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病科诊疗方案.doc_第1页
肺病科诊疗方案.doc_第2页
肺病科诊疗方案.doc_第3页
肺病科诊疗方案.doc_第4页
肺病科诊疗方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肺病科中医诊疗方案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4)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5)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三)证候诊断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宿有痰浊伏肺,风邪自口鼻皮毛而入犯肺,或阴虚血少,虚风内动,或肝木郁而化风,致风盛痰阻,气道痉挛而发病。风盛痰阻,气道挛急,肺气上逆,故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不能平卧;痰浊伏肺,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少;正邪交征于咽喉,故鼻痒、喷嚏;风善行而数变,故哮喘反复发作,时发时止,止如常人;风邪侵袭,腠理疏松,故恶风,汗出;舌苔薄白脉浮为风邪为患之象;肝木郁而不疏,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脉弦;素体阴血不足,失于濡养,故见形体消瘦,咽干口燥,面色潮红或萎黄不华;舌质淡或舌质红少津,无苔,脉细为阴血不足之征。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2)寒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以致呼吸急促而哮鸣有声。寒痰郁闭,肺气不得宣畅,则见胸膈满闷如塞,咳反不甚而咳痰量少,或咯清稀泡沫痰。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故面色晦暗带青,形寒怕冷。病因于寒,内无郁热,故口不渴或喜热饮。外寒每易引动饮,故天冷或受寒则发。外寒诱发则见恶寒、无汗、身痛。小便清,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皆为寒盛之象。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3)热哮: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喘而气粗息涌,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热蒸炼液成痰,痰热胶结,故痰粘浊稠厚,或黄或白,咯吐不利。痰火郁蒸,则烦闷,自汗,面赤,口苦。病因于热,热伤津液,故不恶寒而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皆痰热内盛之征。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2、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推荐方药:黄龙舒喘汤加减,炙麻黄、地龙、蝉蜕、紫苏子、石菖蒲、白芍、五味子、白果、甘草、防风。(2)寒哮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推荐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麻黄、细辛、半夏、杏仁、生姜、紫菀、冬花、甘草。(3)热哮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推荐方药:定喘汤加减,麻黄、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银杏、杏仁、款冬花、甘草。(4)虚哮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推荐方药:调补肺肾方合补肾益气颗粒方加减,五味子、党参、丹参、茯苓、山茱萸、淫羊藿、黄芪、生地。2、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肺脾气虚证治法:健脾补肺益气。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甘草、陈皮、半夏。(2)肺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推荐方药:补肾益气颗粒方和生脉地黄汤,黄芪、淫羊藿、茯苓、葶苈子、白术、山药、山萸肉、,枸杞子、甘草、熟地黄、川贝等。中成药:金水宝、补肾防喘片、六味地黄丸等。(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痰热证可选取清开灵注射液。2、阳虚证明显可选用参附注射液。3、气虚或气阴两虚证明显可选用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三)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针刺清喘穴(急性期)、火针疗法、热敏灸疗法(缓解期)、雷火灸(缓解期)和拔罐等。采用传统针、灸、拔罐方法需辨证取穴和(或)循经取穴,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根据急性期常见症状如痰多、发热、气喘等加减穴位。如实证选用肺俞、膻中、天突、尺泽。风寒者配风门,风热者配大椎、曲池、肝郁者配太冲,痰盛者配丰隆,喘甚者配定喘;虚证选用肺俞、肾俞、膏肓、太渊。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太溪、盗汗配阴郄,喘甚配定喘、天突。(四)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可选择其他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电磁波治疗、经络(针)刺激法等。经络刺激法可选用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 、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电磁波治疗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等设备。对于证属寒哮证、肾虚寒哮证者,在口服中药的同时,在肺俞、肾俞等穴位外敷固本咳喘膏、注射喘可治注射液、埋线。(五)当患者喘憋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及时吸氧;痰粘难咯可视情况采取雾化吸入、机械辅助排痰;喘憋持续不缓解,出现呼吸衰竭时可选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有创机械通气。(六)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某些缓解药物的使用、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七)护理1、起居护理: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重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寒哮、虚哮证患者的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证患者的室温宜偏凉;痰黏稠难以咯出时,注意翻身拍背。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证宜热服;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3、饮食护理: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4、情志护理: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5、健康指导(1)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评估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确认妨碍治疗的因素。(2)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3)帮助病人理解哮喘发病机制及其本质、发作先兆、病症等。指导病人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方法,自我监测症状,预防发作,通过定期肺功能监测,客观评价哮喘发作的程度。(4)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处理,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如MDI、干粉吸入等,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疗效、副作用,与病人共同制定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尽可能改善肺功能,最大程度恢复劳动能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防止发生猝死。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哮喘控制测试(ACT表)完全控制:25分;部分控制:2024分;未得到控制20分。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 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二)评价方法1、临床控制测试(ACT表)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一些经过临床验证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如:哮喘控制测试(ACT)、哮喘控制问卷(ACQ),哮喘治疗评估问卷(ATAQ)等,也可用于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哮喘评估工具ACT经国内多中心验证表明,不仅易学易用且适合中国国情。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过去四周内,在学习,工作或家中,有多少时间哮喘防碍您正常工作得分1所有时间 2大多数时候 3有些时候 4很少时候 5没有过去四周内,您有多少次呼吸困难1每天不止一次 2一天一次 3每周3-6次 4每周12次 5完全没有过去四周内,因为哮喘症状(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胸闷或疼痛)您有多少次夜间醒来或早上比平时早醒1每周4晚或更多 2每周23晚 3每周1次 412次 5没有过去四周,您有多少次使用急救药物(如沙丁胺醇)1每天3次以上 2每天12次 3每周23次 4每周1次或更少 5没有您如何评估过去四周内您的哮喘控制情况1没有控制 2控制很差 3有所控制 4控制很好 5完全控制哮喘控制测试(ACT表)2、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各种证候的评价具体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四、难点分析1、 年版诊疗方案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部份不能与临床实际相符,还需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分析、评价、和总结出更新更具体更贴合临床实际应用的方案。2、 年版诊疗方案,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应该对患者宣教,护理,避免影响患者治疗的信心,导致治疗效果较差。五、难点解决措施基于以上问题,我们通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和查阅国内外资料,同时借鉴其他医院的临床经验,对 年版诊疗方案进行优化,使201 版诊疗方案更加全面,中医诊疗特色突出,主要针对201 年不足之处的几个方面进行了优化:1、 在哮病中医证型的的基础上,贴合实际临床症状、体征、理法方药,在临床实践中增减药物,是辨证治疗达到最佳效果。2、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增加宣教,加深患者对哮病的了解并高度重视,做到预防-治疗-保健一体化。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 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4)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5)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三)证候诊断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宿有痰浊伏肺,风邪自口鼻皮毛而入犯肺,或阴虚血少,虚风内动,或肝木郁而化风,致风盛痰阻,气道痉挛而发病。风盛痰阻,气道挛急,肺气上逆,故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不能平卧;痰浊伏肺,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少;正邪交征于咽喉,故鼻痒、喷嚏;风善行而数变,故哮喘反复发作,时发时止,止如常人;风邪侵袭,腠理疏松,故恶风,汗出;舌苔薄白脉浮为风邪为患之象;肝木郁而不疏,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脉弦;素体阴血不足,失于濡养,故见形体消瘦,咽干口燥,面色潮红或萎黄不华;舌质淡或舌质红少津,无苔,脉细为阴血不足之征。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2)寒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以致呼吸急促而哮鸣有声。寒痰郁闭,肺气不得宣畅,则见胸膈满闷如塞,咳反不甚而咳痰量少,或咯清稀泡沫痰。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故面色晦暗带青,形寒怕冷。病因于寒,内无郁热,故口不渴或喜热饮。外寒每易引动饮,故天冷或受寒则发。外寒诱发则见恶寒、无汗、身痛。小便清,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皆为寒盛之象。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3)热哮: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喘而气粗息涌,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热蒸炼液成痰,痰热胶结,故痰粘浊稠厚,或黄或白,咯吐不利。痰火郁蒸,则烦闷,自汗,面赤,口苦。病因于热,热伤津液,故不恶寒而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皆痰热内盛之征。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2、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推荐方药:黄龙舒喘汤加减,炙麻黄、地龙、蝉蜕、紫苏子、石菖蒲、白芍、五味子、白果、甘草、防风。(2)寒哮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推荐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麻黄、细辛、半夏、杏仁、生姜、紫菀、冬花、甘草。(3)热哮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推荐方药:定喘汤加减,麻黄、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银杏、杏仁、款冬花、甘草。(4)虚哮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推荐方药:调补肺肾方合补肾益气颗粒方加减,五味子、党参、丹参、茯苓、山茱萸、淫羊藿、黄芪、生地。2、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肺脾气虚证治法:健脾补肺益气。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甘草、陈皮、半夏。(2)肺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推荐方药:补肾益气颗粒方和生脉地黄汤,黄芪、淫羊藿、茯苓、葶苈子、白术、山药、山萸肉、,枸杞子、甘草、熟地黄、川贝等。中成药:金水宝、补肾防喘片、六味地黄丸等。(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痰热证可选取清开灵注射液。2、阳虚证明显可选用参附注射液。3、气虚或气阴两虚证明显可选用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三)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针刺清喘穴(急性期)、火针疗法、热敏灸疗法(缓解期)、雷火灸(缓解期)和拔罐等。采用传统针、灸、拔罐方法需辨证取穴和(或)循经取穴,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根据急性期常见症状如痰多、发热、气喘等加减穴位。如实证选用肺俞、膻中、天突、尺泽。风寒者配风门,风热者配大椎、曲池、肝郁者配太冲,痰盛者配丰隆,喘甚者配定喘;虚证选用肺俞、肾俞、膏肓、太渊。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太溪、盗汗配阴郄,喘甚配定喘、天突。(四)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可选择其他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电磁波治疗、经络(针)刺激法等。经络刺激法可选用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 、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电磁波治疗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等设备。对于证属寒哮证、肾虚寒哮证者,在口服中药的同时,在肺俞、肾俞等穴位外敷固本咳喘膏、注射喘可治注射液、埋线。(五)当患者喘憋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及时吸氧;痰粘难咯可视情况采取雾化吸入、机械辅助排痰;喘憋持续不缓解,出现呼吸衰竭时可选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有创机械通气。(六)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某些缓解药物的使用、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七)护理1、起居护理: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重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寒哮、虚哮证患者的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证患者的室温宜偏凉;痰黏稠难以咯出时,注意翻身拍背。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证宜热服;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3、饮食护理: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4、情志护理: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5、健康指导(1)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评估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确认妨碍治疗的因素。(2)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3)帮助病人理解哮喘发病机制及其本质、发作先兆、病症等。指导病人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方法,自我监测症状,预防发作,通过定期肺功能监测,客观评价哮喘发作的程度。(4)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处理,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如MDI、干粉吸入等,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疗效、副作用,与病人共同制定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尽可能改善肺功能,最大程度恢复劳动能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防止发生猝死。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哮喘控制测试(ACT表)完全控制:25分;部分控制:2024分;未得到控制20分。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 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二)评价方法1、临床控制测试(ACT表)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一些经过临床验证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如:哮喘控制测试(ACT)、哮喘控制问卷(ACQ),哮喘治疗评估问卷(ATAQ)等,也可用于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哮喘评估工具ACT经国内多中心验证表明,不仅易学易用且适合中国国情。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过去四周内,在学习,工作或家中,有多少时间哮喘防碍您正常工作得分1所有时间 2大多数时候 3有些时候 4很少时候 5没有过去四周内,您有多少次呼吸困难1每天不止一次 2一天一次 3每周3-6次 4每周12次 5完全没有过去四周内,因为哮喘症状(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胸闷或疼痛)您有多少次夜间醒来或早上比平时早醒1每周4晚或更多 2每周23晚 3每周1次 412次 5没有过去四周,您有多少次使用急救药物(如沙丁胺醇)1每天3次以上 2每天12次 3每周23次 4每周1次或更少 5没有您如何评估过去四周内您的哮喘控制情况1没有控制 2控制很差 3有所控制 4控制很好 5完全控制哮喘控制测试(ACT表)2、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各种证候的评价具体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四、难点分析1. 年版诊疗方案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部份不能与临床实际相符,还需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分析、评价、和总结出更新更具体更贴合临床实际应用的方案。2、 年版诊疗方案,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应该对患者宣教,护理,避免影响患者治疗的信心,导致治疗效果较差。五、难点解决措施基于以上问题,我们通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和查阅国内外资料,同时借鉴其他医院的临床经验,对 年版诊疗方案进行优化,使 版诊疗方案更加全面,中医诊疗特色突出,主要针对 年不足之处的几个方面进行了优化:2、 在哮病中医证型的的基础上,贴合实际临床症状、体征、理法方药,在临床实践中增减药物,是辨证治疗达到最佳效果。2、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增加宣教,加深患者对哮病的了解并高度重视,做到预防-治疗-保健一体化。年度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实施情况中医疗效分析、总结、评估及优化 在过去的一年里,我科应用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治疗了62例哮病患者,其中显效39例,有效19例,无效4例,死亡0例,总有效率93.55%。其中风哮30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2例,有效率93.33%;热哮10例,显效5例,有效4例,无效1例,有效率90%;寒哮21例,显效12例,有效7例,无效1例,有效率90.47%;虚哮1例,有效1例,有效率100%。通过一年的临床观察,我们认为本方案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1、应用本诊疗方案如辨证准确,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较好。2、本诊疗方案不良反应少,患者易于接受,患者满意度高。但是在临床观察,我们认为还存在以下治疗的难点:1、 年版诊疗方案的辨证分型、治法方药,部份不能与临床实际相符,还需长时间的临床应用、分析、评价、和总结出更新更具体更贴合临床实际应用的方案。2、 年版诊疗方案,患者对疾病认识不足,应该对患者宣教,护理,避免影响患者治疗的信心,导致治疗效果较差。基于以上问题,我们通过一年的临床实践和查阅国内外资料,同时借鉴其他医院的临床经验,对 年版诊疗方案进行优化,使 版诊疗方案更加全面,中医诊疗特色突出,主要针对 年不足之处的几个方面进行了优化:3、 在哮病中医证型的的基础上,贴合实际临床症状、体征、理法方药,在临床实践中增减药物,是辨证治疗达到最佳效果。 2、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增加宣教,加深患者对哮病的了解并高度重视,做到预防-治疗-保健一体化。 哮病(支气管哮喘)中医诊疗方案(国家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ZYYXH/T5-2008)。(1)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困难,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或口唇指甲紫绀。(2)呈反复发作性,常因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因素而诱发。发作前多有鼻痒、喷嚏、咳嗽、胸闷等症状。(3)有过敏史或家族史。(4)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伴有湿啰音。(5)血嗜酸性粒细胞可增高。(6)痰液涂片可见嗜酸细胞。(7)胸部X线检查一般无特殊改变,久病可见肺气肿征。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1)反复发作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与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及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有关。(2)发作时在双肺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呼气相延长。(3)上述症状可经治疗缓解或自行缓解。(4) 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气急、胸闷和咳嗽。(5) 临床表现不典型者(如无明显喘息或体征),应至少具备以下1项试验阳性:支气管激发试验或运动激发试验阳性;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绝对值200 ml;呼气流量峰值(PEF)日内(或2周)变异率20%。 符合14 条或4、5 条者,可以诊断为支气管哮喘。(二)病期诊断1、急性发作期:指喘息、气急、咳嗽、胸闷等症状突然发生,或原有症状急剧加重,常有呼吸困难,以呼气流量降低为其特征,常因接触变应原等刺激物或治疗不当等所致。2、慢性持续期:是指每周均不同频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现症状(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3、缓解期:指经过治疗或未经治疗症状、体征消失,肺功能恢复到急性发作前水平,并维持3个月以上。(三)证候诊断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宿有痰浊伏肺,风邪自口鼻皮毛而入犯肺,或阴虚血少,虚风内动,或肝木郁而化风,致风盛痰阻,气道痉挛而发病。风盛痰阻,气道挛急,肺气上逆,故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急促,不能平卧;痰浊伏肺,肺失宣降,则咳嗽痰少;正邪交征于咽喉,故鼻痒、喷嚏;风善行而数变,故哮喘反复发作,时发时止,止如常人;风邪侵袭,腠理疏松,故恶风,汗出;舌苔薄白脉浮为风邪为患之象;肝木郁而不疏,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脉弦;素体阴血不足,失于濡养,故见形体消瘦,咽干口燥,面色潮红或萎黄不华;舌质淡或舌质红少津,无苔,脉细为阴血不足之征。时发时止,发时喉中哮鸣有声,反复发作,止时又如常人,发病前多有鼻痒、咽痒、喷嚏、咳嗽等症,舌淡苔白,脉浮紧。(2)寒哮:寒痰伏肺,遇感触发,痰升气阻,以致呼吸急促而哮鸣有声。寒痰郁闭,肺气不得宣畅,则见胸膈满闷如塞,咳反不甚而咳痰量少,或咯清稀泡沫痰。阴盛于内,阳气不能宣达,故面色晦暗带青,形寒怕冷。病因于寒,内无郁热,故口不渴或喜热饮。外寒每易引动饮,故天冷或受寒则发。外寒诱发则见恶寒、无汗、身痛。小便清,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皆为寒盛之象。喉中哮鸣如水鸡声,呼吸急促,喘憋气逆,痰多、色白多泡沫,易咯,口不渴或渴喜热饮,恶寒,天冷或受寒易发。肢冷,面色青晦,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浮紧。(3)热哮:痰热壅肺,肺失清肃,肺气上逆,故喘而气粗息涌,痰鸣如吼,胸高胁胀,咳呛阵作。热蒸炼液成痰,痰热胶结,故痰粘浊稠厚,或黄或白,咯吐不利。痰火郁蒸,则烦闷,自汗,面赤,口苦。病因于热,热伤津液,故不恶寒而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皆痰热内盛之征。喉中痰鸣如吼,咯痰黄稠,胸闷,气喘息粗,甚则鼻翼煽动,烦躁不安,发热口渴,或咳吐脓血腥臭痰,胸痛,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4)虚哮:喉中哮鸣如鼾,声低,气短息促,动则喘甚,发作频繁,甚至持续喘哮,咳痰无力,舌质淡或偏红,或紫暗,脉沉细或细数。2、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肺脾气虚证:气短声低,喉中时有轻度哮鸣,痰多质稀,色白,自汗,怕风,常易感冒,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2)肺肾两虚证:气短息促,动则为甚,吸气不利,咳痰质黏起沫,脑转耳鸣,腰膝酸软,心慌,不耐劳累,或五心烦热,颧红,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或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苔淡白,质胖,脉沉细。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择口服中药和中成药1、发作期(病期诊断中属急性发作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风哮治法:祛风涤痰,降气平喘。推荐方药:黄龙舒喘汤加减,炙麻黄、地龙、蝉蜕、紫苏子、石菖蒲、白芍、五味子、白果、甘草、防风。(2)寒哮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推荐方药:射干麻黄汤加减,射干、麻黄、细辛、半夏、杏仁、生姜、紫菀、冬花、甘草。(3)热哮治法:清热宣肺,化痰定喘。推荐方药:定喘汤加减,麻黄、黄芩、桑白皮、苏子、半夏、银杏、杏仁、款冬花、甘草。(4)虚哮治法:补肺纳肾,降气化痰。推荐方药:调补肺肾方合补肾益气颗粒方加减,五味子、党参、丹参、茯苓、山茱萸、淫羊藿、黄芪、生地。2、缓解期(病期诊断中属缓解期和部分慢性持续期患者)(1)肺脾气虚证治法:健脾补肺益气。推荐方药:玉屏风散和六君子汤加减,黄芪、白术、防风、党参、茯苓、甘草、陈皮、半夏。(2)肺肾气虚证治法:补益肺肾,纳气平喘。推荐方药:补肾益气颗粒方和生脉地黄汤,黄芪、淫羊藿、茯苓、葶苈子、白术、山药、山萸肉、,枸杞子、甘草、熟地黄、川贝等。中成药:金水宝、补肾防喘片、六味地黄丸等。(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1、痰热证可选取清开灵注射液。2、阳虚证明显可选用参附注射液。3、气虚或气阴两虚证明显可选用生脉注射液、黄芪注射液。(三)针灸治疗可根据不同分期、不同证候选择针刺清喘穴(急性期)、火针疗法、热敏灸疗法(缓解期)、雷火灸(缓解期)和拔罐等。采用传统针、灸、拔罐方法需辨证取穴和(或)循经取穴,在选择治疗方案的同时,根据急性期常见症状如痰多、发热、气喘等加减穴位。如实证选用肺俞、膻中、天突、尺泽。风寒者配风门,风热者配大椎、曲池、肝郁者配太冲,痰盛者配丰隆,喘甚者配定喘;虚证选用肺俞、肾俞、膏肓、太渊。肺气虚配气海、肾气虚配太溪、盗汗配阴郄,喘甚配定喘、天突。(四)其他疗法根据病情可选择其他有明确疗效的治疗方法,如:穴位贴敷、穴位注射、穴位埋线、电磁波治疗、经络(针)刺激法等。经络刺激法可选用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 、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针疗仪。电磁波治疗可选用特定电磁波治疗仪等设备。对于证属寒哮证、肾虚寒哮证者,在口服中药的同时,在肺俞、肾俞等穴位外敷固本咳喘膏、注射喘可治注射液、埋线。(五)当患者喘憋严重,缺氧的情况下,及时吸氧;痰粘难咯可视情况采取雾化吸入、机械辅助排痰;喘憋持续不缓解,出现呼吸衰竭时可选用:BIPAP呼吸机辅助通气、有创机械通气。(六)内科基础治疗 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主要包括:呼吸功能维持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某些缓解药物的使用、合并感染及发热的处理原则与方法等。(七)护理1、起居护理:哮喘发作时卧床休息,重者取半卧位或端坐位;寒哮、虚哮证患者的病室宜向阳温暖,胸背部保暖;热哮证患者的室温宜偏凉;痰黏稠难以咯出时,注意翻身拍背。2、给药护理:中药汤剂一般宜温服,寒哮证宜热服;哮喘发作有规律者,可在发作前12小时服药以缓解症状,服药后观察其效果和反应。3、饮食护理:注意饮食调护,保持大便通畅;饮食宜清淡、富营养,不宜过饱、过甜、过咸,忌生冷、辛辣、鱼腥发物、烟酒等食物;喘憋多汗者,嘱多饮水。4、情志护理:解除患者思想顾虑,消除紧张心理;满足患者的心理需求,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5、健康指导(1)通过耐心、细致的交谈,评估病人对疾病知识的了解程度,确认妨碍治疗的因素。(2)避免哮喘的诱发因素,如避免摄入引起过敏的食物,室内不种花草,不养宠物,经常打扫房间,清洗床上用品等。(3)帮助病人理解哮喘发病机制及其本质、发作先兆、病症等。指导病人掌握峰流速仪的使用方法,自我监测症状,预防发作,通过定期肺功能监测,客观评价哮喘发作的程度。(4)帮助病人学会在急性发作时能简单、及时地处理,掌握正确的药物吸入技术,如MDI、干粉吸入等,讲解常用药物的用法、剂量、疗效、副作用,与病人共同制定长期管理、防止复发的计划。(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尽可能改善肺功能,最大程度恢复劳动能力,并预防疾病发展为不可逆性气道阻塞,防止发生猝死。三、疗效评价(一)评价标准1、哮喘控制测试(ACT表)完全控制:25分;部分控制:2024分;未得到控制20分。2、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临床痊愈 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中医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 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 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中医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 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中医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二)评价方法1、临床控制测试(ACT表)哮喘治疗的目标是达到并维持哮喘控制。一些经过临床验证的哮喘控制评估工具如:哮喘控制测试(ACT)、哮喘控制问卷(ACQ),哮喘治疗评估问卷(ATAQ)等,也可用于评估哮喘控制水平。哮喘评估工具ACT经国内多中心验证表明,不仅易学易用且适合中国国情。参照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修订,2008年)。过去四周内,在学习,工作或家中,有多少时间哮喘防碍您正常工作得分1所有时间 2大多数时候 3有些时候 4很少时候 5没有过去四周内,您有多少次呼吸困难1每天不止一次 2一天一次 3每周3-6次 4每周12次 5完全没有过去四周内,因为哮喘症状(喘息、咳嗽、呼吸困难、胸闷或疼痛)您有多少次夜间醒来或早上比平时早醒1每周4晚或更多 2每周23晚 3每周1次 412次 5没有过去四周,您有多少次使用急救药物(如沙丁胺醇)1每天3次以上 2每天12次 3每周23次 4每周1次或更少 5没有您如何评估过去四周内您的哮喘控制情况1没有控制 2控制很差 3有所控制 4控制很好 5完全控制哮喘控制测试(ACT表)2、中医证候量化评分,各种证候的评价具体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风温肺热病(非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诊疗方案(2013版)一、 诊断(一) 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1)病史及发病特点:起病急、传变快,病程短,四季发病,以冬春多见。(2)临床表现:发病初期,发热重恶寒轻、咳嗽、咯痰不爽、头痛、舌边尖红、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脉浮数,或高热烦渴、咳嗽胸痛、咯痰色黄或带血丝、舌红苔黄、脉滑数。(3)主要体征:肺部局部叩诊可由浊音,听诊呼吸音降低或有湿罗音,或有支气管呼吸音。(4)主要辅助检查:肺部X线可有炎性改变;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或中性增多。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2006年10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发布的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1)新近出现的咳嗽、咯痰,或原有呼吸道疾病症状加重,并出现脓性痰;伴或不伴胸痛。(2)发热。(3)肺实变体征和(或)湿性啰音。(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核左移。(5)胸部X线检查显示片状、斑片状侵润性阴影或间质性改变,伴或不伴胸腔积液。(二) 证候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邪犯肺卫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而建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音哑,肺热伤津,则见口渴,喉燥咽痛;肺热内郁,蒸液成痰,故痰粘而稠,咳吐不爽;风热犯表卫表不和而见鼻流黄涕,头痛,汗出,四肢酸楚,恶风,身热等表热证。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均为风热犯肺之证。发热重,恶寒轻,咳嗽痰白,口微渴,头痛,鼻塞,舌边尖红、苔薄黄或微黄、脉浮数。2、痰热壅肺证:痰热壅阻废气,肺失清肃,故咳嗽气息喘促,痰多质粘稠、色黄、咯吐不爽;痰热郁蒸,则痰有腥味;热上肺络,故胸胁胀痛,咳时隐痛,或咯吐血痰;肺热内郁,则有身热,口干欲饮;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均为痰热蕴肺之征。高热不退、咳嗽、咯痰黄稠或咳铁锈色痰,胸痛,呼吸气促,口渴烦躁,小便黄赤,伴见大便干燥或便秘,舌红苔黄、脉洪数或滑数。3、痰浊阻肺证:痰湿蕴肺,肺失宣降,故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晨间痰壅,故咳痰尤甚,痰出则咳缓,湿痰中阻,脾为湿困,故兼胸闷脘痞,呕恶纳差,腹胀,大便时溏等症。舌苔白腻,脉濡滑,为痰湿内盛之征。咳嗽,咳声重浊,胸闷,咯白粘痰,伴有疲倦纳呆,腹胀,大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4、正虚邪恋证:干咳少痰,口燥咽干,腹胀,神倦纳差;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二、治疗方案(一)辨证选服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1、邪犯肺卫证:治法:宣肺透表,清热解毒推荐方药:银翘散合麻杏石甘汤加减,银花、连翘、桔梗、荆芥、麻黄、石膏(先煎)、北杏仁、甘草。中成药:银翘解毒丸(颗粒、片)、连花清温胶囊、银黄颗粒(片)、板蓝根颗粒等。2、痰热壅肺证治法:清热化痰,止咳平喘推荐方药:麻杏石甘汤合千金苇茎汤加减。灸麻黄、石膏(先煎)、瓜娄皮。黄芩、浙贝母、鱼腥草、苇茎、北杏仁、桔梗、法半夏、甘草。中成药:鲜竹沥口服液、清开灵颗粒(胶囊、片)、蛇胆川贝液。3、痰浊阻肺证治法:燥湿化痰,宣肺止咳推荐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法半夏、陈皮、苏子、莱菔子、白芥子、茯苓、甘草。中成药:祛痰止咳冲剂、蛇胆陈皮口服液、橘红丸(颗粒、胶囊、片)等4、正虚邪恋证治法:益气养阴、清散余邪推荐方药:生脉散、沙参麦冬汤、竹叶石膏汤、六君子汤等,沙参、麦冬、五味子、党参、茯苓、白术、陈皮青蒿、黄芩。中成药:生脉胶囊、养阴清肺丸等。(二)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根据病情可辨证选用谈热清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热毒拧注射液。生脉注射液、参麦注射液。(三)其他疗法根据患者病情和临床实际情况,可选用耳尖放血疗法、中药保留灌肠法、刮痧法、拔罐法、针刺清喘穴,经络刺激法等疗法,可配合选用数码经络导平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等设备治疗(四)内科基础治疗:主要包括:对症支持治疗如吸氧。评估特定病原体的危险因素,药物选择根据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2006年)。(五)护理1、情志护理多进行面对面沟通,给予耐心的开导、热心的抚慰与鼓励,帮助患者正确认识自己的病情、保持心情舒畅,了解治疗的过程与方法,建立战胜疾病的信心。2、生活护理:应注意经常改变体位、翻身、拍背、有效咳嗽咯痰;注意保暖、避免衣物潮湿:保持室内干燥、温暖、空气新鲜;禁止吸烟,避免疲劳、酗酒等诱发因素,加强体质锻炼,预防感冒。3、饮食调护:选择高蛋白、高维生素、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品,清淡饮食,忌辛辣刺激,甜腻肥厚之品。三、 疗效评价(一) 评价标准根据1997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方热病急症协作组、全国中医内科学会热病专业委员会修改。制定的风温肺热病诊疗标准,并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总体评价: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在10天内大部分消失,X线检查阴影基本吸收。显效:临床症状及肺部体征在10天内大部分消失,X线检查阴影大部分吸收。好转:10天内部分症状消失,肺部体征或X线有所减轻。无效:10天以上症状和体征为减轻或加重者。(二) 评价方法1、疾病疗效评估方法主要针对患者的症状、体征、为观察指标,其中对于“痰”指标包括了痰色、痰量、痰质的改变;壮热的观察指标包括了持续的时间、热势、退热时间、热型改变;咳嗽的发作时间、咳嗽的剧烈程度;患者的主观感受;实验室及影像学标准作参考。2、中医症候疗效评估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判定方法如下:中医征候积分分级量化指标(1) 发热: 分0分=0级 ;2分=级 ;4分=级 ;6分=级 ;8分=级(2) 咳嗽: 分(由患者每天根据自己前24小时的咳嗽症状,对照计分表进行判断,并记录于患者日记卡)计分日间咳嗽症状夜间咳嗽症状0无咳嗽无咳嗽112次短促咳嗽仅在清晨或将要入睡前咳嗽22次以上短促咳嗽因咳嗽导致清醒一次或早醒3频繁咳嗽,但不影响日常活动因咳嗽导致夜间频繁咳嗽4频繁咳嗽,影响日常活动夜间大部分时间咳嗽5严重咳嗽,不能进行日常活动严重咳嗽不能入睡(3) 咯痰: 分0分=0级 ;1分=级 ;2分=级(4) 胸闷痛: 分 胸闷痛指标采用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