担着人文意义的社会的产物和意识形态的观念,可以被理解为特定文化群体透过人文现象或活动赋予自然环境一种象征或符号系统的再现,是一种的文化的载体,文学景观则是能够体现景观这一特性的最好实例。据中国文学地理学会会长、广州大学教授曾大兴介绍:“文学景观,是指那些与文学密切相关的景观,它属于景观的一种,但是又比普通的景观多一层文学的色彩,多一份文学的内涵。”例如大家熟悉的阳关、玉门关、鹳雀楼、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杭州西湖、黄州赤壁、小鸟天堂等景观,其最初的名气并不大,都是因为文学的作用才名满天下,因此都可以称为文学景观。一个景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化景观,除了它的自然属性,还有人文属性;一个文化景观之所以能够成为文学景观,在于除了它的人文属性,还有文学属性。文学景观不仅具有丰厚的经济价值,而且饱含丰厚的思想内涵,人们游览文学景观所得到的人生感悟,比读那些枯燥的历史著作来得更真实、更丰富、更深刻。文学景观就其源头来讲,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虚拟性文学景观,一种是实体性文学景观。虚拟性文学景观,就是文学家在文学作品中虚构的景观。大到一山一水,一亭一阁,小到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如孙悟空住过的花果山、水帘洞是文学景观,林黛玉窗前的凤尾竹也是文学景观;诸葛亮祭东风的七星坛是文学景观,杨志拍卖的那把祖传宝刀同样是文学景观。虚拟性文学景观有植物类,动物类,地理类,天文类,也有人文类。大凡能够让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看得见、摸得着,具有可视性和形象性,又能让读者觉得具有某种观赏价值、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景或物,都可以称为虚拟性文学景观。实体性文学景观,就是在现实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与文学家的生活、学习、工作、写作、文学活动密切相关的、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审美价值与文化内涵的景观,例如洛阳琵琶峰下的白居易墓,淮安古城的吴承恩故居,李白吟咏过的庐山瀑布,闻一多用过的烟斗,等等。2.2 文学景观的价值2.2.1 文学景观的文化价值作为文学景观,其文化价值当然是必不可少的。自古至今,我国对文学作品的推崇都未曾有一丝一毫的减少,流传下来的古籍、篇章等家喻户晓的文学作品中以描写山水景色而抒发作者内心情怀的作品数不胜数,也正是这种“以景抒情”的写作方式赋予了我国各地的自然景观或人文景观“更上一层楼”的深刻含义。杜甫的望岳中写道:“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不仅抒发了诗人向往登上绝顶的壮志,表现了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更是让泰山这一“五岳之首”的“山中之最高”的形象广为流传、深入人心。唐朝王勃在其作品滕王阁序中描绘出了滕王阁雄伟壮丽的景象,以及宴会高雅而宏大的气势,更是借此慨叹自己的不济的时运、多舛的命途,一并抒发了请缨报国的情怀和勇往直前的决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作为写景的名句流传至今。除了望岳、滕王阁序以外,以景抒情的作品还有很多,它们的作者各不相同,所用的描写手法、抒情方式、所蕴情怀也千变万化,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在成就自身的同时也成就了所描绘的景观。许多景观之所以成为景观,或者由一个普通的景观成为著名的景观,就是因为具备了文学的要素,就是因为具备了文学的价值。2.2.2 文学景观的经济价值众所周知,文学从其起源和本质来看并不具有直接的经济动机,它只是人的精神和情感的承载体,只是人类宣泄情感、传达智慧以求得心理平衡和想象性满足的语言符号体系。但是这种符号体系一旦成文、发表就会被转化为具有经济因子的商品。作为文学价值的承载体,文学景观恰好就成为了具有经济、文学双重意义的商品。文学景观的经济价值主要体现在旅游方面,旅游不仅是一种物质生活,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文化活动。人们在旅游活动中,通过对自然美和社会美的亲身感受,达到陶冶情操、愉悦精神的目的。由于旅游审美活动要受到人的审美意识的影响,而文学景观的产生正是旅游活动中人的审美意识对于审美客体的主观反映。文学景观往往是因旅游而生,而又因旅游的兴盛而日渐繁荣,因此,其经济价值也是通过与旅游捆绑在一起的方式间接实现的。比如杭州西湖,西湖的文学资源对于西湖的旅游业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西湖的美不仅靠自身环境的优美,自古流传下来的文学作品对西湖诗情画意的描写功不可没。岁月沧桑,虽然有些名胜已名存实亡,但是通过文学作品中的一些记载和描述,可以想象当年的盛况,发一番思古之幽情,也令人兴味盎然。如骆宾王的“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白居易的“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还有曾经繁华的南宋皇城,现只有废墟一片,但是通过古籍的记载,游客往往会热衷于对其当年的盛景进行猜测和推敲。3. 文学景观实例研究3.1千年秦氏的惠山秦园在星罗棋布的清代私家园林中,锡山秦氏寄畅园,则以其别具匠心的园林景观艺术和五百余年未易其姓的家族继承性,将家族与文学创作勾连起来,在不知其数的江南园林中具有极为突出的文学景观意义。3.1.1秦园文学景观的构筑锡山秦氏是北宋著名词人秦观的后裔。秦观之子秦湛曾官常州通判,因慕无锡惠山风景之清美,故迁秦观之墓至无锡,与母合葬于惠山支峰璨山之下。其后世子孙遂聚居无锡,成为声著东南的文化望族。明清两代中,秦氏家族人文蔚起,文事不绝,更有传承百代的寄畅家园,与秦氏文学活动相得益彰,成为秦氏家族独特的人文景观和文学现场。寄畅园占地面积约15亩,坐落于无锡惠山寺旁。自建园以来,此园几易其主,但仍一直为锡山秦氏所有,故名秦园。作为一座私家园林,秦园文学景观的构筑首先是以其造园艺术和自然环境为基础的。明代著名戏曲家描绘其景日:“古木轮图离奇,计数百十章,长松偃盖,作虬龙攫舞势。有泉从惠山淙淙溉溉,注为清渠,日夜流不涸,小水澄泓,分为细涧,并涓洁可爱;大池一望浩淼,上为飞梁,蜿蜒曲折,朱栏画檐,下映绿波。缘堤行,草树蒙茸,至水穷山尽处,谓无复通道,忽折而别开一径,景物俨然。园中位置,大都峨然奇拔者为峰峦,窗然深靓者为岩洞,翳然葱倩者为林樾,郁然苍茫者为田野,森然秀媚者为花竹,轩然华敞者为堂皇,翼然竦峙者为楼榭,杖履所之,无乎不具,其详载王百谷记中。总之,都雅不俗,曲折有致,斯非胸有丘壑、趣合幽人者不能办。”此外,秦园在自然景观之外还能具有文学景观的意蕴,不仅在于秦园自身的艺术之美,也跟其园的文化内涵有关。作为一个深幽清雅的园林,它将自然山水与世俗生活联系在一起,是一个供文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想境地,满足了文士们的山林之趣。而园名“寄畅”,虽不无园主含冤解职、聊以自慰之意,然人之一世,紫袍玉笏,钟鸣鼎食,无不转盼而为陈迹,是所谓人生如寄也。寄畅园是一个棱镜,它折射出的是江南文人那种将诗和隐逸化入生活的生存方式和乐天知命的心态。正因如此,他们也无不乐于在园中徜徉泉石,畅叙幽情,而这些过往文士的吟咏歌赋,代代积淀,便使得秦园的文学色彩逐渐增浓,这也是秦氏寄畅园能成为著名文学胜境的重要因素。3.1.2 秦园以家族为中心的文学活动秦园与秦氏的文学活动之间相互感发,一方面,秦园以有限的空间蕴涵别具匠心的园林艺术和文化内涵,激发文人的诗思;另一方面,文人的游赏吟咏又对秦园起到进一步美化和提升的作用,如此便在秦园与文学创作之间形成一种循环,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促进。秦园既是秦氏族人怡情养性、共享天伦之所,又是过往文士激扬文字、品诗论词之佳处。明清两代,秦氏族人和过往名士在秦园中举行过很多文学活动,留下了数量可观的诗文题咏,使寄畅园在清幽雅静的自然之美外,又浸润了不少文采风流。以族内而言,锡山秦氏诗钞秦松期小传中便有关于秦德藻与诸子游园的记载:“家有寄畅园,在惠山之麓,公奉太公疏泉叠石,极园林之胜。逮伯兄罢职归里,季弟赤仙亦解组吴川,时兄弟皆六十余,太公年逾大耋,每春秋佳日,随杖履偕二三宾从,徜徉泉石间,皆庞眉皓发,望若列仙。”秦松期并作有新秋寄畅园侍家大人偕伯兄同作一诗。此外,秦敬然等秦氏九老在乾隆十六年(1751)迎驾秦园,飚拜和诗而结成的九老会,也书写了秦园历史上流光溢彩的盛世华章。除了秦氏族人的宴游外,更有大大小小的名士往来于此园,他们与秦氏族人一起,以诗文酒会为秦园增添了深厚的文学底蕴。仅以秦松龄为中心,秦园内就先后举行过多次雅集唱和活动。在这些文学活动中,不仅有以诗集者,更有以词、以曲集者。如秦松龄曾与顾贞观、严绳孙、秦保寅等人共结“云门诗社”,秦松龄有一首社集寄畅园喜雨限韵诗即作于他们在秦园内举行诗社活动时。3.1.3 秦园的文学景观意义在秦氏族人、四方文士以及帝驾南巡的历次游赏吟咏中,秦园渐渐成为秦氏家族的一个文化符号,它除了是投老山林、怡情养性的休闲之所,更与秦氏的文学活动密切相关。秦园见证了一次次文学盛会,也玉成了一首首佳作名篇。人们谈起锡山秦氏家族的文学成就时,自然会想到秦园内的一次次文学雅集,它为人们保留了太多秦氏家族的文学记忆,使其以一种独特的文学景观价值而存在。首先,秦园以一个园林勾连起文学和一个家族,体现家族性和文学性的统一。秦园不但承载着秦氏的文学活动,也承载着秦氏的家族文化史,它见证着秦氏屡迎帝驾的至上荣耀,也见证着秦氏的历史沧桑。其次,秦园体现了江南文人诗意的生活情趣,代表了江南文学的诗性存在方式。秦园不但拥有此时江南园林均具有的幽深景致和精巧布局,更因其选址于惠山并与惠山寺紧相依傍,而益添几分超然世外之意。同时,经过历代园主的精心修饰,秦园的造园艺术也堪称典范,更是符合文人的欣赏趣味。加之秦氏在当地的文学影响,四方文士也乐于来此园中聚首宴游,涤除凡虑,荡尽心尘。而宴集既欢、身心既畅之时,便是文人心中诗意与园中泉石发生交汇碰撞之际,于是,兴之所至,发而为诗、为文、为书、为画。再次,秦园是秦氏家族文学生动的生发场景,是绝佳的审美空间。作为一个雅致清幽的园林,秦园不仅为秦氏族人提供了诗化的生活空间,丰富了秦氏族人的精神生活,它本身就自成一种家族精神史。值得注意的是,园内四季不同的景色、形式多样的宴集又无不为文人创作提供了素材,从而促使文人在林泉之助下创作出一篇篇清丽俊逸的游记和韵文。3.2 边城茶峒边城是我国文学大家沈从文的代表作,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优秀的抒发乡土情怀的中篇小说。它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爱情悲剧,凸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它以独特的艺术魅力,生动的乡土风情吸引了众多海内外的读者,也奠定了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特殊地位。3.2.1 茶峒的文学景观构筑茶峒城始建于嘉庆八年(1803年),全以青石筑成,坚固巍峨,茶峒城是一座石堡城,设东西南北4门,门楼上各有4座炮台,420个垛口。茶峒城背靠太山,左依九龙山,右傍香炉山,面朝风鸣山;城由群山环抱,山中有城,城中有山;因位于湘、黔、川三省交界处,有“一脚踏三省”之称。此城城垣逶迤,河水悠悠,青石道整洁风雅,吊脚楼古色古香,白塔耸立,古渡摆舟,在沈从文的记忆里,茶峒城是这样的:“茶峒地方凭水依山筑城,近山的一面,城墙如一条长蛇,缘山爬去。临水的一面则在城外河边留出余地设码头,湾泊小小篷船贯穿各个码头有一河街,人家房子多一半着陆,一半在水,因为余地有限,那些房子莫不设有吊脚楼”,直到今天,这种展现优美意境的人文自然环境依然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评论家司马长风说:“边城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而茶峒城就是这位仙女的人间化身。“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这是沈从文边城的开首语,茶峒的风土人情也由此逐渐展现在读者的脑海中,并最终在边城发表后的七十一年即2005年更名为了“边城”,这怕是沈大师始料未及的。3.2.2 茶峒的文学景观意义以边城为代表,沈从文在他的湘西系列中借助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文学创作所要负载的内容,而茶峒的风俗民情正符合这种人生哲学。二十世纪是人类社会各个方面发生深刻变化的世纪。由于列强的武装侵略和随之而来的文化输入,中国也面临着巨大的质变。现代文明带来了都市的畸形繁荣,同时造成人们懒惰、精神萎靡、狡诈阴险,表现出病态的人生。在农村,古老的一切也正面临着挑战和破坏,甚至偏远的湘西“农村所保有的那点正直素朴的人情美”也“几乎快要消失无余”。沈从文直接经历了这样两个迥然不同的世界,目睹正在发生和变化的一切,正是当时茶峒的自然风光和纯真风情让他认为:文明途径作为现代社会发展的动力,既驱动了历史的车轮,也吞噬着人性的光辉。因此,站在“乡下人”的立场上,沈从文从传统的乡村道德视角观照现实,抨击文明侵蚀带来的人性的堕落,希望人性重新复归于自然。由于地理环境的特殊,湘西曾长期作为“化外之地”,保持着较为原始的社会形态。在七个野人和最后一个迎春节中,作者描写道:这里“没有赖债的人”,人们“不知道欺骗”,“没有乞丐,盗贼”,“不用向官府纳税”,人们的观念和人际关系单纯朴素,没有文明社会里那矫饰的温情和虚伪的欺骗,只有真诚的信托,大胆的相爱。神巫、龙朱、媚金、四狗和柏子们,保持着一种原始生命状态,无私、坦率、真诚,其生活方式、喜怒哀乐都与周围的大自然相契合。景观与文学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在茶峒的切身生活让沈从文描绘出了边城的湘西水乡之美和至真至纯的风土人情,这段经历也激发了沈从文对生活的思索。在湘西边城小说中,沈从文在人的命运随时代之变而发生变异的考察中对人命运的进行了探索。在边城发表之后的七十一年,茶峒也正式更名为了“边城”。有多少人是捧着沈从文的书,怀着对“翠翠”的无限遐想而踏上了前往边城的旅途。现如今,茶峒已经是我国一个著名的旅游圣地,而愿意到此的游客却多多少少都与沈从文的边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3.2.3 凤凰古城沈从文出生在湘西凤凰,是以很多人都曾误认为凤凰古城即是边城。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是首批“中国旅游强县”之一的凤凰县县城所在地,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4A级景区,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与云南丽江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媲美,享有“北平遥,南凤凰”之美誉。凤凰古城具有无比优异的旅游资源,除了山、水自然风光,古城区的古城墙、吊脚楼等依然保存完好,当地更是保留着苗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相比于茶峒,凤凰似乎更为出名一些。除了凤凰古城本身的硬件条件以外,沈从文也是催生其文学和文化意义的一剂强有力的催化剂,位于古城区的沈从文故居是凤凰古城内人文景观的最耀眼点。此外,很多人曾误以为边城即是凤凰古城,这也是凤凰古城名声远扬的又一重要原因。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造价咨询估算审核方案
- 市场导向的烘焙技术提升
- 中小企业税务风险防控案例分析
- 党建课程专业知识考试题及答案
- 肥皂制造工职业考核试卷及答案
- 担保业务成本效益比分析报告
- 绩效与激励结合分析报告
- 医院感染管理与预防培训材料
- 殡葬礼仪师特殊工艺考核试卷及答案
- 民诉法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辅警招聘考试试题库(含答案)
- 660MW机组引风机变频改造:经济双维度剖析
- 2025年陕西省中考数学试题卷(含答案详解)
- DGTJ08-2062-2017 住宅工程套内质量验收规范
- 景区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 2025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招聘应届生【33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湖南省科技创新惠企助企政策汇编 2025
- 2025年公开选拔科级领导干部考试笔试试题及答案
- DB45∕T 2746-2023 国家储备林培育技术规程
- DB15T2882-2023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碳排放核算规程
-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