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悖论”,使我“挂了黑板”.doc_第1页
“悖论”,使我“挂了黑板”.doc_第2页
“悖论”,使我“挂了黑板”.doc_第3页
“悖论”,使我“挂了黑板”.doc_第4页
“悖论”,使我“挂了黑板”.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悖论”,使我“挂了黑板” 江都市小纪中学陈余权数学中的悖论,本意是指:某一个推理过程看起来似乎是合理的,但却由它得到了有悖于事物本真的结论。 这种结论或推理过程,因其“道貌岸然”之态,往往收“浅花乱欲迷人眼”之效,常常使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处于矛盾的两难境地。然而也正是这样的两难境地,它一方面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将学生置于了“愤悱”状态;另一方面也激活了教师深挖问题内涵,寻求事物本真的欲望。更重要的是,这样一种无法预约的“美丽”,使得我们的课堂动态生成,波澜起伏。课堂因为师生对悖论问题的互动而鲜活,师生因为对事物本质规律的孜孜以求而“相长”。 笔者就曾经邂逅过这种“美丽的错误”,甚至因为不能立即给予解释而当场“挂了黑板”。 一 “悖论”的产生那是一节复习讲评课,我和同学们经历了下面一道习题的解决过程。 题目:如图,正方形ABCD中,AB=6,用一块含45角的三角板,把45角的顶点放在D点,将三角板绕着点D旋转,使这个45角的两边与线段AB、BC分别相交于点E、F(点E与点A、B不重合)。求:当BEF的面积为8时,EF的长. 图 图解:AD=CD,A=90ADC=90 可将ADE以点D为旋转中心旋转到DCG的位置,显然B、C、G共线,1=3(如图)4=45,2+3=1+3=45=4又DF=DF,DE=DG,EDFGDF,EF=FG至此,学生中出现了三种不同的解法. 方法:令AE=x,则BE=6-x,CF=y,BF=6-y,EF=FG=x+y,在RtBEF中,BE2+BF2=EF2,即:(6-x)2 +(6-y)2=(x+y)2,化简得xy + 6y+6x-36=0 SBEF = (6-x)(6-y)=8 即xy - 6y- 6x + 20 = 0 将、中的x+y与xy分别看作整体,求得x+y=,即EF=方法:前面的步骤同方法,由得,代入得3x2-14x+24=0,0,方程无实数根,故不存在EF,使得SBEF=8. 方法:SBEF =S正方形ABCD(SADE +SDEF+ SCDF) = S正方形ABCD(SDEF+ SDFG) = S正方形ABCD2SDFG =662DCFG =36DCEF =366EF=8,EF=这三种方法,方法最为简洁,与方法答案相同,但方法从另一个角度出发,得到了一个与方法、矛盾的结论。 两者的推理过程看起来似乎都是合理的、无懈可击的,然而两者又是相悖的、矛盾的。孰对?孰错?笔者尴尬地站在讲台前,脸涨得通红,思绪仿佛像断了线的风筝学生制造的“悖论”,让笔者当场“挂了黑板”。好在这节课快要下了,草草收场的我一时无法解释,只好将问题又抛给了学生,让他们课后去认真思考、讨论。二 悖论的消除下课后,就有学生来找笔者,他认为在方法中同时还应该得到xy=8,再根据方程x+y=即得到一元方程3x2-14x+24=0,该方程的解的情况即为方法的情形。 这样一来,虽然可以解释为什么方法、是错误的,并可以据此告诫学生解题后要养成反思与回顾的习惯。 但笔者仍感意犹未尽不能轻易地让这一优秀的教学资源“一滑而过”!于是笔者作了更深入的思考。 题中,BEF是否存在取决于EF,因此EF是一个核心的参变量,而它的存在性以及大小的情况应该依赖于它与边长的关系。 不妨将题中的具体数字用字母代替,从一般的情况入手分析。令AB=a,EF=b,AE=x,则FC=EFAC=b-x在RtBEF中,EB=a-x,BF=a-y=a-(b-x)=a-b+xb2=(a-x)2+(a-b+x)2,整理得到关于x的方程:x2-bx+a2-ab=0若EF存在,则必有实数解, =b2-4(a2-ab)=b2-4a2+4ab=b2+4ab+4a2-8a2=(b+2a)2-(a)2=(b+2a-a)(b+2a+a)0(b+2a+a),b+2a-a0,-20.828显然,上述题中的=60.78-2BEF当然是不存在的! 三 形缺数时难入微,谬误流传已久通过对类似现象的研究和深入思考,笔者深深体会:到形缺数时难入微,谬误流传已久。工作之余,笔者又翻阅了近年来的一些试题和书籍,没想到该题的谬误由来已久,现抄录两处如下:1、2004年希望杯初二数学竞赛题如图,正方形ABCD中,AEF是正方形内接三角形,EAF=45,AB=8,EF=6,求EFC的面积. 2、人教版数学教科书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如图,在直角梯形ABCD中,AB=BC=4,E为BC边上的一点,且EAD=45,ED=3,求AED的面积. 上述两题中,(第2题为)均小于-2,所以所求的三角形应该是不存在的,而所附的答案均是由类似于方法的旋转变换的技巧得来的. 数学新课程的改革对传统的几何内容作了很大幅度的删减和调整,其中之一就是利用变换的思想作为实验几何与论证几何的桥梁,并以变换直观的优势局部地取代严谨的形式化逻辑证明。 因此运用变换的思想解题就越来越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宠。 然而,“形缺数时难入微”,直观简明的变换思想和解题技巧抛却了解题的过程分析,这又意味着可能会将问题的本质掩盖。学生制造的“悖论” 虽然使笔者“挂了黑板”,但激疑、释疑、寻真的过程在迫使笔者对问题作出澄清的同时,也让笔者深刻认识到,这种“一滑而过”的教学现象,这种“美丽错误”的出现,以及对“美丽错误”的澄清。反需要教师的教学智慧、随机处理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