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程设之一PPT课件.ppt_第1页
构造地质学程设之一PPT课件.ppt_第2页
构造地质学程设之一PPT课件.ppt_第3页
构造地质学程设之一PPT课件.ppt_第4页
构造地质学程设之一PPT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构造地质学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的目的 进一步加深对构造地质学课程的理解 增强读图和实际动手能力 熟悉巢湖区域地质 为两周后的地质填图服务 课程设计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专题一以综合阅读安徽巢湖地区地质图 绘制构造纲要图 编写读图报告三个环节来完成 在全面分析 解读实际地质图的基础上完成如下工作 1 绘制安徽巢湖地区 1 5万 构造纲要图1幅 2 绘制反映全区构造地质特征的地质剖面图1 2条 3 编写安徽巢湖地区构造地质设计报告1份 专题二读武华镇地质图 编写剖面图 构造纲要图 并提交读图报告 课程设计的教室安排 讲课周一 14 213 周二 五六节课 14 121 周三 14 213 三四节课 报告及答疑 14 540室 尽量在指定教室作课程设计 每天上午8 30 9 30我在教室答疑 其它时间如有问题请到J6 232进行咨询或电话咨询 课程设计报告内容 主体 构造地质学 课程设计第一章引言简述课程设计 综合分析读图 目的要求 图幅名称 比例尺 图区地形轮廓及完成任务情况 第二章地层简述区内地层发育 分布 岩性特征及其相互之间接触关系 第三章构造本章是文字报告的重点 首先概括区内构造的总体特征 如以何种构造 褶皱或断裂构造 为主 构造线方向 构造单元及其划分 总之要简明扼要概括出总体的构造轮廓 然后按褶皱和断裂构造逐一叙述 褶皱构造先总体描述 然后进行单个褶皱的描述 描述内容主要有 褶皱名称 展布位置 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 轴迹 延伸 方向 组成 核部和翼部地层 两翼和轴面及其枢纽产状 褶皱性质 与后期的构造关系 形成时代 断层先描述总体发育特征然后分别描述 断层名称 分布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 走向 倾向 倾角 断层证据 与其它断层 岩浆岩体和褶皱构造的关系 第四章侵入岩内容包括 侵入体的名称 如 花岗岩体 产出的地理位置和构造部位 平面形态和规模 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内部岩相 带 的划分 岩性特征 侵入时代等 如有原生构造 流线和流面构造 可据此对岩体与围岩接触带产状和岩体总的空间形态进行恢复 第五章构造发展史按构造发展阶段或构造幕 如加里东旋回 海西 印支旋回等 将全区构造地质事件列成序列 简述各构造阶段 幕 的构造活动特点 如构造运动性质 构造作用方式和方向 构造作用强度 以及相应的岩浆活动 为了形象地说明构造特点和规律 可以绘制一些小型插图 如剖面图 联合剖面图和立体图等 结束语 课程设计感言 课程设计之二 读武华镇地质图并作图切剖面 按读地质图的一般方法书写出武华镇地质图的一般内容 重点描述某一褶皱 按褶皱描述的顺序 编制图切剖面和构造纲要图 该项训练内容作为一次实验内容放在课程设计之后 课程安排 巢湖北部地区的地质特征 周一 周二 读金山镇地质图并绘制构造纲要图 周三 武华镇地质图读图训练 周三 剩下时间为图件制作 报告编写时间 固定教室 参考材料 本校编 地质野外实践教学教程 巢湖地学实习教程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构造地质学简明教程及图册 课程设计的考核 根据课堂出勤 绘制图件质量和文字报告等综合评定成绩 A 90 100分 B 80 89分 C 70 79分 D 60 69分 E 60分以下 成绩组成 课堂出勤 遵守纪律情况 5分 构造纲要图 巢湖地质图与武华镇地质图 30分 图切剖面 巢湖地质图与武华镇地质图 30分 文字报告 35分 严禁抄袭 雷同报告一律按不及格处理 专题一 巢湖地区课程设计 研究区位置 研究区地形图 研究区地质图 填图就是通过野外考察 将各地层界线在地形图上勾勒出来 区域地质特征之一 地层 研究区主要出露自志留纪至早 中三叠世以及第四纪的沉积物 侏罗系地层只呈零星分布于山前洼地 角度不整合于前侏罗系之上 另外有燕山期岩浆岩侵入体呈零星分布 震旦 寒武系地层 巢湖北部出露 志留系 高家边组 S1g 黄绿色薄层泥质细砂岩 坟头组 S2f 发育斜层理 波痕 泥盆系 五通组 D3w 底部发育中厚层状砾岩 底砾岩 石炭系 金陵组 C1j 灰岩较发育 高骊山组 C1g 杂色碎屑岩 和州组 C1h 姜块状灰岩 顶部含黄铁矿 石炭系 金陵组 C1j 灰岩较发育 高骊山组 C1g 杂色碎屑岩 和州组 C1h 姜块状灰岩 黄龙组 C2h 碎屑灰岩 船山组 C3c 球藻灰岩 二叠系 栖霞组 P1q 灰黑色臭灰岩 底部夹煤层 孤峰组 P1g 硅质泥岩 含磷质结核 龙潭组 P2l 粉砂岩 夹煤线 大隆组 P2d 含硅质层 三叠系 二叠系 栖霞组 P1q 灰岩 夹煤层 孤峰组 P1g 硅质泥岩 含磷质结核 龙潭组 P2l 粉砂岩 夹煤线 大隆组 P2d 含硅质层 三叠系 殷坑组 T1y 钙质页岩 泥岩 和龙山组 T1h 似瘤状泥质灰岩 南陵湖组 T1n 灰岩夹炭质页岩 东马鞍山组或月山组 T2m 盐溶角砾灰岩 鸟眼状构造 侏罗系 磨山组 J1m 砖红色砂砾岩 砂岩 毛坦厂组 J3m 紫红色安山岩 粗安质火山角砾 震旦 寒武系地层 巢湖北部出露 志留系 高家边组 S1g 黄绿色薄层泥质细砂岩 坟头组 S2f 发育斜层理 波痕 泥盆系 五通组 D3w 底部发育中厚层状砾岩 底砾岩 石炭系 金陵组 C1j 灰岩较发育 高骊山组 C1g 杂色碎屑岩 和州组 C1h 姜块状灰岩 海平面的升隆特征 石炭系 金陵组 C1j 灰岩较发育 高骊山组 C1g 杂色碎屑岩 和州组 C1h 姜块状灰岩 黄龙组 C2h 碎屑灰岩 船山组 C3c 球藻灰岩 二叠系 栖霞组 P1q 灰黑色臭灰岩 底部夹煤层 孤峰组 P1g 硅质泥岩 含磷质结核 龙潭组 P2l 粉砂岩 夹煤线 大隆组 P2d 含硅质层 三叠系 二叠系 栖霞组 P1q 灰岩 夹煤层 孤峰组 P1g 硅质泥岩 含磷质结核 龙潭组 P2l 粉砂岩 夹煤线 大隆组 P2d 含硅质层 三叠系 殷坑组 T1y 钙质页岩 泥岩 和龙山组 T1h 似瘤状泥质灰岩 南陵湖组 T1n 灰岩夹炭质页岩 东马鞍山组或月山组 T2m 盐溶角砾灰岩 鸟眼状构造 侏罗系 磨山组 J1m 砖红色砂砾岩 砂岩 毛坦厂组 J3m 紫红色安山岩 粗安质火山角砾 区域地质特征之二 构造 从大地构造角度 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的东北部 郯庐断裂的东侧 倾伏端 单个褶皱平面上呈线型 宏观上地层的出露呈现M字形 俞府大村向斜 平顶山向斜 凤凰山背斜 复背斜 轴迹 褶皱形成于中三叠世之后 侏罗纪之前 平顶山向斜 NNE SSW向断层 多为逆断层 NWW SEE向断层 多数张性兼有走滑 NEE SWW向断层 扁井逆冲断层 金银洞北山逆断层 帚状断层组合 青苔山推覆构造剖面组合图 本区节理主要发育于志留系 三叠系沉积岩层中 主要呈现X型共轭节理 一组方向为330o 一组大致为70o 大尖山顶石英砂岩中的 X 节理 S坟头组中的 X 节理 T灰岩中的节理 区域地质特征之三 岩浆岩 研究区岩浆岩不很发育 仅发现4个岩体 单个岩体规模很小 面积仅100 200平方米 其中一个岩体侵入在下志留统高家边组 S1g 其余三个均侵入在二叠系地层之中 岩浆岩的同位素分析表明 侵入时代为106Ma 为晚白垩世时期 王乔洞花岗斑岩剖面图 研究区构造成因分析 1 构造成因的基本理论2 研究区构造解析 1 构造成因的基本理论 安德森模式 模式认为 形成断层的三轴应力状态中的一个主应力趋于垂直水平面 断层面是一对剪裂面 1与两剪裂面的锐角分角线一致 3与两剪裂面的钝角分角线一致 断层两盘垂直于 2方向滑动 纵弯褶皱作用 岩层受到平行岩层的挤压 使岩层失稳弯曲而形成褶皱 轴面垂直于挤压方向 走滑断层的组成模式 里德尔 Riedel 剪裂模式 走滑断层常伴生和派生一系列次一级不同性质的构造 构成走滑断层系 伴随走滑断层的构造有 1 里德尔剪裂 R 同向走滑断裂 与主断层交角约15 2 里德尔剪裂 R 反向走滑断裂 与主断裂交角近75 3 张断裂 T 与主干断裂交角近45 4 压剪裂 P 逆冲 同向剪切断裂 与主干断层交角约 15 与R断裂近对称 5 反向走滑断裂 X 与主干断层交角约 75 与R 断裂近对称 6 平行主干断层的同向走滑断层 2 研究区构造解析 本区NNE向褶皱的形成可能是受NW SE向挤压的结果 上述分析 本区NNE向褶皱与分布的断裂可能为同一应力场作用的结果 区域构造背景分析 郯庐断裂演化阶段 前郯庐阶段 AnT2 启动和韧性左行平移阶段 T2 T3 脆性左行平移及成型阶段 J1 2 J3 拉张阶段 K1 K2 脆性右行平移挤压阶段 K2末 E 挤压阶段 前郯庐阶段 P2末 T2 华北 中朝 板块 华南 扬子 板块 特提斯洋 中三叠世 T2 之前 华南与华北板块之间隔着特提斯洋 2 启动和韧性左行平移阶段 T2 T3 中三叠世 晚三叠世 T2 T3 华南与华北板块开始碰撞接合 特提斯洋消失 浅部形成弧形突出 深部形成韧性左行平移 秦岭 大别造山带 3 脆性左行平移及成型阶段 J1 2 J3 进入早 中侏罗世以来 脆性郯庐断裂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拉张阶段 K1 K2 在晚侏罗世末期 由于太平洋洋壳开始向欧亚大陆俯冲 使得中国东部浅层地壳处于伸展状态 郯庐断裂带呈现拉张活动特征 俯冲引发毛坦厂组陆相火山喷发 脆性右行平移挤压阶段 K2末 E 太平洋板块对于欧亚大陆的俯冲方向发生变化 由J3末 K2的NW向俯冲变为NWW向俯冲 地壳浅部伸展的应力场逐渐变为EW向挤压的应力场 郯庐断裂带南段为左行挤压 北段右行挤压 6 挤压阶段 N Q 新近纪以来 郯庐断裂带及邻区的构造应力场与前一阶段一致 表现为东西向挤压 1 1 研究区构造成因分析 上述综合分析表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