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三《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检测试题.doc_第1页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三《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检测试题.doc_第2页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三《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检测试题.doc_第3页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三《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检测试题.doc_第4页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三《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检测试题.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甘肃省临夏中学高三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检测试题 本试卷分为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第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俄国二月革命是一次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而十月革命是无产阶级革命。据此回答第13题1、俄国二月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其结果却超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围,具体表现为A、摧毁了沙皇专制统治 B、结束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C、无产阶级掌管国家事务 D、资产阶级拥有强大武装2、下列不属于十月革命前俄国落后的表现的是A、封建农奴制残余大量存在 B、垄断组织在国家经济生活中起决定作用C、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占优势 D、外国资本在俄国经济中占很大比重3、苏维埃政权实行的下列政策中,最能体现无产阶级性质的有 将银行、铁路、大工业收归国有 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退出帝国主义战争 没收地主、皇室、寺院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取消商品贸易A、 B、 C、 D苏俄的新经济政策巩固了工农联盟;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保持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全面爆发。据此回答第46题4、罗斯福新政与以前的资产阶级统治政策相比,最突出的不同点是A、缓和与工人阶级的矛盾 B、国家对经济加强了干预C、遏制了社会主义力量的发展 D、保留资本主义的自由企业制度5、有人称苏俄新经济政策是“布尔什维克转向资本主义”,罗斯福新政是“社会主义计划”,计划这一看法的缺陷是 没有从政策实施的根本目的上看问题 没有看到政策在一定限度内调整 只看现象不看本质 没有从发展的、辩证的角度看问题A、 B、 C、 D、6、苏俄实施新经济政策和美国推行的罗斯福新政,从本质上说,都是A、实行计划经济 B、变革社会制度C、改变上层建筑 D、调整生产关系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给当时世界局势的发展造成了深远的影响。据此回答第79题7、1929年在美国发生的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到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主要原因是因为A、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对世界资本主义国经济和世界市场有着重大的影响B、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决定的C、世界联系性加强,已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世界经济联系加强8、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同1857年爆发的经济危机相比,其最大的不同点是A、从美国开始 B、涉及资本主义世界C、促使社会矛盾激化 D、导致世界政治格局变化9、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这主要是指 各国人民强烈要求改善生活状况,不断举行示威游行和罢工斗争 法西斯分子在各国兴风作浪 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争夺国际市场,加剧了各国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各国加紧掠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激起了当地人民的反抗A、 B、 C、 D、面对法西斯的野蛮侵略,西方大国采取纵容侵略的绥靖政策,而世界人民掀起了反法西斯的斗争。据此回答第1013题10、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过程中表现出的共同点是A、法西斯分子利用经济危机引起的政治危机发展势力B、取缔其他政党,建立独裁统治C、利用军队中的法西斯势力发动兵变夺权D、依靠法西斯党进行欺骗宣传11、在西班牙内战时,英国的统治者说:“如果让现在在西班牙和法国流行的共产主义传染病传播到其他国家,那么已经在自己的国土上消灭了传染病的两个政府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就会是我们最有益的朋友。”这段话表明A、英国统治者与法西斯主义没有利害冲突B、英国统治者企图用法西斯削弱社会主义力量C、英国实际上与法西斯形成了反西班牙联盟D、英国实际上是西班牙内战的幕后操纵者12、凡尔赛和约和慕尼黑协定的共同之处在于 以牺牲他国利益为代价 具有反社会主义因素 有关赔款问题的规定 有关领土处理问题的决定A、 B、 C、 D、13、确切地讲,西班牙内战是一场A、西班牙人民反对国内法西斯势力的革命战争B、有外部力量参加的反法西斯的民族革命战争C、西班牙人民反对外国法西斯势力的民族革命战争D、法西斯国家与反法西斯国家的公开较量美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重要国家,在二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此回答第1415题14、20世纪30年代美国颁布的中立法案A、都有利于法西斯侵略 B、都利于反法西斯侵略C、其中1937年法案有利于反法西斯侵略D、其中1939年法案有利于反法西斯侵略15、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相似之处是 以“中立”地位出现于战争前期 为捞取战利品而决定参战 美国的参战进一步揭示战争的帝国主义性质 美国参战加速了战争的结束A、 B、 C、 D、对法西斯势力的艰苦斗争,终于赢来了胜利。比较两次世界大战。据此回答1617题16、第二次世界大战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似之处是A、战前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 B、欧洲的西线始终都是主要战场C、战后出现持续高涨的民族解放运动 D、英法两国都在战争中遭受到削弱17、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给人类留下的历史启迪有 只有加强国际合作,才能求得共同发展 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始终难以合作 所有国家都应互不侵犯,和平共处 和平来之不易,世界大战悲剧不能重演A、 B、 C、 D、战后初期,美国经济实力膨胀,但7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出现衰退,资本主义世界经济霸主地位严重动摇。据此回答第1820题18、20世纪50年代,美国政府用于采购商品和支付劳务费用的总金额超过了国民生产总值的五分之一,并鼓励资本家按照政府的计划进行投资,这表明A、 美国政府加强了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 B、美国开始走上计划经济的道路C、美国的黄金储备减少,美元贬值加剧 D、美国经济进入“滞胀”阶段19、下表为20世纪70年代美国各产业就业人数占全国总人数的比例变化情况年 份行 业 1970年1979年农 业5%3%制 造 业30%13%服 务 信 息 业15%72%导致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A、美国对外政策的调整 B、侵越战争失败的影响C、资本主义经济的打击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20、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1973年该体系瓦解。该体系从建立到瓦解所体现的本质特征是A、雅尔塔体系从建立到崩溃 B、世界金融秩序从稳定走向混乱C、美国经济实力由盛到衰 D、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由繁荣走向“滞胀”战后国际组织联合国既是维护战后国际关系的组织,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据此回答第2122题21、下列关于联合国安理会的表述错误的是A、联合国中惟一有权在维护国际和平、国家安全方面发挥作用的机构B、实行大国一致的原则C、国际集体安全机构的核心D、中、美、英、法和俄罗斯为常任理事国22、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共同点为 都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产物 都是宣布旨在维护世界和平 都由西方大国提议组建的 都受到美、英、法等大国的操纵A、 B、 C、 D、针对战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存在的问题,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加强社会改革。据此回答第2325题23、下列对赫鲁晓夫反对个人崇拜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对从根本上铲除个人崇拜有积极作用 B、对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有利B、 批判斯大林缺乏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 D、简单地否定斯大林,为敌人提供了进攻的借口24、南斯拉夫实行社会主义自治制度最消极的后果是A、社会所有制的私有化倾向严重 B、自由化倾向改变了社会性质C、没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 D、削弱了国家的宏观调控,民族问题尖锐25、“布拉格之春”的出现,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人民群众关心改革,支持改革 B、东欧国家连续摆脱苏联的控制C、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弊端暴露 D、共产党国家之间的关系不正常临夏中学高三文补1班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检测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符合题意的答案填在下表中。)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得分第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1分,共23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3年9月,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第一书记后,曾说:“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美国和苏联之间持久的友好关系,对巩固和平有重大意义”。他也曾对美国记者坦率地说:“我们都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如果我们为和平联合起来,那么就不会有战争。那时,如果有某个疯子想挑起战争,我们只要用手指吓唬他一下,就足以使他平静下来。” 材料二:1959年9月,赫鲁晓夫前往美国访问。最后,在马里兰州的总统疗养地戴维营进行了两天的会谈,会谈公报中说:“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和(美国)总统一致认为,这些会谈对于澄清双方在一系列问题上的立场都是有益处的。一切没有解决的国际问题都不应当通过武力的办法来解决,而应当通过武力的办法来解决,而应当通过谈判来解决”。会议产生了“戴维营精神”式的美苏缓和。一般认为,他的美国之行未产生什么实际效果,但他认为这本身就给人以美苏平起平坐,共同主宰世界的印象。材料三:美国和苏联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单位:亿美元)年份国家 1955年1960年1965年1970年1975年美 国397350356834977815057苏 联15302280329051608660材料四:1964年上台的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在军事战略方面的指导思想是既准备打核战争,也准备打常规战争;既准备打有限核战争,也准备打局部常规战争;强调“进攻性”和“先发制人”、“突然打击”。材料五:美国和苏联1968年、1978年在战略核武器和常规武装力量方面比较表国 家年 份洲际导弹潜艇发射导弹 战略轰炸机核弹头美 国1968年1054枚656枚545架4300枚1978年1054枚656枚432架11000枚苏 联1968年858枚121枚155架1300枚1978年1400枚1015枚135架4500枚国 家年 份 现役武装部队坦 克 战术飞机水面舰艇美 国1968年350万人8500辆5100架 360艘1978年210万人10500辆4500架172艘苏 联1968年340万人32400辆4000架320艘1978年440万人50000辆4600架240艘材料六: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提出了以军备控制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这一战略的主要目的是为苏联的“加速发展战略”创造和保持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为此,提出对外战略的“新思维”,认为在核时代“人类的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者”。1985、1986、1987年,戈氏与里根三次会晤,并于1987年12月8日在美国白宫的东厅签署了全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它是出现核武器以来的第一个削减核军备的协议。结合材料回答:(1)赫鲁晓夫时期与斯大林时期相比,对外战略上有何重大变化?(2 分)(2)勃列日涅夫时期与赫鲁晓夫时期相比,对外战略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五,指出这一变化的原因。(2分)(3)70年代,美国对外战略有何变化?原因有哪些?(2分)(4)80年代中期苏联战略有何重大变化?变化的客观原因何在?(4分)(5)上述材料中苏联对外战略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2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经济全球化是近年国际问题中的热门话题,专家认为:“严格意义上的经济全球化发生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化之所以发生在这个时期,第一靠全球的信息网络化,第二靠全球向市场化的变革。前者为全球化提供了技术上的保障,后者为全球化提供了体制的保障。” 摘自陈宝森经济全球化进程刚刚开始材料二:技术是经济全球化的基础,“凭借全球性技术而形成的经济、军事力量,无疑会为掌握这些力量的国家带来巨大利益,准确地说,全球化将处在掌握全球化技术力量的国家主导之下。” 摘自赵英技术演进与全球化材料三:“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新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经验 摘自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材料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年份人均产值国家类型1970年 1992年32个发展中国家108美元297美元21个发达国家3129美元22185美元摘自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回答:(1)根据上述材料,评价材料三的观点。(3分)(2)材料四反映了什么问题?根源何在?(5分)(3)我国应怎样面对经济全球化的趋势?(3分)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8题15分,第29题12分,共27分。28、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国际政治局势、经济实力、民族解放运动方面发展变化的有关史实,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建立的历史必然性,并结合30年代的有关史实,从其自身内部矛盾方面分析这一体系最终崩溃的必然性。29、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半个世纪中,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普遍进行了社会经济改革,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出现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的趋势。请回答:(1)分别指出这两种社会制度的国家进行经济改革的主要目标。(3分)(2)概括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政策上有哪些开始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之处。(6分)(3)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3分)临夏中学高三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检测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12345678910111213CBCBADDDBABDB141516171819202122232425DADAADCDBADB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6题12分,第27题11分,共23分。)26【参考答案】(1)由揭露美国霸权政策,抵制其扩张行动到争取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共同主宰世界。(2)开始推行与美国争霸的积极进攻战略。苏联与美国的经济实力差距缩小,苏联在军事方面取得了一些优势。(3)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经济增长缓慢,陷入对越南战争泥潭,经济危机的打击。(4)放弃军事优势,转为裁减军备,由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从阿富汗撤军,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放松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这些地区。美国的强硬政策,星球大战计划和“里根主义”的影响。(5)一个国家对外战略的制定及其结果取决于这一国家的实力。27【参考答案】(1)材料三的观点是片面的,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但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2)在70年代至90年代的20多年间,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激增;但世界上贫富分化,南北对立问题也日益严重。根源:在全球化过程中,旧的世界经济秩序,仍在起决定性作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据着主导地位,从而导致社会财富分配不公。科技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3)我国应该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把握住机遇,一方面努力争取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一方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以迎接挑战。三、问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28题15分,第29题12分,共27分。28【参考答案】 (1)建立的必然性: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后起的美德日等国不满建立在原有基础上的国际政治格局。特别是一战后,美国掌握了世界经济霸权,妄图支配世界事务,要求改变以欧洲英法为中心的国际政治格局。一战前后,欧洲格局由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到协约国取得胜利,远东地区则由战前共同支配中国到由日本暂时独霸中国的局面,随着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及其发展的平衡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需要建立一种新的国际秩序,调整他们在西方和远东地区的矛盾。一战前由于帝国主义对亚、非、拉地区的侵略的加剧,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独立运动不断高涨,特别是一战后,帝国主义普遍遭到削弱,同时,一战后期,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极大地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壮志,民族解放运动再度高涨,这极大地冲击了旧的殖民体系,迫使帝国主义国家对其进行适度的调整。(7分)(2)崩溃的必然性:凡尔赛华盛顿体系蕴含着自身无法克服的各种新矛盾,如战胜国与战败国之间的矛盾(因战胜国对战败国进行了宰割而致)、战胜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因战后分赃不均而致)、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