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三首》导学案二(雪君).doc_第1页
《诗词三首》导学案二(雪君).doc_第2页
《诗词三首》导学案二(雪君).doc_第3页
《诗词三首》导学案二(雪君).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三首导学案(二)年级:高一 编写:张雪君 审定:朱佩琳 日期:2010年3月班级 小组 姓名 学号 【学习目标】知识技能:1、学习扬州慢,了解“小序的作用。2、重点领会本词情景交融的写法和所表现出来的意境美。3、理解作者化用前人诗句的好处4、背诵诗歌过程与方法:1、学会运用前面所学方法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意象和意境。2、学生背诵诗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体会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重点难点】情景交融的抒情技巧和化用诗句的好处。【学习方法】合作、讨论、探究、诵读【知识链接】诗歌常用的表达技巧抒情方式: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叙事抒情。掌握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互文、设问、反问等。掌握描写手法:渲染、烘托、白描、 动静、虚实、正面侧面、欲扬故抑、细节刻画。掌握其他手法:对比、照应、双关、铺垫、用典、联想、想象、比兴、象征。(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解说:渲染衬托 对环境 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是渲染衬托. 中“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就用“子规”、“夜月”、“空山”等意象渲染凄清的气氛。动静结合 在一些写景诗里,根据侧重点的不同,有时只写静景或动景,有时则动静景兼写,进而达到动静结合 相映成趣的艺术效果.山居秋暝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就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技巧,写出了山间秋景的怡人。虚实结合 现实的景 事与想象的景事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进而为读者提供广阔的审美空间.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就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技巧,通过烟钱别离时的不舍和想象别后的孤寂和痛苦,抒发了离别的惆怅落寞和无限伤情。作者简介姜 夔 (1155 1209):字 尧章,号 白石道人,饶州鄱阳(今江西波阳)人,南宋婉约派词人。布 衣 终 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擅长写词,尤精通音律,其 词作多为咏物、写景、言情之作,其词风精工典雅,讲求音律,是南宋格律词派的代表,作品有白石道人歌曲。写 作 背 景扬州,自从隋代开凿运河之后,成为了南北运输的要道,商贾云集,珠帘十里。古代诗人曾用“春风十里扬路”、“十里长街市井连”等诗句来描绘它的市容。可是在南宋时,金兵曾两度大规模进攻南宋。第二次浩劫之后的15年,作者路过扬州,眼见昔日繁华的城市仍满目疮痍,因而追怀丧乱,感慨今昔,写下了这首词,抒发深沉的黍离之悲。小序译文冬至这一天,途经扬州,下雪刚放晴,满眼都是荠菜和麦子。 入城,四下里看,一片萧条景象,独有清冷的河水碧绿。天色渐渐晚下来,渐渐升起戍边的号角悲鸣,心里(十分)悲痛。为今昔的变化而感慨,于是创制曲调。 千岩老人认为有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杜牧咏扬州的名篇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遗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学习过程】一、解读小序(A级)1、小序的内容对应文中哪些词句?2、小序有什么作用?二、整体把握,读懂诗歌(B级)上阕主要写了作者在扬州的所见所闻,重在写景。词的下阕委婉抒情,请你写出抒情句子,并概括作者抒发了什么感情。抒情句:_ 抒发了作者_的感情三、初步鉴赏:把握意象,体会意境。(B级)词的上阕重在写景,主要写了什什么景物(意象)?这些意象渲染出怎样的意境?意象:_意境:_四、鉴赏技巧(B级) 1、融情于景,以景衬情本词中作者的情感主要用以景现情、化景物为情的手法加以表现, 比如说竹西亭、春风十里的“扬州路”、 “二十四桥”、 “红芍药花”等景物,是当年扬州繁华兴盛的象征,但在这里却衬托当今扬州的衰败,表现作者怀念往昔,伤痛今日的感慨。这些景物都很好地烘托出词人感时伤世的忧郁情怀。请你结合词中所写到的其他景物,对作者“融情于景”的技巧再作赏析。2、化用诗句化用前人诗句,也是本词的一大特色。唐代诗人杜牧与扬州有密切的关系,有许多题咏扬州的名篇,此词中多处化用了杜牧的诗句,用杜诗中的意象所蕴含的风月繁华与风流俊赏之意,来与今日扬州的现实见闻、感受形成比衬关系,丰富了词境意蕴。比如“过春风十里”就化用了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的意境,“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化用了“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和“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诗意,而“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则是化用了杜牧诗的哪一句呢?请你写出原句,并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这个名句的画面,体会这个名句所营造的意境美。杜牧原句:_,_。用生动优美的语言描绘画面:_意境特点:_五、小结和反思我想对老师说我学到了:_我的疑惑:_六、拓展阅读 赠 别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 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 卷上珠帘总不如。此诗是诗人赠别一位相好的歌女的,在赞颂对方的美丽,引起惜别之意。第一句就形容了一番:“娉娉袅袅”是身姿轻盈美好的样子,“十三余”则是女子的芳龄。七个字中既无一个人称,也不沾一个名词,却能给读者完整、鲜明生动的印象,使人如目睹那美丽的倩影。全诗正面描述女子美丽的只这一句。就这一句还避实就虚,其造句真算得空灵入妙。第二句不再写女子,转而写春花,显然是将花比女子。“豆蔻”产于南方,其花成穗时,嫩叶卷之而生,穗头深红,叶渐展开,花渐放出,颜色稍淡。南方人摘其含苞待放者,美其名曰“含胎花”,常用来比喻处女。而“二月初”的豆蔻花正是这种“含胎花”,用来比喻“十三余”的小歌女,是形象优美而又贴切的。而花在枝“梢头”,随风颤袅者,当尤为可爱。所以“豆蔻梢头”又暗自照应了“娉娉袅袅”四字。这里的比喻不仅语新,而且十分精妙,又似信手拈来,写出人似花美,花因人艳,说它新颖独到是不过分的。一切“如花似玉”、“倾国倾城”之类比喻形容,在这样的诗句面前都会黯然失色。当时诗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就是他在幕僚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扬州的歌女。所以第三句写到“扬州路”。唐代的扬州经济文化繁荣,时有“扬一益(成都)二”之称。“春风”句意兴酣畅,渲染出大都会富丽豪华气派,使人如睹十里长街,车水马龙,花枝招展。这里歌台舞榭密集,美女如云。“珠帘”是歌楼房栊设置,“卷上珠帘”则看得见“高楼红袖”。而扬州路上不知有多少珠帘,所有帘下不知有多少红衣翠袖的美人,但“卷上珠帘总不如”!不如谁?谁不如?诗中都未明说,含吐不露,但读者已完全能意会了。这里“卷上珠帘”四字用得很不平常,它不但使“总不如”的结论更形象,更有说服力;而且将扬州珠光宝气的繁华气象一并传出。诗用压低扬州所有美人来突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