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区三帆中学2010-2011学年初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doc_第1页
西城区三帆中学2010-2011学年初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doc_第2页
西城区三帆中学2010-2011学年初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doc_第3页
西城区三帆中学2010-2011学年初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doc_第4页
西城区三帆中学2010-2011学年初二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分析.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恰好,人品本然 国思语文 http:/blog.stnn.cc/xiwenzhai国思语文教研系列之三帆中学20102011学年上学期初二语文期中试卷重难点分析国思文教研室七、现代文阅读(共20分) (一)阅读下列现代文文段,回答问题。(共8分)背影选段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a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b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31.在a、b两处填上相应的词语,并解释“蹒跚”一词。(2分)题型:填写动词和词语理解。解题:课内阅读主要考察学生对课文的掌握。但根据人物特征和当时的情况(年老体衰,身体肥胖,腿脚不灵便)也可以推出所用的动词。a. 攀 b. 倾 蹒跚: 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32.品味语言。(4分) (1)选文中说父亲“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2分)题型:赏析题(表达效果题)赏析题的种类:赏析修辞;赏析细节描写;赏析情境;语言特色;赏析写法;赏析人物特征。本题考赏析词语。解题方法:点出手法对应内容对象特征包含情感。分析:先点出词语的描写手法,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对象的什么特征,有什么情感。 正确答案:此句运用了动作描写和神态描写。“扑扑”写出了父亲拍打身上泥土的样子,“心里很轻松似的”生动地写出了在买完橘后,父亲感到自己尽到了关怀照顾儿子的心意,感到欣慰。而从下文“我走了,到那边来信”可以看出,父亲实际上是为了在离别时安慰孩子,故作轻松。包含对孩子的不舍与依恋。(2)联系上下文,分析文段中“我”的两次流泪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题型:内容理解方法:回到原文圈画相关内容。根据上下文相关的细节反推。答题格式:因何事而怎样。注意答题完整。分析:第一步:首先回到原文,圈画出两次“流泪”的具体位置。第二步:从上下文中寻找流泪前具体发生了什么事。第一次流泪前重点在写父亲如何穿过铁道买橘子。第二次流泪前父子分别。第三步:归纳总结流泪的原因。我看到父亲爬月台这样困难,还要去给我买橘子。这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所以我因为感动而流泪。而第二次因为父子分别,作者想到父亲的不容易,感受到父亲的关爱,又想到今后父亲的艰辛而难过流泪。正确答案:第一次流泪是因父亲在如此困境下还这样关心我,流泪表达了我的感动;第二句是因父子分别,想到父亲对自己的爱,想到今后父子天各一涯,流泪表达了离别之痛。33.这段文字两次写到父亲的“背影”,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2分)题型:内容理解解题方法:回到原文圈画相关内容。根据上下文相关的细节反推。答题格式:因何事而怎样。注意答题完整。分析:第一步:首先回到原文,圈画出两次“背影”的具体位置。第二步:从上下文中寻找两次描写背影的情形。第一次背影重点在写父亲如何穿过铁道买橘子。第二次背影是父子分别的一刻。第三步:对比两次背影,归纳总结原因。我看到父亲爬月台这样困难,还要去给我买橘子。这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所以这里的背影刻画比较细致。而第二次父子分别,作者看着父亲离开的背影,比较简略。正确答案:两次背影有详略的不同。前一次是父亲艰难地爬过铁道,给我买橘子,最感人,最能体现父亲对我的深沉关爱,所以详细写。后一次是写我留恋父亲,简洁勾勒一笔。有详有略,重点突出。分析人:国思文教研室孙老师 (二)阅读最高贵的捐赠,完成3438题。(共12分)最高贵的捐赠(1)那是一场惨痛的灾难。一场大火,夺去了这个家庭女主人的生命,吞噬了这个家庭所有的财产,男主人和他那个叫翔子的小孩在消防人员的帮助下,逃了出来。(2)电视上,那个中年男人哀伤的表情和翔子呼唤妈妈的哭声打动了我。我是在灾难后的第二天去看望他们的,带去了一点点钱,算是对他们的捐赠。他们家所有的东西都化成了灰烬,已不能再进去居住,小区的物业在一楼腾出了一间车库,让这对可怜的父子暂时安身.(3)我去的时候,车库门口已有好些人。在捐助的人群外围,有一对母女引起了我的注意,她俩显然也是来捐赠的。那个母亲蹲在地上,絮絮叨叨地向她那只有四五岁的女儿说着什么,那小女孩撅着嘴,一脸的不情愿。在她俩身边的地上,堆着好些东西,崭新的被褥、折叠得方方正正的衣物,最上面,放着一只开了缝的玩具熊。(4)我走过去,看到那位母亲正在指着地上的那堆东西对女儿说话:“你瞧,这被褥,是妈妈最好的被褥。你再瞧这件衣服,这是你爸爸刚买的最好的一件衣服。我们都能将自己最好的东西拿来捐给翔子家,你为什么就不能拿最好的呢?你有那么多玩具,你为什么偏偏就拿这个破的呢?”(5)小女孩撅着嘴:“别的我还没玩够呢,这个,我已经不想要了。”(6)“将自己都不想要的东西拿来捐给别人,这样好吗?捐赠就要捐你最好的东西。” (7)小女孩有些局促不安,小声地问:“非得最好的吗?”(8)“是的,当然也是别人最需要的。”见女儿半天不吱声,她便问:“你有最好的东西吗?为翔子想想,捐你最宝贝的,不捐这破了缝的熊,行吗?”(9)“最宝贝的?”小女孩抬起头来,手足无措地看着妈妈,但最终还是小声说:“我,舍不得。”(10)做母亲的有点失望,说:“妈妈不逼你,要不,你再想想。”(11)女儿问:“我要是将我最宝贝的东西捐给了翔子,他还会还给我吗?”(12)我忍不住就插了嘴,因为小女孩提问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我代她的母亲回答:“当然不会,哪有捐出去的东西又要回来的道理?”(13)小女孩有些不死心,抬头看了看她的妈妈。她的妈妈点了点头,算是肯定我的回答。小女孩这才彻底低了头。(14)我们一道进了那个车库。我将准备好的一点点钱交到翔子父亲的手里,说上一两句安慰的话。当小女孩的母亲送上带来的被褥和衣物时,a小女孩拉过满脸泪痕的翔子的手,然后,郑重地、小心翼翼地,将她母亲的手交到了翔子的那只小手上,她的脸色已经苍白,眼里噙满了泪水,嘴唇咬了咬,再咬了咬,然后下了很大决心似的说:“翔子,我将我妈妈捐给你了。你以后有妈妈了。”说完这一句,她大颗的眼泪就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然后嘤嘤地哭出了声,转身跑开了。(15)我跑出人群去安慰她,她的母亲也追了过来。小女孩抬起头来,用满是泪花的双眼定定地看着她的母亲,然后怯生生地说:“妈妈,不,翔子的妈妈,我不是想将你要回来,可是,我还是想亲你一下。你别告诉翔子,偷偷地让我亲一下好吗?”(16)她的母亲一把抱住她,把女儿紧紧搂在怀里。我看到这位母亲的眼里,也噙满了泪水, 她的脸上有难过,b但更多的是骄傲和幸福。(17)我的眼晴也湿润了,为这小女孩,更为她的母亲。我猜想,她要花费很长的时间解释,才能让女儿明白:她是一个人,不是物品,是不能捐赠给别人的。虽然如此,但这是我至今为止看到的最为高贵的捐赠。34.仔细阅读全文.说说题目“最高贵的捐赠”有什么含义?(2分)题型分析:题目的含义题。解题方法:题目的含义包括题目所对应的文章内容。对象的特征。题目包含了什么情感或道理。(注意情感是文中人物的还是作者的。)正确答案:题目“最高贵的馈赠”指的是一个小女孩捐出了她最宝贵的她亲爱的母亲的事情。“最高贵”一词充分体现了作者对小女孩纯洁无私品质的高度赞美。35.请从人物描写的方法入手,分析文中第14段的画线句表现出人物怎样的心理。(2分)题型:赏析题(表达效果题)赏析题的种类:赏析修辞;赏析细节描写;赏析情境;语言特色;赏析写法;赏析人物特征。本题考赏析细节描写。解题方法:点出人物细节对应内容对象特征包含情感。分析:先点出是什么人物描写,看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对象的什么特征,有什么情感。 正确答案:划线句子细腻的描写了小女孩的一系列动作“拉”、“郑重地、小心翼翼的交”、“噙”、两个“咬了咬”,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当她要捐出自己最宝贵的东西时,她的不舍与矛盾,也包含了孩子的天真和无私。36.仔细阅读全文,说说“我”在文中起到了哪些作用?(2分)题型:叙事主体在文章中的作用(即线索题)考点:线索可以有时间;空间;事物;事物的发展变化;人物的所见所闻;人物的情感变化。本题考,以人物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如鲁迅先生的小说孔乙己中的“我”,就是一个线索人物。小说通过“我”的所见所闻反映出孔乙己的性格和遭遇。“我”不仅是孔乙己悲惨遭遇的见证人,也是安排故事情节的重要线索。正确答案:文章中我参与了捐赠,并见证了那对母女谈话以及小女孩的捐赠过程,从我的视角反应出那对母女的善良,无私,乐于助人的品质。(内容上的作用)我在文中作为线索人物,记录见证并按照自己的视角叙述评论了整个事件。(结构上的作用)37.文章第16段的画线句中,母亲因为什么而“骄傲”、“幸福”?(2分)题型:内容理解解题方法:根据句子,回到原文查找对应内容。对象的特征及其含的情感。注意答题完整。分析:第一步:首先回到原文,圈画出引文的具体位置。第二步:归纳母亲“骄傲”“幸福”情感是因何事而引起的。第三步:总结归纳形成答案。正确答案:母亲本想让孩子通过捐赠体会帮助别人的快乐,但女儿在她的引导下竟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天真的把母亲捐赠给刚刚失去母亲的那个孩子,她的无私让母亲感到骄傲。而她明明十分留恋被自己捐出的母亲,想偷偷地亲母亲一下,又表现出对母亲的无限依恋,这让母亲感到幸福。38.言语中小女孩和母亲的形象都很生动感人,请结合文章内容,对其中的一个人物作简要分析。(120-160字)(4分)题型分析:赏析题题型种类:赏析修辞;赏析细节描写;赏析情境;语言特色;赏析写法;赏析人物特征。此题属于赏析人物特征解题的方法:概括人物所做的所有事情;圈划事情中的细节描写来反推人物的性格特征;表达上:点出人物的各种特征,然后举例谈各个例子如何呈现出人物的特点。分析:第一步:选择一个人物,例如小女孩。从文中可以看出小女孩做的事情如下:捐赠自己不想要的玩具,在妈妈的引导下把心爱的妈妈捐出去。想偷偷地亲妈妈一下。第二步:捐赠不想要的玩具可以推出其一开始有孩子常有的自私;从她听了妈妈话的改变,可以推出她是个懂事听话不任性的好孩子;从她捐出母亲,看出她的天真善良和无私。从她偷偷要亲妈妈,看出她对妈妈的依恋。 第三步:根据表达,进行归纳。正确答案:小女孩是一个听话,可爱,天真,善良,无私并且依恋妈妈的好孩子。从她听了妈妈话的改变,可以推出她是个懂事听话不任性的孩子;从她做出巨大牺牲捐出母亲,看出她的天真善良和无私。从她偷偷要亲妈妈,看出她对妈妈的依恋。 分析人:国思文教研室孙老师2010年北京三帆中学初二期中作文审题分析八、作文(20分)39.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显出努力的样子。”每次读到朱自清在背影中对父亲的这一段特写镜头式的描写,我们总是深深地被打动。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情景请以“ 的瞬间”为题,写一段人物特写。不少于300字。解题的方法和要领:1、注意题目与文章情节的对应关系题目是半命题,要求围绕一个瞬间展开,所以这篇文章重点考察学生对细节描写的把握,文章的主体内容一定要围绕这个瞬间,而不是一件事的整个过程的呈现。2、主语的确定与角度的选择题目并没有主语方面的限制,但导语中明确写道“其实在我们身边也有这样的人,这样的情景”这就要求我们写身边发生的某个瞬间,自己是这个瞬间的见证者和描述者。自己就是叙事描写的线索。把握好主语和角度,对把握文章的叙事重点很关键。3、审清题目的限制语本题只要围绕“瞬间”来表达,意味着叙事重点不应该是一个过程,注意不能把包含这个瞬间的事情做过程性的叙述,而使得“瞬间”埋没在叙事过程中。这样重点没有突出,很难写出高分作文。再如,“记住这一天”,题目中的“这”是修饰限定“一天”的,所以应该重点理解。“这”不是“那”,如果这篇文章一开始就以回顾的方式来写,这篇文章就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