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doc_第1页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doc_第2页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doc_第3页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doc_第4页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12012学年第二学期高二语文期末试卷 (满分100 考试时间120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17分)(1)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2)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3)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4)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第一段主要写作者怎样的感受?(2分)答:北国之秋有怎样的特点?这样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2分)答:第二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为什么宕开一笔,先写江南之秋?(2分)答:“混混沌沌”、“半开半醉”在文中指怎样的状态?(2分)答:5文中列举南国廿四桥、钱塘江、普陀山、荔枝湾的秋景真的不美吗?作者说它们“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用意是什么?(3分)答:6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二、 课外现代文阅读(15分) 父子之间的怯意 韩 羽 我怕我父亲,他打我是真打。看着他瞪圆了眼,一步一步逼近,还不敢躲,绷紧了肌肉等着,于是一巴掌扇过来,于是脑袋嗡的一声 有时却是另一副样子,比如去下地,他在前边头也不回地说:“唱一个我听听。”我在后边就模仿着戏台上的花脸呜呜哇哇地唱起来。他说:“瞎胡唱,别唱了。”我说:“你唱一个。”他唱起来:“我不该,咳咳咳咳,老王爷,咳咳咳咳”也是随唱随编,瞎胡唱,越唱越带劲儿。 我家有个大宜兴壶,下地回来,泡上壶茶,父亲喝得高兴了,还逼着我们喝。说“逼”,是因为我们喜欢喝凉水,不喜欢喝茶。“过来,喝!多清香,又解暑,你喝不喝?想挨揍啊!” 我们俩常常一起去看庙。“看庙”二字,说句文词,是父亲“杜撰”的。看庙就是去看庙里的壁画,是让我开阔眼界,是培养我画画的一种方式,这很像现在的参观美术展览馆或画廊。我父亲本是老农民,竟与文人想到了一起。 吃过早饭,父亲将粪筐往肩上一背,抄起粪叉说:“走,看庙去。”母亲说:“今儿不拉土了?”父亲说:“回来再说。”庙有大有小,有远有近。近则三五里,远则十几里。一去一回就是几十里。全堂邑县境内的庙我们几乎都看遍了。 父亲对庙里的壁画还加以评论。他指着八仙过海的海水说:“你看这水,涟涟地像是在颤动。”又用手摸着墙说:“这墙是平的,你再远看,不是坑坑洼洼地凸起来了吗?”父亲惊奇了,我也惊奇。其实现在看来,稀松得很,无非是反复重叠的孤形线条引起的错觉。父亲最佩服的是八破图,破房子、破信封、破书本、破眼镜盒他像在集市上买粮食粒捻来捻去还嚼一嚼那样仔细,猫着腰将那画上的破信封的一角又摸又抠,远瞧瞧,近瞅瞅,长叹一口气说:“像是烧焦了一样。”他一指点,我也惊叹起来。最后,总是照例的一句话:“使劲儿看,好好记住。” 我12岁那年考上初中,学校在聊城,离家15公里多。过了正月十五,要开学了。吃过早饭上路,父亲背上粪筐跟我走了出来,虽没说话,我知道他是送我。一直走了10公里开外看见聊城古楼了,他说:“快到了,你走吧。”这时旷野无人,惟有寒风积雪,一抹虚白的阳光和远处村落里的几声鸡啼。望着逐渐远去的、背着粪筐的父亲的身影,我只想反身向他追去。 再以后,我参加了工作,按家乡人的看法,凡是吃公家饭的人就是“干部”。我很少回家了,一晃就是十几年,父亲到天津看我来了。我说:“今儿咱们上街吃一顿狗不理包子,再领你去看看美术展览。”他问什么是美术展览,我觉着一两句话也说不清,我提起以前的事:“我小时候你不是常领我去看庙吗?如看庙差不多。” 刚走过劝业场,我一回头,见他正变腰从地上捡烟头,我嚷了一声:“扔了!你也不嫌脏。”他赶紧扔了烟头,眼神带有惶惑和惧意。这眼神使我凄然,是什么使父亲对我有了怯意?我反而愿意看到小时候父亲扇我巴掌时那瞪圆了的眼。 7请简析第一自然段在作品中的作用。(2分) 8、除“唱戏”和“看庙”两件事外,还写了父亲的哪些事情?( 2分) 9、第段中,为什么父亲总是要照例说“使劲儿看,好好记住”呢?(2分) 10、第段中父亲“弯腰从地上捡烟头”这一件事可否删去呢?请说明理由。(2分) 11、本文题目是“父子之间的怯意”,那么,父对子、子对父的怯意各是什么原因呢?(3分) 12下列对这篇作品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品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只是几个生活片段的连缀,但却真实而生动地表现了父子之间微妙的心理变化和父子之间的怯意。 B作品中不乏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如“父亲逼我喝茶”一节,仅寥寥数语,就把一个既慈爱又威严的父亲形象凸现在读者眼前。 C作品通过“看庙”时“父亲惊奇”“我也惊奇”,父亲“长叹”“我也惊叹”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怯意”。 D成功的细节描写,是本文的一个艺术特色。譬如,“背粪筐”这一细节,真实而自然地表现了父亲勤劳俭朴的传统农民本色。 E文中倒数第三段有一处情景交融的描写,它着力渲染了一种清幽宁静的环境气氛,从而表达了“我”对家乡的热爱和依恋的情怀。三、诗词默写(5分) 13、两情若是久长时, 14、多情自古伤离别, 15、孟子曰:“民为贵, ,君为轻。”16、路漫漫其修远兮, 17、 ,嗷物则骨肉为行路四、诗词赏析(5分)诉衷情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18、词中 “胡”是指_,“天山”是指_。19、下列对于诉衷情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词中“觅封侯”暗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词人当年在梁州时也曾意气风发有过象班超那样报国的雄心壮志。 B“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九个字写尽词人一生心事,表现出词人年老体衰,面对敌寇嚣张而难酬壮志的一腔悲愤。 C“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表现出词人知道自己年事已高,不再有一心报国的志向,因此流露出的悲哀、失落和无奈之情。 D诉衷情苍凉悲壮,上片叙事,下片抒情,通过今昔对比,生动地反映了一位爱国志士的坎坷经历和不幸遭遇。五、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问题。(18分)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 耰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2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谪戍之众:指被征发戍守边远地区B.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战术C.一夫作难而七庙隳:困难D.非抗于九国之师也:高,强21、.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音相同,意义也相同。B.两组句子中加点的字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C.组加点字读音不同,意义不同;组加点字读音相同,意义不同。D.组加点字读音相同,意义不同;组加点字读音不同,意义也不同。22、选出与“吞二周而亡诸侯”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 ( )A.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B.南取汉中,西举巴、蜀C.外连衡而斗诸侯 D.天下云集响应23、.选出与“序八州而朝同列”中“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B.崤函之固C.却匈奴七百余里 D.尊贤而重士24、.本段文字从几个方面将“陈涉与九国”进行对比,选出对比的几个方面 ( )天下 地位 地势 兵器 权力 军队 谋略A. B.C. D.25、.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的翻译最正确的一项是( )A.仁义不执行攻守的形势就不同。B.不施仁政而使攻和守的形势变了。C.仁义不实行,攻和守的形势就变了。D.不施仁义,攻势就变成守势,守势就变成攻势了五、写作(40分)岁月匆匆,十七八岁的我们已走过花一样的季节,站在由青年走向成年的门槛上。清点行囊,我们会发现自己多了一份成熟,少了一分幼稚;多了一分思索,少了一分盲从;多了一分宽容,少了一分偏激;多了一分行动,少了一分幻想;还多了一分责任、理想与憧憬我们的行囊变得沉甸甸的,我们的道路正在向未来延伸。请以“十八岁,我多了一分 ”为题,写一篇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要求: 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文体不限 不少于500字二 (故都的秋)答案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为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三流露了作者眷恋故都之秋自然风物的真情。写出故都之秋清、静的景色,并笼罩着淡淡的“悲凉”之情。用南国秋天的蝉鸣反衬北国秋蝉啼唱的特点,“像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表现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亲切向往、眷恋之情。四属议论部分,凡有情趣的人,对于秋,总是一样地能引起深沉,幽远,严厉,萧索的感触,进一步赞颂北国之秋。“已”是“停止”的意思,“不能自已”即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表明了对于秋天的热爱,不是以自己的感情为转移的,是一种由不得自己的喜爱之情。五这些南国的秋景并非真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以美衬美,更能衬托北国之秋令人神往、眷恋。本体是南国之秋,喻体是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本体是北国之秋,喻体是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这两组比喻的喻体用的都是最常见的事物,使人容易联想,从而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最后一段为全文总结,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 父子的惬意答案11(2分)父亲送我上学(1分)父亲来天津看我(答“父亲从地上捡烟头”也可以)(1分)12(2分)父亲希望儿子通过画画这条路有出息。(只要有“希望”或“企盼”即可)13(3分)此是开放题,表达言之成理即可。但要有 “感激”或“依恋”之情,且与上文相衔接。14(2分)不可以删去,这真实地表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