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阳一中2013年下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祁阳一中2013年下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祁阳一中2013年下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祁阳一中2013年下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doc_第4页
祁阳一中2013年下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祁阳一中2013年下期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说明:总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菜肴(yo) 马齿苋(xin) 千载难逢(zi) 蜷缩一团(qun)B乘兴(chng) 嘲谑(xu) 追本溯源(s) 故事梗概(gng)C宁谧(b) 惬意(qi) 月照花甸(din) 惊鸿一瞥(pi)D迄今(q) 女红(gng) 禅让王位(chn) 轻车熟路(sh)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喝彩 发泄 掉书袋 勾心斗角 无事生非 B. 滥觞 树阴 敲竹杠 察颜观色 少安毋躁C. 观摩 安详 杀风景 闲情逸志 一筹莫展 D. 松弛 针砭 和事佬 绵里藏针 鞭辟入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B几年前,学界几乎没有人不对他的学说大加挞伐,可现在当他被尊奉为大师之后,移樽就教的人简直要踏破他家的门槛。C大量转发的拜年短信,常常毫无个性和感情色彩,却沾染了现代人某种功利性、庸俗化的人际文化特色,因此很多人对节日期间的一些所谓短信不厌其烦。D辛亥革命前后所兴起的街头政治,把民众当成革命者与国家权力进行斗争的工具,城市街头风云际会,城市在炮火中经历了灾难,民众生存环境恶化。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故事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时代精神,具有极强的感染力。B金秋十月,常德市有关部门针对广大橘农柑橘销售难的现象采取了减免市场设施占用费、扩大柑橘宣传力度、组织客源、减少申报环节等帮助橘农们打开销路。C如果人类不迅速转变既有的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那么,大片2012中出现的末世场景绝不是夸张。D受连续大规模注入流动性资金及经济刺激计划影响,目前全球货币条件较为宽松,一旦信心恢复,初级产品和资产价格也可能快速反弹。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孟子见齐宣王曰: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 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齐人伐燕,胜之。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注】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旄倪(mo n):指被俘虏的老人和幼儿。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汤放桀,武王伐纣 放:释放B止其重器 止:停止搬运C五旬而举之 举:攻克D诛其君而吊其民 吊:慰问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今日不知其亡也 吾其还也B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 久之,能以足音辨认C. 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 去以六月息者也 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 劳苦而功高如此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C.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D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8孟子认为一国之君怎样才能辨识没有才干的臣子?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4分)。 (2)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3分) (3)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3分)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江上阻风 宋 琬 睡起无聊倚舵楼,瞿塘西望路悠悠。长江巨浪征人泪,一夜西风共白头。【注】 宋琬:在顺治、康熙年间,因被人诬告曾两次下狱,释放后长期赋闲。康熙十一年,年近花甲的宋琬又被起任四川按察使,这首诗就是赴任途中所作。(1) 请简要分析“瞿塘西望路悠悠”一句所蕴含的深层含义。(4分)答: (2) 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奇妙之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答: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1)复为慷慨羽声, ,发尽上指冠(战国策荆轲刺秦王)(2) ,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诗经氓)(3)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 。(苏轼赤壁赋)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共10分。其中选择题6分,简答题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儿去了地球的前半辈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笼罩下度过的。可根据科学家测得的数据显示,地球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只有0.0384%,也就是384ppm(1ppm等于百万分之一),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儿去了?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1/4,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从而使水的三种形态都存在。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结合地表金属元素,把它变成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中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生命是在大约35亿年前出现的。经过十几亿年的积累,碳循环再度达到了一种动态的平衡。通过生物圈进行循环的碳的总量是巨大的,据估计,地球大气层中每年大约有1100亿吨的碳被光合作用转化成有机碳,其中99.99%又通过氧化反应而被重新释放到大气中,只有不到0.01%因为地质变动的原因而留在了地壳里。别看这是一个很小的数字,但经过很多年之后,累积起来就很可观了。科学家估计,留在地壳中的有机碳是生物圈有机碳总量的2.6万倍!难怪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变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种形式留在了地下。假如这些有机碳都能被人类利用的话,根本就不会有什么能源危机了。可惜的是,绝大部分有机碳都无法被人类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条件下,这些有机碳才能变成我们所熟悉的化石能源。所以说,地下有油的国家实在是太幸运了。别小看这点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时间内被大量开采出来并燃烧掉的话,产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观的。目前人类每年因燃烧化石能源而向大气中排放约75亿吨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发而排放出来的碳还不到人类排放量的1%。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一直在260280ppm范围内波动,但自工业化以来,这个数字就开始逐年上升,目前已接近400ppm。如果仅仅计算因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这个数字还应该再增加一倍。但是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12.下面所述与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在其形成初期没有被冻成冰球。B、水能溶解二氧化碳,与地表金属元素结合,变为碳酸盐,形成岩石。C、火山爆发时,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之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D、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连接成有机碳,成为构建生命体的基本原料。13.下面的解说与原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A、经过两个碳循环,地球大气层中保持了二氧化碳的基本平衡。B、人们从地层里抽取的石油是地壳中存留的有机碳的极小一部分。C、从地球很远的远古到现在,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先是显著降低,而现在又成缓慢上升之势。D、人类每年燃烧大量的化石能源,生产、排放大量的热量,是地表温度逐年升高的主要原因。14.请回答本文提出的两个问题:(4分,每小题2分)(1)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主要到哪里去了?(2)最后一句说“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你认为应该怎么办?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如你在远方 许达然此地阳光恹恹,此地氛围溷溷。你已疲惫,窒息于此地的世俗,喧嚣与愚昧。向往远方,你将去,悄然远离此地。远方有海,有山与林;远方总是飘扬着你的梦。如你在远方,你独立在传统的影子外,阳光染你,山峦拱你,树林托你;你呼吸无羁,毛孔舒逸。自故乡携忧郁来,你蛰隐在山麓与水溪间,那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小镇。不再哭,甚至珍惜每一声叹息。你欣然活着。第一朝醒来,你说:“早安,一切存在。”然后饮一杯清醒自己的露水,然后捶钟,捶醒山林里的鸟兽,捶醒人。然后他们醒来发现你的存在。笑问你从哪里来,你说你来自远方,那虚伪与贪婪统治的远方,那曾被你爱过,将来又会被你爱的故乡。然后告诉人们,你不需要名字,你是无名字的捶钟者。日日,你听草与草的细语,拈花微笑。在沙滩上画自己,让自己被浪淹没,而浑然忘记自己。夜夜,你开窗迎接星子们温柔的造访。“你爱星吗?”你会突然想向一个人写信但写后又撕碎,将纸悄悄撒在风中,撒在海上,撒在你的遗忘里。以前你没问他,现在你再也不能问他了。以前你发现自己喜欢他,但你们总是那样沉默,那一天,他突然沉默地离去了他已死去许多年了吧?有雾。雾来时你不知道,但你曾送雾离去。行在雾里,你将满足于自己的孤独,骄傲于不被群众荒谬的迷惑,骄傲于拒绝人间的庸俗。再也不需礼节,不需权威,不需偶像,也不需圣贤;你只需清醒,只需良知。你苦恼,只因清醒,只因还有良知。有雨,雨会为你弹沉重的歌曲,使你更凄寂,你以你的凄寂冷漠人间的丑陋。踽行在雨里,让泥土沾你,泥土与你只差一个上帝而已,但是上帝啊!你在哪里?雨霁时,擦干身体,但愿自己是个浴后的婴孩。你欣赏自己,想起,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每个人都是块泥土!有鸟,安眠于巢,你不破坏他们的美梦。会有鸟飞过,你曾羡慕航海的水手,但那时你羡慕轻捷地飞过,以影子戏浪的燕子。看浮云悠闲飘过,山默然,如你,如你的默然伫立,敞开心门:“来吧!一切真善美。”也在海里游泳,造访鱼的屋舍,跟鱼交语;鱼将惊奇你这条陌生的大鱼,你只好介绍自己,告诉鱼,人类可笑的现代文明,鱼也笑了。然后造访珊瑚的胜绩,告诉珊瑚们,他们的尸体比金字塔还美丽!秋来时,去捡拾落叶与落花吊祭秋,在他们的墓冢上写句歌迎冬,让镜头去传秋的悲哀。春来时,在墓旁徘徊,倾想冬对大自然残酷的爱与恨,然后以一股悲哀拥抱春。啊,春,又是春时,世人为什么仍存冬意?不再期待,期待一切曾被期待过的;不再赞美,赞美一切曾被赞美过的。以良知品评一切,你看很多书,燃烧很多热情,很多慈祥,很多冥思。你是真实存在的自己。不写信,只将怀念埋在日记里。不遗忘别人,也许别人已把你遗忘,但你并不介意。你是那紫罗兰,固执地不在白天绽放,只在黑暗时默默地害羞,默默地祝福别人,默默地闪烁贞洁。当有一天,毛发被染白,不知已越过了世纪,不知祖先墓冢的草已长得比你还高,只知自己等不急了,你悄然归来,不再像去时昂然,你脚步蹭蹬。你仍认识故乡,但故乡已将你遗忘。故乡的老人会笑问客从何处来,你会泪答,你回自远方,回自梦。你属于故乡。然后你告诉他们,每年秋天托鸟寄一片落叶回乡的人是你,那落叶是你的怀念;你说:“以前离开这里时,这里是养羊的草原,而今学生代替了羊。”然后,你将聪明故乡的愚昧,高贵故乡的世俗。无论人们怎样待你,你并不是那怕失望而鱼池钓鱼的绅士,你是那到大海钓鱼的渔夫。失望惧你。你还惧什么?然后,你忘记你曾在远方。 然后,你死在故乡。15概括第一、二自然段的内容并说说在全文中的作用。(6分)答: 16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4分)(1)行在雾里,你将满足于自己的孤独,骄傲于不被群众荒谬的迷惑,骄傲于拒绝人间的庸俗。(2分)答: (2)每个人都是如此的,每个人都是块泥土!(2分)答: 17本文用第二人称“你”来表达,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含义与作用。(4分)答: 18.本文作者许达然,是一名有过留美经历的台南籍历史学者。请结合本文内容,结合你的生活观察,探究本文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心理。(6分)答: 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做一题,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12分)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论语为政第二)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万章上) “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孝经) (1)请根据上面的材料分条概述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内涵。(5分) 答: (2)请联系当前生活实际谈谈传统“孝道文化”的现实意义。(120字左右)(7分)答: 20、阅读下列三则材料并分析它们内在的联系基础,写一则15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12分)四川新生代农民工带着改变自己未来的憧憬走出大山,然而,工作强度高收入低、福利保障差、受到歧视是他们普遍遭遇的困境,低学历低技能使他们只能从事那些环境恶劣、工资低、待遇低的工作。微薄的收入,难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