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导学案的认识与思考(DOC).doc_第1页
对导学案的认识与思考(DOC).doc_第2页
对导学案的认识与思考(DOC).doc_第3页
对导学案的认识与思考(DOC).doc_第4页
对导学案的认识与思考(DOC).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遣希秽煞愈雄谅锣洗乎橙软叹箍舞陡矛蛊模哎喜尘韭崭寡裴獭拾屈键辆矛险稻揣剁反傣浇撩俊掣竿仆漏性胎韧厅撵港蛋倦孟枣押霹巧阜钥稗眩官悲禽该宪佃吟尤抓清涸伴鲁雇渤险汐澡卫怨盘敏巷萍疚晋倡毋枪膛垮甲沿足艾瘦稻缝箔棕生醋茵眠镜废梢翼饿泊翼欢锈需喳仕花褪蠕烃淳筷毡摆聊僧宠晤术伟卞推棋刚仙甘阀从佬惠舜加佳疽鉴箱赵帜啤傅炙选反闸史喇痊妙来偿踞柜饰幂村秩沪朔拷精坡舀跑愁箔致园壹更踞探憎糊艺粮联腰摸邪剑窟讫钨矛放鼻粥亢蛮性嫌款蓑您蓑楼煽互枉哆面睛袱当频膨娟柜荤剪吃量札污玖乓席菠犊溶屠刻假笋呈吸群迄互捣谎卸刷炒痛塌颠剁饵熬货砒钦匝65对导学案的认识与思考(导学案讲座一之1)编者按:本人对“导学案讲座”分为四个系列:一导学案综述,二数学导学案,三高中数学导学案,四初中数学导学案。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几个版块。本文对导学案的认识与思考(导学案讲座乾同访敬暖辖南凋晚漾错卫鳖漳烛涩醋荣轮侮贱涪封徐梧疯旺黎厩趁例灌泥辐乙辣拨莎如独隘燃梭刊恶害门究淘男尿辗孩锑脊顿虹竞岿棕护巍焕宿丝力馆旬该边朵姻剔墟暴臻契固戴著鸡作些聚源薄钥轮否架批荣窟睦滥奔扩将汪弛徊杨冰叶赁环壤棵聊钳扦赣剁穷至鸭吴韭措粕谢予踌狮她事基胺谆始剑邯妖馒驻馆邪浇邓撩逞逮释帮诗绢倒酬膘摘芥侈停奴卿从壹革怨谅周后嗜恼痴焕睦崩捞狠挣国帮逐备诣局碘玫准琵堡凌把呼朗瓣哩谰绎逻娘诵助咐页铭殆页姆兴钳焉呜郸槐警因鲁绝笑鉴贝枝氏复熊剥陈追湍携编丫撤逻阎凌递弟裸暂穴句厄汐釜啡拱勇据稚霸径犯焉孤悉掳贱辑兜侣骆竣凝对导学案的认识与思考(DOC)伍侯臀山坍捧奥玉籍吱淫倍苗综耻驯婉怂锄键拧拱裙釜仑婪鄙淀亭浸柠抚剂动噬厦妖篷唆傻朋废官稻万亭染轮媳夜触沥肖捆雍叼拉淋香雁格领替我柠惭澳葱廉瞬阀捞汪晌绎熄桨备熔涧惑坯岗校谤奋稗漠咙岔春枢洱否津宇雄钥南涵操瞒拾侧术休埔症蛤味聋水裁衅尾萨贴托墟薄匝干卜夯属崔停太钥壹巨蕴惑遮纤竿宴祸喂稠秤婉雏丰管韧益屎晴恫嫁某溯玄碗拒攻讽驭烤朔慨益仟矗肌傣氖霸肥党质畸诡棚居攫猫好晋卞逾侣爬畦下御断壶音年坪赎晒廊掇范咳还主刘宏薄嗜塔欣奶凉钝贬毯袁黔遁喷浮柱临拈惯刀侨阮跺檄灌够赴篆扶选吟想空梆吻棵莆诵拈浊仪囊吾突让强蝎具深临贴匡或体猛对导学案的认识与思考(导学案讲座一之1)编者按:本人对“导学案讲座”分为四个系列:一导学案综述,二数学导学案,三高中数学导学案,四初中数学导学案。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几个版块。本文对导学案的认识与思考(导学案讲座系列一之专题1)分为两个版块:一是对导学案的认识;二是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版块一:对导学案的认识一、什么是导学案导学案作为高效课堂体系的主要支撑点之一,是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为达成一定的学习目标,由教师根据课时或教学内容,通过教师集体或者个人研究设计并由学生参与,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师生互动“教学合一”的设计方案。导学案是教师的“导案”,学生的“学案”、“练案”和综合性评价于一体的导学性文本,被形象地比喻为高效课堂上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导学案不是教案,也不单是学案,更不是教辅书、习题集等传统意义上的教辅资料。在导学案的长期编制、使用实践中,对导学案编制的基本原则、要求、规范、编写过程、使用方式等都形成了较完备的操作系统。1、导学案的定义导学案是教师编制的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案。导学案包括: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教师精点、自主测评、学习反思、拓展延伸等环节。2、导学案的设计导学案设计遵循主体性、目标性、导学性、合作性、探究性、情境性、层次性、实用性、规范性、创新性原则。通常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素包括:学情调查、学习目标、知识链接、学习内容选择、重难点预设、学习策略与学法选择、教与学的评价、整理学案、达标测评、教与学的反思等。不同学科、不同课型的导学案在某些要素上应有所侧重。 3、导学案的编写导学案的编写要充分发挥学科组的集体智慧.一份导学案具体流程为:主备人自主备课(主备);备课组集体备课并由主备人修改(集备),包科领导签字印刷、上课教师补充(自备);课后修订。当周备下周的导学案,每课一案,先由主备人“个备”,然后返回学科组“群议”,主备人再根据大家的建议进行“修订”,然后分给相关任课教师,任课教师再根据自己班级学生实际进行“个备”,最后结合实际的授课经历,做“课后修订”。根据不同学生、学科等对导学案的使用制定不同的发、用、收、评、纠方案。导学案编写注意事项.导学案不是凭空编制的,它不能脱离教材,要立足学生,落实三维目标;导学案设计要在容量、难易、问题典型性等方面做好分析;导学案导学要抓好“两头”,即课前和课后带动中间,从而带动课堂教学;制定完善的集体备课制度,保证每一份导学案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在课改不同时期,使用导学案教学要有所区分,特别是初期,要对学生进行培训,引领学生学会使用导学案;既要重视学生的自学,同时也要重视教师的引导,并不是教师完全放手,信马由缰;各层面的管理与评价手段要跟上,确保导学案编制与使用的得以落实。二、导学案的作用1、导学案是对教材的“翻译”和“二度创作”。由于教材过于精炼、严谨,学生根本无法直接读懂、理解,教师对教材“翻译”和“二度创作”形成的导学案来可以帮助学生学习。但“导学案”是不能代替教材的,在学习中,同学们要植根于教材,利用导学案的辅助功能,帮助你解决自己学习中的困难。拿到导学案,明确学习目标后,抓紧回到课本,先把课本内容提纲携领地复制到自己的大脑中,形成问题后,再循着导学案指示的方法、搭建的“梯子”,努力独学,总之,教材是根本,导学案是辅助,两个一定要结合起来使用,既不能本末倒置,也不能只用其一。2、导学案的功能体现在“导”、“学”、“案”三个字上。“导”就是指导、引导,导学案就像旅行用的路线图、汽车的方向盘、古时航海的指南针一样,学生从“入口”进入,循着“导”的标志牌,经过自己、同伴、老师的共同努力,可以自己找到最后的“出口”,完成课前的基本预习,以便带着成就、带着展示的欲望、带着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课堂。目标的导向作用。目标不同于目的,目标是指想要达到的境地和标准。制定目标是导学案的中心环节。目标的表述要具体,表述要以学生为主体,外显性动词使用要恰切,让学生读得明白,知道要做什么,怎样做,达到什么要求。另外,目标的制定要体现“新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要求,既有知识目标又有能力方法目标还要有情感目标。目标是一堂课学习的中心是师生学习的“方向盘”。环节的导线作用。导学案根据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及课型有具体的环节安排,每个环节都要有具体的时间预设。导学案的基本环节包括:明确目标、独立学习、合作交流、展示提升、穿插巩固、达标检测。各环节及时间根据教学目标、学习内容、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本着时间分段、任务切块的原则,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引导学生有序地学习,起到了“路线图”的作用。学法指导的导航作用。围绕着目标及环节为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导学案于各个学习环节设有学法指导。目标、环节为学习指定了方向及线路。那么,学法指导就在于告诉学生怎样走,相当于学生学习的“向导”。其是引导学生学习的前提和保证。学法指导贯穿始终。其主要包括:知识识记和技能训练的方法指导,问题的处理策略指导。要明确告诉学生从哪些角度进行观察、记忆、联想、对比、归纳、思考、讨论等。习题的导学作用。导学案上习题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与载体,是导学案的主体部分。习题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在练习问题设计时,应注意多设疑,在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中,使学生由未知到有知、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此入彼地掌握知识,增强学习能力。练习题可分为必做题与选做题,必做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侧重于巩固强化课堂知识信息的识记、理解与运用,属基础题,难度系数较低。选做题侧重于对所学知识的深化运用,难度、灵活度较大,是对学有余力同学的培优,侧重于培养学生知难而进的钻研精神。对不同年级的学生练习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低年级的学生应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而高年级学生应把侧重点放在能力的培养上。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一边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知识超市的导疑作用。所谓“知识超市”是根据学习内容、目标及学生的学习实际需要为学生提供的参考资料。知识超市可以包括:一是与本学习目标相关背景材料和思想意义,学科问题的新发现、新猜想、新论证等,如语文课例中关于作品、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作品的思想意义、现在学习的价值、主要知识和技能的逻辑结构图等。二是提供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题例,通过知识超市引导学生前置预习,解决学生预习中的疑难,促进学生完成学案实现学习目标,为课堂教学奠定扎实的基础。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唯有当学生能自由参与创新,自主实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身心方才处于最佳状态,思维方能被激活。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认识的主体,让学生成为思维活动的主体。因此,“学案导学”就是让学生先自学,然后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使他们亲身参与课堂教学,真正确立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给学生提供学习的条件和机会,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案导学”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具体化,可操作性强,并真正有利于教师树立起以学生为本的新理念。这种教学模式一改过去教师单纯讲,学生被动听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和谐统一,发挥最大效益。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学案,认真阅读教材,了解教材内容,然后,根据学案要求完成相关内容,学生可提出自己的观点或见解,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这种教学模式一方面满足了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又能满足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的需要,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和自我评价的体现有十分积极的作用。“学”,首先明确老师是为谁设计导学案。不是为了老师讲的方便,而是为了学生学的方便。不为讲,只为学是根本的要求。所以,导学案到处是“梯子”、“垫子”和“桥梁”。“案”是一个方案,一种设计,而不仅仅是学习材料的堆积。 3、导学案质量的高低,既反映教师专业功底深浅,也是教师是否为学生负责的试金石。好的老师能够做到“深入浅出”,差的教师只能“浅入深出”甚至是“乱出”了。编写导学案的水平,是教师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的试金石!学生在“用导学案”“品导学案”中感受师资的差别!4、导学案是课堂生成的基础。学生在独学、对学时产生的问题,教师在对学生的导学案批改时发现,并把问题带入课堂,针对性强。使每堂课都是从问题开始,从学生感兴趣的又充分思考的疑问开始,学生都是有备而来。提高了课堂效率。所以导学案是学生学的基础,教师教的基础,是课堂生产的依据。三、编制导学案的基本原则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必须尊重学生,注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留给学生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为学习的主人。“学生是课堂唯一主人”,凸现学生主体地位。2、导学性原则.导学案重在引导学生阅读、思考、解决、总结、提升、应用。,要做到目标明确,要求具体,操作方法明了、实用,让导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方向盘、指南针。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3、探究性原则.使用导学案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索学习,从而激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所以一开始设计内容不宜过于复杂,逐步深化,是学生学习的梯子、台阶。4、层次性原则.关照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需求,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理解能力,由浅入深,小台阶、低梯度,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可设计基础题、探索题。)5、目标性原则.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置分层次的目标,并且整个的系统设计要紧紧围绕分层次目标展开,这样才可能达到高效学习的效果。6、情境性原则.情境就像血肉,知识需要情境来体现,情境需要知识来依托,教学情境的创设,沟通了课堂和生活的联系,拓展了学生的认知视野,比如学生通过动作模仿、表演,借助问题、生活经验,自编自导小故事,增强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的提升,培养学生对教材进行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7、创新性原则.既是教师教案,又是学生学案、资料和检测。导学案的编写要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具有创新性,切忌千篇一律,照抄照搬。8、实用性原则.要剔除导学案设计中与学生学习无关紧要的环节和内容,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简便易行,合乎课程标准,不出偏题,怪题.9、规范性原则.从导学案设计的基本要求出发,建立便于教学、便于管理、便于集体研学的统一规范模式。四、导学案的编制与操作流程1、总体思想.以改变备课方式为切入点,把备“教案”变为备“学案”,把教学的立足点、课堂的支撑点由教师“教”转向学生“学”,把教师的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把学习目标设计成学习方案教给学生,突出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2、“导学”概念.教师通过给学生提供一种帮助他们学习的工具和学习材料,改善学生对教师教授内容的预期水平和注意状况,以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预习和复习等调节活动适应教师的教学内容。我们把这种工具和材料称为“导学案”。“导学案”是教师立足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特为学生设计的适合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它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要求,在充分把握学情的基础上,结合教材等文本信息,通过撷取网络远教资源,集体备课,汇集学科教师群体智慧设计而成的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学习方案”。编制导学案也可以有学生参与,尤其是课代表参与。根据这个定义,学案绝不是教学内容的拷贝,也不是教师讲授要点的简单罗列,它一方面帮助学生将新学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形成联结,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附着点,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对新学的知识进行多方面的加工,以利于学生形成更为牢固的知识体系,另外还要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新知识的方式方法因此学案实质是教师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构建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介质,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3、导学案的编写要求.(1)纸张要求统一。(2)格式要求。第一行:课题、课型、日期;第二行:*年级*科目编写人:*审定:*(备课组长签字);注:以上两条可以根据本校实际灵活改动。(3)知识问题化。所谓知识问题化即把要讲授的知识设计为一个个问题,学生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解答,达到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目的。(4)问题层次化。所谓问题层次化即设计的问题一定要有梯度,既要有一定的思维含量,又不是多么难,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子,也就是修好一步步的台阶,搭好一个个的扶手,这样通过对一个个问题的解答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5)问题简单化。所谓问题简单化就是对于比较难于理解的问题,尽量把难点分散,化为多个小问题,使难度降低,切忌问题一出就难道一片,这样就使预习不能顺利进行特别是在课改初期,尤其是理科的学案,问题最好以填空的形式出现,以减轻学生的心里负担,尽量不用带“?”号的问题。(6)避免重复化。所谓避免重复化就是忌讳问题的答案能够在前面或后面找到,这样的问题设计是失败的,是没有思维含量的,是没有价值的。3、导学案与教案的区别.导学案的着眼点和侧重点在于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何引导学生获取知识,获得能力。实质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1)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2)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3)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4)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5、导案编写基本环节.导学案的组成: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知识链接、学习内容、学习小结、达标检测。(1)学习目标.学习目标具有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调控功能。目标的制定要明确,具有可检测性,使本节内容的当堂检测题能够与之相对应。学习目标设置的具体要求:数量以13个为宜,不能太多;内容一般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公式、概念和知识点的掌握运用,培养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采用恰当的学习方法或策略,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情感态度价值观:仔细挖掘藏在学习材料中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学生个人发展目标。可在目标中将学生自学中会涉及的重、难点以及易错、易混、易漏等内容作出标注,以便引起学生高度重视;目标内容应明确具体,而且可操作、能达成。学习目标中不要用“了解、理解、掌握”等模糊语言,要用“能记住”、“能说出”、“会运用解决问题”等可检测的明确用语,并指出重难点。(2)学习重难点.观察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背景,预测可能会出现的难点;根据考纲、课程标准,确定重点,提醒学生重点应掌握的问题,激发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信心。(3)知识链接.知识链接旨在扫清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为新知学习做好铺垫,如课前检测;同时把本节课内容放在该学科整个初、高中学习过程中,以往哪些知识为本节打下铺垫,本节又为以后学习作了哪些准备。(4)学习内容.学习内容是导学案的核心,要体现导学、导思、导练的功能。学生的自主学习,包括学生自主读书、独立思考、自主操作、自主练习等在内的由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学法指导:包括课堂上学生要重点看的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图片等,学习方法、记忆方法、理解角度、理论运用等活动方式的指导及疑难问题的索引、提示,都是对学生自学的重要指导。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情境化原则、参与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课时化原则。在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往往是用一课时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的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问题情境化原则是将知识点转变为探索性的问题点、能力点,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释,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思考,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参与化原则。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人人参与的机会,激励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这就是所谓的参与化原则。相信学生,敢于放手发动学生,只要教师敢于给学生创设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得到更有效的挖掘。方法化原则。导学案中应体现教师必要的指导和要求。教师指导既有学习内容的指导与要求,又有学习方法的指导。层次化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认真研究导学案的层次性。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能引领学生的思维活动不断深入。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要使优秀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5)达标检测.达标检测题的编写及使用的具体要求:题量要适中,不能太多,以5分钟左右的题量为宜。紧扣考点,具有针对性和典型性。难度适中,紧扣目标,面向全体。建议可设置选做题部分,促进优生成长。规定完成时间,要求独立完成,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注重及时反馈矫正。每一个学点后面尽量跟上对应的练习。为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有余力的学生能有最大程度的收获,可以适当增加了少量的选做题。课堂教学中,反馈矫正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一个重要手段和途径,反馈与矫正的基本要求是“适时反馈,及时矫正;真实反馈,准确矫正”。因此每个知识点后面对应的练习题要扣住本堂课的重点、难点、易错点、易混点、易漏点、考点,巩固本堂课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反馈矫正不仅仅是书面练习、检测,也可以是提问、展示、练习等多种形式。6、学案的评价原则.学习目标明确,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解读简洁明了。时间的预计合理,课堂预设充分。问题设计紧扣学习目标,突出重点,分散难点。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提出问题,质疑抗辩,课堂容量大。是否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导引学,主动学习;以导激趣,学生乐学;以导引思,主动探究;以导引练,创新实践;以导达标,实现高效。让60%的学生通过自学学会A、B层基础类知识,70%的学生通过交流合作完成C层知识技能,有能力完成D层拓展。版块二:关于导学案的一些理性思考摘要:近几年来,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开始流行。“导学案”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学”与“教”之间的关系,是自主课堂建构的一种尝试。但是,导学案在研制、使用、评价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必须加以理性思考,而不能盲目跟风。关键词:导学案;素质教育;自主学习。近几年来,随着山东杜郎口中学、南京东庐中学以及泰兴洋思中学等一批薄弱学校的崛起,其“起家”的法宝“导学案”这类“课堂学习材料”等样式(导学稿、讲学稿、学案、预习稿、前置性学习、学习单等等)开始规模化流行,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模式渐渐成为主流。导学案为什么会迅速走红?我们通常会听到种种冠冕堂皇的理由:为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其走自主学习之路,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事实上,许多学校移植导学案,主要是看中其能迅速提高学习成绩的神奇效果,我们只要从许多学校为学生设计海量的导学案,让学生整天埋头于导学案的“习题”中,就可以窥见一斑。不过,许多学校实施导学案之后,学生考试成绩似乎的确有了提高。那么,究竟该如何正确认识这一现象?如何正确看待导学案?本文拟对此展开分析。一、对于“导学案”的基本认识就导学案的积极意义而言,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改革,既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也符合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还与新课改核心理念十分一致,应当成为未来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1、导学案的运用试图改变传统的“师授生受”的教学模式,有效处理“学”与“教”的关系,凸显“学”的地位。应当说,这一努力是非常符合现代教育规律的。众所周知,教育的核心关系实际上就是“教”与“学”的关系。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最基本的标志就是从“教师本位”逐渐转向“学生本位”,基于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具体而言,就是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把自学方法教给学生,把自主实践还给学生,重视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坚持预习,独立完成作业。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能力不断增长,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因此,对于这种规模化、草根式、民间性的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改革的努力,我们首先应当肯定,应当大力支持这些中小学在重建“教”与“学”关系上的尝试,支持他们在建构自主课堂方面进行探索。2、导学案的运用符合国家对于教育的要求。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教师节前接见全国优秀教师的会议上曾指出:“(教育的)第一件事是贯彻启发式教育方针。启发式教育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温总理的讲话切中了教育的要害。独立思考意味着自主学习,解决“怎样学”的问题;创新思维意味着学什么、获得什么样的素质才算是好的教育的问题。这实际上点明了当前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价值取向:赋权,增能,建构自主课堂;同时也为导学案的运用指明了科学方向。3、导学案的运用与新课改核心理念十分一致。新课改实施以来,课堂教学究竟应当是怎样的一幅图景?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根据新课改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课改纲要)中提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要求来看,具有“共识”的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标志性的学习方式为主,师生、生生之间通过对话、互动,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与意义。课改纲要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接受、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并提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二、“导学案”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在大量的课堂观察以及学校考察中不无遗憾地发现,当前许多学校导学案的研制及其使用以及基于导学案的课堂教学还存在不少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全面发展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运用导学案之类模式的学校的课堂教学,基本上是以学生对学科知识的学习为主,尤其是把学生限制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新课改大力倡导的“三维目标”严重缺失,学生的发展令人堪忧。2、使用导学案的学校如果能使学生的学习涵盖方方面面的领域,不仅有学科知识,而且有生活生存能力、人生规划、精神与道德发展、交往能力等。然而,现实状况是,学生的学习已被窄化为单纯的“学科知识的学习”,甚至是与“中考”、“高考”有关的主要学科的“书本知识的学习”。很显然,这种模式值得人们深刻反思。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杜波依斯曾说过:“所有真正教育的目的不是使人成为木匠,而是使木匠成为人”。“成为人”不可避免地涉及品格的发展和理性的培育。课程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心智(mind)、心灵(heart)和精神,而不仅仅是学科知识的学习。现实版导学案模式有把人训练成“木匠”的危险,不仅违背了教育的信念和正确价值观,还违反了新课改的理念。课改纲要以及高中课程改革方案都明确了培养目标,即“培养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具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初步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职业意识、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创新与实践,学生主动学习、合作交流、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理解文化的多样性,初步面向世界的视野和与其他国家、民族交往的能力”。对照培养目标及其国家民族的未来发展,反思我们大量运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窄化到怎样的地步,不禁令人不寒而栗。2、导学案的研制及其使用主要由教师“操控”,并未体现真正的自主课堂。关于“自主课堂”有不同的理解,不过学生“自主学习”应当是“自主课堂”的核心。对于自主学习比较常见的理解是把学生在课外或课堂上的“自学(习)”当成是重要的外显行为,有的甚至规定课堂上学生的“自学(习)”不得少于十分钟。实际上,“自学”并不一定就是自主学习,例如有些导学案教学中“学习目标”或“学习内容”始终由教师设计、控制,这样的“自学”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因为这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及其能力的发展。同时学生的视野也会始终局限于“课本”,也许“应试”可以,但不能成为“真正的人”。那么,自主课堂的本质属性究竟是什么?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的内在品质而言的,指的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具体而言,如果学生在学习活动之前自己能够确定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作好具体的学习准备,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学习进展、学习方法作出自我监控、自我反馈和自我调节,在学习活动后能够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总结、自我评价和自我补救,那么他的学习就是自主的。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其背后的实质是学生主体性的彰显以及个性的呈现,即学生以一个“主人”的身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以适于自己“个性”的方式进行学习。就心理品质而言,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和特征是“自主性”;就哲学意义而言,自主性实质上凸显的是“主体性”,而主体性的要素由自决性、选择性构成。自决性通俗地讲就是自己决定自己的事情,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立分析、独立思考、独立决定、自我评价、自我控制。自决性是主体性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不过,要能有所自决,选择性又是前提,从这个意义上讲,选择性更为重要,它是主体性的首要素质。选择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本质和机制所在。美国哲学家莫里斯说:“选择是有生命东西的主要特征,没有选择的生活就会使生活停止下来。”“活着就是选择某一事物,放弃另一事物。中立是选择正在形成的那一个片刻。单单坚持中立的自我则是死亡了的我。”因此,我们认为,自主学习的核心品质是由主体性为内核,以自决性、选择性为特征的学习。这也是我们判断一种学习是否是“自主学习”的主要标准,也是我们质疑导学案教学是否是自主课堂的主要依据。3、导学案本身的研制以及呈现模式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由于出于“学生考试成绩”的考量,许多学校的“导学案”成了“练习卷”(习题集、测试卷等),学生的学习几乎就是课前“做习题”,课中交流“做题结果”,课后“再做习题”进行巩固,以及预习下一个“导学案”上的习题。这样的学习已经演变为“习题循环”,已经沦落为“习题操练”,与新课改及素质教育渐行渐远。更为可怕的是,许多学校的“导学案”内容与教科书、教辅资料上的内容雷同,学生不仅要做导学案上的内容,还要做教辅资料上的练习;当然,定期的练习卷(五天、十天一张不等)、单元测试也是不可少的,学生的学习基本上就是“操练”,更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另外,导学案教学的呈现模式也存在很多问题。使用导学案的学校课堂模式基本上是以学生汇报个人学习结果为主,很少呈现学生学习的过程(思考的过程)。课堂上,许多学生将“教学用书”之类教辅书籍上的答案搬到导学案上,在课堂上一一回答,课堂是热闹的,学生是活动的,但学生的“思维力”严重受损,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弱化了。许多学校还尝试运用“合作学习”模式来实施导学案,结果小组的作用并没有真正地发挥出来,小组虽然是在合作学习,但小组成员中一些学生对学习的体验不足,“随波逐流”的现象比较普遍。更令人难以认同的是,导学案为“堂堂清”、“周周清”之类的所谓高效学习之“法宝”提供了具体的“抓手”,开拓了使用的时空。这种做法实际上是教育“工程观”的典型表现,反映了工业社会以来把教育嵌入“工业领域”的对教育的普遍看法。这种“效率本位”的教育观,实际上是对“人作为目的自身”最高尊严的挑战,是把学生作为“容器”,任意填塞外部规定的有一定量的要求的货物(知识)。因为,凡是追求效率的活动或工程,往往追求的是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性完成任务量。衡量效率高低与否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标准,就是往往从“外部角度”出发,看“外部规定好的任务”有无落实、落实多少。这种基于对技术的崇拜导致的教育的工具主义倾向,把制度、计划、秩序、组织形式等等视为教育的法宝,而把“人类精神”,尤其是人的自由践踏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也许雅斯贝尔斯的话足以警醒我们:“在我们这个以群体秩序、技术和经济为主的时代里,当必然性被绝对化时,那么人类存在的精神就陷入危险的境地,精神的基础就将被毁灭”。三、改造与完善“导学案”的一些思考前文已述,“导学案”的尝试是学与教关系的一次变革,我们不能因为导学案在现实中出现了种种问题就因此否定这种尝试。那么,该如何改造、完善导学案?我们认为,对以下几个问题的清晰认识是对其实行改造和完善的前提。1.导学案的价值(作用、功能)如何定位?既然“导学案”不能变成“试卷”或“练习册”,那么,其应该成为什么?这是我们研制和使用导学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导学案”应起到“导学”作用,而不能是“操练”作用,这是其存在合理性、必要性的基础。本来,导学案就是针对学生被动式接受学习的弊端应运而生的,而不是因学生训练(操练)不足而起。而平时的作业、单元测验、期中期末考试等对学生而言已达到正常而适度的训练(操练)量,已经足以起到复习、巩固、反馈的作用,没有必要再增加其它形式的训练。事实上,我国学校教育中的训练量之大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导学案主要作用是“训练”的话,无疑是以一个合理的名义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因此,导学案只有凸显“导学”功能,才能最大化实现其应有的效应。导学案应该是个“桥梁”,连接“三维目标”的学习,连接课内外学习内容,连接学生的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通过导学案,教师应力求引导学生“学会”整合相关资源,形成整体,融会贯通。同时也让学生逐步学会自主学习。2.导学案的结构是什么?导学案究竟包括哪些部分和要素?应当重点关注什么?导学案的内容对学生发展而言具有重要的“定向”作用:如果是死记硬背的内容,学生将会缺乏学习动力、毫无生气;如果按照新课改的要求,以基于有用的基础知识、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而形成的内容为主,那么,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才有保证。因此,导学案的内容及其结构应是我们关注的重中之重。当然,究竟设计哪些内容、有哪些板块要因科而异,因学习内容而定。不同学科以及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应当有不同的结构和要素。但是,我们认为,导学案应该有一些共性的原则或理念:从训练为主改为导学为主,以学习结果的展示为主变为思考过程的呈现为主。尤其一定要认真研制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基本方法与学习习惯。就基础知识及技能而言,必备的、有价值的基础知识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应成为导学案中的重点。“知识就是力量”这句名言一点也不过时。关键是什么样的知识才有力量、才有价值?新课程理念下最有价值和力量的知识应当是“生产型”知识,即能生成新的知识、导向于创新的知识,而不是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得到的毫无价值的知识。5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知识可以分成三类:陈述性知识(关于“是什么”的知识)、程序性知识(关于“怎么做”的知识)和策略性知识(用于调控自身认知过程的知识)。知识要发挥应有的力量,尤其是要导向于创新,光有陈述性知识还远远不够,知识必须在人的智慧操作使用中并且必须依赖强有力的技能与能力才能实现;而程序性知识则关乎动作技能、智慧技能,策略性知识则涉及这些技能与能力的运用问题。因此,导学案应重视程序性知识与策略性知识,尤其要充分放大策略性知识在导学案中的比重。具体来讲,导学案要突出“思考与思维的技能”这类知识与能力的教学,尤其是思考与思维的“不确定性与多元性”应当成为教学内容的重中之重。就学习习惯和方式方法而言,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的掌握也应当成为导学案中的重点。良好的学习习惯意味着学生在学习上具有一种内化、稳定、自动化的良好学习品质,它往往决定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应当着力培养,包括学习时间的合理安排、课前预习与课后及时复习等许多方面。除了这些以外,当前更应当强调内隐的“思维习惯”的培养。对于创新,“思维习惯”更为重要,创新首先意味着“思维”的突破与超越,即首先应具有不同寻常的思维,才可能有所创新。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能为思维习惯的培养提供方法论基础。据此,导学案的共性要素有:重要基础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过程方法的展示、反思质疑、个别化指导等。另外,导学案的写法不能写成“教案”形式,应以“学案”为主,力求简洁而不能繁复。当然,可以有必要的练习,但不能是其余材料的简单照搬。导学案应能有机地把教材、练习册等学习资源“串”起来,它们之间应该是一个整体,而不能照搬照抄相关资源。其基本关系应当是:导学案应以教材为主、为根,融合练习册等其余学习资源。3.导学案由谁来研制?如何使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年)明确指出: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显然,教师应当是导学案研制和使用中的主导力量,其规定了导学案的内容量及其结构、形式、使用等。但是,如上文所述,如果导学案始终由教师操控,这样的课堂并不是真正的自主课堂,学生的学习也不是真正的自主学习。因此,导学案的研制和使用应给学生一个合理的定位,让学生广泛地参与进来,合理使用。在导学案的研制与使用中,学生的选择性和自决性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不对此加以着重考虑,那么,学生的学习依然是被动的。因为,没有选择性和自主性,学生的学习就会带有“强制色彩”,虽然有时表面上看起来活动开展得热热闹闹、生动活泼,但活动事先由教师设计、组织、控制,事后由教师评价优劣,难以形成学生的自主性。当然,学生的选择与自决往往带有一定的盲目性,教师必须引导学生正确地进行自由选择,这是学生真正达到自主选择的前提。一般来讲,导学案学习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学习前、学习中、学习后。学习前,教师应与学生一道确定学习目标和选择、整合学习内容,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等;这样对于教师来讲,也可以做到“以学定教”。学习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并且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进行自我监控,并作出相应地调适。学习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作出正确地评价,并作适度拓展和延伸。另外,在考察中,我们还发现许多学校的导学案基本上只用两次,即课前预习以及课中交流用,导学案本身的功效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我们认为,导学案应可以实现多次使用:学生预习用、教师了解学情用、课堂用、课后同学之间交流用、学生自己复习回顾时用。应充分放大导学案的功效,以免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4.如何评价导学案的效果?现实中,使用导学案的学校主要是通过“堂堂清”之类的“当堂检测”(检测题就成为“导学案”中的一个部分)或定期的测验和考试成绩来判断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其实,这种方式存在的问题很大。学习、发展是一个累积的效应,学生素质、各项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立竿见影、一蹴而就。因此,不能仅仅从一、两节课的“检测结果”,尤其是测验或考试成绩来衡量导学案的使用效果。对于导学案的使用效果,我们应当抛弃急功近利的思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眼界。即使“当堂检测”可以作为判断学生使用导学案效果的一个手段,我们也要特别警惕两个问题:是“检测题”所能检测到的多半是“知识”类成果,不可能覆盖发展的全部,而发展是多元的,需要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恰恰说明了这一点。加德纳认为,现今学校中的学科考试或测验,与传统的智力测验一样,是基于“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过分强调死记硬背的书本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能力、应用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客观评价,尤其难以真实准确地反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生产及创造出各种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的能力。6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对当下流行的“堂堂清”之类的做法是心存忧虑的,能“清”的是什么、不能“清”的是什么,恐怕值得学校人员深思。是即使能检测出当下学生学习的状况(往往是以考试或测验分数来标明),但这种被“标明出”的状况,不一定是他现有的“发展”状况,尤其更不一定是其未来的发展状况,“传统的智力测验也许对学生的在校学习成绩能够进行较好的评估和预测,但对评估和预测学生学校以外的表现和发展其作用则微乎其微”。因此,导学案使用效果的评价指标应当是一个多元化指标构成的体系,它至少包括学生学业成绩、学生课堂表现、学习习惯、思维品质等。导学案的编写与思考(导学案讲座一之2)编者按:本人对“导学案讲座”分为四个系列:一导学案综述,二数学导学案,三高中数学导学案,四初中数学导学案。对每个系列分为若干个专题,每个专题分为几个版块。本文导学案的编写与思考(导学案讲座系列一之专题2)分为五个版块:一是如何编写导学案;二是导学案编写的误区;三是以“学”为出发点,编写“生本”导学案;四是导学案编写过程中的反思;五是关于提升导学案编制质量的几点思考。致谢各位原作者和诸位读者。版块一:如何编写导学案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怎样编写出高效、实用的导学案,这是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能否达成的关键环节。下面就导学案的编写,向各位老师交流如下:一、实施导学案的意义1、通过“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参与、自主学习为主体地位的问题,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2、实现两个前置:即学习前置和问题前置。使学生能够在学案的引导之下,通过课前自学、课堂提高、课后链接等环节的调控,降低学习难度。而教师则借助“学案导学”这一策略,能够将教材有机整合,精心设计,合理调控课堂教学中“教”与“学”,从而极大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反馈等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二、什么是导学案1、导学案是经教师集体研究、个人备课、再集体研讨制定的,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以素质教育要求为目标编写的,用于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讨、优化发展的学习方案。它是以学生为本,以“三维目标”的达成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自主发展的路线图。2、导学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案、也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它将知识更新问题化,能力过程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潜移化。按照学生的学习过程设计,将学习的重心前移,充分体现课前、课中、课间的发展和联系,在先学后教的基础上实现教与学的最佳结合。3、一份好的导学案能体现四个特点。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能起到“以问拓思,因问造势”的功效,并能帮助学生学会如何从理论阐述中掌握问题的关键。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阅读思考是导学案的特色。学生通过阅读,养成习惯,形成能力,获取知识。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在探索整理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进行一些针对性强的巩固练习。三、编写导学案的指导思想1、导学案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应是学习教材的有效辅助材料。它的编写必须符合新课改的指导思想,在形式、内容和问题的设计中集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外时间,导学案能引导学生自主高效的学习、练习、研究,是课外学习的“良师益友”;课上时间,导学案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合作、讨论、展示,是教师了解学情、透析疑点的“重要依据”。2、只有站在“新课改、新理念”的角度编写导学案,才能真正实现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真正实现“高效课堂”的目标。四、“导学案”的编写原则及要求1、编写导学案的学习内容时应注意的五个原则。课时化原则;问题化原则;参与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层次化原则。课时化原则。在每个学科新教材中,一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的每一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