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doc_第1页
四川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doc_第2页
四川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doc_第3页
四川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doc_第4页
四川省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2009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专题成都市2009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诊断性检测语 文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 10题。送何太虚北游序 元吴澄 士可以游乎?“不出户,知天下”,何以游为哉!士可以不游乎?男子生而射六矢,示有志乎上下四方也,而何可以不游也? 夫子,上智也,适周而问礼,在齐而闻韶,自卫复归于鲁,而后雅、颂各得其所也。夫子而不周、不齐、不卫也,则犹有未问之礼,未闻之韶,未得所之雅、颂也。上智且然,而况其下者乎?士何可以不游也! 然则彼谓不出户而能知者,非欤?曰:彼老氏意也。老氏之学,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者也,而吾圣人之学不如是。圣人生而知也,然其所知者,降衷秉彝之善而已。若夫山川风土、民情世故、名物度数、前言往行,非博其闻见于外,虽上智亦何能悉知也。故寡闻寡见,不免孤陋之讥。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尚友古之人焉。陶渊明所以欲寻圣贤遗迹于中都也。然则士何可以不游也? 而后之游者,或异乎是。方其出而游乎上国也,奔趋乎爵禄之府,伺候乎权势之门,摇尾而乞怜,胁肩而取媚,以侥幸于寸进。及其既得之,而游于四方也,岂有意于行吾志哉!岂有意于称吾职哉!苟可以夺攘其人,盈厌吾欲,囊橐既充,则阳阳而去尔。是故昔之游者为道,后之游者为利。游则同,而所以游者不同。 余于何弟太虚之游,恶得无言乎哉!太虚以颖敏之资,刻厉之学,善书工诗,缀文研经,修于己,不求知于人,三十余年矣。口未尝谈爵禄,目未尝睹权势,一旦而忽有万里之游,此人之所怪而余独知其心也。世之士,操笔仅记姓名,则曰:“吾能书!”属辞稍协声韵,则曰:“吾能诗!”言语布置,粗如往时所谓举子业,则曰:“吾能文!”阖门称雄,矜己自大,坎井之蛙,盖不知瓮外之天、井外之海为何如,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夫如是又焉用游!太虚肯如是哉?书必钟、王,诗必陶、韦,文不柳、韩、班、马不止也。此太虚今日之所以游也。 澄所速事之祖母,太虚之从祖姑也。故谓余为兄,余谓之为弟云。 选自四部丛刊本国朝文类巷三十四(有删节) 注释衷:善。彝:常,即规律、本性。“降衷秉彝之善”指上天赐予的好善的本性。 8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智也,适周而问礼 适:到去 B岂有意于称吾职哉 称:符合 C盈厌吾欲,囊橐既充 厌:通“餍”,满足 D阖门称雄,矜己自大 矜:庄重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一篇劝游赠序。作者借何太虚出游一事阐释了游与学的关系,强调了 开拓见闻扩大生活领域对于人的认识的积极作用。 B作者虽然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但明确指出读书人要 行万里路,“博其闻见于外”,才能开拓视野,广其学识。 C作者猛烈批评了在游历上的两种错误倾向:一是游于权门,求取官职;二是 得官后以在官场之名出游,以搜刮钱财为目的。 D本文观点鲜明,运用对比论证手法,论理详尽,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说服 力,至今不乏劝勉忠诫作用,值得借鉴学习。第卷(共120分)四、(23分)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取友者,一乡未足,而之一国;一国未足,而之天下;犹以天下为未足,而 尚友古之人焉。(5分)译文: (2)挟其所已能,自谓足以终吾身没吾世而无憾。(5分)译文: 参考答案 三、(9分,每小题3分) 8D(应为“夸耀,骄矜”之意) 9C(均为介词,前者表目的,可译为“为了”,后者表对象,可译为“向,对”;A均相当于介词“于”,可译为“在”;B均为副词,都可译为“尚且”,表让步关系;D均为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怎么”) 10B(“肯定了治身心而外天下国家的老氏之学”在文中无依据。)第卷(共120分) 四、(23分) 11(10分) (1)(5分)交朋友的人,在全乡里觉得不够,就到全国去(结交朋友);在全国觉得不够,就到天下去(结交朋友);(如果)认为天下都还不够,就还要与古人交朋友。(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足”“友”的含义各计1分)(2)(5分)凭借他已经会的技能,自以为足够用来使自己度过一生直到死都没有遗憾了。(大意正确计3分,落实“挟”“没”各计1分)绵阳市高中2009级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 文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高祖得政,素知颎(jing)强明,又习兵事,多计略,意欲引之入府。遣邗国公杨惠谕意,颎承旨欣然曰:“愿受驱驰。纵令公事不成,颎亦不辞灭族。”于是为相府司录。时长史郑译、司马刘昉并以奢纵被疏,高祖弥属意于颎,委以心膂。尉迥之起兵也,遣子惇率步骑八万,进屯武陟。高祖令韦孝宽击之,军至河阳,莫敢先进。高祖以诸将不一,令崔仲方监之,仲方辞父在山东。时颎又见刘昉、郑译并无去意,遂自请行,深合上旨,遂遣颎。颎受命便发,遣人辞母,云忠孝不可两兼,唏嘘就路。至军,为桥于沁水。贼于上流纵火筏,颎预为土狗以御之。既渡,焚桥而战,大破之。遂至邺下,与迥交战。仍共宇文忻、李询等设策,因平尉迥。军还,侍宴于卧内,上撤御帷以赐之。高祖受禅,拜尚书左仆射,兼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臣莫与为比,上每呼为独孤注而不名也。颎深避权势,上表逊位,让于苏威。上欲成其美,听解仆射。数日,上曰:“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于是命颎复位,俄拜左卫大将军,本官如故。颎每坐朝堂北槐树下以听事,其树不依行列,有司将伐之。上特命勿去,以示后人,其见重如此。又拜左领大将军,余官如故。母忧去职,二旬起令视事,颎流涕辞让,优诏不许。会议伐辽东,颎固谏不可。上不从,以颎为元帅长史,从汉王征辽东。遇霖潦疾疫,不利而还。后言于上曰:“颎初不欲行,陛下强遣之,妾固知其无功矣。”又上以汉王谅年少,专委军于颎。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谅所言多不从,甚衔之,及还,谅泣言于母后曰:“儿幸免高颎所杀。”上闻之,弥不平。俄而上柱国王世积以罪诛,当推核之际,乃有宫禁中事,云于颎处得知。上欲成颎之罪,闻此大惊。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弓、刑部尚书薛胃等明颎无罪,上逾怒,皆以之属吏。自是朝臣莫敢言者。颎竟坐免,以公就第。 (节选自隋书高颎传) 注 颎父背齐归周,大司马独孤信引为僚佐,赐姓独孤。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仲方辞父在山东 辞:告辞,道别B.朝臣莫与为比 比:并列C.会议伐辽东 会:恰逢D.甚衔之 衔:怨恨,怀恨9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军至河阳,(故)莫敢先进 B.上欲成其美,(则)听解仆射C.上特命勿去(之),以示后人 D. 颎初不欲行,(然)陛下强遣之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叛军的战斗中,高颎事先准备了很多堵水的土袋,成功抵御了叛军的火筏,过河后焚毁桥梁背水一战,最终得胜回朝,高祖对他大加褒奖。B.高祖对高颎常呼其姓表示亲切;又成就其谦让的美名,然后继续重用;命令留下高颎听政的槐树,以示纪念,这些足见高颎深得高祖的重视。C.高颎功高位显,但因忧虑母亲而去职,只过了二十天,朝廷就命令他返回原来的职位处理政事,尽管他再三流涕推辞,但高祖都不答应。D.高颎对高祖竭尽忠诚,为主甘愿杀身灭族,但后因谗言而被高祖疏远,又受王世积一案牵连,最终获罪免官,以国公身份回到家乡。11、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苏威高蹈前朝,颎能推举,吾闻进贤受上赏,宁可令去官!(6分)译文: (2)颎以任寄隆重,每怀至公,无自疑之意。(4分)译文: 参考答案三、(9分,每小题3分)8A(辞,推辞)9A(此句无因果关系)10C(“因忧虑母亲而请求解职”有误,“母忧”即母亲去世)第II卷(共120分)四、(23分)11、(10分)(1)苏威在前朝隐居不出,高颎能够推举他做官,我听说举荐贤能应该受到上等奖赏,怎么可以让他离任呢?(6分)(2)高颎因为(高祖)托付的责任重大,(所以)总是心怀国家大事,从没有考虑自己利益的想法。(4分) (划线处每处1分,大意各1分)参考译文:杨坚把持北周朝政后,一向了解高颎精明能干,又熟悉军事,足智多谋,想把他请入相府做幕僚。派邗国公杨惠去说明这一心意,高颎听后欣然应允,说:“愿意效力。即使你的大事不能成功,杀身灭族,我也在所不辞。”于是高颎就被任命为相府司录。当时相府长史郑译、司马刘昉都因为奢侈放纵被皇上疏远,高祖杨坚更加信任高颎,把他视为心腹。尉迥起兵叛乱,派他的儿子尉迟惇率领八万步兵、骑兵,驻军武陟。高祖命令韦孝宽出兵讨击,军队行进到河阳,不敢先出兵进击。高祖因为各位将领不能统一,派崔仲方去监军,仲方借口父亲在山东不想前行。当时高颎又见刘昉、郑译也没有前去的意思,就自己请求出征,(这)非常符合皇上的心意,于是(高祖)派遣高颎监军。高颎接受命令后即刻出发,派人向母亲告辞,说忠孝不能两全,抽咽着上了路。到达军中,在沁水上建造桥梁,叛军在河的上游放火筏,高颎预先准备了堵水的土袋来抵挡。军队过河后,便焚毁桥梁与叛军交战,大败叛军。于是进军邺下,与尉迟迥交战,又和宇文忻、李询等人共同筹划计谋,因此平定了尉迥的叛乱。官军班师回朝,高祖在内宫设宴,撤下帷帐,犒赏高颎。 高祖接受禅让后,拜高颎为尚书左仆射,兼任纳言,进封渤海郡公,朝廷中没有人能比,皇上常常都是称呼他的姓,而不叫他的名字。高颎极力退避权位势力上表请求辞退官位,让给苏威。皇上想成全他的美意,允许他解除仆射之职。几天后,皇上说:“苏威在前朝隐居不出,高颎能够推举他做官,我听说举荐贤能应该受到上等奖赏,怎么可以让他离任呢?”因此,命令高颎官复原职。不久,封任左卫大将军,原官职不变。高颎经常坐在朝堂北面的槐树下处理政事,那些槐树不成行列,有关官署想砍伐。皇上特意命令不要砍去,留下此树以昭示后人。高颎就是这样被皇上重视的。又被封为左领军大将军,其他官职不变。(高颎)遇到母亲去世而(要求)解职,才二十天就命令他返职处理政事,高颎流泪推辞,高祖优诏不允。适逢商议讨伐辽东,高颎坚持规劝不能兴兵。皇上不听,任命高颎为元帅长史,随汉王杨谅征伐辽东,遇上大雨成灾,疾病流行,未能获胜就返回。皇后对皇上说:“高颎起初就不愿出兵,你强行派遣了他,我就知道他一定不会成功。”此外,皇上因为汉王杨谅年轻,军务完全委托高颎,高颎因为(高祖)托付的责任重大,(所以)总是心怀国家大事,从没有考虑自己利益的想法。杨谅所说的大都不被采用,他就非常忌恨高颎,等到回朝,杨谅哭着对皇后说:“儿子侥幸没有被高颎杀死。”皇上听说后,更加愤怒不平。不久上柱国王世积因罪被杀,在审问核实之时,有宫禁中的事,说是从高颎那里得到的。皇上本想罗织高颎的罪过听说此事大为震惊。当时上柱国贺若弼、吴州总管宇文弓、刑部尚书薛胃等证明颎无罪,皇上更加发怒,把他们都交给主管官吏处理。从此,朝臣中没有人再敢进言,高颎最终获罪免官,以国公身份回到家乡。四川省乐山市高中2009届第一次调查研究考试 语 文 试 题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自鹿洞书院揭示朱 熹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辨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天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右修身之要。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右处事之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右接物之要。 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使之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以及人,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令人之为学者,则既反是矣。然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有志之士,固当熟读深思而问辨之。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近世于学有规,其待学者为已浅矣。而其为法,又未必古人之意也,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而特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条列如右,而揭之楣间,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而责之于身焉,则夫思虑云为之际,其所以戒谨而恐惧者,必有严于彼者矣。其有不然,而或出于此言之所弃,则彼所谓规者,必将取之,固不得而略也。诸君其亦念之哉!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 敷;陈述 B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忿:愤怒 C明其道,不计其功 功:事功 D取凡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大端 端:头绪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待学者为已浅矣 诸君其亦念之哉! B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诸君其相与讲明遵守 C圣贤所以教人之法,具存于经 故今不复以施于此堂 D讲明义理,以修其身 而责其身以必然1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有错的一项是( ) A这是朱熹为自鹿洞书院写的一篇文章,文章的题目就表明了本文的写作动机是为了向世人揭示书院的办学思想。 B文章体现了朱熹办学以儒家思想教化士人的宗旨,体现了书院学子尊孔读经、明理修身的办学理念。 C朱熹认为当时流行的所谓“学规”,既不合古人办学的思想,又不为求学者考虑,所以朱熹不把那些学规条款列在堂上。 D从文中可以看出,朱熹很强调士人做学问的目的是修身,言行一致,培养出思想与行为都符合儒家标准的知识分子。第 卷注意事项: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 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本卷共12小题,共120分。四、(23分)11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 译文:_苟知其理之当然,而责其身以必然,则夫规矩禁防之具,岂待他人设之而后有所持循哉?译文:_ _参考答案三、(9分,每小题3分)8A(敷:掌管,施行)9C10A(揭示,写在校告牌上的告示,从后文“揭之楣间”可以见出)四、(23分)11文言翻译(10分) 译文:尧舜让契当司徒,慎重地掌管五项内容的教化,就是这里列举的这五样东西。 (4分,3个分句,前两个各1分,后1个分句2分) 译文:假如知道圣人教人如何做人的道理是正确的,并且还严格要求自己一定这样做 到,那么那些规范人的行为、禁止和防止人去做坏事的法律条令,难道还需要别人制定下来后自己才能有所把握、有所遵循吗?(6分,前两个分句3分,后两个分句3分)四川省乐山市高中2009届第二次调查研究考试语文试题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山涛为吏部尚书(资治通鉴) 以前太常山涛为吏部尚书。涛典选十余年,每一官缺,辄择才贲可为者启拟数人,得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之。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言之于帝,帝益亲爱之。涛甄拔人物,各为题目而奏之,时称“山公启事”。 涛荐嵇绍于帝,请以为秘书郎,帝发诏征之。绍以父康得罪,屏居私门,欲辞不就。壹谓之曰:“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况于人乎?”绍乃应命,帝以为秘书丞,初,东关之败,文帝问僚属日:“近日之事,谁任其咎?”安东司马王仪对曰:“责在主帅。”文帝怒日:“司马欲委罪孤邪!”引出斩之。仪子褒痛父非命,隐居教授,三征七辟,皆不就。未尝西向而坐,庐于墓侧,旦夕攀柏悲号,涕泪著树,树为之枯。读诗至。衷哀父母,生我劬劳”,未尝不三复流涕,门人为之废蓼莪注1 。家贫,计口而田,度身而蚕;人或馈之,不受;助之,不听。诸生密为刈麦,褒辙弃之。遂不仕而终。 臣光日:昔舜诛鲧而禹事舜,不敢废至公也。嵇康、王仪、死皆不以其罪,二子不事晋室可也。嵇绍苟无荡阴之忠注2 ,殆不免于君子之讥乎! 注l:蓼莪,诗经小雅篇名歌咏“为人子必须尽孝”,诗中反复吟哦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欲报之德,吴天罔扳”。 注2:晋惠帝于永兴元年(公元304年)败绩于荡阴,中三矢,百官侍御皆散,丽嵇绍朝服,下马登辇,以身卫惠帝,被乱兵所杀。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言之于帝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B绍以父康得罪 令以责之里正 C树为之枯 缇骑接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D计口而田 子路率尔而对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涛典选十余年 典:主管,执掌。 B得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之 显:明显。 C近日之事,谁任其咎? 任:听凭,放任。 D司马欲委罪孤邪! 委:推卸。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A这则短文写到的人物有晋武帝司马炎、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文中的文帝)、吏部尚书山涛、嵇康与其子嵇绍、王仪与其子王褒。短文说的是山涛掌管吏部为晋武帝推荐干部很能干,嵇绍事晋、王褒不事晋,以及资治通鉴的主编司马光对这些事情的看法。 B 山涛任吏部尚书推荐干部,善于揣摩晋武帝的意思。他先拟出数人,看晋武帝倾向于哪一个,他就将这个人排在推荐名单的前头,因此每次推荐的干部都被晋武帝任用。大臣们不知就里,以为是山涛太过于自作主张了。 C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残害死了,他的儿子嵇绍却在山涛的劝说下,出来为晋王朝服务;而王褒则因其父王仪不该死而被文帝司马昭害死了,终生不仕。司马光按照忠孝标准对这两人不同的做法都表示了赞同。 D王褒痛父非命,隐居教授。他成天哀痛父母,吟哦诗经小雅。蓼莪篇,使得他的学生都不敢再吟诵这首诗了。学生们看到他生活贫困,经常周济他,帮助他做农活,最终让他安享天年。第卷注意事项:1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3本卷共12小题,共120分。四、(23分)11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IO分)(1) 涛谓之日;“为君思之久矣,天地四时。犹有消息,况于人乎?” 译文; (2) 嵇康、王仪,死皆不以其罪,二子不事晋室可也。译文: 参考答案三、(9分,每小题3分)8D 9C 10D四、(23分)11翻译(10分) (1) 译文:山涛对嵇绍说:“我替你思考很久了。天地运行四季变换,都有消减、增长的变化,何况是人的悲伤情感呢?”(每个句子占1分,共5分)(2) 译文:嵇康和王仪,他们的死,都不是他们的罪过造成的(而是司马氏集团迫害致死的),因此,他们的儿子(嵇绍和王褒)不出来服事晋王朝,这是可以的。(不以其罪,不因为他们的罪过,2分;后一个句子3分。共5分)雅安市2009年高三第三次诊断性考试语 文 试 卷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举乡试第一,又七年成进士。由庶吉士历赞善。从西洋人利玛窦学天文、历算、火器,尽其术。遂遍习兵机、屯田、盐策、水利诸书。杨镐四路丧师,京师大震。累疏请练兵自效。神宗壮之,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练兵通州,列上十议。时辽事方急,不能如所请。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未几,熹宗即位。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还朝,力请多铸西洋大炮,以资城守。帝善其言。方议用,而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议不合,御史邱兆麟劾之,复移疾归。天启三年起故官,旋擢礼部右侍郎。五年,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崇祯元年召还,复申练兵之说。未几,以左侍郎理部事。帝忧国用不足,敕廷臣献屯盐善策。光启言屯政在乎垦荒,盐政在严禁私贩。帝褒纳之,擢本部尚书。时帝以日食失验,欲罪台官。先启言:“台官测候本郭守敬法。元时尝当食不食,守敬且尔,无怪台官之失占。臣闻历久必差,宜及时修正。”帝从其言,诏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推算历法,光启为监督。四年春正月,光启进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复上测候四说。其辩时差里差之法,最为详密。五年五月,以本官兼东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与郑以伟并命。寻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光启雅负经济才,有志用世。及柄用,年已老,值周延儒、温体仁专政,不能有所建白。明年十月卒。赠少保。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帝纳之,乃谥光启文定。久之,帝念光启博学强识,索其家遗书。子骥入谢,进农政全书六十卷。诏令有司刊布。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九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超擢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 超:越级 B时辽事方急 急:着急 C以左侍郎理部事 以:介词,凭、用D守敬且尔 且:副词,尚且9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光启有志用世的一组是( ) 累疏请练兵自效。由庶吉士历赞善。魏忠贤党智铤劾之,落职闲住。练兵通州,列上十议。加赠太保,其孙为中书舍人。光启疏争,乃稍给以民兵戎械。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光启,字子先,是上海的人。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并完全掌握其方法。 B徐光启曾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用。熹宗虽然考虑采纳他的建议,但因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最终没有被采纳。 C崇祯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钦天监台官。但徐光启认为不能责怪钦天监台官计算出差错,而是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会出现差错,应该及时修正。D徐光启死后,他的儿子徐骥因主动献上农政全书六十卷而被升为太保一职。第卷(120分)四、(23分)11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光启志不得展,请裁去,不听。既而以疾归。辽阳破,召起之。 (5分)译文: (2)御史言光启盖棺之日,囊无余赀,请优恤以愧贪墨者。 (5分)译文: 参考答案三、(9分,每小题3分)8【B】解析:B急:紧急9【C】解析:说的是他官职的升迁;说的是他被弹劾;说的是皇帝对他的追封。10【D】解析:他的儿子徐骥不是主动献上,而是皇帝索取。同时“太保”是追封他的,而不是他的儿子。四、(23分)11(1)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离开,(熹宗)没有同意。接着(徐光启)因病请假回乡。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裁”,“听” “破”各1分,大意2分)(2)御吏说,徐光启盖棺下葬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来使贪赃枉法者感到羞愧。 (“赀”,“优恤”,“愧”的使动用法各1分,大意2分)附:文言文参考译文徐光启,字子先,上海人。万历二十五年省试考中第一名举人,七年后考中进士。由庶吉士做到赞善。曾跟从西洋人利玛窦学习天文、历算、火器,完全掌握其方法。继而全面学习军事、屯田、盐政、水利等各种书籍。杨镐四路兵马丧失于辽东,京城大为震惊。徐光启几次上书要求让自己去练兵以报效国家。神宗皇帝嘉许他的雄心壮志,越级提升为少詹事兼河南道御史。在通州练兵时,他上奏陈列了十条建议。当时辽东战事正吃紧,没有答应他的请求。徐光启上书力争,才批准给了他少量民兵和武器军械。没过多久,明熹宗即位。徐光启因自己的抱负不得施展,请求辞职而去,没获得批准。接着因病请假回乡。辽阳被攻破,熹宗下令起用他。回到朝中,他大力提议多铸造西洋大炮,以供守城用。熹宗同意他的看法。正考虑采纳他的建议,而徐光启与兵部尚书崔景荣的建议不一致,御史丘兆麟的弹劾他。他又称病请假回家。天启三年以原官起用,接着升为礼部右侍郎。天启五年,魏忠贤勾结智铤弹劾他,他丢掉了官职而闲居。崇祯元年被召回朝廷,又提出练兵建议。不久,以左侍郎负责礼部事务。崇祯考虑国家财政困难,命朝廷大臣提出整理屯田和盐政的好办法。徐光启说,屯政的关照在于垦荒,盐政在于严禁私盐的贩卖。崇祯帝赞扬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升他为礼部尚书。当时,皇帝因为日食预报发生错误,想要处分钦天监台官。徐光启说:“钦天监预测天象是本照着郭守敬的方法,元代已经出现了应当发生日、月食而没有发生的情况。郭守敬尚且如此,所以不能责怪钦天监台官计算出差错。我听说,任何一种历法使用久了,就必定会出现差错,宜于及时修正。”崇祯帝听从其言,下诏请西洋人龙华民、邓玉函、罗雅谷等来推算,进行改历的工作。徐光启任监督。崇祯四年春季正月,徐光启送上测天约说二卷、大测二卷、黄道升度七卷、黄赤距度表一卷。当年冬季十月初一日,发生日食,又进上测候四说,其中以论述时差里差的方法最为详细周密。崇祯五年五月,以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参预机要事务。随即加太子太保,进文渊阁。徐光启颇有治国经世的才干,而且立志用于当世。不过,到被信任而掌权时年纪已大,又恰逢周延儒、温体仁独断专政,不能够有所倡议。第二年十月去世。赐诰封少保。御吏说,徐光启盖棺下葬时,口袋中没有多余的钱财,请朝廷加以优厚抚恤,以使贪赃枉法者感而羞愧。崇祯帝采纳御吏意见,于是赐徐先启谥号为文定。过了较长一段时候,皇帝想到徐光启博学强识,要他的家属把遗留下的著作送上。徐光启的儿子徐骥入朝谢恩,进献上农政全书六十卷。崇祯帝下诏命令有关部门刊刻颁布,加赠太保,并录用他的孙子为中书舍人。资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中三年级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 文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810题。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人也。少失父,佣赁以养母,以孝闻于乡里。年十六,乡人蔡道斑为湖阳戍主,攻蛮锡城,反为蛮所困,道根救之。匹马转战,杀伤甚多,道斑以免,由是知名。齐建武末,魏主拓跋宏寇没南阳等五郡,明帝遣太尉陈显达率众复争之。道根与乡里人士以牛酒候军,因说显达曰:“不如悉弃船舰于酂城,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如是,则立破之矣。”显达不听,道根犹以私属从军。及显达败,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永元中,以母丧还家。闻高祖起义师,乃谓所亲曰:“金革夺礼,古人不避,扬名后世,岂非孝乎?时不可失,吾其行矣。”率乡人子弟胜兵者,悉归高祖。初到阜陵,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众颇笑之。修城未毕,会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众二万,奄至城下。道根堑垒未固,城中众少,皆失色。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败之。魏人见意闲,且战又不利,因退走。豫州刺史韦睿围合肥,克之。道根与诸军同进,所在有功。六年,魏攻钟离,高祖复诏睿救之,道根率众三千为睿前驱。至徐州,建计据邵阳洲,筑垒掘堑,以逼魏城。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城隍立办。及淮水长,道根乘战舰,攻断魏连桥数百丈,魏军败绩。道根性谨厚,为将能检御部曲,所过村陌,将士不敢虏掠。每所征伐,终不言功。其部曲或怨非之,道根喻曰:“明主自鉴功之多少,吾将何事。”高祖尝指道根示尚书令沈约曰:“此人口不论勋。”处州郡,和理清静,为部下所怀。在朝廷,虽贵显而性俭约,所居宅不营墙屋,无器服侍卫,入室则萧然如素士之贫贱者。十六年,都督豫州诸军事。将行,高祖引朝臣宴别道根于武德殿,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豫部重得道根,人皆喜悦。高祖每称曰:“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州。”居州少时,遇疾,自表乞还朝。既至疾甚,中使累加存问。普通元年正月,卒,时年五十八。(节选自梁书列传第十二)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时不可失,吾其行矣。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B且战又不利,因退走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明主自鉴功之多少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D中使累加存问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9下列各组句子全都表现冯道根谋略的一组是方道步进,建营相次,鼓行而前 修城隍,远斥候,有如敌将至者 道根命广开门,缓服登城,选精锐二百人,出与魏军战 至徐州,建计据邵阳洲,筑垒掘堑,以逼魏城 道根能走马步地,计马足以赋功,城隍立办 为将能检御部曲,所过村陌,将士不敢虏掠A B C D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冯道生以孝顺闻名,靠帮工养活母亲。母亲去世后,冯道根回家守丧。投奔高祖时,他认为因战事而不能守孝,古人并不避讳,只要能扬名后世,也是孝顺。B齐明帝派太尉陈显达率众军收复南阳等五地时,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犒劳陈军,并向陈显达进言。尽管陈显达不听,冯道根还是派自己的人马跟随部队。C冯道根谨厚俭约。当部下埋怨他不争功时,他用道理开导他们;虽然地位显达,而居住的房屋不加营缮,家中萧然无物,就像贫贱的士人家一样。D冯道根重到豫州担任军事长官,豫州将士个个都很高兴,高祖常常称赞他,认为只要有冯道根在的地方,就能让朝廷想不到又得到一州。资阳市20082009学年度高中三年级第三次高考模拟考试语 文第卷第卷总分总分人题号四五六七得分第卷 非选择题(共120分) 注意事项:1第卷共8页,用钢笔或圆珠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卷上。不能在试卷上随意圈点勾画。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四、(23分)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及显达败,道根每及险要,辄停马指示之,众赖以全。(4分)译文:_(2)此人口不论勋。(2分)译文:_(3)高祖引朝臣宴别道根于武德殿,召工视道根,使图其形像。(4分)译文:_参考答案三、(9分,每小题3分)8D(两句中的“存”都是“看望、慰问”的意思。A副词,表示婉商语气;表示祈使语气。B连词,于是,就;介词,经由。C清楚,明白;意动用法,以为鉴。)9A(表示道根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方法;表示道根带兵纪律严明。)10 D(文中“冯道根所在,能使朝廷不复忆有一州”的意思是“冯道根在的地方,能使朝廷不再想起有一州”,也就是指不用朝廷牵挂那一州的治理之事。)四、(23分)11(10分)(1)等到陈显达战败,冯道根每到险要的地方,就停下马来指路给他们看,众人靠他而保全下来。(本题4分,意思对得1分,第二个“及”、“指示”、“全”各1分。)(2)这个人嘴上不谈论自己的功劳。(本题2分,意思对得1分,“论”1分。)(3)高祖领着众臣在武德殿为冯道根饯行,令画工看着冯道根,让画工画出冯道根的形像。(本题4分,意思对得1分,“引”、“于武德殿”、“图”各1分。)附:文言文译文冯道根字巨基,广平酂地人。冯道根幼时失去父亲,靠帮工养活母亲因为孝顺在乡里闻名。十六岁时,乡人蔡道斑任湖阳戍主,蔡道斑攻打蛮锡城,反而被蛮人围困,道根救了他。道根单枪匹马左右迎战,杀伤的敌人很多,蔡道斑因此幸免于难,冯道根由此而知名。齐朝建武末年魏朝皇帝拓跋宏侵犯攻陷南阳等五郡,齐明帝派太尉陈显达率众军再收复五地。道根与乡人用牛肉和酒犒劳陈军,趁机劝说陈显达:“不如将船舰全部丢在酂城,军队并行而进,挨次建立营寨,击鼓前进。如果这样的话,那么马上就可以攻破魏军。”陈显达不听,冯道根还派自己的私交跟随部队。等到陈显达为魏人所败,道根每到险要之地,就停下马来指路,众人靠道根而得以保全。齐永元中,因为母亲去世,冯道根回到家。听说高祖建立义师,道根便对亲友说:“因战事而不能守孝,古人并不避讳,扬名后世,这难道不是孝顺吗?时机不可丧失,我走了。”道根领着能够打仗的乡人子弟,全部归附了高祖。道根刚到阜陵时,修城池,远派侦察兵,就像敌人将来一样,众人都取笑他。城池还没有修好,遇到魏将党法宗、傅竖眼率兵二万,铺天而来。道根修的壕沟堡垒尚不坚固,城中人又少,大家都大惊失色。道根命令大开城门,慢慢整装登上城门,选出精兵二百人出城与魏军作战,打败了魏军。魏军见梁人闲适,况且作战又不利,于是退军。豫州刺史韦睿围攻合肥,攻下合肥。冯道根和各路兵马一道行进,所到之处都立下功劳。六年,魏军攻打钟离,高祖又诏令韦睿解救钟离,冯道根率三千兵士充当韦睿的前军。到达徐州,计划占据邵阳州,修筑堡垒挖掘壕沟,以威胁魏城。冯道根能跑马丈量土地,根据马脚印来分配事情,城沟马上修好了。等到淮河水增涨,冯道根乘战舰,攻断魏军连接起来的数百丈桥梁,魏军大败。冯道根性格谨慎敦厚,做将领能够驾驭士卒,从村边小道走过,将领士卒不敢掳掠。每征伐一地,始终不谈及自己的功劳。他的部下有人埋怨责备他,道根解释说:“明主自会明白功劳的多少,我们操什么心呢?”高祖曾经将冯道根指给尚书令沈约说:“这个人不谈论自己的功劳。”在州郡,冯道根温和地管理,清静太平,为部下所思念。在朝廷,虽然地位显达而性格不奢华,他居住的房屋墙壁不加营缮,没有兵器、服饰、侍卫,进入室内则空空的,就像贫贱的士人家一样。十六年,冯道根都督豫州诸军事。准备起身,高祖领着众臣在武德殿为他饯行,令画工看着道根,将他的形象画下来。豫州重得道根,人人都很高兴。高祖常常称赞说:“冯道根在的地方,能使朝廷不再想起有一州。”冯道根担任豫州刺史时间不长,得病,上表请求回京。返回京都后病情更重,中使多次探视道根。普通元年正月,去世,终年58岁。南充高中2009级4月月考语文试题三(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夏侯惇字元让,沛国谯人,夏侯婴之后也。年十四,就师学,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由是以烈气闻。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太祖行奋武将军,以惇为司马,别屯白马,迁折冲校尉,领东郡太守。太祖征陶谦,留惇守濮阳。张邈叛迎吕布,太祖家在鄄城,惇轻军往赴,适与布会,交战。布退还,遂入濮阳,袭得惇军辎重。遣将伪降,共执持惇,责以宝货,惇军中震恐。惇将韩浩乃勒兵屯惇营门,召军吏诸将,皆案甲当部不得动,诸营乃定。遂诣惇所,叱持质者曰:“汝等凶逆,乃敢执劫大将军,复欲望生邪!且吾受命讨贼,宁能以一将军之故,而纵汝乎?”因涕泣谓惇曰:“当奈国法何!”促召兵击持质者。持质者惶遽叩头,言“我但欲乞资用去耳”!浩数责,皆斩之。惇既免,太祖闻之,谓浩曰:“卿此可为万世法。”乃著令,自今已后有持质者,皆当并击,勿顾质。由是劫质者遂绝。太祖自徐州还,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复领陈留、济阴太守,加建武将军,封高安乡侯。时大旱,蝗虫起,惇乃断太寿水作陂,身自负土,率将士劝种稻,民赖其利。转领河南尹。太祖平河北,为大将军后拒。邺破,迁伏波将军,领尹如故,使得以便宜从事,不拘科制。建安十二年,录惇前后功,增封邑千八百户,并前二千五百户。二十一年,从征孙权还,使惇都督二十六军,留居巢。赐伎乐名倡,令曰:“魏绛以和戎之功,犹受金石之乐,况将军乎!”二十四年,太祖军(击破吕布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特见亲重,出入卧内,诸将莫得比也。拜前将军,督诸军还寿春,徒屯召陵。文帝即王位,拜惇大将军,数月薨。(选自三国志,有删改)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惇常为裨将 裨将:副将B责以宝货 责:索取C我但欲乞资用去耳 用:享用D转领河南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