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法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1页
国际法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2页
国际法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3页
国际法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4页
国际法考试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是1914年袁世凯时期颁布的民国三年修正国籍法;第三部是1929年国民党政府颁布的民国十八年修正国籍法。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旧的国籍法都被废除了,而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直到1980年9月10日才颁布生效。虽然我国国籍立法颁得比较晚,但我国在国籍问题上的实践还是很丰富的。我们曾通过双边条约解决了同印尼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关于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我们一般是让华侨加入当地国籍,因为这样对他们有好处,同时也避免了国家之间的潜在的矛盾和猜忌。有利于我们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关系的改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总结了建国三十年来的实践经验,考虑了国籍问题的国际公约和双边条约的要求,参考了各国的立法经验,是一部比较完善的、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世界潮流的国籍立法。它现在是我国算是国籍问题的主要法律依据。(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的基本原则 1、采取血统主义辅之以出生地主义原则我国1980年的国籍法第四条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中国,具有中国国籍。”第五条规定:“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本人出生在外国,具有中国国籍。”2、不承认双重国籍国籍法第三条:“中华人民共和国不承认中国公民具有双重国籍。”第五条:“父母双方或一方为中国公民并定居在外国,本人出生时即具有外国国籍的,不具有中国国籍。” a person whose parents are both Chinese nationals and have both settled abroad, or one of whose parents is a Chinese national and has settled abroad, and who has acquired foreign nationality at birth shall not have Chinese nationality.第八条:“申请加入中国国籍获得批准的,即取得中国国籍;被批准加入中国国籍的,不得再保留外国国籍。”3、防止和减少无国籍现象的原则中国国籍法和其他法律,都有利于防止和减少无国籍现象。(1)第6条,父母无国籍或国籍不明,定居在中国,子女在中国出生的,取得中国国籍;Any person born in China whose parents are stateless or of uncertain nationality and have settled in China shall have Chinese nationality.(2) 无国籍人依照中国国籍法可以申请加入中国国籍;(3)我国国籍法和其他法律不以任何理由剥夺我国公民的国籍。4、在出籍与入籍问题上采取自愿申请与国家审批相结合的原则第十四条:“中国国籍的取得、丧失和恢复,除第九条规定的以外,必须办理申请手续。未满十八周岁的人,可由其父母或其他法定代理人代为办理申请。”第十五条:“受理国籍申请的机关,在国内为当地市、县公安局,在国外为中国外交代表机关和领事机关。”第十六条:“加入、退出和恢复中国国籍的申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审批。经批准的,由公安部发给证书。”第十二条:“国家工作人员和现役军人,不得退出中国国籍。”也就是说,他们要退出中国籍,必须先退伍或辞职。如果他们掌握有国家机密,还必须等待一定的时间,以免对国家安全造成损害。司考真题 2005年卷一单选第32题中国公民陆某2001年通过其在甲国的亲戚代为申请甲国国籍,2002年获甲国批准。2004年5月陆某在中国因违法行为被刑事拘留。此时,陆某提出他是甲国公民,要求我有关部门通知甲国驻华领事。经查,根据甲国法律陆某持有的甲国护照真实有效;陆某本人到案发时从未离开中国,也从未申请退出中国国籍。根据中国国籍法有关规定,下列哪一项判断是正确的?A.陆某仍是中国人B.陆某是中国境内的外国人C.陆某是中国法律承认的具有双重国籍的人D.陆某的国籍状态不确定答案:A提示:国际法中最重要的法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9条和第16条。解析:国籍的丧失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第9条规定:“定居外国的中国公民,自愿加入或取得外国国籍的,即自动丧失中国国籍。”第16条规定:“加入、退出和恢复中国国籍的申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审批。经批准的,由公安部发给证书。 ”题目中陆某虽然申请到了甲国的国籍,但是陆某一直未离开中国,没有定居国外,所以陆某并没有当然的丧失中国国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陆某要丧失中国国籍,取得外国国籍,则他必须向当地市、县公安机关申请,经过公安部的审批,因此陆某仍然是中国公民。故选项A正确。司考真题 2004年卷一第92题高某出生在甲国,其父亲是乙国人,母亲是丙、丁双重国籍人,假设对原始国籍的获得,甲丙两国采取纯粹的出生地主义,乙丁两国都采取纯粹的双系血统主义。此时,根据有关国际法规则和国际实践,对于高某此时国籍状况,下列何种表述是正确的?A.高某可能拥有甲乙丙丁四国的国籍B.高某仅可能拥有甲乙丙三国的国籍C.高某仅可能拥有甲乙丁三国的国籍D.高某仅可能拥有甲乙两国的国籍答案及解析:C 甲丙两国都是采取的出生地主义,即只有在该国出生的才能取得该国国籍,高某在甲国出生,因此高某取得甲国国籍,而不可能取得丙国国籍,故AB项都是错误的。乙国采取纯粹的双系血统主义,即只要当事人的父母一方属于乙国人,即可取得乙国国籍,高某的父亲是乙国人,因此高某可以取得乙国国籍,丁国也是采用纯粹双系血统主义,高某的母亲具有丁国国籍,因此高某可以取得丁国国籍。因此,本题中C项正确,D项错误。司考真题 2006年卷一第32题戴某为某省政府的处级干部。两年前,戴父在甲国定居,并获甲国国籍。2006年7月,戴父去世。根据有效遗嘱,戴某赴甲国继承了戴父在甲国的一座楼房。根据甲国法律,取得该不动产后,戴某可以获得甲国的国籍,但必须首先放弃中国国籍。于是戴某当时就在甲国填写了有关表格,声明退出中国国籍。其后,戴某返回国内继续工作。针对以上事实,根据我国国籍法的规定,下列哪项判断是正确的?A.戴某现在已自动丧失了中国国籍B.戴某现在只要在中国特定媒体上刊登相关声明,即退出中国国籍C.戴某现在只要向中国有关部门申请退出中国国籍,就应当得到批准D.戴某现在不能退出中国国籍答案及解析:D我国国籍法第12条的规定:“国家工作人员和现役军人,不得退出中国国籍。”题目中戴某为某省政府的处级干部,属于国家工作人员,不得退出中国国籍。故本题答案为D。第三节 外国人的法律地位一、外国人法律地位概说所谓外国人的法律地位legal status of aliens ,是指国家对在其领土内的外国人的权利与义务。所谓外国人,包括一切在本国领土上居住而又不具有本国国籍的人,包括自然人、法人、无国籍人,但外国外交官与领事官员不属于一般外国人。这里讨论的仅限于一般外国人。 In relation to a state, an alien is any person who is not one of its nationals (i.e. a non-national). An alien will not have the same rights and obligations as nationals, although some states confer on aliens certain rights otherwise enjoyed only by their nationals.198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31条:“本法所称的外国人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法不具有中国国籍的人。” Article 31 For the purposes of this Law the term alien means any person not holding Chinese nationality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ity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规定外国人法律地位的法律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国内法,一是国际条约与国际习惯。二、外国人法律地位的一般原则国家原则上对所有居住在其境内的外国人拥有管辖权。这是国际法上的属地管辖原则。给外国人以什么样的地位,这是国家主权的范围,只要不违反国际法,别国无权干涉。但国家在行使自己的主权时也必须考虑到别国的属人管辖权,考虑到国际条约和国际习惯的要求,不能滥用权力。外国人的法律地位具体体现在外国人入境、出境、过境及居留等方面。(一)外国人入境enter a country外国人入境都应当有护照和签证Passport,visa 。护照是国家发给出国公民的身份证。签证是接受国给外国人签发的入境许可证。签证与护照有不同的种类。 如我国就有外交护照、普通因公护照、因私护照等。一般国家的法律对签证有很详细的规定。如美国的签证就分F、J、H等多个种类;【F类(学生)、J类(交流访问者)、H类(临时工作人员)、L类(公司内部调动人员)和B类(旅游和商务)签证的Visa Mantis(911后实际的加强外国留学生签证审查的所以螳螂签证)】每个类别里面还进一步分为F1,F2,或J1或J2等。我国于一九八六年二月一日颁布了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同年12月27日颁布了实施细则。其中第4条规定了几种不同的签证: 第四条 签发普通签证时,根据外国人申请来中国的事由,在签证上标明相应的汉语拼音字母:(一)字签证发给来中国定居的人员;(二)字签证发给来中国任职或就业的人员及其随行家属;(三)字签证发给来中国留学、进修、实习六个月以上的人员;(四)字签证发给应邀来中国访问、考察、讲学、经商、进行科技文化交流及短期进修、实习等活动不超过六个月的人员;(五)字签证发给来中国旅游、探亲或因其他私人事务入境的人员,中九人以上组团来中国旅游的,可以发给团体签证;(六)字签证发给经中国过境的人员;(七)字签证发给执行乘务、航空、航运任务的国际列车乘务员、国际航空机机组人员及国际航行船舶的海员及其随行家属。在实践中,我国还有过“另纸签证”的做法。这是七十年代前的做法,当时国际关系紧张,为了避免来华的革命者回国后遭受迫害而采取的变通措施。签证一般一次有效,但也有一次签证,多次有效的长期签证。在友好国家间,有时会签订协议互免签证。我国曾在五十年代与苏联及东欧国家签订互免签证协议。签证一般要交一笔签证费。美国人去香港,签证费前些年是US35。现在估计也涨价了。去美国的签证原来是不收费的,但现在每次为160元人民币。如国家间有互免签证费协议,则不能收费。根据国际惯例,国家不允许某些特定的外国人入境,如传染病患者、精神病患者、刑事犯罪分子、不正当职业者等。这样做并不违反国际法。但如果基于种族歧视的理由而不允许特定的外国人入境就是违法的。1882年通过十年限制华工入境的立法;1904年无限期禁止一切华工入境,但教师、学生、商人、游客例外。直到1943年由于当时战争形势的需要,美国政府才取消了这种限制。有的国家规定其他禁止入境的理由。如美国法律禁止所谓极权主义者不得入境。我国规定被驱逐出境的在一定期限内不得入境。有些情况则由有关方面内部掌握。 1986年达赖喇嘛的哥嫂想访问我国,但我国领事馆不给他签证,他的访问也就不能成行。外国人入境必须在指定的口岸,如果签证有明确要求的话。但多数国家并不作这种要求。入境人员必须接受海关的检查,不得携带违禁品。超出限量的商品要缴纳关税。我国现在对入境人员实行健康检查。主要是现在西方艾滋病流行,这是一种必要的自保措施。发现问题,就不许入境,已经入境的,遣送出境。 中国不允许入境的六种情形: Aliens belonging to any of the following categories shall not be permitted to enter China: 1.被我国政府驱逐出境,未满不准入境年限的 deportees by the Chinese government whose terms of deportation have not yet expired; 2.被认为入境后可能进行恐怖、暴力、颠覆活动的 those who are considered prone, after entering the country, to terrorist or subversive activities or violence; 3.被认为入境后可能进行走私、贩毒、卖淫活动的those who are considered prone, after entering the country, to smuggling, prostitution, or drug trafficking; 4.患有精神病、麻风病、艾滋病、性病、开放型肺结核等传染病的 those who suffer from mental diseases, or leprosy, AIDS, venereal diseases, open tuberculosis and such infectious diseases; 5.不能保障其在中国期间所需费用的 those who lack the means to support themselves financially while staying in China; 6.被认为入境后可能进行危害我国国家安全和利益的其他活动的those who are considered prone, after entering the country, to other activities that may jeopardize the countrys security and interests. (二)出境 exit from the Country国家无义务必须允许外国人入境,但如果没有正当理由,不得阻止外国人迅速离境,其合法私人财产也允许携带出境。所谓正当理由,主要是指:刑事案件的被告人、嫌疑人,民事或行政案件未了结者,伪造证件者,国家可以不许他们出境。还有一种情况是驱逐出境。主要针对违法犯罪的外国人。我国曾对一些违法或犯罪的外国人宣布驱逐出境或限期离境。出境是否要办理出境签证,各国做法不一。现在一般不需另办出境签证。美国要求把出境时填写的I94交还出境海关,否则下次入境时会有麻烦。(三)过境过境是指持有前往第三国的联票,只为在途经国为改换交通工具等目的而作短暂停留。过境一般也要办理签证。但现在国际交往越来越频繁,为了方便,各国都采取了简便办法。一般都规定,持有联票前往第三国,在机场停留不超过24小时的,不须办理签证。但这是一种礼让措施,不是法律义务。美国有一次在洛杉矶机场对我国的一个过境旅客以未办签证为理由进行罚款。这样做不能说它违反国际法,但是一种不友好的行为。后来,一个美国代表团未办签证来华,到上海机场后,我方拒绝其入境。一个机组人员飞来上海时也未办签证,我们也进行了罚款处罚。国际关系中往往采取这种反报的做法。此次事件后,美国再也没有重复类似的做法。 (四)旅游 以前对入境旅游的限制比较多,现在形势不同了,限制很少。但军事禁区、不开放地区不得进入。其他规定同等适用一切中外游客。原来各种旅游点对外国人收费高于本国人,但最近国家统一规定收费实行国民待遇,即中外一致。但有的地方,如南京对外地人收费高于本地人,这是可以的,外国人应当像外地人一样买票。 (五)居留Residence合法入境的外国人根据所在国的法律和有关国际条约,可以短期、长期或永久在所在国居留。外国人在居留期间的合法权利,包括人身权、财产权(包括知识产权)、劳动权、受教育权、婚姻家庭权、继承权、诉讼权,都应当受到国家的保护。这是国际法上公认的原则。但即使是定居的外国人也不享受政治权利,不承担政治义务,如服兵役的义务。 三、外国人待遇的几种原则 国家给外国人以什么样的待遇,原则上属于国家的主权范围的权利。按国际实践,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国民待遇(national treatment) 是指给予外国公民或法人以本国公民和法人同等的待遇。但国民待遇通常只涉及经济或民事方面,而不包括政治方面的权利。有的国家规定外国人要执行消防、警察等任务。阿根廷曾以所谓加尔沃条款(Calvo Clause)要求外国人放弃要求本国政府外交保护的权利,但未被国际社会接受。国民待遇一般是在互惠的基础上给予的。if astate providescertain rights and privileges to its owncitizens,it also should provide equivalent rights and privileges to foreigners who are currently in the country. (二)最惠国待遇(most-favored-nation treatment) 指一国给予某一外国的公民或法人的待遇不低于给予任何第三国国民或法人的待遇,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最惠国待遇一般是通过双边条约在互惠的基础上给予的。但也有多边条约规定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的,如GATT、WTO。the receiving nation will be granted all trade advantages such as low tariffs that any other nation also receives. 最惠国待遇不适用的情形:Exceptions 1. Trade agreements usually allow for exceptions to allow for 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经济组织、关税同盟、自由贸易区成员国之间相互给予的优惠待遇; 2. Preferences granted to countries which have common borders with one country aimed at facilitating the circulation of border goods on the basis of bilateral agreements.邻国之间为方便边境贸易或国民进出境而给予的优惠待遇;3. Preferences granted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o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Generalized System of Preference ;4.沿海国或过境国给予内陆国的进出海洋的权利和方便 (三)差别待遇differential treatment 有两种差别待遇:一是在本国公民与外国公民之间的差别待遇。这种情况即使在实行国民待遇时也会存在。如英国人只允许本国人担任船舶的引水员、本国船舶的船长、大副等。国家的机要部门都不会允许外国人任职。有时差别待遇也可用于不同国家的外国人之间。例如欧洲联盟各国间的相互给予对方公民或法人的待遇就不同于给予其他一般外国人的待遇。差别待遇只要不违反国际法的一般原则,不违反有关条约的规定,是合法的。(四)普惠制(GSP)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一种在贸易关税等方面单方面的优惠待遇。但这并不是发达国家的法律义务,而被视为一种恩惠,一种礼品。发展中国家无权要求发达国家给予普惠制的待遇。 1986年前美国给予台湾以普惠制待遇,虽然我们的国民收入明显低于台湾,但中国却从未享受过。(五)发展中国家给发达国家国民的特惠遇这种特惠待遇与旧中国外国人所享受的特权性质不同。当时是外国人强加的,现在是我国根据自己利益的需要而自愿给予的。这是考虑到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如果不采取特别措施就难以吸引外国专家或其他我国需要的人才来华,无法利用他们的知识与才能为我们的事业服务。因此,特惠待遇归根结底对我们自己有利。 (六)所谓外国人待遇的“国际标准” 西方国家有人主张,在外国人待遇问题上应当有一个文明世界的“国际标准”或“最低标准”。如果低于国际标准,就是野蛮的,不文明的,东道国就要承担国际责任。这实际上是要求发展中国家给高于本国公民的特权,而且把它变成一种法律义务。 这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当然,如上所述,国家根据需要和可能自愿给予外国人这样的待遇,这与必须遵守的法律义务性质不同。 第六节 庇护与引渡 一、庇护( asylum )(一)庇护的概念 庇护,是指政治庇护,也叫政治避难,指国家根据本国的政策与法律,对由于政治或宗教原因受到迫害的或正在被追诉的或外国人准许其入境,居留,并拒绝引渡给他的本国或第三国的行为。protection and immunity from extradition granted by a government to somebody who has fled another country, e.g. because of political oppression.庇护权是庇护国的权利,而不是寻求避难者的权利。国家没有必须给予请求者庇护的义务。 最早提出政治庇护原则的是1789年的法国宪法。该宪法第120条规定:“法国给予为了争取自由而从本国流亡到法国的外国人以庇护。”1833年比利时第一个制订了“政治犯不引渡”的法令。次年法比订立的引渡条约明文规定政治犯不引渡。以后这一原则为各国接受。庇护权属于国家,因此这是一个国内法上的问题。但由于涉及到国际关系,也就成了国际法上的问题。现在世界各国的宪法一般都有庇护和政治犯不引渡的规定。国际法上的庇护可分为领土庇护与域外庇护extraterritorial asylum 。域外庇护又可分为使馆或领馆的庇护,国际组织住所地的庇护,军舰上的庇护等。(二)庇护的种类 1、领土庇护:通常都是指领土庇护,也叫域内庇护。这是基于国家的领土主权而产生的权利。领土庇护的依据是国家的属地优越权。外国人进入国家领土,就受到国家的保护与管辖。非经国家允许,任何外国,包括外国人的本国,均无权进入该国实施哪怕对其本国人的管辖权。但以下几种庇护的情况的性质则与领土庇护不同。2、外交庇护使馆内的庇护,也叫外交庇护。拉丁美洲国际法承认“外交庇护”的原则,但这不是一般国际法的原则。相反,国际法院曾明确指出,所谓外交庇护是对驻在国主权的破坏。因此,它不是一般国际法的原则。领馆内的庇护的性质与外交庇护相似。3、国际组织的庇护这是指由国际组织在其住所地进行的庇护。但联合国签署的总部协定没有给予国际组织以此种权利,连人道主义的庇护权也没有。4、军舰的庇护这是指停泊在港口的军舰进行的庇护。所在国不得进入军舰加以逮捕,而应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军用飞机的地位与军舰一致。但商船不能行使庇护权。上述所谓域外庇护的依据,是给予庇护者都享有免受驻在国法律管辖的豁免权。作为一般原则,域外庇护是不允许的。但若出于危难或紧急状况,出于人道主义的理由而给予庇护者又另当别论。 外交保护Vs.外交庇护Diplomatic protection (or diplomatic espousal) is a means for a State to take diplomatic and other action against another State on behalf of its national whose rights and interests have been injured by the other State.国家行使外交保护权的两个条件1.是被保护者持续地具有保护国的国籍Effective and Continuous Nationality2.被保护者用尽当地补救办法The exhaustion of local remedies (三)关于庇护的国际法原则 1923年美洲国家在哈瓦那签订的关于庇护权的国际公约1933年的美洲国家间关于政治庇护的公约联合国大会在1948年通过了著名的世界人权宣言,其中第14条涉及到庇护问题:“(一)人人有权在其它国家寻求和享受庇护以避免迫害; Everyone has the rights to seek and to enjoy in other countries asylum from persecution. (二)在真正由于非政治性的罪行或违背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的行为而起诉的情况下,不能援用此种权利。”1967年联大将政治权利和公民权利国际公约中关于庇护的问题分离出来,发表了一项领土庇护宣言,对1948年的世界人权宣言的内容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与发展。但大会通过的文件不能直接构成国际法原则。因此,庇护的国际法制度目前主要还是依据国际习惯法。 1967年12月14日联合国大会通过领土庇护宣言,虽然不是国际条约,但反映了庇护问题上的国际法原则:(1)对于一个因受迫害而寻求庇护的人,不应在边界上遭到拒绝,或者如果他已经进入寻求庇护的领土内,不应遭到驱逐或强令返回。如果出于国家安全的绝对需要,该国可考虑采用给予临时庇护或其他办法,给予他们到另一国寻求庇护的机会。(2)当一国在许可庇护或继续庇护问题上遇到困难时,各国应“本着国际团结的精神”,个别地、集体地或经由联合国采取适当措施以减轻该国的负担。(3)给寻求逃避迫害的人以庇护,应受到所有其他国家的尊重。(4)“凡有重大理由可认为犯有国际文书专条加以规定之危害和平罪、战争罪或危害人类罪之人,不得援用请求及享受庇护之权利。”也就是说,庇护的对象只能政治犯,而不能是刑事犯罪分子,国际恐怖主义分子,等等。(5)“庇护之给予有无理由,应由给予庇护之国酌定之。”(三)接受庇护人的地位 原则上与一般外国人相同,但国家也有权给予较一般外国人更高的待遇,例如我国给黄文欢的待遇就高于一般外国人。但庇护国不得支持或纵容受庇护者从事反对他国,包括其本国的活动。这是公认的国际法原则,否则就是干涉他国内政。在达赖喇嘛逃亡到印度后,印度给予庇护是无可非议的,但印度方面允许甚至纵容达赖喇嘛发表西藏独立宪法,建立流亡政府,这就就超出了一般的庇护的范围,是国际法所不能允许的。司考真题 2004年卷一第89题甲国人艾某在甲国打工时因不满雇主詹某,炸毁了詹某的厂房和住所,逃至乙国。艾某的行为根据甲国刑法,有可能被判处死刑。甲乙两国之间没有任何涉及刑事司法协助方面的双边或多边条约。基于以上情况,根据国际法,下列判断何者为正确?A.如甲国向乙国提出引渡请求,则乙国有义务将艾某引渡给甲国B.如艾某向乙国提出庇护请求,则乙国有义务对艾某进行庇护C.乙国可以既不对艾某进行庇护,也不将其引渡给甲国D.甲国可以在乙国法院对艾某提起刑事诉讼答案及解析: C 引渡是一国将处于本国境内的被外国指控为犯罪或已经判刑的人,应该外国的请求,送交该外国审判或处罚的一种国际司法协助行为。引渡的主体是国家,引渡是国家之间进行的。国际法中,国家没有一般的引渡义务,因此引渡需要根据有关的引渡条约进行。当他国在没有引渡条约的情况下提出引渡时,一国可以自由裁量,包括根据其有关国内法或其他因素作出决定。因此,本题所述情形下,C 项当选。二、引渡(extradition)(一)引渡的概念 引渡是指一国把该国境内的正在被他国追诉的或已经判刑的人依照有关国家的请求,移交给请求国进行审判和处罚的行为。Extradition is the procedure by which a person accused or convicted of a crime (although not usually in absentia in his absence) is formally transferred to a state where he is wanted for trial or to serve his sentence.庇护是给予保护,而引渡则相反,不予保护,而且协助请求国对被追诉者进行惩处。不保护不等于引渡。国家可以采取折衷的做法,不予引渡但命令被追诉者离境或驱逐出境。伊朗前国王巴列维到美国后,伊朗要求美国引渡,美国担心伊朗的报复,但又不愿意背上引渡政治犯的恶名,决定让身患癌症的巴列维离境。最后巴列维死于埃及。我国1997年在北朝鲜的一名高级官员去韩国驻华使馆避难问题上也采取了类似的立场。国家之间的引渡通常是依据条约进行的。在没有条约的情况下,国家对是否引渡具有决定权,这是国家主权的表现。如果决定引渡,也不是法律义务,而是一种礼让,表示友好。在文革期间,我们与朝鲜之间曾互相引渡罪犯,虽然两国之间没有引渡条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很长时间里,除某些国际公约中规定的引渡义务外,从未签署过专门的和双边引渡条约。1994年3月5日,我国与泰国签订了一项引渡条约,这是我国签署的第一个专门性的引渡条约。我国于2000年12月28日 颁布了引渡法。(二)关于引渡的国际法原则 根据各国之间的引渡条约,关于引渡问题上的国际法原则可归纳为以下几条:1、双重审查原则:即被请求国的司法当局与行政当局分别从法律与政治方面进行审查,决定是否给予引渡。2、相同或同一性原则(principle of identity):请求引渡的犯罪应为根据两国法律都应当予以惩办的犯罪。美洲国家条约规定最低应判处一年徒刑者。 “双重归罪”原则double criminality principlefulfill dual criminality generally the alleged act for which extradition is sought must constitute a crime punishable by some minimum penalty in both the requesting and the requested parties. 3、专一原则或特定罪行原则:被引渡者被判处的罪名必须与要求引渡的罪名一致,否则引渡国有权提出抗议。这是为了保护、防止被引渡者受到政治迫害。当然在引渡后发现了新的犯罪时另当别论,但也应当向对方说明情况,取得对方的谅解。Possibility of certain forms of punishment some countries refuse extradition on grounds that the person, if extradited, may receive capital punishment or face torture. A few go as far as to cover all punishments that they themselves would not administer. 4、政治犯不引渡原则:这是法国大革命提出的原则,接下来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但是,谋害国家元首及其实用性的人、空中劫持罪犯、即使出于政治动机或理由也可不视为政治犯,属于可引渡的罪行。 principle of non-extradition of political offenders most countries refuse to extradite suspects of political crimes 5、本国公民不引渡原则:在有引渡条约的国家之间,只要符合条约规定,一般都应予引渡。但若是被要求引渡者是本国公民,一般不予引渡。Citizenship of the person in questionsome countries refuse extradition of own citizens, holding trials for the persons themselves. 首创这一原则的是法国。1834年来法国同外国的引渡条约都坚持这一条原则,已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成了引渡制度上的一项原则,但英美等国家例外。英美等国的刑法实行属地主义,除非犯罪危及本国安全或损害到本国利益,对本国人在国外、甚至州外的犯罪不予惩处。因此如果外国要求引渡在该外国犯罪的本国人时,通常是给予引渡的。6、引渡的顺序:有权请求引渡的国家包括:罪犯国籍国、犯罪行为发生地国、犯罪行为受害国。在几个国家都要求引渡某一罪犯时,被请求国处理的原则是:首先,除非有引渡条约规定的义务,被请求国有决定权;其次,在为同一罪行要求引渡时,一般引渡给犯罪行为发生地国;在罪犯犯有几个罪行时,通常引渡给最严重的罪行的发生地国;若不同国家请求引渡的罪行相同,通常引渡给最先请求国。此外,按国际惯例,请求国一般不得将引渡罪犯转引渡给第三国。 1996-1999年1996年至1999年期间,赖昌星及其同伙在厦门关区大肆走私进口成品油、植物油、汽车、香烟等货物,涉案金额巨大。1999年4月有关部门组成专案组对厦门特大走私案进行调查。同年8月,赖昌星畏罪自香港潜逃加拿大,并向加拿大移民部提出了难民资格申请,企图长期滞留加拿大。2000年3月赖昌星一家签证到期,加拿大移民部向其发出有条件离境令,4个月后赖昌星开始向加政府提出难民申请。2000年11月加拿大移民部以非法移民罪将赖昌星夫妇拘捕。2002年6月 赖昌星向加难民委员会裁判庭提出诉讼,要求承认他的难民身份。加拿大难民委员会裁判庭裁定赖昌星“不可信”,驳回申请。2002年8月 赖昌星又向加联邦法院提出司法复议,要求撤销难民裁判庭的裁决。2004年2月 联邦法院驳回赖昌星司法复议的要求,但允许其继续上诉。此后不久,赖昌星上诉至加联邦上诉法院。2005年4月 联邦上诉法院驳回了赖昌星提出的所有要求,否定了他提出上诉的全部理由。此后,赖昌星又将一纸诉状递到了加最高法院。2005年9月 加拿大最高法院拒绝受理赖昌星及其家人所谓“难民资格”的上诉。2006年5月加方完成对赖昌星遣返前风险评估,决定启动遣返程序。就当赖昌星被试图带上飞机时,为拖延时间以头撞柱,结果死里逃生,并随后向联邦法庭提出延缓遣返上诉。2007年4月 加拿大联邦法院对赖昌星案作出判决,宣布遣返令无效,裁定需重新启动对赖昌星遣返中国的风险报告。2009年5月 赖昌星前妻曾明娜带着女儿赖珍珍悄然回国。加方表示,他们是自愿回去的。2011年7月初 赖昌星在温哥华市中心住所内,被加拿大边境服务局人员拘捕。2011年7月21日 加拿大联邦法院21日在对赖昌星遣返案进行了3个多小时的聆讯后,于温哥华时间下午6时作出判决,驳回赖昌星暂缓谴返的申请,决定执行赖昌星的遣返令。根据法律规定,遣返将在聆讯结果出来后尽快执行。2011年7月22日 逃亡加拿大12年之久的赖昌星于温哥华时间22日下午在加拿大警察的押送下搭乘民航班机离开温哥华国际机场飞往中国。2011年7月23日 7月23日下午,中加双方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办理了有关交接手续。随后,公安机关依法向赖昌星宣布了逮捕令,并向其交代了包括聘请律师为自己辩护在内的法定权利。2012年5月18日上午,厦门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宣判。法院认定,赖昌星犯走私普通货物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犯行贿罪,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并处没收个人财产人民币二千万元,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赖昌星的违法犯罪所得依法予以追缴。司考真题2005年第31题甲国人兰某和乙国人纳某在甲国长期从事跨国人口和毒品贩卖活动,事发后兰某逃往乙国境内,纳某逃入乙国驻甲国领事馆中。兰某以其曾经从事过反对甲国政府的政治活动为由,要求乙国提供庇护。甲乙两国之间没有关于引波和庇护的任何条约。根据国际法的有关规则和制度,下列 哪一项判断是正确的?A.由于兰某曾从事反对甲国政府的活动,因此乙国必须对兰某提供庇护B.由于纳某是乙国人,因此乙国领事馆有权拒绝把纳某交给甲国C.根据维也纳领事关系公约的规定,乙国领馆可以行使领事裁判权,即对纳某进行审判并做出判决后,交由甲国予以执行D.乙国可以对兰某的涉嫌犯罪行为在乙国法院提起诉讼,但乙国没有把兰某交给甲国审判的义务答案:D考点:引渡、庇护详解:提供庇护是国家的权利,而不是国家的义务。因此,A项中,甲国人兰某向乙国政府要求庇护,乙国政府可以庇护也可以不庇护。故A项错误。B项,纳某虽为乙国人,但他在甲国犯罪,甲国有权对他的犯罪行为行使属地管辖权。乙国领事馆在甲国提出管辖要求的情况下,应当把纳某交给甲国审理,无权拒绝,因为一般国际法上不承认域外庇护,即通过一国驻他国领事馆或者船舶等进行庇护。关于C项,在现代国际法上,各国审判权一般只能由本国法院行使,外国驻本国领事馆是无权在本国行使该权力的,因此C项错误。D项正确,因为兰某的行为属于普遍管辖权的罪行,因此乙国对其犯罪行为有权管辖。由于甲乙两国间无引渡条约,“无条约、无义务”,乙国没有义务把兰某交给甲国审判。第五节 难民的法律地位 一、难民的概念与范围 难民问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引起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由于种族之间的矛盾、内战或边界武装冲突等原因,在中东地区、非洲、前南斯拉夫地区、出现了数以百万计难民。1979前后年还出现过为数不小的印支难民。难民问题涉及到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1921年,国际联盟设立了难民事务高级专员,负责保护和救助战后滞留在各国的难民。挪威人弗里德约夫南森担任该高级专员,为了争取各国支持难民事务高级专员的工作并承认他所颁发的旅行证件,即所谓“南森护照”,国际上出现了一些关于颁发难民证件的专门协定,难民的概念开始出现在国际条约之中。最初的难民定义的标准由三个客观因素构成:属于或源于某一特定的国家或民族;丧失其本国的保护;尚未取得新的另一国的国籍。 但是,这个定义存在严重的缺陷。首先,它仅限于某一特定国家或民族的人,缺乏普遍性;其次,它采取纯客观的标准,难以区分遭受政治迫害的难民与自愿移居国外的平民;第三,将难民地位与国籍挂钩,实际上两者并无必然联系。以后的国际条约把“由于纯个人的便利原因”离开本国的人排除在难民之外。(关于德国出逃难民地位公约,1938)在实践中,人们对难民问题的认识逐步深化:确定难民应当把当事人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结合起来,又不以某一特定国家、民族或社会团体为前提,这是国际社会对难民概念上的共识。 1951年7月28日联合国在日内瓦召开的解决难民和无国籍人地位的外交会议上订立的关于难民地位的公约首次以普遍性国际公约的形式对难民的定义和范围作出了明确规定。根据该公约第一条A(2)款,所谓难民是“有正当理由畏惧由于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的原因遭受迫害留在其本国之外,并由于此项畏惧而不能或不愿受该国保护的人;或者不具有国籍并由于上述事情留在他以前经常居住国家以外而现在不能或者由于上述畏惧不愿返回该国的人。” 1969年非洲统一组织首脑会议通过了非统组织关于非洲难民某些特定方面的公约,公约的第一条在保留了经上述1967年议定书修改后的普遍性难民定义的同时规定:“难民一词也适用于由于其居住国或国籍国部分或全部遭到外来侵略、占领、外国统治或出现严重危害公共秩序事件而被迫离开自己的习惯居住地而在其居住国或国籍国以外的地方寻求避难的任何人。”1984年11月,十几个主要拉丁美洲国家也通过了卡塔西拿宣言,建议对本区域使用的难民定义作扩大性的解释,以包括由于其生命、安全、自由受到普遍暴力、外国入侵、国内武装冲突、大规模侵犯人权或其他严重危害公共秩序的情况的严重威胁而逃离本国的难民。此外,联合国难民署在70年代以后的职权和工作范围实际上也已超出了其规章所规定的难民的定义的范围,包括了“流离失所者(displaced persons)”和“寻求庇护者”等。综上所述,根据1951年公约和1967年议定书的规定,要成为公约和议定书定义下的难民,必须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条件:(1)客观条件:该人滞留在其本国或经常居住地国之外,且不能或不愿受其本国保护或返回其经常居住地国。这是难民与其他一般外国人和无国籍人的重要区别之一。当一个人仍然留在其本国之内时,即不能获得难民身份。(2)主观条件:当事人畏惧迫害,即有正当理由畏惧因种族、宗教、国籍、属于某一社会团体或某种政治见解等原因而受到迫害。这是政治难民与战争难民和经济难民的根本区别所在。因此,难民是主客观两个条件的统一。如果该两方面的条件不复存在,即不应再视为难民。难民原则上仍然限于政治难民的范围。确定难民身份在实践中是通过国内立法程序作出规定的。 二、难民的法律地位 根据1951年公约和1967年议定书的规定,难民的法律地位主要体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难民的入境、居留和出境 1951年公约和1967年议定书的缔约国并不负有主动接受难民入境并准其在本国居留的积极义务,但在拒绝难民入境、居留以及将之驱逐出境等方面则受到了以下限制:(1)对于未经许可而进入或逗留于缔约国领土但毫不迟延地自动向有关当局说明了正当理由的难民,该国不得因该难民非法入境或逗留的事实本身而对之加以惩罚;该国如决定不予接纳,应给此类难民以获得另一国入境许可所需要的合理期间及一切必要的便利;在此类难民于该国取得正常地位或获得另一国入境许可之前,该国不得对之加以不必要的限制; (2)对于合法居住在缔约国境内的难民,该国除非基于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的理由且根据法定程序作出的判决,不得将其驱逐出境;对于决定予以驱逐的难民,该国应给他们一个合理的期间,以便其取得合法进入另一国家的许可;(3)除非有正当理由认为难民足以危害其所在的缔约国的安全,或难民已被确定的判决认为犯过特别严重罪行从而构成对该国社会的危险,该国不得以任何方式将难民驱逐或送回(“推回”)至其生命或自由因为他的种族、宗教、国籍、参加某一社会团体或具有某种政治见解而受威胁。三、难民的待遇一个人经申请获准取得难民地位后,难民本人及其家庭成员便可以根据1951年公约和1967年议定书,在缔约国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