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站不住脚的实验 ——从BBC的中英教育对比实验说起.docx_第1页
一场站不住脚的实验 ——从BBC的中英教育对比实验说起.docx_第2页
一场站不住脚的实验 ——从BBC的中英教育对比实验说起.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今年八月,英国广播公司(BBC)推出一档三集题为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学校(Are Our Kids Tough Enough? Chinese School)的纪录片,记叙了英国博杭特(Bohunt)中学的一个月中英教育对比实验,在我国教育和非教育界引发了一场热议和争论。中国教育、英国教育等词成了许多媒体的高频词,有为中式教育喝彩的,有替英国学生喊冤的,有对纪录片的真实性质疑的,有跟不同观点较劲的一时间不亦乐乎。争议之际,我们似乎忽视了“博杭特”一词。这原本就是一个陌生的校名,是随着纪录片进入我们的眼球,但遗憾的是它并未太吸引我们的眼球。其实要讨论BBC的这一纪录片是离不开,因为“博杭特”不只是纪录片拍摄的场地,还是这次中英教育对比的实验学校,更是实验的样本采集对象。任何的对比实验离不开样本的采集,要考虑样本的随机性,样本的大小,变量的控制等要素,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准确性和代表性。BBC在博杭特学校选择了255名九年级学生,分编实验班50名和对照班205名。选择学生和分班的原则不得而知(这会影响实验结果),但有一点很重要:205人的对照班是30人左右的小班,采用学校原来的教学方式,50人的实验班是一个大班,由五名中国老师采用不同于对照班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很难断定就是典型的中式教学。由此可知主要的变量是:不同学生,不同教师,不同教育教学方法和其他影响实验的因素。所以,实验的最后结果“中国班”胜出,考试成绩高于“英国班”,其归因肯定在于上述的各项变量。我们不清楚学生采样的原则,我们也无法罗列清楚影响实验的所有其他因素,剩下的就是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和从纪录片中反映的少量其他因素,譬如学习时间长度。基于此,我们可以得出第一个结论:五个中国教师采用的不同于博杭特中学的教育教学方法,与实验班学生考试成绩上升有相当关联。从纪录片反映来说,班级制、教师讲授、“差生”辅导、家校联系、长时间投入学习等等因素都应该与之相关。而诸如此类因素大多来自我们的基础教育模式,但这不足以说明中国式教育胜出,因为在博杭特中学采用的中式学校不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典型,他们只是采用某些元素而已。因此,在博杭特中学的实验只是两种不同教学的对比,前者带有英式元素,后者含有中式元素。这次对比实验的样本只局限在一所学校,参加的学生总共255人。这无疑是一项小样本实验。小样本实验一般都是个案研究,不具备太广的代表性。因此,BBC纪录片反映一个学校的个案,至多代表与其同类的一些学校。那么我们从纪录片中也只能了解那一类学校的一个大概。要看懂英国基础教育情况,就得从他们的学校结构体系说起。 从中世纪起,英国就推行教育的双轨制,即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主要包括综合性学校(comprehensive school)和选择性学校(selective school)。前者是依据就近入学原则,不问成绩优劣、智力高低,招收一切适龄儿童;后者要依据一定的学术能力要求,通过入学考试招收新生。从教育普及意义来说,在英国综合性学校占多数,而且由于社区阶层不同的,其配套学校的教育质量存在着比较大得差异。私立学校在英国称为独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顾名思义,是独立于政府,自筹资金办学的,所以往往是高学费,又被称之贵族学校。在英国我们还可以见到一些文法学校(grammar school),以教授古典课程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文法学校变成了公立的选择性学校。到上世纪六十至七十年代,有些文法学校改成高额收费的独立学校。一般说来,独立学校的教育质量比公立学校好,而且差距还很大,譬如伊顿公学、哈罗公学、国王学校等都是世界一流的中学。选择性学校的教育质量高过综合性学校。如果要按精英与大众说事,那么独立学校和部分选择性学校属于精英教育之列,综合性学校主要实施大众化教育,满足普通百姓受教育的需求。英国博杭特中学是英国Hampshire郡下的Liphook市的一所综合性学校,据说在同类学校中居中上水平。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第二个结论:BBC的纪录片有选择性地反映了少量有关英国大众化教育的情况。其中许多细节纯属个案,譬如学生不守纪律、对教师无礼、缺课等现象,其原因不会很复杂,但可能是多方面,也许是中国教师的语言沟通能力问题、也许是中国教师的权威问题、也许是文化上误解问题。我们可以从纪录片看到了一些英国大众化教育情况,但由此我们更应该去深入了解英国教育的全貌,之后再来评说英国教育。纪录片第三集很有戏剧性的悬念:一开始的镜头是校长拿着装有对比实验两组成绩的信封,说自己很紧张,马上要知晓结果,然后倒叙实验过程中的各种故事,到片子最后又再现校长镜头,宣布两组学生的各科目考试平均分。一个大大的悬念从头到尾抓住观众,聚焦了一个东西:考试成绩。这满足了我国广大观众的心理需要,也迎合了英国纳税人对学校教育质量不满的呼声。但常言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以考试成绩高低论英雄是应试教育的基本特征,在应试教育背景下,学校常常会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中心、重知识传授、多重复练习。这些元素在纪录片中被重笔墨凸显和强化,我们很自然也应该把实验班学生成绩与之相联系。但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英国上世纪六十年代一场教学改革就被废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实施了巴特勒教育法,在“教育过程平等”口号下提倡“愉快教育”在英国建立起了完整统一的国家教育制度,在课堂上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体现个性发展。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英国的政治家们和民众感到“愉快教育”带来的弊端,学生没有学习压力,学到的知识不完整、不系统,中小学教学质量下降。于是在1988年7月29日,议会通过了1988年教育改革法案,对学校课程设置作了调整,重新提出考试的重要性。尽管如此,以学生为本的个性化教学没有改变,正如曾担任过伊顿公学教务长的Kramer先生所说:英国重视全能教育,艺术和体育都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只是他们不会用考试的方式强制学生。同样,在中国应试教育盛行的背景下,从2001年开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中一个主题也是改变教学模式,提倡学生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学习,提倡合作学习。经过十几年的实验,在我们的课堂上也已经出现许多变化。对中国教育非常熟悉的Kramer先生也提到:近几年,“填鸭式”的教学,即使在中国也越来越不流行了,尤其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大城市,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开始努力去尝试不同的教育方式。总之,随着社会发展,“以教师为核心”、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方式再也不可能成为或继续成为学校课堂教学的主流。因此,我们得出第三个结论:中英教育对比实验对于教学方式方法的研究和完善没有积极意义。即使在实验中,实验班学生在考试成绩上胜出,也只能说明那些应试的教法与考试成绩的提高有着密切关联。其实这一点早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大数据得到充分的证明,但这不是我们需要的。英国校长联合会主席、英国莱斯特文法中学校长克里斯托弗金先生说:BBC中国式教学记录片其实是“电视娱乐节目”,但能否从这一“娱乐节目”中思考些什么倒是我们教育行业人士更应该关注的。英国私立学校LVS校长Ian Mullins说:我认为从节目当中看到了有以下两个方面是需要英国学校教育所值得重视的,一是提升教师本身的价值,二是使更多的家长和学生认识到教师的价值。我们无需要追究这一反思在英国的代表性,但他们有人通过这一节目在反思。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