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三单元导学案 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二、三单元导学案二单元分析:本单元由水变咸了、怎样加快溶解、做一杯饮料、水里有什么四课组成。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以“水的溶解”为主线串联为一体。水变咸了、怎样加快溶解主要是探究水能溶解一些物质的特性以及加快溶解的方法,重点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征。做一杯饮料、水里有什么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逐步深化探究,了解到水不仅能溶解固体,还能溶解液体、气体物质,进而拓展到水的净化等方面的探究。本单元在引导学生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借助生活经验,研究生活现象,应用于生活实践,有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大自然的多种资源进行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让学生摆脱了书本的束缚,使科学探究和学生生活密切联系,丰富了学习经历,有利于学生学科学、用科学习惯的养成。课时安排:4课时 4、水变咸了教学目标:1、能从身边常见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能够自己设计实验,探究水能溶解固体物质的特性,并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达和交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2、体验到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意识到科学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教学重点、难点 :知道水有溶解物质的特性;能定性地描述溶解变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作用。教学过程一、观察材料,科学猜想1、(出示白开水和食盐)同学们,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杯白开水和一汤匙食盐,请看它们有什么不同?(学生回答:食盐是白色颗粒状的固体,而白开水是无色透明的液体)。假如把食盐放入白开水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盐会不见了,水会变咸了,水位上升等)。(板书:水变咸了)二、初步验证,产生问题1、刚才,同学们说出了自己的猜想,想不想亲自做一做,验证我们的说法?(各小组学生亲自做实验,调制并品尝盐水,发现猜想正确,教师予以表扬,并板书:食盐 不见了)。2、对于这样的现象,我们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自由回答,如“食盐是怎样到水里的?”、“还有哪些物体放到水中,也像食盐一样看不见了?”、“食盐不见了与什么有关系?”、“怎样看到一种物体到水里的过程?”等问题)。3、大家的问题真有趣,讨论一下这些问题的答案,好不好?4、通过小组讨论,你们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出白糖、味精到水中也不见了,教师板书:白糖、味精。学生可以提出观察深颜色的物体在水中的变化)。三、实验验证,得出结论1、(出示高锰酸钾)今天老师也带来了一种叫做高锰酸钾的药品,请看它与食盐有什么不同?(学生答出它是一种紫红色的固体粉末状颗粒)。2、下面,我们观察把它放入水中后发生了哪些现象?(学生汇报观察结果为:高锰酸钾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烧杯中的水变成了均匀的紫红色,在杯子底部没有沉下的高锰酸钾。)3、看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学生自由回答,如认为“高锰酸钾是均匀分散到水中的”“食盐、白糖、洗衣粉也是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等等。)4、小结:像食盐、白糖、高锰酸钾一样,放入水中后变成了一些微小的颗粒,均匀地分散到水中的现象,我们把它叫做溶解。(教师板书:高锰酸钾溶解)让我们再看一下这个溶解过程(课件出示高锰酸钾分子由大变小,均匀分散到水中的过程)。四、联系生活,自主探究1、刚才,我们研究了高锰酸钾等物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研究到这里,你们有什么想法?(教师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提出各种问题,如“还有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是不是所有物体都能溶解到水中?小苏打、面粉、肥皂、石灰会不会在水中溶解?”)2、问题提出来了,那你们想怎样研究?(学生回答,可以亲自做实验。)3、下面,老师给大家充足的时间进行研究,看哪些物体能溶解到水中,哪些物体不能溶解到水中,把我们的发现记录下来。(各小组学生自主探究,教师指导学生细致观察,并做好记录。)五、汇报交流,深度探究1、我发现大家的研究热情很高,肯定有很多发现,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学生可以回答出:小苏打、洗衣粉、肥皂等溶解于水,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等材料不溶解于水。再如:“发现有的材料溶于水,有的材料不溶于水。”、“水有溶解别的物质的性质。”、“石灰放入水中会沉淀到烧杯底部,它不能均匀分散到水中,可见石灰不溶于水”等。老师引导学生多方面汇报实验发现,并用鼓励性语言予以评价。教师板书:石灰、粉笔末、石子、黏土不溶解)2、在研究中,大家还有没有重大发现,让我们分享一下?(学生可能发现“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可能会出现沉淀现象”、“使用玻璃棒搅拌会加快溶解”。此时,老师引导学生围绕“过多的可溶性物质放入水中会怎样?”、“怎样加快溶解”让学生深度探究。学生实验探究,教师巡回各小组指导,学生将食盐不断放入,发现开始时食盐溶解了,后来食盐沉淀了,通过讨论可以得出:食盐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度的,由此可以想到“有些物质在水中的溶解也是有限度的”。针对“怎样加快溶解”,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桌上的烧杯、温水、冷水、玻璃棒、肥皂、糖块、小锤等材料自主设计三种有对比度的实验,得出用玻璃棒搅拌、用温度高的水做实验、将可溶解的物质颗粒变小都可以加快溶解。)六、课堂评价,问题结课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谁来评价一下,小组同学及老师的表现?你们还想研究哪些问题?5、怎样加快溶解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探索“怎样加快溶解”的过程中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2、引导学生在“哪一块食盐溶解得快”的活动中,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并认识影响物体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几个因素。3、引导学生在研究活动中大胆设想,精心设计,并能控制实验条件,用对比法的原理进行科学的验证过程。4、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学习更需要综合小组的建议,并通力合作。教学重点:经历利用对比的方法验证肥皂溶解速度变化的探究过程。教学难点:明确实验中的变量和不变量,经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探究过程。教学准备:(小组用)筷子、玻璃杯、热水和冷水、小刀、糖块、表、食盐、汤匙、水槽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探索。1、出示一杯纯净水,请一位学生上来喝一喝,说说水的味道。2、在纯净水中加入两个糖块,马上让这位学生再喝一喝,说说现在水的味道。3、教师设问:加了两块糖,水为什么还不是很甜呢?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5、教师提出探究的任务:你有什么办法能加快糖块在水中的溶解呢?6、学生提出自己的方法,教师板书:搅拌、加热(热水)、切碎、二、探究哪块糖溶解得快1、教师设问:你们提到的方法真的都能加快糖块溶解的速度吗?你有办法让人信服呢?2、学生提出自己的设想。3、教师设问:如果把热水、搅拌和切碎几种方法综合起来实验,能说明每种方法都有加快糖溶解速度的作用吗?4、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5、教师再设问:要看清每种方法是否加快了溶解,加快了多少时间?你们觉得还应该注意些什么呢?6、学生小组讨论。7、学生交流,提出要用冷水与热水、搅拌与不搅拌、切碎与不切碎的对比方法。8、引导学生注意对比实验中的注意点。(1)、教师设问:比方冷水与热水的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2)、学生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设想。(3)、教师再次设问:另外两个对比实验中,你们认为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必须不同呢?9、在选择基础上协调成4个组做搅拌与不搅拌的比较;4个组做切碎与不切碎的比较;4个组做热水与冷水的比较。教师巡回指导。10、各小组交流研究结果。教师谈话小结。三、研究怎样加快食盐的溶解。1、教师谈话:你熟悉的可以溶解在水中的物质还有什么?2、学生说说。3、教师谈话:现在我们用食盐来进行一场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先把它完全溶解在水。你觉得怎样才能使比赛更公正?4、学生谈自己的想法。明确需要控制食盐的数量、水的多少、开始实验的时间等因素,而加快溶解的方法可以是不同的这的重要点。5、各小组讨论加快溶解的方案。6、各组比赛。7、请速度快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快的经验是什么?8、请速度慢的小组说说自己是怎么想和怎么做的?速度慢的原因可能是什么?四、体验与记录奶片溶解的时间。1、小结前面部分的活动。2、教师谈话:以上这些加快溶解的方法是否也适合另外的物体比如奶片呢?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加以验证?没有比刚才更简便的方法呢?3、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4、教师出示记录表,让学生研究表格,提出对这个本活动的注意点或建议。5、学生推测结果,并说明理由。6、分发奶片,实验。7、交流结果。 6、做一杯饮料教学目标:1能提出制作活动的思路,能对制作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和制作的结果进行客观的评议,体验科学探 究的乐趣,培养坚韧不拔的毅力。2善于用学到的知识改善生活,愿意合作与交流,锻炼学生的操作能力。3学会思考的方法,在实验时能对计划做及时调整。教学准备:橘子粉 白糖 奶粉 蜜桃粉 苹果粉 玻璃棒 小勺 小瓶盖 一杯开水 课前做个人们喜欢喝什么饮料的调查统计表教学过程:一、生活切入 提出问题师:1、老师先调查一个问题:喜欢喝饮料的同学请举手!(生自动举手)2、你最喜欢喝哪种饮料?为什么?(生答)师:那你们知道大多数人喜欢喝的饮料是什么吗?请看这张调查统计表。(课件出示调查统计图表。)师: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出喜欢喝醒目和椰汁味道的较多。因为醒目和椰汁味道比较好喝。那么它们的味道与什么有关系?(生猜测)师总结:饮料中的糖、橘子粉、橘子汁、二氧化碳、香精等等,都是饮料的原料,饮料中所含有的每一种原料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自制一杯饮料,看谁制作得好喝。教师板书课题:6、做一杯饮料二、制定方案 师: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妖?以及每一种原料的多少,就是饮料的配方。配方不同,味道就不一样。看来一种饮料是否好喝,与它的配方有着密切的关系。三单元分析:本单元由植物的身体、植物的根、植物的叶(一)、植物的叶(二)、植物的茎五个课题组成,主要是研究植物各种器官的作用,使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本单元是在学生认识常见植物的基础上,对植物的各部分进行细致的研究。再加上学生对植物比较熟悉,有丰富的生活经验,所以进行本单元的科学探究并不困难。本单元在整套教科书的总体编排上还体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本单元,能为后续研究植物与土壤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的一生、植物的繁殖等问题打下探究技能与知识的铺垫。本单元课与课之间也有紧密联系。植物的身体是本单元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认识植物的六大器官,感受植物的多样性;后面几课通过细致观察、对比实验等方法对植物各个器官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研究。本单元从整体上遵循了一般到特殊、由整体到部分的认识事物的规律。课时安排:5课时 8、植物的身体教学目的: 1使学生知道植物体(限于种子植物中的被子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 2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交流活动,让学生知道植物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的。教学难点:学生正确的分析、总结植物的组成部分。教学准备:课件、凤仙花的挂图、凤仙花的分解图片(自制)、可供学生阅读有关植物的图书(如:十万个为什么)教学过程:一、教学导入1.谈话:今天我想请各位同学当个画家,请给你在课前观察的植物画个像。(学生画画)2.展示学生作品:问:你画的是什么植物?你都画出了这棵植物的哪些部分?你认为一棵完整的植物要由几部分组成呢?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面的研究活动。师板书:8、植物的身体二、学习新课1.研究植物的组成讲述: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棵植物图片。(出示挂图)这是一棵完整的植物,它由几部分组成呢?你有什么办法可以知道? (学生讨论研究的方法:看图、查阅资料、上网、问别人等等)指出:你们可以自由结成研究小组,在讲台上我给大家准备了一些有关植物的书籍,你们可以查看,找出答案。学生分组,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寻找答案。(注:引导学生用不同的研究方法找到答案。一定要给与学生充分讨论、观察、交流、思考的时间,让同组的每一个学生达到共识。同时让各组同学思考:用什么方式向其他同学介绍植物的组成部分。比如用表演的形式、用画画的形式等等。)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汇报研究结果:(在汇报之前,要提醒学生注意倾听别人的发言。如果有什么不懂的或没有听明白的问题,可以向发言同学进行提问,让他帮你解答。)问:我这有一些凤仙花各部分的图片,你能拼成完整的植物吗?(学生拼图,进一步认识植物的组成)谈话:刚才我们观察了凤仙花,现在我请大家再来看几幅图。(用实物投影机出示课本插图)问:你知道这是什么植物?请你们小组继续研究这些植物的身体是由几部分组成的,有什么共同的地方?师引导学生继续研究,通过分析其他植物的组成,进而得出植物都有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组成。(5)小结: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师板书: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构成了植物的“身体”(6)问:是不是所有的植物都是由这六部分组成的?你有办法来解决这道题吗?请你快速找出这道题的答案。(学生继续分组查阅图书资料,寻找答案。)学生汇报答案。讲述:由此可见,在植物世界中,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根、茎,或者不开花、不结果(如藻类植物海带、紫菜、海白菜、裙带菜等),所以在实际生活中要学会注意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三、总结评论通过我们今天的探讨,你有哪些收获?你感觉自己表现如何? 9、植物的根教学目标: 1.能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利用简单器具做根吸水的对比实验。 2.体验到合作与交流的快乐;意识到搞科学研究必须要有严谨、认真的态度。 3.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教学重点:使学生知道根有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按”问题.假设.验证.结论”的程序解决问题的能力.活动准备: 带根的植物(根要多些)及相关的工具(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师:课前老师让同学们去观察各种植物的根,你们观察了吗?有什么发现? 并且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生答自己的发现。(让学生把他们的发现尽可能的都表达出来,教师适时引导) 二、设置疑问,大胆猜测 师:同学们课前观察的真不错,发现了这么多根的秘密,可是,听了同学们的汇报,老师有一个问题搞不懂了,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它们都有根,植物为什么要长根呢?根对于植物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9课:植物的根。教师随机板书。 师出示在课文高梁情里也看过对高梁根的描述:高梁的根像鹰爪一样,它们强有力地抓住土地,仿佛擒拿一个庞大的活物,等到暴风雨来临时,高梁就能稳稳的站在土地上。 (生可能会答:1、我认为植物的根能使植物很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 2、如果植物没有根,我们就能很轻松的把地上的草、庄稼、小树拔出来,大风也会把它们吹倒,甚至吹跑。)师:看来,植物的根确实能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土地上。板书: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师:植物的根除了固定这个作用,还有其它作用吗?它有没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我们来做一个实验。 三、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活动一:引导学生设计“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的实验 师:课前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各种实验用品,现在同学们各小组先讨论一下,这个实验该怎么做,讨论出一个最佳方案后,再进行实验。(各小组均有一棵生命旺盛的植物幼苗、小量筒、盛有水的水槽、棉花、橡皮泥、植物油、胶头滴管等。) 小组讨论并实验(教师巡回指导,适时点拔。) 师:各小组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方法。 小组找代表汇报。 师:为什么要用橡皮泥封起来? (不封起来,筒内的水会蒸发,水也会减少。) 教师适当点播:1、可用橡皮泥封起来。2、也可用两个量筒,一个量筒里放植物,另一个量筒里不放植物,让它们的水面相平,然后看看一段时间后水面是不是相平。3、也可把这棵植物放在量筒里,倒进一些水并在水面处作一记号,然后又滴上一层植物油,最后用棉花把植物固定住,再来观察水面的情况。) 短时间内还看不出水位的变化,那就先把你们的装置放在向阳处,过一段时间再来看结果。 生把实验装置放在室内向阳处。(也可以放在室外,视情况而定。) 活动二:引导学生观察根 师:课前同学们观察了很多植物的根,发现了不少根的秘密,现在,我们借助一些工具,再来更细致的观察一些植物的根,看谁还能发现根的其他秘密。 师介绍桌上的材料,提示学生作好观察记录。 生借助工具对各种植物的根进行细致的观察。(教师巡回指导) (准备的植物有:葱、狗尾草、香菜、大豆、水草、野蒿等多种。培养皿里有:绿豆或豌豆的幼根。工具有:放大镜、直尺、镊子等。) 汇报观察结果 (发现不同植物的根形状不一样,但数量都很多。有的根还特别嫩,小根尖端有白色的绒毛。)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细致地观察了几种植物的根,发现它们的根都很多,事实上,植物的根还远不止这些,我们在挖取植物时,把很多小根都留在了土壤里,那么,一棵植物的根到底有多少呢? 投影资料卡,师进行简介。 师:这么多的根对植物体有什么意义呢? 1、可以使植物更牢固的生长在地上。 2、植物就会有很强的生命力。 3、就能吸收更多的水分、养分师:根到底能不能吸收水分和养分呢?(生想起刚才的实验)去看看你们的实验吧! 生汇报实验结果: 实验发现水位下降了一点儿,说明根确实能吸收水分。师进一步讲解:根主要是靠根毛伸进土壤吸收水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师并板书: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 师:通过刚才的研究发现,植物的根对植物体来说作用可真不小! 四、自由活动 师:植物的根还有其他用途吗?(投影:几种植物的根: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人参等) 谁能根据图中植物的根,说一说它们的用途? (1、甜菜、萝卜、胡萝卜、地瓜都能吃。 2、人参可以做药材。 3、地瓜能做淀粉。 4、甜菜能加工糖。) 师:这节课你的收获多不多呢?(在课本“我的收获”栏里标出) 五、拓展活动 师:各小组把刚才根吸收水的实验装置放在一起,比一比,你能发现水位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 生将装置放在一起观察,发现水位下降的幅度不同。 师:水位下降幅度不同,说明什么? (1、说明根吸收水的多少不同。2、说明不密封的量筒里的水也在蒸发。) 师:根吸收水的多少与哪些因素有关?课下同学们继续研究。看谁最先找到答案。 10 、植物的叶(一)教学目的:1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知道叶有蒸腾作用。2 、使学生了解叶的蒸腾作用在植物的生活中的意义。3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叶的蒸腾现象、气孔形态等。教学准备:1 、课前,找一盆植物,浇足水,用透明塑料袋把这株植物的枝叶罩起来,把袋口扎紧,置于向阳处。2 、分组实验材料:盆栽植物一株、透明塑料袋、水;蚕豆、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或马铃薯的叶片任选几片;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吸管、碘酒。3 、关于蒸腾作用的示意图。教学过程:一、导入课体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根,了解了根的作用。那么植物的叶有什么作用呢?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师板书:植物的叶(一)二、学习新课1 、指导学生认识“叶有蒸腾作用”(1) 推想植物有散发水分的作用。出示两幅挂图或幻灯片: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沙漠中走,另一幅是一位小孩在树林里跑步。提问:人在沙漠中和在树林里,会有什么不同的感觉呢 ?提问:为什么树林里的空气比较湿润,沙漠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2)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能蒸腾水分”的实验。出示课前准备好的“用塑料袋罩住枝叶并将袋口用绳捆住的盆栽植物”的实验装置。观察:你们看,在这棵植物外面的塑料袋内壁上有什么 ?( 学生观察后回答:塑料袋内壁出现了许多小水珠。 )(3)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小水珠是怎样形成的 ? 如果这些小水珠是由水蒸气凝结的,那么这些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 ? 由此可以想象植物体内可能有什么样的构造 ?学生讨论回答:植物能排出水分;根据人从汗孔排出水分推想,植物可能有像人的汗孔那样的小孔。(4) 指导学生观察植物叶片上的气孔的形态。演示:撕下一片蚕豆叶的下表皮,贴在载玻片上染色后,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 ( 除蚕豆叶外,还可用青菜、洋葱、萝卜、天竺葵、马铃薯的叶,这些植物的叶片上很容易找到气孔。 )讲述:课前,我在各组的显微镜上都装好了像老师这台显微镜上一样的蚕豆叶的切片。下面,大家通过显微镜观察:蚕豆叶面是什么样的 ? 叶面上有什么 ?分组观察,观察后汇报。出示“叶片下表皮气孔”的挂图或幻灯片。讲述:在叶的下表面,有很多小孔,小孔两边是两个半月形的。这些小孔叫做“气孔”。观察:对照挂图上气孔的形态,在显微镜下再观察、辨认。(5)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含义。讲解:通过推想,我们认为植物可能有散失水分的作用。在植物体上可能有散失水分的小孔;通过实际观察,我们在叶的表面确实找到了一些小孔。根吸收的水分运到植物体内,有的被植物体自己用了,有的则在受热的条件下变成水蒸气飞散到体外去了。这些水蒸气正是从叶表面的气孔跑出去的。植物体内的水分受热变成水蒸气,从气孔跑出去,腾飞到空中。叶的这种作用叫做蒸腾作用。 ( 板书:叶有蒸腾作用)2 指导学生认识叶的蒸腾作用的意义(1) 讨论:“叶的蒸腾作用”对植物的生活、对自然界有什么意义 ?(2) 出示叶的蒸腾作用示意挂图或投影片,启发学生对照图思考。(3) 学生讨论回答。(4) 教师讲解。叶蒸腾水分具有以下作用:由于蒸发要吸热,就像人出汗可以凉快一些,调节体温一样,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以使植物在炎热的夏季“凉快”一些,不被晒焦。由于蒸腾了水分,植物体内水分减少。这样可以促进根不断地吸收水分、养分。可以使空气湿润。三、 应用实践请同学们根据“叶的蒸腾作用示意图”,自编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四、拓展研究选择下面问题中的 1 2 个问题,通过实验进行研究:1 、叶的蒸腾作用与光照时间长短是否有关系? 有什么关系 ?2 、叶的蒸腾作用与叶的数量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3 、叶的蒸腾快慢与根吸收水多少是否有关系 ? 有什么关系 ? 11 、植物的叶(二)教学目的:1 、通过教学,使学生知道植物的叶中含有叶绿素。2 、指导学生了解叶的光合作用,以及光合作用对人与动物的意义。教学准备:1 、投影片或挂图:叶的内部构造;叶的光合作用。2 、实验器材:烧杯、小烧瓶、小木块、石棉网、三脚架、棉花、酒精 ( 浓度为 70% 一 75 ) 、绿叶、火柴等。教学过程:一、教学引入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植物的叶具有蒸腾作用,这节课我们再来了解叶的其它作用。师板书:11、植物的叶(二)二、学习新课1 、了解赫尔蒙实验提问:一个人从小长大需要吃很多东西,那么,一棵种子从发芽到长成一棵高大的植物也需要养料吗 ? 它需要的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讨论、汇报:讲述:大多数同学认为植物主要的养料是从土壤里来的。人们在很长的时间里也曾经是这样认识的。这种认识对吗 ? 为了弄清这个问题,在 300 年前,比利时的科学家赫尔蒙曾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我们称为“赫尔蒙实验”。阅读并思考:赫尔蒙想通过实验证明什么 ? 实验中,他为什么要把柳树种在桶里 ? 为什么只浇雨水 ? 实验结果怎样 ?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 三种结论你认为哪个是正确的 ?汇报。小结:赫尔蒙实验告诉我们,植物长身体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不是从土壤里得到的。那么,这些养料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绝大部分是绿叶制造的。2 、指导学生了解绿叶的光合作用(1) 认识叶片中含有叶绿素。出示投影片叶挂图:叶的内部构造。讲述:为什么植物的叶大多是绿色的呢 ? 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叶的内部构造,就会发现叶中有很多的绿色颗粒,这种颗粒叫叶绿体,吁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所以叶一般是绿色的。分组实验:将绿叶放在酒精中煮。观察:绿叶和酒精的颜色有什么变化 ?思考:实验说明了什么 ?汇报。讲述:植物的绿叶都含有叶绿体,叶绿体可以产生叶绿素,叶失去了叶绿素就不再是绿色的了。(2) 了解叶的光合作用。讲述:叶绿体是植物制造养料的场所。那么它是怎样制造养料呢 ?出示挂图或投影片 ( 或看教材中的插图 ) 。讲述:绿叶中的每一个叶绿体就是一个小小的“食品”加工厂,在阳光的照射下,叶绿体把根吸收来的水分和由气孔进来的二氧化碳,合成植物所需要的养料供植物生长同时放出氧气。叶的这种作用就叫做叶的光合作用。师板书:叶的光合作用3 、认识光合作用的意义(1) 植物的光合作用除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料外。还有什么作用呢 ? 让我们来思考几个问题。人与动物都吃些什么 ?人与动物都要呼吸,吸进什么气 ? 呼出什么气 ?人和动物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 ? 人呼吸要的氧气又是从哪里来的 ? 假如没有绿色植物,人和动物会怎样 ?(2) 小结:世界上只有绿色植物能自己制造养料 ( 食物 ) ,动物和人都是直接或间接依靠绿色植物制造的食物生活。同时,由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空气中的氧的含量才能保持平衡供人和动物呼吸所用。可见,人和动物得以生存,离不开植物,为了人类的生存,我们应保护绿色植物,保护大自然。三、应用实践1 、讲述: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叶的光合作用。2 、提问:什么是叶的光合作用 ?所有的植物都能进行光合作用吗 ? 为什么 ?假如自然界只有动物而没有被物,动物能生存吗 ? 为什么 ?四、 拓展研究调查了解植物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 12、植物的茎教学目标:1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茎运输水分的作用;会用简单的工具对植物的茎进行比较细致的观察;用自己喜欢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IEC 21122-4:2025 E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 JPEG XS low-latency lightweight image coding system - Part 4: Conformance testing
- 【正版授权】 ISO 80000-8:2020/Amd 1:2025 EN Quantities and units - Part 8: Acoustics - Amendment 1
- 【正版授权】 ISO 502:2025 EN Hard coal - Determination of caking power - Gray-King coke test
- 【正版授权】 ISO 16625:2025 EN Cranes and hoists - Selection of wire ropes,drums and sheaves
- 【正版授权】 IEC 63380-2:2025 FR Standard interface for connecting charging stations to local energy management systems - Part 2: Specific data model mapping
- 【正版授权】 IEC 60598-2-1:1979 FR-D Luminaires. Part 2: Particular requirements. Section One: Fixed general purpose luminaires
- 【正版授权】 IEC 60269-2:1986 FR-D Low-voltage fuses. Part 2: Supplementary requirements for fuses for use by authorized persons (fuses mainly for industrial application)
- 校园防盗防火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公孙策面试题及答案
- 煤分析考试题及答案
- 手术室安全细节管理
- 继发性颅脑损伤的护理
- 《保角变换法在求解电势中的应用研究》7500字(论文)
- TCHIA 47-2024 智慧重症病房建设规范
- 多模态技术在智能养鸡工厂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征信知识专项培训课件
-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在游戏上的应用》
- 中建给排水工程施工方案
- 电力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合同版本)
- 糖尿病饮食的健康宣教
- 《公务员录用体检操作手册(试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