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教师案).doc_第1页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案).doc_第2页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案).doc_第3页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案).doc_第4页
《六国论》导学案(教师案).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赣榆一中高一语文备课组 主备人:庄国祥 课时:2 备课时间:20111114 上课时间: 六国论导学案【课前导学】 本文是一篇史学论文,主要论述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七雄”中,除秦以外的齐、楚、燕、赵、韩、魏六国灭亡的原因在于“赂秦”,从而得出必须团结抗敌的历史教训,借古讽今,批评北宋朝廷屈辱求和的外交路线。北宋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积弱的王朝,经常受到契丹、西夏的威胁与侵略,朝廷不敢坚决抵抗,采取妥协的办法,以财赂敌,求得苟安。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朝廷答应每年给契丹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契丹要求割地,结果每年又增加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庆历三年(1043年),宋朝同意每年赠给西夏白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叶三万斤。这种做法增加了敌方的财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和平”并未换来,终不免于灭亡。这同六国的“赂秦”而亡,本质上是一样的。苏洵主张坚决抗敌,反对妥协投降,因而写下这篇六国论。1、正音: 六国互丧( ),率( )赂秦耶 暴( )霜露 暴( )秦之欲无厌 胜负之数( ) 从( )六国破亡之故事 从( )散约败2、在下面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以辨析形似字:与( )而不助五国也 ( )粮而景从 悉使( )兵负草填之 革灭( )尽之际 ( )然自得 ( )笑大方3、有些文言词(或短语)与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不同,翻译时要注意其区别。看课文注释,做以下的补充练习(提示:其现代汉语常用的意义可查现代汉语词典):六国互丧 思厥先祖父始速祸焉 至于颠覆4、文言句中若有一些省略成分,在翻译时常需要补出。试补出下面文言句中的省略成分(补在括号中),然后翻译句子。较秦之( )所得( ),与战胜( )而得者,( )其实( )百倍。 ( )奉之弥繁,( )侵之愈急。 至丹以荆卿( )为( )计5、借助资料与工具书,翻译全文。6、补充两副写“三苏”的对联: (1)萃父子兄弟于一门,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骈散诗词之特征,千变纵横识共源。 (2)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课堂导学】一、学习目标: 1、了解借史抒怀、借古讽今,领会作者关心国家命运,反对屈辱求和、主张抗击强暴的思想。 2、学习部分文言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的区别,有关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知识。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论点用对比方法逐层论证的方法。二、学习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 难点:文言知识点三、课时:2课时。四、导学过程:第一课时 基础梳理与训练一、导入: 唐太宗李世民在其名相魏征去世后,感慨地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如何以史为镜,关键在于发现错综复杂的历史事实之间的内在联系,理出导致王朝兴替的中心线索,才能达到借鉴史实、古为今用之目的。战国七雄,何以演变为秦一枝独秀,且看苏洵是如何抽丝剥茧、层层剖析的。二、听课文录音,结合背景,了解写作意图。三、对课文进行整理把握。 明确:史论叙述评论历史事实、总结历史教训、讽喻时政 (1)中心论点:弊在赂秦 分 论:赂秦而力亏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2)课文思路 第一段(1):全文纲领。提出中心论点,评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第二段(2):论证“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正论) 第三段(3):论证“不赂者以赂者丧”。(反论) 第四段(4、5):作出小结,提出告戒。旨借古讽今。四、课文重点知识点拨 (文言实词、虚词、活用词、古今词、句式等) 对照资料、书下注解,相互讨论,解决以上重点知识。五、课堂跟踪练习:1、指出下面古今异义词的古今不同含义 、其实百倍 、思厥先祖父 、后秦击赵者再 、始速祸焉 、可谓智力 、而从六国破灭之故事2、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活用情况 、日割月削 、以地事秦 、义不赂秦 、不能独完 、李牧连却之3、解释下列多义词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所亡者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以荆卿为计 邯郸为郡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为国者无使为- 六国破灭 薪不尽,火不灭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 并力西向 而秦兵又至矣 斯用兵之效也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良将犹在 或曰 或未易量 以地事秦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 始速祸焉 终继五国迁灭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故曰“弊在赂秦也” 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强弱胜负已判矣 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较秦之所得 此言得之 诚不得已 暴秦之欲无厌 则秦之所大欲 暴霜露 暴秦之欲无厌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4)洎牧以谗诛 (5)举以予人 (6)赵尝五战于秦6、 课后作业: 完成配套练习第二课时 课文分析与拓展一、课文回顾与思考 1、苟三国不赂秦,能免亡国之灾吗 ? 2、“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三国得以保全的可能性大吗?二、问题分析 1、秦灭六国攻克的先后顺序怎样? 韩、赵、魏、楚、燕、齐。 2、战国史上,六国中哪些国家的实力曾超过了秦国? 齐、楚都曾经做过诸侯国的盟主。 3、秦统一天下从计划到成功经历了多长时间,五十年左右,一百年左右,还是一百五十年左右? (一百四十多年) 4、秦在扩张过程中实施了什么战略? (远交近攻)三、问题探究 1、在掌握的新论据面前,你会对文中的哪些说法表示怀疑?请认真研读第三、四段,分小组讨论,结合全文,质疑文中有关史实和观点。 选用史例 借古讽今 为文造势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封谋臣 礼奇才 并力西向) 2、赂之亡,不赂亦亡,附之亡,战之亦亡,亡六国者,何也? (苏辙)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杜牧)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李桢)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3、苏洵为什么对其他的观点视而不见,只抓住“赂秦”的观点不放?其偏颇的原因是什么? 宋王朝面临着契丹、西夏的骚扰,国家不得安宁。1004年,宋辽在澶州交战,宋军大胜。形势如此有利,真宗却一味求和,订下“澶渊之盟”,规定宋每年向辽进贡银10万两,绢20万匹,自此,抗敌卫国之气锐减,委曲求全之风日上。1044年,西夏元昊上书停战求和,宋却反而给西夏银、绢、茶。 北宋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在城内搜刮数日,掳徽宗,钦宗二帝及后妃、皇子、宗室、贵卿等数千人后北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