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角度分析解题举例_第1页
四角度分析解题举例_第2页
四角度分析解题举例_第3页
四角度分析解题举例_第4页
四角度分析解题举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鹧鸪天 代人赋辛弃疾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注】这首词作于作者遭弹劾解官归居时。青旗:酒店门外用青布做的幌子。1. 词的上阕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请简要叙述。(5分)2. 词的最后两句作者用了哪种写作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6分)四角度分析:题干:上阕 (定)区间 景象画面,意境(概括) 简要叙述分析诗文(分述) 后两句区间 写作手法表达技巧表现手法 感情联系意境体会 以“代人赋”为题特殊效果?深层含义?诗题:代人赋(联想)表为代人赋,实含蓄表达自己情感诗文:细草柔桑轻柔,温暖 明确时令 嫩芽,蚕种生命,活力 奠定基调春意盎然的乡村生活画面 黄犊在平岗鸣叫,暮鸦落雨树林栖息闲适自在,和谐斜日照寒林阳光洒进树林带来春的气息山远山近,路横路斜再次明确田园生活,无人打扰对比:桃李求取功名之书生城中(官场)愁风雨(黑暗) 荠菜花无官一身轻的我溪头(田园)已傲春(喜爱田园)综合注释:弹劾解官归居实为己赋形成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初春时乡村一派春意盎然的景象。(2分)田间桑树萌发出新芽,东邻家蚕卵已孵出幼蚕;平缓的山坡上长着细嫩青草,黄色的牛犊在那儿鸣叫;夕阳斜照着初春傍晚的树林,晚归的乌鸦散落在那儿栖息。(3分) 2.运用了对照(或对比)的写作手法。(2分)作者将城里愁风畏雨的桃李,与乡间溪头迎春开放的荠菜花相对照,借景抒情,表达了他解官归居后鄙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况,效果独特。(4分)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有关问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拆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1)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梅花的?请简要分析。(5分) 一.审题干:“什么手法”=表现手法 (类似的有 表达技巧 如何表达的 等)二.想框架:表达分为 修辞(常考 对比) 描写(常考 角度 感觉) 情景关系(常考 衬托.烘托.渲染)三.析诗文 :1题目:“雪后”触景生情, “雪冷” 心更冷 (可能写悲惨遭遇) 2 诗文 “几树梅” 重要意象出现 通常景物描写都会对景物进行详写,但本诗仅有一处描写梅花,而着重写了诗人的行为四.确定框架:(通过分析诗文,确定考情景关系) (首先应题)本是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再加以分析。 答案;运用的烘托和渲染的手法(2)全诗未涉及梅花的花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质(简要分析 3)(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6分)一.审题干:作者心情=思想感情(明区间:作这类考题需看清题目要求 从某一联还是从全诗等 )二.想框架: 1 的情感 2通过来表达 3表达有无特点(直抒胸臆 委婉含蓄 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 乐景衬哀情)三.析诗文: “日暮寒鸦”悲凉 哀伤 凄凉 凄清 “沉吟” “望” “独自回”落寞 惆怅 寂寥四.确定框架、答案:表现了,并结合最后一联简要分析 答案:表现了作者寂寥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3)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无从说起, 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看到日暮才独自离开(3)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有关问题: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 .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5分) (2)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四角度分析法:题干:宋词 上阕写景、下阕抒情 “ 红叶黄花秋意晚”-环境描写 作用:渲染气氛,烘托 (1) 情景关系:景物-表达情感 (2)诗文类题目诗题:思远人 “思”思念 “人”远在天边的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文:“红叶黄花”表明时令“秋”-愁思;哀伤(明确感情基调)单纯写景“千里念行客”迅速定位作者情感,-思人友人,怀念故交 寂寞孤单,冷清忧愁“飞云”-游子 “归鸿”-游子-孤寂即:通过首句,迅速定位了作者的情感基调,为全诗定下悲凉气氛。通过环境描写,衬托出作者心情的惆怅和孤独(上阕) “泪”-情真意切。“不尽”绵绵不尽,愁思不断 即:泪水止不住地流,靠近窗户,滴进了砚盘中,就和着泪水(愁思)研磨形成答案: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2分)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 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3分) 2. 关系是: “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原因是: 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4.阅读下列这首乐府诗,回答问题:雨雪曲江总雨雪隔榆溪,从军度陇西。绕阵看狐迹,依山见马蹄。天寒旗彩坏,地暗鼓声低。漫漫愁云起,苍苍别路迷。【注释】江总(518-590):南朝陈文学家,字总持,济阳考城(今河南兰考)人,历仕 梁、陈、隋三朝。榆溪:指边塞。陇西:在今甘肃东部。1.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样的环境?句末中的“别路”是什么意思?(5分)2. 诗人把“旗彩坏”“鼓声低”分别接在“天寒”“地暗”之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首诗表现了戍卒怎样的情感?(6分)四角度分析:题干:乐府诗 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因事而异 1.怎样的环境画面感、意境 别路事物情感 2.坏、低形容景物心情 情景关系题目:雨雪曲看不出诗的类别,却暗示环境诗文:从军、陇西、榆溪边塞诗 第一句破题(边塞诗特点) 隔雪大、时间长环境 天寒、地暗环境恶劣 狐迹、马蹄荒凉、罕有人烟 苍苍、漫漫彤云密布、压抑人心情低落 坏、低士卒心情低落 迷迷失忆往昔、恋恋不舍 正面积极向上:奋勇向上、建功立业注释:榆溪、陇西边塞情感 反面消极:厌倦战争、思念亲人形成答案:1.这首诗描写了边地风雨交加、荒凉苦寒的环境(3分),“别路”的意思是戍卒离别家乡到边关的路(2分) 2.这样写的好处是,不仅点明了边塞“天寒”、“地暗”的环境(2分),也真实生动地透露出戍卒在这种环境下产生的“旗彩坏”“鼓声低”的心理感受(2分)。这首诗表现了戍卒身处辽远而艰苦的边塞的思乡之情(2分)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阙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击如飞。 (1)诗中有三处写到“月”,请就此作简要赏析。(6分) (2)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怎样表现的?(5分) 四角度分析:题干:宋诗含蓄蕴藉 1.三处答题区间第三、五、六句 写月如何写找关键字(正、弄)体会情感、描写手法 意象表达情感 2.心情找表现情感字词、结合意象分析 表达技巧 如何表现 内容安排(意象) 情景关系诗题:晚点时间 岳阳身处异地思家思亲 泊漂泊在外、无依无靠羁旅愁思诗 诗文:钟声孤寂 江水绵绵不尽愁思亦不尽 失江路、月下归思归凄凉 独自漂泊 正、苍茫漂泊城下孤寂 无依无靠 空江明月、夜深思念亲人 弄拟人静谧图景 思家心切 人歌、听不尽思乡 如飞他人归心似箭反衬自己 形成答案:(6分)(1)第三句写明月“来”悬空江,表现作者人在旅途,只有明月为伴,“正见空江明月来”,一个“正”字表现作者漂泊城下面对空旷开阔江面时的孤寂(2分);第五句用拟人方法呈现静夜“月弄清辉”的画面,也为下句渔人归家作引(2分);第六句写月光引领水上人伴着歌声飞去归家,带出作者一丝思乡之情。(2分) (2)(5分)这首诗表达了作者触景生情的思乡之情。(2分)是对过卧闻钟声、系舟树下、静赏江月、倾听歌声等举动,城里钟、水上歌等听觉感受,城下树、空江月、水上人、云水苍茫、轻舟飞逝等视觉形象,以景寓情来表现的。句句写景,句句关情。(3分)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题目。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注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1.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四角度分析:题干:宋诗含蓄蕴藉 1.第二联答题区间 精妙炼字题、描写手法找关键字、有何好处 2.结合全诗答题区间 诗人形象结合词语 诗人情感、志趣 诗题: 竹轩清幽静谧 竹意象表现诗人志趣高雅托物言志诗 诗文: 柴门、狭径环境简朴清幽写景为表达情感闲适 梅、竹坚韧、品行高洁指自己 闲适自得 细、入、轻逐拟人生活充满趣味、心情愉悦 志趣高雅 倦卧、闲吟洒脱生活态度 洒脱自在 雪洁白纯净自己不染俗世注释:有助于理解诗文 形成答案: 1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5分。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2.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6分。答出形象特征,给2分;结合诗句分析,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见解,只要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春日秦国怀古 周朴荒郊一望欲销魂,泾水萦纡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释】1周朴(?878)字太仆,吴兴人2 消魂:这里形容机器哀愁3 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 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6分)题干(1)“什么样的感情”“简要分析” 情感类考题:落实情感,在诗文中如何表现(表现请感的效果)(2)“如何处理”“情景关系” 表达技巧类题:抒情方式 依诗文中:衬托、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等 词语中进行筛选诗题:“怀古”咏史怀古诗 情感(1)就事论事,表达对史实的看法(2)借古人经历感伤自己(3)借古时的得失,劝世忧国(4)表示对国家的担忧(5)对百姓表示同情手法:衬托,用典,借景抒情诗文“荒郊”“萦纡”“春草尽”“耕破”“晚”“残阳”“烟”“昏”“黄沙”哀景“消魂”“不堪回首”哀景确定第二题: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哀景写哀情第一题:包含感情,排除(1) 未提到自己,排除(2) 没有提到统治阶级得失,排除(3) 重点不在百姓,排除(5) 确定感情为对国家的担忧注释“818年”晚唐确定是咏史怀古,且国家处于衰落之际,确定情感为:对国家担忧形成答案:1. 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2分)诗人春日眺望经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3分) 2.触景生情(2分);寓情于景(2分); 写哀景抒哀情。(2分)8.阅读这首宋诗,回答问题:初见嵩山 张耒年来鞍马困尘埃,赖有青山豁我怀。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注)张耒。北宋诗人,苏门四学士之一,因受苏轼牵连累遭贬谪8.作者初见嵩山是什么样的心情?这样的心情是如何体现的呢?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2+1+2)。9.“数峰清瘦出云来”一句妙在何处?“清瘦”有何种精神内涵?(2+4)一,题干初见心情四字短语概括怎样表现表现手法-诗文(分析)“数峰清瘦出云来”(分析对象)妙处 炼字 “出”“清瘦”:精神内涵二,诗题初见:心情嵩山:描写对象,情感的寄托三,诗文“年来”年长“鞍马”“困尘埃”奔走风尘*“赖”全凭 全靠内心的期待 喜悦 激动*“豁”豁然开朗,开阔心境的开阔 心情的舒畅 “日暮”时间“吹雨去”雨后初霁清新明丽*“清瘦”清 青 颜色 瘦 高峻挺拔(1 嵩山特点2诗人节操)*“出”拟人 以动写静 画面感(动静结合)惊喜四,注释“ 累遭贬谪” 多次被贬 照应“年来”五,形成答案 8 作者心情惊喜又亲切 (确定) (2)铺垫出来(1) 简析: 作者奔波在外 全靠青山开阔情怀 (还原)所以嵩山未露面就给作者一种期待感(落实)(1) 接着 作者运用迂回之笔 一道雨幕被拉开 最后嵩山从云中耸现 (还原)惊喜和亲切感扑面而来(落实)(1) 9,高俊山峰在一片积云中凸现(还原)基于这种感觉,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以“清瘦”形容山峰,(确定)凸显了山峰的高峻挺拔,语出新奇(落实)(2)一个“出”字,作者运用了以动写静的手法(确定)赋予山峰动感,使山峰与云层形成了尖耸与广阔,动态与静态相结合的画面(落实)(2)“清瘦”表现了作者清高独立,人格坚守的精神气质。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雨陈与义潇潇十日雨,稳送祝融归。燕子经年梦,梧桐昨暮非。一凉恩到骨,四壁事多违。衮衮繁华地,西风吹客衣。【注】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这首诗作于政和八年(1118),当时作者正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祝融:火神,这里指夏季。四壁:家徒四壁,指穷困。8.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9.前人认为这首诗写雨诗妙在“若即若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简述理由。四角度解题:1.诗题雨(1)景物:借景抒情类(2)雨的意象:忧伤凄凉(联系作者背景)、润物无声(3)常出现的类型:山水诗、羁旅诗、咏物诗。2.题干(1)“第二联两句诗是什么意思”诗文题 “什么样的感情”回答感情 答:诗文转换+作者感情(2)“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观点分析题 “请简述理由”要结合诗文 “若即若离”在诗文中筛选间接描写的依据,关注写作手法 【注意:点明了是“写雨诗”一定要围绕主题“雨”来考虑答案】3.诗文首联:写雨势之大,雨景迷蒙(排除:润物无声)“祝融归”暗示秋天,自古逢秋悲寂寥,确定悲伤的情感基调。颔联:主体为:燕子、梧桐,侧面描写,确定第九题依据; “经年梦”“昨暮非”时间的变化,感叹时间的流逝; 因燕南归,梧桐落,可能作者对燕子、梧桐同时怀有离别怀旧之情。颈联:联系自己,“凉”落实心情哀伤; “四壁事多违”客观描写自身现实,说明为何哀伤; 写自己感受体现雨的清冷而不直接写雨,再次落实侧面描写。尾联:“客”落实羁旅愁思,结合颔联:感叹时间流逝(在外时间长)、离别怀旧(离家念旧)世事变化,唯我依旧孤独,因此悲伤。 上下句对比,突出作者的孤单,更加明了作者的游子形象。4.注释:“闲居京城等候授职”羁旅、孤独的感情5.【答案】1秋已来临,燕子将要南归,一年恍若一梦,梧桐经一场雨打,已与昨晚的不同了,作者借燕子、梧桐在雨中的感受,表达了自己怀旧、失落的感情。第一句理解为“燕子将要南飞,想到一别就是一年,以后对旧巢只能在梦中见到,”也可给分。意思对即可。 2同意。虽然诗题是“雨”,但作者却不是正面写雨势、雨景,而是通过写动植物和人在雨中的感受来写雨,这就给人一种若即若离的感觉。(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0.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鹊 桥 仙陆 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酒徒一半取封候,独去作江边渔父。轻舟八尺,低蓬三扇,占断蘋洲烟雨。镜湖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占断:占尽。蘋洲烟雨:指长满蘋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8上阕最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