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任性孩子折射的教育时差.docx_第1页
一个任性孩子折射的教育时差.docx_第2页
一个任性孩子折射的教育时差.docx_第3页
一个任性孩子折射的教育时差.docx_第4页
一个任性孩子折射的教育时差.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个任性孩子折射的教育时差原创2017-03-23葛小丽未来教育家杂志我将采用主体叙事结尾点题的方法讲述一个孩子的成长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是个男孩,他时而会扎起小辫,时而又带上花环,有时呆萌,有时搞怪,多数时候任性。我的眼中,他的故事所读这个孩子读书广博且深刻,内容涉及思想、文学、哲学、历史、文化和社会热点等。其中,冷静思考的艺术是他的最爱。他曾对村上春树的作品进行专题研读,在阅读中有了只言片语的碎片化的零星感悟记录,字里行间闪烁着思想的火花。希贵校长给所有老师发了一本书游戏化思维,对于这样的学术作品,一般的孩子是不会去关注的,但是他对此书却非常着迷。有个暑期,他读了来自巴格达的尤利西斯,便把研究专题定为尤利西斯系列。正是因为阅读的广博且深刻,塑造了他思想的丰富和复杂。所感看他的微信朋友圈,有对死亡的感悟,有对马航事件的评论,还有细腻复杂的少年的忧伤。可以感知,他的情感非常细腻。他会沉醉在一首乐曲中,潸然落泪;他会纠结于一段历史,刨根究底;他以独特的视角审视着这个世界,感受和表达着自己的内心。所思他曾通过微信传给我一段话:“我们孤单地活着,终将孤单地死去,人生不过一场虚无。”这个孩子对死亡极其敏感,有特别多的思考,甚至达到了一种哲学的思辨。他经常说:“死亡不是结束生命,而是走出了时间。”他在多篇作文中表达对死亡的非常复杂的感受。从中可以感受到他敏感而忧郁的人格特点。再来看他思想的另一层面:他创设了一个微信公众号瓦特,给人第一感觉是一个物理学家的名字,经解释后才明白这实际是他个人的名片:We are the thinkerd 的首字母我们是思考者 !“我们仅仅是思想者,我们想法从未止步,传播思想是我们的使命。”阅读他的语句,倾听他的故事,一个反思型学习风格呈现在我们面前。所为2014 年 12 月,校园狂欢节,千余名来自各地的校长和教师来观摩学习,适逢我的语文课, “老师,可以去采访吗?” “当然,这是很好的语文学习。”他采访的第一个问题是:“请问,您如何看待十一学校的教学改革?”答案是一片赞誉之词。第二个问题他马上抛出:“您根据什么事实和数据得出以上结论?”顿时哑然且尴尬他的手机上下载有各种 APP,很早就在践行O2O的学习方式,利用“百词斩”学英语,“猿题库”做数学,“我要当学霸”安排自习和业余时间。这个孩子的故事,几天几夜也讲不完。在他面前,我愿意做一个最佳配角、一个陪同者、一个倾听者。我的课堂,他的现象我到十一学校后收到的第一个问候电话来自于他,他问我学习语文到底有什么意义和作用。我从个人素养到升学就业侃侃而谈。“哦”,通过他的反馈我知道没有说服他。第二天的开学典礼上,撒贝宁演讲后,他继续追问我这个问题,我说因为学习语文所以有这个演讲,语文无关分数只关乎素养,他依旧一脸茫然。据说这个问题他问了全校所有的语文老师,所有人的答复都不能真正走进他的内心。一节文言文课讲到一个词语“踉跄扑之”,原意为猫摇摇晃晃扑捉老鼠的动作,他采用情境感悟法,在走廊区域亲自体验,于是出现了所有同学目瞪口呆看着一个大小伙子在地上“踉跄扑之”的生动学习图景。一次“阅读达人”测试,我收到了一份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提交的都是英语答案的试卷,聘请专业人士翻译之后发现,全部的答案都正确,我给他批了满分,并且用中文诗歌表达了对他能用英语正确理解的赞美,同时鼓励他用双语进行语文学习。为什么要讲这些故事和现象?实际上是在对这个学生进行一个学习路径的观察与分析,尤其是对于他内心世界和内动力的研究,研究他的家庭影响、兴趣特长、学习风格、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通过这些研究和观望,进而了解他外显的学习现象所产生的内在原因,进而决定对于这样一个具有独特学习风格的孩子,作为教师应该何去何从?我的选择是:顺应风格,并以此为基点确定我的教学策略。我的策略,他的变化策略一:以逸待劳课堂上,他始终站着,始终演讲,始终活动。不久之后我发现,课堂成了他一个人的舞台和独角戏,他以一种“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的姿态游走在每节课上,热闹但并不扎实。这激发了他的表现欲,但并没有激发他的内动力。经过进一步观察,我发现,他学习文言文,总会从古代汉语词典中,去寻找规律并深度研究。根据麦卡锡学习风格理论,我发现这个孩子的学习风格倾向于“为何及如何”,是反思型加感悟且综合型的学习风格。对于这样的孩子,最好的教育是给予他足够的尊重和空间,让他在自由广阔的世界中用自己的方式探究万物的意义。策略二:欲擒故纵我与他签了一份神圣伟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语文学习合作协议书。在语文课上,他可以离开语文课堂进行自主研修和学习,我支持他以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双方应保证对合约中的责权利给予足够的尊重与信守。例如:他的责任是在大型诊断测试中呈现一个相对不错的语文成绩,每周读不少于一本经典作品,并提交有研究价值的读书报告等。我则向他承诺在能力范围内给予他足够的尊重和空间。同时,我们也做了一些公证和违约条款。这个策略的效果是:师生关系好转,激发了他语文学习的热情,建立了符合他风格的学习路径。但是他毕竟还是个孩子,缺少自制力,容易受环境影响,所以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过程性约束不当的情况,还需要进一步改进。策略三:润物无声此类型孩子自我意识非常强,他们喜欢主动出击而不是被动应付。所以我采取无为而治,润物无声。制定合约后,除了遵守合约规则,我基本上不会主动找他。但我会关注他的微信,借助其他老师和同学,了解并表达对他的支持和欣赏。我们在微信或短信中会针对一些问题展开讨论。他有时候会约我给他讲一些语法和考点。我们借助微信方式建立了和谐的沟通,事实上,这比面对面沟通更为有效。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他的留言:“上课时的 PPT,感谢!”他开始关注课堂上的内容了,他不仅仰望星空,也开始脚踏实地了!正当我窃喜的时候,又发生一个故事:学校请他去做一个讲座,有个问题你希望未来的教师是什么样的?他的回答是“不再需要了”。作为教师,我们在这个冰冷的回答面前,需要怎样的反思来重新定位自己?为什么选择他的故事呢?因为这个孩子不断刺痛我的内心,让我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思考和审视教育生活中的一切现象。他带给我的教育痛点有很多。首先是学科魅力,僵化的考点训练和机械的讲解大大冲淡了语文学科本身的魅力,也削弱了孩子们对于学科素养的深度探索;其次是学生研究,我对这个孩子做了较为细致的研究,但也仅仅停留于表面,还有多少孩子我们根本没有研究或只是肤浅研究;再次是学程追踪,仅凭个人有限的时间,还缺乏系统完善的跟进体系;最后是个性教育,我们强调为每一个孩子的学习而设计,其实能做到为每一类孩子的学习而设计已经很难。案例的主角学习心理和学习外显都太真实了,而这种真实,不断刺痛我的内心。讲述他的故事,有什么意义和价值?通过个案分析,我们能够制定出群体策略,找到切实有效的解决问题的办法,这何尝不是教育艺术的伟大突破?这个发现真实学习的案例,给予我们的启示是:教师的角色已经由“主导”转向“陪伴”,甚至于由“陪伴”转向了“共同学习者”,陪伴是最深情而高明的教育;学习由课程转为学程研究,学程更关注儿童世界,顺应学习规律,这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