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附中2014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_第1页
陕师大附中2014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_第2页
陕师大附中2014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_第3页
陕师大附中2014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_第4页
陕师大附中2014中考语文模拟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初三年级模拟考试 (三) 语 文 试 卷说明:本试卷共由23道小题组成,考试时间120分钟,总分120分;请将各题答案用黑水中性笔书写在答题纸相应位置,答案写在试卷上无效。一、 积累与运用(17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鳌头(o) 白皙(x) 船舷(xun) 长吁短叹(x)B.提防(d) 徜徉(chng) 笨拙(zhu) 大而无当(dng)C.悲怆(chung)苍劲 (jn) 粗糙(co) 叱咤风云(zh)D.惩罚(chng) 档案(dng) 攒聚(cun) 夺眶而出(kung)2.下列各组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葱笼 抱怨 撤销 陈词滥调B.安详 拌嘴 锤炼 得高望重 C.典籍 斑驳 爆满 驰名中外 D.奥秘 倒塌 凋蔽 别出心裁 3. 请从所给的三个词语中,选出一个最符合语境的填写在横线上。(2分)(1)西安,以其包容开放的姿态,以其散发出的古老浪漫而又活力_(迸发 迸射 迸溅)的独特魅力,赢得了世界的关注。(2)1935年到1948年,中共中央在陕北领导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_(奠基 铸就 奠定)了新中国成立的基石,培育了光照千秋的延安精神。4.默写(6分)(1) ,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3) ,决眦入归鸟。(望岳)(4) ,沿溯阻绝。(三峡)(5)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记承天寺夜游)(6)征蓬出汉塞, 。(使至塞上)5.按照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人生成功的关键在于每次倒下后能否重新站起来。前进路上,累了、停下歇歇,但不要忘记站起来继续前进。 成功就在脚下,在于不断的继续前进中。(1)第句有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2)第句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_(3)请在第句的空格处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6.名著阅读(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祥子昏昏沉沉的睡了两昼夜,A着了慌,到娘娘庙求了个神方:一点香灰之外,还有两三味草药,给他灌下去 A这才想起去请大夫。扎了两针,服了剂药,他清醒过来,一睁眼便问:“还下雨吗?”他躺了十天。刚顾过命来,他就问A:“车呢?”选段中人物A是谁?祥子问起的那辆“车子”后来的命运怎样?请用简要的语言回答。_ _ 二、综合性学习7.曾经24节气的时间刻度,深深地刻进了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参加“节气知识我知道”的综合性学习活动。(1)下面是二十四节气歌的两句话,请写全其中的任意两个节气。(2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至二暑连。 (2)2014年阳历的4月5日是清明。周五(4月5日) 天气 阴 气温 15-20 风力 东风 2级请根据上面相关信息,运用修辞手法拟写一则当天的具有节气特色的天气预报。(3分) (3)随着科技的进步,“节气”是否还有价值呢?请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2分) 三、现代文本阅读(30分)(一)阅读下面文章,回答8-11题。(12分)蒙山茶春节前夕,蒙顶山绽放新绿,春茶已开始采摘。来自浙江、江苏等地的茶商顾不上过节,跑到雅安抢购蒙顶山名茶。随即第一杯蒙顶山名茶最早面世于京、沪。蒙顶山,因“雨雾蒙沫”而得名。这里因常年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故称“西蜀漏天”。蒙顶山下的雅安市则有“漏城”之名;又有“雅安多雨,中心蒙山”之说。雨多而形成云多、雾多的景象。雅安地处北纬30度,位于四川盆地的边缘地带。西进为青藏高原,向东是成都平原。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常年雨水充沛,四季云雾缭绕。这里 、 、土壤等,最适于茶叶的生长。蜀中三大名山中,峨眉天下秀,青城天下幽,蒙顶山下茶。追溯蒙顶山茶的历史,起始于西汉,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事记”载:“西汉时,甘露祖师吴理真结庐蒙山,亲植茶树。”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开始了世界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据此蒙顶山成为我国历史上有文字记载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蒙顶山茶品质特佳。到了唐代,备受珍视。饮一杯蒙顶山茶,滋味清甘醇厚,唇齿留香,回味悠长。在常璩华阳国志巴志中,我们可以寻找到蒙顶山茶最初的故迹:当年周武王会合四川的少数民族共同伐纣,巴蜀之茶就有进贡之记载“园有芳翦香茗”。最让人称道的史实则是,茶祖吴理真在蒙顶山上开始了他一项传奇的植茶之行。7棵仙茶“高不盈尺,不生不灭,迥异寻常”。唐代元和郡县志载:“蒙山在县南十里,今每岁贡茶,为蜀之最。”到清代时,蒙顶山五峰被辟为禁地,七珠仙茶用石栏围起来,命名为“皇茶园”。现今,皇茶园遗址仍矗立在蒙顶山之巅。在我国,赞茶的名联佳句首推以民谚方式流传甚广的“扬子江中水,蒙山顶上茶”。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琴茶诗有“琴里知闻唯绿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吟唱。唐宋大家孟郊、韦处厚、欧阳修、陆游、梅尧臣等,都留下不少以蒙山茶为题的诗文。明清时代的诗文题词则更为丰富。当代诗人、文学艺术家也留下了许多吟诵蒙顶山茶的华章佳句,形成了特色独具的蒙顶山茶文化。如今,“蒙山茶”已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蒙顶山茶”证明商标批准注册。2008年,雅安藏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蒙顶山茶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在蒙顶山天盖寺,有一块清代的石碑天下大蒙山,上面记载的史实都已经远去,但茶文化早已深深植根于蒙顶山的泥土中。2004年9月,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在蒙顶山下的雅安举行。来自世界28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发表了蒙顶山国际茶文化宣言“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茶文明发祥地,蒙顶山是世界茶文化圣山”。8.根据上下文,给文中第段空缺处填写合适的词语。(2分)9.全文介绍了蒙山茶的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4分)10.本文引用中国茶经“中国茶叶大事记”载的内容有什么作用?(3分)11.下面各项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蒙顶山之所以被称为“西蜀漏天”,是因为这里每年降雨量达2000毫米以上。B.公元前53年,吴理真在蒙顶山驯化野生茶树,研究制茶工艺,开始了世界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据此蒙顶山成为我国历史上人工种植茶叶最早的地方。C.当年周武王会合四川的少数民族共同伐纣, “园有芳翦香茗”证明当时巴蜀之茶就有进贡的记载。D.独具特色的蒙顶山茶文化,指的就是从古至今民谚以及文人吟唱蒙山茶的诗文作品。(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6 题(18分) 黄土高原上的冬天 这些黄土确实是通过风力,从遥远的西北方向经过亿万年的积累起来的,土质绵软细腻。在这片黄土层的上空,每年,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和来自东南部海洋的热空气准时相遇,变成雨雪润泽大地,其中的大部分汇入黄河。这条河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肆意摆成一个巨大的“几”字形状,她被华夏儿女比喻为母亲,她的中间部分把黄土层分割成面积大概相等的两块,并一路胁裹去了大量黄土。A.我记忆中的地方确实属于黄土高原,这块土地在冬季最擅长于省略,只剩下无穷无尽的黄色土丘拥挤着、臃肿着。连绵开去一望无垠,这些绵延的黄色高原缄默不语,似在昏睡,其实在吞噬,吞噬一切生灵的语言和情感,使其木讷的劳作。植被在冬天却不多,大多是灌木,不很丰腴,瘦瘦的,偶尔有一、两棵柿子树,全掉了叶子,黑色高大的枝干像手样擎举着一个黑色的鸟窝,在深蓝天空的背景下像一幅剪纸,这鸟窝离地面将越来越远,将离开人们的视野被遗忘。细看,那树上有无数的黑点,那是麻雀,受了惊吓,就像矢一样射出去,落到了更远的什么树上。黄土高原上冬天的中午一般很宁静,甚至有点寂寥和萧瑟,太阳与丘平行,丘上是一圈圈的犁沟,像一个个硕大的指纹和手指。阳光很刺眼很亮地照在这些土丘上,只有风,很干很硬,抽在一个个土丘上,树枝也嗡嗡地发出金属的颤响。在一条沟的一条梁上,一个中年人与一头牛正在歇息,牛立在犁沟里,喘着一股一股的白气,身子一耸一耸,主人在抽一根劣质的纸烟儿子在丘底的窑畔上默默地玩耍,偶尔抬头望望父亲黄土高原上的父子一般都这样默默地,很少交流。女人在院子里绞水,辘轳嘶哑地响着,铁桶拽着井绳一直向地下深进。男人想,这个村庄其实就是许多绳索连接在一起的,没有这些绳索村庄就散架了人们大多还住着窑洞,窑洞也只有在黄土高原上才能打出来。这是正儿八经的窑洞啊从一块平整的地上四四方方地挖下去,有两三层楼高,然后在四周凿上窑洞,从更远的地方打一个斜坡,供人上下。窑洞冬暖夏凉,里面砌着土炕,是由八块硕大的泥坯铺成的,上边可以横七竖八地躺五六个人,冬天,劳碌了一年的农人们就守在炕上,一壶壶地喝茶,拥着被,给女人们讲着自己走南闯北的故事,炕底下摆着一溜黑色的棉鞋,像码头停泊的船,生命的哲味很重。冬季的白天确实很短,B.一会儿那太阳就像一个熟透的蛋柿样砸进很远的那个土丘之间,天忽地一下就黯淡了。这时,就有女人们提着笼出来在麦秸堆里揽柴,她们微倾着身子,惊惊诧诧地踩在没有消尽的冰上,臃肿的棉衣遮挡不住窈窕的身段。不一会,各家的烟筒上就冒出一股股青烟,有很重的苦艾草的芳香准确地说,我已再也没有机会过一个很安静很寂寥的冬天了,但是我经常被一些自己臆想出来的风景陶醉:是冬天,天很蓝,很深,绝对没有风,阳光已经有了点力度,暖暖的,半寸高的麦子软软地贴着地皮,连片的田地很旷远、很寂寥,这时我最好是60多岁的样子,穿着的是一身很旧的粗布棉袄,卫生是无所谓或者不屑一顾的,我就顺着那土坎溜下去,袖着手睡它几个小时,回忆着年轻时的张狂和韵事,嘴角轻笑着。 ( 选自 邢小俊黄土高原上的冬天 有删改 )1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了黄土高原上的冬天?(5分) 13.文章中哪个词语概括了黄土高原上冬天的特点?(2分) 14.联系上下文,说说对第段两处划线句子的理解。(4分) A.我记忆中的地方确实属于黄土高原,这块土地在冬季最擅长于省略,只剩下无穷无尽的黄色土丘拥挤着、臃肿着。 B.一会儿那太阳就像一个熟透的蛋柿样砸进很远的那个土丘之间,天忽地一下就黯淡了。 15.“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请你结合全文概括生活在黄土高原上人们的性格特点?(3分) 16.结合全文考虑最后一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四、古诗文赏析(1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17-20题。(12分) 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之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然人有坎壈,失于盛年,犹当晚学,不可自弃。孔子云:“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魏武、袁遗,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曾子七十乃学,名闻天下;荀卿五十,始来游学,犹为硕儒;公孙弘四十余,方读春秋,以此遂登丞相;朱云亦四十,始学易、论语;皇甫谧二十,始受孝经、论语:皆终成大儒,此并早迷而晚寤也。世人婚冠未学,便称迟暮,因循面墙,亦为愚耳。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 颜之推勉学注释:坎壈(ln):困顿,不得志。 魏武、袁遗:魏武,即魏武帝;袁遗,字伯业,为袁绍堂兄,任长安令。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裴松之引曹操言注曰:“长大而能勤学,唯吾与袁伯业耳。”荀卿:即荀子,名况,时人尊之而号为“卿”。朱云:字游,汉代平陵人。年四十,从博士白子友学易经,又从萧望之学论语。皇甫谧:字士安,晋代学者。少年时游手好闲,放荡不羁。青年时幡然悔悟,拜师苦读,多年不懈。因循面墙:指不学习。因循,迟延拖拉。面墙,好像面对着一堵墙,什么也看不见。17.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4分)长成已后 十年一理 此并早迷而晚寤 亦为愚耳 18.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2分) 犹当晚学 然人有坎壈 A.犹 B.然 余寒犹厉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遂登丞相 七十乃学C.遂 D.乃 遂迷,不复得路 以衾拥覆,久而乃和19.根据文意,翻译下列两个句子(4分)老而弥笃,此皆少学而至老不倦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20.本文作者的观点和伤仲永中王安石的观点有何异同?(2分)(二)诗词鉴赏(4分)鹧鸪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