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docx_第1页
一曲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docx_第2页
一曲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docx_第3页
一曲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docx_第4页
一曲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曲荡气回肠的千古绝唱 执教:平湖市叔同实验小学 钱锋老师课前谈话师:当我深情地凝望着大家的时候,你们却深情地凝望着大屏幕。看来我设计的课件比我穿得新衣服还好看啊?我今天特意穿了一件花衣服。同学们,你们是几班的学生?我有一个问题,深深地埋藏在我心里已有两天,你们学校有那么多的六年级,为什么独独选了六零班?生:这还用说吗?当然是我们班优秀了!在我们学校六(1)班最好。(生说)师:看看我们的学校,简单介绍了“李叔同”(同一大师)。(同时还有音乐的渲染)今天学的课文与音乐和歌曲有关,发生在公元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时代课前钱老师并没有像一般老师那样去熟悉班级,这是与学生的第一次见面,在这样的互动中消除了师生间的陌生和拘谨。而学生谦虚的回答不时地得到老师的赞扬,一种轻松、愉悦的情绪在每一个人心中滋生,那一阵阵的笑声使仅有的一点拘束感也已经消失殆尽。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师出示课题,请生读课题:伯牙绝弦(b y ju xin)因课题中的“绝弦”这两个字的字音比较难读,所以钱老师请了几个学生来读题,直到读准了再齐读,读得扎实。师:这是一篇古文。问学生读过古文吗?(生回答说读过,其实是古诗。)第一次学古文,先读一读。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通顺,读正确。(生开始读课文)当学生读完停下来时,钱老师问:第一次读古文有什么感觉?生1:觉得很简单。生2:读起来并不难。生3:古人说话都怪怪的,读起来很拗口。师:古人说话与我们不一样,这个同学说觉得怪怪的,下面一句一句跟钱老师读事先没有告知学生古文与现代文的不同,而是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去感觉,从而对古文有了一个初步的感知。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吸引学生主动地获取新知。2、跟师读文,一板一眼。钱老师读一句,学生跟一句,当学生读得不到位的时候,老师还会再反复一遍。刚开始学生对于古文的“一句”概念是模糊的,所以第一、二两句总有学生读错,但钱老师不急于纠正,还是那样有条不紊地读着,渐渐地,学生渐入情境,能理解“一句”的起始和结束在哪了,课文也就读得越来越有韵味了。跟读的效果真好!3、再自由练读课文,要求难读的句子多读读。(这一次学生读文的兴趣明显足了很多,声音也大了起来,有的还抑扬顿挫的呢。)4、指名读课文。(第一个学生读得响亮、正确,老师说他第一次读古文就能读得基本正确,很好!第二个学生读得很有感觉,老师就说她已经读出了古文的味道,真不简单!)从两名学生的朗读中可见学生的朗读功力不一般,一篇全然陌生的古文,经过一读,二跟读,三读后就能读到正确、通顺,甚至连停顿也处理得非常好。当然,我想这与老师的那次跟读是分不开的,这就是一种有效的引领。5、再练读课文,要求像刚才那个女生学习。(读出古文的味道)(学生再次捧起课文朗读起来,这时我发现有的学生还摇头晃脑的,对古文的朗读已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师:看大家越读越认真,我们一起来读读。6、齐读课文。(这次展示给大家的是整齐、流利、抑扬顿挫的朗读。)六次的朗读一点都不含糊,这看似简单的读,却是层层递进:第一次是初次接触的读,感受古文的拗口;第二次的跟读,让学生在无形中了解古文该怎么读;第三次读是在原有的基础上提升读的质量;第四次的指名读却是给大家做一个示范,朗读该达到怎样的高度;第五次读得要求更高了,要读出古文的味道;第六次的齐读是在练读的基础上的一次展示。这样的初读课文让学生从全然不知,慢慢地读正确了,读通了,读明白了,使读有了层次,并达到了一定的目的。师:文章讲了两个人,他们是生:伯牙和钟子期三、逐句学习课文:1、第一句: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理解:“善”的意思。(善于,有喜欢之意。)“鼓”是弹琴的意思。师问:你是怎么知道的?生答:看课文下面的注释。2、师:哪些句子具体写出了伯牙善弹,钟子期善听?划一划句子。(生说是后面的3个句子)3、细细读第二句,思考从哪里具体写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生:伯牙想表现高山,钟子期就听出了泰山。师:伯牙志在高山,钟子期浮现出怎样的泰山呢?生:巍峨高大。师:从哪看出?生:“峨峨”读句子,读出泰山的高耸。(指名读)师:你对“泰山”读得特别有味道,对“泰山”有什么想说的吗?(登泰山而晓天下)子期只用“峨峨”两字就表现出了泰山的高大巍峨。一个“峨”是高大,他却用了两个“峨”。师:你从子期的其他话上能读出“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吗?生:“善哉!”师:用现在的话就是生:“好啊!”师:谁也像子期那样赞美伯牙的琴声?指名读。“善”字的不同意思。师:联系上下文,对比阅读。“哉”是什么意思?(相当于“啊”)师:为什么用两次语气词来说呢?生:为了赞扬伯牙琴声的美。读出赞美的味道,指名读,齐读第二句。师:小结学习的方法。读懂了,读书就该如此吧。4、细细读第三句,用朗读读出感受。(指名读)师:从“洋洋兮”体会到什么?生:江河水的浩荡。(生读句师评价:听出了水势浩大的感觉。)师:从“江河”一词体会到什么?生1:弹琴可以把人引领到那样的境地。生2:江河很浩荡,引人入胜。生3:这里的“江河”就是指长江、黄河。师:这水势浩浩荡荡,齐读。师:高山也罢,流水也罢,伯牙的琴,子期都能听懂5、细细读第四句:“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生:伯牙心里想的,子期都能知道。师:“念”与哪个词的意思相同?(生:“志”。)又一次前后联系。“必”是一定会知道。6、师:其实,伯牙与子期的相逢只是偶然,读读屏幕上的文字,会对他们有所了解。(屏幕上出示一段文字,内容大致是:伯牙本是宫廷乐师,因觉得自己的琴声难觅知音,便离开了宫廷来到山野,正在弹奏时偶遇了钟子期钟子期听琴时把伯牙所要表现的心境都说出来了)(1)生默读。师:此时,伯牙的心情如何?生1:失落的。生2:高兴的,终于有了知音。(师:兴奋不已)生3:开始是失落的,后来就高兴起来了。(师:喜出望外)师:伯牙把这种心情化作高山流水,假如你就是伯牙,你想对子期说些什么?(2)小练笔:写下伯牙想对子期说的话。(3)交流:生1:我弹奏多年,只有你是我的知音。生2:我和你真的是一见如故啊。生3:你还听懂了我的心声,听懂了我心中的孤独和寂寞。生4:感谢你的出现,让我单独为你弹奏一曲。生5:假如没有你,我真的不知道要弹给谁听。7、再读第二、三两句。师:子期都听懂了吗?生:都听懂了,因为课文中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师:现在对“念”字有新的理解吗?生:“念”是伯牙心里的志向。师:这样的知音才是真正的知音。8、师述:伯牙和子期约定来年再相会。到了第二年的中秋节,伯牙如期而至。然而,等他来时等待他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一块冷冰冰的墓碑。伯牙把千言万语化作琴声(揪心的琴声响起,并出示伯牙鼓琴时的画面)(急促、动人心弦的琴声揪住了在场的每一个人,这激越的琴声充分显示出伯牙当时的欲哭无泪,恨苍天没有把人留住。突然,琴声戛然而止)师:你从伯牙的琴声中听出了什么?生1:伯牙此时思绪万千。生2:他很悲愤,老天竟然让这知音长眠了。生3:心里很乱,对老天的愤怒。生4:他很激动,从琴声戛然而止听出来了。师:能把此时伯牙的心情读出来吗?9、品读最后一句:“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指名读。(师:你是情到深处。)师:断的只是弦,破的只是琴吗?生:破的是伯牙对琴的情,碎的还有伯牙的心。再指名读。(生:没人听得懂,也就不必再弹了。)师:难道伯牙不为自己高超的琴艺感到遗憾吗?(人生得一知己足矣。)再读句子。四、总结:师:道是无情却有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千古绝唱,齐读全文。整个教学过程荡气回肠,一咏三叹,在读中理解,在理解中读出韵味,使学生对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了然于胸。学习中始终围绕着“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来展开,再以文字的插入,琴声的渲染,让学生充分感受伯牙的心境,以及那种“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的境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