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教案.doc_第1页
《得道多助》教案.doc_第2页
《得道多助》教案.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执教:孙光舜 时间:1998年4月一、教学目的通过朗读加深理解,理解的基础上力求背诵,背诵的过程中强化积累。二、教学重点1文言词语(实词和虚词)的积累2语言片段(第四自然段)的积累(背诵)3文言警句的积累三、教学步骤(一课时)(一)课前预习操作步骤:查工具书正音,初读课文;借助课文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课文补充注 释,再读课文,弄清文章大意;默记注释,诵读课文;阅读课文“阅读提示”,熟读第四自然段;用笔记本抄录下列词语并解释:天时、地利、人和、郭、环、夫、是、池、兵革、委、去、域、固、威、得道、寡、至、畔。 思考题:决定战争胜负的条件有哪些,其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环而攻之 而不胜”,进攻失败,是因为他们虽然拥有了( )条件,然而却缺少( )条件。“委而去之”,防御失败,是因为他们虽然拥有了( )条件,却缺少( )条件。怎样才能获得“人和”这个条件?为什么拥有这个条件,就一定能获得战争的胜利?(“预习思考题”解答:“天时”、“地利”、“人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三要素,其中“人和”最为重要;“环而攻之而不胜”,进攻失败是因为他们虽然有“天时”的条件,却没有“地利”的条件;“委而去之”,防御失败的原因,是他们虽然有“地利”的条件,却缺少“人和”的条件;“得道”即施行“仁政”,是获得“人和”条件的途径;施行“仁政”,帮助的人就多,所以,就能在战争中获得胜利。)课文补充注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施行“仁政”,帮助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帮助的人就少。得道:施行“仁政”。寡:少。【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地理形式优越。【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郭】外城。【夫】念f音,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实在意义。【然】这样。【是】这。(二)教学程序导语:初一的时候,我们学过论语六则,知道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 家是孔子。今天,我们学习另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文章。孟子也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有“亚圣”之称。他的“施行仁政”的政治主张,以及重视磨炼意志品质的思想,在今天看来,还具有积极的意义。孟子二章正是体现这些思想的代表作。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一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明确本课时的教学目的:通过朗读加深理解,理解的基础上力求背诵,背诵的过程中强化积累。解答“预习思考题”第、两题,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朗读指导。教师范读全文。指导学生在朗读中把握节奏。朗读的节奏,其实是一个停顿的问题。一般来说,朗读散文(散句),节奏的处理要依据语句的意义而定。比如:“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必须首先搞清楚“夫”、“然”、“是”的含义,才能划分出正确的节奏。另外,朗读一个语段,既要注意句子之间的停顿,还要注意层次之间的更大的停顿。比如,朗读第四段,应在第一句之后和最后一句之前有两次较长的停顿。因为,文章先以否定的形式强调“地利”不足恃,再用肯定的语句正面点明文章主旨,最后得出“得人和”则“战必胜”的结论,正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指导学生处理好虚词的轻读与重读。一般来说,文言文中的虚词,关系到文意表达的要重读,只与语气表达相关的要轻读。比如,文中“夫”、“也”、“以”等词均宜轻读。“之”、“而”两个虚词则情况复杂一些,要作具体分析。“而”是文言文里用得最多也是最灵活的一个连词,可以连接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初一的时候,我们已经学过连词“而”的两种用法:表顺接与表转接(关于“而”表并列、表承接、表转折及表修饰的知识,将在下学期,第六册课本中学到)。一般说来,表转接的时候(可翻译为现代汉语“但”、“可是”等)可以读得稍重一些,表顺接的时候,则只宜轻轻带过。如:“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然而不胜者委而去之”(划横线处表示读得稍重,小圆点表示轻读)。“之”是文言文里最常见的虚词,初中阶段要掌握它的三种用法:()用作代词,代指人、事、物,可译为“他(它)”、“他(它)们”;()用作动词,可译为“往”、“到”;()用作助词,有的可译为“的”(或省译),有的无实在意义,不译(包括:A.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表示宾语前置或定语后置。C.补充音节)。一般用作代词和动词时,可以读得稍重一些,用作助词时则只宜轻轻带过。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委而去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轻重提示如上)背诵指导(第四自然段)。可利用句式的特点(开始是一组排比句,接着是两组骈句,最后是一个散句)分别背诵,也可以利用层次(节奏)划分的情况(在这段文字中正好与句式特点相对应)逐层背诵,还可以摸索出自己背诵的窍门。文言警句的积累。所谓警句,是指那些简练而又涵义深刻动人的语句。这些句子(短语)是富有生命力的语言材料,应多多积累,使之成为我们自己语言仓库中的活的宝贝。本文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便是典型的警句。初中阶段已学的文言警句有很多。比如,论语六则就是六个警句。还有,如:“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只增笑耳。”(蒲松龄狼)“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钱大昕弈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刘基说虎)“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彭端淑为学)“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周敦颐爱莲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刘禹锡陋室铭)“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移山)对这些警句,我们不仅要牢记,还要学会运用,将别人的语言变为我们自己的语言。怎样运用呢?我们可以通过“写话”(或“说话”)来练习。简单的说,就是写(说)一段话,把某警句用上即可。试以警句“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为例说明。可以先阐述一个观点,然后用警句做佐证。我们可以说:“大至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要想获得事业的蓬勃发展,都必须加强内部的团结。孟子就说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也可以先引用警句,然后加以诠释、发挥。我们可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上下团结,是事业成功的最大法宝。”还可以仅仅对警句内容作复述。我们可以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地利、人和,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三大要素,其中,人和的因素是第一位的。”坚持对所学的警句作这样的练习,我们的语言储备便会越来越丰富。这是我们学习文言文的实际目的之一。教学小结:我们通过对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朗读训练,积累了一些文言虚词与实词,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通过背诵第四段,又积累了一段精彩的语言材料;通过对警句的记诵与写(说)话练习,我们不仅巩固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