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高含水期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ppt_第1页
特高含水期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ppt_第2页
特高含水期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ppt_第3页
特高含水期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ppt_第4页
特高含水期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特高含水期油田提高采收率技术 调剖与堵水 内容1 概述2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动态特征3 剩余油潜力及分布4 优势渗流通道极其对策 我国河流相储层的主要特征三角洲或冲积扇 扇三角洲的碎屑岩沉积 这类储层的油田储量约占已开发储量的90 其地质特征为 1 由于内陆盆地面积相对较小 物源近 相变频繁 因此砂体规模小 分布零散 平面上连通差 而且颗粒分选差 孔隙结构复杂 非均质严重 2 由于湖盆内频繁的水进水退 使河流 三角洲沉积呈明显的多旋回性 油田纵向上油层多 有的多达数十层甚至百余层 层间差异很大 3 油层内部纵向上非均质也很严重 各层段间物性相差很大 尤其是储层呈正韵律分布特征 注入水易从下部发生窜流 影响水驱效果 1 概述 我国水驱开发油田的现状 注水技术是我国油田开发的主体技术 采用注水开发的储量和产量所占的比重都在80 以上 已开发油田都已进入高含水 高采出阶段 主力老油田产量递减 含水高于80 的老油田 可采储量占总量的73 1 可采储量已采出60 以上的老油田 其可采储量更占到总量的86 5 进一步提高高含水油田的原油采收率高含水油田虽已进入了开发后期 但其产量仍在全国占70 以上 1 概述 1 上产阶段 1995 1996 实施方案井38口 建产能170万吨 2 注水及井网层系调整阶段 1997 2001 主力区块TZ402C 底部注水开发 实施注水井6口 TZ401区块C C 层系实施井网调整 3 递减阶段 2002 2004 水平井见水 进入快速递减阶段 4 综合治理阶段 2005年 精细油藏描述 实施调整井 补孔改层 上产阶段 相对稳产阶段 递减阶段 治理阶段 塔中4油田产量变化 6 40 东河1C 油藏 1 概述 1 油井含水构成状况全区含水大于80 油井占总井数的74 高含水也伴随着高产液 2 水井注入量构成状况区块平均单井日注量50m3左右利21单井日注量 70m3井数比例 47 高注入量伴随着高吸水 2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动态特征 3 水井窜流特征 大部分水井的比视吸水指数小于1 吸水能力极大增加 同时 部分主力水井累积注入量都很高 容易形成窜流条件 比视吸水指数 初期视吸水指数 目前视吸水指数 2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动态特征 通过对产液指数和累积产液量的分析可以看出 大部分油井的产液指数上升 说明产液能力不断上升 同时 各油井的累积产液量非常高 长期的高速开采 容易产生优势通道 4 油井窜流特征 2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动态特征 利7块全区小层动用状况 2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动态特征 示踪剂产出曲线呈单峰值变化急骤例如1151井在对应水井投放示踪剂30天后即达到浓度波峰 最高达0 97ng ml 波峰区仅保持了10天就急剧下降到0 1ng ml 推断存在窜流 比较严重 1151井示踪剂产出曲线 B13 1 1层段 优势通道的动态表现特征 2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动态特征 底部水淹严重研究区洪积相正韵律厚油层在长期的注水开发过程中 形成明显的底部水淹型 正韵律厚油层的水淹特征图 1137井百一段 2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动态特征 储层微观性质变化 2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动态特征 颗粒接触关系变化 初 中含水期变化不明显 高含水期骨架颗粒明显由点 线接触演变为游离状态 连通性增强 有利于形成优势通道 储层微观性质变化 2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动态特征 孔喉特征变化 储层微观性质变化 据铸体薄片资料 中含水期B12砂层组的孔径均值较大 但孔喉分选和均匀程度较低 高含水期 B12砂层组孔径均值变小 但孔喉分选和均匀程度变好 表明孔喉网络的连通性变好 可为优势通道的形成提供有利条件 2 高含水期油田开发动态特征 精细化剩余油分布及规律研究二个层次 1 规律性认识 机理研究 2 精细化模拟 应用研究 精细模型时变模型 3 剩余油潜力及分布 剩余油与残余油 采出程度与采收率 构型控制下的剩余油分布规律 板 槽状构型 注水开发 3 剩余油潜力及分布 精细地质模型 时变 窜流 孔隙度变化 渗透率的变化 相对渗透率的变化 地层流体粘度变化 窜流通道的存在和发育 精细化油藏数值模拟 3 剩余油潜力及分布 含水率94 含油饱和度分布图 不考虑综合的作用 考虑综合的作用 注水井 生产井 生产井 注水井 精细化油藏数值模拟 3 剩余油潜力及分布 不考虑综合作用 考虑综合作用 含水率94 含油饱和度垂向分布图 注水井 精细化油藏数值模拟 3 剩余油潜力及分布 4 优势渗流通道极其对策 T7 8存水率与采出程度关系曲线评价 4 优势渗流通道极其对策 形成非活塞式驱替 正常出水 4 优势渗流通道极其对策 出水原因及对策 1 油田出水原因 油藏地层的非均质 油藏流体的非均质 完井方式缺陷 如水层误射 生产方式缺陷 如强注强采 作业措施缺陷等 如压裂酸化连通水层 4 优势渗流通道极其对策 控制含水上升规律的因素 对策 两相流体流度比 形成非活塞式驱替 正常出水 储层的非均质性 形成水窜 非正常出水 油田开发方法 人为因素 恶化 改善出水 改变水的流度 注聚合物 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调剖堵水技术 4 优势渗流通道极其对策 优势通道 高渗条带 窜流通道 大孔道的概念 1 窜流通道 大孔道 有一个定量的概念由于非均质性 当大孔道规模大到足以影响驱替效果时的值 技术界限2 窜流通道 大孔道 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孔道规模的技术界限与不同的驱替剂 被驱替流体有关 不同油藏 不同驱替方式 有不同定量值的大孔道界限 所以 大孔道的描述是个复杂的问题 4 优势渗流通道极其对策 优势通道的微观特征 4 优势渗流通道极其对策 改善水驱效果的水动力学方法 周期注水 不稳定注水 改变液流方向强化注采系统的变形井网补充点状和完善排状注水系统提高排液量堵水与调剖技术各种调整方法的结合 4 优势渗流通道极其对策 控制出水 产水 油井 注水井 面积注水特点 一口油井受多口注水井作用 一口水井影响多口油井 调剖 在注水井上控制 调整吸水剖面堵水 在生产井上控制 封堵出水层位调整产液剖面 4 优势渗流通道极其对策 区块调剖堵水技术发展概要 40 50 s 油井单井堵水 机械 化学 技术 70 s 80 s水井单井调剖技术 80 s后期 区块整体调剖技术 90 s以调剖为中心的综合治理技术 封堵大孔道技术 90 s中后期 2 3技术 深部调剖技术 凝胶类 泡沫胶类 多轮次调剖技术 21世纪前后 如何发展 总之 堵剂与工艺的研究活跃 油藏工程研究薄弱 4 优势渗流通道极其对策 动态识别方法 多因素综合评判识别方法基于产能方程 达西公式 井和井间测试方法 4 优势渗流通道极其对策 动态识别方法 多因素综合评判识别方法基于产能方程 达西公式 井和井间测试方法 连续性方程中运动方程 达西公式大孔道介质中非达西流 耦合渗流理论 解释模型 忽略吸附项 4 优势渗流通道极其对策 井间示踪原理 4 优势渗流通道极其对策 大孔道描述 油藏深部封窜调剖的决策基础 4 优势渗流通道极其对策 西1队 扶余油田试验区深部调剖试验 西1队 扶余油田试验区深部调剖试验 吉林扶余油田的油藏特点 1 天然裂缝发育 平均线密度0 282条 m 2 人工裂缝 油井基本全部压裂 3 韵律型地层 正韵律和复合韵律为主 4 实例 13 8 2注水井在12 13小层的注入水可在5天内使 11 10 4井水淹 扶余油田试验区深部封窜前后水流改向 作业前注入水流向示意图 作业后注入水流向示意图 一期作业采油曲线 截至到10月11日 调剖五个月 增油 823 9t 含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