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201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及答案.doc_第1页
福建省201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及答案.doc_第2页
福建省201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及答案.doc_第3页
福建省201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及答案.doc_第4页
福建省201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及答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2012届高三下学期语文第四次月考试卷及答案(2012年04月27日)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一)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6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1)与君离别意, 。(王勃送杜少甫之任蜀州)(2) ,多于市人之言语。(杜牡阿房宫赋)(3)锦瑟无端五十弦, 。(李商隐锦瑟)(4)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5)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6) ,列坐其次。(王羲之兰亭集序)(二)文言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25题。张耀,字灵光,上谷昌平人也。父凤,晋州长史。耀少而贞谨,颇晓史职。解褐给事中,转司徒水曹行参军。义旗建,高祖擢为中军大都督韩轨府长史。及轨除瀛、冀二州刺史,又以耀为轨谘议参军。后为御史所劾,州府僚佐及轨左右以赃罪挂网者百有馀人,唯耀清白独免。征为丞相府仓曹。显祖嗣事,迁相府掾。天保初,赐爵都亭乡男,摄仓、库二曹事。诸有赐给,常使耀典之。转秘书丞,迁尚书右丞。显祖曾因近出,令耀居守。帝夜还,耀不时开门,勒兵严备。帝驻跸门外久之,催迫甚急。耀以夜深,真伪难辩,须火至面识,门乃可开,于是独出见帝。帝笑曰:“卿欲学郅君章也?”乃使耀前开门,然后入,深嗟赏之,赐以锦采。出为南青州刺史,未之任。肃宗辅政,累迁秘书监。耀历事累世,奉职恪勤,咸见亲待,未尝有过。每得禄赐,散之宗族。性节俭率素,车服饮食,取给而已。好读春秋,月一遍,时人比之贾梁道。赵彦深尝谓耀曰:“君研寻左氏,岂求服虔、杜预之纰缪邪?”耀曰:“何为其然乎?左氏之书,备叙言事,恶者可以自戒,善者可以庶几。故厉己温习,非欲诋诃古人之得失也。”天统元年,世祖临朝,耀奏事,遇暴疾,仆于御前。帝下座临视,呼数声不应。帝泣曰:“岂失我良臣也!”旬日卒,时年六十三。诏称耀“忠贞平直,温恭廉慎”。赠开府仪同三司、尚书右仆射、燕州刺史,谥曰贞简。【选自北齐书】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耀少而贞谨,颇晓史职 少:年少 B摄仓、库二曹事 摄:兼管C耀不时开门,勒兵严备 勒:勒令,约束 D故厉己温习 厉:严厉3下列句子中,全部表明张耀“为官守正谨慎”的一组是( )(3分)耀少而贞谨,颇晓史职 唯耀清白独免。 显祖曾因近出,令耀居守于是独出见帝 耀历事累世,奉职恪勤 好读春秋,月一遍A B C D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高祖树起义旗之时,张耀就曾经担任中军大都督韩轨府的长史,韩轨任瀛州、冀州二州的刺史之后,又让张耀做韩轨的谘议参军。B显祖曾经外出时,让张耀留在城中驻守,可是等皇帝夜里回来,张耀故意勒令兵士严加防备,不马上开门,自己好能亲自出城迎接。C张耀履行职责恭谨勤勉,不曾有失,侍奉的几代君王都对他亲近优待,而他每当得到俸禄赏赐,便分给宗族的人。D张耀讲自己读左传是因为左传叙事详备,通过读它可以温习前事来勉励自己,不是想要指责古人的得失。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1)州府僚佐及轨左右以赃罪挂网者百有余人,唯耀清白独免。(3分) (2)世祖临朝,耀奏事,遇暴疾,仆于御前。(3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6分)6阅读下面的两首诗,按要求答题。(6分)秋词 (唐刘禹锡) 秋行 (宋徐玑)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 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细浪生。【注】嗾(su):教唆。(1)这两首诗都写秋天,情感基调相同吗?请简答。(2分) (2)请简析刘诗后两句的艺术手法和徐诗前两句的艺术手法。(4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一)文学名著阅读(10分)7下列各项中对作品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老太妃去世,贾母入朝随祭,将宝琴托与李纨照管,把黛玉交给薛姨妈,薛姨妈便挪至潇湘馆。这期间,荣府事件由邢夫人协管。按规定,有爵之家一年内不许有筵宴音乐,邢夫人便把十二个唱戏的女孩子打发出门了。(红楼梦)B 高老太爷要觉民娶冯乐山的侄孙女时觉民找觉新商量,觉新要觉民屈服。家)C。吴荪甫同意与孙吉人、王和甫合作办一个银行,作为金融流通机关,益中信托公司很快就成立起来了。(子夜)D葛朗台生怕妻子死后遗产被女儿瓜分,为了让妻子身体好起来,他给她金币,让她高兴,以确保妻子能好好活着,她的财产也能掌控在自己手里。(欧也妮葛朗台)E爱斯梅拉达被押到广场行刑。弗比斯不敢站起来证明爱斯梅拉达的无罪,卡西莫多从教堂里冲出来,挥拳打倒了弗比斯和刽子手,然后把爱斯梅拉达救进了钟楼塔顶。(巴黎圣母院)8简答题。(任选一题作答)(5分)(1)玄德大喜,看了山前山后险峻之路,欣然对孔明曰:子龙一身都是胆也!请简述这是刘备对赵云哪次战役的评价。(2)“庞统做知县大材小用”这个歇后语就发生在三国演义里,请简述这个故事。第( )题答:(二)文化经典: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6分) 9.阅读下面孟子选段,回答问题。(6分)故将大有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谋焉,则就之。其尊德乐道,不如是,不足与有为也。故汤之于伊尹,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学焉而后臣之,故不劳而霸。 (孟子公孙丑下)【注】不召之臣:受特殊礼貌待遇,不被召唤的贤臣。 学焉:以之为师。不劳:不费力。(1)下列各项中对选段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3分)A孟子认为有大作为的君主,对于贤才不能采用召见之礼。B孟子认为君臣关系是结合在道义和共同事业的基础上的。臣对君不应该专在礼节形式上表示庸俗的恭敬。C君主要尊尚道德和乐行仁政,否则就不足和他有所作为。D桓公对于管仲,先向他学习,然后做了他的臣子,于是不大费力而称霸诸侯。(2)孟子说过:“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孟子公孙丑上)这句话和上面的文字在思想上有何相同之处?(3分) 三、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2题。论低碳消费方式“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低碳消费方式回答了消费者怎样拥有和拥有怎样的消费手段与对象,以及怎样利用它们来满足自身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问题。它是后工业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下,消费者消费理念与消费资料供给、利用的结合方式,也是当代消费者以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的态度,在消费过程中积极实现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消费方式。这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着力于解决人类生存环境的危机,其实质是以“低碳”为导向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它使人类社会这一系统工程的各单元能够和谐共生、共同发展,实现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均衡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和生态消费;使人类的消费行为与消费结构更加科学化;使社会总产品生产过程中,两大部类(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生产更加趋向于合理化。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由于满足基本需要的人权特性和有限性,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限制奢侈浪费。人们应该认识到:生活质量还包括环境质量,若环境恶化,人们的生活质量也最终会下降。在环境资源日益稀缺的今天,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低碳消费方式体现了人们的一种心境、一种价值和一种行为,其实质是消费者对消费对象的选择、决策和实际购买与消费的活动。消费者在消费品的选择过程中,按照自己的心态,根据一定时期、一定地区低碳消费的价值观,在决策过程中把低碳消费的指标作为重要的考量依据和影响因子,在实际购买活动中青睐低碳产品。低碳消费方式代表着人与自然、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式发展。低碳消费方式的实现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社会消费文化和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因此,推行低碳消费方式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从经济学上讲,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生产消费是指生产过程中工具、原料和燃料等生产资料和生产劳动的消耗。非生产消费的主要部分是个人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另一部分是非生产部门如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日常工作中对物质资料的消耗。因此,推动“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只有这样才有利于实现国家利益、企业利益和公民利益的最大化。(原文有删改)10下列对“低碳消费方式”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低碳消费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根本要求和必然选择。B低碳消费方式是当代消费者对社会和后代负责任地积极实现“三低”的消费方式。C低碳消费方式是一种基于文明、科学、健康的生态化消费方式。D低碳消费方式是以“低碳”为导向、着力解决人类生存环境危机的一种共生型消费方式。11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A低碳消费方式是在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之后,特别关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生态消费方式。B在面临资源与环境约束的情况下,应该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低碳消费是一种提高生活质量的消费方式。C消费从经济学上讲,包括生产消费和非生产消费,所谓非生产消费就是人们为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消费各种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D人们如果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实现低碳消费,就必然可以解决当前存在的环境日益恶化和资源短缺问题。12为什么说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请简要概述。(3分) (二)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选考)(15分)本题为选做题,请从甲乙两类文本中选定一类作答,不得再做另一类文本的题目。 (甲)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说 树吴冠中童年的故乡本有很多高大的树,孩子们谁也不理会树有什么美,只常冒险爬上高枝去掏鸟窝。后来树几乎被砍光了,因为树干值钱。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多么单调的故乡呵,也似乎所有的老人都死去了,近乎凄凉。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最珍惜老树,因树比人活得久长,抚摸老树,仿佛抚摸了逝去的故旧亲朋,老树仍抽枝发叶,它尚活着,它自然认识世世代代的主人,至于千年古柏古松,更阅尽帝王将相,成为读不尽的历史卷轴。人们到树下纳凉,摆小摊,四川的黄桷树荫更是挑夫们中途最佳的歇脚处,那里还往往有小姑娘卖茶水。“抖阳古柳赵家庄,负鼓盲翁正作场”,如果没有了古柳,盲翁失去了卖艺的好场所。夏木荫浓固具郁郁葱葱之美,而冬天的树,赤裸着身躯,更见体态魁梧或绰约多姿之美,那纯是线结构之美,进入抽象美的范畴了。不少人沉湎于人间丰腴,不爱看冬天的树,因其荒秃。宋代画家郭熙几乎专画冬天的树,郭熙的画面充满强劲的筋骨,郭熙的世界是树之精灵的世界,是人之精灵的世界。作为郭熙的后裔,我永远在探寻树的精灵。到江南写生,要赶早春,杨柳枝条已柔软,才吐新芽,体态袅娜,一派任东风梳弄的妩媚风韵,远看如披了轻纱,诗人说:柳如烟。黄山松背靠石壁,无地自容,为了生存呵,不得已屈身向前伸出臂膀,生命的坎坷却被人赞赏,说那是为了迎客、送客、望客。美国的尤色美底大森林有我见过的最大的松树,笔直参天,高树仰止,汽车从树基裂开的水洞间穿行。如何表现其高大,画家煞费苦心,最大最大,未必最美最美。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天南地北,我见过的树,爱过的树确乎不少,但大多叫不上名,相逢何必曾相识。有一回在贵州凯里地区的原始森林里爬坡,背着笨重的画箱,全靠着两只手攀着树枝前进,有些树看来躯干结实,不意一抓却成灰,我摔跤滚下,几乎丧生,这是初次见到站着死去的树,寿终正寝,真正享受了天年。能享天年的树毕竟不多了,人们懂得了植树的重要,“前人种树后人凉”,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于是地球上只剩下高昌、交河、楼兰 树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生命之树长青,其实是艺术生命长青,人总是要死去的,艺术才能跨越时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作者永存在艺术中。然而艺术极难成活,比树难活多了。人们说风格是人,也可说风格是树,像树一样逐渐成长。树的年轮是一年一年添增的,而风格的形成还往往不一定与岁月成正比,未必越老越有风格,但却绝对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众目睽睽,空头美术家满天飞舞,君不见在花篮簇拥的展厅中,有最长、最大、最小及用脚、舌、发制作的符咒。作者往往是三年、二年、一年成才的俊彦或美女。雨后多春笋,更多杂草,哪里去寻夏木荫浓处?天坛(1)、太庙(2),依傍的是祖荫。注:(1)天坛:在北京。原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和“祈谷”的场所。(2) 太庙:古代帝王的祖庙。13.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因而,对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来说,故乡已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了。B.江南早春的杨柳体态袅娜,任风梳弄,北国四月的枣树瘦骨嶙峋,傲视群芳,两者各具风韵,各有其美。C.作者引用“前人种树后人凉”这句话,是为了说明“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的道理。D.享受天年的树寿终正寝,虽然可以作为老树的代表,但最终还是无法体现其艺术价值。E.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将人、树和艺术联系在一起,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14.依据最后一段文字,如何理解“天坛、太庙,依傍的是祖荫”这句话?( 4 分)答: 15.作者从哪些角度写了老树的可爱和值得珍惜之处?请依照文意,加以概括分析。(6 分)答: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15题。屈原:无路可走鲍鹏山他不理解邪恶与不公。他无法和他们和平共处,哪怕是虚与委蛇。他谨持着他理想的绝对纯洁,是的,他至死也不曾丢失一寸土地,他是代表独特个体而与社会宣战的最伟大最掺绝人寰的战士。因为他的绝不让步,这世界有可能免于全面堕落。屈原坚定地忠于自己的内心感受。屈原爱君、恋君这只是因为只有楚怀 王才能实现他的理想,对那个顷襄王,他就毫无思慕之情因为他对这个憨大孱头不抱任何希望。他是一个个性极强,意志极强,脾气也极坏的人,是一个极自尊的人。他的作品是“发愤以舒情”的产物、是无休无止的“怨“,“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刘安、司马迁所标揭出来的就是屈原的“怨君”及其合理性。而班因则只承认屈原“忠君”。而不满于他的“怨君”了,班固的这一改造,便形成几千年的沉沉大雾:由“忠君”(班固)到“忠国”(王夫之)再到现代的“忠民”。但我这里要恢复屈原的本来面目:他忠于自己,忠于自己的感觉,忠于自己的良心!九歌是屈原生活以外的作品,体现的却又恰是屈原内心的柔情。他本来应该生活在“九歌”的境界中的,他应该是“九歌”中的人物:浪漫、多情、敏感,诗意纵横,文采斐然。九章是屈原生活的记录,却又是屈原内心中最无奈的遭遇。九歌和九章实在是水火不相容的两个世界:一个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一个是炼狱之火。死去活来。屈原就挣扎在这两个世界之中。一个最柔情的人碰到最冷酷的现实,最纯洁的人落在最肮脏的泥塘。一个如此遵循心灵真诚的热病不要得不应付现实的虚伪。一个如此热爱真理与正义的人却得不到真理与正义的庇护是的,是我们以血肉之躯支撑着真理与正义,而不是真理与正义在支持着我们的事业!屈原之死往往使我想起另一个楚人之死:项羽。两人都是自杀,且都死在水边:屈原自沉于汨罗之波,项羽自刎于乌江之畔。两人都死于自己对别人的不容:项羽决不宽容秦人。这两人的死,可能暗示着,我们民族的一些真性情死了。我们民族最殷红的血流失在水中,被冲淡了。乡愿活着,滑头活着,奸诈活着。他们使这个世界的生态更加恶化,更不适合人的生存。屈原确实偏激。岂止是偏激,屈原还有许多别的缺点。但我总以为偏激的人往往有真性情。更重要的是,偏激的人往往不是小人因为小人总是很圆通的。屈原还有许多别的缺点。屈原是一个心性褊狭的人,是一个因为太纯洁而褊狭的人。屈原是一个不稳重的人,是一个因为太多情而不稳重的人。他脆弱,却是因为他太珍惜一些东西,在这点上他又有真坚定,真强大。他也浮躁,因为他执着理想而不能片刻安于现实。他在他的理想中陶醉着,时时被他的理想鼓舞看,以至有时失却了现实感。但我总以为像屈原这样的人往往有真性情。况且,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是苍蝇。 13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 )(5分)A第三段列举九歌和九章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屈原是一个浪漫、多情、敏感的人。B在对屈原的历史评价上,作者比较认可刘安、司马迁的看法,而不太赞同班固对屈原的评价。C这篇传记中,作者大量运用议论和抒情的手法表达自己对屈原的看法,大大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D作者认为虽然屈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但作为政治家是不 “成熟”的,是失败的。E文中多次运用对比手法,如将屈原与小人对比,屈原与项羽对比,以此突出屈原的伟大人格。14屈原为什么会“无路可走”?(4分)答: 15标题“屈原:无路可走”有什么作用?请谈谈你的看法。(6分)答: 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3分)针对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盲目建高楼等现象,社会各界的批评不绝如缕,专家指出,权利主体的树立,纵然需要权力者转变观念,但 (kung zhng)野蛮拆迁之风,最根本的还是通过法律制度等为权利主体撑腰,保障其权益。(1)按拼音写出横线上的恰当的词语。(1分) 词语:(2) 找出文中两处使用错误的词语,并更正。(2分) 更正: 更正: 17.对联.上联:天地同欢迎新春 下联:18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7分)材料一:以下是某中学老师推荐给学生的部分书目:繁星春水爱的教育伊索寓言童年宗璞散文论语莫泊桑短篇小说选西游记丰子恺散文集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老人与海刘墉作品选材料二:以下是最受中学生喜欢的部分书目:哈利波特小王子伊索寓言谁动了我的奶酪神雕侠侣花季雨季男生贾里流星花园麦田里的守望者草样年华幻城西游记(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所反映的现象。(不超过25字)(2分) (2)你对上述材料所涉及的问题有何看法?请简要阐述。(5分) 五、写作(70分) 18阅读下面一段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你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你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你,你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你是谦逊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你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你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你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你怎么从小贩手中接过找来的零钱?你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你,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请根据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展开联想,思考如何对待自然,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请根据自己对上面这则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标题,自主立意,叙述自己的一段经历,或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作文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一、古代诗文阅读(27分)1(6分) (1)同是宦游人(2)管弦呕哑(3)一弦一柱思华年。(4)舞榭歌台 (5)无案牍之劳形(6)引以为流觞曲水(一处1分,错、漏、添字的该处不给分) 2(3分)D(“厉”通“励”,“激励、勉励”之意) 3(3分)C(是张耀年轻时的品行和能力;是显祖让张耀留守京城的事实;是张耀好学的事情。) 4 (3分)B(张耀不让开城门是由于天黑看不清来人是谁。) 5(6分) (1)州府的官吏以及韩轨左右的人因贪赃之罪触犯刑法的有100多人,只有张耀清白独自得免。 (3分。意思对、语句通顺1分;“以”、“挂”关键词各1分) (2)世祖主持朝政,张耀上奏事情,遇到急病,仆倒在皇帝面前。(3分。意思对、语句通畅1分;“临”“奏”关键词各1分)6、(1)刘诗的情感基调是清雅(“高雅”“欣赏”“赞美”“昂扬”也可)。徐诗的情感基调是闲适(答“悠闲”也可)。(2)刘诗后两句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1分),用“春色嗾人狂”来与秋天作对比,反衬出秋天的清雅素净。(1分)徐诗用了以动衬静(或以声衬静)的手法(1分),用鸣蝉来衬托环境的安谧恬静,从而表现人的闲适之情。(1分)二、文学名著、文化经典阅读(16分) 7(5分)AE(A项“邢夫人”应是其儿媳“尤氏”,唱戏的女孩一半多不愿出去,便分在各房使唤。E项卡西莫多没有挥拳打弗比斯。)(答对一项给3分,对两项给5分)8(1)争夺汉中。赵云领三千士兵接应黄忠,中途和大队曹军遭遇。赵云毫无惧色,突击其阵,将敌军打散,突围救出黄忠。回本寨,大开营门,偃旗息鼓。曹操率军冲向赵云,见他岿然不动,疑有埋伏,急忙退走。这时赵云令军士齐击战鼓,并用劲弩在后面射击曹军。曹军自相践踏,大败而走。(2)刘备以貌取人,看到庞统奇丑无比,便让他只做一个小知县。有人报告说庞统整日酗酒,刘备便派张飞前去视察,看到情况果然如此,非常生气。哪知庞统一扫醉态,半天就把半年堆积的公务全部处理完了。张飞把事情告知刘备,刘备大喜,说自己遇到了一个人才,命令庞统当自己的副军师。9、(1) D (“然后做了他的臣子”错,应是“然后以他为臣”。 )(2)孟子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两处文字都体现了孟子所提倡的为政者要尊贤的主张。三、现代文阅读(24分)10 A(3分)(A项,张冠李戴,原文是“低碳消费方式是低碳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11. B(A项,颠倒顺序,原文是“低碳消费方式特别关注如何在保证实现气候目标的同时,维护个人基本需要获得满足的基本权利”。C项,后一句话说法有误,从原文最后一自然段可知,非生产消费还包括非生产部门对物质资料的消耗。D项,从文章来看,作者认为低碳消费方式可能改变当前的环境问题,但是,“必然”二字用得过于绝对了。) 12.不管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是团体还是个人,都在消费着各自所需的物质资料,所以说从高碳消费方式向低碳消费方式的转变是全社会的共同职责。 (甲)13 B E (5分)【解析】 A项故乡的老树几乎被砍光了,因而,对于少小离家老大回的游子来说,故乡已没有值得珍惜的东西了,明显错误。B项和原文“六十年江湖生涯,老树最是莫逆之交。滨江的大榕树,遍体垂挂着气根,蓬头散发,永葆婆娑风范;冰天雪地,白桦无寒意,回眸秋波,以迎稀客;四月天,北国的枣树依然光秃着乌黑、坚硬、屈曲的干枝,瘦骨嶙峋,傲视群芳。”表述一致,因而是正确的。C项“是为了说明“毁尽了树,人类自己也将毁灭”的道理。”错误。因为它是为了说明“这是人类的美德,为子孙造福的职责。”D项“但最终还是无法体现其艺术价值。”错误。E和原文表述一致,因而正确14【答案】第一层意思是,天坛和太庙所依傍的树荫来自祖宗留下来的大树,而非短时间所栽植的小树;第二层意思是喻意,说明艺术风格的形成需要长年累月的耕作,并非俊彦美女(或空头美术家)的急就而成。每层意思2分,意思答对即可。15【答案】 从乡情上或对故乡的感情上:老树是孩子们的乐园,老树是故乡的象征,没有了大树的故乡是单调的凄凉的。(2分)从历史角度或时间上:老树活得久长,阅尽沧桑,成为历史卷轴。(2分)从艺术的角度:老树很有风韵,不仅是生命的标志,也是艺术的标志。(2分) (乙)13 (5分)B、C(A项不仅说明屈原是一个浪漫、多情、敏感的人,更主要是为了说明屈原理想的生活与现实生活无法融合,表现出屈原处境的艰难和无奈。D项中作者对屈原“不成熟”是持褒义的,这恰恰反映他性格中不苟合、纯真的一面。E项中屈原与项羽不是对比,是同一类人。) (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14(4分)屈原太纯洁而心性偏狭,太多情而不稳重,太珍惜而脆弱,过于执著于理想而不能片刻安于现实。(或纯洁,缺乏圆通不肯苟合,过于执著,热衷于理想。)屈原生活在一个冷酷而虚伪的社会中,他的理想与现实生活格格不入,而他又不肯向现实妥协,因而无路可走。(言之成理即可) 15(6分)答案示例:标题既点明文章写作对象,又强调了屈原高洁品行和美好的理想注定处处碰壁;标题作为线索贯穿全文,巧妙地表达出作者对屈原的认同与肯定。可以引发读者对屈原“无路可走”的阅读兴趣。(言有理即可)四、语言文字运用(13分)16、(1)匡正 (2)不绝如缕 改为不绝于耳;纵然改为固然(诚然、虽然)17、略18、(7分) 【解析】本题既考查了压缩语段的能力,又考查了扩展语段的能力。其中的扩展语段是在压缩语段的基础上进行的,“看法”不是随意的,它的根本在于上述材料所隐含的中心: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也要注意学生的阅读兴趣;中学生有权选择自己的阅读书目,但是也不能只凭兴趣爱好阅读,应加强对经典的阅读。中心是辩证的,不能有偏颇。【答案】(1)(2分)示例:中学老师推荐的书目和中学生喜欢的存在较大差异。(2)(5分)示例一:作为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者,老师有责任引导学生走进经典,让学生通过阅读经典,陶冶情操,磨砺意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