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理想的风筝 (第二课时)实验小学 曹 琴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刘老师热爱生活、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3理解“理想的风筝”的含义,体会“我”对刘老师的爱戴和感激以及“我”内心深处难掩的思念之情。4紧扣课后习题,朗读品味,体会“泛”、“漾”等词的表达效果,领悟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和体会刘老师身残志坚、笑对人生的生活态度和可贵精神,以及作者对他的深切思念。教学难点:对课文题目“理想的风筝”的含义的理解、感悟。课前花絮:同学们,我们先来观赏一段舞蹈-(欣赏千手观音。)觉得这个舞蹈怎么样?(交流)他们都是既聋又哑的残疾人,很多人看了这个节目后不由自主的都伸出了大拇指。这是为什么呢?残疾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很多残疾人,面对自己的体残表现得非常自卑,有的甚至自暴自弃、一蹶不正。但,有些残疾人,他们却以顽强的毅力及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成为了生活的强者。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揭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当代著名作家苏叔阳写的(生读课题)2还记得课文主要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吗?(板书:笑谈丢腿 写板书 放风筝)二、紧扣“圆木棍”的三次细节描写,精读课文,理解内容,深入感受和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这篇课文是作者怀念自己初中的一位历史老师写下的文章。(出示图片)这位老师身有(生:残疾),他的行走只能依靠一根圆木拐杖。对于这根“圆木拐杖”,课文有四个地方对它进行了描写,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课文,用“”画出描写“圆木拐杖”的句子,想想每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 2.学生交流(教师逐一出示四句相关语句)学习第一次出现“圆木拐杖”(第4节)出示:他有一条强壮的右腿,而左腿,膝以下被全部截去了,靠一根已经用得油亮的圆木拐杖支撑。1.我们先来看第一句话,这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2.那么他是如何跟孩子们“笑谈丢腿”的?谁来读?出示:只是有一次,他在讲女娲造人的传说时,笑着对我们说:“女娲氏用手捏泥人捏得累了,便用树枝沾起泥巴向地上甩。甩到地上的泥巴变成了人,只是有的人,由于女娲甩的力量太大,被甩丢了腿和胳膊。我就是那时候被她甩掉一条腿的。”3听了刘老师的这番解释,教室里腾起(引读)出示:教室里腾起一片笑声,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同时更增加了对刘老师的尊敬。(1)“腾”起可以看出-一个“笑”字写出了- 透过这股幽默,你又体会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刘老师?(2)引读:但笑过之后,每个学生心里都泛起-同时-(3)悟读,理解“酸涩” “尊敬”含义(4)学生们对刘老师的这种感受是从心底里慢慢产生的,可以从句中的哪个字感受到?(5)多么微妙的情感变化呀!这就是细节描写。身体残疾,却总是那么乐观幽默。谁来学着刘老师的样子,笑谈自己丢腿的事?4小结:刘老师就是用这根“圆木拐杖”撑起了他那残疾的身体,他也以乐观、幽默、坚强的人格魅力折服了每一位学生。学习第二次出现“圆木拐杖”(第5节)出示:逢到要写板书的时候,他用圆木棍撑地,右腿离地,身体急速地一转,便转向黑板,写完了粗壮的粉笔字,又以拐杖为圆心,再转向讲台。1.这一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在“写板书”时)2. (引读第一句话)一位年过半百的老师,他只靠着(生:健壮的右腿,)和(一支圆木棍),一天站上(好几个小时)为我们讲课。请同学们用心读读这句话,看看刘老师上课时的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将它们圈出来,反复读读,说说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3交流,品读感悟:(1)哪些动作拨动了你的心弦?为什么?引导学生抓住“撑”、“离”、“急速地一转”等词感受到刘老师写板书时的艰难、很不容易(教师做几个转动的动作,让学生通过比较感悟刘老师写板书之艰难)。结合学生回答相机引导感悟:这段话中连续3次用到了“转”字,他一次次艰难地转过去,转过来,从不嫌麻烦这里你又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 (坚强、敬业、爱生、有着顽强的毅力)(2)指导读(多形式,层层递进读):(3)(出示,齐读):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师,一天不知要这样跳跃旋转多少次。而他每转一次,就引起同学们一阵激动的心跳。学生开火车说话:这激动的心跳里有同学们的,也同学们的-过渡:然而,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第三句写“圆木拐杖”的句子就出现在学习第三次出现“圆木拐杖”(第6-9节)出示: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喊着:“你们不要管,我自己来!”(1)指名读。(2)听了他的朗读,你眼前浮现了一个怎样的刘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笑着”、“叫着”、“蹦跳着”理解)(3)指导朗读。(4)小结:从刘老师的神态、动作、喊声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他发自内心的快乐、自信和忘我,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一个腿有残疾的人。4终于(引读)出示:终于,他气喘吁吁地抓住了线绳,脸上现出得意和满足的神气。我想,那时候的他一定觉得幸福而充实,因为他感到了自己生命的强壮和力量。“终于”说明什么?还有哪个次也能感受到?既然那么不容易,刘老师为什么还要“故意撒脱手”?而且还不让别人帮忙,“要自己来”?引读:你们看,此时他的脸上现出得意-他得意是因为-,他满足是因为-我想,那时侯的他一定觉得-因为他感到了-这就是一位热爱生活的老师,他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5.(出示课文第九自然段)齐读6.过渡:其实课文7、8小节也写到了刘老师的这一点,请你读读,找一找。交流:l “亲手制作”、“各式各样”刘老师心灵手巧,很有生活情趣; l 出示: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快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他仰望白云,注视着那青黑的小燕子在风中翱翔盘旋。(1)从哪些字词体会到的?(“决不肯”“亲手”“总是”“手持线拐” “不断拉动”)是呀,身体的残疾阻挡不了刘老师放风筝的渴望,对生活的热爱,他喜欢挑战自我。(2)说话训练:他仰望注视着此时的刘老师没有说一句话,他只是静静地看着蓝天上那一只只放飞的风筝,(出示风筝在蓝天飞翔图,配乐)他心里可能在想些什么呢?(他希望他的学生在未来的日子里和燕子一样高飞;风筝啊,飞吧,你载着我的梦想高飞吧;我就像这只小燕子,多快乐,多自由)这就是刘老师的理想,这是一只理想的风筝。l 他脸上漾出那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和我一样的少年。这句话,你最关注哪个字?为什么?(抓住“漾”体会:刘老师发自内心的快乐,由衷的快乐,对生活的美好憧憬,乐观)指导读。三、学习10-11第四次圆木拐杖(棍)1时间飞逝,不见刘老师已经近30年了-(引读第10节)出示: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表现他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热爱。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里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那些给了我数不清幻想的风筝,将陪伴着我的心,永远在蓝天上翱翔。(1)刘老师放飞的仅仅是一只只风筝吗?他还放飞了什么? (理想、自信、乐观 、信念、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一种精神,放飞了快乐,对生活的热爱)(2)这就是他生命中“理想的风筝”,也正是这“理想的风筝”影响着他的学生,成为了学生心中永远无法忘怀的风景。出示:当作者在文革时遭到残酷打击的时候,晚年躺在病榻上病痛难忍的时候,他总是会想到刘老师,刘老师的一言一行,刘老师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刘老师的乐观与坚强,时时影响着作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与挫折,都要像刘老师那样乐观向上、有执着的追求。所以,苏叔阳身患癌症(肾癌、肺癌),先后动过多次手术,如今已70岁,他还一直笔耕不辍,积极乐观地与命运抗争,写作300多万字,出书7本,用顽强的生命活力和健康的心态创造了人类战胜病魔的奇迹。(3)说话练习:当年的学生,如今已经两鬓斑白,他有满腹的话儿想对刘老师说,如果你是苏叔阳,你会说什么?出示:刘老师,我想对您说,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