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第四教案文档.doc_第1页
七下第四教案文档.doc_第2页
七下第四教案文档.doc_第3页
七下第四教案文档.doc_第4页
七下第四教案文档.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戏【教学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1、 学习掌握基本字词.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2、 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领会课文用词造句准确、鲜明、主动的特点。【教学难点】1、理解主题与材料、写景与抒情的关系。2、认识农民及农民孩子的高尚淳朴的优秀品质和聪明的才干,了解课文所表达的对劳动人民的深厚真挚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童年是美好的、快乐的。童年是一条七彩的彩虹,时常引导我们走向梦的故乡;童年是像一首动听的歌曲,伴我们在人生的舞台上徜徉;童年像一瓶醇香的美酒,将我们纯真的往事珍藏,并且愈醇愈香;童年是一条弯弯的小船,载我们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童年是一只快乐的小鸟,张开翅膀,携我们在自由的蓝天上飞翔;童年又是一枚小小的铃铛,不管春与夏、秋与冬,永在我记忆深处放声歌唱是啊,童年生活犹如一幅五彩斑斓的图画,犹如一个欢快跳跃的音符,说不尽道不完。童年的依依往事总是充满一种浪漫的理想色彩。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走进鲁迅先生的童年。 二 、作者介绍及题解。鲁迅在谈到自己青少年时代的生活和思想时曾说:“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间或和许多农民相亲近。”(集外集拾遗)这一种十分可贵的“亲近”,对鲁迅有着重要而深刻的影响。鲁迅虽然出生在城市绍兴,但从小就同农民和农村保持密切的联系。少年时代的鲁迅接触长妈妈等贫苦善良的农民,受到他们的启发和教育。特别是鲁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农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们悲惨的命运。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戏就形象地表现了迅哥儿和农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热情地歌颂了农民孩子高尚、淳朴的品质。社戏的故事情节很简单,是用第一人称写的。课文叙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儿”)与外婆家的农民孩子在看戏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鲁迅把这些事写得十分生动有趣,使人读后印象深刻,难以忘怀。在鲁迅写作社戏的那个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写农民;有的人即使写了农民,也是瞧不起农民,甚至歪曲农民。鲁迅能写出象社戏这样歌颂农民高尚品质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归)省:xng 行辈:hng 惮:dn 絮叨: xdo 怠(慢):di 撺掇:cundu 凫(水):f 潺潺:chn (歌)吹:chi 蕴藻:ynzo (家)眷:jun 皎(洁):jio 漂渺:piomio 纠葛:jig四、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提示: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本文的线索是到赵庄看戏。 (1)盼看戏(13段)(2)去看戏(430段)(3)怀念看戏(3l一40段) 五、合作探究,平桥“乐”事。 1、“我”是在什么时令随母归省小住平桥村的? 2、平桥村是怎样一个村庄?“我”在平桥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优待?表明了村民的什么特点?(村中居民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小村庄) 3、平桥村为什么是“我”的乐土? 4、本篇题为“社戏”,重在叙写去看戏,写这些在平桥村的一般乐事又有什么样的作用?(多方表现乐趣,铺垫赵庄看戏。乐趣极浓,戏应更有趣吸引读者看下去) 六、总结存储,体验拓展。 1、总结存储:这样一个偏僻的小村庄,却是“我”的“乐土”。那是因为: (1)“我”可以免读“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一类难懂的书,可以自由欢乐地生活。 (2)这里有许多年龄相仿的小朋友陪着“我”玩,彼此平等,没有封建礼教的约束。 (3)每天可以钓虾,放牛,生活丰富多彩,并充满了友爱和情趣。 2、体验拓展: (1)朗读课文第一部分,在体味中说说自己的童年趣事。 (2)预习第二部分,初步体会夏夜航船去看戏途中的景物描写和表现作用。 第二课时 一、全班齐读第二部分,并思考:围绕社戏主要写了哪几件事?并据此划分好这部分的层次。 讨论明确: 一层(49段):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段):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月夜行舟,三层(1421段):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段):看社戏后深夜归航月夜归航。 二、合作探究1、看戏之前遇到了什么波折,后来是如何解决的?为什么这样写? 2、文中为什么说笛声宛转悠扬,使“我”“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呢? 讨论明确:“自失”是指“我”听得出神,忘了自己。这是因为被美丽的夜景陶醉而出神的缘故。 3、“我”在航船去看戏途中产生过什么误认?写这些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4、“我”在望到戏台时的心情怎样? 5、在作者笔下,“我”所急切要看到的戏好看吗?为什么? 6、既然戏不好看,大家也就一致赞成回去了。课文中月夜归航这一部分写得也非常精采。但为什么没有写沿途所见的景物呢? 讨论明确:因为前面第11节已着重写了两岸景物,所以这节略了这部分内容。 7、夜深了,人乏船慢,兴致将尽,在小说将要结束之际,偷豆一事又把情节推向了高潮。为什么说“偷”?“偷”谁的豆? 8、由此,我们想想,小伙伴们这样热衷于来看戏的真实的原因是什么? 三、品读赏析,景物描写。 1、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夜行船的美景的? 讨论归纳:嗅觉:(清香、水气)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群山,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 听觉:(似乎听到了歌吹) 想象:(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 2、这样描写看戏途中的情景,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3、明确下列几个问题: (1)“朦胧”在句子里作什么词用? “朦胧”原来是形容词,现在作动词。(下文中“模糊”也是这种用法。) (2)为什么说连山像铁的兽脊似的踊跃向船尾跑去? 这样写既形象真切,又突出了船行的快。 4、至于“深夜归航”的描写又怎样呢?为什么说“航船”像条“大白鱼”呢? 要求同学与上面的写景比较,讨论明确:从赵庄回平桥村途中的描写以仙境再拟社戏,“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另外,还写得带有童话色彩,如“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烘托出了孩子们看社戏安全归来的愉快场景。 四、小结 第三课时一、复述偷豆,交流感受。 请同学复述偷豆情节,交流感受,导入课文。 (因为这段很贴近少年儿童的生活,通过偷豆这一情节,表现了农家少年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 二、把握人物性格。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这篇小说不仅情节吸引人,更塑造出一些鲜活的人物形象。所以在同学们的角色体验中,在人物动作、语言的分析中,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例:双喜:聪明能干。阿发:憨厚无私。桂生:机灵勤快。六一公公:宽厚、好客。) 1、小说描写的主要人物是谁?其他人物有谁?你最喜欢哪个人物?他具有怎样的品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小说主要描写了双喜,其他描写的人物有:桂生、阿发、六一 三、合作探究,梳理详略。 1、全文写了哪几个故事情节?详略又是怎样安排的?七个情节: A 赵庄看社戏 B 夜航去看社戏途中C 看社戏前的波折 D 看社戏归航偷豆 E 六一公公送豆 F 钓虾放牛的乡间生活G 随母亲归省小住平桥村 (1)情节顺序是:G、F、C、B、A、D、E (2)详写的是: A、B、C、D (3)略写的是: E、F、G 2、课文这样有详有略地叙写事件产生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讨论明确:这样详写略写相配合,既表现出小住农村的诸多乐趣和美好事物,又使文章多姿多彩。 四、归纳主旨,体验反思。 1、归纳主旨:通过阅读,我们不难看出,社戏这篇小说并不是专门为了写看戏的,而是通过“我”与农村孩子看戏前后故事的叙述,赞美农民和农家孩子淳朴的品质和聪明的才干,表现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2、体验反思:戏并不好看,豆也很普通,为什么文章结尾却写道:“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呢? 讨论归纳:“我”所难忘的是农村特有的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以及人们朴实、善良的性格。对这段生活的回忆也表达了“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板书设计: 社戏 再也看不到那也得好戏 再也吃不到那也得好豆 对故乡的热爱教学反思:安塞腰鼓【教学日期】【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 品味本文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和反复修辞等,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从语感上感受充沛的语言气势。 2、 调动生活体验,进行多方面的联想和想象,感受安塞腰鼓的的恢弘气势。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感受西北汉子的奔腾力量,提高我们的文化素养和艺术情操。 【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品味充沛的语言气势。 2、 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体会安塞腰鼓的的恢弘气。 课前准备:1、 扫除文字障碍,初读课文。 2、 观看有关安塞腰鼓的视频材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入: 安塞腰鼓是我国北方具有代表性的优秀民间舞蹈之一。有人这样形容道:“安塞腰鼓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跳跃有股虎劲,转身有股猛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今天我们学习陕北作家刘成章写的安塞腰鼓这篇文章,借助作者的生动描摹,跟着安塞腰鼓的节奏,体会它的气势,感受其中的生命律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请大家欣赏全文朗读,在整体感知的同时,根据板书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1、看表演片断,听全文朗读(配乐、配画面)。 2、引导学生划分结构层次。 第一部分:(1-4)击鼓前的预备阶段,蓄势待发。 (5-13)火烈的场面。第二部分:(5-27)表演安塞腰鼓。 (14-17)沉重的响声。 (18-22)击鼓的后生。 (23-27)梦幻的舞姿。第三部分:(28-30)鼓声戛然而止,以动衬静,意境幽远。3、划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话: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二)再读课文合作探究1、精读第二部分第一层次。 播放范读片断(配乐、配画面),指导朗读,结合具体语境感受分析排比修辞的表达效果。 (1)问:本文段突出地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排比。给人一气呵成之感,语言畅达,节奏感强,有气势,能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请同学朗读本文段的排比句,要求读准重音,读出节奏、气势。 小结:本文段使用排比,将安塞腰鼓的力与美推到极致。 安塞腰鼓不仅带给我们视觉形象上的刺激,更带来思想情感上的震撼。看来艺术欣赏不仅要察其形,更要重其意。我们再来探究一下作者是如何将写形与写意结合起来,从不同角度、侧面展示安塞腰鼓的美的。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这是安塞腰鼓的“形”;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这是安塞腰鼓的“意”;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象是联结“形”与“意”的纽带。 3、小结:作者利用排比句式的节奏、气势与激情,再现“安塞腰鼓”的恢弘气势,又运用由写实到写意的艺术描摹手法,揭示了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现在请大家快读文章其他部分,品味精彩语句,说说自己对安塞腰鼓的感受。三、 布置作业: 自由选择文中某一精彩片段朗读、背诵。 第二课时 一、品读文章,感受语言的节奏美、诗意美。 1、学生自读。 2、教师示范。 3、分小组反复朗读。 二、评点式品读,理解文章语言的意蕴美、情味美。 1、学生任意寻找自己觉得写得精彩的地方朗读3遍,要求用“ 好,好在 ”这一句式进行评点。 (可以从词、句式、修辞、写法、结构等各方面进行评点,说得越多越好。) 2、分小组交流。 3、汇总意见。 三、整理学生评点。 从用词方面说: (1)“紧贴在他们身体一侧的腰鼓,呆呆地,似乎从来不曾响过”一句中“呆呆地”用得好,好在它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安静时安塞腰鼓的状态。 (2)“茂腾腾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风”中的“茂腾腾”“咝溜溜”用得好,好在叠词的运用使语言亲切富有韵味。 (3)“这腰鼓,使冰冷的空气立即变得燥热了,使恬静的阳光立即变得飞溅了,使困倦的世界立即变得亢奋了”中反义词用得好,好在它们对比强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点。 从句式上说: (1)“一捶起来就发狠了,忘情了,没命了”中“发狠”“忘隋”“没命”用得好,好在它们语意层层递进,语势步步增强。 (2)“交织!旋转!凝聚!奔突!辐射!翻飞!升华!”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们使文章语句铿锵,气势强劲,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 (3)“但是”与“看”独立成段好,好在它们特别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画面由静到动的急转。 从修辞上说: (1)文章中排比用得好,好在形式多样的排比增强了语势,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气势。 (2)“骤雨一样,是急促的鼓点;旋风一样,是飞扬的流苏;乱蛙一样,是蹦跳的脚步;火花一样,是闪射的瞳仁;斗虎一样,是强健的风姿”写得好,好在比喻使对象更加形象具体,从而铺排出一系列异彩纷呈的画面。 (3)文中的反复用得好,好在使语言节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 从写法上说: (1)“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使人想起: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使人想起:晦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尔后最终永远明晰了的大彻大悟!”写得好,好在它使人产生了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增加了文章的内涵。 (2)“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写得好,好在“以声写静”,更加突出了鼓声止后的寂静。 (3)文中开头的静态描写好,好在它为文章后面写动设下铺垫,使文章静中蕴动,动静结合,充满画面美。四.作业:板书设计: (静)安静的腰鼓 (动)火爆的腰鼓 (静)寂静的腰鼓 如骤雨、如旋风、如乱蛙、如火花、如斗虎(写实) 使人想起使人想起使人想起(联想和想像) 挣脱了束缚、冲破了羁绊、撞开了闭塞(写意)教学反思: 竹影【教学日期】【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体味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的天真烂漫的童真、童趣。 3、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质疑.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感悟童真童趣.教学重重点:学习本文生动形象的描写,体会文章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目标】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有幸福的回忆,有美好的向往,当然也会有小小的烦恼。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著名的画家丰子恺的童年,一起来了解他的童年生活。二、介绍作家。三、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 1、你认为哪些字容易读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2、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四.再读课文思考1.课文题为竹影,它是写景-竹之影呢?还是主要写人物活动? 4、本文除写人物活动外,作者在体文中究竟要表现什么样的中心? (过渡语)童心童趣是天真烂漫的,月光下的竹影牵动了天真无邪的心,孩子们在婆娑的竹影中,感受到美,于是,他们开始本能的画画,这一切,被一位具有深厚艺术功底的基本特征。让我们也来领略一下这种寓教于乐的匠心美。 五、品味美 再次浏览课文,勾画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并试着说明理由。(分组合作,每组选代表发言) (总结)通过大家的细细品味,我们可以发现本文的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同时借助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把我们带入了孩子们的童稚活动中,也让我们进入了美的世界六、比较鉴赏(了解中国画与西洋画的不同点)。同学们各抒己见,言之成理即可。 七、欣赏延伸: (1)名人与竹:搜集有关画竹的名家或关于竹的成语,名句。成语:胸有成竹,青梅竹马,势如破竹诗句:竹外桃花三两支,春江水暖鸭先知。/当涂慈老山,竹堪为箫管。(慈老竹 唐李白 )/山居秋暝诗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宋苏轼 :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2)竹之悟:有人说,竹-每前进一步都要做一个小结; 也有人说,竹-外强内干。 你认为呢?请你联系实际,说说你的感想。八.作业板书设计: 竹影 尽显童真童趣 教学反思:观舞记【教学日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字词为主 。2、 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积累重点词语.培养审美价值观.情感态度价值观:鼓励学生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 1、 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词句。 2、 欣赏优美生动的舞蹈艺术的语言描写 。【教学难点】 通过反复吟咏作者观舞后的感受,初步培养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如果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就会感到词语匮乏、捉襟见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赏析冰心的观舞记,看看她是如何来描写舞蹈场面的。 二、 检查预习: 1.作者 冰心:1900-1999 谢婉莹 福建长乐人,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 小桔灯、寄小读者、繁星、春水 冰心散文的特点,我们课上品味。(补充诗歌):以写作小诗著称中国新诗界,受泰戈尔的影响大,捕捉刹那的感受与思索,展示对爱、对人生真谛的执著追求。隽永清丽、内容丰富 。例:“天空中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就站在你面前,而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2、 对字词的检查(读、写)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划出你感受最深的语句.2.用一个词形容一下你读完文章后的感受 “飞动的美” 三、 再读课文合作研讨1、 艺术家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美在哪? 找出描写舞姿优美的句子,划出 动作、服饰、神态、心灵等 2、 为什么美? 为什么会表现出如此美妙的舞姿。找出相关的句子,分析 A、情感美(表演美) B、文化艺术美(内容美) C、语言美 四、感受舞蹈。 观看杨丽萍雀之灵和西游记中的天竺少女。五、拓展。1、 描写舞姿的古诗词 :w 翩若游龙,婉若惊鸿。 曹植洛神赋 w 舞底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晏几道 六.作业教学反思:口技【教学日期】【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几个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辨析一些词类活用现象。训练准确、熟练地朗读,培养语感,提升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与水平。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及作用。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理解文言字词含义,理解文章内容.领略中国民间艺术的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口技表演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和领悟中国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善、名、乳、间、走等文言实词、虚词,学习善、宴、名、手、目等一些词的活用。 2、学习本文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及作用。 3、学习本文出色的结构安排,生动、形象、细腻的场面描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导语:口技是杂技的一种,运用口部发音技巧模仿各种声音,它是一种流传技艺,是艺人们长期在实际生活中仔细观察、认真揣摩、勤学苦练而获得的。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和口技有关的文章口技,一起来感受民间艺人高超的口技表演技艺。二、作家,作品介绍。1、本篇选自清朝人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虞初新志。 2、林嗣环:字起八,又号铁崖,福建晋江人,清顺治间进士,曾因事发配边疆,后来遇到大赦。官至广东海南副使,驻琼州。因他对海南岛人民有善政,“卒,琼人设主祖包拯祠中”以纪念他。 林嗣环的著作有铁崖文集海渔篇荔枝话等书。荔枝话署名“晋林嗣环铁崖著,”林嗣环颇关心生产,荔枝话记载明末清初闽南荔枝的品种、生产和供销情况。 三、教师范读,学生自渎,互读,齐读。四、学生结合文章注释快速疏通文意。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整理相关文言知识。1、实词 善: 擅长 遥: 远 惊觉:惊醒 以为:认为 齐作:一齐响起 走: 跑 宴:即“大宴宾客”。 抚尺:艺人表演用的道具,也叫“醒木”。 其:代词,指妇人。 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 是: 指示代词“这”。 妙: 形容同用作名词,指绝妙的声音。 作作索索:指老鼠活动的声音。 舒: 动词,伸展,松弛意为“放松”。 间: 动词,掺杂,夹杂。 崩倒: 房屋倒塌。句首承前省略主语“众人”。 曳屋: 指拉塌燃烧着的房屋。 一端:指一种(声音)。 名:名词用作动词,译为“说出”。 是:指示代词,这时。 2、虚词 【于】介词,在。 【少】 副词,表程度,意为“稍微”。 【绝】副词,表程度。译为“极”、“最”。 【而】 连词,表并列,译作“并”。 【既而】 表时间,不久。而:作时间副词的词尾。 【但】只 【亦】 也 【微】 隐约 【毕】 都 【而已】 罢了 【会】 适逢,正赶上。 【力拉】 拟声词,劈里啪啦。 【许许】象声词。 3、通假字 【坐】通假字,同“座”。 4、词类活用 京中有善口技者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 会宾客大宴 宴:名词活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不能名其一处也 名:名词作动词,说出。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目:做动词用,用眼睛看。 妇手拍儿声 手:名词作状语。意为用手。 5、古今异义 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 但:古义只;今义表示转折的连词。 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闻:古义听;今义用鼻子嗅。 虽人有百手 虽:古义即使,表假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