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编辑出版专业介绍会上的讲话.doc_第1页
新生编辑出版专业介绍会上的讲话.doc_第2页
新生编辑出版专业介绍会上的讲话.doc_第3页
新生编辑出版专业介绍会上的讲话.doc_第4页
新生编辑出版专业介绍会上的讲话.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生编辑出版专业介绍会上的讲话 新生出版专业介绍会上的讲话同学们上午好!不久前成功举办了第八届全国大运会的广州大学城,在它最靓丽的时候,迎来了包括在座的各位07级新同学们。 前天,学院召开迎新会,我已经跟各位见过面。 这次是我们文化传播系的专业介绍会。 这个会很重要,因为只有清楚地了解了我们的专业,今后4年的大学生活和学习才会少走弯路,少些困惑。 听说在座的各位只有极少数第一志愿报考出版专业,这说明这个专业并不热门,社会上存在的偏见也有不少。 正因为这样,有些同学感到失望,甚至想转到别的专业。 在有些人看来,出版专业很烂。 但是,我觉得它前途无限,关键在如何去把握它。 前年,我准备来华工时,有出版社的同行很不客气地跟我说,出版社从来不要出版专业的学生,你却去教出版,会有什么前途!今年中国第二期登了我的一篇文章,题目叫数字化时代的出版专业教育,其中就谈到这个问题。 像广东共有出版社21家,只有极个别的出版社接收过出版专业的学生。 一个兴办了20余年的专业,不为业界所接受,这就是出版专业的悲哀。 所以,有人会说这是一个很烂的专业。 像人大、复旦等名校的新闻学院培养了不少名记名编,但迄今为止,很少听说出版社的资深出自哪所高校的出版专业。 在西方,并没有出版的本科教育,也没有什么学。 这个专业的兴办,完全是长官意志的结果。 1984年,我国著名理论家、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兼中国社科院院长的胡乔木,向国家教育部建议在高校试办出版专业。 教育部研究胡乔木同志提出的建议后,明确给予答复要在我国高等学校设置学专业。 1985年首先在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和复旦大学建立专业,开始招生。 这就是我们这个专业降生的过程。 胡乔木在给教育部的信上说到“学在中国确无此种书籍(之为学,非一般基础课学得好即能胜任,此点姑不置论)。 “在历史上,我国著名典籍的经验,也有不少记载,不过需要收集而已。 (顺带说,我还建议专业应设辞书学、目录学、校勘学中国就有这两类的书,编目、标题、注释、摘要、插图、索引等的研究和试验,印刷、出版、发行知识等科目。 )”“为促成这个专业(或、新闻专业)的诞生,我宁愿不惮烦言。 教育部高教司可否协助北大、南开、复旦三校具体筹备此专业人员在暑期开一小型讲座,请京、津、沪的几位老略有准备地分头讲几个题目,帮助筹备者能写成一门或几门课的教学大纲?”现在,出版专业已遍地开花。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130多所高校开办了这个专业。 光广东一地,便有华师、华工、汕大、广商、广东海洋等高校办有这一专业。 我们从胡乔木的信上可以看出,兴办这个专业的初衷是替图书行业服务的。 从当时的背景看,报刊、电视等大众传媒很不发达,而图书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 而且当时图书严重短缺,出版属急缺人才。 所以,出版高等教育定位在替出版社培养人才,而且课程也是根据书业的要求设置的.但这种想法乃一厢情愿。 一是因为出版教育更多地体现在职业教育,而不是本科基础教育。 职业教育是指出版社邀请学界专家和业界资深人士,对从业人员进行在岗培训,以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理论水平。 二是因为图书出版专业性很强,它通常要求需要具有某种专业背景,如法律、经济、历史等。 若是科技出版社,则需要数学、生物等理工科的专门人才。 从这个角度看,出版专业教育从一开始就是跟市场脱节的。 而且,随着传媒业的不断发展,出版专业的培养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市场的需要。 正因为这样,出版专业毕业生大多没有从事传统的出版行业。 有人对北大出版专业毕业生去向作过调查,发现只有11%的学生进入了出版界。 当然,坏事通常也能变成好事,这些人当中有些有了大出息,但不在图书出版领域,如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旗下的21世纪报系掌门人沈颢、三G门户总裁张向东等,分别在传统报业和新媒体领域成为执牛耳的人物。 北大出版专业最初设在中文系,后并入信息管理系,现又归属新闻与传播学院。 这说明出版专业定位历来不够明晰。 当然,从另一个角度讲,也证明了出版专业的学生适应面广。 出版专业有着先天的不足。 但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出版若囿于图书领域,就找不到出路。 若把视野放在大、大出版上,我们的前途就一片光明。 在大众传播时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前所未有地增加了。 最受用人单位欢迎的是那些既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又掌握现代传播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而我们出版专业正好处在这个交接点上。 我们的毕业生不仅可以去报刊社做记者,也能胜任网站的角色,还可以去机关事业单位及知名企业作文化宣传和品牌推广的工作。 上学期04出版专业的实习生,绝大多数去了报社、电视台和网站,那些报社电视台的实习生干得一点不比新闻专业的同学逊色,在网易、21等大型网站实习的同学也很快适应了环境,得到了实习单位很高的评价。 这回我们没有安排一个实习生去出版社实习,主要原因是图书的出版周期太长,工作节奏慢,短期实习很难学到什么东西。 另外,我们也考虑到,既然出版社不是我们就业的主要目标,那我们就另谋高就。 书刊企业现在也正加大数字化的步伐,需要大量跨媒体的专业人才,等他们今后主动找上门的时候,我们可以考虑安排一些人去那里实习或者就业。 不久的将来,我们跟出版社的关系会颠倒过来,不是他们要不要我们的毕业生,而是我们的毕业生愿不愿意去他们那里。 华工新闻学院培养的应该是人文+科技型的复合型人才。 这既是面对市场审时度势的结果,也是我们依托华工强大的工科品牌所做出的明智选择。 网络传播与电子出版是我们选择的定位和方向,我们将沿着这一方向努力,培养出文科与理工科交叉的出色的人才。 我相信再过三五年,我们这个专业就会在社会上有好的口碑,会像华工的电子信息、建筑工程等专业一样,成为一个品牌专业。 我们出版专业的师资力量可以说是全国最强的。 我们一共有18位老师,其中11个具有高级职称,12个具有文学或哲学博士学位。 全校的人文素质中心就放在我们这个系上。 庄子云“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打好人文基础,对出版专业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厚基础,宽视野,强能力,是我们一直努力追求的目标。 在网络传播与电子与出版方面,我们有效地借助了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电子商务学院以及电教中心的师资力量。 另外,同学们还可以辅修其他学院的一些相关课程。 我院投入5百多万元的实验室也建好了,有些需要加强动手能力的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