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科学探究需要科学精神和技术支持.ppt_第1页
1.3科学探究需要科学精神和技术支持.ppt_第2页
1.3科学探究需要科学精神和技术支持.ppt_第3页
1.3科学探究需要科学精神和技术支持.ppt_第4页
1.3科学探究需要科学精神和技术支持.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钳工工艺与技能训练 模块一基本测量技能 项目2千分尺的使用与维护 知识与技能目标 一 外径千分尺的结构和规格 千分尺按其结构和用途不同可分为外径千分尺 内径千分尺 深度千分尺 螺纹千分尺和公法线千分尺等 下图为钳工常用的外径千分尺 外径千分尺的测量范围在500mm以内时 每25mm为一挡 如0 25mm 25 50mm等 测量范围在500 1000mm时 每100mm为一挡 如500 600mm 600 700mm等 若测微螺杆按顺时针的方向旋转一周 两测量面之间的距离就缩小一个螺距 同理 若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周 则两测量面间的距离就增大一个螺距 常用外径千分尺测微螺杆的螺距为0 5mm 因此 当测微螺杆旋转一周时 两测量面之间的距离就缩小或增大0 5mm 二 外径千分尺的刻线原理 用外径千分尺测量零件的尺寸 就是把被测零件置于外径千分尺的砧座和测微螺杆的两测量面之间 两测量面之间的距离就是零件的被测尺寸 当测微螺杆在螺纹轴套中旋转时 由于螺旋线的作用 测微螺杆产生轴向移动 使两测量面之间的距离发生变化 提示 二 外径千分尺的刻线原理 在千分尺的固定套筒上刻有轴向中线 作为微分筒读数的基准线 在轴向中线的两侧 刻有两排刻线 标有数字的一排刻线间距为1mm 另一排为每毫米刻线的中线 即上 下两相邻刻线的间距为0 5mm 微分筒的圆锥面上刻有50个等分线 当微分筒旋转1 50周时 即转过1格 测微螺杆轴向移动的距离为0 5mm 50 0 01mm 由此可知 千分尺的测量精度为0 01mm 三 外径千分尺的读数方法 读出固定套筒上的毫米整数值和半毫米值 读出固定套筒上刻线所显示的最大数值 包括毫米整数值和半毫米值 读出微分筒上不足半毫米的小数值 用微分筒上与固定套筒中线对齐的刻线格数乘以千分尺精度 把上述两个读数相加即得实测尺寸 四 千分尺的零位校对 使用千分尺前 应先校对千分尺的零位 所谓 校对千分尺的零位 就是把千分尺的两个测量面擦干净 转动测微螺杆使它们贴合在一起 这里针对0 25mm的千分尺而言 若测量范围大于0 25mm时 应该在两测量面间放上校对样棒 检查微分筒圆周上的 0 刻线是否对准固定套筒的基准轴向中线 微分筒的端面是否正好使固定套筒上的 0 刻线露出来 五 千分尺零位不对时的校准方法 如果零位是由于微分筒的轴向位置不对 如微分筒的端部盖住固定套筒上的 0 刻线 或 0 刻线露出太多 0 5mm的刻线容易读错 必须进行校正 此时 可用锁紧手柄把测微螺杆锁住 再用千分尺的专用扳手 插入测力装置小轴的孔内 把测力装置松开 逆时针旋转 微分筒就能进行调整 即轴向移动一点 使固定套筒上的 0 刻线正好露出来 同时使微分筒的 0 刻线对准固定套筒的中线 然后把测力装置旋紧 如果零位是由于微分筒的 0 刻线没有对准固定套筒的中线 此时 可用千分尺的专用扳手 插入固定套筒的小孔内 把固定套筒转过一点 使之对准 0 刻线 六 千分尺的使用注意事项 使用前 应把千分尺的两个测量面擦干净 校准零位 测量前 应把零件的被测量表面擦干净 以免影响测量精度 测量时 测微螺杆与零件被测量的尺寸方向要一致 为使测量面与零件表面接触良好 可在转动测力旋钮的同时 轻轻地晃动尺架 读取数值后 应反向转动微分筒 使测微螺杆端面离开零件被测表面 再将千分尺退出 这样可减少对千分尺测量面的磨损 如果必须取下读数时 应用锁紧手柄锁紧测微螺杆后 轻轻滑出零件后再读数 使用完毕后要擦净测量面 并涂上专用防锈油 置于盒内保管 使用有效期满后 要及时送计量部门检修 千分尺是一种中等精度的量具 测量方便 主要用于中等精度零件的测量 七 其他千分尺 千分尺的种类很多 除外径千分尺外 常用的还有内径千分尺 深度千分尺 壁厚千分尺 螺纹千分尺和公法线千分尺等 如下图所示 它们分别用于测量或检验零件的内径 深度 厚度 螺纹中径以及齿轮的公法线长度等 技能训练 一 用千分尺测量工件尺寸 操作时间20min 二 测量步骤 二 测量步骤 三 评分标准 四 项目总结 每次项目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