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象学腹部.ppt_第1页
医学影象学腹部.ppt_第2页
医学影象学腹部.ppt_第3页
医学影象学腹部.ppt_第4页
医学影象学腹部.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学影像学腹部 陕西中医学院医学影像教研室徐会吾 医学影像学腹部第一节肝脏第二节胆系第三节胰腺第四节脾脏第五节泌尿系统 肝脏解剖 第一节肝脏 肝脏解剖 第一节肝脏 肝脏解剖 肝脏解剖第二肝门 第一节肝脏 一 肝脓肿为肝组织局限性化脓性炎症 肝脓肿分为细菌性肝脓肿和阿米巴肝脓肿 以细菌性肝脓肿多见 感染途径分三种 1 消化系感染门静脉肝 2 心内膜炎肝动脉肝 3 胆囊炎胆管肝临床以发热 肝大 肝区疼痛常见 CT表现 平扫时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占位影 中心脓腔CT值低于肝 高于水 部分可出现小气泡或气 液平面 20 周围脓壁为环形略低密度影 一般薄厚均匀 急性期脓壁外周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增强扫描脓壁明显强化 中心脓腔和外周水肿带不强化 环形脓壁强化及脓肿内气影为肝脓肿特征表现 肝脓肿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肝右叶脓肿CT平扫 A B 示肝脏右叶内有一圆形低密度病灶 中间可见少许分隔 增强扫描 C H 见病灶周边及分隔部分有轻到中度强化 中央低密度区无强化 病灶周围可见充血带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肝右叶脓肿CT平扫 BC 示肝右叶一类圆形分房状不均匀低密度区 边缘模糊 增强扫描动脉期 FG 呈边缘弧性强化 其内多灶分隔影强化 静脉期 JK 扫描边界环形强化带显示更加清楚 其内液化坏死区未见强化 穿刺证实 二 肝海绵状血管瘤病理与临床 血管瘤是肝内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肿瘤内由异常扩张的多个血窦组成 血窦由纤维组织不完全间隔 形成海绵状结构并充满血液 窦内血流缓慢地从肿瘤外周向中心流动 肿瘤较小时可无任何症状 不需要治疗 肿瘤较大时 超过5cm 可出现腹部胀痛不适 较大血管瘤可因外力破裂 二 肝海绵状血管瘤 CT表现 平扫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边缘光滑 界限清楚 其内密度基本均匀 CT值约30Hu 增强扫描是鉴别关键 二快一长 技术即注射造影剂速度要快 开始扫描要快 延迟扫描时间要长 增强后动脉期 20 30秒 血管瘤边缘部血窦充盈 出现边缘棉花团结节样明显强化 与同层主动脉密度一致 门静脉期 50 60秒 增强范围逐步向心性增大 而密度逐渐降低 延迟期强化结节逐渐融合 最后完全与肝密度相等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肝右叶下段海绵状血管瘤CT平扫 A 示肝右叶下段内有一椭圆形异常低密度病灶 边界清楚 增强扫描早期 B 示病灶周围呈结节状强化 延迟扫描 C 示病灶内部呈明显均匀性强化 肝右叶血管瘤CT平扫 A C 示肝右叶前段类圆形低密度区 密度均匀 边界清晰 增强扫描动脉期 D F 呈边缘结节状强化 静脉期 G I 逐渐向心性扩展 延迟扫描 J L 呈等密度区 肝血管瘤CT诊断标准 1 平扫境界清楚的低密度影 2 增强扫描从边缘开始强化 并不断向中央扩大 呈 早出晚归 特征3 延迟后与肝组织呈等密度 二 肝海绵状血管瘤 MRI表现 在T1WI上表现为圆形或卵圆形稍低信号 边界光滑整齐 在T2WI上为高信号 并且随着回波时间 TE 延长30 60 90 120 血管瘤的信号强度递增 甚至达到或超过胆囊的信号 称为 灯泡征 MRI一般不需增强扫描也可做出诊断 肝血管瘤 T1WIT2WITE30 T2WITE60T2WITE90T2WITE120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肝右叶后段海绵状血管瘤MRI横断面平扫示肝右叶后段内有一椭圆形病灶 其边界清楚 轮廓光滑 T1WI A B 呈低信号 T2WI C F 呈高信号 增强扫描 G 早期边缘见结节状强化 延迟后 H J 病灶内部逐渐填充 呈均匀高信号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三 原发性肝癌 概述 肝癌好发于中 青年男性 常在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基础上发生 肝癌早期多无明显症状 中晚期可有肝区疼痛 腹胀 食欲减退 乏力 消瘦 发热等 化验检查 大多数AFP 胎甲球 增高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三 原发性肝癌 概述 大体病理解剖分为四型 巨块型 直径大于或等于5cm 结节型 可单发或多发 直径小于5cm 弥漫型 弥漫分布于全肝 多为1cm以下小结节 小肝癌 为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 3cm 且数目不能超过2个 直径之和 3cm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三 原发性肝癌 概述 原发性肝癌主要由肝动脉供血 90 的病例为血供丰富的肿瘤 肝癌容易侵犯肝动脉和门静脉引起血管内癌栓或肝内外血行转移 侵犯胆道 压迫或胆管内癌栓 引起梗阻性黄疸 淋巴结转移可引起肝门区 腹主动脉旁或腔静脉周围淋巴结异常肿大 晚期可发生全身广泛转移 三 原发性肝癌一 CT诊断1 平扫示肿瘤大多呈不均匀低密度影 癌灶内合并坏死和囊变或脂肪变性区则密度更低 2 肿块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 边界不清楚 浸润生长者 少数呈膨胀性生长者边缘有假包膜形成则边界清楚 3 肿瘤可造成局部膨隆 肝叶增大 肝内管道和肝门推移 4 肝硬化表现 三 原发性肝癌一 CT诊断5 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 各期肝癌强化特点动脉期 肝癌为动脉供血 此期病灶明显强化 高于周围肝脏密度 门静脉期 肿块密度开始下降 而正常肝组织逐渐明显强化 肿块呈等或略低密度 平衡期 肿瘤呈明显低密度 6 肝癌侵犯门脉时可见血管内充盈缺损 7 转移 肝门 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远处转移等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肝右叶巨块型原发性肝癌CT平扫 A B 示肝脏体积增大 肝右叶内可见巨大占位性肿块 呈圆形 其内密度不均匀 部分呈等偏低密度 中央可见不规则形更低密度坏死区 增强扫描动脉期 C D 肿块内可见明显异常强化血管影及片状高密度强化 静脉期 E F 及延迟后扫描 G H 示肿块中央低密度区无强化 呈更低密度 周围呈轻度至中度强化 低于正常肝实质密度 边界清楚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肝硬化并肝右叶原发性结节型肝癌CT平扫 A B 示肝脏体积缩小 密度不均匀 肝实质内可见结节样略高密度 肝表面呈波浪状改变 肝裂增宽 肝右叶上段内可见大片异常略低密度影 边缘模糊不清 增强扫描动脉期 C D 见肿块明显异常强化 密度明显增高 静脉期 E F 及延迟后 G H 扫描见病灶逐渐呈低密度 且低于正常肝实质 边界部分清楚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弥漫型肝癌伴有门静脉癌栓形成CT平扫 A B 示肝左叶体积增大 密度不均匀 肝门区结构模糊不清 右叶略小 肝脏表面呈波浪状改变 脾脏增大 肝 脾包膜下可见弧形水样低密度影 增强扫描 C F 示实质内密度不均 可见多灶节结状及片状低密度区 门静脉增粗 其内呈低密度 为癌栓形成 肝癌CT平扫 肝癌CT增强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三 原发性肝癌二 MRI诊断1 T1WI上病灶多为边界不清楚稍低信号 T2WI上信号稍高于正常肝组织 2 如瘤灶内有脂肪变性 出血 坏死囊变等 可呈不均匀混合信号 3 Gd DTPA增强后 T1WI上多数呈不均匀强化信号 边界更为清楚 4 增强后肝癌实质部分信号强化 静脉瘤栓 假包膜和瘤周水肿为肝癌的特征表现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肝右叶原发性结节型肝癌MRI平扫见肝右叶后上段内有一分叶状占位性肿块 T2WI A B 上呈不均匀略高信号 T1WI C D 呈不均匀略低信号 边界尚清 大小约4 0 4 5cm 周围血管明显受推移 挤压 增强扫描 E F 示肿块略呈不均匀强化 低于正常肝实质信号 四 肝转移瘤 肝转移瘤以消化道和胰腺肿瘤多见 与消化道 胰腺血液汇流肝门静脉有关 是肝脏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常见肝内单发或多发病灶 大小不等 瘤内常因坏死出血致密度不均匀 边缘欠清晰 四 肝转移瘤 CT表现 平扫肝实质多发大小不等的类圆形低密度灶 边缘模糊 其内密度不均匀 增强后中心呈少强化的低密度 边缘呈环形强化 最外缘水肿区密度低于肝 呈 牛眼征 少数血供丰富 灶内无坏死者在动脉期显著强化 但延迟扫描时密度减低 MRI表现 MRI在发现肝转移瘤上最为敏感 多数肝转移瘤在T1WI上为低信号 T2WI上为高信号 边缘不规则 不锐利 不清楚 多发大小不等的长T1长T2病灶是转移瘤的诊断依据 由于瘤内常有坏死 出血 纤维化 钙化等改变 平扫时MR信号可不均匀 较大者 增强可见 牛眼征 而良性少见 四 肝转移瘤 肝囊肿是肝脏最常见的良性病变 一般指先天性肝囊肿 可能由胆管发育不良演变而来 囊壁薄由分泌上皮细胞组成 囊内充满清亮囊液 单发 多发性肝囊肿叫单纯性肝囊肿 如合并多囊肾 叫多囊肝 五 肝囊肿 五 肝囊肿 CT表现 肝内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影 边界光滑清晰 其内密度均匀 CT值与水接近 增强扫描囊肿不强化 与强化的正常肝组织界线显示更清 五 肝囊肿 MRI表现 肝囊肿为圆形边缘光滑 锐利 信号均匀的病变 病变大小不一 T1WI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 信号强度近似于脑脊液 水 增强后无强化 T1信号更低可与肝血管瘤鉴别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六 肝硬化 概述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 是以肝细胞变性 坏死 再生 纤维组织增生 肝结构和血液循环体系改建为特征的一种病理过程 早期病人无明显不适 肝硬化失代偿期临床出现腹水 脾肿大 食管静脉曲张 晚期出现黄疸 上消化道出血 肝昏迷等 预后不良 肝硬化 CT表现 1 肝轮廓边缘呈结节状或波浪状 2 肝脏体积缩小 密度略高 硬化结节 欠均匀 3 肝门肝裂增宽 4 肝各叶比例失调 尾叶 左叶增大 右叶缩小 5 肝门静脉增宽 脾大 超过6个肋单元 6 腹水 以肝 脾外缘弧形低密度腹水多见 亦常见右侧胸水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肝硬化CT平扫示肝脏体积缩小 肝裂增宽 肝实质内密度不均匀 可见结节状略高密度 脾大 厚 胃底 脾门区可见许多结节状 长条状及略低密度影 为异常扩张之血管影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肝硬化 门脉高压 胆囊结石CT增强扫描示肝脏体积明显缩小 表面呈波浪状改变 肝实质呈均匀一致性强化 脾脏明显增大 增厚 同时肝门区可见许多异常粗大迂曲血管影 胆囊内可见环形高密度影 为混合性结石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肝硬化 门脉高压CT扫描示肝表面凹凸不平 肝右叶体积缩小 比例失调 肝门区扩大 门静脉亦明显增粗 脾脏增大 增强扫描 C F 见肝实质仍呈明显均匀一致性强化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六 肝硬化二 MRI检查1 肝大小及形态所见与CT相同 2 肝脏再生结节在T1WI上一般呈等信号 在T2WI上呈低信号 当结节有等信号或高信号时 提示癌变 肝脏病变影像学诊断 肝硬化MRI横断面T2WI A D 平扫示肝脏体积缩小 表面呈波浪状凹凸不平 肝实质内MR信号尚均匀 肝脏周围可见弧形异常高信号影为腹水 七 脂肪肝 肝在腹腔脏器中CT值最高 当肝CT值低于脾脏时提示存在脂肪成分 测CT值低于50Hu以下 严重时可为负值 肝血管反呈高密度显示清晰 局灶性脂肪肝为边界不清的低密度区 其内见血管正常分布 增强后脂肪肝无强化 第二节胆系 一 胆石症与胆囊炎以中年女性发病率高 临床症状以右上腹绞痛 常向右肩背部放射 可伴有发热 恶心呕吐 莫非氏征阳性 阴性结石 胆固醇类混合性结石阳性结石 胆红素钙质 一 胆石症与胆囊炎 CT表现 胆囊腔内类圆形 多边形或泥沙状高密度影 可随体位变换而改变 如囊内见低密度 可为负值 影时提示阴性结石 胆结石一般伴有胆囊炎 CT上急性胆囊炎主要见胆囊增大 胆囊直径超过5cm 胆囊壁均匀增厚 超过3mm 胆囊周围见环形低密度水肿带 一 胆石症与胆囊炎 增强扫描胆囊壁明显强化 结石不强化 胆囊结石一般均伴有胆囊炎 但胆囊炎不一定伴有结石 慢性胆囊炎胆囊缩小 胆囊功能差 胆囊壁均匀增厚可伴钙化 CT表现 急性胆囊炎平扫 增强 胆囊阳性结石 阴性结石 混合性结石 MRI表现 正常胆汁在T1WI上可以是低信号也可以是高信号 但在T2WI和MRCP图像上表现为高信号 胆囊结石的质子密度低 信号弱 在T1WI T2WI和MRCP图像上均见胆囊腔内低信号结石影 一 胆石症与胆囊炎 胆囊结石 二 胆囊癌 患胆囊结石的病人胆囊癌的发病率高 70 的胆囊癌合并有胆囊结石 胆囊癌好发于老年女性 CT表现 胆囊壁不均匀或局限性增厚 或肿块向腔内乳头状突入 晚期可充满整个胆囊 未见正常胆囊 胆囊癌较易向邻近肝组织浸润或转移 增强扫描壁结节及肿块强化明显 与胆结石鉴别 胆结石 腔内 不强化 胆囊癌 囊壁 可强化 胆囊癌 胆囊癌 胆囊癌 MRI表现 T1WI胆囊壁增厚不均匀 比肝信号低 T2WI上见高信号的胆汁内呈充盈缺损状的软组织病变 侵犯肝脏时可见肝内长T1长T2异常信号 边缘模糊 二 胆囊癌 胆囊癌 三 胆管癌 常在早期发生梗阻性黄疸 CT及MR不易分辨肿块 但出现胆管明显扩张 远侧突然中断是诊断胆管癌的有力依据 MRCP可显示梗阻部位和胆管扩张程度 胆管癌T2WI 胆管癌T1WI 胆管癌T1WI 胆管癌T2WI 第三节胰腺 一 急性胰腺炎 二 慢性胰腺炎 三 胰腺癌 胰腺解剖胰头颈部胰体胰尾钩突 正常胰腺CT MRI图 一 急性胰腺炎按病理分为水肿性 坏死性 出血性 化脓性胰腺炎 临床一般分为水肿型 轻 出血坏死型 重 临床表现 为急腹症表现 腹痛 恶心呕吐伴血 尿淀粉酶升高 重症可伴有休克 危及生命 一 急性胰腺炎 CT表现 正常胰腺 头2 5cm体2 0cm尾1 5cm平扫胰腺增大 密度减低 边界模糊不清 周围可见低密度炎性渗出 左侧肾前筋膜增厚 水肿型者胰腺内密度均匀 出血坏死型者胰腺肿大更明显 其内密度不均匀 坏死为低密度 出血为高密度 一 急性胰腺炎增强扫描出血坏死型不均匀强化 水肿型一般呈较均匀中度强化 急性胰腺炎一般易合并假性囊肿 囊肿边界清晰光滑 囊内密度低而均匀 如合并脓肿 边缘欠清楚 脓肿内可出现气泡影 急性胰腺炎 一 急性胰腺炎MRI表现 急性胰腺炎 胰腺明显增大 由于水肿炎性细胞浸润 T1WI表现为略低信号 T2WI为高信号 由于胰腺周围组织水肿 胰腺边缘多模糊不清 坏死为胰腺内局灶性更长T1长T2信号 出血灶T1WI T2WI均为高信号 假囊肿与脓肿均为长T1长T2信号 如见低信号气泡影则说明为脓肿 二 慢性胰腺炎 病理与临床慢性胰腺炎病因未明 一般认为是轻度胰腺炎反复发作迁延形成胰腺结缔组织增生 变硬 腺泡萎缩 胰管扩张 钙化或结石形成 二 慢性胰腺炎CT表现 胰腺局部增大 合并假囊肿或见胰腺萎缩变细 胰管扩张 胰周筋膜增厚 但沿胰管分布的斑点状高密度钙化 是慢性胰腺炎的特征性表现 慢性胰腺炎有时需要与胰腺癌鉴别 胰腺邻近血管侵犯或包埋及转移灶则支持胰腺癌的诊断 二 慢性胰腺炎 MR表现 MRI可显示胰腺局限增大或萎缩 信号改变不明显 胰腺纤维化时 T1WI脂肪抑制和T2WI像可表现为低信号 有时可发现胰旁圆形长T1长T2假囊肿 钙化是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依据 但是MRI难以识别 三 胰腺癌病理与临床临床表现为中老年男性上腹部包块 疼痛 进行性阻塞性黄疸 消瘦等 CT表现 1 胰腺实质性肿块 胰头占70 肿块内密度不均匀 中心可见低密度坏死区 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 2 胰头癌常因阻塞胰管 胆总管而致扩张形成 双管征 3 胰周脂肪层受侵消失以后部多见 邻近血管受压或包埋 腹主动脉 4 因恶性程度高 常见肝内或腹膜后淋巴结多发转移 胰头癌 胰头癌双管征 胰尾癌肝转移 MRI表现 可见胰腺局限性增大 轮廓不规则 T1WI肿瘤呈略低信号 坏死区为低信号 T2WI为较高信号 坏死区则信号更高 一些间接征象如肝内外胆管扩张和胰管扩张 长T1长T2信号 是诊断胰头癌的主要依据 MRI还可以很好显示肝及邻近器官 腹膜后间隙转移的情况 MRCP可清楚显示胰胆管梗阻的部位及扩张程度 三 胰腺癌 第四节脾脏 脾脏脓肿 脾海绵状血管瘤 脾脏囊肿等病变的影像学表现与肝脏的上述病变的影像学表现相同 脾脏肿大已讲过 不再复述 第四节脾脏 一 脾外伤脾为最易发生外伤的器官 依部位分为脾实质内 脾包膜下及脾周出血 CT表现 1 脾挫裂伤 见脾实质内线条状不规则形的低密度区 其内伴斑片状高密度出血影 2 脾血肿 表现为团块状高密度影 3 包膜下血肿 为半月 新月形高密度影 随着时间延长 密度逐渐减低 变为等到低密度 4 脾包膜破裂 见脾周间隙或腹膜积血 液 脾血肿 脾挫裂伤 二 脾脏肿瘤病理与临床原发于脾脏的肿瘤少见 良性肿瘤以血管瘤多见 恶性肿瘤以淋巴瘤和转移瘤较多见 脾血管瘤 转移瘤 脾脓肿及脾囊肿的影像表现与肝血管瘤 肝转移瘤 肝脓肿及肝囊肿相同 已如前述 脾淋巴瘤CT表现 1 脾增大 2 平扫脾内单发或多发略低密度灶 边界不清 3 增强扫描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 与正常脾脏分界清楚 4 伴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为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肿块 边界不清 在T1WI T2WI表现为不均匀性混杂信号 增强后轻度强化 信号较正常脾脏低 可伴有腹膜后淋巴结肿大 脾淋巴瘤 MR表现 三 脾梗死病理与临床由于脾动脉或其分支栓塞 造成局部组织的缺血坏死 常见血栓脱落 血液病 淤血性脾增大 肝硬化 介入治疗不当等原因 梗死可无症状或有上腹疼痛 左横隔升高 三 脾梗死CT表现 脾内三角形或扇形低密度区 尖端朝向脾门 边界清楚 增强后病灶无强化 与正常脾实质对比更清楚 MR表现 梗死区急性 亚急性期为长T1长T2信号 慢性期由于梗死区内瘢痕组织和钙化形成在MR任何序列上均为低信号 脾梗死 第五节泌尿系统 二 膀胱 肾与输尿管 一 正常解剖 正常解剖 肾脏的CT解剖 平扫时肾实质密度均匀一致 低于肝脾实质密度 皮质和髓质难以区分 增强扫描可显示肾实质3个期相变化 皮髓质交界期 注射造影剂后30 50s 皮质毛细血管充盈 髓质尚无强化 二者分界清晰 实质期 注射100s 120s通过肾小管排泄 髓质强化 皮髓交界消失 肾盂排泄期 约注射后5min造影剂排入肾盏 肾盂及输尿管上段显影 肾实质密度减低 皮 髓交界期注射造影剂后30s 髓质尚未强化 皮 髓质分界清晰 实质期注射造影剂后100s 皮髓质明显强化 皮 髓质分界不清 肾盂排泄期注射造影剂后5min 肾实质密度降低 肾盂 肾盏及输尿管内密度增高 正常解剖 一 肾与输尿管 一 肾与输尿管结石肾与输尿管结石多见 特别是南方地区 典型临床表现为剧烈阵发性向下腹部和会阴部放射性疼痛及血尿 常伴梗阻以上部位扩张积水 结石常由多种化学成分构成 包括草酸钙 磷酸钙 尿盐酸和胱氨酸盐等 一 肾与输尿管结石 CT表现 因肾与输尿管结石成分为钙盐物质 CT呈高密度影 平扫时常在双侧或单侧肾盂内 输尿管三个狭窄处见类圆形 鹿角形高密度影 CT值均在100Hu以上 高者可达1000Hu 肾盂积水是肾结石的常见合并症 输尿管结石 则结石部位以上输尿管及肾盂常扩张积水 MRIT1WI T2WI上结石为低信号 确定不如CT 但MRU可以显示结石造成的肾盂及输尿管扩张积水以及结石梗阻的部位 肾与输尿管结石 二 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肾恶性肿瘤 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 男性多于女性 临床典型表现为无痛性血尿 肾癌多发生在肾上极或肾下极 呈实质性不规则肿块 常有坏死 出血和囊变 并可有钙化 瘤周可有假性包膜 晚期肾癌发生周围侵犯 淋巴结转移和肾静脉内瘤栓 二 肾癌 CT表现 肾实质内肿块 较大者突向肾外 肿块密度一般为均匀略低密度影 其内有坏死可表现为不规则形低密度区 伴有出血时可为高密度 斑片状 少数肿瘤内可见斑点状高密度钙化影 增强扫描早期 肿瘤呈不均匀强化 其后由于周围肾实质强化而呈相对低密度 增强后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密度强化升高 而其内无强化充盈缺损 则为瘤栓 增强后腹膜后血管明显强化 而无强化的结节则为腹膜后淋巴转移 A左肾透明细胞癌平扫见左肾上部一9cm 9cm肿块 内见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影 B增强扫描见肿块实质部分显著强化 坏死灶无强化 A左肾癌平扫见左肾上部一3cm 4cm混杂密度肿块 增强有不均匀轻度强化 MRI表现 肾癌T1WI信号略低于肾实质 T2WI多呈混杂信号的肿块 较大时可突向肾外 增强扫描肾癌呈不均匀强化 而MR检查的主要价值在于MR平扫可确定肾静脉 下腔静脉及右心房内有无瘤栓 流空信号消失 二 肾癌 T1WI T2WI 增强 三 肾盂癌 CT表现 分为移行细胞癌和鳞状上皮癌两种 前者占肾盂癌的85 CT及MR扫描显示肾盂内软组织肿块 常呈乳头状改变 圆形或卵圆形 肾盂及肾盏可扩张积水 压迫肾窦内脂肪使之变形 三 肾盂癌 CT表现 增强扫描可见肿块轻度强化 延时扫描肾盂充盈时可见其中的充盈缺损 肾实质受累 腹膜后淋巴结转移 血管瘤栓等与肾癌相同 肾盂移行细胞癌平扫见左肾内一3 5cm 2cm肿块 增强扫描见肿块不均匀强化 与肾实质分界不清 四 肾囊肿与多囊肾是肾脏最常见的良性占位 一般临床多无症状 较大时可出现局部胀满不适感 病理上囊壁为分泌上皮细胞组成的薄膜 其内充满囊液 多囊性肾病简称多囊肾 为先天性遗传病变 常合并多囊肝 病理上 双肾布满大小不等多发囊肿 四 肾囊肿与多囊肾 CT表现 肾实质内单发或多发类圆形低密度影 边缘光整 其内密度均匀 CT值0 15Hu之间 病变可向肾外突出 增强后扫描无强化 其与强化的肾实质对比更清楚 肾高密度囊肿 肾实质内圆形高密度影 CT值60 70Hu 常误诊为结石 由于囊肿内出血 蛋白样物质凝集而成 MRI表现 肾实质内类圆形长T1长T2异常信号 边缘光滑清晰 其内信号均匀 增强扫描病变无强化 多发性者常合并多囊肝 四 肾囊肿与多囊肾 A右肾高密度肿物 边界清楚 占位效应不明显 B增强扫描示病灶呈囊性无强化 为高密度囊肿 五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是肾脏常见的良性肿瘤 一般为孤立性 常见于中年女性 20 肿瘤并有结节性硬化 常为双侧多发 可见于任何年龄 肿瘤由平滑肌 血管和脂肪组织构成 组织成分比例不同 CT表现不同 CT表现及MR表现 CT及MR检查主要是显示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组织特征 即肾实质不均质 肿块内见脂肪密度或信号 CT显示肿块内密度不均匀 CT值为负值 MRI在T1WI应用脂肪抑制技术 高信号脂肪变为低信号 具有特征性 肿块内脂肪成分是诊断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关键 右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扫右肾有4cm 5cm含脂肪密度 增强后其内软组织密度影有强化 六 肾与输尿管先天异常临床表现 肾与输尿管先天异常多无临床症状 尿路造影是发现和诊断肾与输尿管先天异常的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