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学年下学期英豪学校高一语文月考.doc_第1页
2011学年下学期英豪学校高一语文月考.doc_第2页
2011学年下学期英豪学校高一语文月考.doc_第3页
2011学年下学期英豪学校高一语文月考.doc_第4页
2011学年下学期英豪学校高一语文月考.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学年下学期英豪学校高一语文月考(一)试卷 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A、锦瑟(s)粗糙(zo)湍急(tun)B、浣女(hun)谄媚(xin)邂逅(xi)C、惘然(wng)哨卡(qi)癖好(p)D、蝴蝶(di)歼灭(jin)炽热(zh)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李梦乡与三十年前的同学张永久在昆明湖畔萍水相逢,他们高兴得热泪盈眶。B、在科春之交的日子里,气象多变,雨、雪天气基本上是平分秋色,这使得环城路拥堵不堪。C、“天涯共此时”这个栏目使所有炎黄子孙在内心深处都受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可谓感同身受。D、美国的“倒萨”计划正紧锣密鼓地实施,战火一旦燃起,人类的自下而上环境将遭受巨大破坏。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拿我们国有企业来说,就是要不断加强改革的力度和范围,通过深化企业改革,更好地适应市场,都能创造出新的生产力水平。B、我国税务机关正在加紧完善涉外税收征管体系,以便更好地适应加入世贸组织后带来的新变化。C、19日1时30分起观测到迸发猛烈的狮子座流星雨,目测最大强度估计超过每小时1万颗以上。D、近些年来,国外教育机构不仅在寻求与我国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各类学校合作,而且许多人也开始将注意力投向民办教育,并以此作为创业的新起点。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1)小平同志来到特区,走到群众中间,亲切地他们的生活情况。(2)他的演出很成功,这其中也有师的一份功劳。(3)接到群众检举后,有关部门开始对王某进行。A、询问化装侦查B、过问化装侦察C、过问化妆侦察D、询问化妆侦查二、本大题共6题,31分阅读下面文段,完成58小题。(19分)晁错者,颍川人也。以文学为太常掌故。错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时,诏以为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以其辩得幸太子,太子家号曰“智囊”。数上书,孝文时,又言宜削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书凡三十篇。孝文不听,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当是时,太子善错计策,袁盎诸大功臣多不好错。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迁为御史大夫,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收其枝郡(枝郡:指诸侯国支系亲属拥有的封地)。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郤。错所更令三十章,诸侯皆喧哗疾晁错。错父闻之,从颍川来,谓错曰:“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口让多怨,汝何为也?”晁错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庙不安。”错父曰:“刘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汝归矣!”遂饮药死,曰:“吾不忍见祸逮身。”死十余日,吴楚七国果反,以诛错为名。及窦婴、袁盎进说斩错。上默然良久,后乃使中尉招错。晁错衣朝衣斩东市。晁错已死。谒者仆射邓公为校尉,击吴楚军为将。还,谒见上。上问曰:“闻晁错死,吴楚罢不?”邓公曰:“吴王为反数十年矣,发怒削地,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上曰:“何哉?”邓公曰:“夫晁错患诸侯强大不可制,故请削地以尊京师,万世之利也。计划始行,卒受大戮,杜忠臣之口。臣窃为陛下不取也。”于是景帝喟然长息,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错为家令时数言事不用后擅权多所变更诸侯发难不急匡救欲报私仇反以亡躯。语曰:“变古乱常,不死则亡”,岂错等谓邪? (选自史记袁盎晁错列传,有删改)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错常数请间言事 数:多次 B、口让多怨,汝何为也 让:责备 C、吾不忍见祸逮身 逮:及、殃及 D、吾亦恨之 恨:痛恨。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以其辩得幸太子 故请削地以尊京师 B、请诸侯之罪过,削其地 错父闻之,从颍川来 C、削其地,收其枝郡 以诛错为名,其意非在错也 D、臣窃为陛下不取也 然奇其材,迁为中大夫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3分) A、晁错才学出众,为人严峻刚直,受到皇帝的器重。景帝时,他受宠超过九卿,当时许多法令多是由他更改修定的。 B、晁错在文帝时就进言削弱诸侯,文帝没有听从,但很赏识他的才能。景帝即位后,采纳了他削藩的政治主张。 C、晁错的父亲担心削藩会危及儿子的性命,从家乡赶来极力劝阻。看到儿子一意孤行,晁父因伤心而自杀。 D、当听到邓公分析吴楚借诛杀晁错之名而行谋反之实、错杀晁错带来的严重后果后,汉景帝同意邓公的看法。8、断句与翻译。(共10分)(1)用“ / ”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4分)太 史 公 曰 晁 错 为 家 令 时 数 言 事 不 用 后 擅 权 多 所 变 更 诸 侯 发 难 不 急 匡 救 欲 报 私 仇 反 以 亡 躯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汝用事,即侵削诸侯,疏人骨肉。(3分)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复言也!(3分)9、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1)诗人在首联和颔联中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2分)答: (2)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4分)答: 10、补齐下列诗句,使之完整。(每空1分,共6分)今宵酒醒何处? 。(柳永雨霖铃) ,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王孙自可留。(王维山居秋暝) 人生如梦,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三、阅读琵琶行选文,完成1115题。(每题3分,共15分)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生平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11、对下列词语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轻拢”一句描写琵琶女弹奏的动作特点,同时也表现了她高超的演奏技巧。B、“大弦”“小弦”两句写出了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如急雨”“如私语”使两种旋律形象可感。C、“大珠”一句化视觉形象为听觉形象,给人以眼花缭乱,耳接不暇的感觉。D、“间关”一句继续写了旋律的变化,用“莺语花底”这一美的视觉形象,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12、对以上部分诗句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冰泉”“凝绝”两句写出了音乐的又一境界。幽咽之声,悲抑哽塞,好像“泉流冰下”,用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B、邀请琵琶女经历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这说明琵琶女对邀请者极为不满,甚至怀疑邀请者不是什么好人。C、“银瓶”“铁骑”两句表现了“声暂歇”后力量的大爆发,同时,这两句也将音乐的魅力推向了高潮。D、“曲终”“四弦”两句写出了音乐进入到高潮时戛然而止,乐曲虽终,但由音乐而产生的惊心动魄、回肠荡气的艺术魅力并没有因此而消失。13、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3分 A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C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度14、下列诗句中没有使用“借代”修辞的一项是( )3分 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C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D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1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互文”修辞的一项是( )3分 主人忘归客不发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D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四、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为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5分)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 (郭国昌)古人云:“诗言志”。也就是说,诗歌是表达人的内心情感的。尽管胡适、陈独秀等人倡导“文学革命”时对古典诗歌进行了大力否定,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那些可以超越时代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诗歌观念。即使在现代诗歌受到人们广泛质疑的今天,“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的看法恐怕还是具有合理性的。然而,诗歌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是从哪儿来的呢?艾青说:“生活是艺术所以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思想与情感必须在它的底层蔓延自己的根须。”只要翻开郭沫若、闻一多、徐志摩、冯至、戴望舒、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但这并不是说只要生活着就会有新的诗歌情绪发生。诗人不但要生活着,而且要生活得更具广度,更有深度。诗人的生活范围不应当只局限在个人的小圈子里,而应该面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与普通大众生活在一起,进入到他们的精神世界里去。胡风说:“诗歌是发自作者对于现实人生的感受或追求,只有人生至上主义者才能够成为艺术至上主义者。”其实,对于真正的诗人来说,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歌的情绪蕴藏在身后的生活土壤中。诗人应当经常地询问自己:“我被生活感动过吗?”如果生活感动了诗人,这表明诗人是在以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生活着,是在真正体验着普通大众的人生。只有生活在感动的世界里,诗人所获得的诗歌情绪才会是真诚的,包含了人类普通的精神追求,而不至于纯粹是一种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的宣泄。在现实生活中产生的情绪和感受并不能全部进入到诗歌的创作中。因为,文学的创作过程是一种审美选择的过程,是一种情绪升华的过程。诗歌的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读郭沫若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渴望民族新生的期盼;读艾青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诗人面对民族抗争的悲壮;读穆旦的诗,我们感受到的是个体生命在艰难境遇中的痛苦。然而,进入诗歌中的情感必须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像郭沫若、艾青、穆旦等现代诗人的诗歌之所以能够感动读者,就是因为他们作品中的情绪和感受是经过了诗人的审美超越的。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诗歌创作中的审美超越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五四”新文学革命以后,口语化成为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然而,日常口语成为诗歌的语言,必须是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口语。卞之琳的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正是诗人通过诗化的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表达了自己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情绪。托尔斯泰说过,一个高明的作家“并不在于知道他用什么语言写什么,而在于知道不需要用什么语言写什么。”当我们的诗人也知道这样做的时候,现代汉诗的口语化也就不会成为一个广受人们争议的问题了。16、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对一项得2分,全对得5分,多选、错选不得分。)A、“诗歌是人的内心情感的表达”这一观点,在当今应该还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的,虽然有人对现代汉诗抱有质疑的态度。B、生活与艺术是统一的,诗人只要与普通大众在一起生活,获得的就会是真诚的诗歌情绪,而不是封闭孤独的自我情绪。C、真正的诗人,其诗歌的情感都是来自现实社会生活,来自对普通大众人生的真正体验。D、现代汉诗创作需要饱满的情感,需要的是以真善美为核心的感情,否则,是无法创作出诗歌作品的。E、口语化是现代汉诗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向,但进入诗歌的日常口语必须经过诗人的审美加工的,是诗意化的。17、在第和第自然段的论述中,分别举郭沫若、艾青、穆旦等人的作品为例,其作用分别是什么?(5分)答: 18、为什么说“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5分)答: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5分)蓝窗帘 (王哲)一扇四翼紧闭的小窗,被一袭绿色的印有大芭蕉树图案的窗帘笼着,那窗,便有了一幅雨打芭蕉的南国意境。她站在窗下,醉在这意境中,心,不知是陷入了深深的回忆,还是脱出到渺远的神往里,竟飘飘悠悠地升忽。两眼被升忽弄得涩涩的,涩出几分凝滞。她在这儿住了四年,又离开了四年。八年了,一个女人,能从记忆中搜索出几个八年?她不知道为什么来到这儿,也许就因了那场变故。其实,有了这场变故,她更不该来。小窗内,曾有她那么多青春的梦幻,就是这场变故,把那些美的、甜的梦幻,包括她的青春一古脑儿全葬了。可她,还是来了,来到这四翼紧闭的小窗前,像要找回那场变故使她丢失的一切。小窗还在,却到底没有了当年的痕迹。当年,她20岁。揣着大学录取通知书,八个姑娘天南海北地聚到一起,共同拥有了这扇小窗。那时的姑娘心细哟,定期擦玻璃,抹窗框每人尽八分之一的主人之责,她揽下了做窗帘、按时拆洗窗帘的活儿。她上街了,在一匹匹花布中徜徉。最后,她选中上一块淡蓝色的涤府绸。淡蓝,象征平和,宁静。她愿八个八分之一相加,永远等于八分之八。小窗的尺寸是用皮尺精确地拉出来。买布的钱是八个姑娘嘻嘻哈哈凑份子凑的。可她却让售货员按尺寸的一倍剪下那布,多一倍的钱是她自己付的。她找来八根细铁丝,在小窗四翼的上下底边处各拉上一条,淡蓝色的府绸也剪成了四块,穿在铁丝上,两头一拉直,多出一倍的布料就折出一道道极规则极细密的皱,一轮轮,煞是好看,姑娘们都赞她的手艺。她也为这杰作颇自得了一番。每年寒暑假,她都把这蓝窗帘带回家去,轻轻地揉净,细细地熨平,又一轮轮挂起。寒来暑往,四个春秋,她从没有忘记。就在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她最后一次洗熨这窗帘,望着日照风蚀得已有一些泛黄的皱折,她落泪了。她精心地把窗帘留下来,为将来的姑娘,留下一片淡蓝色的温馨。一走就是四年。四年中,她梦一般地结了婚,又梦一般地离了婚。充满淡蓝色温馨的生活,有吗?她惶惑。她不甘。她欲找回青春的梦幻。于是,她来了,来到这扇小窗前,像凭吊古迹般站着。她在凭吊逝去的岁月。是她站得太久了?小窗那紧闭的四翼忽然洞开,伸出张圆乎乎的姑娘的脸。一张写满了青春活力的脸。像她当年一样。她不禁怦然心动。那眼就又有一丝酸涩。“你,找人吗?”“不。看看。”她的眼,望着飘拂的绿色。“看什么?这窗帘吗?你喜欢它?”圆脸姑娘问了一长串。她点点头,是想不辜负姑娘的企盼,凭直觉,她猜出这窗帘一定是这姑娘买的,挂的,像她当年一样。但是,她毕竟不甘心。那一片淡蓝色的温馨呢?她似乎是为了寻找这个而来的。“你,在这屋里住了四年吗?”“对。马上要毕业了,真有些不舍。”“刚来时,这窗上有窗帘吗?”问话时,她有些小心翼翼。“有。淡蓝色的,许是高班同学留下的。”她分明感到一阵激动。“为什么不挂呢?”“早换了。干吗还挂那泛了黄的东西。”姑娘擎起了一片绿色。姑娘的话证实了她开始的猜测。她最后望了一眼大芭蕉树的绿窗帘,望了一眼被绿色映了的圆脸姑娘,转身走了。换了,换成新的。是呀,日子不也一天天都是新的么?逝去的,已经逝去。难道只有到往昔的梦幻中,才能找到淡蓝色的温馨吗?她这样问自己,步子便一下下坚定起来,她走去,再没有回头。(选自福州晚报1987年1843期)19.小说中写道“但是,她毕竟不甘心”。请联系全文,简述“她”为什么不甘心。答: (5分) 20.从全文看,小说以“蓝窗帘”为标题有哪些方面的作用?(5分) 答: 21.有人说,小说最后一段纯属画蛇添足,删去更好。你认同这种说法吗?请简要谈谈你的理由。(5分)答: 22、阅读下面语段,在横线上补写两个与画线的句子句式相同、语意连贯的句子。(每句2分,共4分)善思则能“从无字句处读书”。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 ; 。五、名著阅读23、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共8分)李鬼道:“小人本不敢剪径,家中因有个九十岁的老母,无人养赡,因此小人单提爷爷大名唬吓人,夺些单身的包裹,养赡老母。其实并不曾敢害了一个人。如今爷爷杀了小人,家中老母,必是饿杀。”李逵虽是个杀人不眨眼的魔君,听的说了这话,自肚里寻思道:“我特地归家来取娘,却倒杀了一个养娘的人,天地也不佑我。罢,罢!我饶了你这厮性命。”放将起来,李鬼手提着斧,纳头便拜。李逵道:“只我便是真黑旋风,你从今已后,休要坏了俺的名目。”李鬼道:“小人今番得了性命,自回家改业,再不敢倚着爷爷名目,在这里剪径。”李逵道:“你有孝顺之心,我与你十两银子做本钱,便去改业。”李鬼拜谢道:“重生的父母!再长的爹娘!”李逵便取出一锭银子,把与李鬼。 (注:剪径:拦路抢劫。)(1)选文出自中国古典名著 ,作者是元末明初的 。(2分)(2)李鬼两次“拜”李逵的原因分别是什么?(4分) ; (3)李逵平日“杀人不眨眼”,如今却放走了李鬼。李逵的这种行为体现他 的特点。(2分)24、请用一段话概括介绍三国演义(或是红楼梦、围城、子夜、三家巷、基督山伯爵、红与黑等任意一部)的主要内容,以便向他人推介。不少于50字,否则酌情扣分。(5分)七、作文(60分)25、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孔子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王勃说:“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诸葛亮说:“志当存高远。”这样的论述,从古到今早已数不胜数。请以“立志”为话题,写一篇文章。注意:所写的内容必须在话题范围之内;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不得抄袭。2011学年下学期英豪学校高一语文月考(一)答题纸班级 姓名 学号 得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12分) 1、 2、 3、 4、 二、本大题共6题,31分 5、 6、 7、 8、断句与翻译。(共10分)(1)用“ / ”给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断句。(4分)太 史 公 曰 晁 错 为 家 令 时 数 言 事 不 用 后 擅 权 多 所 变 更 诸 侯 发 难 不 急 匡 救 欲 报 私 仇 反 以 亡 躯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3分) (3分)9、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共6分)(1) (2分)(2) (4分)10、补齐下列诗句,使之完整。(每空1分,共6分) 。(柳永雨霖铃) , 。 (李商隐锦瑟) (白居易琵琶行) (王维山居秋暝) (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三、阅读琵琶行选文,完成1115题。(每题3分,共15分) 11、 12、 13、 14、 15、 四、现代文阅读 本大题的两组试题为别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组和“实用类文本阅读”试题组。考生任选一组作答。(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15分) 16、 ( )( ) 17、 18、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15分19. (5分) 20. (5分) 21. (5分)22、 ; 。(每句2分,共4分)五、名著阅读23、(1) , 。(2分)(2) ; (4分)(3) (2分)24、 参考答案及提示一、 基础题1、C(A糙co B谄chn D炽ch)2、A (“瞑”改为“暝”) 2、D(萍水相逢:浮萍随水漂泊,偶然聚集在一处。比喻素不相识的人偶然相遇。平分秋色:把秋天的景色平均分配,昼夜各得一半。多指中秋或秋分这一天。后指平均分享财物、声誉等。感同身受:多用于代别人向对方表示谢意,与句意不符。紧锣密鼓:不含贬义,为中性词。3、B(A“加强范围”动宾搭配不当;C“超过”、“以上”前后重复;D“不仅”位置不当,应放在“国外教育机构”的前面,“许多人”存在歧义。)4、D(“过问”指参与其事,参加意见,表示关心。只有“化妆师”,没有“化”)二、 5*D【恨:遗憾、悔恨】6*C【其:都是第三人称代词,表领属,他们的;A以:介词,因为 /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 B之:助词,的 / 代词,这件事;D为:动词,认为 / 动词,担任、做官】7*C【极力劝阻的目的不仅是担心儿子,而且是整个晁氏家族的安危,也怕祸及自身】8、(1)太史公曰 / 晁错为家令时 / 数言事不用 / 后擅权 / 多所变更 / 诸侯发难 / 不急匡救 / 欲报私仇 / 反以亡躯。【共4分。错1处不扣分,每错漏2处扣1分,扣完为止】(2) 你一掌权,就侵犯诸侯利益、分割诸侯土地,使别人的亲人疏远。 【用事:掌权,1分;疏:使动用法,使疏远,1分;大意,1分】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噤口:封住嘴巴。1分 言:进言,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晁错,是颍川人。他凭着文学才能担任太常掌故。他为人严峻刚直苛刻。孝文帝的时候,下诏任命他做太子舍人、门大夫、家令。因他善于论辩,得到太子宠幸,太子家号称他是“智囊”。多次向皇帝上书,在孝文帝时,又论述要削弱诸侯的事情,以及可以更改确定的一些法令,奏疏一共有三十篇。孝文帝没有听取他的建议,但觉得他是个奇才,提升他做中大夫。在这个时候,太子认为晁错的计策好,而袁盎等各个大功臣多不喜欢晁错。汉景帝即位,让晁错担任内史。晁错经常请求皇帝在秘密处听取他说的事情,皇帝总是听从,宠幸晁错胜过九卿,法令多由他修改敲定。晁错升任御史大夫(以后),呈请(查究)诸侯的罪过,削减他们的封地,收归他们支系亲属拥有的封地。奏疏呈上之后,皇帝命公卿、列侯、宗室集合议论,没有人敢反对,只有窦婴争议,因此同晁错有了矛盾。晁错所更改的法令有三十章,诸侯都大声叫嚷,疾恨晁错。晁错的父亲听到这件事,从颍川赶来,对晁错说:“你一掌权,就侵犯诸侯利益、分割诸侯土地,使别人的亲人疏远。很多人都责备怨恨你,你为的是什么呢?”晁错说:“本来就应该这样做的。不这样做,天子不得尊崇,王室不得安宁。”晁错的父亲说:“刘家安宁了,可是晁家就危险了。我要离开你回家了。”于是喝毒药自杀了,说:“我不忍看到灾祸殃及到我”。死了十几天,吴、楚七国果然造反,以诛杀(乱臣)晁错为名义。等到窦婴和袁盎进宫劝说皇帝斩晁错时,皇帝很久都不说话。后来,皇帝就下令中尉去叫晁错。晁错当时穿着朝服,在东市被处斩。晁错死后,谒者仆射邓公是校尉,攻打吴、楚叛军担任将领。回到京城见皇上。皇上问他:“听到晁错已死的消息,吴、楚两地的叛乱停止了没有?”邓公说:“吴王几十年来都想谋反,(这次是)发怒于削夺他们的封地,(只是)借诛杀晁错为名,他们的本意并不在于晁错(而在于朝廷)。我担心天下的士人将要封住嘴巴不敢再进言了。”皇上问:“为什么呢?”邓公说:“晁错忧虑诸侯强大了无能控制,所以请求削减他们的土地来提高朝廷的尊严,这是千秋万代的利益啊。计划才刚刚实施,晁错突然遭受杀身之祸,(这样就)堵住了忠臣的嘴。我私下认为陛下不该这样做。”于是景帝长长叹息,说:“你说得对。我也感到遗憾了!”太史公说:晁错在做太子家令的时候,屡次进言奏事不被采用;后来掌握大权,进行不少变革。诸侯发动叛乱的时候,不赶紧挽救国家的危局,却企图报个人的私仇,反而送了性命。俗话说:“改变古法,扰乱常理,不是断命也要垮台。”也许是说的晁错这种人吧!9、古诗鉴赏(1)用“日暮”即落日,“月初白”即初升的月亮这两个意象,表现时间由傍晚到明月初升的变化,表现作者的孤独寂寞情感。(2)“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句中“穿”字写出了在萧萧落叶中穿行,而无人相伴的孤独。一人独坐而无聊,一个“数”字表现了主人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