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邮政EMS(特快专递)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1页
中国邮政EMS(特快专递)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2页
中国邮政EMS(特快专递)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3页
中国邮政EMS(特快专递)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4页
中国邮政EMS(特快专递)问题及对策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邮政EMS(特快专递)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 要 现代快递服务企业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便社会交流、满足消费者和商家多元化寄递需求、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邮政快递EMS有着自身经营的独特优势和资源,但是也存在着体制不顺,服务意识、人才意识和品牌意识缺乏,服务价格较高并且缺少灵 .摘   要现代快递服务企业在促进国家经济发展、方便社会交流、满足消费者和商家多元化寄递需求、扩大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我国邮政快递EMS有着自身经营的独特优势和资源,但是也存在着体制不顺,服务意识、人才意识和品牌意识缺乏,服务价格较高并且缺少灵活性等方面的不足之处。随着中国邮政市场的对外开放,在和国外外资快递巨头、民营快递公司的抗衡中,我国邮政快递EMS应当如何克服不足,发挥比较优势继续经营?本文致力于调查分析中外快递公司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并针对我国邮政特快专递EMS目前存在的问题,希望可以为EMS发展提出可行的建议与对策,以促进中国快递业又好又快发展。 5.5行业的发展状况导致中国邮政EMS的部分战略失效 106中国邮政EMS(特快专递)发展的政策建议106.1体制改革是邮政的根本出路,政企分开,各得其所116.2强化网络建设,完善网络功能,使邮政真正成为物流配送主力军116.3一切以市场为出发点,要彻底转变经营观念116.4重视人员素质的提升,要加强人才的吸引和培育116.5加强整体品牌的建设,建成完善的品牌体系12 6.6对国内快递市场进行整顿,重新整合国内的快递资源,做到优势互补126.7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战略联盟127总结 13参考文献 14致谢 15       论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选题审批表,任务书,开题报告,中期检查表,毕业论文7600字)                        摘  要:本文研究并论述了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本文作者先是回顾了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和含义,进而阐释了报刊语言的文体特点。接着,作者通过两部分研究报刊语言翻译,这两部分分别是报刊郁郁翻译过程及翻译应注意的要点,这使得读者对报刊语言翻译有了深入了解。看看语言翻译本文针对如下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什么是译者主体性?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是如何体现出来的?作者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详细解析了两篇新闻报道,一个是中翻译的例子,另一个是英翻中的例子。这两个例子是用同一种方法分析的,即,按照新闻的结构来分析:标题、引言和正文。分析以后提出以下结论:1. 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在译者对源文的理解过程中;2. 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在译者的读者意识中;3. 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在译者的政治觉悟上;4. 报刊语言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体现在译者的新闻意识里。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报刊语言                                 Key words: subjectivity of translator;translation;journal language   内容简介本设计为框架结构办公楼结构设计,共六层,建筑面积3600m 左右。设计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建筑部分,包括对建筑的平面设计、建筑立面设计、建筑剖面设计、建筑构造做法等。本设计采用了大空间结构,这样更能符合使用者的需求,充分体现建筑的功能。第二部分为结构设计,包括框架梁、板、柱的设计以及楼梯设计等。本设计的结构采用框架承重体系,墙体采用蒸压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有利于减轻建筑物自重;其中对框架梁、柱、板的设计都采用了弹性理论方案。设计为抗震设计,因此设计过程中还进行了地震作用下弹性位移验算。设计后达到了强度、刚度和稳定性方面的要求。 关键词 框架 混凝土 抗震 刚度   文件组成及目录   开题报告、任务书、答辩申请表、正文(共96页)、图纸(共15张,PKPM+CAD图) 目录及介绍/开题报告.DOC(word文件)/任务书.DOC(word文件)/答辩申请表(word文件)/ 计算书:目  录摘  要 IAbstract II第1章 绪论 11.1选题意义 11.2工程概况 11.2.1工程位置 11.2.2地形 11.2.3工程情况 11.2.4抗震条件 21.3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1.4设计目的 2第2章 设计总说明 32.1建筑设计说明 32.1.1建筑总平面设计 32.1.2建筑平面设计 32.1.3建筑立面设计 52.1.4建筑剖面设计 62.1.5建筑构造 72.2结构设计说明 82.2.1框架的承重方案 82.2.2梁、柱截面尺寸确定 82.2.3框架结构计算简图 82.2.4结构计算 8第3章 结构计算书 93.1工程概况 93.2结构布置及计算简图 93.3重力荷载计算 123.3.1屋面及楼面永久荷载标准值 123.3.2屋面及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 123.3.3梁、柱、墙、窗、门重力荷载计算 123.4框架侧移刚度计算 173.5横向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18 3.5.1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和侧移计算 183.5.2横向风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计算 233.6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内力计算 273.6.1横向框架内力计算 273.6.2横向框架内力组合 353.7截面设计 493.7.1框架梁 493.7.2框架柱 513.8楼梯设计 543.8.1梯段板设计 553.8.2平台板设计 553.8.3平台梁设计 563.9屋(楼)面板设计 583.9.1板配筋设计 583.10基础设计 593.10.1地基承载力特征值 593.10.2确定 的基底尺寸 593.10.3设计 柱基础 61结论 64致谢 65参考文献 66附录1 67附录2 71 / 建筑图:建施01:建筑设计总说明.dwg(cad文件)建施02:一层平面图.T(PKPM文件)建施03:标准层平面图.T(PKPM文件)建施04:顶层平面图及.T(PKPM文件)建施05:I-I剖面图.T(PKPM文件)建施06:正立面图.dwg(cad文件)建施07:背立面图.dwg(cad文件)建施08:屋面排水.T(PKPM文件)/结构图:结施01:结构设计总说明.dwg(cad文件)结施02:框架配筋图.T(PKPM文件)结施03:标准层结构平面图.T(PKPM文件)结施04:顶层结构平面图.T(PKPM文件)结施05:基础平面布置图及配筋图.T(PKPM文件)结施06:楼梯结构布置图及配筋图.T(PKPM文件)结施07:梁配筋图.T(PKPM文件)/ 内容简介 本设计由六大部分组成:绪论、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计概算、施工组织设计、结语。其中结构设计主要包括:工程概况、结构布置、刚度计算、重力荷载计算、水平风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计算、水平地震作用下结构内力计算、竖向荷载作用下结构内力计算、配筋计算。设计严格按照国家颁布的新规范、新标准进行,设计力求适用、安全、经济、美观。施工图采用现在工程界比较流行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绘制。本工程为哈尔滨市一幢住宅楼,主体结构共14层,设1层地下室。设计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按7度抗震设防,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桩基础,结构设计考虑了地震作用和风荷载作用。建筑主体高度40.2m,-1、1层层高3.9m,其余层高2.8m。一层为商服,地下室为设备用房及库房。建筑设计充分考虑了消防和疏散的要求,内部设有三部楼梯和三部电梯;楼板及屋面现浇,室内、厕所地面为瓷砖地面。屋面防水层为三毡四油防水卷材,并设有保温层和隔气层。内墙采用200厚陶粒空心砌块砌筑,普通抹灰;外墙采用400mm厚陶粒空心砌块砌筑,装饰为贴瓷面砖;屋面采用有组织内排水。 文件组成及目录 摘要Abstract1 绪论 11.1 高层建筑结构的特点 11.2 现代高层建筑结构的发展 11.3 本设计的内容和设计方法 11.4 本次设计的目的和意义 22 建筑设计 32.1 总述 32.2 平面设计 32.3 剖面设计 32.4 立面设计 32.5 经济技术指标及建筑设计总说明 33 结构设计 43.1 工程概况 43.2 结构布置 43.3 截面尺寸估算 43.3.1 框架梁截面尺寸估计 43.3.2 柱截面尺寸估算 43.3.3 剪力墙布置 53.3.4 计算简图 53.4 剪力墙、框架刚度计算 63.4.1 剪力墙刚度计算 63.4.2 框架剪切刚度计算 93.5 重力荷载及水平荷载计算 153.5.1 重力荷载 153.5.2 横向风荷载 193.5.3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 213.6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内力与位移计算 243.6.1 位移计算与验算 243.6.2 总框架和总剪力墙内力计算 253.6.3 横向风荷载作用下构件内力计算 29 3.6.4 横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构件内力计算 333.7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计算 363.7.1 计算单元及计算简图 363.7.2 荷载计算 393.7.3 内力计算 413.8 作用效应组合 443.8.1 结构抗震等级 443.8.2 框架梁弯矩和剪力设计值 443.8.3 框架柱弯矩、轴力及剪力设计值 493.8.4 剪力墙弯矩、轴力及剪力设计值 533.9 构件截面设计 563.9.1 框架梁 563.9.2 框架柱 583.9.3 剪力墙 603.9.4 连梁 624 设计概算 645 施工组织设计 775.1 工程概况 775.1.1 建筑特点 775.1.2 结构特点 775.1.3 装饰特点 775.1.4 水文地质情况 785.1.5 气候条件 785.1.6 资源供应 785.2 工程目标 785.3 施工布署 785.3.1 划分施工段 785.3.2 施工运输方式的选择机械布置 795.3.3 现场供水、供电 795.4 施工准备及资源计划 795.4.1 施工准备工作计划 795.4.2 主要施工机械计划 80 5.4.3 主要劳动力计划 805.4.4 主要材料计划 815.5 施工现场平面布置图 815.6主要项目施工方案 815.6.1 基础施工 815.6.2 主体结构施工 825.6.3 装饰工程施工 835.7 施工措施 835.7.1 技术质量管理措施 835.7.2 降低成本措施 845.7.3 安全生产措施 845.7.4 文明施工措施 855.7.5 冬期施工措施 855.7.6 雨季施工措施 856 结语 86参考文献致谢 建筑图:建施01:标准层平面图.dwg建施03:立面.dwg 结构图:结施01:层柱配筋图.DWG结施02:顶层顶板配筋图.DWG结施03:顶层梁配筋图.DWG结施04:顶层柱配筋图.DWG结施05:七层顶板配筋图.DWG结施06:七层梁配筋图.DWG结施07:七层柱配筋图 .DWG结施08:首层顶板配筋图.DWG结施09:首层柱配筋图.DWG 摘 要市是一座新型多功能。结构类型为钢筋混凝土,基础采用独立基础。新建图书馆建筑基地建于徐州市中心区,建筑面积大约7672.32 ,高16.5m  ,主体四层,局部四层,一层高为4.8 m,二,三,四层层高为3.9 m,主体采用混凝土框架结构。本工程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类场地,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独立基础;图书馆The library of xuzhou AbstractThe library is a comprehensive building of the university market.The first floor is the living supermarket,the second story is the clothing hall,and the third layer is the shoe hat and general merchandise hall.The structure type is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 the foundation adopts the independent foundation.The site of project will be located in the city center area of Changsha, constructing the area for about 7672.32 , 16.5 m high is, three- story of main body, four –story partly, 1 in multiple layers high is 4.8m, part four in multiple layers high is3.9m, the main adopts the concrete frame structure.This project takes aseismatic intensity of 7 degrees, II kind site, and the first earthquake Group. 建筑剖面图书馆的层高为4.2m。北段共5层,南段共4层。底层室内外高差为0.300m,卫生间较楼层平面的高差为0.020m。屋面处的女儿墙高为1.0m。整个建筑的总高度为22m。窗户的高度根据窗台、梁的高度和楼板的厚度灵活设计。层高的确定是剖面设计的关键,传统的图书馆建筑采用分区的设计方法,藏书区和阅览区的功能要求不同,层高也不同,一般书库层高在2.4-2.8m,阅览空间的层高为4-5m,但是这种布置方式产生比较大的高差,形成台阶和坡道,给图书馆的工作人员带来很多的不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现代图书馆多采用统一层高的办法,本设计统一层高为4.2,相对来说,比较适中。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使用:结构所使用的钢材主要采用HPB235,HRB335和HRB400钢;混凝土采用C30;墙体的砌块使用加气混凝土砌块,砌块规格为: ,其自重为7.4 。交通联系部分.水平交通联系的走廊、过道内廊不小于2100mm,外廊不小于1800mm;并满足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安全等级。考虑到走廊、过道兼有休息活动的功能,故过道的宽度和面积有相应的增加。.垂直交通联系的楼梯楼梯形式的选择,主要以房屋的使用要求为依据。楼梯的数量主要根据楼层人数和建筑防火要求确定的。 主楼梯一个为三跑板式楼梯,梯段宽度为1.8米,踏步数分别为9、10、9级。踏步高0.15米,宽0.30米。次楼梯为相同的两个双跑式对称布置,梯段宽1.60米,踏步数14级,踏步高0.15米,宽0.30米。水磨石梯面,上布铜质防滑条。楼梯栏杆采用铁质,上涂黑色防锈漆。扶手采用木质扶手,上涂透明防腐漆,保持木材的原色。.交通联系枢纽门厅:教学楼主要交通枢纽,疏散出入安全是门厅设计的重要内容,门厅对外出入口的总宽度,不小于通向该门厅的过道、楼梯宽度的总合。为了导向性明确,采用对称的门厅,它有明显的轴线,起主要交通联系作用的过道或主要楼梯沿轴线布置。  3.1.1结构抗震等级 323.1.2承载力抗震调整系数 323.1.3框架梁内力组合 323.1.4梁跨间最大正弯矩组合的设计值 333.1.5剪力计算: 333.1.6框架柱的内力组合 333.2截面设计 343.2.1梁截面设计 34  4现浇楼梯计算 434.2平台板计算 444.3台梁PTL-1计算 464.4平台梁 495基础设计 545.1确定持力层承载力 555.2 基础设计 55致  谢 58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工业自动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利用计算机技术对生产进行管理以及对生产过程实施数据采集和监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无缝钢管、无缝钢管生产线、减径机以及工业监控系统;然后介绍了组态软件的特点、构成以及各种组态软件的对比,和Win cc的优点、特征;最后详细叙述了利用Siemens公司的WinCC组态软件对无缝钢管生产中的减径机、冷床部分进行监控的设计,截取了主要监控画面并加以说明。该设计的特点是故障响应快,操作简单,组态画面丰富等,减少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保证了无缝钢管生产的连续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关键词:无缝钢管,减径机,组态软件,Win cc,监控系统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continual promotion of factory automation,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s paid to administration of factory informa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and monitor during industrial producing by means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is article first introduced the seamless steel pipe, the seamless steel pipe production line, reduces the diameter machine as well as the industry supervisory system; Then introduced the configuration softwares characteristic, the constitution as well as each kind of configuration softwares contrast, with Win cc merit, characteristic; Finally narrated in detail has used Siemens Corporations WinCC configuration software to reduce the diameter machine to the seamless steel pipe production, the cold-frame part to carry on the monitoring the design, has intercepted the main monitoring picture and explained. 3.5 Win cc 系统功能  25第4章   监控系统的实现  28     4.1减径机监控系统构成  28     4.2 Win cc 实现监控系统的过程设计  284.2.1概述  294.2.2对安装Win cc系统的基本要求  294.2.3 Win cc与PLC通讯系统的设计  294.2.4监控画面的设计  314.2.5过程值归档组态  344.2.6报警组态  41      4.2.7用户权限管理    42第5章   结束语 43本设计通过对无缝钢管生产的了解,以及对各种组态软件的分析,采用了目前市场最先进,工业监控最常用的组态软件Win CC,实现了对无缝钢管生产线中减径机和冷床部分的监控,监控画面简洁明了,可以清楚地反应出生产线上各个机组的运行情况,使工作人员对机组的运行情况有了更清楚地掌控,便于及时发现故障,排除故障,降低了整个生产线操作故障率与操作工地劳动强度,大大的提高了生产效率。参考文献:1 刘涛编.最新无缝钢管生产新工艺新技术与质量控制检验实用手册M.北方工业出版社,2006. 2殷国茂.中国钢管50年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3马国华.监控组态软件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4葛波,沈文杰.工控组态软件的对比及应用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2,10.5谢军.工控组态软件的功能与分析.交通与计算机J.2000年第18卷第3期:14-17.6赵阳.西门子S7-300PLC及工控组态软件Win CC的应用.2006(6).7 苏昆哲.深入浅出西门子WinCC V6.0版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4.8SIEMENS WinCC ManualZ.2005.9Siemens AG .wincc SIMATIC WinCC 系统描述.10S7-300/400PLC应用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1王晓远.工业组态软件WinCC在雨水泵站监控系统中的应用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6年第12期:85-87.12Win CC在天津无缝ASSEL轧管机监控系统中的应用D.刘新奎,周华,梁慧杰,李星星,天津:天津无缝钢管厂,2007. 摘  要翻译作为沟通不同语言与文化的桥梁,在跨文化交际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总会面临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策略是指译者在处理源语与译语语言文化差异时所用的方法。在翻译中有两种基本策略:归化和异化。本文主要从翻译学、语言学和跨文化交际的角度来讨论这两种翻译策略以及他们的应用。首先,文章概述了国内外翻译界对归化与异化研究的现状并指出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性;接着论述了语言、文化与翻译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系统地讨论归化和异化这两种翻译策略,包括他们的定义,历史上的有关争论和当前的研究现状,并阐述了作者的观点。接下来本文讨论了影响译者选择翻译策略的因素,例如:文本类型、目标语读者的水平、翻译的社会历史背景、译者的翻译的目的及其文化态度等等。作者试图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具体例子,分别从语言和文化层面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中归化与异化的应用进行比较研究(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来论证异化与归化看似矛盾,实则相互补充的辩证关系;异化和归化因其各具特点,在不同情况下都有其存在的价值,过于强调其中的一种是片面的,不科学的;译者应该根据文本类型、翻译目的和读者水平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绝对归化和绝对异化都是行不通的。 希望本文对翻译策略的研究能够给译者以启发,并达到进一步加强和丰富翻译理论、指导翻译实践的目的。关键词:翻译策略;归化;异化;应用ABSTRACTTranslation, a bridge between different languages and cultures, plays an indispensable role in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However, as a translator, we have to choose which strategy to deal with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the target language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where there exists two majo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is thesis, I will discuss these strategies and their application from translation, linguistics, and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perspectives.In the thesis, I will first talk about the current research of the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the translation circle as well as point out the necessity for further research. Then, I will illu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as well as between culture and translating and next systematically discuss these two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cluding their definitions, the controversy in history and their current studies. Besides, I will continue to deal with such neglected factors as may influence the translator’s choice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the type of the source text (ST), the translation purposes, the level of the intended readers, the social and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translator’s attitude and so on. Finally, from the linguistic and cultural perspectives, the thesis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application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by analyzing typical examples from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 translated by Yang Xianyi and David Hawkes respectively. The thesis will conclude that these two translation strategies have their respective features and applicable value. I sincerely hope that this research into translation strategies will enlighten translators and make a little contribution to the prosperity of translation studies and translation practice in China.Key words: translation strategy; domestication; foreignization; applicationCONTENTS  字 Abstract.I摘要 Chapter1 Introduction    11.1 The Cultural Turn in the Study of Translation    11.2 Studi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31.3 The Purpose, Significance and the Framework of the Thesis    4Chapter 2 Toward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52.1 Definition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52.2 The Disputes over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in History    72.3Why Have the Disputes Always Been Going on?    82.4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9 Chapter 3 Factors that Influence Translator’s Selection of Translation Strategies    113.1 Types of Text    113.2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153.3 Target Language Readers    153.4 Translator’s Attitude    17Chapter 4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wo Strategies to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    194.1 A Glimpse of Hong Lou Meng and Its English Versions    194.2 The Reasons for Choosing Thes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    204.3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Two Versions of Hong Lou Meng    214.4 Translating Hong Lou Meng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Culture    22Chapter 5 Conclusions    25Bibliography    27Acknowledgements    29 摘  要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语言是种有助于记录和阐释文化的媒介,正是通过语言,人脑中零碎的印象和概念才得以以具体的文字方式重组。一种特定语言中的词汇,除非包涵了文化元素,否则只是字典中毫无生命力的符号。文化因语言而得以活灵活现。另一方面,文化不仅仅是人类自身的相互关系和行为方式,即文化不只关乎到人类本身,还关系到动物。人类不是孑然一身的,因为无论过去,现在,将来,动物都相伴其间。它们使人类的生活变得便利,并为其增添乐趣。动物词汇应用频繁,除了本身所指的动物外,还包含一些引申义。本文拟从中英文化,历史,思维模式等方面对一些动物词汇及相关词句进行分析,并探究造成这些差异的可能原因。关键词:动物词汇 比较分析 引申义 文化The Comparative Study on Animal Term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ABSTRACT Culture and language are inseparably interwoven. Language is a vehicle that helps record an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