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2012届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doc_第1页
中山市2012届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doc_第2页
中山市2012届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doc_第3页
中山市2012届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doc_第4页
中山市2012届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山市2012届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文科历史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生号、试室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A)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作答选做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吕氏春秋上农载:“是故丈夫不织而衣,妇人不耕而食,男女贸功以长生,此圣人之制也。故敬时爱日,非老不休,非疾不息,非死不舍。”小农经济的这种形态,主要取决于A社会分工 B社会制度 C生产力水平 D人力资源短缺2、苏洵在田制中指出:“耕者之田资于富民而田之所入,已(富民)得其半,耕者得其半。”这反映的是A自耕农式经营 B千耦其耘式经营 C庄园式经营 D租佃式经营3、明朝张瀚称:“善为国者,令有无相济,农末适均,则百工之事,皆足为农资,而不为农病。”这段话反映的经济主张是 A农业仅赖百工 B百工亦为本业 C农工比重适当 D农工任其消长4、乾隆四十年(1775年),两江总督高晋两次到松江府一带巡视后秉奏说:“以现在各厅州县农田计之,每村庄知务本种稻者,不过十分之二三;图利种棉者,则有十分之七八。”上述材料反映了A资本主义萌芽在松江府一带出现 B松江府土地兼并现象严重C松江地区农业商品化的发展 D重本抑末政策有所松弛5、中国古代文献中常出现“关东”一词。秦汉时期的“关东”指函谷关(今陕西境内)以东地区,明清时期的“关东”则指山海关以东地区,造成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农耕技术推广 B经济重心南移C政治中心迁移 D社会制度变革6、1618世纪,美洲大陆出现了新西班牙、新法兰西、新奥尔良、新尼德兰、新英格兰等地名。这些地区名称冠以“新”的主要原因是 A新兴工业城市 B新的独立国家 C新的民族诞生 D殖民扩张领地 7、“17世纪和18世纪初,西方人了解中国的历史、艺术、哲学和政治后,完全入迷了。然而“18世纪末,欧洲人对中国的自然资源更感兴趣。”导致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A自然资源的丰富 B世界市场的形成C中西交流的加强 D工业革命的需求 8、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的素材主要有:“从工场到工厂”、“火烧圆明园”、“洋务运动”、“逐渐缩小的世界”等。其研究的主题最有可能是A晚清政府的自救 B东西方的隔绝与冲突C工厂制度成为普遍的生产组织形式 D工业文明下的世界9、下为“1943年关内与东北地区重要工业品产量比较表”,它反映出的实质是品种生产量(单位:千吨)百分比关内东北关内东北煤25 93525 39850.549.5生铁2391 70212.387.7钢材39519793水泥7741 5033466A东北煤、铁等资源丰富 B东北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工业基地C在国民政府大力扶持下,东北工业生产呈现良好态势D因日本掠夺性开发,东北殖民地经济的特点日渐显露10、“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如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却完全被忽略了。”材料所述的运动是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C洋务运动 D新文化运动11、民国初年农工商部向各省发出长篇通告,提出欧战正是“工商业发达之转机”,公布维持工厂办法大纲七条,规定糖类、棉毛织物等数十种制造厂家,均在维持之列。该材料说明A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迅速 B糖类、棉毛织物等行业发展迅速k#s5uC民国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D民国政府鼓励发展实业12、李鸿章是中国近代史上备受争议的重要人物。学校课题小组在研究“李鸿章与中国的近代化发展”时,收集到如下材料,其中最有史学价值的材料是 A梁启超的李鸿章传 B网络搜集的李鸿章轶闻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评论 D李鸿章的部分奏折、书信影印件13、近代中国的外资企业、洋务企业和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共同特征是A资本主义性质 B私人经营 C使用机器生产 D产品完全投放市场14、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的发展状况,其中对下图分析正确的是AAB经济增长是由于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BBC的变化是社会主义改造过粗过急造成的CCD的变化主要原因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DBD的变化体现了中共吸取经验教训、彻底清算错误思想的过程15、“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内容不可能包括A城市商业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B乡村地区不能设市的规定被废除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D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16、辛亥革命前,没有辫子会被耻笑为里通外国的“汉奸”;辛亥革命后,留辫子会被人耻笑为封建余孽,耻笑为“猪尾巴”“满奴”。这说明: 政治革命起了移风易俗的作用 人们审美观的变化断发具有一定政治色彩 民众盲目模仿西方 A B C D17、“政治权力型经济在中国历史上表现得最为突出,最为典型。”这种经济在中国古代的表现有“衣租食税”的土地剥削 重农抑商 盐铁官营 夜市出现A B C D18、当生产力向工业化时代迈进时,必须冲破小农经济的桎梏,以下史实属于这一范畴的是英国圈地运动 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苏联的农业集体化 中国1952年底完成的土地改革A B C D19、下表根据中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数据编制,透过产业工人人数的变化可以窥见时 间18421895年(甲午战争前后)18951912年(辛亥革命前)1912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产业工人约10万人约60万人约200万人A清末洋务运动的足迹 B十月革命的推动C民国初年实业推进的步伐 D五四运动的影响20、英国剑桥大学彼得诺兰教授说:“我一直深信中国在五十年代早期以及七十年代后半期之后,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这两条道路在经济上分别指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自由主义经济B国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C国家资本主义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D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清末民初山西有一首歌谣:破戏台,烂秀才,小足板子洋烟袋;火车站,德律风(指电话),大足板子毕业生。这不能反映出当地A传统习俗受到冲击 B文化教育日渐衰落C生活方式发生变化 D思想观念有了改变22、20世纪3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展开的关税战、倾销战激烈而残酷。这种局面在二战后才得到比较好的解决,这主要得益于A战后世界各国加强了经济文化的合作与交流 B社会主义取代了资本主义经济占据主导地位C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快速发展 D关贸总协定确立了国际自由贸易体制23、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的标志是A1957年罗马条约的签订 B1965年布鲁塞尔条约的签订C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 D1999年欧盟单一货币的问世24、华盛顿邮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评论,其标题分别是:“莫斯科:是巨大的机会吗?”、“西方的援助应当使苏联实行改造而非改革 ”、“大学对俄国如何走向资本主义观点不一”。由此判断,该时期是A赫鲁晓夫执政时期 B勃列日涅夫执政时期 C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 D普京执政时期25、美国历史学家洛克腾堡说:“1933至1938年这六年,标志着美国制度上的巨变”。“制度上的巨变”主要表现是 A实行计划经济 B普遍推行国有化 C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D社会福利成为公民权利26、“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那时(俄)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 A借助商品、市场进行调节 B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 D实行粮食税制度27、“苏联在第八个五年计划期间(1966-1970),对外贸易中的粮食出口量增长了一倍。”苏联能够大规模出口粮食是由于A西方工业国放弃了敌对苏联的政策 B受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延续性影响C经济危机迫使苏联扩大粮食的出口 D因苏联刚刚加入世界自由贸易体系28、“对发展经济来讲,中国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和苏俄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都是不成功的。”究其共同原因,主要是:A没有把经济建设放在第一位 B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C严重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D所制定的目标远远落后于生产力发展水平29、某同学对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进行研究调查,寻访历史见证人,了解当时工业化起步的有关史实。下列事实与当时时代不符的有A主要重工业集中在东北地区 B中西部地区新建了钢铁、煤炭等工业设施C农村正进行土地改革 D城市公私合营掀起高潮30、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已从传统的资本主义转变为现代资本主义。与传统资本主义相比,现代资本主义的主要特征是A取消了社会保障体系B国内阶级矛盾不断激化C大规模经济危机基本消失D国家对经济实行宏观调控31、美国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曾经发表一篇题为“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的文章,描述一个美国家庭抵制“中国制造”近一年后终于发现,“没有中国产品的生活一团糟”。并表示,以后l0年都没有勇气再尝试这种日子。以上材料说明A中国产品因质量差而引起美国家庭的抵制 B中国产品已经成功进入美国市场C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潮流 D经济全球化受到人们的抵制32、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A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33、亚太经合组织与欧盟的不同之处是A范围更大,体现全球化 B合作原则开放灵活,体现贸易伙伴关系C国家成分复杂,体现求同存异 D地域相近,体现睦邻友好34、读全球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的增长表时间数额(亿元)1980年5201997年400001998年4300044000它说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A国际分工日趋成熟 B资本的国际化流动加快C国际贸易不断发展 D市场不断扩大35、德国经济学家路德维希艾哈德指出“在现有条件下,国家必须有计划和有调节地为经济确定目标并且提出方向性的经济政策原则想把企业家弄成官府意志的奴隶和单纯的执行机器,那就必然毁灭一切人格价值并剥夺经济界最宝贵的动力。”这表明他主张A实行大规模国有化改革 B取消市场调节作用C放弃对经济的干预 D市场与计划相结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6小题9分,37小题10分,38小题11分,共30分。36(9分)阅读下列材料:1929年10月美国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危机,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潭。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他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三R”,即复兴、救济、改革。从邓小平同志在“文革”后期复出以后搞整顿,到拨乱反正工作,再到“南巡讲话”,经历了不断思考,回答和解决许多历史问题的过程,最后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命题。请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思考罗斯福新政之前,美国社会出现了什么问题?针对问题,罗斯福新政是怎样解决的?(4分)(2)结合材料和中国1978年以前的情况,思考中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前,存在哪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问题?改革又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5分)3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17501900年中、欧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比重表。175018001830186018801900欧洲23.228.134.253.261.362.0中国32.833.329.819.712.56.2(1)依据材料一,指出中国、欧洲工业生产总值占世界份额的比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3分)材料二 自1902年起,荣氏兄弟与友人在无锡合办保兴面粉厂,1903年独资更名为“茂新”面粉厂。1905年又设立振新纱厂,1912年后陆续在上海、无锡、汉口开设申新纺织厂、福新面粉厂、茂新面粉厂。历经二十余年,荣氏兄弟便进入了中国最大的民族资本家行列,成为名震工商业界的“面粉大王”和“棉纱大王”。(2)荣氏企业属于哪种性质的企业?反映了当时中国经济结构怎样的变化?(2分)材料三 上海解放后,荣氏企业面临困难,不仅资金紧张,原料也供应不足,国家通过发放贷款、供应原料、收购产品、委托加工等方法,对荣氏企业予以大力支持,实现新的复苏。(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氏企业复苏的历史意义?(2分)材料四 1954年5月,荣氏企业后人荣毅仁响应党和政府号召,提出对申新纺织公司等荣氏企业实行公私合营,在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起了带头作用,为新中国的工业振兴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普遍尊重,被称为“红色资本家”。(4)公私合营后的荣氏企业,性质发生了什么变化?(2分)38货币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媒介。货币的兴衰彰显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在很大程度上印证了“国家兴,货币兴;国家亡,货币亡”这句话。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1分)材料一 黄金、白银、英镑、马克、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在世界货币的舞台上,有无数个角色上演着沉与浮的故事。在“现代经济学之父”凯恩斯眼中,随着野蛮的痕迹、超主权货币黄金的演出落下帷幕,英镑打着“日不落”的旗号称雄世界,人类历史上诞生了第一个主权性质的国际储备货币。然而,盛宴总会结束,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与一次经济大萧条,英镑黯淡退场了,美元以势不可当之势崛起。直到今天,我们的世界还是美元时代。 摘自宋泓均 高强货币变局:下一秒,谁将改变世界(1)19世纪上半期,英镑确立了霸主地位,世界货币进入了英镑世纪。简要说明英镑确立霸主地位的原因。(6分)(2)20世纪40年代,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是怎样确立的?(2分)材料二 1995年,欧盟决定将欧洲单一货币定名为欧元(EURO)。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用。(3)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元的出现对欧洲的影响。(3分)参考答案一、选择题CDCCC DDDDC DDDCD ABBCD 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