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历年真题.doc_第1页
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历年真题.doc_第2页
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历年真题.doc_第3页
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历年真题.doc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历年真题(1997-2005)1997古代文学专业 一,名词解释两都赋与二京赋、 明清文学短篇小说、 狭邪小说 、雷锋塔传奇 二,论述 1,屈原与老子作品艺术特色比较 2,南唐五代词对北宋词的影响 专业基础 (1)评价钟嵘诗品 (2)五四文学革命的实绩 (3)评价朦胧诗 (4)试论汉初的“文景之治”与“休养生息”政策。1998古代文学专业 一,名词解释 郊寒岛瘦、 温李 、班马 、常州词派 、元曲选 二,论述 a,黄庭坚诗论及其创作艺术成就 b,大小谢山水诗成就及地位 c,三水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成就 d,诗经离骚比兴手法异同 专业基础 一,名词解释 神韵说 、甘露之变 、词源 、新旧党争 二,论述 a,评论汉武帝 b,从“诗言志”到“诗缘情” c,评述曹禺,闻一多的创作成就 d,评述“寻根派”文学1999古代文学专业 一,标点,并解释下加横线的词语(略) 二,简释(5/30) 1,二南 、2,吴声西曲、 3,诗式、 4,神魔小说、 5,花部与雅部 、6,雷锋塔传奇 三,论述 1,简论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散文的不同风格 2,陈子昂说:“汉魏风骨,晋宋莫传”试结合诗歌发展史加以评论。 3,论辛弃疾词的成就及其对南宋词坛的影响 4,对比分析儒林外史中杜少卿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形象。 专业基础 一,论述 1,简评白居易的诗歌理论 2,简述从汉代到唐代选举制度的变迁 3,为什么鲁迅把自己“五四”时期的创作称为“遵命文学”?试结合具体作品 加以分析 4,试分析汪曾琪小说创作的主要特点 二,简释 1,淝水之战 、2,陈桥兵变、 3,艺概、 4,文学改良刍议2000古代文学1.试论诗经六文。2.六朝志怪小说的特点,举出三部代表作3.谈谈宋词中的“易安体”。4.汤显祖与沈颢在戏剧创作上有何不同主张?5.楚辞与汉赋的联系6.北宋古文运动对唐代古文运动的发展和继承7.为何说白居易和韩愈代表中唐诗歌运动的两种倾向?8.举出聊斋志异的二个代表作,分析其艺术构思、文体特征、表现手法。专业基础一、论述:1.“文以气为主”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在古代文艺思想发展史上起何作用? 302.庆历新政到王安石变法的过程 303.谈谈你对“新写实小说”的看法 104.谈谈矛盾的子夜 10二、名词解释(5分一题):1.党锢之祸2.文镜秘府论3.意境4.尝试集2001年专业基础一、简答(10/40)三家分晋 元朝行省制度 明清中央政府编撰的类书、从书 原诗二、论述题(30/60)1、礼记.乐记对于儒家文艺观之影响。2 、以现当代作家、作品为例说明古代文化修养之作用。2002古代文学一、名词解释(5分一题):1.涉江2.沈诗任笔3.倚声4.清平山堂话本二、根据下面一段曲词谈谈其内容和艺术特色(15分)马致远汉宫秋元帝别离昭君回宫一段。三、论述:1.试述先秦散文在文学史上的地位。(20分)2.联系中唐诗歌发展背景谈谈李贺与李商隐诗歌的艺术表现特色。(25分)3.根据文言小说发展分析聊斋志异的文体特征。(20分)专业基础一、简答:(10分一题)1.简述文赋关于创作灵感的观点。2.“绍兴和议”3.试述“文学研究会”的创始人和文学观点。二、论述:1.试述金圣叹对于小说的评点。(20分)2.孝文帝迁洛和改革的措施、结果和意义。(25分)3.评论“五四”新文学运动对传统文学的批判。(25分)2003古代文学:名词解释:三家诗 太史公书 连珠体 龙筋凤髓判四时田园杂兴青琐高议衬字 常州词派、感遇三十八首论述题:1 论先秦的浪漫主义文学传统2 试论初盛唐之际诗歌艺术的发展3 论关汉卿的喜剧创作专业基础:(二)论述:1 简论唐与域外文化交流2 刘勰钟嵘文学思想之比较3 论闻一多的诗歌理论和创作2004古代文学1.名词解释(6*5)诗经集传 七体 太康文学 徐庾体 太和正音谱 花雅之争2.论述题(4*30)1 以史记为中心论述先秦两汉史传文学的发展情况。2 试评述白居易和元稹为代表的诗歌运动的理论。3 谈谈陆游、范成大和杨万里的关于乡村题材诗歌的创作情况。4 关于三国演义的虚实之争,请你谈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专业基础(2)1 党锢之祸和东汉晚期的现实政治。(35分)2 结合曹丕的典论论文具体内容,给出你的评价。(30分)3 结合现代作家的文学创作,谈谈古代小说和现代小说之间的联系。(35分)2005名词解释“七体” 云谣集杂曲子 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子弟书 孽海花简答1 试论诸子散文从语录体到论说体的演变。2 试论建安风骨及其对诗歌史的影响。3 试论宋初到庆历前后诗风的演变。4 简论桃花扇“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特点及其在戏曲史上的地位。专业基础一 名词解释西周“共和” “文”与“笔” 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